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石[1](2019)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发展难题,表明在新的资源环境下农村原有的发展模式出现了适应性问题,需要探求破解发展困境、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这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建构力量,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主导农村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离不开农村内生力量,由熟悉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情感的农民来担任农村发展、建设的主体,才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想要的样貌。然而自人民公社解体后,以家户为经营基本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进一步“原子化”(1),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呈现出较大的动态变化性,农村内生力量的聚合愈发困难。“将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增强农村内生力量、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作为全新的组织载体,新型农村合作社是分散经营的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运用组织化手段降低风险的理性选择,相比于传统合作社具有自发性、民主性、服务性、独立性等特点,不仅承担着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利益的责任,而且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农村民主化水平方面被寄予厚望,已经被列为国家着力培养的重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之一。但由于我国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特性和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国家权力强势整合农村产生的权力惯性,新型农村合作社在产生和发展初期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制度嵌入的结果,因此,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规划者、服务者、协调者、规范者的角色,但基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考核、利益权衡、人情关系等因素,政府行为却往往有着更加复杂的展现,有时甚至背离了公共角色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合作社经典理论和政府行为基本理论为理论依托,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与政府行为间的深刻关联为逻辑基点,运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模式、行为机制,并着重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做了现实考量,提出“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优化路径,力图客观还原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全貌,寻找政府作用于合作社的适当行为着力点。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设计、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共分六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了合作社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明晰了本文的核心概念,为后续研究确立了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第二章重点剖析了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内在生长机理及对政府行为的类型化需求,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概念、性质、特点、社会基础等生长机理,对合作社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合作社的政府行为需求进行了类型化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和提炼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与行为机制。在回溯建国后政府行为对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变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实际,提炼出政府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社的不同作用模式,以及包括动机、方式、内容、绩效在内的政府行为机制。第四章基于对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和个案分析,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非均衡现状,并揭示政府在新型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困境。第五章比较分析了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总结各国政府基于不同国情下的行为差异和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第六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必须理清政府行为的“度”,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划清政府行为边界,并将政府行为由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以增效为目标取向,通过搭建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的互动平台,统合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各种行为,凝结成契合合作社需求的政府行为合力。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新型农村合作社根据生发模式、资源与运营环境的差异可以分为企业带动型、大户带动型、村治组织带动型和政府带动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对政府行为既有着共性需求,又存在个性差异需求。第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不同的作用程度和实施方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即国家主义模式、放任主义模式和混合模式,不同模式各有其形成机制,是一定条件、环境下的产物,需要依据不同地域环境、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评判政府行为模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是一个涵盖动机、方式、内容、绩效的有机系统。在行为动机上,行政环境的差异会使不同层级的政府在行为的内外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动机的层级分化;在行为方式上,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存在正向和反向两种方式,即“政府规制”行为和“政府俘获”行为;在行为内容上,政府行为涵盖制度建构、服务供给、监管规范等多方面、各环节;在行为绩效上,政府行为绩效由行为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三个变量构成的函数关系所决定,必须依靠三个因素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整体提升。第四,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非均衡的博弈地位使政府时常出现越位、错位、缺位行为,越位行为挤压了合作社发展的空间,造成合作社独立性的丧失;错位行为使合作社混淆了发展内源动力和外部助力的边界,增加了合作社内外整合的难度;缺位行为造成了政府对农村合作社治理出现“真空”,导致合作社发展乏力。第五,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面临“上热下冷”、条块管理、制度不足、村庄空壳化等带来的行为困境,一些基层政府还缺乏为新型农村合作社提供扶持和帮助的权能和资源,这些现实困境成为政府作用发挥的掣肘,影响了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能力。第六,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要“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一是在法治政府建设这一宏观语境之下规范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明确其行为依据、原则,梳理“行为清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实现政府行为和职能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拓宽农村合作社需求表达渠道,并通过制度设计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增进政府行为与合作社需求融合的可能性;三是凝合政府行为与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取向,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下建构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平台,将互动、服务意识输送至政府的行为理念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为优化。
吴翔宇[2](2019)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研究》文中认为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合作社在十年间实现了百万级的数量积累,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合作社在质量上的表现远不及数量,合作社服务功能效能发挥不足和合作社中的产权稀释问题滋生于蓬勃发展的合作社事业当中,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备受质疑。与此同时,国家又在合作社发展尚未成熟时期将联合社纳入法律范畴,其合理性也有待商讨。虽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各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却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忽略了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本文以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分工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制度合法性理论为核心,导入政策间断—均衡理论、供给—需求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关系产权理论、系统理论,综合运用超边际分析、理论推演、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机理和模式,以及当前模式下服务功能演进的现实困境,对中国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从经济组织功能的本源出发,构建经济组织功能演进分析框架,识别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演进脉络和当前的演进模式,从宏观层面探讨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合法性问题。经济组织所处的社会化分工网络、资源交互网络和制度环境分别为其功能演进提供了可能性、可行性和合法性约束,共塑了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三重维度约束条件;政策过程的间断—均衡也决定了经济组织功能演进过程并非总是渐进式的,间断—均衡模式在经济组织功能演进中同样存在。将此带入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情境,本文从分工、资源、制度三个维度分别对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本质进行界定,提出合作社服务功能即是一种中间产品,也是资源配置的结果,还是一种被制度所接受的组织行为;从不同维度对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演进机理进行探讨,提出组织外交易效率和协调效率改进、利益相关者多样性增加,组织内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降低、可配置资源增加,以及组织内外的合法性加强都可对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起到推动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变迁路径出发,提出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处于既定路径下的渐进式演进状态,属于均衡演进模式;结合当前合作社所处的社会化分工网络、资源交互网络、以及制度环境,论证出宏观层面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其次,以合作服务功能演进中三重维度约束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对合作社服务功能效能发挥不足和合作社中的产权稀释问题作出解释。来自分工和资源维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约束是由市场内生,而制度维度的合法性约束外生于市场,并滞后于市场,这必然会带来制度维度和分工维度之间、以及制度维度和资源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据此,本文深入探讨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问题,构建出冲突发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785份调查问卷,实证分析当前合作社服务供给效果有限、合作社服务供给与农户现实需求不匹配的合作社服务功能效能发挥不足问题,既对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审视,也对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创新性的引用关系产权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拓展,以案例为佐证,对合作社中产权稀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产权稀释是合作社将关键资源获取渠道纳入“圈内归属”而做出的理性选择。结果表明,制度维度和分工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发生在于政府政策供给引发的合作社与农户服务需求之间、以及合作社与服务供给之间必要性关系弱化,进而导致合作社服务功能效能发挥不足;制度维度和资源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发生来源于法律规定下的产权机制和合作社实际运营下制度逻辑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合作社中的产权稀释问题。再次,基于合作社联合的联合路径,辨析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关系。2017年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合作社发展问题凸显时期将联合社纳入法律范畴,其原因值得探讨。本文基于合作社的服务功能系统,识别出合作社联合的同服务区位联合、服务系统内联合和跨服务系统联合的三条联合路径;通过案例比较分析,归纳出各类联合社在联合目标确认、联合路径选择、联合举措上的差异性,以及在品牌打造、成员限制、科学规范组织管理和合理利益分配制度上的共性;通过对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之间关系的辨析,提出此时期发展联合社的依据在于降低交易、协调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缓解制度维度和分工维度之间、以及制度维度和资源维度之间的约束冲突。因此,发展联合社并非表明当前合作社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而是一种促进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手段。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从未来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政府定位角度出发,分别从法律完善、政策供给方式和方向调整、联合社发展策略选择、农户合作意识培养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相关策略。
马土金[3](2019)在《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广西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但广西乡村振兴受到系列问题制约。国内外实践和研究表明,农民是乡村振兴基础而重要的主体,农民主体作用的积极有效发挥可以较好的促进乡村振兴,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赖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适宜载体。因此,在农户入社率仅为21.73%的情况下,广西应继续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然而,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迫切需要解决农民需求、培育动力、机制和路径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为主题,在界定相关概念后,基于合作组织、制度变迁和多中心治理等理论,利用系统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背景、必要性和现状,分析其培育历程和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次,利用农户数据分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影响因素和农户培育需求,实证分析农户参与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意愿的影响因素。最后,在梳理总结国内外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原则和目标、要素和机制、培育路径和促进措施。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是广西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其有效培育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经历了培育前史和萌芽起步两个阶段,目前整体上处于加速培育阶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培育信心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薄弱、制度缺失和路径不明等问题。可根据农户提高收入和降低成本的需求程度、带头人能力、村规民约实行情况等13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确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类型。在培育路径上,广西应以村庄内生合作需求和资源为生长基点,走内生需求诱导、内部力量主导、多主体参与、多元化联合的内生型培育路径,该路径可分为初始培育、重点培育、巩固培育和联合培育四个阶段。按照该路径,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方向是培育综合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促进培育路径实现,应充分利用合作需求、积极培育社会资本、有效优化培育环境。
王宇[4](2018)在《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的发展是重点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剧,国外的农产品不断向中国进口,造成了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尤其一些小型的农企/农户,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市场中缺乏谈判优势,其市场竞争力也相对较小。为了提升中小农企/农户的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优势,解决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共中央出台相关文件建议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市纷纷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些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井喷的发展态势。然而,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来,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甚至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实际的功能。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背景下,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实际的调研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当前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相应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为了改善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本文对于当前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分别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势条件、劣势条件、机遇因素以及威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实际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借助SWOT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了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艳鸿[5](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文中认为根据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过程中面临的石漠化治理成果维护难、社区参与程度低、产业规模化形成困难等问题,以培育农合组织、特色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区域经济与石漠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科学问题为主线,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以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与野外调研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为手段,于2015年10月对示范区各村社会经济及典型农户进行调研,2016年至2017年先后对示范区20余家合作社和120余户农户参与农合组织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并进行自然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从系统耦合性和影响因素重要性方面阐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间的内在机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机制,以机理和机制为依据构建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并对模式示范进行分析。1.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生态产业形成的耦合系统可在修复石漠化生态环境的同时,以治理和循环生产为契机延伸生态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在培育农合组织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需对影响因素的优先级顺序进行考虑。应用AHP法对其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评定,发现A-B层之间决定农合组织和生态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是生态产业,其优先级顺序是B3(0.637)>B1(0.258)>B2(0.105)。B-C层中C4(0.091)最重要,C19(0.005)的重要性最低,分别代表发展资金和管理者素质。B1-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4(发展资金)、C9(发展产业收入)和C14(生产规模)。B2-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18(国家政策导向)、C23(利益联结机制)和C8(产品质量)。B3-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4(发展资金)。因此,在石漠化地区培育农合组织发展生态产业时,应重点考虑发展资金、发展规模、国家政策导向等优先级大的指标因素。2.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对不同喀斯特环境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的必然,其中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共同联结而成的异质性行动者网络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类行动者(普通农户、贫困户、乡村精英、村干部、公司、政府等)和非人类行动者(自然资源、传统技术、基础设施等)具有同等重要性,并不同程度地对农合组织的培育与生态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各行动者行为的变化,尤其是人类行动者的行为变化,异质性行动者网络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合组织的培育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其行为的培养管理,如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3.以机理和机制为指导,结合两个示范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特征,提出在花江示范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生态养猪”模式,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构建“高校/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生态养牛”的模式,实现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生产方式。在花江模式构建中,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关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政府及相关义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等组成,各组成主体在引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等问题。但还应加强对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凝聚力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4.对模式构建进行示范分析,发现两种模式示范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表现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为实现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如农户种植金荞麦比种植玉米每亩可增收1620元)等,社会效益方面表现为缓解人地矛盾、增加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等。但由于组织模式、实施方法、政策支持程度等不同,其示范效益存在较大差异。花江示范工程更大,对农户的带动能力更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更强。其运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更为完善和科学,应加强对此模式的推广应用。但还应加强对推广应用的适宜范围及程度的探究。
戴浩[6](2017)在《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越来越市场化,农民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要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降低农民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交易效率,就必须有能直接、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来充当农民和市场的中介。本文主要以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调查等方法来分析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组建方式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多数组织运转情况较差,成员素质不高。基于系统管理理论和共享经济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上级部门监管不到位导致组织建设不规范;当地群众“守土”观念严重导致组织发展缓慢;政府扶持措施不强导致组织发展缓慢;群众知晓度不高导致组织规模受限,人情文化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资金、技术、销售共享不全面导致组织经营情况较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有以下几点:规范组建程序和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服务管理力度,扩大组织规模,培养引进人才。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稳步、有力地推动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张真真[7](2017)在《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农民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正是化解这些难题的途径之一。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不仅创新了产品的交换方式、流通组织形式,而且也是分配方式的创新,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进入了21世纪以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了法律的保障,同时获得了从财政方面以及税收等方面具体的扶持措施,标志着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较猛,取得了一些成果,规模数量不断增加、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风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逐步朝向商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体规模小,行业分布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等等,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法律政策不完善、组织发展动力不足、社员对合作社认知程度低、人才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这几个方面引起的。基于此,一方面,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为指导,主要是借鉴和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思想、列宁的合作经济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合作经济思想,夯实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推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必须坚持国家适度帮助原则,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原则以及渐进和稳固发展的原则。具体而言,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提供资金政策上的帮助,放宽市场活动范围,加强立法,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除此之外,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要做好发展规划,通过完善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内部监督等途径增强合作组织内部凝聚力;同时要引导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闯市场,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从而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绿色化生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作为参与主体的农民要转变发展思路,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人才观念,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为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要将政府、组织、农民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转型。
杨倩[8](2017)在《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文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组织的生产经营体制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组织方式要不断创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不断提高。库车县是新疆西部地区的经济强县,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近些年有着较快的发展,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库车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库车县农业发展做了出相应贡献。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来看,与我国沿海地区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相比,尚具有较大的差距。近两年经济形势不景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新疆地区又面临较严重的安全形势等外部环境,这些对新疆农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库车县作为新疆的一部分农业发展也不容乐观,同时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急需对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深入的探究。本文主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库车县农民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相关困难和问题,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秀经验和政策措施,对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策略做了深入探讨,探究能够推进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措施。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全方位的分析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库车县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资金不足,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政策实施不到位等等一些列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问题。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从创新筹资方式,实行多种形式的融资,提高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快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创新农业扶持方式,提高政策绩效,培养精英人才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农业市场服务水平,健全市场服务机制,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参与度等方面来进行提高改善。
谢鹏飞[9](2016)在《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商品经济不断深入,农村小农生产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小农生产跟不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步伐,一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上世纪80年代悄然崛起,恩施州在全国的推动下,也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农村改革。恩施州因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经济上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农民虽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获益,但一家一户的生产依然显得势单力薄,在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时候,更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恩施州部分农民自发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将早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联合起来,共同谋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增强竞争能力,这才是解决恩施州“三农”问题的出路,同时对团结民族地区的人民,稳定社会安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提出问题,介绍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背景,现实和理论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问题,主要说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界定、分类和主要作用;第三章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概述,阐述了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比较好的五种模式,着重分析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第四章,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对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制约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透视当前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约因素,对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六章,针对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尝试性为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简单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对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所指导。最后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
刘晴晴[10](2016)在《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单个农户在生产经营中会遇到产品交易费用较高、产品销售价格偏低等问题,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这些比较零散的农户集中在一起,实现生产资料的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便于获得产品的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本文详细介绍了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并就农民自主发起型、村委牵头发起型、龙头企业牵头型和政府推动发起型的典型范例进行了分析。徐州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在参与人数、业务分布、资金规模和组织类型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目前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利用调研所得数据对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农民参与意愿、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和外部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开展。分析发现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合作农业的发展不平衡,生产资料获得困难,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信心;农民生产经营技术仍待提高,内部运营模式不够完善,其经济效益与农民预期不一致;政府扶持政策不够明晰,合作经济组织获取的资金规模难以满足其经营管理,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广示范程度不足。通过对制约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种因素的分析,同时通过深入了解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对这些模式加以分析得出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坚信合作社的管理原则;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家庭经营为基础;创新运行制度;政府的政策扶持。本文最后提出了适合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以加快徐州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的示范作用;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技术水平。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 |
一、关于合作社的经典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 |
(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合作社理论 |
(三)博弈论对合作社理论的创新发展 |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理论 |
二、政府行为的基本理论 |
(一)政府行为的内涵 |
(二)近代政府行为理论 |
(三)现代政府行为理论 |
第二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及对政府行为的类型化需求 |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 |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概念 |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性质和特点 |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社会基础 |
(四)影响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对政府行为需求的类型化分析 |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类型 |
(二)不同类型新型农村合作社对政府行为需求的差异 |
第三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行为机制 |
一、建国后政府行为对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变迁 |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由自发到行政主导的农村合作社 |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家对农村合作社的全面控制 |
(三)改革开放后:主体意识觉醒下的农村合作社 |
(四)新农村建设时期:市场导向型农村合作社的萌芽 |
二、政府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作用模式 |
(一)国家主义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
(二)放任主义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
(三)混合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机制 |
(一)行为动机 |
(二)行为方式 |
(三)行为内容 |
(四)行为绩效 |
第四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 |
一、政府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尝试与努力 |
(一)以政策法规引导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
(二)以资源输出帮扶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
(三)以监督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
(四)以宣传教育助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非均衡现状 |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博弈地位的失衡 |
(二)越位行为导致新型农村合作社丧失独立性 |
(三)错位行为影响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有序运作 |
(四)缺位行为致使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乏力 |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困境 |
(一)“上热下冷”夹缝中的尴尬 |
(二)条块分割体制下的权力虚化 |
(三)制度供给不足引起的行为失范 |
(四)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与村庄空壳化 |
四、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个案研究 |
(一)J省CL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个案简介 |
(二)J省 CL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个案分析 |
第五章 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比较与借鉴 |
一、国外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基本经验 |
(一)美国经验 |
(二)日本经验 |
(三)以色列经验 |
二、各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与政府行为互动关系的差异 |
(一)美国——松散外源型关系 |
(二)日本——致密主导型关系 |
(三)以色列——混合交互型关系 |
三、各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主要启示 |
(一)政府角色不可或缺,政府行为须兼顾共性与个性 |
(二)市场机制是主要动因,政府行为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三)社员需求是价值归宿,政府行为须尊重“人”的意愿 |
第六章 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优化路径 |
一、以法治规范行为,限定政府行为的“度” |
(一)法治政府建设语境中政府行为的规范与梳理 |
(二)实践回应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审视与完善 |
二、以需求引导扶持,建构需求导向的政府行为模式 |
(一)“发声”与“倾听”——构建合作社需求表达的有效机制 |
(二)“约束”与“激励”——促进双重角色下政府行为的优化融合 |
(三)“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推动基于需求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 |
三、以扶持增强绩效,统合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
(一)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基础的变化 |
(二)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机制的目标取向 |
(三)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平台的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研样本B市典型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总 |
附录二: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政策内容 |
附录三:“十五”以来国家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政策文件 |
附录四: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法规及指导性文件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合作社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合作社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
2.1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分工内生性 |
2.1.1 分工理论的导入 |
2.1.2 分工演进的超边际分析模型 |
2.1.3 分工维度下经济组织功能的本质和演进机理 |
2.2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资源依赖性 |
2.2.1 资源依赖理论导入 |
2.2.2 经济组织的资源交互网络建立 |
2.2.3 资源维度下经济组织功能的本质和演进机理 |
2.3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制度合法性 |
2.3.1 组织的制度合法性导入 |
2.3.2 组织的制度合法性分析框架 |
2.3.3 制度维度下经济组织功能的本质和演进机理 |
2.4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 |
2.4.1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三重维度约束条件 |
2.4.2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路径和模式 |
2.4.3 经济组织功能演进的维度间冲突和结果 |
2.4.4 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模式和条件分析 |
3.1 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的演进模式分析 |
3.1.1 合作社和合作社服务功能的界定 |
3.1.2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脉络 |
3.1.3 中国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演进模式 |
3.2 分工维度下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能性 |
3.2.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所处的社会化分工网络 |
3.2.2 关于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能性探讨 |
3.3 资源维度下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行性 |
3.3.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所处的资源交互网络 |
3.3.2 关于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可行性探讨 |
3.4 制度维度下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合法性 |
3.4.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所处的制度环境 |
3.4.2 关于当前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合法性探讨 |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制度和分工维度间的冲突分析 |
4.1 基于供需关系的维度间冲突分析框架 |
4.1.1 分工维度下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供需关系 |
4.1.2 制度维度引发的供需关系必要性弱化 |
4.2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分析方法 |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 |
4.3.1 样本描述和合作社成员特征分析 |
4.3.2 当前农户的服务需求分析 |
4.3.3 当前合作社的服务供给效果分析 |
4.4 结果的讨论和推断的验证 |
4.4.1 分析结果的讨论 |
4.4.2 分析结果对冲突推断的论证 |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制度和资源维度间的冲突分析 |
5.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的产权分配冲突 |
5.1.1 制度维度下合作社的产权机制 |
5.1.2 资源维度下合作社的制度逻辑 |
5.2 基于关系产权的分析框架构建 |
5.2.1 关系产权的一般分析框架 |
5.2.2 关系产权的拓展分析框架 |
5.3 合作社中产权稀释问题的关系产权解释 |
5.3.1 合作社中产权稀释的诱发原因 |
5.3.2 产权稀释下农户的策略选择 |
5.3.3 关键资源持有者身份带来的组织数量增长 |
5.3.4 合作社中产权稀释的最终归宿 |
5.4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关系辨析 |
6.1 基于系统理论的合作社联合路径识别 |
6.1.1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界定 |
6.1.2 合作社的服务功能系统构建 |
6.1.3 合作社的联合路径识别 |
6.2 基于合作社联合路径的联合社实证分析 |
6.2.1 联合社的一般性分析框架 |
6.2.2 各联合路径下的联合社案例 |
6.3 基于联合社案例的联合路径差异性和共性比较 |
6.3.1 各联合路径的差异性比较 |
6.3.2 各联合路径的共性比较 |
6.4 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关系辨析 |
6.4.1 分工维度下联合社对双重成本的改进 |
6.4.2 资源维度下联合社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
6.4.3 维度间冲突下联合社的冲突缓解作用 |
6.4.4 联合社与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关系分析框架 |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的相关策略 |
7.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方向和政府定位 |
7.1.1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方向 |
7.1.2 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中政府的定位 |
7.2 以明晰的法律条款作为服务功能演进的准则 |
7.2.1 以“清晰界定”代替“笼统概括” |
7.2.2 明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惩罚机制 |
7.3 政府激励政策的供给方式和供给方向转变 |
7.3.1 政策供给方式从“前端扶持”转向“中端扶持” |
7.3.2 政策供给方向从“全面性”转向“针对性” |
7.4 对联合社发展和农民合作意识培养的策略 |
7.4.1 对联合社发展的治理策略 |
7.4.2 对农民合作社意识培养的策略 |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3)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和类别研究 |
1.2.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动力和机制研究 |
1.2.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路径研究 |
1.2.5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对策研究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4 研究目标和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含义 |
2.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内涵 |
2.1.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演进的阶段划分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合作组织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2.2.5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3章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历程和现状分析 |
3.1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背景和必要性分析 |
3.1.1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背景环境分析 |
3.1.2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必要性分析 |
3.2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历程与特征 |
3.2.1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历程 |
3.2.2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特征 |
3.3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现状分析 |
3.3.1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总体情况 |
3.3.3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3.4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4.1 培育信心不足 |
3.4.2 培育人才匮乏 |
3.4.3 培育基础薄弱 |
3.4.4 培育制度缺失 |
3.4.5 培育路径不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户的问卷调查 |
4.1 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 |
4.2 村庄和农户主体特征 |
4.3 农户认知特征 |
4.4 组织模式和支持内容需求分析 |
4.4.1 组织模式需求 |
4.4.2 需要政府支持的内容 |
4.5 农户参与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5.1 分析框架与方法 |
4.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经验 |
5.1.1 日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经验 |
5.1.2 法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经验 |
5.2 国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经验 |
5.2.1 浙江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经验 |
5.2.2 山东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经验 |
5.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对广西的启示 |
5.3.1 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对广西的启示 |
5.3.2 国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对广西的启示 |
第6章 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路径 |
6.1 培育原则和目标 |
6.1.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原则 |
6.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目标 |
6.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要素和机制 |
6.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要素 |
6.2.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机制 |
6.3 培育路径设计 |
6.3.1 初始培育阶段:从低成本的生活领域入手形成准经济组织 |
6.3.2 重点培育阶段:形成以降本增收为导向的经济组织 |
6.3.3 巩固培育阶段:政府干预形成组织的政策功能 |
6.3.4 联合培育阶段:由点到面的横纵向综合合作 |
6.4 培育促进措施 |
6.4.1 充分利用合作需求 |
6.4.2 积极培育社会资本 |
6.4.3 有效优化培育环境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研究的启示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合作社理论 |
2.2.2 钻石模型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
3.1.1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
3.1.2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效果 |
3.2 主要问题 |
3.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实力不强 |
3.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规范 |
3.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间的合作意愿不强 |
3.2.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 |
3.3 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农民的思想意识落后 |
3.3.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 |
3.3.3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措施不健全 |
3.3.4 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教育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4.1 SOWT分析方法 |
4.2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势条件 |
4.3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劣势条件 |
4.4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机遇 |
4.5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威胁 |
4.6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策 |
5.1 抓住政策机遇,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 |
5.2 借助农村金融机构的力量解决融资难问题 |
5.3 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指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
5.4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储备 |
5.5 通过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其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优势资源与能力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 |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
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
3.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
3.2 研究阶段划分 |
3.3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及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机理 |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SWOT分析 |
1.1 竞争优势(Strengths)分析 |
1.2 竞争劣势(Weaknesses)分析 |
1.3 机遇( Opportunities)分析 |
1.4 挑战( Threats)分析 |
2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生态产业耦合系统 |
2.1 耦合系统流程 |
2.2 耦合系统理念 |
3 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定 |
3.1 理论原理与基本步骤 |
3.2 评定过程分析 |
3.3 评定结果分析 |
四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 |
1 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架构 |
1.1 理论依据 |
1.2 案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选取原则 |
2 不同喀斯特环境下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案例分析 |
2.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案例分析 |
2.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案例分析 |
3 案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共性特点 |
五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模式构建 |
2.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 |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 |
2.3 养猪产业发展现状 |
2.4 经营管理机制 |
2.5 问题诊断 |
2.6 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
3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模式构建 |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 |
3.2 养牛产业发展现状 |
3.3 经营管理机制 |
3.4 问题诊断 |
3.5 生态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
六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示范 |
1 模式与技术示范 |
1.1 示范点的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
1.2 示范点的建设目标与任务 |
1.3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
1.4 工程设计与工程示范过程 |
1.5 示范点建设成果对比 |
2 示范效益评价 |
2.1 生态效益 |
2.2 经济效益 |
2.3 社会效益 |
3 模式的推广应用 |
3.1 模式优化 |
3.2 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3.3 模式推广的保障措施 |
七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6)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基础 |
2.1 基础理论 |
2.1.1 系统管理理论 |
2.1.2 共享经济理论 |
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界定 |
2.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 |
2.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 |
2.2.3 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
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 |
2.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制度 |
2.4.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程序 |
2.4.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运行制度 |
第3章 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分析 |
3.1 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调查 |
3.1.1 坡头镇经济社会概况 |
3.1.2 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 |
3.2 当前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
3.2.1 组建方式不规范 |
3.2.2 管理制度不完善 |
3.2.3 多数组织运转情况较差 |
3.2.4 成员素质不高 |
3.3 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原因分析 |
3.3.1 上级部门监管不到位导致组织建设不规范 |
3.3.2 当地群众“守土”观念严重导致组织发展缓慢 |
3.3.3 政府扶持措施不强导致组织发展缓慢 |
3.3.4 群众知晓度不高导致组织规模受限 |
3.3.5 人情文化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
3.4 基于共享经济理论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其他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借鉴 |
4.1 台州黄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情况 |
4.2 天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 |
4.3 其他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
第5章 推进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思考 |
5.1 健全组织制度 |
5.1.1 规范组建程序 |
5.1.2 规范管理制度 |
5.2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水平 |
5.2.1 推进标准化生产 |
5.2.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5.3 加大政府服务管理力度 |
5.4 扩大组织规模 |
5.5 培养引进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调查表 1 |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2 |
附录C 问卷调查表 3 |
附录D 访谈提纲 |
致谢 |
(7)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传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
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二节 列宁的合作经济思想 |
一、列宁合作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列宁合作经济思想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合作经济思想 |
一、毛泽东的合作经济思想 |
二、邓小平的农业合作社思想 |
三、江泽民的农村合作经济思想 |
四、胡锦涛的农村合作经济思想 |
五、习近平的农村合作经济思想 |
第三章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
一、20 世纪 50-70 年代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
二、20 世纪 80-90 年代的合作经济组织 |
三、21 世纪初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发展 |
第二节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一、规模数量不断增加 |
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
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 |
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
五、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
六、风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
第四章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总体规模小,发展不平衡、行业分布不合理 |
二、融资渠道有限 |
三、产品附加值低 |
四、技术推广不到位 |
五、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
六、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 |
第二节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法律政策不完善 |
二、组织发展动力不足 |
三、社员对合作社认知程度低 |
四、人才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五章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推进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 |
一、国家适度帮助原则 |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
三、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原则 |
四、坚持渐进和稳固发展的原则 |
第二节 发挥政府作用 |
一、明晰产权 |
二、规范、扶持相应的配套设置 |
三、资金保障和税收优惠 |
四、放宽市场活动范围 |
第三节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
一、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
二、推进绿色化生产 |
三、因地制宜发展 |
四、发展订单农业 |
第四节 健全内部管理 |
一、完善决策机制 |
二、健全内部激励机制 |
三、健全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 |
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
五、强化内部监督 |
第五节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
二、提高农民主体地位 |
第六节 创建健康组织文化环境 |
一、加强组织内部文化建设 |
二、建立人才管理体制 |
三、完善教育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8)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主要理论依据 |
第3章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
3.1 库车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2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
3.3 案例分析——库车县钟华香梨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4章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分析 |
4.1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状况 |
4.2 关于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问卷设计 |
4.3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结果分析 |
4.4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缺乏农村金融支撑 |
5.2 非均衡发展 |
5.3 政策时效性低 |
5.4 人才管理体制落后,缺乏管理人才 |
5.5 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低 |
5.6 缺乏市场化服务机制 |
5.7 信息平台闭塞,农产品流通不畅 |
5.8 农民参与意愿不高 |
第6章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践与启示 |
6.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 |
6.2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验借鉴 |
第7章 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创新灵活的筹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
7.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组织运营系统化,扩大组织规模 |
7.3 创新农业扶持方式,提高政策绩效 |
7.4 培养精英人才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投入 |
7.5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
7.6 提高农业市场服务水平,健全市场服务机制 |
7.7 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
7.8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参与度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概述 |
2.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界定 |
2.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类型 |
2.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
3 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
3.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
3.2 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 |
3.3 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和典型案例 |
3.4 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 |
4 影响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成员素质 |
4.2 外部环境 |
4.3 运行机制 |
4.4 合作意愿 |
5 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 区位条件不利 |
5.2 资金短缺较突出 |
5.3 内部机制欠完善 |
5.4 产品竞争力不足 |
6 促进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
6.1 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发展思路 |
6.2 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体应对措施 |
6.3 建立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结束语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调研方法设计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西方合作经济理论 |
2.1.1 空想社会主义 |
2.1.2 罗虚戴尔原则 |
2.1.3 进化学派 |
2.2 马列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
2.3 中国的合作经济理论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制度变迁理论 |
2.4.2 现代产权理论 |
2.5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概念界定 |
3 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
3.1 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阶段 |
3.2 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
3.2.1 发展速度 |
3.2.2 参与主体 |
3.2.3 资金规模 |
3.2.4 组织类型 |
3.2.5 政府扶持 |
3.3 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案例 |
3.3.1 农民自主发起型 |
3.3.2 村委牵头发起型 |
3.3.3 龙头企业牵头型 |
3.3.4 政府推动发起型 |
4 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约因素研究 |
4.1 徐州市农民参与意愿制约因素分析 |
4.1.1 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合作农业发展不匹配 |
4.1.2 农业生产服务和生产资料获得困难 |
4.1.3 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信心 |
4.2 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内部约束 |
4.2.1 农民生产经营技术仍待提高 |
4.2.2 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
4.2.3 合作组织的经营效益与农民预期不相符 |
4.3 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外部约束 |
4.3.1 政府扶持程度有限 |
4.3.2 资金规模难以满足经营需要 |
4.3.3 合作组织的推广示范程度不足 |
5 发达国家经验及相关政策建议 |
5.1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验 |
5.1.1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
5.1.2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借鉴 |
5.2 基本原则 |
5.3 政策建议 |
5.3.1 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环境 |
5.3.2 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力度 |
5.3.3 强化试点示范作用,提高农民信心 |
5.3.4 健全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提升经营效益 |
5.3.5 提高组织成员技术水平,改善劳动力结构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赵玉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2]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演进研究[D]. 吴翔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研究[D]. 马土金. 广西大学, 2019(01)
- [4]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 王宇. 吉林大学, 2018(04)
- [5]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D]. 刘艳鸿.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6]坡头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D]. 戴浩. 湖南大学, 2017(07)
- [7]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D]. 张真真. 江苏大学, 2017(01)
- [8]库车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D]. 杨倩.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9]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 谢鹏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10]徐州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升路径研究[D]. 刘晴晴.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