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高分子聚合物包衣剂拌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蒲军[1](2021)在《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文中提出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是我国水资源和生态安全的屏障。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整体上植被活动趋于向好,但大部分草地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局部有恶化的态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高寒草原和草甸的优势种,同时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广泛使用的优质豆科牧草。利用种源补播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草地退化,但裸种补播存在种子出苗率低、易被动物采食以及箭筈豌豆成熟后果荚易开裂不利于种子收获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包衣剂对2种牧草出苗的影响以及抗裂荚剂和不同收获时间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包衣方案6为最佳的种子包衣剂配方。该配方同时含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同时对比不同药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垂穗披碱草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有所差异。2.筛选出抗裂荚剂方案7为最佳的抗裂荚剂配方。结果表明,不同方案的抗裂荚剂对箭筈豌豆种子的萌发情况无显着差异,方案7对箭筈豌豆果荚的裂荚率和裂荚力分别有显着的降低和提高的作用。3.盛花25 d后箭筈豌豆种子质量趋于稳定。随着盛花后时间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呈现出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而种子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盛花后25~30 d之间。
周茂超[2](2020)在《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之一,因其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大量的蛋白质等而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传病害的侵染,玉米茎腐病又称茎基腐病或青枯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也是我国玉米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在农业中,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治一般采用施加化学农药的方法。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环境大范围的污染,因此减少或者代替化学农药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得到普遍重视。种子包衣技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玉米种衣剂大多数是农药型种衣剂,市场上许多种衣剂产品存在药剂老化、性状不稳定、包衣脱落率高等问题,并且微生物在玉米种衣剂上的应用比较少。因此研究生物种衣剂对于玉米病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从实验室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中筛选出既有生防作用又有促生效果的菌株,将其与其他助剂配制成环保的生物种衣剂,应用于玉米的盆栽种植中,探究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本试验共挑选了24种不同的菌株,采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拮抗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菌株,共筛选到5株细菌和1株木霉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通过生理指标的测定,另外获得6株对玉米种子有促生潜力的芽孢杆菌,其具有产吲哚乙酸IAA和铁载体的能力。综合抑菌和促生两种功能,确定TXM-1(Bacillus velezensis)和TXM-2(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别作为生物种衣剂的活性成分。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中将具有抑菌作用的TXMT-3(Trichoderma reesei)与具有促生能力的TXM-7(Bacillus cereus)复配(菌株可共生),两者协同作用。通过玉米种子的发芽盆载试验,筛选出两者的最佳比例作为生物种衣剂的活性成分。2、从成膜时间、包衣均匀度和包衣脱落率三个方面研究成膜剂的理化性质,本试验挑选了90:10、60:40、30:70、10:90四种比例用于下一步研究。通过不同比例的成膜剂进行玉米种子的发芽试验和菌株活性试验,研究其对玉米苗期生长和种衣剂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SA:PVA=1:9的成膜剂不仅对玉米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还能使菌株活性下降缓慢。另外,本试验还研究了菌剂与成膜剂按比例混合后的动态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通过测定菌株活性,确定了5种种衣剂与微生物菌剂的成分比例,并且估算出生物种衣剂的常温贮藏时间至少为两个月。3、试验最终获得四种兼具拮抗病原菌和促进玉米苗期生长功能为一体的生物种衣剂(BSCA-1、BSCA-2、BSCA-3、BSCA-4和BSCA-5),其配方为:分别以TXM-1、TXM-2、TXMT-3、TXMT-3与TXM-7(1:4和3:2)两种比例为活性成分,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成膜剂,膨润土和苯甲酸钠为助剂。将5种生物种衣剂应用于盆栽试验中,发现都能够促进玉米的苗期生长。经过BSCA-1、BSCA-2、BSCA-3、BSCA-4处理后,种子初期生长的POD酶活性都有提高;经BSCA-1、BSCA-2、BSCA-3、BSCA-5处理后,玉米苗期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经5种种衣剂处理后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综合玉米生长的生理指标,其中效果最好的是BSCA-1。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芽孢杆菌和木霉菌构建的生物种衣剂在拮抗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同时可对玉米苗期生长有促进作用,揭示了其在玉米种植中具有替代化学种衣剂的潜力。4、BSCA-1在玉米种植中,结果显示出其出色的应用效果。本文又将其活性成分TXM-2应用于菠菜和生菜两种作物,验证其促生和抑菌作用。结果显示TXM-2在生菜上具有抑制病害侵染的作用,又将它与实验室存储的其他病原菌做平板对峙试验,发现了它的广谱抑菌性,揭示了其在作物种植中作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对经过TXM-2处理后的土壤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CK相比较都有所提高,并且OTUs数与对照相比提高了4.96%,说明TXM-2菌株可能具有招募其他微生物共同促进作物生长的能力。
张亚妮[3](2019)在《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作为包衣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粘着剂、保水剂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活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的最佳浓度处理;选择硅藻土和膨润土为包衣填充剂,研究不同比例填充剂配方的物理性状,筛选出最佳的填充剂配方;将最适浓度的粘着剂与根瘤菌调和在一起,分别采用拌种和丸粒化两种处理方式在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上接种根瘤菌。采用种子包衣机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进行包衣和丸粒种子制作,通过培养皿和在盆栽试验进行测定,揭示了不同包衣处理对种子活力,农艺性状,植株生理生化机制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种子的最佳包衣处理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聚乙烯醇溶液作为粘着剂进行浓度筛选,使用成膜性、粘结性、水溶性和脱落率等物理性状和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种子活力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质量分数为4%的聚乙烯醇溶液有着良好的成膜性和粘结性,较低的水溶性和脱落率,它还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特性,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粘着剂。通过对高吸水性树脂作为保水剂进行浓度筛选,使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种子活力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浓度为5%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特性,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保水剂。以硅藻土和膨润土作为填充剂,使用脱落率和均匀度等指标进行评定,选择出膨润土与硅藻土按1:4的比例混合可以作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填充。对达乌里胡枝子根瘤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选择出根瘤菌在培养2224h时最适用于达乌里胡枝子的接种。2.达乌里胡枝子种样在不同包衣处理后,仅药种比为1:1的丸粒化处理组提高了室内实验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温室盆栽试验的出苗率。根瘤菌拌种处理组和药种比为1:1、1:2的丸粒化处理组的株高提高了5.08%1.20%,地上生物量提高了27.94%41.18%,地下生物量提高了52.11%60.56%,结瘤率提高了41.18%121.56%。3.不同包衣处理组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理指标测定的影响:各包衣处理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升高,差异显着;各包衣处理组植株体内PO D、CAT、SOD活性增强,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根瘤菌拌种处理组MDA含量升高,药种比为1:1和1:2的丸粒化包衣处理组MDA含量降低。4.不同包衣处理组对达乌里胡枝子根际土壤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各包衣处理组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未包衣处理组相比升高,脱氢酶活性降低。
钟长春[4](2019)在《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文中指出本试验以春大豆品种川豆16为材料,以钼酸铵、辛硫磷、芽孢杆菌含量为变量,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配制种衣剂,种子包衣后分别进行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复合生物种衣剂对春大豆种子活力、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并初步筛选出适于大豆生产的复合种衣剂最佳配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未包衣种子(CK1)相比,包衣种子的发芽势可增加8.7%-13.0%,发芽率增加5.0%-8.8%,发芽指数可增加3.5%-12.5%,活力指数比对照增加显着,增幅可达12.6%-28.3%,发芽末期的形态指标也有较大优势。不同处理的种子SOD、POD、CAT活性有较大提高,其中CAT活性比对照差异极显着,MDA含量可降低5.8%-30.0%。表明用复合生物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可以避免种子活力的快速降低与种子贮藏物质的降解。(2)各处理种子田间出苗率比未包衣种子(CK1)增加5%-9.3%,幼苗干重最高增加20.3%,根冠比等形态指标也比对照有所提高。表明复合生物种衣剂能促进大豆种子出苗与调节幼苗的生长。种衣剂处理后,大豆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关键农艺经济指标增加幅度大,实际产量比未包衣种子高5.0%-23.0%。(3)建立不同指标与变量的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着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以及因素贡献分析。结果显示种衣剂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在萌发期和幼苗期,影响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减。种子田间出苗受变量的影响最大,所以选择田间出苗率作为寻找最优配比的主要依据。(4)以钼酸铵、辛硫磷、芽孢杆菌含量为变量,田间出苗率为试验结果建立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方程模型,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可靠性。三因素中对结果影响大小顺序为辛硫磷(X2)>芽孢杆菌(X3)>钼酸铵(X1)。三者最优组合为:钼酸铵6.8g/100mL,辛硫磷5.0g/100mL,枯草芽孢杆菌5.0g/100mL,田间出苗率最大为77.3%。(5)最终得到适于大豆生产的生物复合种衣剂的最佳配比:钼酸铵6.8g/100mL,辛硫磷5.0g/100mL,枯草芽孢杆菌5.0g/100mL,聚乙烯醇4g/100mL、壳聚糖1.5g/100mL、山梨酸钾0.5 g/100mL、胭脂红0.6 g/100mL。
谭海丽[5](2019)在《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经济作物。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已成为提高作物抗逆性和秧苗素质,标准化、精量化播种,防治农作物苗期病虫害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种子包衣技术较国外发展缓慢,种衣剂容易出现物理稳定性差、成膜时间长、缓释效果差、农药利用率低、包衣脱落率高、包衣均匀度差、高毒高残留、操作不安全、相对易产生包衣药害等问题,影响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和应用。成膜剂是水稻种衣剂非活性组分中最关键的部分,其性能对种衣剂的缓释性、稳定性、安全性、粘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应用于水田特殊环境使得种衣剂对成膜剂的成膜性能、耐水吸水性、透气透水性、包衣均匀性、粘牢性、长效控释性要求更严格,而目前适用于水稻种衣剂的成膜剂种类仍不足。本试验探究了种衣剂用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和ZY904-5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旨在筛选出能显着提高农药缓释性能的成膜剂及推荐包衣比例,为研发长效缓释性、高效低毒的水稻种衣剂提供组分参考。首先,从pH、稳定性、黏度、含固量、干燥膜柔韧性、成膜性、吸水耐水性等方面评价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将成膜剂应用于种衣剂后,从成膜时间、初干粘牢性、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稻种包衣室内安全性等方面评价其应用性能。本试验以杀菌剂嘧菌酯作为探究成膜剂缓释性能的指示药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膜剂包衣浸种后不同时间点嘧菌酯保持率变化,来评价添加成膜剂后对活性成分缓释性能的影响。通过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探究了成膜剂处理对斑马鱼的毒性。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化学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成膜性能良好,干燥膜浸于蒸馏水半小时后能均匀完整揭下,而ZY904-5成膜性差。含固量是反映成膜剂有效成分含量的重要指标,各成膜剂有效含量依次降低,分别为45.93%、31.46%、26.83%和6.26%。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干燥膜浸水72 h后,被水溶解的质量低,溶解度依次是21.36%、16.46%和17.56%。成膜剂ZY904-2黏度中等,干燥膜浸水后柔韧性好,且溶解度低,耐水吸水性良好。2.应用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在0.5 g、1 g、2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后,与未包衣处理对照相比,发芽势降低率为6.08%、13.33%、15.02%。成膜剂ZY904-1在2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时,与对照相比发芽率降低率为3.87%,其他处理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不良影响。成膜剂不同比例包衣后对水稻植株生长量指标(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与未添加成膜剂处理和未包衣处理相比,无明显不良影响。成膜剂对水稻植株生长安全。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以0.25 g、0.5 g、1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后,包衣均匀度在95.2%-96.8%,包衣脱落率在1.5%-2.1%,初干粘牢性好,等级为++。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包衣后对嘧菌酯保持率较未添加成膜剂处理提高作用显着。成膜剂ZY904-2以0.5 g/100 g种子包衣浸种40 d后,嘧菌酯保持率比对照提高34.14%,延缓农药水中释放速度效果显着,表明其是耐水性能和缓释性能良好的成膜剂。4.综合物理化学性能和应用性能指标筛选出最佳成膜剂种类及推荐添加比例:成膜剂ZY904-2在0.5 g/100 g种子包衣时,包衣均匀度达95.7%,包衣脱落率为1.7%,与未包衣对照相比,发芽势和发芽率增长率为1.39%、2.82%,株高和根长提高0.52 cm、0.62 cm,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增重0.46 g、0.33 g。浸种40 d后嘧菌酯保持率仍能达到47.26%,药剂抗溶解和淋失能力显着提高,长效控释性好。最终推荐成膜剂ZY904-2添加比例为0.5 g/100 g种子,适用于性能优良的水稻种衣剂组分研发中。5.成膜剂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和ZY904-5对斑马鱼96 h急性毒性试验LC50达到上限有效浓度100.0 mg a.i./L,毒性等级为微毒;添加0.5 g成膜剂ZY904-2和ZY904-3的处理毒性等级属于低毒。成膜剂对斑马鱼毒性低,安全性高。
胡鹏[6](2018)在《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种衣剂的研制及筛选》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筛选出对新疆棉花苗期主要根腐类病害立枯病和红腐病的致病菌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并通过筛选悬浮剂、增稠剂、成膜剂等助剂及种衣剂加工工艺研究,制备出11种种衣剂,用其包衣棉种进行安全性、防病等功能验证研究,决选出符合目标的种衣剂配方,为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符合目标的杀菌剂4个。通过室内离体平皿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及串珠镰刀菌活性,筛选出防治根腐类病害效果好的杀菌剂4种,分别为多菌灵、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其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为0.29 mg/L、0.20 mg/L、0.70 mg/L、0.73 mg/L,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0.23 mg/L、0.21 mg/L、0.44 mg/L、1.68 mg/L。2.筛选出种衣剂助剂3个。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法对11种种衣剂配方的悬浮剂进行确定,联合测定各种衣剂配方的质量控制指标,确定增稠剂为3%复合型增稠剂,成膜剂为1%羧甲基纤维素钠。3.研究出种衣剂制备工艺。通过投料顺序、研磨时间和物理性能检测等研究,确定种衣剂砂磨时间为45 min,砂磨转速为1800 rpm/min,高速剪切乳化机剪切乳化时间为35 min,测定了制备出的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技术标准。4.种衣剂包衣棉种有利于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室内砂培种衣剂包衣棉种后发芽势、出苗率、株高、单株鲜重较CK分别增加0%~39.83%、-4.17%~47.92%、1.06%~15.48%、7.87%~30.42%,各处理单株干重则与CK无显着性差异;田间试验表明,11种种衣剂配方包衣棉种后也均能增加幼苗生长量,不同程度的提高棉花产量。出苗率、根长、茎粗、单株鲜重、理论产量较CK分别增加-0.94%~8.27%、-0.62%~21.53%、-0.50%~8.99%、0.91%~102.33、2.26%~19.64%。5.种衣剂均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有一定效果。室内接菌实验表明,各种衣剂配方防治立枯病效果在10.89%~62.18%之间,防治红腐病的效果在35.33%~75.59%之间;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各种衣剂配方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红腐病效果分别为37.74%~67.30%、25.25%~73.24。通过综合分析,决选出符合研究目标的三个种衣剂配方,通过田间试验,决选出符合目标配方3个,分别为M2(17.2%吡虫啉·萎锈灵·福美双)、M5(16%噻虫嗪·苯醚甲环唑·咯菌腈)、M8(13%吡唑嘧菌酯·福美双),三种种衣剂配方出苗率、根长、茎粗、单株鲜重、理论产量较CK分别增加0.22%~20.03%、7.66%~16.33%、5.24%~8.1%、27.13%~61.18%、2.85~22.77%,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效果在37.74%~67.30%,防治红腐病的效果在25.25%~73.24%之间。
高娟,曹长清[7](2017)在《种子包衣剂在林业育苗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种子包衣剂是包裹在种子表面的化学药剂,是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缓释剂、成膜剂和着色剂等剂型为原料,经科学配方、精细加工后的一种专用药剂。种子包衣剂作为种子包衣处理的专用药剂,既有广谱型,又有专用型,目前已有20多个品种,粮、棉、油、菜和林木种苗等经济作物种子应用广泛,在我国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
王宇婷[8](2016)在《尿素控释包衣剂的创制及控释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氮是植物生长最为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氮肥的施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尿素是现今应用最广的氮肥品种,但作为速溶性肥料,尿素在施用过程中养分极易流失,造成氮利用率过低,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成为氮素管理的关键。包衣尿素具有养分释放可调控,能够与作物生长过程中需氮规律相协调的特点,其氮素缓慢释放,可有效避免养分的挥发或随水流失,同时可减少施肥次数,提高养分利用率,节约人力资源。是当今肥料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以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AX为膜材料,与乳化剂、增塑剂等助剂配制,制备尿素控释包衣剂。探索尿素控释包衣剂的最佳制备方法与工艺条件及其理化性质,探明包衣尿素养分控释性能、释放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养分释放的影响,并与市场上主流包衣尿素——硫包衣尿素进行性能对比。以期研究出一种包衣工艺简单、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尿素控释包衣剂。为新型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为其性能评价、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原料筛选、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尿素控释包衣剂KSFA-2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成膜材料树脂AX,用量为8.0%;乳化剂T-80,用量为1.5%;增塑剂植物油,用量为2.0%;色素分散艳红,用量为0.16%;溶剂乙酸乙酯,用量为88.34%,烘烤时间为25 min。(2)尿素控释包衣剂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尿素控释包衣剂pH值为5.9,呈弱酸性,利于作物生长且不会对土壤的酸碱性造成影响。B.粘度为0.77 mPa·s,粘度很低,适于包衣,且包衣尿素相互之间不易粘连。C.成膜性适中,可均匀成膜。D.成膜时间为8 min,成膜时间J较短,利于包衣。E.衣膜在水中完全不溶,表明包衣尿素在水中仍具有良好的缓g/控释性能。F.包衣均匀度为85%,均匀度较高。G包衣脱落率为7.23%,脱落率较低,表明衣膜能够牢固附着在尿素表面,利于运输和贮存。F.包衣尿素耐吸潮性远优于未包衣尿素,表明尿素控释包衣剂具有一定的防潮作用。综上,尿素控释包衣剂KSFA-2理化性质优良。(3)尿素控释包衣剂控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控释包衣剂KSFA-2能有效降低包衣尿素初期溶出率,其初期溶出率为1.63%,符合欧洲标准委员会(CEN)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以及缓释肥料国家标准(GBT23348-2009)中初期溶出率≤15%的规定,较未包衣尿素和硫包衣尿素分别下降92.59%和72.26%,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微分溶出率为2.79%,是硫包衣尿素的11倍,表明KSFA-2包衣尿素能持续养分供给,养分平缓释放,肥效较长。KSFA-2包衣尿素28 d养分累积释放量为77.03%,符合缓释肥料国家标准(GBT23348-2009)28 d累积释放率≤80%的规定,养分释放期达29.07 d,控释性能远优于硫包衣尿素。包衣过程中,包衣比(包衣剂:肥料)以1:2.5为宜。在等温条件下,KSFA-2包衣尿素养分累积释放曲线符合Richards模型,曲线呈“S”型,符合作物需肥规律,适用于生长周期较短的大田作物。硫包衣尿素养分累积释放曲线符合Gompertz模型,曲线呈倒“L”型,前期养分释放量过大,不符合一般作物需肥规律。可见,自研制尿素控释包衣剂KSFA-2能有效减缓尿素养分释放,可预防因过度施肥导致的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并且能持续提供养分。与硫包衣尿素相比,其控释性能更加优越且其养分释放特性更加符合作物需肥规律。(4)环境因素对包衣尿素控释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肥水比均对包衣尿素养分溶出有一定影响,其中温度和肥水比与包衣尿素养分溶出率均呈正相关。养分溶出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肥水比增大而增大,温度影响较肥水比更为显着。pH对包衣尿素养分溶出率影响呈抛物线型,养分溶出率随环境酸性或碱性的增强而增大,中性环境中养分溶出率较小。
王丹英,应云卉,徐春梅,陈松,章秀福[9](2012)在《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种子包衣技术是近半世纪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种子处理新技术,对提高种子出苗率、防治农作物苗期病虫害效果明显。本文对近年来我国种子包衣技术发展及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袁祖伦[10](2011)在《复合种衣剂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在干旱条件下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津优一号黄瓜种子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甜菜碱、CCC、PP333和NAA以及一定浓度的农药和1/2Hoagland溶液配置而成的复合种衣剂对黄瓜种子进行包衣,包衣后种子萌发出的幼苗在干旱条件下培养4-6天,然后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探索了不同配方处理的包衣剂对黄瓜幼苗抗旱性的影响,从而为增强黄瓜幼苗抗旱性、培育壮苗、提高黄瓜产量和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参考,也为蔬菜及其他作物种子包衣剂的配方研究和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水杨酸处理浓度在50mg·L-1-150mg·L-1时,随水杨酸浓度的增大,黄瓜幼苗叶片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脯氨酸积累速度均上升,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下降。当水杨酸浓度高于150mg·L-1时,随水杨酸浓度的增大,前七个生理指标逐渐下降,而后两个生理指标逐渐上升。当水杨酸浓度为150mg·L-1时,在高度水分胁迫状态下的黄瓜叶片的含水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光合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SOD、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4%、1121.63μg·g-1FW、456.20μg·g-1Fw、426.44μg·g1FW、1.92μmolO2·m2·g-1、146.67mg·g1DW、291.23mg·g1DW、9900U·g’320U·g-1、332U·g-1、80μg·g-1FW,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低,分别为29μg·g-1FW、28%。由上述生理指标可以看出:水杨酸的最适浓度为150mg·L。当水杨酸浓度相同时,NAA的处理浓度对上述生理生化指标影响较小,其最适浓度为0.6mg·L2.甜菜碱处理浓度在100mg·L-300mg·L-1内,随甜菜碱浓度的增大,黄瓜幼苗叶片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脯氨酸积累速度均上升,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下降。当甜菜碱处理浓度高于300mg·L。时,随甜菜碱浓度的增大,前七个生理指标逐渐下降,而后两个生理指标逐渐上升。当甜菜碱处理浓度为300mg·L1时,在高度水分胁迫状态下的黄瓜叶片的含水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光合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SOD、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分别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2%、1107.69μg·g-1FW、446.27μg·g1FW、438.47μg·g-1FW、1.87μmolO2·m-2·g-1、142.7mg·g-1DW、283.7mg·g-1DW、9800U·g-1、320U·g-1、321U·g、72μg·g-1FW,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低,分别为34μg·g-1FW、38%。由上述生理指标可以看出:甜菜碱的最适浓度为150mg·L-1。当甜菜碱浓度相同时,NAA的浓度对上述生理生化指标影响较小,其最适浓度为0.6mg·L-1。3.矮壮素(CCC)处理浓度在100mg-300mg·L-1内,随CCC浓度的增大,黄瓜幼苗叶片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脯氨酸积累速度均上升,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下降。当CCC处理浓度高于300mg·L’时,随CCC浓度的增大,前七个生理指标逐渐下降,而后两个生理指标逐渐上升。当CCC处理浓度为300mg·L-1时,在高度水分胁迫状态下的黄瓜叶片的含水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光合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SOD、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分别均达到最高,分别为88%、1102.23μg·g-1FW、439.68μg·g-1FW、432.6μg·g-1FW.1.85μmolO2·m-2·g-1、144.3mg·g-1DW、285.9mg·g-1DW、9700U·g-1、310U·g-1、316U·g1、65μg·g1FW,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低,分别为45μg·g1FW、65%。由上述生理指标可以看出:CCC的最适浓度为150mg·L。CCC浓度相同时,NAA的处理浓度对上述生理生化指标影响较小,其最适浓度为0.9mg·L-1。4.多效唑(PP333)处理浓度在50mg·L-1-100mg·L-1内,随多效唑(PP333)浓度的增大黄瓜幼苗叶片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脯氨酸积累速度均上升,而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下降。当PP333浓度高于100mg·L-1时,随PP333浓度的增大,前七个生理指标逐渐下降,而后两个生理指标逐渐上升。当PP333处理浓度为100mg·L-1时,在高度水分胁迫状态下的黄瓜叶片的含水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光合效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SOD、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分别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0%、1115.69μg·g-1FW、456.27μg·g-1FW、424.47μg·g-1FW、1.89μmolO2·m-2·g-1、138.4mg·g-1DW、276.1mg·g-1DW、9900U·g-1、320U·g-1、322U·g-1、62μg·g-1FW,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低,分别为42μg·g 1FW、62%。由上述生理指标可以看出:PP333的最适浓度为150mg·L。当PP333浓度相同时,NAA的处理浓度对上述生理生化指标有少量影响,其最适浓度为0.9mg·L5.通过对四种复合种衣剂配方处理后的黄瓜叶片的抗旱性典型指标如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中度干旱环境中,CCC、PP333的抗旱效果较好,在高度干旱环境中,水杨酸和甜菜碱的抗旱效果显着。
二、棉花高分子聚合物包衣剂拌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高分子聚合物包衣剂拌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种子包衣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种子包衣的发展历史 |
2.1.2 影响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三个主要因素 |
2.2种子包衣剂的组成 |
2.2.1 保护剂 |
2.2.2 营养物质 |
2.2.3 土壤佐剂 |
2.2.4 植物活性促进剂 |
2.2.5 着色剂和警戒物质 |
2.3 植物裂荚研究进展 |
2.3.1 裂荚的危害 |
2.3.2 裂荚的研究进展 |
2.3.3 减小裂荚损失的方式 |
2.4 不同收获时期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
2.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6.1 研究内容 |
2.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技术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包衣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2 不同鸟类趋避剂对鸟类的趋避效果 |
3.3.3 不同杀菌剂对箭筈豌豆发芽的影响 |
3.3.4 不同包衣方案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
3.4 讨论 |
3.4.1 ABT生根粉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2 赤霉素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3 矮壮素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4 芸苔素内酯对2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5 腐殖酸钾对2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6 鸟类趋避剂和杀菌剂对2种种子的影响 |
第四章 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野外易裂荚种子收集装置的设计 |
4.3.2 不同抗裂荚剂对各品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收获时期对各品种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野外易裂荚种子收集装置的设计 |
4.4.2 不同抗裂荚剂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4.3 不同收获时间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我国玉米的主要土传病害及其防治 |
1.1.1 玉米茎基腐病 |
1.1.2 玉米丝黑穗病 |
1.1.3 玉米纹枯病 |
1.2 种子包衣剂的研究进展 |
1.2.1 种衣剂的概念 |
1.2.2 种衣剂的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
1.2.3 种衣剂的分类 |
1.2.4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1.2.5 生物种衣剂 |
1.2.5.1 生物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1.2.5.2 生物种衣剂成膜剂和助剂的选择 |
1.3 种衣剂的问题和展望 |
1.3.1 种衣剂存在的问题 |
1.3.2 对策与展望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拮抗菌株和促生菌株的选择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1.1 供试菌株和玉米种子 |
2.1.1.2 培养基 |
2.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
2.1.1.4 主要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拮抗菌的筛选 |
2.1.2.2 菌株的促生效果检测 |
2.1.2.3 菌株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试验 |
2.1.2.4 拮抗菌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测定 |
2.1.2.5 真菌与细菌最佳比例的选择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拮抗菌株对病原菌的影响 |
2.2.2 菌株的促生效果 |
2.2.3 不同菌株浓度对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4 真菌与细菌最佳比例的选择 |
2.2.5 不同菌株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测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玉米生物种衣剂的创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供试菌株 |
3.1.1.2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
3.1.1.3 培养基 |
3.1.1.4 主要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理化性能的测定 |
3.1.2.2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包衣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试验 |
3.1.2.3 成膜剂对菌株活性动态变化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比例成膜剂的理化性质 |
3.2.2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包衣对玉米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
3.2.3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
3.2.4 不同比例包衣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玉米生物种衣剂的研制及其盆栽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供试菌株与玉米品种 |
4.1.1.2 培养基 |
4.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
4.1.2 方法 |
4.1.2.1 生物种衣剂的创制 |
4.1.2.2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
4.1.2.3 植株防御酶的测定 |
4.1.2.4 植株叶片叶绿素的测定 |
4.1.2.5 植株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盆栽试验包衣对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2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苗期玉米防御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4.2.3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苗期玉米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菌剂在蔬菜上的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1.1 供试菌株和作物种子 |
5.1.1.2 培养基 |
5.1.1.3 主要试剂 |
5.1.1.4 主要仪器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菌剂的制备 |
5.1.2.2 田间试验设计 |
5.1.2.3 病原菌的分离 |
5.1.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5.1.2.5 平板对峙试验 |
5.1.2.6 土壤细菌多样性的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TXM-2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5.2.2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5.2.3 TXM-2与病原菌拮抗试验 |
5.2.4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成果 |
致谢 |
(3)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种子处理技术 |
1.1.1 种衣剂的基本概念 |
1.1.2 种衣剂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
1.1.3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1.2 达乌里胡枝子概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包衣材料的筛选 |
2.2.2 种子包衣方法 |
2.2.3 种子发芽试验 |
2.2.4 盆栽试验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包衣材料的筛选结果 |
3.1.1 粘着剂浓度的筛选结果 |
3.1.2 保水剂浓度的筛选结果 |
3.1.3 填充剂的筛选结果 |
3.1.4 根瘤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3.2 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配方的确定 |
3.3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效果检验 |
3.3.1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质量指标的影响 |
3.3.2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3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3.1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出苗率与成苗率的影响 |
3.3.3.2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株高的影响 |
3.3.3.3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物量的影响 |
3.3.3.4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根瘤数和结瘤率的影响 |
3.3.4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生理指标测定的影响 |
3.3.5 不同包衣处理对达乌里胡枝子根际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包衣材料的筛选结果 |
4.2 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配方的确定 |
4.3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包衣效果检验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4)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种衣剂及其研究进展 |
1.2.1 种衣剂 |
1.2.2 国外种衣剂研发现状 |
1.2.3 我国种衣剂研发现状 |
1.2.4 种衣剂的发展前景 |
1.3 种子包衣与作物生产 |
1.3.1 种子包衣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种子包衣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效果 |
1.3.3 种子包衣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大豆种子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物种衣剂的配制与包衣 |
2.2.2 包衣种子活力测定 |
2.2.3 包衣种子保护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2.2.4 田间试验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活力及萌发的影响 |
3.1.1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的种子活力 |
3.1.2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的幼苗形态 |
3.1.3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种子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
3.2 种衣剂对川豆16 田间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种衣剂对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3.3.1 种衣剂处理后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表现 |
3.3.2 种衣剂处理对川豆16 产量的影响 |
3.4 各指标回归方程显着性分析 |
3.5 各因素贡献分析 |
3.6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优化 |
3.6.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3.6.2 效应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
4.1.2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
4.1.3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田间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4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4.1.5 复合生物种衣剂优化配比 |
4.1.6 大豆种子包衣的实际意义 |
4.2 结论 |
4.2.1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复合生物种衣剂的最佳配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5)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现状 |
1.2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优势 |
1.3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存在问题 |
1.4 水稻用药现状 |
1.4.1 水稻悬浮种衣剂登记现状 |
1.4.2 水稻杀菌剂应用现状 |
1.4.3 嘧菌酯介绍 |
1.5 水稻用成膜材料研究进展 |
1.6 成膜剂作用机理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水稻 |
2.1.2 供试成膜剂 |
2.1.3 供试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指标测定 |
2.2.2 稻种包衣应用性能指标测定 |
2.2.3 高效液相色谱法嘧菌酯保持率测定 |
2.2.4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
2.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指标结果分析 |
3.2 稻种包衣应用性能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结果分析 |
3.3.1 萃取溶剂和方法筛选优化 |
3.3.2 嘧菌酯标准曲线制作 |
3.3.3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3.3.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 |
3.4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种子包衣在水稻种植领域应用现状讨论 |
4.2 成膜剂对种衣剂药效发挥的影响讨论 |
4.3 成膜剂性能评价体系完善讨论 |
4.4 成膜剂性能指标分析讨论 |
5 结论 |
6 论文创新及有待研究之处 |
6.1 论文创新之处 |
6.2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种衣剂的研制及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研究进展 |
1.2.1 棉花苗期立枯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
1.2.2 棉花苗期红腐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
1.3 种衣剂研究进展 |
1.3.1 种衣剂组成 |
1.3.2 种衣剂主要的活性成分 |
1.3.3 种衣剂主要的非活性成分 |
1.4 种衣剂发展概况 |
1.4.1 国内种衣剂发展概况 |
1.4.2 国外种衣剂发展概况 |
1.4.3 种衣剂在棉花上的应用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杀菌剂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致病菌的毒力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种衣剂配方助剂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润湿分散剂含量的确定 |
3.2.2 成膜剂的选择及含量的确定 |
3.2.3 增稠剂的选择及含量的确定 |
3.3 小结 |
第4章 种衣剂加工工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砂磨时间对各种衣剂配方粒径的影响 |
4.2.2 砂磨机转速对各种衣剂配方粒径的影响 |
4.2.3 剪切乳化时间对各种衣剂配方悬浮性能的影响 |
4.2.4 加工流程的确定 |
4.2.5 各种衣剂性能指标检测结果 |
4.3 小结 |
第5章 种衣剂配方室内功能验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各种衣剂包衣对室内棉花出苗的影响 |
5.2.2 各种衣剂包衣对室内棉花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
5.2.3 11种种衣剂包衣对室内棉花光合色素的影响 |
5.2.4 11种种衣剂配方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的防效 |
5.2.5 主成分分析下种衣剂综合评价 |
5.3 小结 |
第6章 种衣剂配方田间功能验证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种种衣剂配方对棉花出苗的影响 |
6.2.2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棉花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
6.2.3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6.2.4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的影响 |
6.2.5 主成分分析下种衣剂综合评价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种子包衣剂在林业育苗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包衣剂的发展历程 |
2 种子包衣剂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 |
3 试验方法与效果 |
3.1 玉米包衣剂在黄花落叶松育苗中的使用 |
3.2 玉米包衣剂在红松育苗中的使用 |
3.3 玉米包衣剂在鸢尾育苗中的使用 |
3.4 大豆包衣剂在千金榆育苗中的使用 |
4 讨论 |
4.1 种子包衣剂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 |
4.2 研发林业育苗的新产品 |
(8)尿素控释包衣剂的创制及控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缓/控释肥及包衣尿素定义 |
1.3 包衣尿素特点 |
1.4 包衣尿素类型 |
1.4.1 无机包衣尿素 |
1.4.2 有机包衣尿素 |
1.5 缓/控释肥料性能评价方法 |
1.5.1 水中溶出率法 |
1.5.2 土壤溶出率法 |
1.5.3 生物学评价法 |
1.5.4 N同位素示踪法 |
1.5.5 其他方法 |
1.6 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机理及数学模型 |
1.6.1 养分释放机理 |
1.6.2 数学模型 |
1.7 包衣尿素研究进展 |
1.7.1 国外研究进展 |
1.7.2 国内研究进展 |
1.8 包衣尿素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9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9.1 本研究课题来源 |
1.9.2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3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尿素控释包衣剂的制备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尿素控释包衣剂制备材料筛选 |
2.2.2 尿素包衣方法 |
2.2.3 包衣尿素水中养分溶出率测定方法 |
2.2.4 尿素控释包衣剂制备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尿素控释包衣剂制备材料筛选 |
2.3.2 尿素控释包衣剂制备单因素实验 |
2.3.3 尿素控释包衣剂制备正交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尿素控释包衣剂理化性质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尿素控释包衣剂控释性能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包衣尿素养分水中浸提方法 |
4.2.2 包衣尿素养分N测定方法 |
4.2.3 包衣尿素养分溶出率的计算 |
4.2.4 包衣比对包衣尿素控释性能影响 |
4.2.5 包衣尿素养分等温释放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尿素养分N含量测定 |
4.3.2 包衣尿素养分初期溶出率 |
4.3.3 包衣尿素养分微分溶出率 |
4.3.4 包衣尿素养分累积释放曲线 |
4.3.5 包衣尿素养分释放期 |
4.3.6 包衣比对包衣尿素控释性能影响 |
4.3.7 包衣尿素养分等温释放方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境因素对包衣尿素养分释放的影响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温度对包衣尿素养分释放的影响 |
5.3.2 肥水比对包衣尿素养分释放的影响 |
5.3.3 pH对包衣尿素养分释放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包衣技术的类型 |
2 包衣剂的组成成分及其发展趋势 |
2.1 包衣剂的活性成分及其发展趋势 |
2.2 包衣剂的非活性成分及其发展趋势 |
3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3.1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3.2 主要的水稻种衣剂类型 |
3.2.1 防病虫型种衣剂 |
3.2.2 耐寒型种衣剂 |
3.2.3 高吸水型种衣剂 |
3.2.4 逸氧型种衣剂 |
3.2.5 生物种衣剂 |
4 研究展望 |
(10)复合种衣剂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在干旱条件下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1 国外种子包衣的研究概况 |
1.1.2 国内种子包衣的研究概况 |
1.2 国内外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前景 |
1.2.1 多功能、低价格的成膜剂的开发 |
1.2.2 兼具除草功能的多功能种衣剂的开发 |
1.2.3 种子薄膜包衣技术的广泛采用 |
1.2.4 种子处理剂中生物防治剂的引入 |
1.2.5 种子丸粒化技术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 |
1.2.6 特异型种子处理剂的大力发展 |
1.2.7 无公害、生物型蔬菜种衣剂的发展 |
1.3 种子包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4 国内外对黄瓜抗旱性研究的现状 |
1.4.1 干旱环境对黄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
1.4.2 提高抗旱性策略的研究 |
1.5 国内外黄瓜种子包衣的研究进展 |
1.6 种子包衣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黄瓜种子的选用 |
3.1.2 配制悬浮型种衣剂的药品 |
3.1.3 处理药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配制种子包衣剂 |
3.2.2 用不同的药剂配置复合种衣剂 |
3.2.3 黄瓜种子的包衣和干燥与贮藏 |
3.2.4 包衣黄瓜种子育苗 |
3.2.5 在干旱胁迫环境下种植 |
3.2.6 黄瓜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2.7 在PEG模拟干旱条件下种植 |
3.2.8 对MDA、Pro、相对电导率三个典型抗旱性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 |
3.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水杨酸和NAA的复合种衣剂对黄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1.1 对黄瓜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4.1.2 对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的影响 |
4.1.3 对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1.4 对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1.5 对黄瓜叶片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的影响 |
4.1.6 对黄瓜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4.1.7 对黄瓜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
4.1.8 对黄瓜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2 甜菜碱和NAA的复合种衣剂对黄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2.1 对黄瓜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4.2.2 对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的影响 |
4.2.3 对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4 对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5 对黄瓜叶片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的影响 |
4.2.6 对黄瓜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4.2.7 对黄瓜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
4.2.8 对黄瓜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3 CCC和NAA的复合种衣剂对黄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3.1 对黄瓜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4.3.2 对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的影响 |
4.3.3 对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4 对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5 对黄瓜叶片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的影响 |
4.3.6 对黄瓜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4.3.7 对黄瓜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
4.3.8 对黄瓜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4 PP_(333)和NAA的复合种衣剂对黄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4.1 对黄瓜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4.4.2 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的影响 |
4.4.3 对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4.4 对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4.5 对黄瓜叶片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的影响 |
4.4.6 对黄瓜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4.4.7 对黄瓜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
4.4.8 对黄瓜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5 PEG模拟干旱条件下四种复合种衣剂对黄瓜与抗旱相关的生理指标影响 |
4.5.1 对黄瓜叶片丙二醛MDA的含量影响 |
4.5.2 对黄瓜叶片脯氨酸Pro的含量影响 |
4.5.3 对黄瓜叶片相对电导率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5.1 抗旱型复合种衣剂对黄瓜抗旱性影响的探讨 |
5.2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和实验拓展 |
5.3 抗旱型复合种衣剂配方的改进方案 |
5.4 抗旱型种衣剂复合配方科研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四、棉花高分子聚合物包衣剂拌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乡土草种包衣和箭筈豌豆抗裂荚剂筛选研究[D]. 蒲军. 兰州大学, 2021
- [2]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D]. 周茂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3]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研究[D]. 张亚妮.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D]. 钟长春.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D]. 谭海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防治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种衣剂的研制及筛选[D]. 胡鹏.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7]种子包衣剂在林业育苗生产中的应用[J]. 高娟,曹长清.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08)
- [8]尿素控释包衣剂的创制及控释特性研究[D]. 王宇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9]水稻种子包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王丹英,应云卉,徐春梅,陈松,章秀福. 中国稻米, 2012(05)
- [10]复合种衣剂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在干旱条件下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研究[D]. 袁祖伦. 西南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