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南农村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云艳[1](2021)在《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开展一般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现况研究,了解大理市成人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现况,探索当地疾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确定慢性病高危人群,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政策、实施科学精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综合考虑人口、城镇化程度等因素,抽取大理市1540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对抽样人群进行行为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糖、血脂检测,然后分析讨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及健康影响因素流行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疾病关联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基本情况: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40.42±15.66岁,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9.38%和50.62%,农村人口比例高于城镇,白族人口比例高于其他民族,已婚/同居者所占比例最高,初中及以下人口所占比例较大,体力劳动者最多。白族居民占总调查人口数的74.72%,平均年龄39.75±15.41岁,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8.34%和51.66%,城镇和农村人口分别占12.85%和87.15%,体力劳动者和已婚/同居者所占比例最高,初中及以下人口所占比例较大。2.患病情况:研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6.00%,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无性别、城乡分布差异。糖尿病患病率为4.96%,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病率为2.16%,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城镇高于农村,无性别差异。白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4.86%,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体力劳动者和分居/离异/丧偶人群患病率最高,无性别、城乡分布差异。糖尿病患病率为4.46%,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分居/离异/丧偶人群患病率最高,无性别、城乡、文化程度和职业差异。3.疾病影响因素分布:研究人群现在吸烟率为34.81%,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体力劳动者最高;饮酒率为39.12%,其中过量饮酒率为19.53%,中年人群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与文化程度成反比;食盐摄入过量比例为21.58%,中年人群较高,未婚人群最低,与文化程度成反比;腹型肥胖率为36.12%,与年龄成正比,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体力劳动者最高,未婚人群最低;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33%和10.26%,超重率在男性、中年人群中较高,超重和肥胖均与文化程度成反比;血脂异常率为55.06%,随年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与文化程度成反比,男性高于女性;经常锻炼率为23.12%,与年龄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体力劳动者最低,未婚人群最高;身体活动缺乏比例为6.73%,低/中/高水平身体活动量比例分别为47.94%、19.40%和25.93%,中年、农村居民、体力劳动者、低文化水平者和已婚/同居者活动水平偏高。白族居民现在吸烟率为35.49%,过量饮酒率为8.04%,食盐摄入过量比例为21.72%,超重率为31.32%,肥胖率为11.29%,腹型肥胖率为38.37%,血脂异常率为55.77%,经常锻炼率为24.04%,缺乏身体活动比例为7.52%,高水平身体活动比例为25.58%。肥胖和腹型肥胖率高于其他民族,其余影响因素分布无民族差异。4.疾病关联因素:在总人群中,年龄、饮酒、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糖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年龄、居住城镇和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年龄和居住城镇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白族人群中,年龄、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血糖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6.00%和4.96%,低于全国及全省水平。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糖是大理市成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城镇居民糖尿病患病风险高,高血压和糖尿病互为危险因素。中老年、低文化水平人群是大理市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地区,均存在吸烟、饮酒、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血脂异常、缺乏体育锻炼等多种健康风险因素,需加强全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居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营造健康生活的环境与气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罗蝶[2](2021)在《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余市渝水区18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掌握新余市渝水区社区居民超重肥胖患病率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摸清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的关联;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高血压等肥胖相关疾病个性化干预提供支撑;为当地制定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了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的社区常驻居民3039例进行调查及部分生理指标测量。居民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行为方式、饮食情况,测量的主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调查由经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的关联。资料组间的比较还使用了χ2检验、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结果:(1)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超重流行特征。粗超重率为25.47%(95%CI:23.92~27.02),标化超重率为24.88%。城区居民超重率22.24%,低于农村的28.31%(χ2=14.679,P<0.001);女性超重率(23.81%)低于男性(27.42%)(χ2=5.163,P<0.05);45岁~59岁年龄组超重率最高为30.73%,18岁~44岁年龄组超重率最低为21.85%(χ2=19.08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超重风险低于男性(OR=0.184,95%CI:0.690~0.960),农村超重风险是城区居民的1.332倍(OR=1.332,95%CI:1.125~1.577)。与18~44岁年龄组相比,45~59岁年龄组的人更容易超重(OR=1.622,95%CI:1.243~2.116)。摄入蔬菜量越大,超重风险越低(OR=0.687,95%CI:0.495~0.953;OR=0.641,95%CI:0.458~0.898)。(2)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肥胖流行特征。肥胖率为5.40%(95%CI:4.59~6.20),标化肥胖率为4.66%。城区居民肥胖率为4.57%,低于农村的6.12%(χ2=3.353,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3000元的人群肥胖风险低于月收入<3000元(OR=0.549,95%CI:0.336~0.897)。与摄入蔬菜不足的人群相比,摄入蔬菜适量的人群更容易肥胖(OR=2.151,95%CI:0.928~4.985)。(3)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中心性肥胖率为25.27%(95%CI:23.73~26.82),标化中心性肥胖率为18.84%。中心性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25.080,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5-59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患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分别是18-45岁年龄组的1.617倍(95%CI:1.191~2.195)和1.794倍(95%CI:1.340~2.402),与已婚/同居人群相比,离婚/分居/丧偶人群更容易患中心性肥胖(OR=1.597,95%CI:1.267~2.013)。月收入≥3000元的人群中心性肥胖风险低于月收入<3000元(OR=0.612,95%CI:0.481~0.799)。与每天食油量≤25g的人群相比,每天食油量>25g的人群更容易中心性肥胖(OR=1.587,95%CI:1.304~1.932)。与摄入蔬菜不足的人群相比,摄入蔬菜适量和充足的人群更不容易中心性肥胖(OR=0.594,95%CI:0.425~0.829;OR=0.521,95%CI:0.371~0.732)。(4)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肥胖与相关慢性病的关系。高血压和糖尿病总患病率分别为37.94%和6.80%。超重人群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组的1.692倍和1.420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组人群的2.563倍和1.442倍;中心性肥胖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是非中心性肥胖组的1.444倍和1.381倍。结论:新余市渝水区18岁以上人群的超重流行现状不是很严重,呈现农村高于城区居民,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且超重率随年龄升高呈现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肥胖率患病率呈现农村高于城区居民的特点。渝水区居民腹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并不严重,患病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区居民低于农村的特点,且随着年龄升高,中心性肥胖率随之增加。无论是中心性肥胖还是全身性肥胖均与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度相关,相较于体重正常人群,肥胖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更高;相较于腰围正常人群,中心性肥胖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更高。相关部门应制定应建立有利于群众选择低脂、低能量的健康食品生产和销售政策,提倡健康低脂饮食。社区防控工作应将肥胖纳入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一部分,多角度完善肥胖的防控策略,重点关注中老年中心性肥胖人群,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
车俊杰[3](2020)在《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指标,分析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找出目前本社区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且为制定针对性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健康体检参加者4 556名,收集其健康体检资料中的年龄、性别、民族、血压、体重、身高、腰围、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吸烟与否、锻炼频率、饮酒频率和饮食习惯、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并分析其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方案要求实施健康体检,根据“中国不同疾病防治指南”提出的标准判定肥胖、空腹血糖受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指南(ATP Ⅲ)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提出的标准判定代谢综合征(MS)。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4 556名,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1.5%和58.5%,朝鲜族和汉族分别占20.2%和79.8%,60~64、65~69、70~74和75~岁分别占30.6%、38.2%、22.0%和9.2%。本次研究对象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分别为29.5%、19.1%、37.7%和13.6%,已婚和离婚或丧偶分别占81.9%和18.1%,公务人员、个体或工人和农民或无工作者分别为13.8%、8.0%和78.1%,不吸烟和吸烟者分别为85.1%和14.9%,不锻炼、偶尔锻炼和每天锻炼者分别为39.2%、6.4%和54.5%,不饮酒、偶尔饮酒和每天饮酒者分别占77.9%、13.3%和8.8%。本社区老年人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锻炼、吸烟和饮酒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均P<0.05)。2.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整体型肥胖和腹型肥胖患病率分别为74.8%和66.8%,空腹血糖受损和高血压分别为29.4%和13.1%;血脂异常患病率为70.7%,其中高总胆固醇血症为50.0%、高甘油三酯血症为40.7%、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为26.1%、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为10.3%;CDS标准判定的MS患病率为19.5%,ATPⅢ标准判定的MS患病率为48.6%。本社区汉族老年人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朝鲜族,而朝鲜族血脂异常患病率则高于汉族,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本社区老年人整体型肥胖患病危险与民族、年龄、职业和吸烟情况密切相关,腹型肥胖与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吸烟情况、锻炼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2)高血压患病危险与民族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3)空腹血糖受损患病危险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4)血脂异常患病危险与性别、民族、职业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5)CDS标准判定的MS患病危险与性别和职业密切相关,ATPⅢ标准判定的MS患病危险与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本社区老年人整体型肥胖患病危险与民族、年龄、职业和吸烟密切相关,即汉族患病危险高于朝鲜族(OR=1.384,95%CI:1.178~1.625),个体或工人患病危险高于其他职业者(OR=1.422,95%CI:1.032~1.960),不吸烟者患病危险高于吸烟者(OR=1.258,95%CI:1.048~1.510),60~74岁年龄组患病危险明显增高(与75~岁年龄组比较,60~64、65~69、70~74年龄组的OR值分别为1.310、1.493和1.387);腹型肥胖患病风险与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和吸烟情况密切相关,即女性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4.859,95%CI:4.184~5.643),汉族患病危险高于朝鲜族(OR=1.497,95%CI:1.271~1.764),高中及以上者患病危险高于其他学历(OR=1.330,95%CI:1.071~1.652),个体或工人者患病危险高于其他职业(OR=1.455,95%CI:1.073~1.974),不吸烟者患病危险高于吸烟者(OR=1.235,95%CI:1.024~1.490)。(2)血脂异常与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吸烟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即女性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2.076,95%CI:1.757~2.453),朝鲜族患病危险高于汉族(OR=1.375,95%CI:1.160~1.630),高中及以上者患病危险高于其他学历(OR=1.235,95%CI:0.992~1.537),离婚或丧偶者患病危险高于已婚者(OR=1.174,95%CI:0.984~1.401),个体或工人和农民或无职业者患病危险高于公务人员(OR=1.319和1.296,95%CI:0.987~1.762和1.073~1.566),吸烟者患病危险高于不吸烟者(OR=1.224,95%CI:1.000~1.498),每天饮酒者患病风险高于不饮酒者(OR=1.284,95%CI:1.034~1.595)。(3)空腹血糖受损与年龄和学历密切相关,即65~岁年龄组患病危险明显增高(与60~64岁年龄组比较,65~69、70~74和75~岁年龄组的OR值分别为1.349、1.512和1.255),高中及以上者患病危险高于其他学历(OR=1.309,95%CI:1.067~1.606)。(4)高血压患病危险与性别、民族和饮酒频率密切相关,即女性的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1.293,95%CI:1.033~1.617),汉族的患病危险高于朝鲜族(OR=1.475,95%CI:1.164~1.868),每天饮酒老年人患病危险高于不饮酒者(OR=1.582,95%CI:1.140~2.194)。(5)CDS标准判定的MS患病危险与性别、年龄和职业密切相关,即女性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1.257,95%CI:1.075~1.470),65~74岁患病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与60~64岁年龄组比较,65~69和70~74岁年龄组的OR值分别为1.243和1.294),个体或工人患病危险高于公务人员(OR=1.503,95%CI:1.102~2.050);ATPⅢ标准判定的MS患病危险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和职业密切相关,即女性患病危险高于男性(OR=2.25 1,95%CI:1.979~2.561),65~74岁患病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与60~64岁年龄组比较,65~69和70~74岁年龄组的OR值分别为1.219和1.237),高中及以上者患病危险高于文盲或半文盲(OR=1.234,95%CI:1.013~1.503),离婚或丧偶者患病危险高于已婚者(OR=1.214,95%CI:1.032~1.428),个体或工人患病危险高于公务人员(OR=1.261,95%CI:0.963~1.651)。结论:1.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肥胖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达到67%~75%,其患病水平均属于国内较高发地区。IFG和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9.4%和13.1%,其中IFG患病水平属于国内中等程度发病地区,高血压患病水平属于国内较低发地区。不同标准判定的代谢综合征患病水平差异较大,ATPⅢ标准判定的MS患病率明显高于CDS标准判定的MS,应选择适宜的参考值评估本社区老年人MS的患病水平。肥胖、血脂异常、IFG和ATPⅢ标准判定的MS是目前本社区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且本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其健康管理。2.不同特征老年人代谢异常性疾病的患病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应根据本地区老年人不同特征和不同代谢异常性疾病的患病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策略。
李哲[4](2020)在《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我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水平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低龄化、农村超过城市及危险因素聚集现象。近30年来我国经历的快速城市化对居民生活环境及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上述转变可能导致心血管病风险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主要通过“移地城市化”和“就地城市化”两种形式实现,关于城市化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多关注前者或城乡差异,对后者的研究比较匮乏,尤其缺乏纵向研究和机制研究。就地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经历了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就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研究目的: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以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为基础,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及其心血管健康特征,探索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善心血管病防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子研究: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比较研究、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和影响机制研究。资料来源于下列三项调查的35-64岁人群数据,分别为“心血管病监测、预防预警和诊治技术应用研究”中北京市朝阳区监测点数据(包括就地城市化人群2010年基线、2017年及2019年随访数据)、2011年朝阳区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北京市朝阳区调查数据。主要方法为:1.从环境、行为、心理、社会、健康结局几个维度梳理反映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的主要指标并描述该人群主要特征。2.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纵向分析城市化初始、7年后、9年后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生理生化指标与患病率的变化程度和变化趋势。3.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log-binomial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在城市化初期、7年后比较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患病率水平、危险因素聚集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差异。4.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针对2010年至2017年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程度,将就地城市化居民分别与农村、迁移居民进行比较,分析是否经历城市化、城市化不同实现方式对人群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影响的净效应。5.从主观心理、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社会资本四个维度分析就地城市化特征因素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改变的直接或间接关联。6.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多种社会决定因素对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作用路径、作用强度以及不同性别群组间的作用差异。结果:1.就地城市化后,居民住房条件、经济状况、主观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该人群比较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未就业及退休比例较高,目前就业岗位多为服务业(保洁、绿化、物业、出租车司机)、商业(售货员),社会交往对象多从事农业劳动或上述服务型行业。2.就地城市化后居民的血压、血糖、血脂和超重肥胖指标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空腹血糖与体质指数表现为先降后升,舒张压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现为先升后降。2010至2017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2017年至2019年总胆固醇、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血脂异常率、超重肥胖率和饮酒率呈上升趋势。2010至2019年中心动脉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缺乏身体活动率持续下降。3.城市化初期就地城市化居民的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其他人群高,血脂异常率较其他人群低;7年后其舒张压、甘油三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其他人群高;饮酒率和缺乏身体活动率在两个时点均低于其他人群。就地城市化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强,35-44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趋势明显。4.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均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作用方向和作用指标存在明显差别,就地城市化对健康指标的影响更广泛且使多数指标向有益方向变化。7年就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空腹血糖降低0.357mmol/L,总胆固醇降低0.27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24mmol/L,体质指数降低0.553kg/m2,现在吸烟风险降低56.3%,缺乏身体活动风险降低61.3%;负向作用为:舒张压升高3.750mm H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43mmol/L。7年移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收缩压降低2.131mm Hg;负向作用为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别上升0.349mmol/L、0.201mmol/L和0.168mmol/L,饮酒风险升高 1.646 倍。5.就地城市化居民的居住满意度、自评生活满意度、住宅卫生设施、住宅与主干道距离、工作单位性质、管理情况、工作自主程度以及社会网络的职业种类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直接关联;房产数、住宅周边健康促进设施的数量、私家车的使用、社会支持和社会信任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间接关联。6.社会经济地位对心血管健康既存在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居住环境、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对心血管健康的总效应最大;健康相关行为总效应仅次于社会经济地位且对心血管健康同时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居住环境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资本通过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幸福感作为中介在路径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主要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在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对心血管健康产应影响的路径中,不同性别路径系数存在显着差异。结论:就地城市化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经济状况,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居民部分不健康行为有所减少,血压、血糖、血脂、超重肥胖的上升趋势依旧严峻,相对其他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普遍较高,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和总体风险较强。就地城市化对居民血糖、血脂、超重肥胖、行为危险因素上升有抑制作用,对血压上升有促进作用。就地城市化从多种途径多个维度影响心血管健康,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最大且最具广泛性,主观心理状态、行为、居住环境、社会资本对心血管健康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是其他因素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为降低该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政府需要制定跨部门的政策,从支持性环境建设、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入手,创新综合干预模式与就业安置模式。
周宝[5](2020)在《苏北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常见、高发的慢性疾病,常可诱发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重要脏器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高血压的防控着实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管理。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地域、风俗、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且干预措施参差不齐。根据地区的不同状况,系统性分析本地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及方案,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高血压慢病防控水平,增强居民高血压防控意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苏北地区农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估,为苏北农村地区高血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对江苏省北部地区的沭阳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共3个行政村。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的标准,采用成组匹配法设置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本地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对高血压发病进行科学预测。第二部分为社区干预试验。运用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 MODEL)健康促进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对研究对象进行社区干预试验,促进研究对象对高血压的认知、信念的提升,加强其对高血压的自我管理和控制;对高血压的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农村地区居民高血压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为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超重或肥胖(OR=2.501,P<0.001)、高盐饮食(OR=3.103,P<0.001)、高油饮食(OR=1.806,P=0.008)、家族史(OR=3.005,P<0.001)、体育锻炼(OR=0.182,P<0.001)、吸烟(OR=4.536,P<0.001)等因素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OR=2.666,P<0.001)、家族史(OR=3.269,P<0.001)、高盐饮食(OR=2.646,P<0.001)、吸烟(OR=4.983,P<0.001)是研究地区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OR=0.165,P<0.001)是其保护因素。社区干预试验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收缩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的正常血压值、血压测量频率、并发脑卒中、并发心脏病、正常盐摄入量等指标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需要终生服药、血压正常后可停药、无不舒服可不服药等有坚定信念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采取措施控制血压、通过服药控制血压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组自我行为情况,如食用油的摄入量、高油饮食、食用盐摄入量、体育锻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理精神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因高血压疾病影响不能劳动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该地区的居民虽然对高血压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高血压知、信、行情况相对较差,对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系统性的干预措施有效提升该居民的高血压知、信、行情况,促进高血压的控制,降低高血压疾病负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基于格林模式的高血压干预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方案对于农村居民高血压的防控有积极的意义。
张佳[6](2020)在《四川凉山彝族肥胖与高血压关系20年趋势研究:1996-2015》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上个世纪90年代,四川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为全国最低,且彝族农民血压水平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快速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下,凉山彝族作为我国典型贫困人口,其高血压患病状况及流行趋势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1.系统探讨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2.量化评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和少肌性超重肥胖等可预防性因素对于高血压患病风险影响的动态变化;3.分析比较彝族农民和彝族移民健康状况差异及流行特征,为改进当地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基于1996、2007和2015年三次凉山彝族移民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分析比较彝族农民和彝族移民高血压患病率20年变化趋势。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计算彝族各组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并根据各组高血压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使用几何级数法预测彝族高血压患病率未来发展趋势。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年代高血压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一系列嵌套模型,分析探讨高血压风险年代差异及农民移民差异的背后原因。2.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果,着重探讨BMI与高血压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比较BMI各组在三个年代的患病风险;进一步计算BMI与高血压风险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结合非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BMI与血压的非线性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年代间的相乘模型交互作用,通过计算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评估相加模型交互作用。利用多因素调整人群归因分值(Partial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p)在人群层面评估超重肥胖对高血压贡献的动态变化。3.基于前两部分结果,利用2015年调查数据进一步结合其他身体成分测量指标探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彝族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的原因。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为骨骼肌质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与身高(m)2之比,参考亚洲少肌症工作小组和欧洲少肌症小组共识,以20-39岁人群SMI为参照,低于均值1倍标准差时为Ⅰ级少肌症,低于均值2倍标准差时为Ⅱ及少肌症。根据SMI和BMI将人群分为四组(正常组,单纯少肌症组,单纯超重肥胖组和少肌性超重肥胖组),分别比较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析不同组别人SMI对血压的影响。研究结果1.1996-2015年,凉山彝族三个年代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7.26%、9.78%和16.04%。彝族农民高血压标化率为4.02%,6.28%和13.09%;彝族移民相应标化率分别为10.12%,15.33%及19.60%。无论男性女性,彝族移民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在三个年代中均高于彝族农民,二者差距逐渐缩小,且男性彝族农民增长速度最快,从1996年的3.65%到2015年的15.90%,增长了 3.4倍。年龄对高血压的影响逐渐增强,年龄每升高10岁,高血压风险在三个年代中分别升高67%(95%Confidence Interval,CI:1.38-2.02),69%(95%CI:1.52-1.87)和 108%(95%CI:1.92-2.26)。男性移民和女性农民中高血压风险年代间差异是由年龄增长及BMI升高所致;彝族农民与移民间高血压风险差异除年龄和BMI外,教育程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2.三个年代中,彝族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显着升高,分别从1996年的3.69%和15.14%,上升到2015年的11.56%和26.73%。彝族农民中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逐渐增强,OR(Odds Ratio)值从2.31增长到3.02;BMI每增加2 kg/m2高血压风险在三个年代中分别增加46%(95%CI:1.25-1.71),54%(95%CI:1.43-1.67)和 39%(95%CI:1.31-1.47)。与 1996 年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在2007年和2015年与年代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1996-2015年,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多因素调整人群归因分值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分别为27.66%、33.45%和 33.26%。3.少肌症显着增加凉山彝族居民高血压风险,与正常SMI相比,Ⅰ级少肌症高血压风险增加41%(95%CI:1.06-1.88),Ⅱ级少肌症高血压风险增加167%(95%CI:1.67-4.23),且在女性中更显着。除性别差异外,45岁以上人群中少肌症也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Ⅱ级少肌症使高血压风险增加1.45倍(95%CI:1.50-3.98)。彝族农民Ⅱ级少肌症患者高血压风险是正常SMI者的3.42倍(95%CI:1.79-6.43)。利用SMI和BMI将人群分成四组,其中正常BMI组中少肌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9;95%CI:1.13-2.79),且少肌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风险是正常组的6.76倍(95%CI:3.96-11.68)。结论1.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在1996-2015年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彝族移民高血压患病率普遍高于彝族农民,且二者间差异在逐渐缩小;年龄增长和BMI上升是高血压患病风险年代差异及农民移民差异的主要原因。2.过去20年间,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彝族移民中超重肥胖与年代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除超重肥胖组外,正常体重组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提示其他身体成分指标可能与高血压风险紧密相关。3.与正常SMI相比,少肌症显着增加彝族高血压患病风险,且在女性、45岁以上人群及彝族农民中更加显着;正常体重组内,少肌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少肌性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大于少肌症和超重肥胖对高血压的单独作用。
冯祥[7](2020)在《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为依托,调查分析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常见慢性病和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同时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引导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转变服务模式以及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和改善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扬中市八桥镇、油坊镇和三茅街道6个自然村(社区)中具有扬中市户籍的≥40岁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对面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内镜及病理诊断和实验室检测,了解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常见慢性病及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和健康相关行为等信息。实际发放问卷2 644份,获得有效问卷2 591份,有效率为98.0%。调查数据经现场平板调查上传至优数数据库后导出EXCEL表格,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1)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慢性病患者2 501人,慢性病患病率达96.53%,其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97.31%,男性为95.52%。慢性病按病种分,前12位分别为:慢性胃炎(72.52%)、高血压(62.52%)、血脂异常(34.89%)、子宫肌瘤(女)(12.50%)、糖尿病(10.61%)、上消化道癌前病变(7.53%)、胆囊炎/胆管炎(6.02%)、胆结石(5.44%)、十二指肠溃疡(4.09%)、胃息肉(3.98%)、类风湿性关节炎(3.01%)和萎缩性胃炎(3.01%)。在本次确诊的8种慢性病(慢性胃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和萎缩性胃炎)中,慢性病共病率为66.69%,其中男性慢病共病率高于女性(67.43%vs 66.11%)。(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情况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为72.52%,不同文化程度、每日蔬菜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2.52%,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心率、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34.89%,不同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水产类摄入量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1%,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低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BMI、吸烟、饮茶、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患病率为7.53%。男性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吸烟、饮酒和每日蔬菜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相关因素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为40.64%,肥胖率为11.89%;吸烟率为22.27%,戒烟率为4.01%,不吸烟率为73.72%;经常饮酒率为18.87%,偶尔饮酒率为1.97%,不饮酒率为79.16%;被动吸烟率为44.42%;经常饮茶率为18.91%,偶尔饮茶率为0.35%,不饮茶率为80.74%;经常锻炼率17.75%;每日蔬菜摄入不足率(<300g)为29.80%;每日水果摄入不足率(<200g)为97.34%;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75g)为24.93%;每日水产类摄入过量率(>75g)为20.54%;每日蛋类摄入不足率(<40g)为52.45%;每日豆制品摄入不足率(<25g)为61.75%;每日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率(<300g)为99.77%;中度工作强度率为49.21%,重度工作强度率为1.97%;心率过快者占4.55%;有慢性病家族史者占55.15%。(4)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年龄(50~:OR=1.980,95%CI:1.232~3.183;60~:OR=4.305,95%CI:2.333~7.942)、BMI(超重:OR=1.807,95%CI:1.133~2.880;肥胖:OR=3.735,95%CI:1.459~9.559)、吸烟(吸烟:OR=0.588,95%CI:0.363~0.952;戒烟:OR=0.221,95%CI:0.099~0.495)、被动吸烟(OR=0.585,95%CI:0.379~0.90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755,95%CI:1.138~2.707)是慢性病的独立影响因素。(5)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05,95%CI:1.014~1.433)与慢性胃炎的发生独立相关。年龄(50~:OR=1.976,95%CI:1.602~2.436;60~:OR=3.207,95%CI:2.478~4.150)、文化程度(初中~:OR=0.716,95%CI:0.575~0.891;高中:OR=0.669,95%CI:0.496~0.903)、BMI(超重:OR=1.804,95%CI:1.506~2.160;肥胖:OR=3.249,95%CI:2.403~4.394)、吸烟(吸烟:OR=0.569,95%CI:0.436~0.743)、被动吸烟(OR=0.766,95%CI:0.646~0.908)、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23,95%CI:1.031~1.451)、心率过快(OR=2.317,95%CI:1.469~3.65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634,95%CI:1.378~1.938)是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BMI(超重:OR=2.129,95%CI:1.778~2.550;肥胖:OR=3.137,95%CI:2.411~4.081)、饮酒(经常:OR=0.610,95%CI:0.481~0.775)、饮茶(经常:OR=1.492,95%CI:1.191~1.869)、体育锻炼(经常:OR=1.271,95%CI:1.024~1.579)和慢性病家族史(OR=1.258,95%CI:1.062~1.490)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86,95%CI:0.414~0.829)、年龄(50~:OR=1.759,95%CI:1.208~2.560;60~:OR=1.726,95%CI:1.130~2.636)、文化程度(初中:OR=0.599,95%CI:0.429~0.835)、BMI(超重:OR=2.036,95%CI:1.526~2.717;肥胖:OR=2.286,95%CI:1.544~3.382)、体育锻炼(经常:OR=1.902,95%CI:1.390~2.601)、职业性体力劳动(中度:OR=0.740,95%CI:0.559~0.981)、心率过快(OR=2.292,95%CI:1.370~3.83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392,95%CI:1.067~1.816)是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99,95%CI:0.443~0.809)、年龄(50~:OR=3.498,95%CI:1.775~6.895;60~:OR=8.927,95%CI:4.582~17.394)和家庭年收入(3万~:OR=0.566,95%CI:0.348~0.919;7万~:OR=0.522,95%CI:0.311~0.875;11万~:OR=0.567,95%CI:0.348~0.923)是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水平较高,其中以慢性胃炎为代表的慢性上消化道疾病和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代表的常见慢性病为主要患病类型。同时糖尿病和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尚可。在确诊慢性病中,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共病现象较为普遍。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经常饮酒率、被动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经常体育锻炼率、吸烟率、经常饮茶率处于较低水平。膳食摄入方面,每日蔬菜摄入、每日蛋类摄入,每日水果和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现象较为严重,而每日水产类摄入和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尚可。在中老年群体中,年龄、BMI、吸烟、被动吸烟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是患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蛋类摄入不足、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高血压的影响因素;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是患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蔡先旭[8](2020)在《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文中认为目的:掌握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构建适合当地特色的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患病风险指数模型;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脑血管病个性化干预提供支撑;为当地制定脑血管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了南昌市青云谱区40岁及以上的社区常驻居民2147例进行调查及部分生理指标检测或测量,同时将居民随机分配到建模组与验证组2组。居民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及部分疾病的家族史,测量的主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血糖、血脂等。调查由经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对建模组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筛选了影响当地居民脑血管病的因素及相对危险,采用哈佛癌症指数风险法构建了当地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用验证组人群对该病风险进行了预测与模型效果验证。资料组间的比较还使用了t检验、χ2检验、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结果:(1)调查居民情况:随机抽取当地40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2147例,有效样本为2138例,有效率为96.0%;其中,男性占38.45%,女性占61.55%;平均年龄为65.57±9.63岁;99.92%为汉族;小学及以下、初中、中专/高中、大专/大本、硕士及以上占比分别为:22.22%、41.21%、25.58%、16.55%、0.19%。医疗保障分布为:城镇职工医保79.18%、城镇居民医保14.5%、新农合5.52%、全自费0.61%、其他0.19%。居民吸烟率14.97%。85.78%不饮酒,13.24%少量饮酒,0.98%经常饮酒。口味适中占85.27%,偏淡占11.09%,偏咸3.65%。每周吃蔬菜“>5天”88.49%、“3-4天”10.71%、“≤2天”0.80%。14.13%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患病率为55.33%。糖尿病患病率为14.27%。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3.17%。心脏病患病率为12.35%。(2)脑血管病流行现状: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为4.49%,标化后的患病率为2.46%。男性患病率6.33%高于女性3.34%(?2=10.495,P<0.001)。年龄越高,脑血管病患病率越高(?2趋势=26.403,P<0.001)。吸烟者脑血管病患病率为8.44%高于不吸烟者3.80%(?2=13.673,P<0.001);体育锻炼频率与脑血管病患病率有关(?2=13.420,P<0.001)。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脑血管病患病率7.95%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3.92%(?2=9.799,P<0.001)。高血压者脑血管病患病率6.59%显着高于无高血压者1.88%(?2=27.318,P<0.001)。糖尿病者脑血管病患病率10.49%高于无糖尿病者3.49%(?2=29.879,P<0.001)。(3)脑血管病影响因素:多元逐步Poisson回归发现,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为影响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6个因素。发现6个因素的脑血管病患病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1.051(95%CI:1.0601.086)、1.998(95%CI:1.0983.634)、2.324(95%CI:1.1214.819)、4.343(95%CI:2.2678.320)、2.315(95%CI:1.1674.593)、2.131(95%CI:1.0134.484)。(4)构建的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6个因素的危险分数分别为2.5、10、10、25、10、10分;暴露率分别为0.48、0.82、0.28、0.11、0.28、0.14,当地居民平均脑血管病风险分值为19.15分。(5)居民脑血管病风险评估预测模型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性别、年龄、职业、吸烟、运动等10个变量构成均衡(均P>0.05)。(1)风险预测模型稳定性评价:建模组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为较低、低、一般、高、较高5个等级人群比例分别为26.19%、39.29%、6.83%、23.37%、4.30%。验证组5个等级人群比例分别为32.48%、42.47%、5.52%、23.11%、5.43%。建模组预测的个体脑血管病风险等级构成与验证组无差别(P>0.05)。(2)风险预测模型等级划分效果评价:建模组与验证组预测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等级与实际患病率成正比关系,脑血管病实际患病率随着发病风险等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均P<0.001)。(3)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验证效果分析:该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AUC为0.715(95%CI:0.6380.792)。R为1.082为模型预测的最佳阳性临界点,其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69.74%。结论:(1)掌握了南昌市青云谱区4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的脑血管病流行现状,弥补了该地区脑血管病的数据的空白。(2)探讨了影响当地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6大因素,找出了这些危险因素与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强度(相对危险度),为当地开展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3)构建了符合南昌市青云谱居民特点的、具有区域亚文化影响因素的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水平指数模型。本研究利用哈佛癌症指数法初步构建了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评估模型,且通过验证该模型稳定性较好、等级标准较合理、预测效果较可,为当地开展个性化脑血管病的干预等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一定范围内构建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指数预测模型,有利于筛选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再针对该高危险人群进行个性化干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袁敬国[9](2020)在《深圳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015年深圳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分析深圳市18~69岁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哈佛癌症指数方法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工具,也为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深圳市各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10个社区,在抽取的社区中随机抽取130户居民家庭,对目标家庭选取1名18~69岁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等,最终纳入10058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高血压的分布特征,运用χ2检验和Fiser’s确切概率比较组间的分布差异,趋势分析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血压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哈佛癌症指数方法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使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25.0和Python3.6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Python3.6进行机器学习建立预测模型。采用MedCalcl18.2.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1、基本情况:本次研究最后纳入10058名18~69岁居民,平均年龄43.58±12.00岁。其中男性4112人(40.88%),平均年龄43.13±11.81岁;女性5946人(59.12%),平均年龄43.90±12.12岁。名族以汉族为主(占97.55%),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为主(占73.63%),婚姻状况以在婚为主(占89.55%),大部分人有医疗保险(占90.51%)。2、深圳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深圳市18~69岁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22.72%,其中男性27.09%,女性1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68,P<0.001)。高血压标化患病率20.07%,男性24.72%,女性16.81%。经趋势卡方检验,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Z=7.718,P<0.001),高血压患病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Z=-3.927,P<0.001)。不同婚姻状况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25,P<0.001),丧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最高(50.00%)。职业、吸烟、饮酒、口味偏咸、口味偏咸、睡眠时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n-cholesterol,HDL-C)、糖尿病均与高血 压有关(P<0.05)。3、基于哈佛癌症指数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饮酒、BMI、中心性肥胖、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糖尿病。哈佛癌症指数构建的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结果显示,人群平均危险分数为34.06分,随着风险等级升高高血压患病人数增多(Z=8.600,P<0.001)。模型预测性能评估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其95%CI为0.768(0.749-0.786),最佳切点为比值R取0.954,可作为模型预测个体患高血压的最佳阳性临界点,此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3。该点对应的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80.2%,特异度为62.4%。4、基于机器学习建立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利用信息增益进行特征选择,纳入机器学习的特征依次为,年龄、BMI、腰围、糖尿病、文化程度、HDL-C、TG、性别等8个变量。与不采样相比,SMOTE (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过采样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在AUC、F1度量、灵敏度方面均有所提升。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AUC及95%CI分别为0.776(0.757~0.794)、0.774(0.755~0.792)、0.778(0.759~0.796),灵敏度方面支持向量机最高为0.77,F1度量均为0.51。ROC曲线分析显示,经DeLong法检验三种机器学习算法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表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性能相当。最佳切点(即阈值)方面,Logistic回归模型最佳切点是0.4546,约登指数0.43,对应的灵敏度79.74%,特异度62.91%;随机森林模型最佳切点为0.4470,约登指数为0.43,此时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60.01%;支持向量机模型最佳切点是0.4949,约登指数0.43,此时灵敏度76.47%,特异度66.13%。结论1、2015年深圳市18~6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存在明显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分布差异。2、深圳市居民高血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BMI、腰围、糖尿病、文化程度、HDL-C、TG、性别、饮酒。3、利用哈佛癌症指数建立的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性能较好,能有效实现个体疾病风险的量化和分层,可作为高血压风险评估的评价工具,当然模型外推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4、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性能较好,可为基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提供高血压防治评价工具,但是模型应用到实践还需要经外部验证。
汪元元[10](2020)在《江苏省老年人群膳食营养健康状况及其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02-2014年江苏省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了解膳食营养水平及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不同的膳食模式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利用2002年江苏省营养与健康调查以及以此为基础,在相同地区开展的2007年、2014年江苏省营养与健康追踪调查数据。以2002-2014年调查数据中60岁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总体,核查其人口学信息(地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等)、生活方式信息(吸烟、饮酒等)、体格检查信息(身高、体重、血压等)和生物学检测信息[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主要慢性病[高血压(HTN)、血脂异常、糖尿病(DM)和脑卒中]的患病情况,删除数据不全者后,共抽取5497名老年人构成研究的目标人群,通过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观察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和慢性病患病情况,了解近10年来慢性病的变化趋势;同时考察膳食摄入和膳食结构的变化情况,将得到的膳食数据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做对比,分析江苏省老年人群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变化趋势;利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建立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的膳食模式,分析膳食的特点,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与慢性病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497名江苏省老年人,其中包括男性2557人(46.9%),女性2920人(53.1%)。男性:2014年江苏省老年男性体质指数(BMI)平均水平较2002年、2007年升高,低体重率降低,超重率较2002年有所上升(P<0.05),与2007年无明显差异;肥胖率较2007年有所上升(P<0.05),与2002年相比无明显差异;中心型肥胖率与2002年和2007年相比均有差异,并表现出上升趋势(P<0.05)。高舒张压(DBP)患病率低于2007年(P<0.05),与2002年相比无差异,高收缩压(SBP)患病率与2002和2007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低HDL-C血症患病率显着低于2007年(P<0.05),与2002年相比无差异,而高TG血症、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较2002年、2007年均升高,并表现出上升的趋势(P<0.05);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脑卒中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江苏省老年女性BMI平均水平呈现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体重率显着低于2002年和2007年(P<0.05),肥胖率与以往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中心型肥胖率高于2002年(P<0.05),与2007年相比无明显差异。高DBP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低于2007年(P<0.05),但与2002年相比无明显差异;高TG血症、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高SBP患病率则在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病率显着高于2007年(P<0.05),与2002年相比无明显差异;血脂异常患病率低于2007年,但显着高于200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较2002年、2007年呈上升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等因素后,苏北地区和低体重的老年人与慢性病患病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22和0.698,P<0.05),中等以上收入为慢性病患病率的保护因素;女性患慢性病风险较高(OR=1.265,P<0.05),小学以上学历、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患慢性病的风险越高,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均有可能增加老年人患慢性病的风险(OR分别为1.565、2.446和1.798,P<0.05)。(2)与2002年、2007年相比,江苏省老年人群奶及其奶制品、水产类和蛋类的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摄入量比例有所上升,大豆及坚果类、畜禽肉类和谷薯类的摄入达标率有所下降(P<0.05);油摄入达标率高于2002年,但低于2007年(P>0.05);2002-2014年老年人群各类食物摄入达标率均不达50%。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呈下降趋势(P<0.05);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2007年上升(P<0.05),但低于200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肪量摄入量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个人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对比,发现50%以上老年人能量摄入高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的参考摄入标准,但仍有1/4的人能量摄入低于参考摄入量;总的来说,三大营养素功能比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对营养素摄入状况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老年人群烟酸、钠、铁、锰、锌和磷的摄入量达标率超过了50%,其余营养素均未达到50%,维生素A、硫胺素和核黄素达标率不到10%,其中钙摄入达标率最低,仅为0.4%。(3)对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膳食进行因子分析,以因子载荷最高的两种食物命名膳食模式,依次命名为“蔬菜-畜肉膳食模式”、“速食-水果膳食模式”和“水产品-大豆类膳食模式”。“蔬菜-畜肉膳食模式”以蔬菜、畜肉、油类、主食类、禽肉、调味品、蛋类及其制品和水果摄入较多为主要特点;“速食-水果膳食模式”以速食小吃、水果、奶类及其制品、坚果、饮料和蛋类及其制品摄入较多,杂豆摄入较少为主要特点;“水产品-大豆类膳食模式”以水产品、大豆及其制品、杂豆、酒、坚果摄入较多,油类和调味品摄入较少为主要特点。按因子得分的百分位数分为T1、T2、T3三个水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3分位的“蔬菜-畜肉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正相关(与参考水平T1相比,OR=1.268,P<0.05),T2和T3分位的“蔬菜-畜肉膳食模式”降低了脑卒中的患病风险(与参考水平T1相比,OR值分别为0.576和0.570,P<0.05),但是增加了低HDL-C血症的患病风险(与参考水平T1相比,T2~T3的OR值分别为1.797和1.626,P<0.05);“速食-水果膳食模式”与高LDL-C血症患病风险呈正相关(与参考水平T1相比,OR值分别为1.248和1.473,P<0.05);“水产品-大豆类膳食模式”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呈负相关(与参考水平T1相比,OR值分别为0.804和0.844,P<0.05)。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因素后,“蔬菜-畜肉膳食模式”与脑卒中患病呈负相关(与参考水平T1相比,OR分别为0.594和0.592,P<0.05),但也可能会增加低HDL-C血症的患病风险(与参考水平T1相比,OR分别为1.635和1.528,P<0.05);“速食-水果膳食模式”可能会增加老年人患高LDL-C血症的风险(与参考水平T1相比,OR分别为1.246和1.499,P<0.05)。结论:(1)江苏省老年人群超重率越来越高,中心型肥胖率上升趋势显着,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该地区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2)江苏省老年人群各类食物摄入达到参考摄入量的比例均不达50%,维生素A、核黄素和钙等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膳食结构不尽合理;(3)江苏省老年人群3种膳食模式中,“蔬菜-畜肉膳食模式”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但是增加了低HDL-C血症发病风险;“速食-水果膳食模式”增加高LDL-C血症的发病风险。
二、苏南农村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南农村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的确定 |
2.2.2 抽样方法 |
2.2.3 调查内容 |
2.3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2.3.1 诊断标准 |
2.3.2 危险因素定义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2.6 伦理 |
3 结果 |
3.1 调查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2 总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 |
3.2.1 高血压患病率 |
3.2.2 糖尿病患病率 |
3.2.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病率 |
3.3 总人群中高血压和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
3.3.2 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3.3.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3.4 白族居民情况分析 |
3.4.1 白族居民人口学特征 |
3.4.2 白族居民生理指标特征 |
3.4.3 白族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概况 |
3.4.4 白族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3.5 疾病影响因素概况 |
3.5.1 总人群中疾病影响因素分布 |
3.5.2 白族居民疾病影响因素分布 |
4 讨论 |
4.1 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 |
4.1.1 总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 |
4.1.2 白族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 |
4.2 疾病影响因素 |
4.2.1 总人群中的疾病影响因素 |
4.2.2 白族居民中的疾病影响因素 |
4.3 高血压、糖尿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分析 |
4.3.1 总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分析 |
4.3.2 白族居民高血压、糖尿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分析 |
4.4 展望与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生活方式医学与慢性病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 |
1.2.2 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 |
1.2.3 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
1.2.4 超重、肥胖的社会、经济和疾病负担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抽样方法 |
2.3.1 样本量的估计 |
2.3.2 抽样方法 |
2.4 现场调查方法 |
2.4.1 体格检查 |
2.4.2 问卷调查 |
2.5 指标定义 |
2.6 质量控制 |
2.6.1 调查前质量控制 |
2.6.2 调查时质量控制 |
2.6.3 调查后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3.1 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
3.3.2 民族构成情况 |
3.3.3 城乡分布情况 |
3.3.4 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
3.3.5 婚姻状况构成情况 |
3.3.6 职业构成情况 |
3.3.7 经济收入构成情况 |
3.2 研究对象吸烟与饮酒行为现状 |
3.3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现状 |
3.4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睡眠行为现状 |
3.5 不同特征研究对象超重流行现状 |
3.5.1 超重的城乡分布 |
3.5.2 不同人群超重的分布 |
3.5.3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超重 |
3.5.4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超重 |
3.5.5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超重 |
3.5.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超重 |
3.5.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超重的多因素分析 |
3.6 不同特征研究人群肥胖流行现状 |
3.6.1 肥胖的城乡分布 |
3.6.2 不同人群的肥胖分布 |
3.6.3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肥胖 |
3.6.4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肥胖 |
3.6.5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肥胖 |
3.6.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肥胖 |
3.6.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患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
3.7 不同特征研究人群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 |
3.7.1 中心性肥胖的城乡分布 |
3.7.2 不同人群的中心性肥胖分布 |
3.7.3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
3.7.4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
3.7.5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
3.7.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
3.7.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中心性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
3.8 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3.8.1 不同BMI、WC水平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
3.8.2 不同BMI、WC水平相关疾病的危险性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4.2 研究对象超重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
4.2.1 超重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
4.2.2 超重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4.3 研究对象肥胖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
4.3.1 肥胖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
4.3.2 肥胖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4.4 研究对象中心性肥胖现状分析 |
4.4.1 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分析 |
4.4.2 中心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
4.5 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4.6 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次研究的特色 |
5.3 本次研究的不足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老龄化问题 |
1.2 老年人代谢异常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
1.3 老年人健康管理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 判定标准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 |
3.2 社区老年人各种代谢异常检出情况 |
3.3 社区老年人各种代谢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高血压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4.2 肥胖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4.3 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4.4 血脂异常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4.5 代谢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4.6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4 技术路线 |
2.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3 研究指标与定义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结果 |
3.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
3.2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分析 |
3.3 就地城市化对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
3.4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机制分析 |
4.讨论 |
4.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 |
4.2 就地城市化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纵向变化特点 |
4.3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差异 |
4.4 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 |
4.5 影响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
4.6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5.全文总结 |
6.研究结论与建议 |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
建议 |
7.创新性与局限性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城市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苏北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血压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高血压群组干预及效果评估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干预研究过程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二、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6)四川凉山彝族肥胖与高血压关系20年趋势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四川凉山彝族20年高血压患病趋势(1996-2015)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体质指数(BMI)与高血压关系趋势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少肌症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创新与特色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国成年髙血压人群抑郁状况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资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内容 |
4.诊断标准 |
4.1 慢性病诊断标准 |
4.1.1 高血压 |
4.1.2 糖尿病 |
4.1.3 血脂异常 |
4.1.4 上消化道疾病 |
4.1.5 其他慢性病 |
4.2 健康相关因素诊断标准 |
4.2.1 吸烟行为 |
4.2.2 被动吸烟 |
4.2.3 饮酒行为 |
4.2.4 饮茶行为 |
4.2.5 体育锻炼 |
4.2.6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
4.2.7 膳食因素 |
4.2.8 职业性体力劳动 |
4.2.9 心率 |
5.质量控制 |
6.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体格检查结果 |
3.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现状 |
3.1 常见慢性病患病率 |
3.2 主要确诊慢性病共病率 |
4.健康相关因素 |
4.1 体质指数 |
4.2 吸烟 |
4.3 被动吸烟 |
4.4 饮酒 |
4.5 饮茶 |
4.6 体育锻炼 |
4.7 膳食因素 |
4.8 职业性工作强度 |
4.9 心率 |
4.10 慢性病家族史 |
5.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
6.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
6.1 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 |
6.2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
6.3 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
6.4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
6.5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讨论 |
1.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现状分析 |
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 |
3.健康相关因素现状分析 |
3.1 体质指数 |
3.2 吸烟 |
3.3 饮酒 |
3.4 被动吸烟 |
3.5 饮茶 |
3.6 体育锻炼 |
3.7 膳食因素 |
3.8 职业性工作强度 |
3.9 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 |
4.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4.1 常见慢性病 |
4.2 慢性胃炎 |
4.3 高血压 |
4.4 血脂异常 |
4.5 糖尿病 |
4.6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农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抽样方法 |
2.4 调查内容及方式 |
2.5 诊断标准与指标分类标准及分组标准 |
2.5.1 疾病诊断标准 |
2.5.2 各类变量或指标分类标准 |
2.5.3 分组标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2.6.1 Poisson回归模型 |
2.6.2 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等级的计算 |
2.7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人群年龄与性别分布 |
3.1.2 调查人群的职业分布 |
3.1.3 调查人群的民族及婚姻状况分布 |
3.1.4 调查人群的文化程度分布 |
3.1.5 调查人群的医疗保障及收入状况分布 |
3.1.6 调查人群的BMI水平 |
3.2 调查人群的行为生活方式 |
3.2.1 调查人群的吸烟情况 |
3.2.2 调查人群的饮酒情况 |
3.2.3 调查人群的体育锻炼情况 |
3.2.4 调查人群的饮食习惯情况 |
3.3 调查人群的家族史信息 |
3.4 调查人群的脑血管病外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
3.4.1 调查人群的高血压情况 |
3.4.2 调查人群的糖尿病情况 |
3.4.3 调查人群的血脂异常情况 |
3.4.4 调查人群的心脏病情况 |
3.5 调查人群的脑血管病流行现状 |
3.5.1 不同性别、年龄等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
3.5.2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
3.5.3 不同BMI水平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
3.5.4 不同家族史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
3.5.5 主要慢性病对脑血管病患病的影响 |
3.6 建模组与验证组的均衡性比较 |
3.7 影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对危险度测量 |
3.7.1 自变量与应变量的赋值 |
3.7.2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选及相对危险度测量 |
3.8 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3.8.1 个体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转换危险分数标准 |
3.8.2 社区居民人群平均危险分值 |
3.8.3 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等级评价标准 |
3.9 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效果验证 |
3.9.1 建模组与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效果对比分析 |
3.9.2 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效果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流行现状 |
4.2 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现状 |
4.2.1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
4.2.2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 |
4.2.3 吸烟与脑血管病 |
4.2.4 体育锻炼与脑血管病 |
4.2.5 脑卒中家族史与脑血管病 |
4.3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模型及验证效果 |
4.3.1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模型 |
4.3.2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验证效果 |
4.4 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不足与展望 |
5.2.1 创新之处 |
5.2.2 不足之处 |
5.2.3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深圳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的 |
1.2.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计 |
2.2.2 抽样方法与步骤 |
2.2.3 调查内容 |
2.2.4 研究变量定义及诊断标准 |
2.3 质量控制 |
2.3.1 调查人员 |
2.3.2 调查现场 |
2.3.3 实验室检测 |
2.3.4 资料整理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4.1 资料录入与统计分析 |
2.4.2 哈佛癌症指数方法 |
2.4.3 机器学习建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
3.2 调查对象高血压流行现状 |
3.2.1 高血压患病的人口学分布特征 |
3.2.2 高血压患病的行为生活方式分布特征 |
3.2.3 高血压患病的BMI和血糖血脂水平分布特征 |
3.3 基于哈佛癌症指数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 |
3.3.1 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3.3.2 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验证 |
3.3.3 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分析 |
3.4 基于机器学习建立高血压预测模型 |
3.4.1 机器学习高血压预测模型的特征选择 |
3.4.2 机器学习高血压预测模型构建 |
3.4.3 机器学习高血压预测模型评估验证 |
3.4.4 机器学习高血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深圳市高血压流现状及影响因素 |
4.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4.1.2 高血压影响因素 |
4.2 哈佛癌症指数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 |
4.2.1 哈佛癌症指数模型评估验证结果 |
4.2.2 哈佛癌症指数风险评估模型优势及局限性 |
4.3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 |
4.4 创新点与局限性 |
4.4.1 创新点 |
4.4.2 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江苏省老年人群膳食营养健康状况及其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主要慢性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3 指标定义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一般情况分布 |
2.2 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中心型肥胖和BMI水平分布情况 |
2.3 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异常脂质谱、异常血压和慢性病患病率分布情况 |
2.4 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BMI水平和中心型肥胖变化情况 |
2.5 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异常脂质谱、异常血压和慢性病患病率变化情况 |
2.6 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慢性病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2002-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群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3 指标定义 |
1.4 食物摄入量计算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能量和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量 |
2.2 三大产能营养素变化情况 |
2.3 膳食结构变化情况 |
2.4 营养素摄入情况 |
2.5 营养素变化情况 |
3 讨论 |
第三章 2014年江苏地区老年人群不同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关系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指标定义 |
1.4 膳食模式的建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膳食模式 |
2.3 膳食模式和一般情况相关关系 |
2.4 膳食模式与各食物种类摄入的相关关系分布 |
2.5 各膳食模式最高分位和食物摄入的相关关系 |
2.6 不同膳食模式下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风险分布情况 |
2.7 各膳食模式和异常脂质谱、异常血压以及慢性病分布的相关关系 |
2.8 不同膳食模式与异常脂质谱、异常血压以及慢性病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9 不同膳食模式与异常脂质谱、异常血压以及慢性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REVIEW 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关系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苏南农村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市成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D]. 杨云艳. 大理大学, 2021(09)
- [2]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D]. 罗蝶. 南昌大学, 2021(01)
- [3]延边地区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车俊杰. 延边大学, 2020(05)
- [4]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D]. 李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5]苏北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管理研究[D]. 周宝.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四川凉山彝族肥胖与高血压关系20年趋势研究:1996-2015[D]. 张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冯祥.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8]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D]. 蔡先旭. 南昌大学, 2020(08)
- [9]深圳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袁敬国.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江苏省老年人群膳食营养健康状况及其膳食模式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D]. 汪元元.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