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加强道德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一、加强德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论文文献综述)

许馨元[1](2021)在《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发表重要论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目标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拓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写入教育目标,这代表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阶段教育系统面对的共同课题。2020年7月,为加快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为高校德育中劳动观教育指明了方向,劳动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全社会劳动观的发展方向,树立大学生正确劳动观是现阶段高校德育刻不容缓的任务,以此为背景,此论文提出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至高校德育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年五一节讲话及其他重要讲话中阐述了自己对劳动的看法,尤其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不重视劳动、不尊重劳动、劳动关系不够和谐等问题提出了具有新时代色彩的劳动观点。此篇论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讲话为研究内容,总结出习近平劳动观,同时以高校德育为研究内容,深刻分析高校德育的各个要素,并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至高校德育中,以此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这既对高校德育进行了理论创新,也使高校德育更加具有时代性。此篇论文从习近平劳动观和高校德育两方面入手,以习近平劳动观为出发点,结合我国高校劳动观教育实际情况,指出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具有拓展高校德育实践性、提升高校德育针对性、增强高校德育吸引力等现实意义。在分析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现状的过程中,指出现阶段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存在理论有待加强、内容不够全面、过程流于形式、模式缺少协作性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的重视不足、理解不深、理念陈旧、环境缺乏合力等。此篇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二者相融合应把握高校德育的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将习近平劳动观充分融入至高校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方法和环境之中,使其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李文俊[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劳动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观,既有利于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科学化水平,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着力回应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该部分在阐释劳动、劳动观、新时代劳动观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意义,即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第二,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进行了深入挖掘。该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包括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作用,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观培养理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包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四个尊重”的方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包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勤劳风尚,“宁俭勿奢”的节俭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献品质。第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劳动观培养需要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第四,运用实证调查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艰苦奋斗和创新的劳动精神缺失、诚信和生态劳动理念欠缺等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劳动观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第五,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和内容。为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认知,热爱劳动的情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诚实、守法、生态的劳动信念,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内容应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劳模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生态劳动理念教育。第六,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一是坚持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增强就业、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二是重视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创新劳动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三是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四是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总之,本文力求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欧阳润[3](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张亚娟[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大学生是满怀自信、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认同的一代,同时他们也是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际国内大背景的一代。新形势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强化“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身之本”的关键所在,更是强健大学生思维、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问题,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论文以13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980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为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目前学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重难点。(2)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概述。首先,阐述价值观的内涵,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新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提出的内在要求;其次,梳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对策的嬗变历程,阐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政策的总体特点;再次,表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3)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要求,从消费观、交友观、择业观、婚恋观和审美观较为系统地概括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4)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24.0对收集的980份有效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现状分析、信效度分析、显着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得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5)针对影响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打造大思政格局、发挥同辈群体效应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使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单瑞平[5](2020)在《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文中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等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随之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师范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关系着未来教师的从教行为和工作状态,同时关系着未来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但是在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发现以大学生这一宏观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文章将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研究通过对高等院校的在校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状况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共收集问卷492份。调查显示: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为职业价值观整体积极、职业价值取向多元、推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职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在性别、学科类型、生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就业能力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师范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因此,文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师范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科学、有序地步入教育工作之中。

李尧利[6](2020)在《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择业观是关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要素,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对于促进就业、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特质因素理论、职业动机理论、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对塔里木大学582名本科生开展实证调查,对2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了解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在择业认知、择业动机、择业期望、择业态度等四个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中的相异之处,探析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五个层面对影响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进和完善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路径和对策。实证分析显示,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学生的性别、家庭所在地(乡村或城镇)、生源地、家庭经济条件、个人身份(是否为党员或学生干部)、不同年级、来疆就读原因,所填志愿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择业观整体状况较好,但部分学生的择业观与新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择业认知不够全面,择业动机中存在动机冲突,择业期望不够合理,择业态度不够积极等。针对以上问题,国家要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社会要增强社会保障力度,强化对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的约束与规范,加强舆论的监督;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家庭中家长需更新认知,改善教养方式;学生自身要提升综合素养。

孙丽娟[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亮眼成绩。2019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9.09万亿元,中国人均GDP超1万美元。但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经济增速放缓,一些社会问题也开始凸显,如就业难的问题。在整个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倍增的大环境中,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难度也随之加大。理性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去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导致人才市场竞争压力大等客观原因外,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与社会实际存在偏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学生择业观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新时期择业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是新时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时期择业问题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进一步解读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需要注意区分研究主体,准确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要进一步考虑新问题产生的新时代发展背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独特性,使其能够利用其个体性功能引导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生存、发展和享用,以此为据,本文重点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的作用。以实证调查的形式,为论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行佐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挥其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上。个体功能的发挥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择业观念与人才市场发展实际相契合,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道德行为水平、务实理性的择业观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培育发挥着巨大作用,存在着巨大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择业实际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择业观仍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先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历史变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论述为分析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建设与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设与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出发,培育大学生科学择业观需要从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环境进行深入思考。其次也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出发,提出与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张莹莹[8](2020)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义利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利观,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们关于“义”、“利”以及“义利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义利之辨”,历久弥新,但不同历史时期对“义”、“利”的强调和侧重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义利观的研究仍具时代性和价值性。此外,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高校的未来休戚相关。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正进入攻坚期和关键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成长于建设期,同时社会问题也到了矛盾频发的窗口期,社会转型、多元文化、网络催化等因素不断冲击着现实社会固着的道德传统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强化大学生的义利素养,笃实大学生的义利践行,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中国传统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义利观的理论基础,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依托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论内核,重新解读现阶段义利观的义利内涵、义利关系、义利取向,尝试剖析义利观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为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特点,文章通过发放问卷对大学生的国家观、金钱观、求学观、择业观、择友观、处世观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大学生义利观现状的原因。最后,文章从大学生义利观的培育方向、教育内容、培育环境和素养实践四方面提出培育对策,试图为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树立,提供正能量的航标和可信仰的力量。

高原[9](2020)在《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风向。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自媒体通过多种网络方式实现信息的大量发布和广泛传播,为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推波助澜,使得大学生在网络公共事件中面临着道德认知方面的重大考验,甚至出现道德认知偏差、“知行不一”、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研究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理论概括、提出教育对策,对提高高校道德认知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道德认知、网络公共事件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以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和具体内容为指导,作为研究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教育对策的理论依据。为了较为系统而全面地认识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的道德认知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设计,且调查问卷包含了“重庆公交车坠江”和“学术造假”等典型网络公共事件,共发放问卷857份,回收率100%。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提出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的道德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外部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分析其原因。提出政府要从市场经济、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三方面助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道德认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三全育人”和网络道德认知教育的建设;家庭要发挥道德认知教育中的“辅助”作用,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要从提高自身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践行力、搭建自我道德认知教育平台等方面入手,提高自我道德认知教育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周梦洁[10](2020)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研究 ——基于助推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一个人有了就业,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分稳定的力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备受关注。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关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在我国,全家举力供出一个大学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都抱有强大的期待与厚望。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存在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无明确规划、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清晰、对职业存在偏见、就业不诚信等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问题。由此可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澄清职业价值观,合理定位,科学决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点难点。就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方面中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助推理论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的就业问题,促使大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在科学职业决策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广大学生需要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予以践行,以使自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培育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的必要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到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中就是要以提高其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培育其职业道德为目的,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多样化方式,在内容上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充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限等问题,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论文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就业观内涵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就业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利用助推理论中行为经济学相关方法,提出相应对策,帮助高校思政课和就业指导课教师从细节之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成为其行为准则,加以合理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实现国家需要和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和谐和统一。

二、加强德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德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劳动观及高校德育概述
    2.1 习近平劳动观内涵
        2.1.1 劳动主体观
        2.1.2 劳动价值观
        2.1.3 劳动教育观
        2.1.4 劳动精神观
        2.1.5 劳动关系观
        2.1.6 劳动创新观
    2.2 高校德育概述
        2.2.1 高校德育的内涵
        2.2.2 高校德育的功能
    2.3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意义
        2.3.1 有利于拓展高校德育的实践性
        2.3.2 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的针对性
        2.3.3 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
第三章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现状分析
    3.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成绩
        3.1.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显性课程中取得的成绩
        3.1.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隐性课程中取得的成绩
    3.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论有待加强
        3.2.2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3.2.3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过程流于形式
        3.2.4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模式缺少协作性
    3.3 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重视稍显不足
        3.3.2 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解略有欠缺
        3.3.3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念相对陈旧
        3.3.4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环境缺乏合力
第四章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原则及途径
    4.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原则
        4.1.1 把握高校德育方向性原则
        4.1.2 把握高校德育主体性原则
        4.1.3 把握高校德育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
        4.1.4 把握高校德育创新性原则
        4.1.5 把握高校德育整体性原则
    4.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途径
        4.2.1 确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德育目标
        4.2.2 促进高校德育内容的综合发展趋势
        4.2.3 构建高校德育课程的实践育人模式
        4.2.4 打造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形式
        4.2.5 推进形成高校德育环境的合力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联系实际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劳动的内涵
        2.1.1 劳动的基本含义
        2.1.2 劳动的特征
        2.1.3 劳动的作用
    2.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界定
        2.2.1 劳动观的基本含义
        2.2.2 新时代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2.2.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含义
    2.3 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价值
        2.3.1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2 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3.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
        3.1.1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3.1.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4 倡导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态度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
        3.2.1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
        3.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2.3 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3.2.4 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
        3.2.5 倡导“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
        3.3.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3.2 “宁俭勿奢”
        3.3.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3.4 “夙夜在公”
第4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
        4.1.1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
        4.2.1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4.2.2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4.2.3 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
        4.2.4 劳动观培养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分析
    5.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积极向上
        5.1.1 具有正确的劳动认知
        5.1.2 热爱劳动
        5.1.3 具有积极的劳动精神
        5.1.4 劳动信念坚定
    5.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5.2.1 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
        5.2.2 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
        5.2.3 艰苦奋斗及创新劳动精神缺失
        5.2.4 诚信与生态劳动理念欠缺
    5.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培养
        5.3.2 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
        5.3.3 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6.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
        6.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6.1.2 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
        6.1.3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6.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内容
        6.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
        6.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
        6.2.3 劳模精神教育
        6.2.4 创新创业教育
        6.2.5 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6.2.6 生态劳动理念教育
第7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
    7.1 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7.1.1 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7.1.2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
        7.1.3 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
        7.1.4 增强就业及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
    7.2 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7.2.1 创新劳动实践教学
        7.2.2 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
        7.2.3 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
        7.2.4 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
    7.3 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7.3.1 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
        7.3.2 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
        7.3.3 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
        7.3.4 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
    7.4 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
        7.4.1 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
        7.4.2 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
        7.4.3 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价值观
        二、价值观教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嬗变历程
        一、1978年—1991年:主体意识觉醒与固守传统价值观并存
        二、1992年—2005年:多元价值取向凸显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强化
        三、2006年—2011年:多元价值观并存与教育政策的主动整合
        四、2012年—至今:大学生价值观的不断拓展和教育政策的凝聚深化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以价值观助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一、以兴趣为主导,追求商品内在价值的精神性消费取向
        二、以社团实践活动为主,渴望自我表达和群体认同的交友观念
        三、以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奋斗为主,创业意愿较强的择业意向
        四、恋爱动机各异,个人本位强烈的婚姻态度
        五、以包容性强,个性化体验为主的大众化审美理念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消费观教育
        二、交友观教育
        三、择业观教育
        四、婚恋观教育
        五、审美观教育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研究过程
    第二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信度效度分析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影响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是价值观变化的外部诱因
        二、家庭变化是价值观形成的原生基础
        三、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有待改进
        四、朋辈群体是价值观变化的参照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第一节 完善价值观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充分运用新媒体,丰富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方式
        二、加强价值观的媒体宣传教育,打造清朗的社会风气
        三、提升消费文化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第二节 倡导民主教育模式,传承优良家风家教
        一、倡导民主型教育方法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挖掘和传承优良家风家教内含的价值观内容
    第三节 打造大思政格局,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一、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表征
        二、改进价值观教育的叙事方式
        三、营造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节 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激发向上动力
        一、重视群体同化功能,建立积极团结的班集体
        二、关注成员之间的影响,重视培养意见领袖
        三、把握从众心理,侧重榜样示范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概述
    第一节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一、价值观
        二、职业价值观
        三、师范生职业价值观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师范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加强高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三、是推动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择业观理论的基本思想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基本思想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观理论的重要思想
        四、理论启示
第二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样本选择
        三、变量测量
        四、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样本基本情况
        一、样本回收情况
        二、样本基本特征
第三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总体现状分析
        一、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描述统计分析
        二、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总体特征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群体性差异分析
        一、性别差异分析
        二、学科类型差异分析
        三、生源地差异分析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五、家庭经济情况差异分析
        六、就业能力差异分析
第四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回归模型建立
        二、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对策
    第一节 加强社会对职业价值观培育的保障作用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
        二、加强网络新媒体的监督
        三、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
    第二节 发挥学校对职业价值观培育的主导功能
        一、推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二、加强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三、提升职业指导工作成效
    第三节 强化家庭对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力量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二、重视家庭教育
    第四节 发挥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一、坚定职业理想信念
        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
        2.1.2 择业观
        2.1.3 内地生源大学生
    2.2 理论基础
        2.2.1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
        2.2.2 职业动机理论
        2.2.3 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
    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研究思路
    2.4 创新之处
        2.4.1 研究对象和区域的拓展
        2.4.2 研究视角的创新
    2.5 样本分析
3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与问题
    3.1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情况
        3.1.1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认知的基本情况
        3.1.2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动机的基本情况
        3.1.3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期望的基本情况
        3.1.4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态度的基本情况
    3.2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2.1 择业认知不够全面
        3.2.2 择业动机存在冲突
        3.2.3 择业期望不够合理
        3.2.4 择业态度不够积极
4 影响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4.1 国家层面
        4.1.1 国家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4.1.2 区域文化与民族特征的影响
    4.2 社会层面
        4.2.1 市场供求方面的影响
        4.2.2 社会舆论的影响
        4.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环境的影响
    4.3 学校层面
        4.3.1 学校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影响
        4.3.2 学校声誉方面的影响
        4.3.3 教师以及校友、同学的影响
    4.4 家庭层面
        4.4.1 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4.4.2 家庭文化观念、教养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4.5 个人层面
        4.5.1 学生认知程度的影响
        4.5.2 学生自身条件及能力素养差异方面的影响
5 改进和完善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对策建议
    5.1 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1.1 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
        5.1.2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2 努力增强社会在提供保障、规范市场、舆论导向中的力度
        5.2.1 增强社会的保障力度
        5.2.2 强化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约束与规范
        5.2.3 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5.3 充分发挥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5.3.1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5.3.2 注重对学生的培养
        5.3.3 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5.4 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
        5.4.1 更新家长认知
        5.4.2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5.5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5.5.1 提升自身的择业认知
        5.5.2 端正自身的择业动机
        5.5.3 合理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
        5.5.4 保持积极的择业态度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被访者信息
致谢

(7)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条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条件
    六、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点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中的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二)提高大学生择业的道德行为水平
        (三)筑牢大学生务实理性的择业观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五)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
    一、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一)择业观的内涵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历史变迁
        (一)统包统分阶段的大学生择业观
        (二)过渡阶段的大学生择业观
        (三)自主择业阶段的大学生择业观
        (四)“自主择业+”阶段的大学生择业观
    三、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自我认知有缺失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岗位认知有缺失
        (三)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认知有缺失
    四、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第三章 建设与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二)优化社会环境
        (三)优化同辈群体环境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四)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义利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态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义利观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义利观
        2.1.2 社会主义义利观
        2.1.3 大学生义利观
        2.1.4 义利观教育
    2.2 主要理论概述
        2.2.1 中国传统义利观
        2.2.2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
        2.2.3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义利观
3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调查分析
    3.1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主流向好
    3.2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存在的问题
4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社会转型对义利观的冲击
    4.2 多元文化对义利观的冲击
    4.3 互联网的催化对义利观的冲击
    4.4 家庭环境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4.5 学校教育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4.6 大学生自身发展特征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5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培育路径
    5.1 把握义利观的培育方向
        5.1.1 从人的本质角度把握观念冲突的方向
        5.1.2 从社会转型的客观角度疏导认知冲突的理性
    5.2 完善义利观的教育内容
        5.2.1 加强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
        5.2.2 加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5.2.3 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5.2.4 加强马克思唯物主义物质利益观教育
    5.3 优化正能量的培育环境
        5.3.1 健全法律制度,扞卫公正信仰
        5.3.2 整合教育环境,塑造教育合力
    5.4 强化大学生的义利素养
        5.4.1 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全面素质
        5.4.2 利用思政教学,强化培育实效
        5.4.3 重视学生实践,笃实道德践行
        5.4.4 提升自我管理,培养自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现状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二)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调查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数据分析
三、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教育对策
    (一)净化道德认知教育的外部环境
    (二)优化道德认知教育的校园环境
    (三)构建道德认知教育的家庭环境
    (四)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认知教育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研究 ——基于助推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难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论述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2.2 就业观
        2.2.1 马克思主义就业观
        2.2.2 大学生就业观
    2.3 助推理论
        2.3.1 助推理论的内涵
        2.3.2 助推理论的假设
        2.3.3 助推理论的特点
    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在关联
        2.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在关联
        2.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现实要求
    2.5 助推理论与大学生就业观的相关性
        2.5.1 助推理论的原则
        2.5.2 助推理论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一致性
        2.5.3 助推理论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的应用
第3章 基于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就业观现状的分析
    3.1 问卷调查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对象
        3.1.3 问卷设计
        3.1.4 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3.2 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3.2.1 职业理想与时代要求脱节,择业时过度关注外职业生涯
        3.2.2 就业目标与现实存在偏差,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
        3.2.3 就业理念与道德要求不符,就业过程中诚信意识欠缺
        3.2.4 就业能力与市场要求存在距离,就业过程中情绪智力低
    3.3 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成因
        3.3.1 社会环境的多重变化
        3.3.2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仍有不足
        3.3.3 家庭的就业期待与现实存在偏差
        3.3.4 大学生无法做到人-职匹配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选择
    4.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4.1.1 志存高远,培养大学生职业理想
        4.1.2 担负使命,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家国意识
    4.2 加强敬业精神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4.2.1 脚踏实地,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
        4.2.2 遵循规律,树立大学生基层就业观
        4.2.3 恪守本分,培养大学生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
    4.3 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4.3.1 未雨绸缪,倒逼大学生提早进行大学生涯规划
        4.3.2 信守承诺,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
    4.4 加强友善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
        4.4.1 友好相处,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4.2 和谐共赢,教育大学生树立良性竞争意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四、加强德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D]. 许馨元. 延边大学, 2021(02)
  •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D]. 李文俊. 辽宁大学, 2021(02)
  • [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研究[D]. 张亚娟.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 单瑞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D]. 李尧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研究[D]. 孙丽娟.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8]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义利观研究[D]. 张莹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道德认知的教育研究[D]. 高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观的路径研究 ——基于助推理论[D]. 周梦洁.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加强道德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