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右胸小切口心脏手术11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沛[1](2020)在《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62例患者。入选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心脏超声、X线、CT)确诊为单纯主动脉瓣病变;(2)年龄≤75岁;(3)心功能分级(NYHA)≤III级;(4)50岁以上或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排除冠状动脉病变;(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主动脉根部病变及升主动脉异常;(2)心脏、胸壁及肺手术史、胸壁畸形,脊柱侧后凸等疾病;(3)心包疾病,心包粘连;(4)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重度肺动脉高压;(5)急性感染;(6)急症手术。采用SPSS20进行统计学处理。微创组31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23-74(57.23±10.21)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5.23±3.16。单纯主动脉瓣反流(AR)11例,主动脉瓣狭窄(AS)并主动脉瓣反流(AR)20例。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1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16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4例。心功能分级(NYHA)II级14例,III级17例;左心室舒末径(LVEDD)54.52±7.9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81±8.06%,主动脉根部直径25.94±2.66mm,合并主动脉瓣狭窄(AS)的收缩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AVG)62.41±17.32mmHg。传统组31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0-72(58.09±8.63)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4.75±2.96。单纯主动脉瓣反流(AR)12例,主动脉瓣狭窄(AS)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例。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例,退行性瓣膜病16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3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II级12例,III级19例;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末径(LVEDD)55.32±12.7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81±8.77%,主动脉根部直径25.19±3.62mm,合并主动脉瓣狭窄(AS)的收缩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AVG)63.62±19.33 mmHg。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无围术期死亡,小切口无中转传统切口,两组患者均无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手术。微创组与传统组相比,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等方面无区别,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ICU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天数缩短,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输血比例减少,NRS疼痛评分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3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瓣膜功能障碍及瓣周漏。结论:1.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可获得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相当的临床效果,安全有效。2.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在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术后引流、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具有减轻创伤、加快康复、美容方面的优势。3.具备一定传统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经验的医师和中心容易开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鹏[2](2020)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与常规胸正中切口心脏停跳手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可行性,并分析两组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就诊,明确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52例,分别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常规胸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组)25例,年龄(36.36±15.60)岁,体重(55.28±11.78)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9.32±5.21)mm;对照组(常规胸正中心脏停跳手术组)27例患者,年龄(36.17±19.89)岁,体重(50.11±17.23)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8.52±8.69)mm。分别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术中监测指标:手术时间(min)、CPB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min)、术中输血量(ml);术后观察指标包括:呼吸机辅助时间(h)、术后24小时引流量(ml)、ICU时间(h)、术后住院天数(d)、住院天数(d)、围术期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完成顺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呼吸机辅助时间[(10.80±4.70)h比(14.28±6.13)h,t=2.282,P=0.027]、监护室(ICU)时间[(28.19±9.15)h比(46.54±21.51)h,t=4.053,P=0.000]、术中输血量[(216.00±172.43)ml比(366.67±227.02)ml,t=2.679,P=0.010]、术后24小时引流量[(146.32±157.78)ml比(315.37±251.87)ml,t=2.893,P=0.006],住院天数[(14.84±3.33)d比(19.48±7.46)d,t=2.933,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残余漏、死亡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不仅取得了传统手术的疗效,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高阳[3](2020)在《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二尖瓣疾病的患者,筛选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共14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59例,男20例、女39例,平均年龄59.51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84例(常规手术组),男32例、女52例,平均年龄60.22岁。病变类型:二尖瓣狭窄85例,关闭不全38例,狭窄伴关闭不全2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ICU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置换二尖瓣机械瓣94例,生物瓣49例。微创手术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术后早期开胸探查二次止血5例,1例为微创手术组,其余4例为常规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在总研究中共死亡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其中2例为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胸骨感染并发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结论:右胸第3肋间二尖瓣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无明显差异,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比传统正中开胸有手术创伤小、美观、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减少术后疼痛等优势。
符洪犊,梁丽明,张晓慎[4](2020)在《全胸腔镜下与传统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和传统胸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60例,按照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全胸腔镜下手术为试验组31例,传统胸正中切口手术为对照组29例。试验组做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对照组做传统胸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肺转流时间、切口范围、术后机械呼吸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液引流量和引流管拔除时间,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切口范围、关胸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机械呼吸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液引流量和引流管拔除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气胸发生1例,肺部感染发生2例,心律失常发生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6%,对照组气胸发生2例,肺部感染发生4例,心律失常发生3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2%(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关胸时间、术后机械呼吸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更短,手术切口更小,术后引流物少,并且并发症少,安全性和实用性较高。
汪毅,林黎,闫明亮,宝玉,李亚雄[5](2020)在《儿童右胸小切口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45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右胸小切口直视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本中心自2016年10月开始~2019年5月,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直视下修补房间隔缺损共有245例,其中男性119人,女性126人,房间隔缺损中央型199例,下腔型29例,上腔型17例,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房缺直径8 mm~37 mm,平均19.2mm。切口前至右锁骨中线第6肋,后至腋前线第四肋,经第三或第四肋间隙进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修补房缺。结果全组术后均未出现死亡、二次开胸止血、切口感染、气胸、心包积液、残余瘘等严重并发症,仅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皮下气肿。患者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但很快缓解。本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11 min~57 min(平均26.7 min),转流时间35 min~71 min(平均50.9 min),住院时间11~24日(平均14.9日),ICU停留时间1~2天。结论右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作为常规房间隔缺损手术和其他微创手术的补充,具有切口隐蔽、瘢痕小、胸廓完整、房缺位置和边缘要求少、术后并发症少、可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不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和消耗品、费用低廉等优点。该术式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更是大有可为的。因手术经肋间隙进行,操作空间较小,操作有一定难度。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熟悉局部解剖,术中操作仔细,遵循由远及近的原则,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修补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式。
高阳,乔衍礼,陈庆伟,陈国庆,颜磊[6](2019)在《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统计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完成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0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39例,男10例、女29例,平均年龄59.51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64例(常规手术组),男22例、女42例,平均年龄60.22岁。病变类型:二尖瓣狭窄65例,关闭不全22例,狭窄伴关闭不全16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置换二尖瓣机械瓣74例,生物瓣29例。微创手术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术后早期开胸探查二次止血3例,1例为微创手术组,其余2例为常规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全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2例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胸骨感染并发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结论右胸第3肋间二尖瓣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无明显差异,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比传统正中开胸有手术创伤小、美观、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减少术后疼痛等优势。
赵丽丽[7](2019)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经皮封堵的单纯继发性ASD患者17例,同时由我院行经典X射线(X-ray)引导下ASD封堵术的患者中按照TTE组的技术成功患者性别、年龄及BMI以1:1进行配对出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我们将患者分为TTE组和X-ray组。TTE组患者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由TTE引导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X-ray组则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通过X射线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用封堵伞将ASD封堵后,即刻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来查看有无残余分流、封堵伞形态是否饱满位置是否合适等。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门诊复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查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TTE组中,16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体重相对较重,声窗显影不够清晰等原因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儿童患者术中出现心包积液,紧急给予心包穿刺引流后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由于声窗显影不清晰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患者封堵失败,术中发现为多发房缺,封堵后存在4-7mm残余分流,撤出封堵器。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SD直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心律失常、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TT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不仅能避免X射线损伤,而且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龙翔,吴永兵,朱书强,涂俊,廖云飞,徐建军,胡欣春[8](2017)在《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开展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二次瓣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8例,男17例,女21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再次手术2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二尖瓣病变1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二尖瓣病变8例,二尖瓣成形术后5例。病例均采用右股动脉、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冷血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经右侧胸壁小切口(36 cm)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全组1例因术后引流量多再次开胸止血,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48.0±18.0)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2±3.1)h,术后胸腔引流量(150.0±28.0)ml,术后输血量(0.8±1.6)U,住ICU时间(22.0±8.0)h,术后住院时间(6.8±1.6)d。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行二次瓣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黄茂勋[9](2017)在《右胸微创小切口与传统胸部正中切口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右胸微创小切口与传统胸部正中切口行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材料及方法:选择2011年07月至2017年0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施行右胸微创小切口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39例患者作为小切口组,同期收治的30例行传统胸部正中切口的左心房粘液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小切口组共有39例左心房粘液瘤患者,均根据病史、专科查体、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左心房粘液瘤疾病,其中单纯左心房粘液瘤17例,合并二尖瓣返流6例,合并三尖瓣返流6例,合并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10例。对照组中单纯左心房粘液瘤14例,合并二尖瓣返流5例,合并三尖瓣返流4例,合并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7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24h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率、术后输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1年、3年行门诊和/或电话随访结果。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两组之间采用X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摘除物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粘液瘤,两组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小切口组患者,切口长度(4-6)cm,平均(5.2±1.2)cm。小切口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机时间以及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24h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率、术后输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缩短或减少(P<0.05)。小切口组以及对照组术后均无肾功能衰竭、其他重要脏器衰竭、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小切口组有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而对照组有1例发生纵隔感染,经清创缝合后愈合。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3年行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无复发,心功能均明显好转。结论:采用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安全可行,疗效确切,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黎伟,曾超,罗程,冯旭,雷宾峰,郑宝石[10](2014)在《微创右胸侧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微创右胸侧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范围及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的优势。方法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所实施的微创右胸侧切口手术共32例。32例患者均采用右胸侧切口,长约812 cm,经第3或4肋间进胸,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结果 32例患者全部经右胸侧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全部康复出院,无1例出现术后残余漏。结论微创右胸侧切口适用于诊断明确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其手术切口隐蔽且较小,不破坏胸骨连续性,出血量减少,术后疼痛减轻、康复快。
二、右胸小切口心脏手术11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胸小切口心脏手术11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方式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 |
2.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
3.术后24小时引流量、输血率 |
4.切口长度、疼痛NRS计分 |
5.随访 |
讨论 |
1.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选择 |
2.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前评估 |
3.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切口的临床疗效比较 |
4.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3)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微创二尖瓣手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全胸腔镜下与传统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
二、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
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讨论 |
(5)儿童右胸小切口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基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4 结 论 |
(7)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右胸微创小切口与传统胸部正中切口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微创技术行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 |
1.2.2 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 |
1.2.3 TTE以及TEE对心房粘液瘤的诊断价值 |
1.2.4 微创小切口心房粘液瘤摘除术患者选择 |
1.2.5 微创小切口心房粘液瘤摘除范围以及处理原则 |
1.2.6 微创小切口手术所面临的问题 |
1.2.7 微创小切口手术的展望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一般资料 |
2.1.2.1 小切口组 |
2.1.2.2 对照组 |
2.2 麻醉支持及注意事项 |
2.3 手术方法 |
2.3.1 小切口组 |
2.3.2 对照组 |
2.4 术后管理 |
2.5 数据记录及资料采集 |
2.5.1 病史采集 |
2.5.2 随访资料 |
2.6 超声心动图检查 |
2.7 呼吸机撤离指征以及方法 |
2.7.1 撤离指征 |
2.7.2 撤离方法 |
2.8 术后 24h引流量、输血量 |
2.9 心包纵隔以及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指征 |
2.10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粘液瘤位置及手术方式 |
3.3 术中结果 |
3.4 术后结果 |
3.5 手术效果 |
3.6 术后随访 |
3.6.1 患者对切口满意程度比较 |
3.6.2 其他随访资料 |
第4章 讨论 |
4.1 手术安全性研究 |
4.1.1 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相关时间分析 |
4.1.2 术后渗血、出血及血液制品的使用分析 |
4.2 手术有效性研究 |
4.2.1 手术入路、切除部位与肿瘤切除效果分析 |
4.2.2 手术相关时间 |
4.3 术后生活质量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获奖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微创右胸侧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右胸小切口心脏手术11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D]. 李海沛. 青岛大学, 2020(01)
- [2]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D]. 王鹏.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3]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D]. 高阳.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4]全胸腔镜下与传统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的比较[J]. 符洪犊,梁丽明,张晓慎.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0(01)
- [5]儿童右胸小切口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45例[J]. 汪毅,林黎,闫明亮,宝玉,李亚雄.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7)
- [6]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J]. 高阳,乔衍礼,陈庆伟,陈国庆,颜磊.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12)
- [7]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D]. 赵丽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J]. 龙翔,吴永兵,朱书强,涂俊,廖云飞,徐建军,胡欣春.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14)
- [9]右胸微创小切口与传统胸部正中切口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D]. 黄茂勋. 吉林大学, 2017(10)
- [10]微创右胸侧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 黎伟,曾超,罗程,冯旭,雷宾峰,郑宝石. 微创医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