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松[1](2020)在《甘蔗响应黏虫取食的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提出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s.)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同时它还能被用来制造乙醇,因此也是潜在的能源作物。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甘蔗由于生长周期较长,且多年宿根,极易受到各种驻杆和食叶害虫影响,因此甘蔗虫害是制约甘蔗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典型的远距离迁飞害虫,可以取食危害玉米、水稻等100多种经济作物。在我国蔗区,粘虫的间断性暴发,对甘蔗健康生产也带来了及其严重的影响。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目前公认的最根本、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影响最少的办法。目前甘蔗抗虫研究要集中在品种或种质的抗虫性鉴定等方面,缺乏对甘蔗抗虫机理的研究,限制了甘蔗抗虫基因的挖掘和利用。本研究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前期测定的转录组结果联合分析,挖掘甘蔗在粘虫取食后不同时间点体内代谢通路上的基因表达和代谢产物变化。再根据筛选到的代谢产物,对粘虫进行生物测定,以检测鉴定植物源代谢产物对昆虫生长发育和化学农药协同作用的影响,为绿色农药的开发奠定基础。本次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粘虫取食胁迫条件下的代谢组测定共检测到了339种代谢物,其中在12h处理组共筛选到了40种差异代谢物,在24h处理组共筛选到了55种差异代谢物。按照分类主要包括黄酮类、脂类、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酸及衍生物和生物碱等物质;2.将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注释分析,可以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烷代谢途径、黄酮类物质合成、次级代谢物合成、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3.将检测到的代谢物结合植物防御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苯丙烷类代谢途径、尼古丁合成代谢途径均表现为增强,而氮代谢途径中的氨基酸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同时,与植物中与细胞壁合成密切相关的阿魏酰类物质的含量显着增加,与活性氧代谢相关的谷胱甘肽的含量也表现为显着增加;4.从差异代谢物中遴选出6-羟基烟酸、对氨基苯甲酸和绿原酸这三种具有潜在“抗虫”效果的差异代谢物进行生物测定,发现长期饲喂含绿原酸饲料对粘虫幼虫具有致死效果,饲喂含对氨基苯甲酸饲料的粘虫幼虫出现化蛹率下降、羽化时间延长等现象;5.通过将植物代谢产物与蔗田常用化学杀虫剂混用发现,对氨基苯甲酸与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具有增效作用,而其他物质与杀虫剂的混用均未发现明显的增效作用。
时婷[2](2016)在《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文中提出由于叶螨寄主范围广,繁殖速度快,世代周期短,孤雌生殖等特性,易对药剂产生抗性。目前化学防治是主要手段,但叶螨危害隐蔽,寄主多,常规喷雾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容易杀死天敌,污染环境,影响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筛选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拟为建立新型叶螨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以我国重要植食性叶螨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为对象,依次采用喷雾法、浸叶法、水培法和土培法测定了13种药剂对两种叶螨的活性,采用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内的时空分布动态,以探寻其传导规律,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结果如下:1.首先,采用田间广泛使用的乐果为参照药剂,根据文献报道选定12种对螨虫具有活性的农药,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其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500 mg/L喷雾处理后48 h,对照药剂乐果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12%和77.78%,溴虫腈、呋虫胺、氟啶胺、嘧啶氧磷、螺虫乙酯、苯菌灵、吡蚜酮、丁醚脲和噻虫嗪对二斑叶螨的活性均高于乐果,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6.66%、93.99%、93.67%、83.14%、77.62%、72.51%、65.00%和63.36%;溴虫腈、苯菌灵、氟啶胺、嘧啶氧磷、螺虫乙酯和噻虫嗪对朱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95.41%、92.75%和79.26%,均高于乐果的77.78%。2.在喷雾法测定基础上,采用浸叶法对两种叶螨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处理后48 h,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二斑叶螨的LC50值为3.68和77.18 mg/L,与乐果的166.24mg/L存在显着差异;而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朱砂叶螨LC50值分别为1.64和16.17mg/L,活性明显优于乐果的29.85 mg/L。3.从上述结果中选取两种活性最高的溴虫腈和嘧啶氧磷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棉花为供试植株,采用水培法测定了其对两种叶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溴虫腈对二斑叶螨3、5和7 d的LC50值分别为1.17、0.57和0.56 mg/L,嘧啶氧磷的为21.22、8.22和5.27 mg/L,而乐果则的为50.14、17.57和6.49 mg/L。这3种药剂对朱砂叶螨的3、5和7 d的LC50值分别为0.69、0.52和0.14 mg/L;9.77、5.81和3.81 mg/L;16.67、6.20和4.02 mg/L。说明通过水培给药,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两种叶螨的毒力均高于乐果,可将其作为根区施药防治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备选药剂。4.再进一步采用土培法测定,结果表明处理后3、5和7 d乐果对二斑叶螨的LC50值分别为10.75、6.26和4.43 mg/kg,而嘧啶氧磷的为2.64、1.16和0.94 mg/kg,溴虫腈为1.10、0.60和0.32 mg/kg;溴虫腈对朱砂叶螨的LC50值为0.58、0.20和0.17 mg/kg,嘧啶氧磷的为1.65、0.83和0.73 mg/kg,乐果的为23.73、12.30和8.94 mg/kg。因此,土培法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两种叶螨的活性依然高于乐果,并且表现出了可从棉花根部进入,防治叶部螨虫的特性。5.采用棉花水培,对棉花叶片正面、背面、棉花植株上部叶、下部叶进行药剂(溴虫腈、嘧啶氧磷和乐果)涂抹,测定其分别对棉花叶片背面、正面、棉花植株下部叶、上部叶上叶螨的活性。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具有植株下部施药防治上部螨虫的特性,嘧啶氧磷和乐果具有一定的植株上部施药防治下部螨虫的特性,溴虫腈则没有。6.以棉花为供试植物,采用根部施药法测定了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中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两种药剂在棉花植株内的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施药后2 d,溴虫腈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嘧啶氧磷则为5 d,植株体内药剂含量根部>茎部>叶部,30 d棉花植株内两种药剂依然能被检测到。溴虫腈在棉花植株其茎与叶中溴虫腈含量占根中药剂含量的比值,随着施药浓度的降低越来越大,可高达1.31.5倍;嘧啶氧磷则随着施药浓度的降低,其在茎与叶中含量占根中药剂含量的基本持平为0.10.3倍。此结果表明,溴虫腈和嘧啶氧磷灌根施药后,药剂能经植物根作用持续地在地上部叶片累积,在棉花植物体内持效期较长,可对叶螨持续有效,能更好的防治棉花上的叶螨。
徐珍珍[3](2011)在《嘧啶硫酰胺降解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灭生性除草剂嘧啶硫酰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药剂在环境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此检测手段研究了其在室内条件下的水解、水中光解、土壤降解等行为特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嘧啶硫酰胺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系统评价其在环境中的归宿和可能危害,从而为消除该药剂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建立了一种测定水、土壤样品中嘧啶硫酰胺残留的液质色谱分析方法。前处理方法以常规提取方法为基础进行优化,使用UPLC-ES I-MS/MS进行检测,测得本实验质谱色谱条件下嘧啶硫酰胺的最小检出量为2.5×10-12g。水中嘧啶硫酰胺的最小检出量为0.00lmg/L,土样中嘧啶硫酰胺的最小检出量为0.005mg/kg。水、土壤样品中嘧啶硫酰胺回收率范围为72.6-104.6%,标准偏差范围为0.7-9.6%。本质谱色谱条件下该方法准确度、精密度及灵敏度均达到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嘧啶硫酰胺在pH 4、5、6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都大于180 d,难水解;在pH 7、8、9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0.0 d、37.9 h和5.4 h,易水解。碱性环境中水解速率比在中性和酸性环境中迅速。温度与嘧啶硫酰胺的水解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水解速率越快。嘧啶硫酰胺在4000 Lux和12300 Lux氙灯下的半衰期分别为16.7 h和3.5 h。光强与嘧啶硫酰胺的水中光解呈正相关,光强增加,光解速率变快。光解作用代谢产物为M800HA,M800HB, M800HC。嘧啶硫酰胺在潮土、红黄壤、黄棕壤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2.1 d,121.6 d,223.6d。在潮土中属于中等降解类型,在红黄壤中属于较难降解类型,在黄棕壤中属于难降解类型。初始浓度与嘧啶硫酰胺在潮土中降解呈负相关,初始浓度越高,降解越慢,对其余两种土的降解没有显着影响。微生物降解是嘧啶硫酰胺在土壤中降解的一种重要途径,好氧微生物在其中起主导作用。08、09年田间试验中嘧啶硫酰胺在红黄壤、红壤、粉壤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7.4、47.2 d(2008):33.6、19.7、24.3d(2009),室外土壤降解速率快于室内。
卢晓宇,王金花,陈跃,黄梅,周琦,徐超一[4](2008)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分析草莓及其制品中杀虫双残留量》文中指出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研究了草莓中杀虫双残留的测定方法。样品用甲醇-水(1:1,V/V)提取,无需经过任何净化过程;以等梯度流动相、经ACQUITY UPLC HSS T3超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以电喷雾负离子(ESI-)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MS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双添加水平为0.05、0.10和0.20mg/kg时,回收率为65.3%~91.5%;相对标准偏差为7.8%~11.8%;方法检出限为3.0μg/kg。本方法仅需约1min的检测时间,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能够满足草莓及其制品中残留杀虫双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分析。
赵红,朱翠山,王培荣,谈俊雄,代允健,张泽波[5](2004)在《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文中研究说明杀虫双(Dimehypo)化学名:2-N,N-二甲基-1,3双硫代磺酸钠基丙烷,分子式C5H11NO6S4Na2,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一种沙蚕毒系有机杀虫剂,中等毒性,对害虫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并兼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湖北省荆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将杀虫双用于根施防治棉株红铃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将杀虫双直接施于土壤,因而是否会因植株对农药的吸收而造成对棉籽的污染,进而影响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这是农业生态学中必须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报道了检测棉籽中杀虫双残毒的四极杆串联质谱(DIP-MS-MS)快速定性的分析方法。
赵红,朱翠山,王培荣,谈俊雄,代允健,张泽波[6](2004)在《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文中研究指明杀虫双(Dimehypo)化学名:2-N,N-二甲基-1,3双硫代磺酸钠基丙烷,分子式C5H11NO6S4Na2,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一种沙蚕毒系有机杀虫剂,中等毒性,对害虫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并兼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湖北省荆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将杀虫双用于根施防治棉株红铃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将杀虫双直接施于土壤,因而是否会因植株对农药的吸收而造成对棉籽的污染,进而影响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这是农业生态学中必须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报道了检测棉籽中杀虫双残毒的四极杆串联质谱(DIP-MS-MS)快速定性的分析方法。
二、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甘蔗响应黏虫取食的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植物的防御机制概述 |
1.2 粘虫的危害及其在我国的分布和发生规律 |
1.3 粘虫的田间防治以及存在的问题 |
1.4 植物主要抗虫成分概述 |
1.5 代谢组学及其在植物逆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
1.5.1 常用数据采集方法 |
1.5.1.1 核磁共振技术(NMR) |
1.5.1.2 气相色谱—质谱(GC-MS) |
1.5.1.3 液相色谱—质谱(LC-MS)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仪器 |
2.2 甘蔗的种植及胁迫处理 |
2.3 代谢组测定实验流程 |
2.3.1 样品提取流程 |
2.3.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
2.4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
2.5 代谢物对粘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6 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
2.7 代谢物与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测定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甘蔗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
3.1.1 |
3.1.1.1 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
3.1.1.2 代谢物的主成分分析 |
3.1.2 |
3.1.2.1 粘虫取食胁迫下的甘蔗叶片代谢物分析 |
3.1.2.2 差异代谢物的聚类热图分析 |
3.1.2.3 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K-means) |
3.1.2.4 不同类型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 |
3.1.2.5 差异代谢物的KEGG富集分析 |
3.2 植物防御代谢途径的变化分析 |
3.2.1 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变化分析 |
3.2.2 氮代谢途径的变化分析 |
3.2.3 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变化 |
3.2.4 尼古丁合成代谢途径的变化分析 |
3.3 阿魏酰类物质和谷胱甘肽在甘蔗应对粘虫取食胁迫中的变化及其作用 |
3.4 粘虫取食胁迫下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
3.4.1 苯丙烷代谢通路中的转录代谢关联分析 |
3.4.2 氨基酸代谢通路中转录代谢关联分析 |
3.4.3 黄酮类物质代谢通路中转录代谢关联分析 |
3.5 三种甘蔗次生代谢物质对粘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3.5.1 三种代谢物对粘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3.5.2 三种代谢物对粘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 |
3.6 三种甘蔗次生代谢物质与杀虫剂混用的增效作用 |
3.6.1 杀虫剂单一使用时对粘虫的毒力测定 |
3.6.2 三种代谢物与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后的增效作用测定 |
3.6.3 三种代谢物与阿维菌素混用后的增效作用测定 |
3.6.4 三种代谢物对杀虫双的增效作用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叶螨的种类介绍 |
1.2 叶螨的危害 |
1.3 叶螨的防治方法和现状 |
1.3.1 二斑叶螨国内外发生及防治现状 |
1.3.2 朱砂叶螨的国内外防治研究现状 |
1.4 叶螨防治方法的研究 |
1.5 筛选药剂的气相检测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药剂 |
2.2 化学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供试材料 |
2.4.1 供试害螨 |
2.4.2 供试土壤 |
2.4.3 供试植物 |
2.5 活性测定方法 |
2.5.1 喷雾法 |
2.5.2 浸叶法 |
2.5.3 水培法 |
2.5.4 土培法 |
2.6 药剂在棉花植株中移动及分布 |
2.6.1 药剂处理 |
2.6.2 溴虫腈的分布 |
2.6.2.1 采样时间 |
2.6.2.2 前处理 |
2.6.2.3 检测方法 |
2.6.3 嘧啶氧磷的分布 |
2.6.3.1 采样时间 |
2.6.3.2 前处理 |
2.6.3.3 检测方法 |
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药剂活性测定 |
3.1.1 喷雾法 |
3.1.2 浸叶法 |
3.1.3 水培法 |
3.1.4 土培法 |
3.2 药剂在棉花植株中传输 |
3.2.1 叶片内部的移动 |
3.2.2 叶片之间的移动 |
3.3 溴虫腈在棉花植株中的分布动态 |
3.3.1 标准曲线绘制 |
3.3.2 溴虫腈传导检测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 |
3.3.3 溴虫腈在棉花植株内的分布动态 |
3.4 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动态 |
3.4.1 标准曲线绘制 |
3.4.2 嘧啶氧磷残留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 |
3.4.3 不同施药量的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内的分布动态 |
4 讨论 |
4.1 防治棉叶螨高效根部施药药剂的筛选 |
4.1.1 药剂的选择 |
4.1.2 药剂的测定结果 |
4.1.3 筛选方法 |
4.2 根部施药防治叶螨体系建立的可能性 |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内容 |
4.4 创新之处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情况 |
(3)嘧啶硫酰胺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农药使用现状 |
1.1 农药的应用和意义 |
1.2 农药的危害 |
1.2.1 经济损失 |
1.2.2 生态风险 |
1.2.3 人类自身 |
2 农药环境安全性研究进展 |
2.1 环境毒理学 |
2.2 环境行为 |
2.2.1 迁移、滞留 |
2.2.2 转化、代谢 |
3.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剂与药品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2.2 样品的前处理 |
1.2.3 仪器色谱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质谱条件优化 |
2.2 UPLC优化 |
2.3 残留提取方法优化 |
2.4 UPLC-MS/MS仪器检测线性范围 |
2.5 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与最低检出量 |
2.6 基质效应 |
2.7 添加回收率 |
3. 小结 |
第三章 嘧啶硫酰胺水解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剂与药品 |
1.1.2 仪器与设备 |
1.1.3 供试缓冲液配制方法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不同缓冲液中的水解 |
1.2.2 不同温度下的水解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缓冲液中的水解速率 |
2.2 不同温度下的水解速率 |
3. 小结 |
第四章 嘧啶硫酰胺光解作用及光解产物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剂与药品 |
1.1.2 仪器与设备 |
1.1.3 供试液准备方法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不同光强对光解的影响 |
1.2.2 光解产物试验 |
1.2.3 数据计算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氙灯光谱测定 |
2.2 不同光强对光解的影响 |
2.3 光解产物研究 |
2.3.1 数据分析 |
2.3.2 产物分析 |
2.3.3 光解产物试验不足之处 |
3. 小结 |
第五章 嘧啶硫酰胺在土壤中降解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剂与药品 |
1.1.2 仪器与设备 |
1.1.3 供试土壤性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土壤中的降解试验 |
1.2.2 样品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
2.1.1 灭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
2.1.2 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动态 |
2.1.3 田间条件下土壤的消解动态 |
2.2 讨论 |
2.2.1 初始浓度对好氧降解的影响 |
2.2.2 微生物对土壤降解的影响 |
2.2.3 室内外试验差异 |
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主要成果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分析草莓及其制品中杀虫双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色谱、质谱条件 |
1.3 样品的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3 质谱参数的优化 |
2.4 标准曲线和方法检岀限 |
2.5 方法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
2.6 样品测定 |
2.6.1 定性分析 |
2.6.2 定量分析 |
(5)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 |
1.2 分析条件 |
1.3 样品与样品处理 |
1.4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四、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蔗响应黏虫取食的代谢组学分析[D]. 张佳松.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D]. 时婷.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3]嘧啶硫酰胺降解特性研究[D]. 徐珍珍. 浙江大学, 2011(07)
- [4]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分析草莓及其制品中杀虫双残留量[J]. 卢晓宇,王金花,陈跃,黄梅,周琦,徐超一. 食品科学, 2008(05)
- [5]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J]. 赵红,朱翠山,王培荣,谈俊雄,代允健,张泽波. 分析测试学报, 2004(S1)
- [6]MS-MS检测杀虫双根施后对棉籽的污染[A]. 赵红,朱翠山,王培荣,谈俊雄,代允健,张泽波. 200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