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留下颌阻生智齿的牙体修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袁聆瑜[1](2021)在《舌侧基底瓣对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埋伏位置深,邻牙,相邻骨组织和软组织阻力影响大,无法正常萌出。由于阻生牙位置复杂,结构多变,手术拔除难度大,通常伴随较为严重的术后反应和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为此,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研究,以期达到微创,舒适,个性化的治疗目标,带给患者更好的治疗体验。研究发现,翻瓣手术对于微创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翻瓣方式不仅在术中提供良好的视野,缩短手术时间,也能够有效减轻术后不适,影响伤口愈合速度。目前主流翻瓣方式有袋形瓣和改良角型瓣,临床中发现,若应用传统翻瓣方式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拆线时经常在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颊侧牙龈出现瘘口,不利于患者维持口腔卫生,同时容易引起食物残渣积存刺激伤口,提高术后感染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改良舌侧基底瓣应用而生。新型翻瓣术式的所有切口线均位于骨缺损区外侧,保证了伤口愈合时下方具有稳定的骨组织支撑;瓣基底位于下颌骨舌侧面,由舌下动脉分支提供血运,为舌侧基底瓣良好的愈合优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目前针对舌侧基底瓣的临床预后效果尚存在争议。与传统翻瓣方式相比,舌侧基底瓣是否降低术后短期瘘口发生率,对邻牙牙周组织恢复效果有无显着差异,有待于严格的循证医学手段进行验证。本试验将利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的研究手段,比较舌侧基底瓣和传统颊侧基底瓣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反应程度,相关并发症,伤口初期愈合和邻牙牙周组织恢复等预后效果的影响差异,从而对舌侧基底瓣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估。目的:比较研究应用舌侧基底三角瓣或颊侧基底三角瓣进行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手术的预后情况。方法:本试验纳入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96例诊断为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颊侧基底三角瓣和舌侧基底三角瓣作为干预和对照措施,进行阻生齿拔除手术,除切口设计外其他手术条件相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拔牙窝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干槽症,出血血肿)及术后三个月邻牙牙周组织健康,同时分析伤口愈合因素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智齿埋伏深度等因素的关系,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完成随访的样本中,舌侧基底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颊侧基底瓣组(p=0.004);舌侧基底瓣组患者仅在术后第1天反映出更高水平的疼痛指数(p=0.029),术后第一周内肿胀及开口度变化情况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舌侧基底瓣组瘘口发生率显着低于颊侧基底瓣组(p=0.02),二元线性回归结果发现相对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智齿埋伏深度等变量,翻瓣方式是影响伤口愈合的最主要因素[OR=0.219,95%CI(0.076-0.634),p=0.005];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两组第二磨牙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等牙周指标较术前显着改善,但两组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舌侧基底瓣组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高于颊侧基底瓣组,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舌侧基底三角瓣进行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手术可以有效预防术后伤口裂开,不会明显诱导其他并发症发生。翻瓣方式与邻牙牙周组织恢复无明显相关性。
张丽娟[2](2021)在《脱矿自体牙骨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脱矿自体牙骨粉(Demineralized auto-tooth bone grafts,DATB)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tissue regeneration therapy,GTR)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效果影响,并与无机牛源性骨粉(Anorganic bovine-derived bone mineral,ABBM)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外科要求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据全景片可诊断为下颌水平或近中阻生智齿,且邻近第二磨牙远中有骨缺损患者20名,年龄25-35岁,符合研究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脱矿自体牙骨粉组(DATB),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即刻椅旁制备DATB并植入于拔牙窝,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壁缺损,表面覆盖可吸收屏障膜10例;对照组:无机牛源性骨粉组(ABBM),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同期植入ABBM于拔牙窝,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壁缺损,表面覆盖可吸收屏障膜10例。于术后第1、3、5天电话随访术区一般情况,术后10天复诊创口愈合情况并拆线;比较2组术前、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的变化;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2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1-3天内植骨区均出现疼痛及肿胀,程度均较轻,术后第5天肿胀均恢复至正常。术后10天复诊拆线,所有患者术区软组织均初步愈合,拔牙窝闭合完整,未见黏膜红肿、感染。2.术后6个月DATB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ABBM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术后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及骨缺损高度无显着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ABBM组骨密度较DATB组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脱矿自体牙骨粉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可有效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降低牙周袋深度,提高附着水平。2、脱矿自体牙骨粉较无机牛源性骨粉在同一时间内可表现出较快速骨改建,与宿主骨组织融合,形成新骨,体现了自体骨的良好骨形成性,易于组织融合。3、脱矿自体牙骨粉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对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骨再生效果优于无机牛源性骨粉。
雷予曦[3](2021)在《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术后3天观察各项指标与单纯采用反角涡轮机拔除临床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6个月牙槽骨变化的差异,探讨治疗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治疗方法,为微创拔除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材料和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要求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病例,共45例,按照纳入标准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共25例患者,其中男14名,女11名,年龄范围:18-47岁,平均年龄:28.20±7.20岁;对照组:采用反角涡轮机法,共20例患者,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范围:19-36岁,平均年龄:26.50±4.4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影像资料,术后抗炎治疗3天,术后3天复诊,记录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诊拍摄CBCT,并测量拔牙窝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术后牙槽窝底部骨组织的形成高度。从手术至复诊检查所有操作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口腔外科医师操作,所有测量及记录均由同一位助手完成。所有CBCT拍摄均由由同一位技师完成。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感染排除,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1月出现拔牙创肿胀,多次局部采用3%双氧水加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未见明显好转后,与患者沟通后,二次手术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坏死,将其移除后行局部清创,后肿胀消退;另1例为术后1.5月出现拔牙创肿胀,抗炎后未见肿胀消退,局部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已经完全愈合,创口内有少量食物残渣,清创后愈合良好。手术时间:实验组:36.68±2.78min,对照组:26.85±1.81min,t=13.64,P=0.00<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疼痛程度(VAS评分):实验组平均得分2.92±1.15分,对照组平均得分3.75±1.02分,Z=2.357,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Z=2.048,P=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肿胀程度:实验组中度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多,重度肿胀较实验组少,Z=1.982,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张口受限程度:实验组以轻、中度张口受限为主,较对照组张口受限程度轻,Z=5.879,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2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74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1.96±0.59mm,Z=2.787,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16±0.41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45mm,Z=0.788,P=0.4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0.27±1.38mm,对照组平均值为9.22±1.58mm,秩和检验,Z=2.318,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5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49±0.17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0.93±0.32mm,Z=4.60,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59±0.19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77±0.22mm,Z=2.72,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3.67±1.30mm,对照组平均值为11.13±1.51mm,Z=4.52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较采用反角涡轮机法拔除效果较好;术中视野清晰,操作方便,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牙槽骨吸收少,牙槽窝骨形成量较多,可以有效恢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减少远中牙槽骨的的缺损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微创、高效”双重效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张宝喆[4](2021)在《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涡轮机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比分析二者术后疼痛、肿胀、干槽症、拔牙创出血及张口受限的程度,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140例,所有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术前均签署拔牙知情同意书,根据拔牙术中是否去骨分为两组,每组患者70例,所有患者年龄为18~30岁。实验组患者术中使用涡轮机去除覆盖牙冠周围骨质至牙冠最大周径,对照组患者术中仅使用涡轮机分牙而不去骨。所有患者在术前准备、局部麻醉、切开翻瓣、牙槽窝处理及缝合创口上均由同一医生进行且方法上完全一致;术后给予同剂量抗生素;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1d、2d、3d疼痛情况;术后1d、2d、3d面部肿胀情况及肿胀持续时间;术后1周内干槽症的发生率;术后30min、1d、2d出血情况;术后2d、3d、7d张口受限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7.0±2.0min,对照组33.0±7.0min,手术时间上实验组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d、2d、3d两组疼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疼痛程度影响不明显,同时结果表明疼痛程度在术后三天呈递减趋势。术后三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肿胀的增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三天实验组最大肿胀增量值(2.0±1.4)与对照组最大肿胀的增量值(1.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1)。造成实验组术后肿胀程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组去骨范围大,手术创伤大。实验组肿胀持续天数(4.0±2.0)长于对照组(3.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0min、1d、2d的出血等级构成和术后2d、3d、7d的张口受限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干槽症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干槽症发生率为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不适。2.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手术创伤小,可降低术后肿胀程度,缩短肿胀持续时间。3.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拔牙创出血、干槽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李星[5](2021)在《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中采取微创拔牙法的实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中采取微创拔牙法的效果。方法:76例入组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接受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比组(38例)实施传统拔牙术,研究组(38例)实施微创拔牙术。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组间对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比组短,张口受限度比对比组小,肿胀度低于对比组,牙槽窝完整性比对比组好(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比组为31.58%,组间比对,研究组较高(X2=11.521,P=0.001)。结论:在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中采取微创拔牙法,安全有效。
张维明[6](2020)在《涡轮钻在下颌复杂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涡轮钻在下颌复杂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收治的200例下颌复杂阻生智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拔除阻生智齿,试验组采用涡轮钻拔除阻生智齿,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涡轮钻在下颌复杂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邓松松[7](2020)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口腔唾液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及唾液和组织中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 p65(Toll-like receptors/nuclear factor-κB p65,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菌群和炎症因子相关性,研究两者在OLP病变过程中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实验组收集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NEOLP组)和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EOLP组)各17例,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REU评分,采集唾液和组织标本。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组(HC组)。收集的唾液一部分提取其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4区进行双端测序,对唾液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分析。收集的另一部分唾液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IL-6、TNF-α表达量的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组织中TLR2、TLR4以及NF-κB p65的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唾液菌群与TLR2、TLR4、NF-κB p65、IL-6、TNF-α之间以及REU与IL-6、TNF-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菌群分析发现,与HC组相比,NEOLP组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P<0.05);HC组与NEOLP组、EOLP组的群落结构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而NEOLP组和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C组的唾液菌群结构更为相似和保守;鉴别出NEOLP组和EOLP组表达异常的细菌(P<0.05),其中与HC组相比,NEOLP组中罗氏菌(Rothia)、链球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增高,德克斯氏菌(Derx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EOLP组中德克斯氏菌(Derx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与EOLP组相比,NEOLP组奇异菌(Atopobium)、茄杆菌(Sol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增高。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TLR2、TLR4、NF-κB p65在NEOLP组、EOLP组的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NEOLP组与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与HC组相比,IL-6、TNF-α在NEOLP组、EOLP组唾液中表达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而NEOLP组与EOL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NEOLP组中唾液菌群多样性与NF-κB p65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链球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TLR2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EOLP组中的REU评分与IL-6呈明显正相关。结论:1、OLP患者唾液菌群多样性、菌群结构以及物种构成比改变,打破了原有的菌群平衡状态,出现菌群失衡现象。2、非糜烂型OLP患者菌群失衡,进一步激活TLR2/NF-κB p65信号通路,促进口腔病损部位炎症反应的发生,二者在OLP病损形成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3、IL-6可能在放大糜烂型OLP炎症反应,促进病变进展过程中起作用。
黄智杰[8](2020)在《超级增强子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潜在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超级增强子(Super-enhancers,SEs)是具有转录活性增强子的一个大簇,不仅可以驱动控制细胞身份基因的表达,还可以用来解释细胞类型特异的表达模式,在发育生物学、癌症等疾病致病机理研究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分化过程中的潜在功能及调控机制尚未见研究。本研究旨在研究参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超级增强子及其调控的靶基因的潜在功能。方 法购买三组原代hBMSCs并进行扩增培养。用成骨培养基对hBMSCs成骨诱导分化14天后的细胞作为实验组(记为D14组),而成骨诱导分化前的细胞则作为对照组(记为DO组)。通过茜素红染色进行成骨分化鉴定。提取D14组和DO组细胞的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OPN、COL1A1的表达情况。从D14组和DO组中分别提取DNA,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sequencing,ChIP-seq),针对组蛋白乙酰化赖氨酸27(H3K27ac)细胞标记对提取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ROSE(Rank Ordering of super-enhancers)算法分析,从而鉴定出D14组和DO组的超级增强子,并通过数据库获得其靶基因的信息。此外,从D14组和DO组的细胞中分别选择2个超级增强子靶基因进行Real-Time qPCR来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对所筛选出的超级增强子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 果对DO组细胞行茜素红染色,结果均为阴性。而D14组细胞行茜素红染色后可见明显的红色钙盐沉积,提示茜素红染色结果为阳性。利用Real-Time qPCR检测到RUNX2、OPN、COLIA1在DO组和D14组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显着的差异,在D14组中表达显着增加。ChIP-seq结果提示DO组SEs有1680个。D14组中SEs为342个。其中D0组独有的SEs有1380个,D14组独有的SEs有42个,两组共有的SEs有300个。D0组的SEs所调控的基因有1680个,其中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的有1094个,非编码蛋白的基因有551个。D14组的SEs所调控的基因有342个,其中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的有223个,非编码蛋白的基因有116个。对D0组和D14组的超级增强子靶基因行KEGG分析,结果示TGF-β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ECM受体信号通路的均为高富集,且与成骨分化密切相关,尤其是TGF-β信号通路。对所选的4个靶基因行RT-qPCR的结果证实了测序的结果。结 论h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涉及了多个细胞因子及细胞通路的变化,SEs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hBMSCs的成骨分化。
苏伟喆[9](2020)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使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及单纯使用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对比两种不同微创术式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评价超声骨刀在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外科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80例(共8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且均符合胡开进等关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系数评分法中判定为较难或困难的患牙。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63±2.76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4.15±5.23岁。局麻下切开翻瓣,暴露术区。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去骨、增隙,联合45°反角涡轮手机交替分牙;对照组直接使用45°反角涡轮手机去骨、增隙、分牙。患牙脱位、缝合、交代注意事项。术后记录手术时间(牙龈切开至缝合完毕);评估患者术中心理状态;术后第1、3、7天复诊,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Alcantara直接测量法评估肿胀程度,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的垂直距离评估开口情况;记录术后干槽症、感染及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1、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17.20±1.84)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8.50±2.22)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心理状态评定:体验良好(实验组28例;对照组15例);体验一般(实验组11例,对照组20例);体验较差(实验组1例,对照组5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1、3天,实验组在缓解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方面区别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29)0.05)。4、两组术后均无感染、干槽症、舌体麻木;对照组出现1例暂时性下唇麻木,三个月后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联合涡轮钻更节省手术时间。2、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的应用有效缓解术中焦虑及紧张。3、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的应用明显降低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等情况的发生。
罗磊[10](2020)在《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年龄组患者下颌完全骨埋伏第三磨牙的颊侧骨壁厚度(BD,Buccal bone wall distance)、舌侧骨壁厚度(LD,Lingual bone wall distance)和距离下牙槽神经管距离(INACD,Inferior alveolar nerve canal distance),经过统计分析各指标,从解剖距离角度,探讨风险相对较低的拔牙年龄段,也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指导。[方 法]1.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诊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并使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意大利 NewTom CBCT(Quantitative Radiology s.r.1.Verona,Italy)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110 kV,5~10 mA,体素(层厚)0.3 mm,曝光时间3.6 s,扫描范围从头顶至舌骨,收集患者CBCT数据。2.从CBCT数据中利用自带软件获取DICOM数据集,将其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SimplantPro17.01软件,把患者按年龄分为五组(20岁以前、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以上),利用软件的图像重建功能重建出下颌骨及下颌第三磨牙区的图像,校对图像后,选取三个标志点即牙冠中点、髓室顶点和根尖点测量颊侧骨板厚度和舌侧骨板厚度取平均值,测量患牙(牙根)距神经管距离,并明确患牙牙根数目(由于牙胚牙根未完全发育形成,所以未纳入统计牙根数目)。3.纳入标准:①第三磨牙属于完全骨埋伏。②CBCT图像清晰可测。排除标准:①图像质量无法用于测量的病例。②下颌第三磨牙区有骨折、囊肿、肿瘤等病变。4.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建库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以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测量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和显着性(双尾)分析,P<0.05呈显着相关P<0.01呈极显着相关。[结 果]1.本研究纳入187名患者共287颗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通过测量统计出,颊侧骨壁厚度BD、舌侧骨壁厚度LD、距离下牙槽神经管距离INACD与性别、左右及牙根数目之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按年龄分组来看,20岁以前组BD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年龄组B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岁以前组LD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年龄组L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9岁组INACD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50岁以上人群相比差异最大,而其余各年龄组INAC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析BD、LD、INACD与患者年龄、牙根数目、左右、性别的相关性(皮尔逊相关)与显着性(双尾),年龄和单双根与BD的变化呈极显着相关(P<0.0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76和0.326,说明BD的值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加的;且双根牙增加更快。年龄与INACD的变化显着相关(P<0.05),且皮尔逊系数为0.135,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INACD的值也是增加的,但是斜率较低。年龄和牙根数与LD的变化呈极显着相关(P<0.0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和-0.397。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LD是呈下降趋势的,且单根牙下降得更快。(因为牙胚牙根未统计,牙根数据有部分空缺,该结果准确性会有一定下降)[结 论]1.20岁以前LD是最大的,换言之,与舌神经的距离相对较大,所以从解剖距离角度上讲,拔除牙胚时损伤舌神经的风险相对较小;2.20-29岁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患者,INACD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是最小的,拔除这一年龄段阻生第三磨牙时,应该加倍小心下牙槽神经损伤;3.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颊侧骨壁厚度BD也随之增加,而且双根牙的增加幅度更快。与神经管距离INACD随着年龄增长也在增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斜率较低)。舌侧骨壁LD随着年龄增长在减小,而且单根牙下降幅度更快。
二、保留下颌阻生智齿的牙体修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留下颌阻生智齿的牙体修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舌侧基底瓣对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舌侧基底瓣和传统颊侧基底瓣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预后效果的影响——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脱矿自体牙骨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器械和材料 |
1.4 手术过程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比较 |
3 讨论 |
3.1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对邻近第二磨牙远中牙周影响 |
3.2 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方法及评价 |
3.3 实验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体牙骨粉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例的纳入 |
2.1.2 超声骨刀 |
2.1.3 反角涡轮机 |
2.1.4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即邦) |
2.1.5 其他实验器材 |
2.2 外科手术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过程 |
2.3 复诊 |
2.4 观察指标测量方法 |
2.4.1 术后疼痛程度 |
2.4.2 术后肿胀程度 |
2.4.3 术后张口受限程度 |
2.4.4 术后并发症 |
2.4.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3.2 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
3.2.1 术后疼痛 |
3.2.2 术后肿胀 |
3.2.3 术后张口受限 |
3.2.4 术后并发症 |
3.2.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
第4章 讨论 |
4.1 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
4.2 超声骨刀临床效果 |
4.3 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
4.4 缺陷与不足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拔除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中采取微创拔牙法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比组 |
1.2.2 研究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手术时间、张口受限度、肿胀度以及压槽窝完整性对比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6)涡轮钻在下颌复杂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2.研究方法 |
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 唾液和组织收集 |
2.3 16SrRNA高通量测序 |
2.4 HE染色 |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LR2、TLR4、NF-κB p65) |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唾液细菌分析 |
2.HE染色结果分析 |
3.TLR2、TLR4、NF-κB p65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4.唾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 |
5.Pearson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20例病例汇报 |
病例1:口腔扁平苔藓 |
病例2:口腔扁平苔藓 |
参考文献 |
病例3: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
参考文献 |
病例4: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
病例5:复发性口腔溃疡合并天疱疮 |
参考文献 |
病例6:慢性牙周炎 |
病例7:慢性牙周炎 |
病例8:慢性牙周炎 |
病例9: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
病例10: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
参考文献 |
病例11:慢性根尖周炎 |
病例12:慢性牙髓炎 |
病例13:慢性牙髓炎 |
病例14:慢性牙髓炎—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双根管 |
参考文献 |
病例15:阻生齿拔除一例 |
病例16:阻生齿拔除一例 |
参考文献 |
病例17:瓷贴面修复氟斑牙一例 |
病例18:前牙间隙-数字化美学修复 |
参考文献 |
病例19:双侧上颌乳磨牙外伤冠根折预成冠修复一例 |
病例20:年轻恒牙复杂冠根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8)超级增强子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潜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成骨诱导分化及成骨分化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相关超级增强子的筛选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超级增强子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展示 |
病例1 |
病例2 |
病例3 |
病例4 |
病例5 |
成果 |
致谢 |
(9)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及试剂 |
1.1.2 设备及器械 |
1.2 临床资料 |
1.3 手术流程 |
1.3.1 术前检查与准备 |
1.3.2 手术过程 |
1.3.3 术后注意事项 |
1.4 评估疗效 |
1.4.1 手术时间 |
1.4.2 术中患者心理状态 |
1.4.3 术后并发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手术时间 |
2.2 术中心理状态 |
2.3 术后不同时间点伤口疼痛情况 |
2.4 术后不同时间点面部肿胀程度 |
2.5 术后不同时间点开口受限程度 |
2.6 术后其他并发症 |
3 讨论 |
3.1 实验对象的选择 |
3.2 手术器械的选择 |
3.3 术后疼痛、肿胀评估方法的选择 |
3.4 手术时间、术中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 |
3.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影响因素 |
3.6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第三磨牙及牙胚拔除时机的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保留下颌阻生智齿的牙体修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舌侧基底瓣对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 袁聆瑜. 山东大学, 2021(12)
- [2]脱矿自体牙骨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D]. 张丽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D]. 雷予曦. 南昌大学, 2021(01)
- [4]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D]. 张宝喆.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中采取微创拔牙法的实践分析[J]. 李星. 中国农村卫生, 2021(06)
- [6]涡轮钻在下颌复杂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 张维明. 医疗装备, 2020(20)
- [7]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菌群与TLRs/NF-κB p65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D]. 邓松松. 青岛大学, 2020(01)
- [8]超级增强子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潜在功能研究[D]. 黄智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D]. 苏伟喆.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10]不同年龄下颌完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在牙槽骨解剖位置关系的研究[D]. 罗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