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七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生[1](2021)在《化学教科书学生实验的选编与呈现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教科书选编学生实验的主旨、内容和呈现方式也有所变化。分析研究中学教科书学生实验的设置、编写与呈现的特点,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
卢榕[2](2021)在《虚拟实验室环境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金硕[3](2021)在《核电站一回路冷却剂中腐蚀产物对管道的沉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芳[4](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STEAM教育强调在探究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以此来培养具备STEAM素养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近年来,国内不断探索和建立新型教育体系,STEAM教育也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研究人员积极开展STEAM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尝试为我国基础教育融入STEAM教育理念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案。本研究以2012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鲁教版化学教材)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文献的基础上,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以“STEAM教育”为主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STEAM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调研结果,利用G.ST∑@M金字塔框架工具对鲁教版化学教材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教材中STEAM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和特点,为修订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化学教材以及开展基于STEAM教育的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建议。本研究共由五大部分构成,各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综述国内外STEAM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目前,STEAM教育研究成为热点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而在中学化学课堂中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基本依据是STEAM教材,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与界定核心概念,并介绍STEAM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调查研究。采取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主题为“STEAM教育”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对STEAM教育的认识和应用情况,探究化学教材融合STEAM教育理念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的可行性。第四部分:教材分析。针对调查研究结果,以G.ST∑@M金字塔框架为工具将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归类、统计,对所得结果分别进行知识广度和知识融合度的定量分析;从栏目设计、内容编排、知识呈现和价值取向四个维度进行定性分析,得出STEAM教育理念在当前教材中的融合情况并列举教学案例进行说明。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调查研究结果和教材分析结果,推断出STEAM教育是促进化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形式,并根据本研究所得启示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孙琪[5](2021)在《中碳链甘油三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影响及其纳米乳液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脂肪摄入量的增多,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患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与长链脂肪酸不同,中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glycerde,MCT)具有特殊的结构,其水解生成的中碳链脂肪酸不会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作为体脂储存,而是通过门静脉血液直接运输到周围组织中加以利用。基于此特点使得MCT能够被人体较快的消化吸收。MCT除了能够减轻体重、迅速供能、改善糖和胆固醇代谢外,其自身具备的乳化特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矿物质和一些必需脂肪酸的消化吸收,但是MCT直接口服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从而降低其治疗效果。目前关于MCT对非酒精脂肪肝的影响及MCT纳米乳液制备的研究较少,且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和理化性质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文研究了M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效果,并利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MCT纳米乳液,研究了MCT的稳定性和消化率等理化性质,为MCT在功能食品领域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研究了M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MCT能够显着降低由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小鼠体重及肝脏重量和肝脏系数,能够调节血脂四项,使其更接近正常小鼠。因此,MCT具有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的功效。在高压均质法制备MCT纳米乳液的过程中,对其配方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纳米乳液的粒径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均质次数、均质压力、乳化剂质量分数和油相质量分数的影响。通过4组单因素实验,确定3水平3因素的响应面优化实验,最终得到最优配方为:乳化剂Tween 80质量分数为3%,油相MCT质量分数为6%,高压均质压力为70 MPa,高压均质次数为9次,经实验验证表明纳米乳液最小平均粒径可以达到185.78±2.33 nm。对制备的MCT纳米乳液类型、稳定性和脂肪酸释放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MCT纳米乳液为水包油型纳米乳液;纳米乳液经过离心、储藏、高低温循环以及温度的稳定性试验后,没有出现分层、破乳等现象,且粒径变化不大,证明制备的纳米乳液稳定性较好。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乳液分布均匀,且呈球形。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发现MCT纳米乳液脂肪酸释放率较高。
张金燕[6](2021)在《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文中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提出后就成为了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证据推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本研究基于“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利用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开发教学设计案例,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一线课堂教学的开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数字化实验,围绕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的培养,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对结合数字化实验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梳理,建立以数字化实验为主题的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同时为检测学生在教育实践前后“证据推理”素养水平变化,建构了“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并以此工具为标准设计了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前后测试题。实践部分:选取高中化学人教版“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教学内容为教学案例,运用数字化实验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并在南昌Y中的高二(2)班为实验班进行教学实施,同时选取学生化学成绩相近的高二(4)班为对照班。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数字化实验为例的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有利于化学成绩的提升。第二,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水平与化学成绩呈正相关。第三,本研究提出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有利于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水平提升。其中,中等生较优等生效果显着,男生较女生更显着,同时能有效帮助处于“证据推理”素养1水平的学生较快提升至2水平。
聂雯[7](2021)在《多孔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频发,一些企业为了一劳永逸、牟取暴利而选择滥用兽药、非法添加兽药导致兽药残留超标。磺胺类抗生素(SA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生素,由于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低廉的价格,稳定的化学性质等优点,被广泛地运用于畜牧业。磺胺会因无法在体内代谢而不断累积造成白细胞减少、泌尿系统疾病等问题。因此快速准确的检测兽药残留十分重要。但由于样品基质复杂,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对杂质的吸附和对待测物质的净化十分重要。经过查阅文献,亲水-疏水平衡填料(HLB)作为固相萃取填料被广泛应用,Zr作为过渡金属,具有空d轨道,可以吸附酯类,但比表面积小,负载量小,需要增大其比表面积。因此,本工作旨在开发三种材料,运用至样品前处理中。本论文依次合成了HLB材料、UiO-66、多级孔ZrO2用作吸附材料。以下是本论文的四个主要内容:绪论:首先详细的介绍了兽药的分类,兽药残留的危害、检测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检测方法。接着对金属有机框架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了其特点、应用、分类、合成方法。其次,对多孔材料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分类、合成方法、应用。最后,通过前文的介绍,引出本课题进行的工作,撰写了论文设计的意义、思路。第一章:亲水-疏水平衡填料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制备了亲水疏水平衡填料,用于固相萃取中,对磺胺进行了检测。条件优化显示,1.5%的分散剂PVA、0.6%偶联剂AIBN、70℃回流温度、200 r/min搅拌速度为最优条件。并对材料进行了表征。为探究样品基质中的杂质(蛋白质、酯类等)对磺胺检测的影响,探究了鱼蛋白-SAs的荧光猝灭现象,并计算猝灭结合常数KB>104 L/mol,证明了鱼蛋白-SAs的强相互作用会影响SAs的检测。将合成的HLB材料应用到实际样品的检测中,并对准确度进行了加标回收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加标量为1 ppm时回收率均在80.1%~99.7%内,检出限在6.3~3.7μg/L内,RSD小于2.86%,结果较为满意。与样品前处理常用吸附剂PSA、Oasis HLB比较,结果也令人满意,因此,本工作合成的亲水疏水平衡填料可以用作固相萃取材料运用到样品前处理中。第二章:UiO-66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由于氧化锆比表面积小等缺点不适用于吸附剂,因此,本工作通过合成基于Zr的金属有机框架UiO-66,并对材料进行了SEM、XRD、FT-IR、BET、TG一系列表征。为了探究UiO-66对样品基质中杂质(脂质)的吸附效果,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显示p H=5.0、120 min吸附时间时达到最大吸附量:6.25 g/g。将样品运用到实际样品检测中,对鸡肉中的磺胺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加标量为1 ppm时回收率均在78.9%~91.2%内,检出限在17.6~3.8μg/L内,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结果证明,UiO-66也可作为杂质的吸附材料用于动物源性食品的检测。第三章:多级孔ZrO2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由于课题二中UiO-66无法作为SPE材料,可能原因是虽然含有大量的微孔和介孔比表面积大,但食品基质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质,无法通过介孔,造成SPE柱的堵塞。因此本工作合成了同时含有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孔ZrO2。条件优化显示:0.1 mmol P123(0.58 g)、2 mmol栲胶(0.78 g)、0.5 mol Zr(SO4)2(1.775 g)为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材料进行了SEM、XRD、FT-IR、BET表征。为了探究ZrO2对样品基质中杂质(脂质)的吸附效果,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弱酸性、60 min时达到最大吸附量:2.92 g/g。将样品运用到实际样品检测中,对鸡肉中的磺胺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加标浓度为1 ppm时回收率均在80.9%~97.6%内,检出限在17.6~3.8μg/L内,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结果证明,ZrO2也可作为杂质的固相萃取材料用于动物源性食品的检测。
董苏阅[8](2021)在《粉末沸石的固定及其在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工业用水中,特别是再生冷却水中的低浓度氨氮会腐蚀运输管网中铜制金属零部件,但有关低浓度氨氮去除的研究还较少。粉末人造沸石以其粒径小,并具有孔道结构的特点,具有选择性交换氨氮、吸附氨氮效果好的优点,成为效果突出的低浓度氨氮去除剂。其缺点是粉末状沸石可操控性差,不利于分离回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人造沸石作为核心材料,采取两种方法固定沸石粉末,提高粉末沸石可操控性的同时,基本不影响其吸附低浓度氨氮的效果。第一种方法是复合材料法。在本课题组已有的人造沸石-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研究基础上,对复合材料的成膜方法、柱吸附实验中复合材料的填充方式、填充量和流速等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复合材料时将胶状混合物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后,待丙酮完全挥发之前用玻璃板轻刮膜表面的成膜方法能使人造沸石充分暴露,氨氮去除率能达到82.8%,且成型耗时短,仅需15 min。用该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制备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处理低浓度氨氮柱吸附实验中的最佳条件为:采用剪片(2 cm×2 cm方形)填充,填充量为15.0 g,流速0.6 m3/h。在该最佳条件下,可以将12.0 L初始浓度为5 mg/L的氨氮废水降至浓度为1 mg/L以下。该复合材料更适用于作为吸附柱的填充材料去除水中低浓度氨氮。第二种方法是磁性沸石法。在沸石粉末中负载一定量磁性微粒,通过磁分离技术实现固液分离从而实现快速富集回收。采用化学沉积法,向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Fe3O4体系中加入粒径为10μm的人造沸石粉末,加入聚丙烯酰胺作为粘合剂,这样制备出的磁性沸石具有超顺磁性。借助外力磁场的作用,将废水中有磁性的吸附剂分离出来,达到增强沸石粉末可操控性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备磁性沸石的过程中,Na OH浓度在1 mol/L-7 mol/L之间时,磁性沸石的磁化率随着Na OH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Na OH浓度达到10 mol/L时,磁性沸石的磁化率不增反降,磁性沸石对氨氮的去除效果随Na OH浓度的增加不发生显着变化。加入的Na OH浓度为7 mol/L时,饱和磁化强度达到15.45 emu/g。氨氮初始浓度为5 mg/L,水样p H为7,温度设定为25℃时,磁性沸石处理低浓度氨氮效果最佳,氨氮去除率达到90.8%,氨氮出水浓度达到1 mg/L以下。通过磁性沸石与同等质量的人造沸石对比得出,人造沸石的氨氮去除率为92.7%,仅高于磁性沸石1.9%。磁性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的过程拟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R2均在0.9以上,说明该过程同时存在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吸附交换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磁性沸石经六次简易再生和循环后,仍能将氨氮初始浓度为5 mg/L的废水氨氮浓度降至1 mg/L以下。处理实际低浓度氨氮废水时,通过增加磁性沸石投加量能够有效处理实际废水,使处理后水样中氨氮浓度低于1 mg/L,证明磁性处理实际低浓度氨废水是可行的。磁性沸石更适合批量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
张志莹[9](2021)在《西黄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死亡率居第一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一直是NSCLC临床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NSCLC的中医研究也在不断发展,西黄丸作为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经典抗癌中药名方,对NSCLC的治疗也发挥了作用。既往的基础研究发现西黄丸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上皮间质转化、调节免疫微环境等多种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研究多围绕乳腺癌、胃癌,对于治疗肺癌的机制,仅涉及有效率、体内实验抑瘤率等,较为局限,因此,西黄丸治疗NSCLC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系统综述、网络药理学、体外实验、体内实验、转录组学等多种方法,研究西黄丸治疗NSCLC的相关机制,为西黄丸在临床治疗NSCLC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首先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评价西黄丸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治疗NSCLC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近期客观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2.通过网络药理学,对西黄丸抗NSCLC的活性成分和主要作用靶点进行预测。首先通过中药数据库BATMAN-TCM检索西黄丸中所有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然后通过疾病数据库DisGeNET、GeneCards、OMIM检索NSCLC相关基因,将西黄丸的作用靶点和NSCLC疾病靶点两个数据集进行映射,筛选重复靶点,构建“西黄丸-NSCLC-靶点”数据集。将数据集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将获得的网络导入Cytoscape3.8.0软件中进行拓扑参数分析,获得“西黄丸-NSCLC-靶点”的核心作用靶点。然后使用Metascape工具对核心靶点进行生物功能注释,分析西黄丸抗NSCLC的主要信号通路和生物过程等。3.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进行西黄丸抗NSCLC的药效学验证。在细胞实验中,通过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检测西黄丸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株LL/2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在动物实验中,以C57/BL6小鼠Lewis肺癌皮下瘤为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组、西黄丸低剂量组(0.617g/kg,每日灌胃两次)、西黄丸中剂量组(1.233g/kg,每日灌胃两次)、西黄丸高剂量组(2.466g/kg,每日灌胃两次)、顺铂组(3 mg/kg,每周腹腔注射一次),并另设无瘤的空白组。药物干预15天,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皮下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体重及内脏系数,并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和肝脏的组织病理变化和皮下瘤的肺转移,通过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对肿瘤增殖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数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 CD3+、CD3+CD4+、CD3+CD8+和 CD3+CD4+/CD3+CD8+免疫分型。4.通过转录组学方法,对西黄丸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组织进行RNA测序,进行mRNA差异分析和基因功能注释,分析西黄丸抗小鼠Lewis肺癌的主要信号通路和生物过程等。5.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对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学筛选出的目标分子变化进行检测,包括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家族、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等。研究结果:1.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黄丸辅助治疗NSCLC能够提高近期客观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改善肝肾功能异常、改善消化道症状和血液系统抑制方面,西黄丸辅助治疗并未有明显获益。2.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西黄丸共检索到74个靶点可预测的活性成分,“西黄丸-NSCLC-靶点”的核心作用靶点共230个,包括HSP90AA1、HSP90AB1、HSPA1A、ESR1、ESR2、RXRA、RXRB、RXRG、PPARG、PPARA 等。西黄丸抗 NSCLC 的相关KEGG通路有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foxo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HIF-1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黏着斑和非小细胞肺癌等。GO富集分析显示,西黄丸抗NSCLC涉及的主要生物过程有细胞对有机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细胞对激素刺激的反应、细胞对脂质的反应、凋亡信号通路、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细胞死亡的正调控、细胞运动的正调控等。3.药效学实验显示,西黄丸含药血清在体外对Lewis肺癌细胞株LL/2并无显着的增殖抑制作用,西黄丸浸提液对LL/2有浓度依赖的抑制作用,作用24 h时,西黄丸浸提液对LL/2细胞的IC50为1.830 mg/mL。流式结果显示,作用24 h时,西黄丸浸提液对LL/2细胞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能够促进LL/2细胞株向G2/M期转化。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作用24h时,西黄丸浸提液能够降低LL/2细胞株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且这种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西黄丸对皮下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其中西黄丸高剂量组能够抑制小鼠皮下瘤的生长,其剂量为临床等效剂量的2倍。肿瘤的病理结果显示,西黄丸高剂量组和顺铂组有大片的细胞坏死区。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西黄丸和顺铂均能降低Ki-67阳性肿瘤细胞的个数,西黄丸的这种作用与浓度关系不大。肝脏的病理结果显示,各组的肝组织均为正常的肝实质,无明显异常。脾细胞流式分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3+、CD3+CD4+、CD3+CD8+和CD3+CD4+/CD3+CD8+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4.对西黄丸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皮下瘤进行转录组学测序,结果筛选出406个差异基因,其中130个基因表达上调,276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包括:Hspb7、Hspb1、Hspb6等。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显着性改变明显的信号通路有: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分泌、环鸟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GMP-PKG)信号通路、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调节、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5.PCR和WB结果显示,西黄丸能够降低小鼠Lewis肺癌肿瘤组织中Hspb6、Hspb7、Hspb1、Hspb2、Hspa1a、Hspa8、Hsph1 和的 mRNA 表达水平,且能够降低 HSPB7、HSP27、HSP70、HSPH1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HSC70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而不影响HSP20、HSP90的蛋白质水平。西黄丸能够降低小鼠Lewis肺癌肿瘤组织中Esr1、Rxra、Krt19、Ppara、Ppard和Pparg的mRNA表达水平,并降低ER、RXRα蛋白的表达,升高PPARδ和PPARγ的蛋白表达,对KRT19和PPARα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研究结论:1.西黄丸辅助治疗NSCLC能够提高近期客观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网络药理学实验和转录组学实验显示,西黄丸通过多靶点、多通路作用于NSCLC,核心作用靶点包括HSP家族、ER等。3.西黄丸在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中,均表现出抗小鼠Lewis肺癌的作用,在体内实验中无明显毒性,其有效剂量为临床等效剂量的2倍。其抗小鼠Lewis肺癌的机制可能与降低HSP27、HSP70、HSPH1、ER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升高PPARγ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相关。
孙满强[10](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20年中国的癌症新发病例中,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一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最主要类型。大量的中药被用于肿瘤治疗,丹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常用来治疗症瘕积聚等疾病。临床研究表明,丹参及其相关制剂具有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的作用,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限制丹参的临床应用和药品研发。研究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403250)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化钠注射液可通过下调Twist基因表达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但由于丹参酮ⅡA磺化钠注射液杂质过多、毒性较强等综合因素,难以明确发挥作用的物质成分和作用机制,而且Lewis肺癌细胞来源于C57BL小鼠,并非人源性肺癌细胞。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并筛选丹参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以人源肺腺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活性成分和抗NSCLC的分子靶点。方法为:通过TCMSP数据库查询丹参的活性成分,依据ADME(OB≥30%,DL≥0.18,Caco-2≥-0.4,BBB≥-0.3)原则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丹参酮 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的度值(degree)最高。采用 Swiss Target Prediction 和 PharmMapper 数据库预测 Tan ⅡA 的作用靶点,采用 DisGeNET、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预测NSCLC疾病靶点。将两个数据集进行映射处理,筛选重复靶点,构建“TanⅡA—NSCLC—靶点”数据集,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reaction,PPI)网络,将 PPI 网络导入 Cytoscape 3.5.1 软件中,通过Network Analyzer(Cytoscape内置插件)进行网络拓扑参数分析计算。获取网络信息,包括节点度、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采取以上三个信息的中位数作为卡值筛选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作为核心靶点的注释分析工具,分析TanⅡA抗NSCLC的主要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第二部分是通过细胞实验对网络药理学分析出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方法为:细胞实验以A549细胞作为NSCLC的模型,通过CCK-8实验、葡萄糖摄入实验、ATP含量实验、乳酸含量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荧光探针检测,观察Tan ⅡA对细胞增殖、有氧糖酵解代谢、细胞侵袭转移、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PCR、ELISA实验观察TanⅡA对网络药理学分析出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分子调控。第三部分是通过动物实验探究TanⅡA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为:以Balb/c裸鼠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作为模型,分为模型组、顺铂组、TanⅡA低剂量组(TanⅡA-L)和TanⅡA高剂量组(TanⅡA-H),药物干预方式均为腹腔注射。药物干预28天后,观察对裸鼠体重变化、肿瘤体积变化和肿瘤重量的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情况和肺部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药物对上述分子机制的调控。研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Tan ⅡA抗NSCLC的主要作用机制有葡萄糖摄入调控、葡萄糖代谢过程、细胞凋亡过程、细胞迁移过程、缺氧刺激反应的生物过程和PI3K/AKT/mTOR、HIF-1α、VEGF 和 Bcl-2/Bax/Cleaved-Caspase 3 等信号通路。2.细胞实验中CCK-8实验结果表明,TanⅡA对A549细胞的毒性呈剂量依赖关系,随着药物浓度增高,细胞活力逐渐下降,Tan ⅡA作用于A549细胞48h的IC50=4.19μg/ml。3.细胞实验中有氧糖酵解代谢相关实验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组、Tan ⅡA2μg/ml组、Tan ⅡA 4μg/ml组的葡萄糖摄入量、ATP产量和乳酸产量均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细胞实验中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组、Tan ⅡA 2μg/ml组和Tan ⅡA 4μg/ml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和转移至小室下壁的细胞数目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细胞实验中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使A549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凋亡,可见染色质出现破碎,并聚集浓缩成块状、团状;细胞质出现浓缩、体积变小;细胞膜表面出现大量小空泡或小泡样突起。6.细胞实验中线粒体膜电位JC-1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 μg/ml 组、Tan 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4μg/ml 组的 FL2/FL1 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细胞实验中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MPTP荧光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μg/ml组、Tan ⅡA 2μg/ml组和Tan ⅡA 4μg/ml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细胞实验中Western Blot和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 组、Tan 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 4μg/ml 组的PI3K、P-AKT/AKT、P-mTOR/mTOR、HIF-1α、GLUT1、HK2、PKM2、LDHA、MMP-9、VEGF-A、Bcl-2 的蛋白表达显着减少,B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细胞实验中PCR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μg/ml组、Tan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 4μg/ml 组的 GLUT1、HK2、PKM2、LDHA 的 mRNA 表达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动物实验中裸鼠体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裸鼠的体重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未见体重减轻,无统计学差异(P>0.05)。11.动物实验中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裸鼠的肿瘤体积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动物实验中肿瘤抑瘤率结果表明,顺铂组的抑瘤率为50.18%,Tan ⅡA-L组的抑瘤率为22.26%,Tan ⅡA-H组的抑瘤率为37.40%。比较各组裸鼠的肿瘤重量,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的肿瘤重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动物实验中肺脏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的肺脏出现肿瘤细胞转移的情况,肿瘤细胞结构紧密但是排列无序,其周围的纤维组织遭到破坏。实验组并未发现癌细胞转移的情况,镜下观察主要为正常肺脏组织,其结构疏松且肺泡细胞排列有序。14.动物实验中肿瘤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肿瘤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大小不一,呈类圆形或圆形,细胞核染色较深,分布均匀,排列紧密,呈条索状或腺状结构。实验组的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弥散分布,部分组织出现碎片状干酪样坏死或模糊不清的现象。15.动物实验中肿瘤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ⅡA-H 组的 PI3K、P-AKT、P-mTOR、HIF-1α、GLUT1、HK2、PKM2、LDHA、MMP-9、VEGF-A、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B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网络药理学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丹参酮ⅡA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体外试验和体内实验结果,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对丹参酮ⅡA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预测结果。丹参酮ⅡA主要通过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氧糖酵解过程,进一步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同时诱导细胞的凋亡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HIF-1α转录因子,进而下调有氧糖酵解过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糖酵解限速酶HK2、PKM2、LDHA的表达,进一步下调肿瘤转移相关分子VEGF-A、MMP-9和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因子Bax 和 Cleaved-Caspase 3 的表达有关。除此之外,部分文献报道活血化瘀药物具有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动物实验部分的肺部HE染色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可抑制皮下移植瘤的肺部转移,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丹参酮ⅡA可抑制肿瘤的VEGF-A和MMP-9蛋白表达。本研究表明了丹参酮ⅡA作为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的提取物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
二、实验七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七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教科书学生实验的选编与呈现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学生实验”设置和选编现状 |
1.1 学生实验的设置 |
1.2 学生实验的内容与要求 |
1.3 学生实验指导的编写 |
2 学生实验设置、选编与呈现的探讨 |
2.1 学生实验的设置 |
2.2 学生实验学习时序、学习目标和要求的确定 |
2.3 学生实验中科学方法、实验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设计 |
(4)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STEAM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STEAM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ST∑@M金字塔框架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流畅性理论 |
第三章 “STEAM教育”主题的教师调查研究 |
第一节 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方式与访谈对象 |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
四、访谈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
一、问卷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工具 |
三、问卷调查实施与结果 |
四、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材定量分析 |
第一节 教材中STEAM知识点分类 |
一、科学(S)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
二、技术(T)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
三、工程(E)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
四、艺术(A)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
五、数学(M)类知识的分类结果 |
第二节 统计结果信效度分析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STEAM知识点分类结果分析 |
一、知识广度 |
二、知识融合度 |
第五章 基于STEAM教育的教材定性分析 |
第一节 栏目设计:九种栏目从多种角度体现STEAM教育 |
第二节 内容编排:螺旋式编排加强知识巩固 |
第三节 知识呈现:STEAM知识生活化、社会化、情景化、问题化 |
第四节 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肥皂的制作”STEAM教学设计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4 教材中STEAM知识点分类 |
致谢 |
(5)中碳链甘油三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影响及其纳米乳液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碳链甘油三酯简述 |
1.1.1 中碳链甘油三酯的定义 |
1.1.2 MCT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
1.1.3 MCT的应用 |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概述 |
1.2.1 非酒精性脂肪肝定义 |
1.2.2 NAFLD的发病机制 |
1.2.3 油脂代谢对NAFLD代谢改善研究 |
1.3 纳米乳液的概况 |
1.3.1 纳米乳液的定义 |
1.3.2 纳米乳液的分类 |
1.3.3 纳米乳液制备方法 |
1.3.4 纳米乳液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CT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的改善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盒 |
2.2 实验方法 |
2.2.1 脂肪酸分析 |
2.2.2 动物饲料配方 |
2.2.3 实验设计 |
2.2.4 小鼠指标测定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
2.3.2 M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一般指标影响 |
2.3.3 M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2.3.4 MCT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血脂四项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碳链甘油三酯纳米乳液的制备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MCT纳米乳液的制备 |
3.2.2 制备MCT纳米乳液中乳化剂的筛选 |
3.2.3 MCT纳米乳液的配方优化 |
3.2.4 高压均质机制备纳米乳液响应面优化实验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纳米乳液乳化剂的筛选 |
3.3.2 MCT纳米乳液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3 响应面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MCT纳米乳液的理化性质及其体外消化研究 |
4.1 试剂与仪器 |
4.1.1 试剂与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纳米乳液类型的测定 |
4.2.2 纳米乳液稳定性的评估 |
4.2.3 MCT纳米乳液显微形态 |
4.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4.2.5 制备纳米乳液的体外消化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纳米乳液类型的判定 |
4.3.2 纳米乳液稳定性的评估 |
4.3.3 透射电镜观察 |
4.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4.3.5 游离脂肪酸释放量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1.1 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1.2 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1.2.2.2 “证据推理”素养的研究 |
1.2.3 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3.1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 |
1.2.3.2 国内教学设计研究 |
1.2.4 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4.1 国外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 |
1.2.4.2 国内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 |
1.2.5 研究启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流程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杜威五步教学法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2 证据推理 |
2.2.3 化学教学设计 |
2.2.4 数字化实验 |
3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
3.1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
3.1.1 设计角度的多样性 |
3.1.2 整体结构的系统性 |
3.1.3 教学流程的特殊性 |
3.2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
3.2.1 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 |
3.2.2 收集有效的事实证据 |
3.2.3 注重推理思维的培养 |
3.2.4 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
3.3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
3.3.1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
3.3.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
3.3.3 整合数字化实验的学习任务设计 |
3.4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的依据与检验 |
3.4.1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的依据 |
3.4.1.1 课标中“证据推理”素养水平的界定 |
3.4.1.2 “证据推理”素养水平的再划分 |
3.4.2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依据的检验 |
3.5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
3.5.1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编制 |
3.5.1.1 前测试题的编制 |
3.5.1.2 后测试题的编制 |
3.5.2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检测 |
3.5.2.1 信度检验 |
3.5.2.2 效度检验 |
4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
4.1 “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教学设计 |
4.1.1 教学分析 |
4.1.1.1 内容分析 |
4.1.1.2 教学背景分析 |
4.1.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
4.1.3 教学设计思路 |
4.1.4 教学过程设计 |
4.1.5 教学设计说明 |
4.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
4.2.1 教学分析 |
4.2.1.1 内容分析 |
4.2.1.2 教学背景分析 |
4.2.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
4.2.3 教学设计思路 |
4.2.4 教学过程设计 |
4.2.5 教学设计说明 |
4.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
4.3.1 教学分析 |
4.3.1.1 内容分析 |
4.3.1.2 教学背景分析 |
4.3.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
4.3.3 教学设计思路 |
4.3.4 教学过程设计 |
4.3.5 教学设计说明 |
5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实施 |
5.1 教学实施 |
5.1.1 实施目的 |
5.1.2 实施对象及地点 |
5.1.3 实施过程 |
5.2 实施效果测试工具说明 |
5.3 实施结果统计与分析 |
5.3.1 化学成绩结果分析 |
5.3.2 前后测试题结果分析 |
5.3.2.1 前测试题结果分析 |
5.3.2.2 后测试题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
附录 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
附录 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
附录 4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二下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化学成绩 |
附录 5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前测题 |
附录 6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1 |
附录 7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2 |
附录 8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3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多孔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研究现状 |
1.1.1 兽药残留的分类及危害 |
1.1.2 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
1.1.2.1 传统方法 |
1.1.2.2 固相萃取 |
1.1.2.3 QuEChERS萃取技术 |
1.1.3 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
1.1.3.1 酶联免疫分析 |
1.1.3.2 免疫层析法 |
1.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1.3.4 毛细管电泳法 |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1.2.1 MOFs的特点 |
1.2.2 MOFs的应用 |
1.2.3 MOFs的分类 |
1.2.4 MOFs的合成方法 |
1.3 多孔材料 |
1.3.1 微孔材料 |
1.3.2 介孔材料 |
1.3.3 大孔材料 |
1.3.4 多级孔材料 |
1.3.4.1 多级孔的合成方法 |
1.3.4.2 多级孔材料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亲水-疏水平衡填料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2.3 HLB材料的制备 |
2.2.4 HLB材料制备条件的优化 |
2.2.5 HLB材料的表征 |
2.2.6 蛋白质对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影响 |
2.2.6.1 鱼血清蛋白的制备 |
2.2.6.2 荧光猝灭研究 |
2.2.6.3 蛋白质对萃取率的影响 |
2.2.7 HLB材料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2.2.7.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2.2.7.2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
2.2.7.3 与样品前处理常用吸附剂性能对比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HLB材料合成条件优化 |
2.3.1.1 引发剂AIBN对材料合成的影响 |
2.3.1.2 分散剂PVA对材料合成的影响 |
2.3.1.3 搅拌速度对材料合成的影响 |
2.3.1.4 回流温度对材料合成的影响 |
2.3.2 HLB材料的表征 |
2.3.3 磺胺类抗生素与鱼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2.3.4 蛋白质对提取率的影响 |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3.6 与常用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性能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UiO-66 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2.3 UiO-66 的制备 |
3.2.4 UiO-66 的表征 |
3.2.5 UiO-66 对油脂吸附的单因素优化 |
3.2.5.1 pH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
3.2.5.2 时间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
3.2.5.3 花生油初始量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
3.2.6 UiO-66 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3.2.6.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3.2.6.2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UiO-66 的表征 |
3.3.1.1 扫描电镜测试(SEM) |
3.3.1.2 X射线衍射仪测试(XRD) |
3.3.1.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FT-IR) |
3.3.1.4 比表面积测定仪测试(BET) |
3.3.1.5 热重分析仪测试(TG) |
3.3.2 UiO-66 对油脂吸附的单因素优化 |
3.3.2.1 pH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
3.3.2.2 吸附时间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
3.3.2.3 花生油初始量对UiO-66 吸附酯类的影响 |
3.3.3 UiO-66 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3.3.4 与常用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性能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多级孔ZrO_2的合成及对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检测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仪器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多级孔ZrO_2的制备 |
4.2.4 多级孔ZrO_2的合成条件优化 |
4.2.5 多级孔ZrO_2的表征 |
4.2.6 多级孔ZrO_2对油脂吸附的单因素优化 |
4.2.6.1 pH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
4.2.6.2 时间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
4.2.6.3 花生油初始量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
4.2.7 多级孔ZrO_2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4.2.7.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4.2.7.2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多级孔ZrO_2的条件优化 |
4.3.2 多级孔ZrO_2的表征 |
4.3.2.1 扫描电镜测试(SEM) |
4.3.2.2 X射线衍射仪测试(XRD) |
4.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试(FT-IR) |
4.3.2.4 比表面积测定仪测试(BET) |
4.3.3 多级孔ZrO_2对油脂吸附的单因素优化 |
4.3.3.1 pH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
4.3.3.2 时间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
4.3.3.3 花生油初始量对多级孔ZrO_2吸附酯类的影响 |
4.3.4 多级孔ZrO_2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4.3.5 与常用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性能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粉末沸石的固定及其在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氨氮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1.2 低浓度氨氮废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
1.3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
1.3.1 生物法 |
1.3.2 物化法 |
1.4 沸石在氨氮去除中的研究与问题 |
1.4.1 沸石在氨氮去除中的研究 |
1.4.2 粉末沸石在氨氮去除中的问题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药剂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液配制 |
2.2.2 人造沸石预处理 |
2.2.3 人造沸石-醋酸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应用条件的改进 |
2.2.4 磁性沸石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氨氮的去除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1 Langmuir与 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 |
2.3.2 磁性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过程热力学分析 |
2.3.3 磁性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3章 人造沸石-醋酸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条件的改进 |
3.1 成膜方法的影响 |
3.2 复合材料填充方式的影响 |
3.3 复合材料填充量的影响 |
3.4 流速的影响 |
3.5 复合材料的简易再生与循环 |
3.6 复合材料处理实际低浓度氨氮废水及简易再生循环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性沸石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氨氮的去除 |
4.1 磁性沸石的制备 |
4.1.1 NaOH浓度对磁性沸石磁化率的影响 |
4.1.2 NaOH浓度对磁性沸石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1.3 磁性沸石表征 |
4.2 氨氮初始浓度、pH和温度的影响 |
4.2.1 氨氮初始浓度的影响 |
4.2.2 pH的影响 |
4.2.3 温度的影响 |
4.3 磁性沸石与人造沸石对比 |
4.4 磁性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过程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
4.4.1 Langmuir与 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 |
4.4.2 磁性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过程热力学研究 |
4.4.3 磁性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过程动力学研究 |
4.5 磁性沸石的简易循环再生与实际应用 |
4.5.1 磁性沸石的简易再生与循环 |
4.5.2 磁性沸石处理实际低浓度氨氮废水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人造沸石-醋酸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化 |
5.1.2 磁性沸石的制备及其应用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西黄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小细胞肺癌的西医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西黄丸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黄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西黄丸抗非小细胞肺癌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西黄丸抗小鼠Lewis肺癌的药效学研究 |
实验一 西黄丸含药血清和浸提液对LL/2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西黄丸浸提液对LL/2细胞株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西黄丸浸提液对LL/2细胞株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西黄丸抑制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西黄丸对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转录组学的影响 |
实验五 西黄丸对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转录组学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六 西黄丸对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热休克蛋白家族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七 西黄丸对Lewis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ER/RXRα/PPAR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危险因素 |
3. 肺癌筛查 |
4. 诊断和分期 |
5. 治疗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丹参抗肿瘤研究进展 |
1. 丹参抗肿瘤作用的本草考证 |
2. 丹参的活性成分 |
3. 丹参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 |
4. 丹参抗肿瘤的机制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代谢重编程与肿瘤的关系 |
1. 代谢重编程的内容 |
2. 代谢重编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
3. 代谢重编程过程中大分子的生物合成 |
4. 代谢重编程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
5. 代谢重编程与肿瘤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采用网络药理学概述丹参主要成分对NSCLC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丹参化学成分检索和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二节 丹参酮ⅡA药物-靶点和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靶点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三节 丹参酮ⅡA -NSCLC-核心靶点网络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四节 核心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细胞实验 |
前言 |
实验一 TanⅡA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Tan ⅡA对A549细胞葡萄糖摄入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三 Tan ⅡA对A549细胞ATP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四: 丹参酮ⅡA对A549细胞乳酸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五 Tan ⅡA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六 Tan ⅡA对A549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七 Tan ⅡA对A549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八 Tan ⅡA对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九 Tan ⅡA对A549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的影响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十 Tan ⅡA对A549细胞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十一 Tan ⅡA对A549细胞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机制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实验十二 Tan ⅡA对A549细胞VEGF-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5. 小结 |
第四章 动物实验 |
实验一 裸鼠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Tan ⅡA对荷瘤裸鼠体重和肿瘤大小的影响 |
1. 材料和试剂 |
2. 分组和给药 |
3. 取材与固定 |
4. 统计分析 |
5. 结果 |
6. 小结 |
实验三 通过HE染色观察TanⅡA对荷瘤裸鼠肺脏组织和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1. 组织切片 |
2. HE染色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免疫组化检测Tan ⅡA对肿瘤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机制的影响 |
1. 材料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实验七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教科书学生实验的选编与呈现探讨[J]. 王云生. 化学教学, 2021(11)
- [2]虚拟实验室环境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 卢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核电站一回路冷却剂中腐蚀产物对管道的沉积研究[D]. 金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D]. 刘芳. 青岛大学, 2021
- [5]中碳链甘油三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影响及其纳米乳液的制备研究[D]. 孙琪. 烟台大学, 2021
- [6]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D]. 张金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多孔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D]. 聂雯. 烟台大学, 2021(09)
- [8]粉末沸石的固定及其在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董苏阅. 吉林大学, 2021(01)
- [9]西黄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志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孙满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