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初探

肝气郁结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初探

一、肝气郁结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兰平,杨学智,李海燕,朱庆文,薛淑芳,牛欣[1](2015)在《亚健康肝气郁结证动态识别的可视化脉诊属性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亚健康肝气郁结证的可视化脉诊属性特征,应用动态识别的可视化脉诊信息采集与分析装置,记录并分析了亚健康肝气郁结证的可视化脉诊位、数、形、势属性参数指标,结果表明亚健康肝气郁结证脉位属性血管横切面轴心至皮肤垂直距离的最大值(Homax)、最小值(Homin)、平均值(Homean)显着增大,脉位沉变;脉数属性脉率增快但不明显,心率变异系数(CV)显着增大;脉形属性最小长径(amin)、短径平均值(bmea)、最大短径(13max)、最小短径(bmin)、平均面积(Amea)、最小面积(Amin)显着减小;脉势属性一个心动周期内桡动脉横切面轴心在平行于皮肤表面方向的最大位移(△x)和轴心位移量(AS)增大。亚健康肝气郁结证可视化脉诊属性呈现一定的改变,为亚健康辅助辨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

贺立娟[2](2012)在《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MicroPET/CT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D2R)亲合力的影响,并从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单胺类神经递质等方面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证的作用机理,重点阐释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证的中枢作用机制,为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证提供理论依据及客观可视性依据。方法:1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通过开野实验(Open-field test, OFT)将评分相近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0只,肝气郁结证模型组(模型组)10只,柴胡疏肝散组(治疗组)10只。运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建立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共3周,观察一般外部表征及体重;行为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浆ACTH、CORT、IL-6和NF-α; HPLC法测定前额叶皮质、海马及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2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通过OFT将评分相近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0只,肝气郁结证模型组(模型组)10只,自然恢复1周组(恢复组)10只,四君子汤组(四君组)10只,柴胡疏肝散低剂量组(低剂量组)10只,柴胡疏肝散高剂量组(高剂量组)10只。对照组:群养,5只/笼,不做任何刺激,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恢复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3周,第4周仅孤养,不做其它任何刺激;四君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四君子汤(0.36g/mL)灌胃,每日1次;低剂量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柴胡疏肝散煎剂(0.52g/mL)灌胃,每日1次;高剂量组:细钢丝网笼束缚结合孤养,柴胡疏肝散煎剂(1.04g/mL)灌胃,每日1次。自造模之日起开始灌胃,灌胃时间为21d。用18F-FDG MicroPET/CT观察各组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3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初步研究:通过OFT将评分相近的1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5只,肝气郁结证模型组(模型组)5只,柴胡疏肝散治疗组(治疗组)5只。造模与给药同上。用11C-Raclopride MicroPET/CT观察各组大鼠脑D2R亲合力的改变。结果:1实验一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缓慢(P<0.05),而治疗组大鼠体重稳步增加(P<0.05)。(2)干预3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蔗糖水偏好程度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大鼠蔗糖水偏好程度高于模型组(P<0.05)。(3)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粪便粒数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格停留时间有上升趋势;而治疗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均高于模型组,粪便粒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中央格停留时间有减少趋势。(4)模型组血浆ACTH、COR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血浆ACTH、CORT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5)模型组血浆IL-6、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模型组前额叶皮质中5-HT、5-HIAA与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减低趋势,N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呈增加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模型组海马中5-HT、5-HIAA与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NE与对照组相比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5-HT、5-HIAA与DA含量均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NE含量呈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8)模型组下丘脑中5-HT、5-HIAA与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NE与对照组相比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5-HT与DA含量均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5-HIAA含量呈增加趋势,NE含量呈减少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二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延髓、左侧延髓、左侧小脑、右侧延髓,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如下:左侧纹状体、右侧前额叶皮质、右侧S1与右侧S2(P<0.01)、听觉皮质、胼胝体、扣带皮质、M1、M2、S1、S2、岛叶皮质、左侧胼胝体、左侧M1、左侧M2、右侧丘脑、右侧海马、右侧胼胝体、右侧扣带皮质、右侧M1、右侧M2及右侧岛叶皮质(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海马、前额叶皮质、M2、左侧纹状体、右侧听觉皮质、右侧海马、右侧前额叶皮质(P<0.01)、纹状体、中脑、下丘、听觉皮质、胼胝体、M1、左侧下丘、左侧海马、左侧胼胝体、左侧前额叶皮质、左侧M2、右侧纹状体、右侧丘脑、右侧胼胝体、右侧M1、右侧S1、右侧S2、右侧岛叶皮质(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如下:左侧延髓、左侧视觉皮质、左侧小脑(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中脑、右侧前额叶皮质(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它ROI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下丘、左侧下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如下:S2、左侧听觉皮质、左侧视觉皮质、左侧S1、左侧S2、左侧岛叶皮质(P<0.01)、S1、右侧视觉皮质(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上述脑区疗效较差。(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如下:延髓、右侧延髓,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脑区疗效较差;高剂量组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如下:S1、S2、左侧S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脑区疗效较差。3实验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D2R亲合力(DVR反映D2R亲合力)增高的脑区如下:下丘、左侧下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组大鼠脑D2R亲合力减低的脑区为:纹状体,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D2R亲合力增高的脑区如下:纹状体,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脑D2R亲合力减低的脑区如下:下丘、左侧中脑、左侧脑桥、左侧下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纹状体、下丘、左侧中脑、左侧脑桥、左侧下丘的D2R亲合力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侧重从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脑葡萄糖代谢、D2R亲合力角度验证评价肝郁证模型,认为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3周可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2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具有治疗肝郁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调节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液的ACTH、CORT、IL-6和TNF-α及脑5-HT、5-HIAA. NE、DA有关,从而有效发挥抗肝郁作用。3肝郁证模型大鼠存在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异常,总体表现为其相关脑区多呈现葡萄糖代谢减低,并以右侧半球为主;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对模型大鼠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具有增高作用,而对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具有减低作用,提示柴胡疏肝散对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肝郁证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同时获得了客观可视性依据。4肝郁证模型大鼠脑D2R亲合力增高的脑区有:下丘、左侧下丘,脑D2R亲合力减低的脑区为:纹状体;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可改善模型大鼠相关脑区D2R亲合力的异常改变,此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肝郁证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同时获得了客观可视性依据。5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的脑葡萄糖代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总体而言,低剂量组的疗效显着优于高剂量组,提示中药量效关系复杂,有待深入研究。6 MicroPET/CT是证候及中药研究的有力工具,可以提供客观可视性依据,更是临床与基础研究之间进行快速成果转化的桥梁。

吴玉连[3](2011)在《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esRAGE水平及其与中医肝气郁结证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esRAGE水平、CRP、IMT、尿微量白蛋白等在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中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及其与中医肝气郁结证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对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诊治,为肝气郁结证患者的中医药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对象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71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为病例组,48例2型糖尿病未合并抑郁症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病例组男26例,女45例,年龄32-75岁,平均57.39±9.80岁;对照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48-76岁,平均63.56±7.60岁;根据金益强等制定的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诊断标准将病例组分为肝气郁结组29例,非肝气郁结组42例。入选对象均行HAMD量表、肝气郁结证症状程度记分量表测评,血清esRAGE浓度、糖化血红蛋白、血脂、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检测,记录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治疗方式。分析血清esRAGE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及中医肝气郁结证的相关性,以及评价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血脂、CRP、尿微量白蛋白、IMT、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治疗方式的差异性。结果:1.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组与未合并抑郁症组两组性别、年龄、BMI、腹围、治疗方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合并抑郁症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糖尿病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2.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组与未合并抑郁症组两组血清esRAGE、CRP、IMT、HbA1c统计有显着差异(p值<0.01);两组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评分与esRAGE呈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270,p值为<0.01,与IMT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183,p值<0.05,与HbA1c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14,p值<0.01,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HAMD评分与CRP无相关性,标准回归系数为0.030,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肝气郁结组与非肝气郁结组两组esRAGE、HbA1c统计有显着差异(p值<0.05);两组性别、年龄、BMI、腹围、治疗方式、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血脂、尿微量白蛋白、IMT、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肝气郁结证评分与esRAGE呈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04,p值<0.01,与HbA1c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02,p值<0.01,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年龄较低、肥胖、血糖控制不佳、合并并发症、使用胰岛素治疗等都是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2.炎症、动脉硬化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作为动脉硬化的保护因子的esRAGE则是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保护因素;3.肝气郁结症状可能直接影响到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esRAGE则可能通过阻断或部分阻断AGEs对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作用,从而达到对肝气郁结证的潜在保护作用。

陈泽奇,程鹏[4](2010)在《中医肝脏五证辩证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辩证标准的规范化、定量化、客观化研究直接关系到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及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交流,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因而受到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中医之肝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等生理功能,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是五脏中生理功能极其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脏器之一。本所为了研究中医肝脏主要症候的辩证标准,以陈国林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率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为制定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肝血虚五证临床辩证标准提供了依据。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沿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这一主轴寻找辅助实验诊断指标,部分证候在分子水平上对辩证规范进行了探索。现将肝脏五证临床辩证标准研究的部分结果归纳,供同道参考。

梁文杰,方朝义,张凤华,贲莹,贺明[5](2010)在《实验诊断在微观辨证中的应用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临床生物化学实验诊断、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及其它等5个方面阐述了实验诊断学指标在中医微观辨证中的应用进展。实验诊断已成为中医微观辨证的重要手段,丰富的实验诊断指标广泛应用于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分型。依实验诊断演绎而来的微观辨证是传统中医宏观辨证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王伟明[6](201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肝气郁结证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气郁结证的发生非常普遍,是常见的中医内科证型,据中医内科临床住院病例的抽样统计中,大约有21%左右都有肝气郁结证侯的表现。近些年来,对于肝气郁结证本质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较多,基本上都是单个系统的研究,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分子生物学,微量元素,血液流变学,血浆生化,性激素,脏器损伤与量表测试等方面,至今还少有从多系统方面来研究肝气郁结证生物学基础的,对肝气郁结证目前仍未能够全面整体地阐明其生物学基础,代谢组学是现今生物与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可以对各种常见生物体内几乎所有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并描述生物体内代谢物动态变化,来发现代谢物变化与生理病理相关的改变关系,通过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代谢途径及内源性代谢物质所受的不同影响因素,来研究机体的整体与全局。应用代谢组学研究肝气郁结证候,正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科学表现。在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利用情志刺激法制作大鼠肝气郁结证模型,并用柴胡疏肝散进行灌胃给药,观察造模及给药前后代谢组的差异变化,另一方面在临床上筛选肝气郁结证患者,通过尿液与血液中代谢物的变化,以期从小分子代谢物组学水平来整体、系统地探讨肝气郁结证的特征代谢表型与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本质,为肝气郁结证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体重220g,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A组)、模型组10只(B组)和给药组10只(C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采用夹尾法造模建立大鼠肝气郁结证模型,给药组造模后给予柴胡疏肝散灌胃(0.5g/ml),每天两次,各组分别在造模前一天、成模后、给药后收集尿液与血液,通过NMR波谱仪检测,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观察大鼠正常与肝气郁结模型以及柴胡疏肝散干预后,尿液与血液小分子代谢物组的差异性变化谱;并通过30例临床肝气郁结证患者与30例健康人的尿液与血液代谢组学观察,从整体性角度来探寻肝气郁结证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理病理机制。结果一、动物实验研究(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气郁结证大鼠尿液马尿酸3.97ppm,7.55ppm,7.85ppmα-酮戊二酸3.01ppm,2.45 ppm柠檬酸(citrate)2.57 ppm,4.10 ppm,2.88 ppm异柠檬酸(isocitrate) 3.99 ppm,2.51ppm,2.43和乌头酸(aconitate) 3.77 ppm,6.96 ppm,3.96 ppm的谱峰相对积分面积明显降低,在尿液中含量降低,肌酸酐3.05 ppm,4.07ppm,丙酮2.23 ppm,乙酸1.93 ppm,肌酸3.93 ppm,3.03 ppm,烟酸(nicotinate) 4.41 ppm,1.41 ppm和5-羟基吲哚-3-乙酸(5-hydroxyindole-3-acetate,5-HIAA) 3.03 ppm,2.91 ppm,6.63 ppm,7.15 ppm谱峰相对积分面积显着增高,在尿液中的含量升高。(2)肝气郁结证大鼠给予柴胡疏肝散干预后,给药组代谢表型为肌酸3.93,3.03,丙酮2.23肌酸酐3.05等含量明显下降,N-氧化三甲胺4.07, TMAO 3.27,牛磺酸3.43等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性表达代谢物结果显示,在造模后升高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在给予柴胡疏肝散干预后,大多数变化显着性降低或者已无显着性,其尿液代谢表型有向正常范围回归的趋势,呈现代谢网络修复的结果。这提示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模型组大鼠有一定的恢复作用。(3)从正常组和模型组肝气郁结证大鼠血液的比较代谢主成分分析来看,肝气郁结证大鼠血液代谢表型为不饱和脂肪酸HDL(0.83),谷氨酸G1u,谷氨酰胺G1n(2.43),撷氨酸Va1(1.03,0.98),VLDL(1.29,0.87),LDL,(1.25,0.85)类脂,(1.27)等化合物含量降低,乳酸Lac(1.31,1.32,4.11),N-乙酰糖蛋白Nac(2.02,2.05,2.06,2.09),胆碱,饱和脂肪酸,B-葡萄糖(3.47,3.91)含量上升。其代谢产物标志物可能是乳酸、胆碱、Nac、饱和脂肪酸、血糖、不饱和脂肪酸、HDL。(4)给药组肝气郁结证大鼠给予柴胡疏肝散干预后,对血液1H-NMR谱峰积分值进行PCA分析后,得到得分图(scoreplot),两组均不能区分开,说明没有找到模型组与给药组的血液代谢表型差异化合物。二、临床研究(1)从正常组和肝气郁结证患者组尿液的比较代谢PCA分析来看,肝气郁结证患者尿液代谢表型为柠檬酸(citrate) 2.57,2.71,2.66,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3.12,色氨酸(tryptophan) 3.32,乙酰基柠檬酸(acetyl citric acid) 1.28,1.26,酪胺(tyramine) 2.71,2.53,乌头酸(aconitic acid) 3.17 3.45,3.77等化合物含量降低,肌酐(creatinine)3.06,4.06,4.1上升。(2)对正常组与肝气郁结证患者组血液代谢组统计分析,两组血液的代谢组学PC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与肝气郁结组之间PC没有区分开来,说明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浆内源性代谢谱变化不明显。结论(1)肝气郁结证反应了能量代谢水平偏低,主要代谢途径是三羧酸循环,标志代谢物为柠檬酸和乌头酸的显着性降低。(2)肝气郁结发生机制“怒伤肝”的生物学基础为烟酸的代谢。(3)肝气郁结的抑郁症状与色氨酸代谢降低密切相关。(4)柴胡疏肝散能够部分调控平抑肝气郁结证中发生异常的代谢产物。(5)“肝主疏泄”对情志的调节作用通过酪氨酸代谢发挥作用。(6)在肝气郁结证候中氨基酸代谢表现明显。通过以上发现的肝气郁结证候代谢产物发生变化的生物基础,得到肝气郁结证生物体生理与病理发生的代谢组变化机制,对肝气郁结证的生物特征从代谢组学整体角度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意义:初步发现肝气郁结证生物体的生理与病理发生变化的代谢机制基础是具有整体特征的多个代谢途径。

杜雅薇[7](2010)在《疏肝解郁法对肝郁证模型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并从内分泌、免疫、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证的作用机制,进而揭示疏肝解郁法治疗肝气郁结证的机制,为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证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基础。方法:1肝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将大鼠选用开野实验(Openfield test)将评分相近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40只。运用模具束缚结合孤养的方法制备肝气郁结证侯动物模型,共4周,以周为单位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外观行为的变化;放免法测定血清CORT、GAS、IL-2,血浆ACTH、MTL;称量大鼠体重及免疫器官脾、胸腺的重量。2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作用的比较:选用开野实验(Openfield test)将评分相近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疏肝解郁法)和四君子汤组(益气健脾法),每组10只。模型组动物按前述束缚法结合孤养法制模二周,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自然饲养。从造模之日起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柴胡疏肝散组和四君子汤组动物分别按1ml/100g给予相应药液灌胃每日一次。服药时间为2周。于末次给药2h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包括开野实验与强迫游泳实验。各组大鼠于造模两周后次日取材,指标测定同上。3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ERK-CREB信号转导通路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造模与给药同上,各组大鼠于造模两周后次日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CA1、CA3、DG和BLA区ERK1/2、P-ERK. CREB、P-CREB的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和面积。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造模期间,大鼠体重降低,第一至第四周均有显着差异(P<0.001);血清GAS下降,第二周和第三周有显着差异(P<0.05);血浆MTL下降,第二周到第四周有显着差异(P<0.05);血浆ACTH、血清CORT升高,第二至第四周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血清GAS、血浆MTL含量升高,第三周有显着差异(P<0.05);脾重量和胸腺重量四周均降低并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01);血清免疫因子IL-2下降,第一至第四周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造模期间体重增加缓慢,有显着性差异(P<0.001);开野实验中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P<0.01),中央格停留时间与粪便粒数有上升的趋势(P>0.05);大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01);血清CORT和血浆ACTH含量升高(P<0.001);血浆MTL和血清GAS含量下降(P<0.05);脾重量、胸腺重量明显下降(P<0.01,P<0.001);血清IL-2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体重增长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01),四君子汤组体重增长差异性显着(P<0.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均明显增高(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与粪便粒数有减少的趋势(P>0.05),四君子汤组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均增高,中央格停留时间与粪便粒数有减少的趋势,但无差异(P>0.05);柴胡疏肝散组大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01),而四君子汤组大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未见明显缩短,无显着性差异(P>0.05);柴胡疏肝散组大鼠血清CORT和血浆ACTH含量下降(P<0.01,P<0.001),而四君子汤组大鼠血清CORT和血浆ACTH含量稍有下降,无显着性差异(P>0.05);柴胡疏肝散组大鼠血浆MTL和血清GAS含量增高(P<0.05),而四君子汤组大鼠血浆MTL和血清GAS含量有增高趋势,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方组大鼠脾重量、胸腺重量均增高(P<0.05,P<0.01);二方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增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P>0.05),四君子汤组体重增长缓慢,有显着性差异(P<0.001);二方组大鼠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均增高,中央格停留时间与粪便粒数有减少的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柴胡疏肝散组大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明显缩短无明显差异(P>0.05),四君子汤组大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有显着性差异(P<0.001);二方组大鼠血清CORT和血浆ACTH含量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二方组大鼠血浆MTL和血清GAS含量增高无明显差异(P>0.05);二方组大鼠脾重量、胸腺重量增高无明显差异(P>0.05);二方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增高无明显差异(P<0.05)。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RK1/2、P-ERK在海马CA3、DG区和BLA区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ERK1在海马CA3区、ERK2在海马CA3区与BLA区、P-ERK在海马DG区和BLA区阳性面积明显减少;CREB、P-CREB在海马各区与BLA区阳性细胞数、阳性面积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大鼠ERK1/2、P-ERK在海马CA3、DG区和BLA区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ERK1在海马CA3区、ERK2在海马CA3区与BLA区、P-ERK在海马DG区和BLA区阳性面积明显增多,而四君子汤组大鼠ERK1/2、P-ERK在海马各区和BLA区阳性细胞数、阳性面积有增多趋势,但无显着差异;柴胡疏肝散组大鼠CREB、P-CREB在海马各区与BLA区阳性细胞数、阳性面积显着增多,而四君子汤组大鼠海马各区和BLA阳性细胞数、阳性面积有增多趋势,但无显着差异。与正常组比较,ERK1/2、P-ERK、CREB、P-CREB在柴胡疏肝散组与四君子汤组海马各区和BLA区阳性细胞数、阳性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实验侧重从内分泌、免疫系统和胃肠激素角度观察了复制肝郁证模型不同时间点的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认为用束缚法结合孤养法造模两周即可复制出肝郁证大鼠模型。2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可通过增加肝郁证大鼠的水平与垂直运动得分,延长中央格停留时间,增多粪便粒数,缩短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对肝郁大鼠的行为起到显着改善作用。3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具有抗肝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肝郁大鼠血液ACTH和CORT的水平,对HPA轴有抑制作用有关,柴胡疏肝散还可通过升高肝郁大鼠血浆MTL和血清GAS含量来调节胃肠功能,通过升高肝郁大鼠血清IL-2含量、脾/胸腺重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有效发挥抗肝郁作用。4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具有抗肝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肝郁大鼠海马CA3、DG区和BLA区ERK1/2、P-ERK信号通路的活动而起到保护受损神经元,改善大脑功能,缓解肝郁症状的作用。柴胡疏肝散还可通过上调肝郁大鼠海马各区与BLA区CREB、P-CREB的表达,促进应激损伤神经元的恢复,改善大鼠的肝郁症状,从而有效发挥抗肝郁作用。5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证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液ACTH和CORT的水平,对HPA轴有抑制作用有关,通过升高血浆MTL和血清GAS含量来调节胃肠功能,通过升高血清IL-2含量、脾/胸腺重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通过上调海马CA3、DG区和BLA区ERK1/2、P-ERK信号通路的活动而起到保护受损神经元,通过上调海马各区与BLA区CREB、P-CREB的表达,促进应激损伤神经元的恢复。ERK-CREB这一信号通路是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证发挥作用的关键靶点。

王桐生[8](2008)在《柴胡疏肝解郁功用与其用量及配伍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方-效-证的密切关联和内在统一是方剂学乃至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方剂学关键问题的核心是方药配伍的效应原理,直接涉及到中药用量、中药配伍、剂型选择、服用方法及主治病证等方面。因此临证遣药组方,应考虑其作用对象、剂量及配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临床疗效。本课题以“药-方-效-证的密切关联”为问题背景,以常用中药柴胡的疏肝解郁作用为切入点,通过观察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证模型动物的影响,寻找柴胡疏肝解郁作用的量效关系;以此研究为基础,比较柴胡-黄芩、柴胡-川芎、柴胡-黄芪三组药对的疏肝解郁作用;同时探查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动物的影响。该课题对于探讨中医方药配伍中的剂量、药味选择规律,论证临床柴胡“疏肝解郁”的用量及其配伍经验以及“药证相关理论”,揭示中医方药功效的现代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一柴胡药材及其制剂的柴胡皂苷a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柴胡药材、柴胡水提液、柴胡配伍黄芩、黄芪、川芎制剂水提液中柴胡皂苷a含量。结果: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含量为3.335mg/g;柴胡水提液中含量为0.441mg/ml;柴胡-黄芩、柴胡-川芎、柴胡-黄芪水提液中柴胡皂苷a含量分别为1.024、0.807和0.693mg/ml。结论:柴胡配伍后其柴胡皂苷的溶出增加。研究二剂量对柴胡疏肝解郁功用的影响方法:取体重为200-220g雄性大鼠,经Open-the-field试验筛选,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阳性组8.5g生药/kg)、柴胡0.27、0.81、2.43、4.86、9.72g生药/kg剂量组(按体表面积计算,分别是人用量9g生药/天的1/3、1、3、6、12倍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将各组大鼠置束缚器中束缚,每天3小时(8:00-11:00)连续3周,每周测体重1次。从第2周开始按剂量灌胃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1ml/100g体重,连续14天。分别于0、7、21天时间点进行Open-the-field试验,测定各组动物5分钟内行为学改变。末次给药后30分钟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浆和血清分别测定VIP、S.P和ACTH、COR。迅速在冰盘上分离海马组织,称重置液氮罐中保存,进行单胺递质检测。结果:1.对肝郁证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各组从第1周开始,体重增加明显缓慢,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连续给药2周后,各给药组大鼠体重增加缓慢有一定减缓,其中阳性组和3倍量组作用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模型大鼠体重增加缓慢有一定的对抗作用。2.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与正常组比较,造模1周后大鼠爬行格数有增加的趋势(P >0.05)。造模3周后,模型大鼠爬行格数、直立次数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大鼠的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均有不同的增加,其中阳性组、1倍组、3倍组大鼠爬行格数增加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3.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ACTH、COR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CTH含量明显下降,COR含量明显增加,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连续给药2周后,各给药组ACTH含量增加明显,其中1、3、6倍组增加最为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COR含量明显下降,其中1倍量组作用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4.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浆中VIP含量明显升高、S.P含量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柴胡给药各组均能降低血浆中VIP含量,其中阳性组、1、3、6、12倍组作用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血浆中S.P含量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对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单胺递质影响: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连续造模3周后,其海马组织中NA、5-HT含量均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胡各组给药2周后,海马组织中NA含量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5-HT含量也有所降低,其中3、6、12倍量组作用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各剂量组均能改善肝郁证模型大鼠的部分生物学指标,通过对药理学指标进行权重处理(药理学指标共计100分,其中行为学指标30%,消化系统30%,神经递质20%,HPA轴15%,体重5%),结合与模型组比有显着型差异计分,进行综合评分得出(1/3倍量组10分、1倍量组55分、3倍量组62.5分、6倍量组42.5分、12倍量组35分):1/3倍量组作用最弱,1倍、3倍量组改善指标数目多,作用明显。说明柴胡疏肝解郁功用发挥的人用最佳剂量可能为9-27g生药/天。研究三配伍对柴胡疏肝解郁功用的影响方法:根据实验(二)结果,选取1.5倍剂量为进行配伍的最佳柴胡剂量,相当于人用量13.5g生药/天。柴胡-川芎、柴胡-黄芪、柴胡-黄芩均按4:3比例配伍。取体重为200-220g雄性大鼠,经Open-the-field试验筛选,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组(1.22g生药/kg)、柴芎组(2.13 g生药/kg)、柴芩组(2.13 g生药/kg)、柴芪组(2.13 g生药/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将各组大鼠置束缚器中束缚,每天3小时(8:00-11:00)连续3周,每周测体重1次。从第2周开始按剂量灌胃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连续14天。分别于0、7、21天时间点进行Open-the-field试验,测定各组动物5分钟的行为学过程。末次给药后30分钟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浆和血清分别测定VIP、S.P和ACTH、COR。迅速在冰盘上分离海马组织,称重置液氮罐中保存,进行单胺递质检测。结果:1.对肝郁证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与正常组比,束缚造模1周后各组动物体重增长明显缓慢,第2周时模型组、柴胡组、柴芎组、柴芩组表现最为明显,有显着性意义(P<0.01和P<0.05);与模型组比,给药2周后各组动物体重增加加快,柴芎、柴芩、柴芪组作用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柴胡组比,给药2周正常组、柴芪组体重增加明显加快,有显着性差异(P<0.01)。2.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1周后,模型大鼠的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给药各组均能明显提高模型大鼠的爬行格数,柴胡组、柴芎组、柴芩组增加直立次数作用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1和P<0.05)。3.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ACTH、COR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CTH含量明显降低,COR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给药2周后,各给药组动物ACTH和COR含量均有一定改变,其中柴胡组、柴芎组、柴芩组明显增加ACTH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1和P<0.05);柴胡组、柴芩组、柴芪组明显降低COR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柴胡组比,柴芪组增加ACTH含量程度明显低于柴胡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4.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VIP含量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S.P含量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给药两周后柴胡组、柴芎组、柴芪组均能降低VIP含量,其中柴芪组作用最为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1);柴胡组、柴芎组明显增加S.P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5.对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单胺递质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动物海马组织NA、5-HT含量均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各组连续给药2周后,均能降低海马组织中NA、5-HT含量,其中柴芎、柴芩组作用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各给药组均能改善肝郁证模型大鼠的部分生物学指标,通过对药理学指标进行权重处理(药理学指标共计100分,行为学指标30%,消化系统30%,神经递质20%,HPA轴15%,体重5%),结合与模型组比有显着型差异计分,进行综合评分得出(柴胡组60分、柴芎组77.5分、柴芩70分、柴芪组42.5分)。由此可见:柴胡疏肝解郁功用发挥的最佳配伍为柴胡-川芎配伍。研究四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的影响方法:取体重为200-220g的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肝郁模型组(模型组),肝郁模型+柴胡组(柴胡组)、正常+柴胡组(正柴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和正常+柴胡组外,将各组大鼠置束缚器中束缚,每天3小时(8:00-11:00)连续3周,每周测体重1次。从第2周开始按剂量灌胃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连续14天。分别于0、7、21天时间点进行Open-the-field试验,测定各组动物5分钟的行为学过程。末次给药后30分钟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浆和血清分别测定VIP、S.P和ACTH、COR。迅速在冰盘上分离海马组织,称重置液氮罐中保存,进行单胺递质检测。结果:1.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体重的影响: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动物体重增加明显缓慢,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柴胡组有对抗模型动物体重增加缓慢的作用,但无显着性差异。与正常组比,给药2周后,正柴组对体重无明显影响(P>0.05)。2.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行为学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1周后模型组大鼠爬行和直立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给药2周后,柴胡组能明显增加模型动物爬行与直立次数,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正柴组连续给药2周,爬行与直立次数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3.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血清ACTH、COR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CTH含量明显降低,COR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给药2周后,柴胡组增加ACTH含量的作用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1);明显降低COR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给药2周后正柴组对ACTH、COR含量均无明显改变。4.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VIP含量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S.P含量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给药两周后柴胡组有降低模型大鼠血浆VIP含量趋势,能明显增加血浆S.P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正柴组对正常大鼠血浆的VIP、S.P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5.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海马组织单胺递质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动物海马组织NA、5-HT含量均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比,柴胡组有降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NA、5-HT含量的趋势,但无显着性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给药2周后,正柴组能明显增加正常大鼠海马组织中NA、5-HT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柴胡疏肝解郁功用只能在肝郁证模型状态下才表现出来,而对正常状态动物显示出的效应是其治疗作用的基础?还是毒性作用?有待讨论。本课题通过观察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证模型动物的影响,寻找柴胡疏肝解郁作用的量效关系;以此研究为基础,比较柴胡-黄芩、柴胡-川芎、柴胡-黄芪三组药对的疏肝解郁作用;同时探查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动物的影响。结果发现:柴胡疏肝解郁的最佳临床剂量范围为9-27g生药/天;柴胡-川芎配伍的疏肝解郁功用最为明显;而柴胡的疏肝解郁功用的发挥只能在肝郁证模型状态下才表现出来,对正常状态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讨论。

刘小珍[9](2007)在《肝气郁结证与肝火上炎证评定量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编制中医肝气郁结证与肝火上炎证评定量表,为肝病两证提供客观规范收集辨证资料和疗效评定的参考工具。方法:病种经流行病学调查,选取2005年7月-2006年7月湘雅医院、湘雅三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240例,其中肝气郁结证80例(男性24例,女性56例),对照组肝郁脾虚证50例(男性20例,女性30例);肝火上炎证80例,对照组肝阳上亢证30例。各量表的条目经因子分析法、标准差法、相关系数法、Chronbach’sα系数法、标准回归系数法和T检验法进行筛选分析后,男性肝气郁结证评定量表保留10项条目:女性肝气郁结证评定量表保留14项条目;肝火上炎证评定量表保留14项条目。结果:筛选后各条目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析:男性肝气郁结证评定量表可提取2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62.546%,代表量表的总体结构,量表和因子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49~0.814,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790~0.866,Chronbach’sα信度为0.806~0.848。女性量表可提取3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66.731%,代表量表的总体结构,量表和因子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48~0.935,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683~0.934;Chronbach’sα信度为0.759~0.877。肝火上炎证评定量表可提取3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73.066%,代表量表的总体结构,量表和因子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21~0.943,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708~0.810,Chronbach’sα信度为0.815~0.900。结论:1.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条目筛选后制定的肝气郁结证与肝火上炎证评定量表,为证候的临床辨证提供了参考。2肝气郁结证评定量表可分为男性、女性分量表,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性别特有的证候特点,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理论。3肝气郁结证与肝火上炎证评定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量表编制的目的,可望为证候研究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刘子旺[10](2007)在《肝气郁结证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非线性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肝气郁结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伴随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本研究利用行为医学、脑功能成像和神经电生理方法对肝气郁结证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肝气郁结证患者在个性特征改变,以及脑功能成像和神经电生理方面变化的可视化客观依据,为中医研究肝与脑的关系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目的应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innesota Multiphase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脑电非线性分析等技术,探讨肝气郁结证患者在个性特征,脑功能成像、神经电生理方面改变的可视化客观依据。方法1肝气郁结证患者20例和正常受试者20例,按年龄、性别配对,利用MMPI测试软件进行测试,得出两组13个基本量表的得分和MMPI剖面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肝气郁结证患者个性特征的改变;2肝气郁结证患者16例和正常受试者16例,按年龄、性别配对,利用Plilips1.5T磁共振机进行汉字词组听觉工作记忆任务作业的fMRI扫描,任务采用block-design的1-back形式,扫描从静息开始,次序为静息-基线-静息-刺激-静息…循环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基于MATLAB5.3平台的SPM99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肝气郁结证患者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在脑功能成像方面的改变。3肝气郁结证患者15例和正常受试者15例,按年龄、性别配对,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参数Cx、D2、PD2、ApEn,对安静闭眼、安静睁眼、睁眼心算3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肝气郁结证患者无认知任务和计算认知任务状态下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变。结果1肝气郁结证患者MMPI的研究发现:肝郁组和正常组的3个效度量表(L、F、K)T分均在正常值范围,肝郁组13个基本量表中Hs、D、Hy、Pd的T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升高,并且和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两组在F、Pa、Pt、Si、Sc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肝郁组MMPI剖面图呈3/1型测图。2肝气郁结证患者fMRI的研究发现:(1)正常组汉字词组工作记忆刺激高激活的脑区包括:扣带回(BA32),左侧:额下回(BA44/47),额中回(BA8/9),顶上小叶(BA10),顶下小叶(BA11),楔叶(BA7);右侧:额上回(BA8),额中回(BA8/9/10),额下回(BA6/44/47),丘脑。(2)肝郁组汉字词组工作记忆刺激高激活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下回(BA46),额上回(BA8);右侧:中央前回(BA6)。(3)正常组汉字词组工作记忆刺激活动降低的脑区:扣带回(BA30);左侧:中央前回(BA4);右侧:中央后回(BA40),舌回(BA29),颞上回(BA20/38),小脑。(4)肝郁组汉字词组工作记忆刺激活动降低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BA8/9/10/46),顶上小叶(BA11),顶下小叶(BA40),前楔叶(BA7);右侧:额上回(BA6/8),额中回(BA8/9),额下回(BA40/47),顶上小叶(BA7),顶下小叶(BA40),楔叶(BA19),丘脑。实验结果显示:肝郁组与正常组汉字工作记忆刺激高激活的脑区比较,肝郁组仅激活了双侧的额叶,而正常组出了激活双侧额叶外,还有双侧扣带回、左侧的顶叶、楔叶,右侧的丘脑,肝郁组高激活的脑区明显少于正常组;肝郁组与正常组汉字工作记忆刺激低激活的脑区比较,肝郁组受抑制的脑区包括双侧额叶、顶叶、楔叶和右侧丘脑,正常组受抑制的脑区仅有双侧扣带回、左侧额叶、右侧顶叶和小脑,肝郁组受抑制的脑区明显多于正常组。3肝气郁结证患者脑电非线性分析的研究发现:(1)安静闭眼时两组16个导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2)安静睁眼时,两组在前额、右前额、左额、右额、左中央、右中央、左前颞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脑电信号增高的大脑皮层主要是额叶和顶叶,以左侧为主;(3)睁眼心算时,两组在左顶叶,双侧枕叶和后颞叶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4)3种条件下肝郁组的4个脑电非线性参数值普遍比正常组高,随着刺激条件的增加,既有无认知任务的安静闭眼、安静睁眼,到有认知任务的睁眼心算,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导联数依次减少。结论1肝气郁结证患者有对身体症状过分关注,社会适应力下降,情绪低落,忧虑、孤独、淡漠、过分依赖、需要别人关注等个性特征的改变。2肝气郁结证患者参与工作记忆的脑区明显减少,受抑制脑区明显增多。定位了肝气郁结证患者工作记忆改变的相关脑功能区,找到了肝气郁结证引起的中枢改变的可视化客观依据。3肝气郁结证患者存在神经元细胞膜放电的改变,肝郁组的脑电信号和正常组比较从无认知任务到有认知任务,差异逐渐缩小。脑电非线性分析相对客观和准确地观测到肝气郁结证患者无认知任务和有认知任务时大脑皮层的功能性改变。4定位了肝气郁结证患者脑功能区的改变主要在额叶和顶叶,以左侧为主,是导致该证患者个性特征改变原因,获得了该患者脑功能改变的可视化客观依据。

二、肝气郁结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气郁结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气郁结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肝气郁结证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PET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中医肝与脑的关系
        3 临床工作基础
        4 研究思路的提出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初步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1 概述
    2 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3)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esRAGE水平及其与中医肝气郁结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基于代谢组学的肝气郁结证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胡疏肝散灌胃肝气郁结证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柴胡疏肝散灌胃肝气郁结证大鼠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肝气郁结证患者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与讨论
    1 肝气郁结证动物模型的评价
    2 本研究中指标选择的依据
    3 本课题实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和评价
    4 结论
    5 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本质研究进展
    综述二 肝气郁结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着作

(7)疏肝解郁法对肝郁证模型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肝郁证研究进展
综述二 柴胡疏肝散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作用的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ERK-CREB信号转导通路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8)柴胡疏肝解郁功用与其用量及配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郁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一 肝郁证临床研究进展
        二 肝郁证实验研究进展
        三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柴胡的研究进展
        一 柴胡的本草学研究
        二 柴胡的化学成分研究
        三 柴胡的药理作用研究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柴胡疏肝解郁功用与其用量及配伍关系研究
        一 前言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内容
        (一) 柴胡药材及其制剂的柴胡皂苷a含量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剂量对柴胡疏肝解郁功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证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2.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
        3.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模型大鼠血清ACTH、COR含量影响
        4.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
         5.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三) 配伍对柴胡疏肝解郁功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柴胡不同配伍对肝郁证模型大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
        2.柴胡不同配伍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ACTH、COR含量影响
        3. 柴胡不同配伍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
        4. 柴胡不同配伍对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影响
        5.综合评价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四) 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体重影响
        2.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行为学影响
        3. 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血清中ACTH、COR含量影响
        4.柴胡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
        5.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海马组织单胺递质含量的影响
        讨论
        参考文献
        四 综合讨论
致谢
个人简介

(9)肝气郁结证与肝火上炎证评定量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论文正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四 综述
五 附录一
六 附录二
七 致谢
八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10)肝气郁结证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非线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神经信息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肝气郁结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综述三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诊疗标准
    实验一 肝气郁结证患者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研究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肝气郁结证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汉字词组工作记忆研究
        2.1 临床资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肝气郁结证患者脑电非线性分析研究
        3.1 临床资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肝气郁结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亚健康肝气郁结证动态识别的可视化脉诊属性特征研究[A]. 赵兰平,杨学智,李海燕,朱庆文,薛淑芳,牛欣. 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2]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D]. 贺立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3]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esRAGE水平及其与中医肝气郁结证相关性研究[D]. 吴玉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1(04)
  • [4]中医肝脏五证辩证标准的研究[A]. 陈泽奇,程鹏. 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5]实验诊断在微观辨证中的应用研究述评[A]. 梁文杰,方朝义,张凤华,贲莹,贺明. 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6]基于代谢组学的肝气郁结证实验与临床研究[D]. 王伟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12)
  • [7]疏肝解郁法对肝郁证模型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 杜雅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8]柴胡疏肝解郁功用与其用量及配伍关系研究[D]. 王桐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肝气郁结证与肝火上炎证评定量表的初步研究[D]. 刘小珍. 中南大学, 2007(06)
  • [10]肝气郁结证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非线性分析研究[D]. 刘子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肝气郁结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