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讯软件——你安装了多少

即时通讯软件——你安装了多少

一、即时通信软件——你装了几个(论文文献综述)

韩建旭[1](2019)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瞩目、最为影响广泛的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尤为重视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思想。自河北正定任职之后,习近平就非常关注信息、信息科技和网络信息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网络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而形成了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基于此,论文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跨学科等方法对这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基本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实现路径等作了深入研究,初步建构起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第一,从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主体因素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这一思想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旨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战略角逐以及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指导,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科技、信息、网络思考的启迪,既植根于中国互联网建设的伟大实践,又离不开习近平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的积累。第二,结合习近平从政生涯中的信息网络实践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职务的变迁,习近平对信息、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思考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使得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有一个逐步走向深入的演变过程。据此,可以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1982-1994年的开始萌芽阶段,习近平的信息理念萌生,信息化建设实践初步展开;在1994-2007年的初具轮廓阶段,习近平提出和实践了“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成为“网络强国”的先声和预演;在2007-2017年的基本形成阶段,习近平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思考由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基本勾勒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在2017年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并概括了它的丰富内涵。第三,依据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相关阐释,概括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是习近平基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所处的历史方位而提出来的时代课题。通过梳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出,是不是网络强国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是不是强、网络经济是不是强、网络安全是不是强、网络文化是不是强、网络国际合作是不是强。也就是说,建设网络强国就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从而既明确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又明确了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总布局和总路径。第四,从整体上审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归纳了其政治特质、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实践需求、世界视野。作为政治家的习近平不仅对网络强国进行了思考,而且将其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政治性。习近平要求网信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民主、人民评判,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人民性。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阐释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性。习近平正视国内外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努力满足现实需要,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践性。习近平不仅高度关注国内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而且致力于推进全球互联网的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国际性。第五,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在互联网时代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互联网思想,使这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领导干部识网、管网、用网,为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当然,这就需要通过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全面系统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实践等路径,完成这一思想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中国早日建成网络强国。

沈茵菲[2](2019)在《中老年表情包的符号、趣味与区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催生了全新的阅读及书写形式。伴随当今社会社交软件如火如荼的发展,单一的文字交流全然不能完整的传达交际双方的情感、态度与意义。网络表情包利用文字、图片和GIF等元素组合,作为一种图形符号,弥补了网络空间不在场交流的意义缺失,承担了丰富交流情感,增强交流效果的作用。网络表情包在互联网中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年轻世代网络空间话语权的绝对掌握,深谙新媒体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年轻世代参与了网络表情包从生产制作到传播交往的全过程,从“暴走”漫画、表情三巨头到明星恶搞,他们利用戏仿与颠覆将不同表情元素拼贴在一起,在网络空间形成了“狂欢”式的使用追捧,而这种内容风格夸张的表情包更像是年轻世代逃避现实,寻求群体认同的需要。但是随着中老年群体涉入网络空间,他们开始在社交软件中占据一席之地。作为“网络移民”的中老年群体,由于与年轻世代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容易造成对网络表情包的解码偏差。于是,适配中老年群体的中老年表情包应运而生,以老旧的背景、鲜艳的文字、方正的图案,大多是“早上好”、“谢谢”、“欢迎你”等祝福语为主。有别于网络表情包以幽默、嘲讽、恶搞为主,中老年表情包更像是回归交流本质,内容简单又积极向上。这种本质上与网络表情包的差异性,同样区分了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世代,以中老年表情包为符号中介呈现出的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世代的区隔现象值得探究。本文以中老年表情包为研究对象,利用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世代的代际因素为着眼点,综合运用在线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比较研究法以及文献分析法,从分析中老年表情包的特征入手,通过解读中老年表情包呈现的符号表征,即网络交际的进化语言、解码与编码的重构、虚拟现实的意义在场,来探究它在网络空间的运作机制;其次,依据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对中老年表情包的趣味偏向进行探析,中老年表情包在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世代使用中分别展现出趣味的合法性与非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世代造成趣味差异的内在与外在原因,正是因为两者占据不同的场域、习性与资本,从而通过趣味形成了区隔;再次,从交往层面具体阐述了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世代运用表情符号的差异及两者在交往行为中存在的区隔现象。中老年群体将中老年表情包单纯的作为文字交流的补充工具,而年轻世代对任何表情包的使用主要网络恶搞文化的作祟,他们热衷“斗图”却不在意表情包内容是否具有正能量;最后,对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世代相对应的文化差异性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各个阶段的表情符号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和群体认同感。当今社会,亚文化席卷互联网,中老年群体逐渐融入网络社会同时又因为自身文化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表层的网络文化适应下是他们本能的抵触。同样中老年表情包的出现可以说是年轻世代对中老年群体的集体排斥,但在这种“排他”的表象下蕴含了文化的反刍,两者都愿意向对方迈出一步,中老年群体由于个人情感尝试使用表情符号,同样,年轻世代为了与长辈交流逐渐接受中老年表情包。中老年表情包是传统与流行碰撞的产物,通过趣味、交往与文化这三方面最终完成了中老年群体与年轻世代的身份区隔。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中老年表情包掀起的复古风潮为中老年群体打通了网络交际的窗口,更是对风靡己久的网络亚文化的一次警醒。

吴娟[3](2019)在《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移动数据流量资费的降低以及媒介视觉化转向等因素,促进了网络表情符号这一新型非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网络表情符号是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由字符、图像、文字等元素构成,在网络在线交流中能够传达情绪和建构意义的图像型非语言视觉符号。因其具有不同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表达、简便快捷、形象趣味等特点而被网络用户广泛使用,成为网络社交媒体交往中一种特殊的符号传播现象,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重视。本文将网络表情符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兴起及流行的原因,着力研究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并对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网络表情符号在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界定,从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客观社会媒介表达的需要、媒介文化视觉化转向三个角度探究其兴起及发展的原因,从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历程对其分类,分为五个阶段---字符式、图标式、图片式、视频式及自定义式网络表情符号,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其次,结合新闻学与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探讨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包含其传递信息功能、视觉表达功能、情感宣泄与身份建构功能、突显个性功能、象征修辞隐喻表达功能、模拟现实情境功能、经济文化价值功能等传播优势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传播隔阂、侵权、低俗化、滋生谣言、冲击文字语言等负面影响。在客观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趋势作了一定分析,并对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和使用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原则,在文中提出尊重传播规律,遵从传播规范、遵守法律法规,防止侵权行为、平台发挥“把关人”作用,落实事后追惩制度、用户提升自律意识,强化道德规范。网络表情符号还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在传播实践中还会出现新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网络表情符号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嫦[4](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字化网络信息使每个人随时随地都置于世界资源库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各种各样最新的技术和概念,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沟通无阻,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信息技能己成为现代人在阅读、写作和算术之外又一必备的生存技能。中职学生作为社会现代化基础建设的后备力量,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其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未成年人的中职学生,如何认识理解信息、掌握信息技术方法、尊重信息的准确和扞卫信息的安全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和探索的问题。笔者首先通过一则校园生活案例引出对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分析当今时代迫切需要提高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因,对各时期国内外对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研究理论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笔者长期在中职学校一线工作的经验,确定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入手,了解其现状才能有效的对症下药。笔者为此设计了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对粤北地区三所不同等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73份有效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分别从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指出并分析当前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由。最后以中职学校的角度和立场,从拓展信息教学途径、营造良好信息环境、建立信息风险规避机制三方面来探讨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有效性参考。

陈立雪[5](2018)在《社交类App对苏中农村传播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学者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传播及影响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农村受众,往往是在新媒体研究中被忽略的重要一环。而中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约46%的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度日益升高,而社交类App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日渐深远。为此,笔者选取了江苏中部地区的4个村落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实地访谈法,深入农村考察,从手机社交APP接触情况、内容取向及群体偏好等方面调查农村居民对社交类APP的接触程度,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已获得的调查数据,研究手机社交类APP对农村居民传播的影响。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社交类App在苏中农村地区的普及度日益增高,受众对社交类App的接触与态度也随之产生了具有群体性特征的转变;另一方面,社交类App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中农村居民原有的社交观念,带来了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尤其体现在婚恋与交友方式的多元化;另外,以社交类App为代表的新媒体强势来袭,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与渠道,刺激了新时代农村受众的信息需求,给苏中农村传统媒体市场及地区原有的传播格局带来了冲击与变革。

杨婕[6](2018)在《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媒体的发展,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简便的平台,人们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加纷繁芜杂。在这样的环境中,微信公众号异军突起,其平台文章的阅读量和分享量十分庞大。为了得到更多的阅读量,作者开始从标题上下功夫,好的标题决定了读者是否有兴趣点击阅读正文。本文以1000则情感类微信文章标题为语料进行阐述分析,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介绍了关于微信网络标题的研究。接着依据语义的完整程度划分了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类型,分别为完整式、省略式。其次介绍了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特点,从用词特点、内容特点和句式特点三方面进行阐释。用词特点分别从人称代词、詈骂词语、流行词语、直观数字和模糊词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内容特点主要为“鸡汤”与“反鸡汤”、爱情话题居多、女性话题占比大、主观性显着、总结归纳常现以及结合热点话题。句式特点总结为长短句极端化“最”字句使用频繁、复句使用频率高以及成数据使用频率高。紧接着分析了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产生的背景,主要分为社会大环境、受众心理、审美趣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大环境主要是由于微文化的繁衍和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社会压力的增涨。受众的心理主要体现在需求情感共鸣、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和得益心理这四个方面。审美趣味主要体现在受众审美趣味的微化以及波动性。随后是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语用分析,分别结合了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以及语用预设进行论述。在合作原则与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中分析了其遵循合作原则的现象以及语用效果、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以及语用效果。在关联理论与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这一小节中,分析了其遵循关联理论的现象以及语用效果、违背关联理论的现象以及语用效果。最后阐述了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误区及规范,主要的误区分为故弄玄虚、低俗隐晦以及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这三个部分,最后针对平台管理者、编辑者、阅读者这三个角度提出了规范建议。

王君兰[7](2017)在《即时通信对话的语用语言学分析 ——以俄汉即时通信语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所实现的即时通信交流方式在此种多元化交流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即时通信体裁属于电子话语范畴。本文以即时通信对话体裁为研究对象,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结合电子话语理论、网络空间理论、语言游戏理论、对话结构分析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以俄汉即时通信对话语料为例,对即时通信对话的语用语言学特点进行分析。全文由绪论、六章主要内容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研究意义及价值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电子话语及即时通信体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对电子话语理论、网络空间理论、语言游戏理论、对话结构分析理论及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具体阐释;第三章结合网络空间理论对即时通信对话的语境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其时间、空间、话题、语体、交际者身份、语境动态性及预设特点,即时通信对话在语境上的区别性特点,是其在语言、对话结构及言语行为层面所呈现出特点的基础;第四章以语言游戏理论为基础,剖析即时通信对话的语言特点,包括其词汇、副语言手段、句法三个层面;第五章对即时通信对话的对话结构特点进行阐述,包括其对话基本单位——话轮和对话统一体,以及对话局部及整体结构;第六章从言语行为层面对即时通信对话进行解析,分析了即时通信对话中的言语行为类型,以及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幽默原则等语用原则的遵守和利用。结论部分对本文作出总结,并指出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前景。本文尝试对我国即时通信体裁,尤其是俄语即时通信体裁的语用研究不足这一现状进行弥补,通过深入剖析即时通信体裁在语境、语言、对话结构及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语用特点,力图对这一电子话语体裁从语用层面作出较为合理、全面的阐释。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本文的局部及整体结论也将为我国及俄罗斯的电子交际发挥指导、借鉴作用。

蒋研[8](2017)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随机选取了河北师范大学的160名学生为被试进行了调查,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了当前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孤独感的现状,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手机应用软件中,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为即时通讯类软件;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现象较普遍;(2)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的差异比较分析:在性别因素上,男生社交增益分数和戒断性分数明显高于女生。不同专业大学生突显性和社交增益两个维度分数都具有显着性差异,突显性维度:艺体类>理科>文科;社交增益维度:理科>艺体>文科。大学生社交增益和戒断性两个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都具有显着性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交增益分数和戒断性分数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3)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总分及社交增益、强迫性、戒断性这三个维度与孤独感呈现显着正相关。(4)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对孤独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孤独感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同样具有较好的预测力。

王来富[9](2016)在《关于不确定性对互联网双边平台策略及双边市场反垄断规制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经济在21世纪后进入了井喷式发展期,不仅产业总规模快速扩大,基于功能分类的产业板块类别也更趋于完善,并且互联网使用方式的移动化也更加推进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思路。然而,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又存在本质的不同,从用户特征上,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平台普遍具有双边市场特性;从产业功能上,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产业在整个经济大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发挥很大的信息传递功能;从发展过程上,互联网产业细分板块中更容易并更趋于形成一家或几家平台独大的局面。而正是这些区别的存在使得一系列已经形成框架的源于传统产业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市场规制方法,在互联网产业中不那么适用。所以,本文的主要工作就在于,以过往的研究为基础并从自身观察的角度出发,尝试性地对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互联网平台采取的策略和相关反垄断规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展示了一些在互联网产业发生的特殊现象,并通过共性分析指出,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于行业板块中的原有在位平台来说都具有不可控性,也就是说,现有平台是在一种存在不确定性地环境中作出决策的,并指出了五种典型的会对平台产生重要影响的不确定性。然后,为了对各种不确定性对微观平台产生影响的途径、机制和效果进行一般性研究,笔者研读了很多过往双边市场方面的研究,并基于互联网平台面对双边用户的特征和现实中巨头把持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状况,选择了以Rochet & Tirole(2003)中垄断情况下的模型为基准进行分析,经过尝试性改进,找到了一种引入不确定性的的方法,并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了讨论。研究一方面指出了不确定性对平台的影响存在两种途径,即文中提出的“买方途径”和“卖方途径”,另一方面则指出了不确定性对原有在位平台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在定价决策方面的影响。进而,本文运用改进后的模型所得的结果对本文总结举证的不确定性进行反思,指出了平台面对具体类型的不确定性时,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进行应对,并对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变迁的案例从本文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最后,本文对不确定性在涉及双边市场的“相关市场界定”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自身研究的主要角度出发,对反垄断规制问题,尤其是涉及双边市场的反垄断规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在市场界定不容易做到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其他诸如基于影响竞争、绩效占比、影响用户福利甚至阻碍交易成本降低的角度,避开市场界定思路,直接认定平台的市场支配地位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并进行相应的管制。

单静[10](2015)在《个人数字档案管理》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个人电脑、平板、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QQ、微信、E-mail、Facebook、Twitter、微博等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和交流等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个人数字信息资源,人们如何管理和使用这些数字信息资源(如个人邮件、数码照片、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文件和网页)呢?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此外由于互联网、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在我国普及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使用这些产品的用户多为年轻人,个人数字档案概念、个人数字档案管理等问题还未引起他们的重视。本文对个人数字档案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探索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本文探讨人们不断积累的数字资产的种类,个人应该如何思考缺失和损失,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转化的策略保持数字档案资料的安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云存储上。文章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个人数字档案产生的背景、个人数字档案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个人数字档案概念着手,通过比较与个人数字档案相关的概念总结出个人数字档案的概念。这一章节还阐述了管理个人数字档案的理论基础,为接下来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从个人数字档案收集前的准备着手,提出了个人数字档案收集前准备收集的概念,最后阐述了个人数字档案收集的来源、范围和收集方式。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个人数字档案鉴定,提出个人数字档案鉴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个人数字档案的保管期限。第五部分是探讨关于个人数字档案整理和保管方面的问题。推荐了一些管理和保存个人数字档案的工具。第六部分主要讲述了个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讨论了开发面临的障碍,个人数字档案的作用,还列举了一些个人数字档案提供利用的案例。最后是结语部分,对个人数字档案管理进行总结概括并归纳出文章的不足。

二、即时通信软件——你装了几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即时通信软件——你装了几个(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时代背景: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一、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国际社会网络空间战略角逐日趋激烈
        三、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诸多困境
    第二节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考
    第三节 实践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
        二、中国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积极铺设
        三、中国互联网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全面推进
        四、中国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践
    第四节 主体因素: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的积累
        一、深厚的文化浸润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丰富的网络实践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1982-1994 年:开始萌芽阶段
        一、信息理念的萌发
        二、信息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第二节 1994-2007 年:初具轮廓阶段
        一、“数字福建”:网络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
        二、“数字浙江”:“数字福建”的延伸和拓展
        三、“智慧上海”:智慧城市的前瞻思考
    第三节 2007-2017 年:基本形成阶段
        一、对互联网的关注从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
        二、网络强国战略蓝图的勾勒
    第四节 2017 年至今:深化发展阶段
        一、全面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号角的吹响
        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命名和概括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定位和认识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我国亟待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第二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力量
        二、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
        三、走中国特色互联网技术创新强国道路
    第三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
        一、新常态下数字经济大有可为
        二、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三、下大气力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
    第四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树立正确的互联网安全观
        三、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举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
    第五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六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
        一、坚持和尊重网络主权
        二、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三、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
    第一节 政治性
        一、区别于学术观点的政治理念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
        三、具有国家战略高度
    第二节 人民性
        一、依靠人民推进网信事业的发展
        二、让网信成果惠及广大中国人民
        三、发扬互联网民主和监督的精神
        四、由人民来评判网信事业的成效
    第三节 科学性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网信事业中的复杂关系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互联网时代
        三、形成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四节 实践性
        一、一切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际出发
        二、正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的问题挑战
        三、着眼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践需要
    第五节 国际性
        一、和谐共生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理念
        二、公平正义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导向
        三、共建共享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愿景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价值及其实现
    第一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
        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为领导干部懂网、治网、用网提供重要指引
        二、为凝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本遵循
        三、为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第三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现路径
        一、进行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
        二、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
        三、全面系统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实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中老年表情包的符号、趣味与区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符号:媒介空间的中老年表情包
    第一节 中老年表情包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老年表情包的符号表征
    第三节 中老年表情包的空间运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弈: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中老年表情包中的趣味偏向
    第二节 不同社会群体形成趣味的社会条件对比
    第三节 不同社会群体的趣味差异性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往: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区隔
    第一节 网络空间交往符号的差别使用
    第二节 不同社会群体在交往中的区隔表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与吸收: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碰撞
    第一节 中老年群体对待网络文化的态度
    第二节 互动中的文化反哺意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点
一、网络表情符号的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 网络表情符号
    (二) 表情包
    (三) 虚拟语境
    (四) 符号化生存
    (五) 符号互动理论
二、网络表情符号的兴起及发展现状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兴起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现状
        1. 第一代:字符式表情符号
        2. 第二代:图标式表情符号
        3. 第三代:图片式表情符号
        4. 第四代:视频式表情符号
        5. 第五代:自定义表情符号
三、网络表情符号流行及原因分析
    (一) 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1. 调查问卷设计
        2. 数据收集结果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
        1. 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表现
        2. 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分析
    (三) 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1. 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2. 客观社会媒介表达的需要
        3. 媒介文化视觉化转向
四、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与负面影响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
        1. 传递信息功能:编码解码过程简单易懂
        2. 视觉表达功能:读图时代满足娱乐诉求
        3. 情感宣泄功能:娱乐狂欢及身份的建构
        4. 突显个性功能:对主流文化温和式对抗
        5. 象征修辞功能:传达表征意义隐喻作用
        6. 模拟现实功能:在虚拟空间中搭建情境
        7. 经济文化功能:具备潜在的及附加价值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负面影响
        1. 产生传播隔阂
        2. 冲击文字表达
        3. 趋向低俗冗余
        4. 出现道德滑坡
        5. 造成侵权行为
五、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前景与规范原则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前景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规范原则
        1. 尊重传播规律,遵从传播规范
        2. 遵守法律法规,防止侵权行为
        3. 平台发挥“把关人”作用,落实事后追惩制度
        4. 用户提升自律意识,强化道德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提升中职生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中职生信息素养是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三、提升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统计
        一、有关信息意识的调查结果分析
        二、有关信息知识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有关信息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
        四、有关信息道德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论
第三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信息意识不够清晰,缺乏对信息的正确认知
        一、对网络信息的认知侧重其娱乐功能
        二、对网络信息的有效利用缺乏清晰认识
    第二节 信息知识比较薄弱,未能有效使用网络平台
        一、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不全面
        二、获取网络信息的手段单一
        三、未能合理有效检索信息
    第三节 信息处理与辨别能力较弱
        一、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能力不强
        二、对信息进行评估辨别的能力较弱
    第四节 信息道德意识不强,良莠不分
        一、对信息安全法规缺乏了解
        二、沉迷网络,缺乏自律意识
        三、对垃圾信息缺乏抵制行为
第四章 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第一节 拓展信息教学途径,增强学生的信息知识与能力
        一、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激发信息知识的学习需求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习惯
        三、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提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
        一、加强校园信息资源建设,丰富信息获取路径
        二、开展信息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高尚信息品格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有效预防消极行为
    第三节 建立信息风险规避机制,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一、加强网络道德素养教育,推进法治网络信息建设
        二、开辟信息辨析论坛,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与安全意识
        三、建立家校互动平台,营造健康的信息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社交类App对苏中农村传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App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传播的研究
        三、关于手机媒体对农村影响的研究
        四、关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第二章 手机社交App对苏中地区农村影响调查概述
    第一节 调查背景
        一、调查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样本发放原则及数据处理
    第二节 苏中农村地区概况与调查数据分析
        一、苏中农村概况
        二、基于苏中农村地区样本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苏中农村地区受众媒介接触状况的差别分析
        一、苏中农村受众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使用的差异
        二、不同类型村落居民对媒介接触的差异
        三、不同变量影响下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差异
第三章 社交类App对苏中农村受众日常生活与行为模式的影响
    第一节 苏中农村人际交往模式的转变
        一、人际交往观念的变迁
        二、传播行为的群体性转变
        三、苏中农村社区内部交往的变迁
    第二节 社交类App与苏中农村受众——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一、受众文娱需求的满足
        二、受众婚恋交友需求的满足
第四章 社交类App影响下的苏中农村媒介传播的转变
    第一节 苏中农村社交媒介的发展与创新
        一、社交类App的发展
        二、社交类App的多样化
        三、社交类App在苏中农村地区的发展
    第二节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介的失色
        一、传统媒介在苏中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二、传统媒介与社交媒介的融合与发展
结语
致谢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图表目录
附录三:调查问卷与访谈

(6)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原由及研究意义与方法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1.3 研究方法
    0.2 微信网络标题研究
        0.2.1 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0.2.2 运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
        0.2.3 针对某一类型公众号标题的研究
第1章 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类型
    1.1 完整式
    1.2 省略式
第2章 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特点
    2.1 用词特点
        2.1.1 多用人称代词
        2.1.2 使用詈骂词语
        2.1.3 引用流行词语
        2.1.4 结合直观数字
        2.1.5 使用模糊词
    2.2 句式特点
        2.2.1 长短句极端化
        2.2.2 “最”字句使用频繁
        2.2.3 复句使用频率高
        2.2.4 陈述句使用频率高
    2.3 内容特点
        2.3.1 “鸡汤”与“反鸡汤”
        2.3.2 爱情话题居多
        2.3.3 女性话题占比大
        2.3.4 情感表达鲜明
        2.3.5 总结归纳常现
        2.3.6 结合热点话题
第3章 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产生的背景
    3.1 社会大环境
        3.1.1 微文化的繁衍
        3.1.2 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社会压力的增涨
    3.2 受众心理
        3.2.1 寻求情感共鸣
        3.2.2 好奇心理
        3.2.3 求知心理
        3.2.4 得益心理
    3.3 审美趣味
        3.3.1 审美趣味的微化
        3.3.2 审美趣味波动化
第4章 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语用分析
    4.1 合作原则与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
        4.1.1 遵循合作原则的现象及其语用效果
        4.1.2 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及其语用效果
    4.2 关联理论与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
        4.2.1 遵循最佳关联性的标题及其语用效果
        4.2.2 违背最佳关联性的标题及其语用效果
    4.3 语用预设与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
第5章 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设置的误区及其规范
    5.1 误区
        5.1.1 故弄玄虚
        5.1.2 低俗隐晦
        5.1.3 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
    5.2 规范
        5.2.1 自媒体规范新现象
        5.2.2 对于平台管理者的建议
        5.2.3 对于编辑者的建议
        5.2.4 对于文章阅读者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1000则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统计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即时通信对话的语用语言学分析 ——以俄汉即时通信语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Topeфepa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四、研究意义及价值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电子话语研究概况
        1.1.1 欧美及俄罗斯电子话语研究概况
        1.1.2 国内电子话语研究概况
    1.2 国内外即时通信对话研究概况
        1.2.1 俄罗斯即时通信对话研究概况
        1.2.2 欧美即时通信对话研究概况
        1.2.3 国内即时通信对话研究概况
    1.3 总体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电子话语理论
        2.1.1 电子话语
        2.1.2 电子话语体裁之一—即时通信对话
    2.2 网络空间理论
    2.3 语言游戏理论
    2.4 对话结构分析理论
        2.4.1 话轮
        2.4.2 话轮交替
        2.4.3 对话统一体
    2.5 言语行为理论
        2.5.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2.5.2 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2.5.3 意向性
        2.5.4 言语行为与语用原则
第三章 即时通信对话的语境特点
    3.1 即时通信对话的空间及时间特点
        3.1.1 即时通信对话语境的空间特点
        3.1.2 即时通信对话语境的时间特点
    3.2 交际话题的多样性
    3.3 即时通信对话的语体特征
        3.3.1 语体的多样性
        3.3.2 语体的副语言性
    3.4 交际主体身份建构
    3.5 即时通信对话语境的动态性特点
        3.5.1 即时通信对话的动态语境
        3.5.2 即时通信动态语境中语用预设的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即时通信对话的语言特点
    4.1 即时通信对话的词汇特点
        4.1.1 词汇多样性
        4.1.2 书写特点
    4.2 即时通信对话的副语言手段特点
        4.2.1 表情符号
        4.2.2 图片信息
    4.3 即时通信对话的句法特点
        4.3.1 单句的大量使用
        4.3.2 句法中的省略现象
        4.3.3 语码转换
        4.3.4 语用标记语
    4.4 小结
第五章 即时通信对话的对话结构特点
    5.1 即时通信对话的最基本单位—话轮的特点
        5.1.1 语言符号类成分构成的话轮
        5.1.2 图符手段构成的话轮
    5.2 即时通信对话的话轮交替机制
        5.2.1 话轮的有序交替
        5.2.2 话轮的非有序交替
    5.3 即时通信对话的局部结构
        5.3.1 即时通信对话中的对话统一体
        5.3.2 对话统一体中的插入序列
    5.4 即时通信对话的整体结构
        5.4.1 即时通信对话开端及结尾的模式性
        5.4.2 即时通信对话开端及结尾的自由性
        5.4.3 故事的讲述
    5.5 小结
第六章 即时通信对话的言语行为特点
    6.1 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
        6.1.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与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
        6.1.2 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
    6.2 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的意向功能
        6.2.1 单一意向功能的寒暄类对话
        6.2.2 双重意向功能
    6.3 即时通信对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原则
        6.3.1 合作原则
        6.3.2 礼貌原则
        6.3.3 幽默原则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8)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核心概念
        1.1.1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
        1.1.2 孤独感
    1.2 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局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2.4 研究内容与假设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
        3.2.2 UCLA孤独量表
        3.2.3 访谈问卷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
        4.1.1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基本情况
        4.1.2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人口学因素上的差异
    4.2 大学生孤独感
        4.2.1 大学生孤独感的基本状况分析
        4.2.2 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学因素差异
    4.3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
5 讨论
    5.1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情况分析
        5.1.1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基本情况
        5.1.2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人口学因素上的差异
    5.2 大学生孤独感的情况分析
        5.2.1 大学生孤独感的基本情况
        5.2.2 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学因素差异
    5.3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分析
        5.3.1 手机社交媒体对独孤感的正向预测作用
        5.3.2 孤独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正向预测作用
    5.4 对策与建议
        5.4.1 学校方面
        5.4.2 家庭方面
        5.4.3 学生方面
    5.5 研究不足
        5.5.1 被试的选取的局限性
        5.5.2 文献阅读的局限性
        5.5.3 研究内容和变量不全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关于不确定性对互联网双边平台策略及双边市场反垄断规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与整体框架
第2章 关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文献综述
    2.1 关于双边市场的界定
    2.2 关于双边市场的分类
    2.3 关于双边市场的平台竞争策略
    2.4 关于双边市场的反垄断规制问题
    2.5 我国学术界关于双边市场及相关反垄断方面的研究
    2.6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及本文的关注点诠释
第3章 互联网双边平台与不确定性
    3.1 互联网访问介质的转变
    3.2 新的竞争性平台的出现
    3.3 板块原有平台的联合
    3.4 用户习惯的转移
    3.5 用户兴趣点的转变
    3.6 小结
第4章 引入不确定性的主导平台模型
    4.1 基准确定性主导平台模型
        4.1.1 双边角度
        4.1.2 综合角度
        4.1.3 小结
    4.2 引入不确定性的主导平台模型
        4.2.1 双边角度
        4.2.2 综合角度
        4.2.3 小结
        4.2.4 “途径用户”为卖方用户的情况
    4.3 引入不确定性的模型与基准模型之间的对比
第5章 模型应用
    5.1 不确定性再分析
        5.1.1 “互联网访问介质的转变”再分析
        5.1.2 “新的竞争性平台的出现”再分析
        5.1.3 “板块原有平台的联合”再分析
        5.1.4 “用户习惯的转移”再分析
        5.1.5 “用户兴趣点的转变”再分析
        5.1.6 小结
    5.2 案例分析——手机操作系统的变迁
第6章 不确定性对双边市场反垄断及相关立法的启示
    6.1 从交易过程分解的角度认识双边平台功能
    6.2 不确定性对双边市场反垄断问题的影响
    6.3 不确定性对双边市场反垄断规制的启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个人数字档案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陈述
        1.1.1 个人数字档案管理缘起
        1.1.2 个人数字归档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个人数字档案管理理论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个人数字档案管理实践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个人数字档案概念与管理理论
    2.1 个人数字档案概念
        2.1.1 个人数字档案定义界定
        2.1.2 对个人数字档案定义的理解
    2.2 个人数字档案管理理论
3 个人数字档案收集
    3.1 个人数字档案收集前准备
    3.2 个人数字档案收集的概念
    3.3 个人数字档案收集的来源、范围和收集方式
        3.3.1 个人数字档案来源
        3.3.2 个人数字档案收集范围
        3.3.3 个人数字档案收集方式
4 个人数字档案鉴定
    4.1 个人数字档案鉴定的原则与方法
        4.1.1 个人数字档案鉴定的原则
        4.1.2 个人数字档案鉴定方法
    4.2 个人数字档案保管期限
5 个人数字档案整理与保管
    5.1 个人数字档案整理
        5.1.1 分类存储
        5.1.2 添加元数据和标签
        5.1.3 建立个人数字档案目录
        5.1.4 更新和同步
    5.2 个人数字档案管理工具
        5.2.1 云笔记
        5.2.2 照片共享和社交网站
        5.2.3 数字音频、视频管理软件
    5.3 个人数字档案保管
        5.3.1 个人数字档案保管面临的挑战
        5.3.2 个人数字档案保管途径
        5.3.3 个人数字档案保管注意点
6 个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6.1 个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障碍
    6.2 个人数字档案作用
    6.3 个人数字档案提供利用
        6.3.1 个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证据效用
        6.3.2 个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查询
        6.3.3 个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研究利用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即时通信软件——你装了几个(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D]. 韩建旭.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2]中老年表情包的符号、趣味与区隔研究[D]. 沈茵菲. 安徽大学, 2019(07)
  • [3]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D]. 吴娟. 长安大学, 2019(01)
  • [4]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D]. 李嫦.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2)
  • [5]社交类App对苏中农村传播的影响[D]. 陈立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6]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研究[D]. 杨婕. 湘潭大学, 2018(03)
  • [7]即时通信对话的语用语言学分析 ——以俄汉即时通信语料为例[D]. 王君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8]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D]. 蒋研.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2)
  • [9]关于不确定性对互联网双边平台策略及双边市场反垄断规制的影响研究[D]. 王来富. 山东大学, 2016(02)
  • [10]个人数字档案管理[D]. 单静. 南京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即时通讯软件——你安装了多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