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周娜[1](2021)在《海明威与川端康成死亡意识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海明威与川端康成的小说均描写了大量的死亡,这种死亡叙述赋予了小说以悲剧的审美意味。《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通过桑提亚哥和大马林鱼的搏斗,展现了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战胜死亡的决心,并进一步将死亡神圣化。《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通过岛村、驹子、叶子、行男四人之间微妙、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展现了旁观死亡的冷漠和趋向死亡的唯美,即将死亡做诗化处理。据此,着眼于死亡这一永恒的主题,通过观照两部小说的死亡情节,剖析其死亡意识的表征和内涵,进而挖掘出这些形式背后所蕴藏的作者的死亡观。
张瑾[2](2020)在《海明威与杰克·伦敦生命主题作品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明威和杰克﹒伦敦均为二十世纪早期美国现实主义的着名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深刻反映出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现实,同时更深刻地传达出他们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现实的观察体认。两位作家在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主题深邃,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而在他们众多的作品中,有关生命主题的文本尤其凸显出两人共同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同中有异的表达方式。因此通过对他们此类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二者共同及不同的创作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他们的作品内涵,进而更深地探究两人的生命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两作家作品中生命主题的内涵。通过分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等,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热爱生命》等作品,来探讨二者作品中的生命主题的深刻内涵。《老人与海》中老人虽然失败而归但却精神不倒,《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里从害怕死亡到接受死亡,以及《永别了,武器》中所传达出的迷惘、无奈却依然执着的生命信念;《马丁﹒伊登》中马丁为了成功不懈奋斗的努力以及对社会失望后的自杀,《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顽强的生命意志,最终没有失去自己的生命,这些都体现了二者对生与死的看法。同时通过对其他作品的分析,探讨二者笔下主人公对生命尊严的理解与追求。(二)两作家作品中生命主题的表达方式。这一部分通过对二者作品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各自的情节模式和语言风格,来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的生命主题与其表达方式的异同。海明威作品中的杰克为自己找寻出路,亨利面对心灵上的多重打击继续坚强的面对生活,罗伯特﹒乔丹为热爱的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体现了海明威不被轻易打败的生命意识。伦敦作品中的帕克苏为爱奉献生命,巴克为生存适应环境的能力,利威拉为革命事业的努力奋斗,反映了伦敦坚毅的生命意识。其次,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搏斗的情节以及简洁、象征等语言风格,都展现了他们的生命意识。(三)两作家的生命意识探寻。通过分析海明威与杰克﹒伦敦的人生经历,探寻他们生命意识的形成过程,时代及社会背景对他们生命意识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死亡结局与其生命意识的关系,等等。进一步深入探寻包含在他们生命意识中的死亡意识、人生价值观等,从而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
陈智颖[3](2017)在《《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袁丹丹[4](2017)在《东方学观照下的川端康成文学的叙事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川端康成是亚洲第二个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这不仅奠定了他在日本国内的文学史地位,也使他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通过对普通日本人生活的展示以及对大和民族的自然和人文细致优美地描写,为读者描绘了 一幅属于东方的优美画卷。正是基于这种"东方性",川端康成才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性"集中展现在其作品的叙事特征上。首先,他通过书写死亡、奇幻的梦境、展现心灵交感的灵异事件、镜像虚化等手段营造了神秘氛围。川端康成对死亡有着特殊的偏好,他深受佛教"生死轮回"、"无常"等观念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死亡是开始,是美丽的,是寻常的。其次,川端康成善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具象化再现构建其文学世界。茶道、围棋、女性等文化符号是其作品中的"常客"。这些符号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适时地出现在作品中。有时,甚至承担着重要的文本角色。文化符号的插入丰富了作品地表达,也使得川端文学呈现出鲜明东方文化特色。最后,川端文学世界的诗意建构是与其审美观分不开的,在艺术追求上,他倾向于"悲"。他的作品中始终充斥着一种淡淡的忧郁,这种忧郁来自于日本传统审美追求"物哀"的影响。他所写的自然,是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是物与感的交合。他写男女爱情,结局虽不圆满,感情却超越世俗道德,完成了升华。所以,他的忧郁不是一蹶不振的颓废,而是美与现实的调和,也即儒家的"中和"。正如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的评价,正是川端文学这种充满神秘与忧郁叙事特征所蕴含的"纤细的诗意"1与"具有道德伦理价值的文化思想"2,架起了一座沟通"东方与西方之间精神的桥梁"3。研究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性",可以揭示川端康成文学成为世界经典的原因。同时,也可以为东方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例。
叶婷[5](2017)在《川端康成中间小说研究》文中提出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着名作家,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创作的包括《雪国》《古都》《千鹤》三部小说在内的纯文学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他的中间小说也取得了非常高的文学成就。川端的中间小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了战后日本的社会变化。战争使得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式生活方式在日本国内成为主流,日本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然而女性处境依然不容乐观。川端的中间小说也深刻地描绘了战后日本国民的心灵现实。作家塑造了蛮横的美国占领军的形象以及自尊的战败国日本的形象,表明在被占领时代,日本人不应丧失民族自尊。尽管战后日本恢复困难重重,但是日本人民要有新生的决心与勇气,从日本的传统艺术之美中找到新生的信心与力量,并希望借基督教的宽恕与博爱来净化心灵。川端康成的中间小说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包括三种类型:少女形象、母亲形象、男性长者形象。少女形象中的完美型少女因为战争而命途多舛,问题型少女因为战争而成为病态,作家借此控诉了罪恶的战争。面对战争,坚强的母亲形象身上寄寓着作家的希望。川端塑造的男性长者形象尤为成功,他们身上有作家本人的影子,内心充溢着战败的忧伤,心忧天下,是慈爱的化身。同时这些长者形象也是作家按照日本“意气”美学刻画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川端康成的中间小说继承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理想。川端的中间小说是人生垂暮与死亡残酷的悲歌,关于年老与死亡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哀伤是具有普遍性的;川端的中间小说亦是命途多舛与爱情悲剧的殇歌,川端描摹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悲剧,乱伦之爱、婚外恋、“厄勒克特拉情结”、无果的暗恋,这些爱恋超越了道德,毋宁说唯有背德的爱才更刻骨铭心,是污泥浊水盛开出的美丽的“物哀”之花;川端的中间小说又是人世无常与美丽女性毁灭的哀歌,美好事物的毁灭展现的是美的脆弱性的特质,唯有悲哀才更具有审美价值。
赵姗[6](2016)在《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川端康成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日本浓厚的禅文化的熏陶,川端康成的小说带有鲜明的禅宗色彩。川端康成一生追求“悲美”。其小说作品在展现传统美的同时,也展现着禅之美,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绚烂的一笔。“虚无”、“悲美”、“生来即苦”和“色空”等禅宗思想的痕迹,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中随处可见。其幻灭与死亡的人生观、纯真洁净的自然美及充满母性的女性观贯穿其作品内容和艺术创作风格始末。在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等作品中,随处可见其深刻的禅宗自然观、人生观和女性观思想。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在汲取了日本浓郁的“禅宗”之后,经由其独特的艺术加工,与日本传统文学融合之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变成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这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挖掘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小说作品内容和艺术创造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丰富其多元化的研究,也有利于深入了解其作品的禅宗主题,真正获得川端文学所带给人的心灵的自由和快乐。
田冬健[7](2015)在《黑色世界中的死亡之吻——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主题》文中研究表明生存与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降落在世界上就开始面对的事情,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状态。那么,川端康成作为文学界有影响力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与死亡有关的主题故事,他对于死亡的描写是带着哀伤的基调,会害怕和恐惧,会流泪和难过,这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的历史背景是离不开的,就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年代和他个人的经历,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特有的美学观,那是他人生观的一种反映。因此,本文从黑色笔调构筑的黑色世界、黑色世界渲染的死亡之吻,黑色死亡背后的绚烂之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让我们探寻川端康成作品中有关死亡的秘密。
杨丽,李宗霖[8](2014)在《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蕴含的宗教精神探析》文中提出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蕴含对世界的精神审思及强烈的人文精神关怀,是一种宗教情怀。本文从两位大师作品切入,探析了二者作品死亡意识所蕴含的宗教精神之异同,对比中彰显的独特性及共同性,探究东、西方文化中相通的本质性和异质性特征,为促进人精神领域的对话、交流,寻求一种精神的出路。
杨丽,李宗霖[9](2014)在《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蕴含的宗教精神探析》文中提出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蕴含对世界的精神审思及强烈的人文精神关怀,是一种宗教情怀。本文从两位大师作品切入,探析二者作品死亡意识所蕴含的宗教精神之异同,对比中彰显的独特性及共同性,探究东、西方文化中相通的本质性和异质性特征,为促进人精神领域的对话、交流,寻求一种精神的出路。
南屏秀[10](2013)在《中国川端康成研究史—以比较文学角度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端康成是20世纪国际文坛上的着名作家,作为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等作品中,通过优美的笔致描绘出了日本人的生活风貌和心灵跃动,向全世界展示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形态。日本的川端文学研究早在川端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了。尤其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自杀为两次契机引起了两次热潮。由于川端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无论是对于他的作家人生或作品,日本方面的分析研究均已经进行得相当系统和深入。对于川端文学研究史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汇集等整理也进行得相当扎实。与此相对,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至今为止,对以川端康成研究史为专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划分1980年代,1990年代以及2000年代至今分3个时期,并分析各个时期川端文学的特点,对川端康成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划分。本论文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动机,研究意义,先行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中国川端康成研究资料的现状,以及对其分析。第三部分首先将川端康成研究以年代为划分标准,分为3个年代。从作家论和作品论的角度分析研究资料的特征。在作品论中,又分别从翻译相关的研究,文学作品比较的研究,文化以及文学作品自身4个方面来考察。第四部分说明本论文的结论和今后要展开的研究方向。这个结论不仅为中国川端康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点,也为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二、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海明威与川端康成死亡意识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明威与川端康成死亡叙述的原因 |
1. 海明威:死亡魔咒与生之迷惘 |
2. 川端康成:死亡阴霾与生之焦虑 |
二、《老人与海》和《雪国》的死亡叙事 |
1.《老人与海》——直面死亡和圣化死亡 |
2.《雪国》——旁观死亡和诗化死亡 |
三、结语 |
(2)海明威与杰克·伦敦生命主题作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两作家作品中生命主题的内涵 |
(一)失败的英雄与不屈的“超人” |
1.《老人与海》 |
2.《马丁﹒伊登》 |
3.桑地亚哥与马丁﹒伊登之异同 |
(二)生的眷恋与死的狂欢 |
1.《热爱生命》 |
2.《乞力马扎罗的雪》 |
3.生死追求之异同 |
(三)对生命尊严的追求 |
1.海明威笔下“硬汉子”之“硬” |
2.杰克﹒伦敦笔下“超人”所要超越的 |
3.“硬汉子”与“超人”之异同 |
二、两作家作品中生命主题的表达 |
(一)人物形象 |
1.战争中的人——海明威笔下的“英雄”塑造 |
2.自然中的人---杰克﹒伦敦笔下的“强者”再现 |
3.人物形象之异同 |
(二)情节模式 |
1.人与自然的搏斗 |
2.人与自我的搏斗 |
3.不同的悲剧性结局 |
(三)语言风格及其它表现手段 |
1.简洁精炼的叙事彰显生命力量 |
2.运用象征手法隐喻生命哲理 |
3.细腻丰富的心理描写展示生命追寻 |
三、两作家的生命意识探寻 |
(一)人生经历与其生命意识的形成 |
1.海明威——勇敢而又迷惘的一生 |
2.杰克·伦敦---孤独而又脆弱的生命 |
(二)作者之死与其生命意识的关系 |
1.海明威:生之悲壮,逝之苍凉 |
2.杰克﹒伦敦:“活得痛快,死得其所” |
(三)其生命意识的启发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东方学观照下的川端康成文学的叙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三 论文结构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东方学 |
第一节 诺贝尔文学奖与东方作家 |
第二节 关于东方学 |
第二章 神秘叙事: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生命观 |
第一节 何为神秘叙事 |
第二节 神秘世界的建构 |
一 死亡书写 |
二 虚幻的梦境 |
三 灵异事件 |
四 镜子的象征 |
第三章 符号叙事: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传统美 |
第一节 茶道 |
第二节 和服、围棋和艺伎 |
第三节 东方女性 |
第四章 忧郁叙事: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审美思想 |
第一节 "物哀" |
第二节 "美的相位":自然 |
第三节 哀而不伤:女性与爱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川端康成中间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川端康成的创作与中间小说 |
第一节 川端康成的生平与创作 |
一、川端康成的生平与创作 |
二、川端康成的创作特点 |
第二节 川端康成的中间小说 |
一、川端康成中间小说的界定 |
二、川端康成中间小说的创作概况 |
第二章 川端康成中间小说的主题意蕴 |
第一节 战争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
一、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破坏 |
二、战后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 |
三、战后日本日常生活的变迁 |
四、战后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
第二节 战争对日本国民心灵的影响 |
一、直面被占领时代 |
二、正视战后恢复的艰难 |
三、颂扬传统之美以鼓舞复兴信心 |
四、以基督之爱拯救灵魂 |
第三章 川端康成中间小说的人物形象 |
第一节 女性形象 |
一、少女形象 |
二、母亲形象 |
第二节 男性长者形象 |
一、心忧天下 |
二、慈爱 |
三、风雅 |
四、“意气人” |
第四章 川端康成中间小说的“物哀”美学特征 |
第一节 人生垂暮与死亡残酷的悲歌 |
一、人生垂暮 |
二、死亡残酷 |
第二节 命途多舛与爱情悲剧的殇歌 |
一、乱伦之爱 |
二、婚外恋 |
三、“厄勒克特拉情结” |
四、无果的暗恋 |
第三节 人世无常与女性毁灭的哀歌 |
一、人世无常 |
二、女性毁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6)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川端康成小说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 |
2 川端康成与日本禅宗思想 |
2.1 日本文化中的禅宗思想 |
2.2 川端康成接受禅宗思想的原因探析 |
2.3 川端康成所接受的禅宗思想 |
3 禅宗思想在其小说内容方面的表现 |
3.1 悲剧美:幻灭与死亡 |
3.2 自然美:景物与人生 |
3.3 女性美:处女与母性 |
4 禅宗思想在其艺术创造方面的表现 |
4.1 朦胧、纤细的语言之美 |
4.2 神秘、幽渺的艺术风格 |
4.3 纯真、洁净的性灵之美 |
5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黑色世界中的死亡之吻——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色笔调构筑的黑色世界 |
二、黑色世界渲染的死亡之吻 |
三、黑色死亡背后的绚烂之美 |
四、结语 |
(8)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蕴含的宗教精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表达宗教情怀的分析 |
二、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表达宗教理想的分析 |
三、结语 |
(9)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蕴含的宗教精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表达宗教情怀的分析 |
二、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表达宗教理想的分析 |
三、结语 |
(10)中国川端康成研究史—以比较文学角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要旨 |
摘要 |
1 はじめに |
1.1 研究动机 |
1.2 研究意义 |
1.3 先行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2 中国における川端文学の研究资料统计と分析 |
2.1 资料の统计 |
2.2 资料の分类 |
2.3 资料の分析 |
3 中国における川端文学の研究特徴について |
3.1 1980 年代の特徴 |
3.1.1 作家论 |
3.1.2 作品论 |
3.1.2.1 翻訳の视点から |
3.1.2.2 他の文学作品との比较から |
3.1.2.3 文化の视点から |
3.1.2.4 文学の视点から |
3.2 1990 年代の特徴 |
3.2.1 作家论 |
3.2.2 作品论 |
3.2.2.1 翻訳の视点から |
3.2.2.2 他の文学作品との比较から |
3.2.2.3 文化の视点から |
3.2.2.4 文学の视点から |
3.3 2000 年代以後の特徴 |
3.3.1 作家论 |
3.3.2 作品论 |
3.3.2.1 翻訳の视点から |
3.3.2.2 他の文学作品との比较から |
3.3.2.3 文化の视点から |
3.3.2.4 文学の视点から |
4 おわりに |
4.1 本稿の结论 |
4.2 今後の课题 |
参考文献 |
付録 |
四、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明威与川端康成死亡意识之比较[J]. 周娜. 现代交际, 2021(22)
- [2]海明威与杰克·伦敦生命主题作品的对比研究[D]. 张瑾.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J]. 陈智颖.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 [4]东方学观照下的川端康成文学的叙事特征[D]. 袁丹丹. 安徽大学, 2017(08)
- [5]川端康成中间小说研究[D]. 叶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6]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影响[D]. 赵姗.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7]黑色世界中的死亡之吻——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主题[J]. 田冬健. 青春岁月, 2015(05)
- [8]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蕴含的宗教精神探析[J]. 杨丽,李宗霖.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03)
- [9]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蕴含的宗教精神探析[J]. 杨丽,李宗霖.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02)
- [10]中国川端康成研究史—以比较文学角度为中心[D]. 南屏秀.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