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观察视盘炎一例报告

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观察视盘炎一例报告

一、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观察视盘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平,冯超逸,孙兴怀,陈倩,田国红[1](2022)在《儿童非器质性视力下降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非器质性视力下降的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对该疾病快速确诊、避免过度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神经眼科门诊诊断为非器质性视力下降的患儿(年龄<18岁)的病史及临床资料。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眼底照相、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等。结果 42例确诊为非器质性视力下降的患儿中,男性13例、女性29例,男/女比为1∶2.23。平均年龄为(9.73±3.02)岁(5~17岁)。单眼患者7例,双眼患者35例。患眼BCVA集中在0.1~0.3(45.45%)及0.4~0.6(36.36%)2个程度分级。38例患者眼底检查显示视盘及黄斑形态正常,4例(7眼,9.09%)患者为假性视盘水肿。42眼视野检查异常,以管状视野、周边视野缺损、弧形缺损及不规则暗点常见,中心暗点少有。所有患者OCT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均在正常范围。所有患者P-VEP P100峰时、潜伏期均未见异常。结论非器质性视力下降患儿主观检查包括BCVA、视野异常,但客观检查包括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APD)、OCT及电生理等一般无异常发现。主客观检查结果的分离对于非器质性视力下降的诊断至关重要。

郑博,杜蕊[2](2021)在《ER22/23EK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视神经炎甲泼尼龙玻璃酸钠应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ER22/23EK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视神经炎甲泼尼龙玻璃酸钠应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46例视神经炎患儿,采用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基因分型技术对糖皮质激素受体ER22/23EK基因进行分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GG基因型(GG组)、AG基因型(AG组)和AA基因型(AA组)3组。3组均接受甲泼尼龙玻璃酸钠治疗,连续6周。对比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眼底检查和患眼视力变化情况,记录和比较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R22/23EK基因多态性与甲泼尼龙玻璃酸钠应答的相关性。结果 GG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G组(95.7%比88.8%)和AA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视力评分、视野评分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评分均明显提高,其中GG组3项评分[(2.68±0.23)分、(2.45±0.27)分、(2.58±0.25)分]均明显高于AG组[(2.55±0.22)分、(2.36±0.23)分、(2.45±0.21)分]和AA组[(2.48±0.24)分,(2.28±0.25)分、(2.36±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视盘炎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和苍白萎缩,治疗后视盘正常占比明显提高,其中GG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G组和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ER22/23EK基因型的AA型(OR=0.516,95%CI:0.262~0.846,P<0.001)、AG型(OR=0.422,95%CI:0.212~0.723,P<0.001)治疗应答有效率明显降低。3组患儿治疗期间轻度体质量增加、胃肠道反应及轻度眼压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ER22/23EK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视神经炎甲泼尼龙玻璃酸钠应答存在相关性,其中A等位基因可能削弱糖皮质激素敏感性,降低治疗效果。

王博[3](2021)在《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气滞血瘀型青盲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气滞血瘀型的青盲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MS值及MD值)、视觉诱发电位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验证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指导治疗气滞血瘀型青盲的临床意义,为气滞血瘀型青盲提供一个新的诊疗思路。方法:依据中医气滞血瘀型青盲的纳入标准,筛选并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眼科疗区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共72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6例。所有病例均选择单眼,如双眼同时患病,收集右眼治疗资料。治疗组:开导期:初诊后1-3周内口服通窍活血汤加味配合针刺泻法治疗。补益期:初诊后4-6周内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配合针刺补法治疗。对照组:始终予以患者口服通窍活血汤加味配合施以针刺泻法。连续治疗6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积分变化,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VEP的P100波峰潜时、N75-P100振幅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将纳入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总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MS值及MD值)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的统计结果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的统计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视力:将两组治疗后的视力进行统计检验,P=0.041(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平均视力改善情况明显胜于对照组。3.视野:两组治疗后平均光敏感度(MS)的对比和平均缺损(MD)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视野改善情况明显胜于对照组。4.视觉诱发电位:两组治疗后P100波峰潜时的对比及N75-P100振幅的对比,经统计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于改善视觉诱发电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经统计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于改善中医症状体征明显胜于对照组。结论:1.应用“开导之后宜补论”或单纯的开导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的青盲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提高其视力,改善视野及中医证候,但在改善视觉诱发电位方面无明显效果。2.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指导治疗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的青盲在提高视力、改善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降低视野平均缺损、改善中医证候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开导法治疗。

韩梦雨[4](2021)在《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一)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72例以ON为首发临床表现的NMO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包括一般资料、发病特点、病程进展、合并疾病、免疫学检验、治疗反应及预后等。结果:1.一般资料:72例NMO-ON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33岁;女性61例(84.72%),男女比约为1:5.54;病程中位数67月,病程以“复发-缓解”为主,单相与复发比约1:5.8。2.临床特点:66例(91.67%)单独ON起病,ON累及单眼者59例(81.94%);主要症状为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可伴转动痛、视野缺损及色觉异常等;14例(19.44%)伴诱因,最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11例(15.28%)伴系统性免疫性病,最常伴发干燥综合征及甲状腺疾病;59眼(75.64%)首发视力小于0.1,AQP4-IgG状态(P=0.032,OR=2.55)和发病年龄(P=0.037,OR=3.93)是影响患者首发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整个病程中,44例(61.11%)双眼先后累及,ON发病次数中位数为2次,ON二次发作时间中位数是3月;1年、3年复发率分别约0.56(40/72)和0.74(53/72);至末次随访时间,单侧致盲率约48.61%,致患者单侧致盲ON发作中位数为2次;53例(73.6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的累及,脊髓(61.1 1%)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3.实验室结果:80%(48/60)患者血清AQP4-IgG抗体阳性;25%(3/12)患者MOG-IgG阳性;18例(25%)伴其他系统性免疫性抗体,最常见伴ANA抗体阳性;4.影像学特点:NMO-ON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45例(84.91%)脊髓MRI病变≥3个锥体;47.17%(25/53)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5.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24眼治疗4周有8只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91.67%;动态视野平均缺损度(MD)及平均敏感度(MS)较前改善,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有12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100%;视野MD显着下降(P<0.05),MS明显提高(P<0.05)。结论:1.NMO-ON患者首次发病多ON单独起病,单侧累及,女性中青年高发,AQP4-IgG阴性患者更趋年轻化,急性期对患者视功能威胁巨大,恢复期多遗留较差的视力预后;最常见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漫长的病程多见双侧视神经受累及多次复发,脊髓是除视神经外最常见的复发部位;AQP4-IgG状态和发病年龄是影响NMO患者首次发病视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多数(80%)NMO-ON患者AQP4-IgG血清阳性,部分患者伴发以干燥综合征和甲状腺疾病为代表的系统性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伴有的血清学免疫性抗体是抗ANA抗体;3.NMO-ON患者视神经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脊髓损伤多为连续长节段,约一半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4.针药联合可显着提高NMO所致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和动态视野MS,降低患者MD。(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NMO-ON)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目的:通过将患者AQP4-IgG强阳性血清显微注射至大鼠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诱导视神经NMO样病变,从活体与病理、视神经及脊髓、大脑等多维度评价该模型,为探究药物防治NMO-ON提供模型基础。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根据血清样本类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上结膜入路暴露视神经后选择球后2mm处分别将AQP4-IgG强阳性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缓慢注射到蛛网膜下腔。术后第3天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神经AQP4-IgG表达;术前1天(第0天)、术后第7、14天分别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及瞳孔对光反射(PLR)检测;术后第14天分别处死两组大鼠行视网膜、视神经、大脑及脊髓等组织制片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天模型组视神经AQP4-IgG强表达,假手术组未见表达(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AQP4-IgG沉积区域表达也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N1-P1波振幅和PLR第7天、14天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视神经HE染色肿胀水肿、着色明显加深,轴突数量显着减少伴有不规则空洞化,其间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RGCs水肿显着,数量明显减少,且大小不一,核仁不清晰;视神经LFB髓鞘染色,模型组可见到蓝色区域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视神经电镜则可见到轴突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横断面形态不规则,微管微丝大量溶解,髓鞘严重分层、结构不完整,且大多数髓鞘松解或者脱失、塌陷,甚至无髓鞘;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丝蛋白L(NFL)表达量明显下降(P<0.001)及CD68表达显着升高(P<0.001);脊髓组织HE发现,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未见到脊髓白质炎症浸润、轴突及髓鞘损伤等病理变化;脊髓组织LFB染色可见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髓鞘染色成蓝色且均匀一致,未见到染色区域减少及白色未着色区等。大脑组织HE和LFB染色也未发现炎症浸润及脱髓鞘等病理损伤;结论:1.我们通过在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成功构建了NMO-ON大鼠模型,该模型显示NMO-ON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破坏、炎症浸润、轴突损伤及脱髓鞘等;2.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构建NMO-ON模型,仅能启动局部视神经周围免疫,对脊髓及大脑等其他神经系统未产生病理损伤。(三)调肝活络法防治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的疗效及机制探究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观察调肝活络法的干预效果,并深入挖掘方药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为NMO-ON的临床治疗提供中西医协同的解决方案。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组、激素组、中药+激素组,显微注射法构建NMO-ON大鼠模型,分别给予无菌蒸馏水、中药、激素及中药+激素等灌胃干预21天,术前1天(第0天)、术后7天、14天及21天分别行F-VEP、PLR检测;第21天处死所有大鼠,制备视网膜、视神经切片,进行HE染色及超微电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GCs中Brn3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FAP、NFL、髓鞘碱性蛋白(MBP)和CD68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视神经IL-6、IL-10、TNF-α、p-NF-κB p65 蛋白表达。结果:1.视神经功能学评价: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在第7、14和21天均可显着提高视神经F-VEP的N1P1振幅(P<0.001);在第21天,中药组、中药+激素组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PLR收缩程度也显着增加(P<0.001);2.组织病理学评价: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视神经HE染色均可见轴突损伤减轻、视神经水肿消退及未见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电镜发现中药组轴突数量明显增加,神经纤维束状形态可循,可见微丝微管结构,髓鞘损伤也较之减轻;与激素组相比,中药+激素组见到更完整的神经轴突、髓鞘结构;免疫组化发现,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激素组RGCs的Brn3a表达量较之均显着升高(P<0.001);视神经免疫荧光提示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GFAP、MBP和NFL表达量较模型组表达量升高(P<0.001)。CD68视神经染色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可见到CD68表达显着降低(P<0.001);3.Western Blotting: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p-NF-κB p65、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p-NF-κB p65、TNF-α和IL-6降低(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IL-10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 IL-10 升高(P<0.001)。结论:1.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可以减轻NMO-ON大鼠模型视神经轴突丢失、髓鞘损伤及炎症浸润,进而提升和改善视觉诱发电位N1P1振幅及瞳孔对光反射收缩能力。2.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对NMO-ON视神经及视网膜发挥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视神经内NF-κB蛋白磷酸化及调控相关炎症介质(IL-6、TNF-α及IL-10)的产生有关。

闫超玲,伍文清,王素梅,徐丹,孙鑫婕,许东梅[5](2020)在《21例神经梅毒患者异常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在神经梅毒所致视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完善P-VEP检查且P100波潜伏期异常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分析其P-VEP结果、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清指标的特点。结果 21例P-VEP异常的神经梅毒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多见(76%、16/21),平均年龄为(45.0±11.5)岁。17例患者眼部症状阳性,4例患者眼部症状阴性。17例眼部症状阳性的患者均被诊断为视神经炎。P-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P100波缺失。患眼P100波潜伏期(135.16±22.21)ms较正常眼潜伏期(92.75±8.26)ms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3、P=0.007)。眼部症状阳性的神经梅毒患者较症状阴性患者的P100波潜伏期更长[(137.94±23.12)ms vs.(120.33±5.5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P=0.217)。P100波潜伏期和脑脊液白细胞(r=0.349、P=0.155)及蛋白(r=0.240、P=0.323)间无显着相关性。追踪分析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变化与血清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间无显着相关性(P均> 0.05)。有5只患眼表现为P100波缺失,其在治疗后6个月内P100波仍缺失。结论神经梅毒患者P-VEP检查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缺失提示视神经损害;P100波波形缺失可能提示视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或不可逆转;在神经梅毒患者未出现视神经受损症状前即可通过检查P-VEP发现视神经受损,为明确神经梅毒患者是否存在视神经损伤及损伤程度提供一定依据。

康婷婷[6](2020)在《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文中认为目的:视神经萎缩是多种视神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丧失,视野缺损,眼底可见视盘颜色变淡或苍白,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致盲眼病,目前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仍是世界难题。西医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在病因去除后则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特色治疗手段之一,其在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视觉电生理的改善尤为明显,但目前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机制,尤其是针灸如何干预患者电生理而改善视功能的研究较少。“韦氏三联九针”是韦氏中医眼科治疗视神经疾病的重要处方,既往研究证明其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显着,因此本研究从视觉电生理角度探讨“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产生疗效的机理,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性提供证据,弘扬和推广韦氏眼科学术思想,提高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使广大患者受益。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试验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应用“韦氏三联九针”疗法对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东方医院的35例不同原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并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对患者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记录1°和15 ’空间频率下各时间点P100波峰潜时及N75-P100振幅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针刺前后不同时间点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①P100峰潜时:1°和15’空间频率下,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各时间点P100波峰潜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空间频率下拔针后10 min与15 ’空间频率下留针30 min与针刺前相比P100峰潜时缩短,有统计学意义;1°空间频率下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与15 ’空间频率下针刺得气后即刻、拔针后10 min与针刺前相比P100峰潜时有缩短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P100峰潜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N75-P100振幅:1°和15’空间频率下,针刺前、针刺得气后即刻、留针30 min,拔针后10 min各时间点N75-P100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相比N75-P100振幅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N75-P100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韦氏三联九针”疗法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针刺,患者针刺后P100峰潜时较针刺前有所改善,可见“韦氏三联九针”对PVEP电位的改变表现为易化效应,这种改变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①针刺即刻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加,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增强;②针刺引起视觉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改变,进而影响VEP变化;③针刺改善了视神经的血液循环以及暂时提高了未完全受损的神经节细胞的兴奋性,通过每次针刺作用的叠加,促进视神经的修复,进而改善视神经的传导功能;④“得气”可能是针灸产生即刻效应的中医理论基础。“韦氏三联九针”可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保护未完全受损的神经节细胞,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侯昕玥[7](2019)在《韦氏三联九针治疗不同原因视神经萎缩疗效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OA)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导致从视网膜视神经至外侧膝状体前的视神经纤维、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轴索异常,导致视觉传导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可见视力降低甚至失明,视野缺损,视觉电生理检查可见峰潜时延迟,振幅降低,甚至波形熄灭,眼底镜可见视盘色淡白或苍白。过去在论及视神经萎缩这一疾病时,均认为视神经损害是不可逆的,视神经萎缩是多种疾病的最终结局,一旦发生则无法逆转,因此称此病无治疗意义和治疗价值。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视神经疾病研究地不断深入,发现视神经纤维在病理损害过程中就可以出现视神经萎缩,虽然完全萎缩的神经纤维是不可逆病理结局,但积极寻找病因,尽早处理原发病,或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进行临床干预,是可以改善正在受损的神经纤维,保护病理过程中未受损害的神经纤维的,因此积极的干预治疗,是有机会改善视功能甚至恢复视功能的,至少可以维持视功能免受进一步损害。视神经萎缩的病因较为复杂,韦氏三联九针治疗本病已应用多年,已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为探讨韦氏三联九针这一完整的针灸处方治疗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的疗效差异进行分析,以获得临床证据,为后续推广韦氏眼科治疗视神经萎缩添瓦助力,并为进一步研究针刺作用机制提供资料。方法:1.纳入符合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0例。将患者按就诊的先后次序,依据病因分类纳入各个试验组,如青光眼患者中纳入青光眼组,视神经炎患者纳入视神经炎组,不明原因患者纳入不明原因组等,共计7个亚组。2.各组患者均给予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治疗4周,根据患者四诊合参辨证分三型,分别是肝郁脾虚证、气血不足证、肝郁脾虚兼见气血不足证,分别对应取穴,每日一次,留针30min,4周为1疗程。3.于治疗前、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后,分别记录患者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并对患者主观症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纳入有效病例共61例(89只眼),男性35例(占57.4%),女性26例(占42.6%)。纳入的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7个亚组,分别是开角型青光眼5例(10只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3例(18只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16例(16只眼),视神经炎9例(17只眼),遗传相关性6例(11只眼),下行性视神经萎缩5例(9只眼),不明原因7例(8只眼)。1、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显效3眼(3.37%),有效54眼(59.55%),无效32眼(37.08%),总有效率60.67%。2、经统计学分析,治疗4周后各组的视力、视野和电生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3、对不同病因所致的视神经萎缩患者,针刺对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最好,其次为不明原因视神经萎缩和开角型青光眼所致视神经萎缩。对不同证型针刺疗效相比较,肝郁脾虚兼气血不足证的效果较其他证型明显。此外,病程越短,效果越好,视力提高越大,提示及早发现和治疗有助于视功能的改善。结论:应用韦氏三联九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患者的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提示针刺干预视神经萎缩患者能改善和挽救未被损害的视神经纤维。这一完整的针灸方案对视神经有保护作用,有助于视功能的改善,操作简便易行,在临床治疗中可行,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朱淑婷[8](2014)在《我院近十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近十年在我院眼科病房住院的96例(167眼)符合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予中药汤剂、中成药治疗,结合西医改善循环药物、神经营养剂,部分患者辅以针灸、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皮下注射等治疗方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成果:1.观察指标①在视力结果分析中,治疗后视力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64.67%;②在视野检查结果分析中,42例(71眼)视神经萎缩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该项检查,治疗后视野检查的平均光敏度、平均缺损值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后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分析中,34例(6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该项检查,治疗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P100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N75-P100波的波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治疗前后各波的潜伏期与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视力与P-VEP、视野三者无直线相关性(p>0.05)。2.疗效分析①不同证型疗效分析,肝郁气滞证疗效较好,肝肾不足较差;②不同病因疗效分析,视神经炎所致本病者疗效较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则疗效较差;③不同年龄疗效分析,20岁至39岁的青年患者治疗效较好,小于20岁者疗效较差;④不同病程疗效分析,≤6个月者疗效较好,>36个月者较差;⑤不同基础视力疗效分析,视力≥0.5者疗效较好,无光感者疗效较差;⑥采用针刺治疗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以上疗效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和视神经的电生理功能,保护视神经。

孙艳红[9](2013)在《青盲一号方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视神经萎缩是神经眼科疾病范畴内的一部分,前视路系统中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起源的神经纤维到视交叉的视觉通路上的各种损伤均可导致视神经萎缩。传统概念认为视神经萎缩系视神经严重损害的最终结局,现代研究则认为视神经萎缩是病理学及形态学概念。视神经纤维有100多万根,完全萎缩的神经纤维是不可逆的病理结局,但正在病理损害中或未损害的神经纤维,只要及时去除原发病灶并尽早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视功能是有机会恢复或改善的,至少可维持原有视功能。因此视神经萎缩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关注。本课题在中医脏腑理论及气血理论指导下,用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韦氏验方“青盲一号”治疗视神经萎缩进行疗效评价,以获得高级别临床证据。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观察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包括:《视神经萎缩》和《视神经萎缩中医理论基础》两部分。在《视神经萎缩》中,主要对视神经解剖及组织学,视神经萎缩的定义、分类、病因、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评述。在《视神经萎缩中医理论基础》中,则对视神经萎缩的中医学病名、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现代中医眼科对青盲的认识进行简要回顾。临床观察部分:目的:评价韦氏验方“青盲一号”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视神经萎缩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盲眼病。传统概念认为视神经萎缩无治疗价值。最新研究认为对于正在病理损害中或未被损害的神经纤维,只要及时去除原发病并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可以改善视功能。导师韦企平教授在总结前辈经验并结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制成“青盲一号”经验方,用于治疗“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疗效甚着。为了获得“青盲一号”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的高级别证据,我们设计该课题。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间不同原因所致“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病人30例,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以视力、视觉诱发电位及视野变化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具体方法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入组比例为2: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青盲病”临床路径,试验组给予银杏叶胶囊,甲钻胺片、维生素B1口服,另予青盲一号配方颗粒剂,早晚两次分服;对照组则给予银杏叶胶囊,甲钴胺片、维生素B1口服,另予安慰剂配方颗粒剂早晚分两次口服。疗程56天。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力,眼底,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及视野检查。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评价标准,综合视力和视野进行评价。计量数据应用秩和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Test曼-惠特尼U检验),计数数据应用x2检验。结果:入组病例30例,其中对照组10例,试验组20例,无1例脱落。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年龄、视力、视觉诱发电位及视野检测值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因样本数偏小,卫队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视神经萎缩进行分层统计研究。治疗后试验组振幅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后试验组MD显着低于对照组(p=0.026)、治疗后试验组MS显着高于对照组(p=0.035)。治疗后试验组视力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216),治疗后试验组潜时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71)。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和40%,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盲一号方对于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减少视野的绝对和相对缺损、缩短视觉诱发电位的峰潜时。

闫晓玲[10](2012)在《眼周三针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眼周三针(睛明、承泣、上明)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及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为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思路。方法:将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眼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视神经萎缩患者39例60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组)和试验组(针刺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支持疗法、对症疗法及中药等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针刺,周一到周五每天一次,每次针刺后留针30min;针刺部位为睛明穴、承泣穴、上明穴、两侧风池穴。两组观察指标为视力,视觉诱发电位16×16空间频率的P100峰潜时及振幅,视野MS和MD值。观察疗程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观测指标检测,试验组针刺第一次后监测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观察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视力: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视力改变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视力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100波峰潜时:两组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峰潜时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针刺后即刻与疗前P100波峰潜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振幅N75-P100:试验组治疗4周后振幅N75-P100升高,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振幅N75-P100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视野:试验组视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视野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视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针刺眼周三针联合风池穴治疗视神经萎缩,观察指标为视力、视觉诱发电位和视野,观察周期为4周。视力:试验组2周后视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4周后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视觉诱发电位:试验组即刻及2周后P100峰潜时及振幅改变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两组P100峰潜时均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振幅N75-P100,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视野:针刺2周及4周视野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眼周三针联合风池穴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综合疗效可靠,操作简便易行,患者依从性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观察视盘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观察视盘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非器质性视力下降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检查情况
    2.3 预后情况
3 讨论

(2)ER22/23EK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视神经炎甲泼尼龙玻璃酸钠应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基因分型检测及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疗效的比较
    三、视功能及眼部变化情况的比较
    四、ER22/23EK位点基因型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分析
    五、不良反应的比较
讨论

(3)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气滞血瘀型青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于青盲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于青盲的认识
    3 治疗研究现状
    4 展望
试验研究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指标与评定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果分析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分析
        3.4 疗效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对青盲发病的认识
    2 “开导治疗之後宜补论”的理论基础
    3 中药选方依据
    4 针刺选穴研究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2 动物实验模型
        3 离体组织实验模型
        4 细胞实验模型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相关抗体的研究进展
        1 NMO概述
        2 AQP4-IgG
        3 MOG-IgG
        4 GFAP抗体
        5 AQP1-IgG
        6 其他相关性抗体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细胞因子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1 前言
        2 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
        3 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4 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5 其他细胞因子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经角膜电刺激
        3 经眼眶电刺激
        4 经眼睑电刺激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研究背景
    (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评估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特点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特点
    (二)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3 疗效指标
        3.1 最佳矫正视力
        3.2 动态视野
        3.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NMO视神经萎缩患者一般资料
        4.2 临床表现
        4.3 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4.4 针刺治疗前后动态视野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动物及患者血清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案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模型诱导后视神经内AQP4-IgG的沉积
        2.2 大鼠视神经功能学变化
        2.3 视神经光镜观察结果
        2.4 视神经LFB染色结果
        2.5 脊髓光镜观察结果
        2.6 脊髓组织形态LFB染色结果
        2.7 大脑光镜及HE染色观察结果
        2.8 视网膜的光镜观察结果
        2.9 视神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2.10 视神经NFL免疫荧光结果
        2.11 视神经内CD68免疫荧光结果
    3 讨论
        3.1 NMO-ON动物模型构建国内外进展
        3.2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未来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调肝活络法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疗效及机制探究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动物及血清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视神经F-VEP变化
        2.2 大鼠视神经PLR变化
        2.3 大鼠视网膜Brn3a变化
        2.4 大鼠视神经形态学变化(HE染色)
        2.5 大鼠视神经超微结构变化(电镜)
        2.6 大鼠视神经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2.7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神经内目标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3 讨论
        3.1 NMO-ON的中西医防治现状
        3.2 NMO-ON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3 调肝活络防治NMO-ON的疗效及潜在机制
    4 结论
    5 本研究主要创新、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21例神经梅毒患者异常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神经梅毒诊断
    三、P-VEP检测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二、入组患者临床表现与P-VEP
    三、实验室指标与P-VEP的相关性
    四、疗效评估与P-VEP
讨论

(6)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萎缩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视神经萎缩的定义
        2. 视神经解剖组织学
        3.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病理
        4.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
        4.1 视神经炎
        4.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4.3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4.4 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GON)
        4.5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
        4.6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
        4.7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5. 视神经萎缩的分类
        6.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6.1 临床表现
        6.2 诊断依据
        7. 视神经萎缩的辅助检查
        7.1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
        7.2 视野检查
        7.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7.4 瞳孔检查
        7.5 影像学检查
        7.6 基因检查
        8.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
        8.1 病因治疗
        8.2 药物治疗
        8.3 体外反搏治疗
        8.4 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4 专方验方
        2.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
        2.1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溯源
        2.2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评价标准
        3.4 减少误差及控制偏倚的措施
        3.5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观察指标分析
        2.1 1 °空间频率下P-VEP结果分析
        2.2 15'空间频率下P-VEP结果分析
    三、讨论
        1. “韦氏三联九针”理论基础及处方思路
        2. “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手法及临床应用讨论
        2.1 近眼周三针
        2.2 眼周透穴三针
        2.3 全身辨证三穴
        3. 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P-VEP的即刻效应讨论
        3.1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机理讨论
        3.2 针刺干预视觉诱发电位的机制讨论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病例观察表
附录2: 不良事件记录表

(7)韦氏三联九针治疗不同原因视神经萎缩疗效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1.视神经萎缩病名源流
        2.视神经萎缩发病总病机
        3.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4.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1.视神经萎缩的基本概念
        2.视神经萎缩的流行病学
        3.视神经萎缩的解剖学基础
        4.视神经萎缩的发病机制
        5.视神经萎缩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
        6.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7.视神经萎缩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病例选择标准
        3.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总体情况
        2.一般情况
        3.客观指标分析
        4.治疗效果分析比较
    三、讨论
        1.韦氏眼科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2.韦氏三联九针的理论依据
        3.韦氏三联九针的安全性评价
        4.有效性的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我院近十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1.1.1 病名的溯源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疗方法
    1.2 西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1.2.1 定义
        1.2.2 发病原因及病理过程
        1.2.3 分类
        1.2.4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临床资料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治疗方法
        2.3.2 观察指标
        2.3.3 疗效判定标准
        2.3.4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一般资料
        2.4.2 观察指标
        2.4.3 疗效判定
第三章 讨论
    3.1 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
    3.2 数据资料分析
    3.3 视觉功能分析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青盲一号方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萎缩的现代医学认识
        1 视神经解剖及组织学
        2 定义
        3 病因
        4 组织病理学
        5 分类及临床表现
        6 辅助检查
        7 诊断依据
        8 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针刺疗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青盲一号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评价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证型诊断标准
        眼别选择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治疗方法(试验药物均釆用统一包装,根据盲底编码鉴别)
        3 观察指标
        4 疗效标准
        5 资料汇总,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基本情况分布及基线比较
        2 疗效评价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CRF表
    附件3 北京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审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眼周三针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进展
        1 视神经萎缩概述
        1.1 定义及分类
        1.2 流行
        2 视神经的胚胎发育组织解剖学
        2.1 视神经胚胎发育
        2.2 视神经组织学
        2.3 视神经解剖学
        3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
        3.1 病因
        3.2 病理改变
        3.3 发病机制
        4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4.1 临床表现
        4.2 辅助检查
        5 诊断依据及治疗现状
        5.1 诊断依据
        5.2 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刺治疗青盲的中医研究现状
        1 青盲的概述
        1.1 古籍追溯
        1.2 病证(病象)
        1.3 青盲的病因病机
        1.4 辨证论治
        2 眼周三针(睛明、承泣、上明)及风池穴
        2.1 解剖定位
        2.2 穴位的临床应用
        3 针刺治疗青盲的临床应用
        3.1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应用
        3.2 针刺眼周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下篇 眼周三针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和退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对照组(基础治疗组)
        3.2 试验组(针刺治疗组)
        4 观察指标
        4.1 视力
        4.2 视觉诱发电位
        4.3 视野
        5 疗效标准
        5.1 视力评分
        5.2 电生理评分
        5.3 视野评分
        5.4 疗效标准
        6 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两组视力结果分析
        2.1 两组治疗2周后视力结果分析
        2.2 两组治疗4周后视力结果分析
        3 两组视觉诱发电位结果分析
        3.1 试验组首次针刺后即刻视觉诱发电位(VEP)结果分析
        3.2 两组治疗2周后视觉诱发电位(VEP)结果分析
        3.3 两组治疗4周后视觉诱发电位(VEP)结果分析
        4 两组视野结果分析
        4.1 两组治疗2周后视野结果分析
        4.2 两组治疗4周后视野结果分析
        5 两组综合疗效分析
    讨论
        1 针刺讨论
        1.1 针刺治疗眼病疗效机理
        1.2 韦氏针刺治疗视神经病变经验总结
        1.3 眼周三针安全性讨论
        2 视觉诱发电位的讨论
        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二 技术路线

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观察视盘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非器质性视力下降临床特征分析[J]. 孙平,冯超逸,孙兴怀,陈倩,田国红.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01)
  • [2]ER22/23EK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视神经炎甲泼尼龙玻璃酸钠应答的相关性研究[J]. 郑博,杜蕊. 北京医学, 2021(10)
  • [3]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气滞血瘀型青盲的临床研究[D]. 王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D]. 韩梦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21例神经梅毒患者异常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分析[J]. 闫超玲,伍文清,王素梅,徐丹,孙鑫婕,许东梅.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0(03)
  • [6]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D]. 康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韦氏三联九针治疗不同原因视神经萎缩疗效的评价研究[D]. 侯昕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我院近十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朱淑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青盲一号方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评价[D]. 孙艳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10]眼周三针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分析[D]. 闫晓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观察视盘炎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