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实验课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田雪[1](2021)在《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能否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能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与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新课标将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一,说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社会责任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是当前生物学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研究,能够明确当前社会责任培养的水平,发现社会责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从而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社会责任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鉴于此,开展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研究,旨在了解济宁地区社会责任培养现状,提高对社会责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效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收集到的书籍和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分析,深入把握“社会责任”的内涵,理清相关概念。采用问卷法对济宁地区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指明方向。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社会责任培养的素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结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挖掘社会责任教育资源,以及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和实践方面,目前的研究还不够详尽,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采用的方法和途径较单一、教师认为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面临一定困难;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学生希望教师对其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来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完善评价制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生物科学史、课后习题、实验以及社会热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和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分析教材中相关资源并基于策略进行了新授课、实验课、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实践结果说明,这些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学教学与社会责任培养有着紧密联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的。
岳淑婷[2](202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济宁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解决制约科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其中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创新精神培养十分重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将质疑批判的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研究主要针对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水平现状以及高中生物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展,界定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基本路线。以济宁地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以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状况进行了现状调查。调查结果得知,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需要进一步提升;男生的自信心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高二、高三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高于高一,高三的求知欲明显低于高二。另外,学生视野下,教师开展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是力度不够。在对学生调查的同时,采用访谈法对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对于批判性思维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深度不够;当今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考试评价模式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对于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素材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持尊重态度,但是相关活动开展不足。在以上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和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学校管理、教师层面及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学校管理方面要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生物学教材以及生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资源。另外结合生物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特点,提出了新授课、习题课、实验课、课外实践活动等不同课型相应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为了检验策略的可行性,设计相关教学案例并在教育实习期间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新授课、习题课、实验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相关对策,经过教学案例的实践检验证明,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高。
王小江[3](2021)在《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形式,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同时打破当前的实验课低频现状,提高实验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兼顾思维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以科学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以期为其他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文献研究,界定了科学思维和生物学实验教学等概念,并对目前科学思维培养、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综述;(2)对当前科学思维培养、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合阳县两所高中的一线生物教师进行访谈;(3)根据访谈结果,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针对性实验教学策略;(4)通过在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至五章中的部分实验为教学内容,选取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1个次重点班和1个普通班)进行教学实践,并以同类班级作为对照,实践后以自制“科学思维后测卷”进行科学思维水平再次测试。经分析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科学思维水平都有所提升,次重点班级的提升幅度大于普通班,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次重点班级在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的提升较为明显,普通班则主要表现在水平二和水平三的提升。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得出: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够较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的培养途径并不唯一,结合专题训练的实验教学提升效果可能会更佳;科学思维的培养中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中,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对科学思维的培养效果有影响,在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时,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实验基础技能;另外,为了使实验教学高效成功进行,需要在课前做好分组,指导学生制定好实验计划,课堂中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本研究为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参考,同时也丰富了科学思维培养的途径与案例。
盛勤[4](2021)在《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把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强化对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审议通过,首次系统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评价。由此可见,关于实验评价方面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作为生物学学习评价的一部分,系统而又科学的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不仅可以改善教师的实验教学过程,而且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进行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采用内容分析法,从题型、实验类型、知识类型维度对2013-2020近八年的课标全国Ⅰ卷(生物)进行分析;运用调查问卷法,从学生角度进行高中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通过访谈法,从教师角度进行高中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基于课堂观察法,对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堂的实际学习评价状况进行观察。从上述多个方面来了解当前高中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的现状。(2)为了改善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评价,提升学生生物学实验的能力,本研究在参考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的基础上,以新修订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实验目的要求为目标,以发展性评价、多元学习评价理念为基础,并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利用目标分解法构建了高中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每一指标的权重。(3)将构建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发送给一些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征求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通过对修改后的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借助于SPSS对其信度进行测定。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实验类型还是知识类型来看,高考中对生物学实验的考查,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实验学习水平。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对于实验学习内容的评价主要以习题为主,实验学习评价方式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实验学习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总体来看高中生物学实验缺少系统的、科学的实验学习评价体系。(2)研究在对实验分类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观察类、验证类、探究类、模型制作类以及调查类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的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都由一到三级指标构成,利用两两比较法确定了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并利用SPSS对部分类型实验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信度分析。论文的创新之处:(1)在生物学实验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了五类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增加了实验学习评价的针对性和系统性。(2)借助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对知识的分类,制定了具有生物学实验特色的学习评价指标,并力求指标的可操作性。
丁林敏[5](2021)在《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凝练和说明,指出生物学课程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指南。在这一背景下对初中生物学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割裂现象并未贯彻这一理念,所以用教学案一体化去弥补这一割裂现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就显得极为迫切。据此本研究以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和实践为题进行研究,尝试为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和实践提供有效建议,以此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促进师生间教与学的联系。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和课堂观察法四种方法。以设计问题化、素养培养过程化为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和素养培养的思路。首先,通过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出本研究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和设计流程等,设计出新授课、实验课和复习课三种类型的教学案一体化案例。然后,提出实践的流程、实践策略以及实践中教与学关系的处理方法,并将设计的案例应用在教学中。最后使用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学生成绩分析三种方法来检验学生使用教学案一体化的态度、知识的掌握情况、核心素养培育情况。通过实践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原则有助于师生共享教学经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体现了教学相长;二是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前的准备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情、心理特点的掌握,对教材结构、重难点和可操作性的判断,对教学案一体化的结构和环节安排设置;三是目标、预习、探究、巩固内容的设置都可不同程度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丰富的内容也使得课堂更加完整;四是知识问题化、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化的思路有助于师生的交流互动,促进了教与学的关联,落实了核心素养;五是问题诱导式、情景创设式教学策略能促进教与学的紧密联系,弥补了之前谈到的“教”、“学”割裂现象,对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促进作用;六是教与学在不同的环节中的差异化处理方式可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认为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一体化在初中阶段使用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优势,研究中提出的设计思路、设计策略、教与学关系的处理和实践策略都可在一线教学中进行尝试应用。
曹珏杰[6](2021)在《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实践研究 ——以淮安市淮阴区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也能全面改善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积极意义。调查发现,淮安市被调查四所学校初中生物学实验课中应用探究性实验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对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认识不足、自主探究积极性不高、学校无法提供自主探究性生物实验平台、教学内容单一等,进而直接影响到了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八年级上册《生物学》(苏科版)“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两个案例进行改进探究性实验教学,为教学一线教师改进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参考。本文针对淮安市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如下改进建议:首先,要多方位地为学生创设生物学实验课探究氛围,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其次,教师要基于“最适发展区”教育理念,积极整合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三,教师应借助科学论证活动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进而为提高探究性生物学实验课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第四,学校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机会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整合安排相应的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实践结果表明,本文中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对强化学生间合作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有效改善了生物学实验课课堂教学效果。
刘薇[7](2021)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案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入,培养学习者科学探究能力成为众多一线教育者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生物学实验中的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方面。案例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被广泛认为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高中生物学范畴内,案例教学更多与培养学习者科学思维联系在一起,导致生物学案例教学培养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本文阐述了生物学案例教学培育学习者科学探究能力的可行性,结合相关理论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在学习者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分别对学习者和教育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者合作学习、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最强,做出假设与制定实验的能力最弱,提出问题、实施实验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还有欠缺。分析原因为教育者过于强调知识量的吸收,忽略了对学习者探究水平的培养。对教师访谈结果为:大多数教师比较了解案例教学且实施过案例教学,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探究能力。针对调查出现的问题,分别从学校、教师、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教学策略。阐述高中生物学案例教学培养学习者科学探究能力的可行性。首先是案例教学的应用价值,包括案例教学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培养学习者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育人价值。其次从生物学教材编排角度进行分析,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既适合案例教学又具有探究意义的内容,例如生物科学史和探究实践。最后从生物学学科特点角度分析,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中来的生物学规律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特点,而案例教学明显的迁移特点,使学习者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更易解决。最后,结合相关理论,梳理“分子与细胞”模块中适合进行案例教学的章节,整理出案例编写方向,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案例教学实践。以月考和期末考试作为前后测进行差异性检验,对学习者前后测中探究性试题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对生物学进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科学探究能力。
陈朝娟[8](2021)在《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以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不仅会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的落实,也会间接影响另外两个核心素养的达成。科学探究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目前生物学教学的重心,而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发展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有效落实科学探究素养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并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本次教学实践的地点为广西贵港市某高级中学。首先,结合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的文献阅读,对国内外科学探究能力和高中生物学实验及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纸笔测和访谈了解该学校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实施情况及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水平。实践前,分析前测生物考试成绩,对照班与实验班平均分相差不大。将两班学生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班成绩差异的显着性P值为0.789,大于0.05,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之间不在在显着性差异。分析试题中科学探究题的得分,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各分数段的人数占比相近,在X<20和20≤X<23分数区间的人数均占比较多,总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对所任职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有关学校原本的实验课授课方式、具体实施等情况。基于现状,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并实践。其中,对照班采用学校原有的常规实验教学方式,实验班是以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方式。在本文中,笔者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两节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的课例。最后,通过纸笔测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根据数据分析,在纸笔测验方面:实践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科学探究题的得分都有所提升,高分段比例增高,低分段比例减少,但实验班实践前后变化相对较明显,进步较大。特别是低分段的百分比在实验班下降了29.09%,对照班下降了7.02%。其中,在实验班学生中得分在20≤X<23的占比最大,在23≤X≤25分数区间的学生人数增加最多。将两班学生科学探究题的实践前后得分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P=0.001,对照班P=0.082。问卷调查方面:实践后,科学探究能力综合分析中,实验班学生的得分主要集中在70<X<90这一区间而对照班学生得分在50≤X≤70的人数最多。实验班平均分是76.36,而对照班是63.86,结合分值与科学探究能力水平关系细则,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总体处于较强水平,而对照班科学探究能力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科学探究能力各维度分析中,两班学生科学探究各能力要素的平均得分,均显示实验班高于对照班。受访的教师基本都对本次实践教学活动持肯定态度。基于以上量化结果和访谈结果,可见,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适合贵港市某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实验班学生科学探究题的得分显着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尤其设计实验”与“方案实施”这两个能力要素,两班的平均得分相差较大,体现了该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低分段的百分比在实验班了下降了29.09%,对照班下降了7.02%,说明实践教学在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水平发挥着显着作用。但实践后,高分段的学生占比较小,学生在“方案实施”这一方面还处于一般水平。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模式而不唯模式”,避免探究流于形式;注重学生探究品质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学生探究品质的养成,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探究水平,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度,使每个学生在有限课堂中都有所收获。
冯春艳[9](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霍静[10](2021)在《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我国职前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文献表明,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是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载体;生物职前教师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在中学成功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已经相继开设了与中学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但尚无关于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明确的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更是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具备实验教学能力的目标和依据。本研究共有三个主要的内容,(1)通过调查中学生物教师在实验开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提供方向;(2)根据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建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进行修订,经在职教师、职前教师的问卷验证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探寻《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课程形式和内容,检验该课程形式对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要求标准的培养效果。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初中50个实验中只有7个,高中33个实验中只有5个实验的开出率超过50%。实验开出率的高低与实验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实验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越早,开出率就越高。2.以构建“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作为切入点,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初拟出一份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的框架,经过2轮专家咨询和论证,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评价,结合AMOS结构模型检测,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建立了具有6个潜变量,17个可观察变量及其具体评分标准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专家权重赋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调查职前和在职教师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发现职前和在职教师均高度认同实验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而且中学生物教师普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实验教学,但由于教师缺少开出实验的基本能力,导致实验开出率低。急需进一步探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3.根据构建的“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教师学科知识(PCK)理论的指导,探寻了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课程开设基本形式,并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选修课程,明确课程前、中、后,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并利用相关问卷,追踪了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变化。进一步调查了课程教学的几个阶段对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作用,结果显示该课程开设的模式需要完整实施,才能有效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缺少其中的任一阶段,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构建的指标体系用于学生自评,发现学生自评的结果与教师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在生物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在生物职前教师的培养中开设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实际的困难。
二、生物实验课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实验课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节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优势 |
第四节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原则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学校管理层面的培养策略 |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
第三节 高中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资源分析与案例设计 |
第一节 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资源分析 |
第二节 新授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三节 实验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四节 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践-以调查《日常生活中糖类摄入量》为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济宁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策略提出的依据 |
第二节 学校管理及教师层面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
第三节 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
第四节 生物学实践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
第五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一节 新授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二节 习题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三节 实验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四节 课外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中生批判性思维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二:高中生物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情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基于当前教学的现状 |
1.1.3 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科学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 |
1.2.2 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运用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思维的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物学科学思维 |
2.1.2 生物学实验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杜威“做中学” |
第三章 科学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现状及成因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调研实施 |
3.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教师访谈及分析 |
3.2.1 访谈概要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培养科学思维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
4.1 教学策略与原则 |
4.1.1 教学策略 |
4.1.2 教学原则 |
4.2 教学流程 |
第五章 实验教学实践及结果分析 |
5.1 基于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 |
5.1.1 实施对象 |
5.1.2 教学实践内容与安排 |
5.1.3 教学片断展示 |
5.2 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比较 |
5.2.2 实验班学生各个科学思维水平发展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的启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科学思维前测试卷 |
附录2 高中生科学思维与实验能力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3 关于科学思维的教师访谈卷 |
附录4 科学思维后测试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顺应历课程改革的发展 |
1.1.2 新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修订)的要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物学实验 |
2.1.2 评价 |
2.1.3 教育评价 |
2.1.4 学生评价 |
2.1.5 学习评价 |
2.1.6 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 |
2.1.7 评价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价观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评价观 |
2.2.3 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评价观 |
2.2.4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
第3章 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实验学习评价指标构建的现实依据 |
3.1 高中生物学中关于实验的基本情况 |
3.1.1 新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生物学实验要求 |
3.1.2 新版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中生物学实验内容 |
3.2 高考中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考查情况 |
3.3 高中生物学中关于实验的评价情况 |
3.3.1 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情况进行研究 |
3.3.2 访谈法对高中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情况进行研究 |
3.3.3 课堂观察法对高中生物学实验学习评价现状进行研究 |
第4章 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
4.2 评价体系的确定 |
4.2.1 一级指标的确定 |
4.2.2 二级指标的确定 |
4.2.3 三级指标的确定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指标权重 |
4.3.2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5章 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 |
5.1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意见和建议的征求 |
5.1.1 观察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 |
5.1.2 验证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 |
5.1.3 探究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 |
5.1.4 模型制作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 |
5.1.5 调查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 |
5.2 修改后不同类型实验的评价指标体系 |
5.2.1 修改后观察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 |
5.2.2 修改后验证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 |
5.2.3 修改后探究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 |
5.2.4 修改后模型制作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 |
5.2.5 修改后调查类实验评价指标体系 |
5.3 修改后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测定 |
5.3.1 信度测定方案及实施 |
5.3.2 信度测定结果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实际与理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体现 |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说明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附录十 |
附录十 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缘由 |
1.1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
1.2 教学案一体化能弥补教与学的割裂现象 |
1.3 教学案一体化符合新课程理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教学案一体化的发展 |
2.1.1 国外教学案一体化发展 |
2.1.2 国内教学案一体化发展 |
2.2 教学案一体化的概念 |
2.3 教学案一体化相关概念辨析 |
2.3.1 导学案 |
2.3.2 教学案 |
2.4 教学案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2.4.1 尝试教学理论 |
2.4.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2.4.4 人本主义理论 |
2.4.5 建构主义理论 |
2.5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角度 |
2.6 教学案一体化的方法 |
2.7 教学案一体化研究不足 |
2.8 研究可行性的分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教育实验法 |
3.3.4 课堂观察法 |
3.4 研究流程 |
3.5 研究意义 |
第四章 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
4.1 教学案一体化的研究思路 |
4.1.1 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总体思路 |
4.1.2 设计及素养培育思路 |
4.2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原则 |
4.2.1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原则 |
4.2.2 层次性原则 |
4.2.3 启发性原则 |
4.2.4 目的性原则 |
4.2.5 适度性原则 |
4.2.6 创新性原则 |
4.3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准备 |
4.3.1 分析学生 |
4.3.2 分析教材 |
4.4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内容 |
4.4.1 目标的设计 |
4.4.2 预习内容的设计 |
4.4.3 探究内容的设计 |
4.4.4 巩固内容的设计 |
4.5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策略 |
4.5.1 内容设计多设疑 |
4.5.2 重视合作探究环节 |
4.5.3 教与学目标相一致 |
4.6 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要点及框架 |
4.6.1 新授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要点 |
4.6.2 新授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框架 |
4.6.3 复习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要点 |
4.6.4 复习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框架 |
4.6.5 实验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要点 |
4.6.6 实验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框架 |
第五章 教学案一体化实践 |
5.1 教学案一体化的实践设计 |
5.1.1 实践对象 |
5.1.2 实践目的 |
5.1.3 实践变量 |
5.1.4 实践流程 |
5.2 教学案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
5.2.1 问题诱导式教学 |
5.2.2 情景创设式教学 |
5.3 实践中教与学关系的处理 |
5.3.1 预习-先学后答 |
5.3.2 问题-先解后导 |
5.3.3 习题-先做后讲 |
5.4 教学案一体化案例的实践分析 |
5.4.1 新授课案例实践分析 |
5.4.2 复习课案例实践分析 |
5.4.3 实验课案例实践分析 |
5.5 教学案一体化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5.5.1 时间把控与习题处理 |
5.5.2 教学经验与课堂管理 |
5.5.3 交流展示与效果了解 |
第六章 教学案一体化的实践效果检验 |
6.1 问卷调查 |
6.2 课堂观察 |
6.3 学生成绩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实践研究 ——以淮安市淮阴区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科学素养研究现状 |
1.2.4 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初中生物学实验 |
2.1.2 探究性实验教学 |
2.1.3 生物科学素养 |
2.1.4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改进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江苏省淮安市某些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3.1 对初中生物学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3.2 初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对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态度分析 |
3.2.1 初中学生对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态度 |
3.2.2 初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处理生物学实验结果的能力 |
第4章 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进——案例研究 |
4.1 研究对象分组 |
4.2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基本条件 |
4.3 对照班教学过程 |
4.4 实验班改进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和案例 |
4.4.1 教学案例《种子的结构》 |
4.4.2 教学案例《种子的萌发》 |
4.5 教学改进策略 |
4.6 教学效果分析 |
4.6.1 生物学实验课考核成绩分析 |
4.6.2 学生生物学实验成绩分析 |
4.6.3 学生生物学实验课学习兴趣与态度分析 |
4.6.4 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分析 |
4.7 教学反思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教师卷) |
附录2 初中学生对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态度(学生卷 A)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学生对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态度调查表(学生卷 B) |
致谢 |
(7)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案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实验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科学探究能力研究现状 |
(二)案例教学研究现状 |
(三)案例教学培育学习者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科学探究能力 |
(二)科学探究能力 |
(三)科学探究能力组成成分及水平划分 |
(四)案例教学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学习迁移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 |
一、案例教学的应用价值 |
(一)培育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 |
(二)培育问题意识 |
(三)案例教学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 |
(四)案例教学有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的培育 |
二、案例教学培育科学探究能力的可行性 |
(一)生物科学史 |
(二)探究性实验 |
三、生物学学科特点 |
第四章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 |
一、教师访谈 |
二、学生问卷调查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信度分析 |
(三)问卷结果分析 |
(四)问卷各维度均值分析 |
(五)现状分析与讨论 |
三、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
(一)学校加强重视,营造良好氛围 |
(二)提升教师素养 |
(三)拓展案例资源 |
(四)多案例串联,发展多方面探究能力 |
(五)善用案例创设情境,营造真实探究环境 |
(六)合理设置培育探究能力的目标 |
第五章 案例教学培养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 |
一、 “分子与细胞”模块案例筛选 |
二、教学案例呈现 |
(一)案例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
(二)案例二:探究酶活性的条件 |
三、实践研究设计 |
(一)实践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学生月考前测成绩分析 |
(四)实践结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 |
1.1.2 生物学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地位 |
1.1.3 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概况 |
1.3.1 科学探究能力研究概况 |
1.3.2 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概况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概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生物学实验 |
2.1.2 生物学实验教学 |
2.1.3 科学探究 |
2.1.4 科学探究能力 |
2.2 理论概述 |
2.2.1 杜威的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3章 现状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水平现状 |
3.3 学校实验教学现状 |
第4章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 |
4.1 高中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内容分析 |
4.2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 |
4.2.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原则 |
4.2.2 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要素 |
4.2.3 实验探究教学基本环节 |
4.2.4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授课过程 |
4.3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案例 |
4.3.1 教学案例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
4.3.2 教学案例二:“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
第5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1 纸笔测验结果及分析 |
5.1.1 试题中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考点分析 |
5.1.2 科学探究题得分的整体情况分析 |
5.1.3 科学探究题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5.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5.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5.2.2 调查问卷信效度的分析 |
5.2.3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5.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3.1 加强有效探究性课堂的组织 |
6.3.2 增强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的水平划分 |
附录二 前测考试测试题 |
附录三 后测考试测试题 |
附录四《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
1.1.2 职前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能力中的困境 |
1.1.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课程的探索 |
1.1.4 生物职前教师亟待建立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标 |
1.2 研究的概念界定 |
1.2.1 生物职前教师 |
1.2.2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能力 |
1.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
1.3.1 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作用 |
1.3.2 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分类与构成 |
1.3.3 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2 研究假设 |
1.5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设计 |
1.5.2 研究方法 |
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
2.1 研究方法 |
2.1.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 |
2.1.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2.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结果 |
2.2.2 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
2.2.3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2.3.1 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
2.3.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
2.4 对研究的启示 |
2.4.1 提升教师实验准备和设计的能力 |
2.4.2 改进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
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结构 |
3.1.2 研究方法 |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指标体系初选 |
3.2.1 实验属性 |
3.2.2 教学属性 |
3.2.3 评价属性 |
3.2.4 评价量表的初选 |
3.3 基于专家咨询的指标体系初构 |
3.3.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 |
3.3.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意见统计分析 |
3.3.3 指标体系初构小结 |
3.4 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与验证 |
3.4.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 |
3.4.3 综合分析与讨论 |
3.4.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
3.5.1 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
3.5.2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
3.5.3 指标权重的小结 |
3.6 实验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的研究 |
3.6.1 职前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认同度分析 |
3.6.2 在职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分析 |
3.6.3 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实验认同度的比较 |
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研究 |
4.1 课程开设模式的探索 |
4.1.1 课程开设的形式 |
4.1.2 实验对象的选取和问卷调查的设计 |
4.1.3 研究结果 |
4.1.4 小结和问题 |
4.2 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 |
4.2.1 研究方法 |
4.2.2 学生自评问卷的基础信息统计 |
4.2.3 学生自评成绩与真实平时成绩的差异性检验 |
4.2.4 课程各阶段对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影响分析 |
4.3 实践教学的小结 |
4.3.1 课程前自主训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
4.3.2 试讲试做是提升能力的关键 |
4.3.3 课中和课后的情境创设是达成能力的保障 |
5.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 1 重庆中学生物实验开设情况统计表 |
附表 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表 |
附录 |
附录1 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存在困难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的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3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6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7 指标体系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8 实验教学课程中的基本模式说明 |
附录9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 |
附录10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 |
附录11 课后教学能力评价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研成果 |
四、生物实验课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田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济宁地区为例[D]. 岳淑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D]. 王小江. 延安大学, 2021(11)
- [4]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实验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盛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研究[D]. 丁林敏. 延安大学, 2021(11)
- [6]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实践研究 ——以淮安市淮阴区某中学为例[D]. 曹珏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案例教学研究[D]. 刘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8]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D]. 陈朝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霍静. 西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