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是这样招聘毕业生的(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王玥[2](2021)在《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问题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日益凸显,其越来越成为群众关心和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重要就业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多涉及到的可能是无数个家庭的问题。在现今知识经济盛行的时代,在国家对学生的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对青年一代成长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青年一代必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综合态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就好业、提升就业成功率,确保就业高质量等是国家必须做好的重要民生课题。T市作为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支点城市,教育作为其城市发展的亮点特色和发展重点,如何将新兴培养出的人才建设家乡、回馈社会,破除高校毕业生迈出校门后的消息壁垒,做好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是现今乃至未来很长时间内需要写好的民生答卷。本研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理论支撑下,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分析法对T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同时对T市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就业促进各项举措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出T市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未成统一体系、政策举措执行有欠缺、实施效果缺乏持续关注和有效评估、政府服务职能发挥不够、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旧存在和未能提供足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在对国外促进就业举措和周边地市的对策借鉴的研究下,建议从制定完备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深化举措的执行力和推广度、建立政策实施跟进机制、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完善信息联动共建机制和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在T的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持久就业,吸引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建设家乡,切实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活跃发展,为T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孙富国[3](2021)在《Educating Engineers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Industry View(Chapter 4-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次进行翻译实践的文本选自一项工程教育研究报告,题为《21世纪工程师的教育:行业观》(Educating Engineers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Industry View)。该报告是由亨利管理学院代表英国皇家工程院负责撰写并于2006年出版,该报告以探讨工程作为行业在未来的需求为中心,通过调查不同类型企业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招聘需求,探究工程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未来所面临的挑战。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旨在向目标读者传达准确信息。在目的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本报告案例分析部分主要从工程教育研究报告语境下词汇、介词短语和语篇衔接三个角度进行研究,针对词汇的翻译主要采用了增译法、抽象译法和词类转换;针对介词短语的翻译采用了拆译法、增译法和直译法;针对语篇衔接的翻译主要采用了添加连接词的增译法。本报告可以为工程教育类研究报告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王磊[4](2021)在《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校园网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校园的管理工作当中。其中,校园的信息化招聘服务是高校信息技术管理的重要环节。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同时毕业生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在人员需求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工作时会出现招聘时间过长、手续过于复杂、准备材料不充分等问题。如果仍然使用以前的招聘方式不仅会大大降低管理的效率而且不利于毕业生、招聘单位和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也不符合当今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趋势。因此,研究和开发一个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高校毕业生招聘应聘流程的网络化跟踪,并通过网络搭建起毕业生、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与人员需求单位的联系渠道,对于提高毕业生招应聘管理效率,减轻管理人员负担极具意义。本文以西南地区某高校毕业生招聘应聘事务管理工作为背景,在分析了国内外校园招聘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后,提出了建设本系统的必要性。作者通过使用UML动态建模技术,并结合该高校校园招聘工作原始业务流程,首先对该高校招聘业务流程再造,然后对整个校园招聘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并且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之后,给出了系统部分操作界面和代码,通过使用黑盒测试技术完成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用例实践,并在测试完成后对测试过程中存在缺陷进行了说明。在本文的最后,作者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了总结,并说明了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未来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展望。
欧阳润[5](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丁诚[6](2020)在《基于招聘绩效的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逐年增加。近年来,校园招聘以其时效性高,人才性价比高、可塑性强的特点,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人力资源招聘的重要渠道。F集团是一家具有30多年历史的房地产公司,年销售额超过500亿,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为保证公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能构建好完备的人才梯队,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校园招聘工作。因此本文以F集团的校园招聘为研究对象,结合同行业与不同行业企业校园招聘情况,根据F集团实际特点,对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路径进行探索,具体如下:第一步,对F集团近几年来的校园招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F集团的校园招聘与其他同类企业进行对比分析。第二步,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首先对当前有关校园招聘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中提到的与本研究关联度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高频词汇。其次是根据高频词汇,提出访谈问题,并进行访谈。接着对访谈结果进行三级编码并作质性分析,得出影响校园招聘绩效的因素包括企业影响力、招聘计划、测试体系、招聘人员素质、后续评估跟进情况、毕业生自身能力、高校人才素质、高校就业管理水平、招聘周期、毕业生就业预期等;衡量校园招聘绩效的指标包括岗位胜任能力、工作满意度、候选人入职情况、企业认同、员工离职倾向等。根据上述结果制定初始问卷,经过预调研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并发放。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对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情况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三步,对前两步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出F集团校园招聘目前存在校园招聘需求计划制定不合理、提供的工作机会不符合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甄选结果不准确、校园招聘过程中应聘者流失、校园招聘渠道入职的员工入职后离职率高、企业影响力不够等问题,从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后续工作等方面对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提出合理制定校园招聘需求计划、明确校园招聘目标与衡量标准、精确选择目标院校、合理配置校园招聘人员、合理安排校园招聘时间、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改进校园招聘甄选工具、完善校园招聘流程、重视入职管理、积极构建反馈评估机制、提升企业影响力、关注在校生人才库建设、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被淘汰求职者的关系维护工作等优化建议。第四步,通过校园招聘优化满意度问卷对优化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调查,并做数据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优化建议为有效的结论。本文以F集团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查阅文献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基于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对F集团的校园招聘进行认真梳理,并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改进意见,对F集团的校园招聘管理进行优化,提升该公司校园招聘的有效性,同时为其他企业的校园招聘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鄂义强[7](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周媛媛[8](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汉语热”的背景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言文化传播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且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比例失调、人才培养力度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成为阻碍该专业发展的显着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本学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出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与云南师范大学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相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第三部分,以就业去向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社会市场、学校教育、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结合本人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思考,针对社会方面的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宣传、职业体系建设;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管理、就业指导;学生方面的专业的准确认知、知识技能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改进建议,并展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刘超辉[9](2020)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学院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民办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为研究对象,以M学院为研究样本,以归纳就业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剖析为主要内容,以给出解决就业服务问题的建议为研究目标,力争能为民办独立学院的招生与就业决策提供智识贡献。“就业乃民生之本,民生乃政府工作之本”,就业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施政的重点领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总体就业问题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群体的高教育程度,该问题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影响因素复杂,既要靠政府政策和财政项目工程支持,又要靠高校良好的就业组织管理,同时还离不开毕业生本人的努力,更离不开社会人才交流市场的平台服务,这是各要素间功能互促互增的系统。在办学体制多元化政策背景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且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9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2017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75.37万人,在校生数628.46万人,毕业生人数为163.16万人;2018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为183.94万人,在校生数为649.60万人,毕业生人数为166.2万人,创历年来最高,加上历年离校显性未就业和潜在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据会更大。独立学院虽然是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但由于其民办性质和录取批次靠后的身份,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正所谓“出口畅,进口才会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招生,也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进一步影响独立学院办学的社会评价。因此,研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既是社会总体就业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独立学院自身的就业服务机构设置及工作方式受制于学院管理体制,一般在母体学校指导下开展,就业服务形式比较单一,且有一定被动性,这与其民办性质和学生差异性大基础上的多元化需求不相符,独立学院应该立足于办学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完善就业服务组织管理部门设置,优化服务项目,提供有针对性且灵活的就业服务,真正成为多方就业供给与需求信息交互的就业服务平台,成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有力组织者。本研究以河南省M独立学院为个案,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以问题--原因--对策三段式逻辑展开研究。研究认为M学院存在就业服务提供碎片化、学校就业服务组织不力、合作办学方被动就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就业服务的统筹力度不够、学校重招生轻就业治校思路、办学方以利益为导向降低治校成本、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等。最后,提出完善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建议。从宏观层面上讲,政府应该强化就业服务提供的系统性,从微观层面上讲,学校应该从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服务教育全过程提供、就业服务组织有力等方面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同时强化办学方、学院和母体学校之间的合作力度,优化服务职能结构,以求达到分工施责,形成合力的服务供给效果。
曹硕[10](2020)在《A工程咨询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研究 ——胜任力模型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独依靠物质资本的传统方法,而是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因此招聘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应届毕业生凭借自身易获得、易培养、易配置、人力成本低等优势,受到各大企业人力资源的青睐。但当前,企业在应届毕业生招聘方面呈现出传统招聘模式成效低,招聘到的应届毕业生胜任力水平低等问题。本文以A工程咨询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研究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管理现状问题,针对应届毕业生招聘管理问题设计招聘优化策略及其保障措施。首先,本文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有关应届毕业生招聘的相关研究现状,基于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及我国近年来应届毕业生招聘概况,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以招聘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其招聘流程中招募、选拔、录用、评估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其次,从公司概况及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介绍A工程咨询公司,从现有的招聘流程、招聘对公司发展的积极作用与不足、应届大学生招聘及离职情况方面分析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管理效果,从而确定A工程咨询公司在应届毕业生招聘管理的问题及其原因。再次,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毕业生通用胜任力素质模型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基于应届毕业生胜任力素质模型对现有招聘体系进行优化,以胜任力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岗位工作分析,设计岗位说明书及岗位申请表。优化应届毕业生招聘甄选方法,采用行为面试法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选拔,同时加强面试官的培训,提升面试官小组的整体综合素质,在招聘质量、效率、成本和录用人员四个方面完善招聘管理体系的评估机制。最后,通过制度、资金、人员、文化方面来保障基于胜任力应届毕业生招聘优化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我们是这样招聘毕业生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是这样招聘毕业生的(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目的 |
●方法 |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结论 |
(2)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 |
2.1.2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凯恩斯就业理论 |
2.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3章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3.1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体措施 |
3.1.1 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实施 |
3.1.2 深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举措 |
3.1.3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补贴实施 |
3.2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成效 |
3.3 T市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分析 |
第4章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4.1.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未成统一体系 |
4.1.2 政策举措的执行上有欠缺 |
4.1.3 实施举措的成效和反响关注不到位 |
4.1.4 政府的服务职能发挥不够 |
4.1.5 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旧存在 |
4.1.6 未能提供足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 |
4.2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4.2.2 执行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 |
4.2.3 全方位跟进监管模式尚未建成 |
4.2.4 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仍有短板 |
4.2.5 政府信息传递与沟通未形成联动 |
4.2.6 就业保障的实施仍不完备 |
第5章 国内外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措 |
5.1.1 美国:政策扶持和就业引导 |
5.1.2 日本:全民参与式的就业促进 |
5.1.3 德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效用发挥 |
5.2 周边地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借鉴 |
5.2.1 苏州:先行人才落户机制为就业保驾护航 |
5.2.2 南通:运用“互联网+”实现政校企精准对接 |
5.2.3 扬州:注重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 |
5.3 各地就业促进对策比较分析及归纳 |
第6章 T市政府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
6.1 制定完备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 |
6.1.1 转变思想认识 |
6.1.2 增加资金投入 |
6.1.3 深入挖掘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需求 |
6.2 深化各大举措的执行和推广 |
6.2.1 厘清政策目标 |
6.2.2 扩大政策宣传 |
6.2.3 强化部门间的协同发力 |
6.3 建立政策实施跟进机制 |
6.3.1 注重评估体系的构建 |
6.3.2 建立长效监管模式 |
6.4 优化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职能 |
6.4.1 完善网格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
6.4.2 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就业引导实效 |
6.5 完善信息联动共建机制 |
6.5.1 形成多方共建模式 |
6.5.2 依托“互联网+”建设实名制人才就业信息库 |
6.5.3 赋能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一网通办”经办平台 |
6.6 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
6.6.1 保障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 |
6.6.2 加大就业援助的支持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T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走访企业访谈提纲 |
致谢 |
(3)Educating Engineers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Industry View(Chapter 4-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原文题材 |
二、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三、翻译理论的选择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二、译文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工程教育报告语境下词汇的翻译 |
一、增译法 |
二、语境分析法 |
三、词性转换法 |
第二节 工程教育报告中介词短语的翻译 |
一、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翻译 |
二、介词短语作定语的翻译 |
三、介词短语作表语的翻译 |
第三节 工程教育报告中语篇衔接的翻译 |
一、照应 |
二、连接 |
第五章 翻译总结以及结论 |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原文、译文 |
附录2:图表 |
附录3:平行文本 |
附录4:术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
1.4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
1.5 整体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NET框架 |
2.2 ASP.NET |
2.3 ADO.NET |
2.4 SQL Server |
2.5 B/S(Browser/Server)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总体目标及一般需求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业务需求 |
3.2.2 业务流程分解与再造 |
3.3 角色与业务功能分析 |
3.3.1 角色分析 |
3.3.2 业务功能分析 |
3.4 系统用例分析 |
3.5 系统用例模型 |
3.6 非功能需求 |
3.6.1 环境需求 |
3.6.2 性能需求 |
3.6.3 安全需求 |
3.7 可行性研究 |
3.7.1 技术可行性 |
3.7.2 经济可行性 |
3.7.3 社会可行性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角色的设计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2 系统建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主要实体属性图 |
4.3.2 数据库的表结构 |
4.4 系统安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前端主界面 |
5.2 管理员后台登录 |
5.3 管理员系统管理 |
5.4 职位类别管理 |
5.5 专业信息管理 |
5.6 毕业生用户管理 |
5.7 毕业生简历管理 |
5.8 毕业生求职管理 |
5.9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管理 |
5.10 系统安全实现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阶段 |
6.1.1 单元测试 |
6.1.2 集成测试 |
6.1.3 系统测试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用例 |
6.4 测试结果 |
6.5 测试缺陷说明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基于招聘绩效的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员工招聘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校园招聘相关理论 |
一、校园招聘的流程 |
二、招聘绩效评估 |
第二节 其他相关理论 |
一、人力资源规划 |
二、洋葱模型 |
三、人才测评理论 |
第三章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情况概述 |
第一节F集团基本情况 |
一、F集团概况 |
二、F集团组织架构 |
第二节F集团校园招聘现状 |
一、人员概况 |
二、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现状 |
第三节 同类企业校园招聘管理情况 |
一、万科集团 |
二、绿地控股集团 |
三、碧桂园集团 |
四、同类企业与F集团校园招聘情况对比 |
第四章 基于招聘绩效的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情况问卷调查 |
第一节 校园招聘绩效影响因素质性分析 |
一、校园招聘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
二、访谈 |
三、资料编码与处理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收集 |
第三节 问卷数据质量检验 |
一、变量测量题项的描述性统计 |
二、正式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四节 问卷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F集团校园招聘前期准备阶段情况 |
二、F集团校园招聘实施阶段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三、F集团校园招聘后续工作阶段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四、其他影响F集团校园招聘绩效因素分析 |
第五章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 |
第一节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校园招聘需求计划制定不合理 |
二、提供的工作机会不符合毕业生的就业预期 |
三、甄选结果不准确 |
四、校园招聘过程中应聘者流失 |
五、校园招聘渠道入职的员工入职后离职率高 |
六、企业影响力不够 |
第二节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校园招聘前期准备阶段 |
二、校园招聘实施阶段 |
三、校园招聘后续阶段 |
第六章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校园招聘前期准备优化策略 |
一、合理制定校园招聘需求计划 |
二、明确校园招聘的目标与衡量标准 |
三、精确选择目标院校 |
四、合理配置校园招聘人员 |
第二节 校园招聘实施阶段的优化策略 |
一、合理安排校园招聘的时间 |
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
三、改进校园招聘甄选工具 |
四、完善校园招聘流程 |
第三节 校园招聘的后续工作优化策略 |
一、重视入职管理 |
二、积极构建反馈评估机制 |
第四节 其他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策略 |
一、提升企业影响力 |
二、关注在校生人才库建设 |
三、加强与高校的关系维护工作 |
四、加强与被淘汰求职者的关系维护工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预期效果与总结 |
一、预期效果 |
二、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开放性编码结果表 |
附录3 预调研问卷 |
附录4 正式调研问卷 |
致谢 |
(7)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
(一)责任政府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8)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成果导向教育 |
二、完全学分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
二、成果评述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
第一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 |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就业去向分布 |
三、就业地区分布 |
四、就业质量分析 |
第二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就业去向 |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四、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五、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市场因素 |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
二、专业宣传不到位 |
三、市场需求不平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二、培养力度不到位 |
三、就业指导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个人因素 |
一、对专业了解不够清晰 |
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学科定位 |
二、客观宣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三、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体系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破除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
三、完善选课制度,科学设置课程 |
四、明确教学实践要求,加强实践管理 |
五、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第三节 学生方面 |
一、认真了解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
二、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谋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Ⅰ |
附录 B 问卷Ⅱ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访谈记录(1) |
附录 E 访谈记录(2) |
附录 F 访谈记录(3) |
附录 G 访谈记录(4) |
附录 H 访谈记录(5) |
附录 I 访谈记录(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境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独立学院 |
(二)公共就业服务 |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 |
二、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脉络及主要内容 |
(二)公共产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现状 |
一、M学院的概况 |
(一)M学院简介 |
(二)M学院特性 |
(三)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概况 |
二、M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设计 |
(一)问卷设计思路 |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
三、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M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
(二)学生对学院组织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
(三)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
(四)学生就业服务需求的特征与结构分析 |
(五)学生对办学方就业服务供给的满意度调查 |
第三章 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就业服务提供碎片化 |
(一)制度保障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监管 |
(二)大学生就业扶助专项资金缺位 |
(三)缺乏对大学生就业信息有效整合 |
二、学院就业服务管理粗略化 |
(一)就业服务范围狭窄 |
(二)专职服务人员严重缺乏 |
(三)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弱化 |
(四)毕业生实习流于形式 |
(五)就业课程设置模式单一 |
(六)对学生就业认知教育不够 |
三、办学方就业服务主体意识缺失 |
(一)报业集团的就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到位 |
(二)母体学校对学院的就业工作重视度不够 |
四、用人单位参与就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
(一)用人单位与M学院合作的愿望不强 |
(二)M学院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
五、毕业生主动参与就业的意识不强 |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自我意识强 |
(二)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低 |
第四章 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就业服务供给的统筹力度不够 |
(一)就业扶持资金未得到落实 |
(二)大学生就业环境亟待改善 |
二、就业教育实效性弱 |
(一)就业教育严重不足 |
(二)突击性教育现象突出 |
(三)就业教育内容的错误偏向 |
三、办学方重招生轻就业 |
(一)就业政策与资金明显不足 |
(二)办公条件亟待改善 |
四、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主体意识不强 |
(一)用人单位的平台供给缺位 |
(二)用人单位就业反馈时效性差 |
五、毕业生受家庭环境影响较深 |
(一)自我为中心意识强 |
(二)家庭期望值太高 |
第五章 完善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政府就业服务体系的系统性 |
(一)建立健全政策落实和制度保障 |
(二)搭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 |
二、加大办学方就业服务供给的参与度 |
(一)报业集团应对就业服务足够的重视 |
(二)母体学校应加大对M学院的帮扶力度 |
三、构建科学的就业准备教育体系 |
(一)建立就业教育课程体系 |
(二)完善就业服务机构设置和专业队伍建设 |
(三)规范实习制度并大力拓展实习基地 |
(四)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 |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二)提高用人单位的参与度 |
五、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
(一)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
(二)提高就业认知度和参与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A工程咨询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研究 ——胜任力模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应届毕业生招聘的研究 |
1.2.2 应届毕业生招聘方式的研究 |
1.2.3 应届毕业生招聘有效性的研究 |
1.3 应届毕业生招聘概况 |
1.3.1 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统计情况 |
1.3.2 应届毕业生招聘的特点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2 员工招聘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员工招聘概论 |
2.2 员工招聘的流程 |
2.1.1 招募 |
2.1.2 选拨 |
2.1.3 录用 |
2.1.4 评估 |
2.3 员工招聘相关理论 |
2.3.1 胜任力理论 |
2.3.2 人岗匹配模型 |
3 A工程咨询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管理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
3.2 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现状 |
3.2.1 公司招聘流程 |
3.2.2 现有招聘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
3.2.3 应届大学生招聘及离职情况 |
3.3 A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A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的问题 |
3.3.2 A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A公司应届毕业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4.1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思路 |
4.1.1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 |
4.1.2 应届毕业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步骤 |
4.2 建立应届毕业生通用胜任特征模型 |
4.2.1 应届毕业生胜任特征指标 |
4.2.2 设计调查问卷 |
4.2.3 发放调查问卷 |
4.2.4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4.2.5 建立应届毕业生通用胜任力素质模型 |
4.3 构建应届毕业生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
4.3.1 构建应届大学生岗位胜任素质初步模型 |
4.3.2 提炼应届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 |
4.3.3 验证应届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能力素质模型 |
4.3.4 建立应届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 |
5 A公司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优化 |
5.1 基于胜任力应届毕业生招聘体系优化的目标 |
5.1.1 解决公司现有招聘问题 |
5.1.2 有利于完善招聘体系 |
5.1.3 提升应届毕业生招聘的有效性 |
5.2 基于胜任力应届毕业生招聘体系优化思路 |
5.3 基于胜任力应届毕业生招聘体系优化策略 |
5.3.1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应届毕业生岗位工作分析 |
5.3.2 优化应届毕业生招聘甄选方法 |
5.3.3 培训招聘面试官 |
5.3.4 完善招聘管理体系评估机制 |
6 A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体系优化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制度保障 |
6.2 资金保障 |
6.3 人员保障 |
6.4 文化保障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胜任力素质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 B 岗位胜任素质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我们是这样招聘毕业生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王玥. 扬州大学, 2021(09)
- [3]Educating Engineers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Industry View(Chapter 4-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孙富国.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高校校园招聘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6]基于招聘绩效的F集团校园招聘管理优化研究[D]. 丁诚.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7]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D]. 周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学院为例[D]. 刘超辉. 河南大学, 2020(02)
- [10]A工程咨询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研究 ——胜任力模型视角[D]. 曹硕.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