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箱养殖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体长与咽喉径之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曹栋正,陈四清,王贞杰,王有廷,刘长琳[1](2016)在《裸盖鱼幼鱼工厂化养殖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幼鱼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和分析其生长特征。在地下海水温度(10.42±0.45)13.65±1.22℃的条件下,经过210 d的养殖试验,裸盖鱼幼鱼由初始平均体重(33.27±5.82)g增长到(805.20±113.79)g,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193.42±29.23)g/月,平均日增重量(3.68±0.61)g/d,最大日增重量(6.45±0.97)g/d。裸盖鱼幼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7 4 L2.943 6(R2=0.973 1)。水温对裸盖鱼幼鱼的增重、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均有影响,结果显示,最适养殖水温为(11.32±0.75)12.68±0.92℃,与1龄以上裸盖鱼的最适水温基本一致,在该水温范围内,裸盖鱼幼鱼生长迅速,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研究表明,裸盖鱼喜低温,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显着,是极具开发前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
谌微[2](2014)在《大黄鱼雌雄形态及遗传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雌雄大黄鱼的形态学性状及内脏器官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大黄鱼的主要形态指标体系,比较了雌雄鱼外部形态、生长性能及内部器官之间的差异情况,并利用重测序数据对雌雄鱼基因组水平的差异做了初步分析,进行了性别特异性候选序列的筛选。主要结果如下:1、对554尾大黄鱼进行了研究,每尾鱼23项外形数据,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大于1.5的主成分5个,累积贡献率达到82.56%,分别为大黄鱼整体框架结构指标、肥瘦程度指标、头部及吻长指标、躯干及尾部指标及胸腔纵切面大小指标。2、比较了554尾大黄鱼雌雄的外形性状,除吻长、眼径及尾鳍长差异不显着外,其余9项计量性状差异均显着(P<0.05),比例性状中丰满度、体长/体厚、体长/体高、头长/眼径及尾柄长/尾柄高5项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其中以丰满度、体长/体厚、体长/体高差异最大,这3项比值可作为雌雄鉴别依据。综合分析可知,大黄鱼雌鱼体高、体厚及尾柄高均大于雄鱼,而雄鱼眼径、尾柄长较雌鱼更长,雌鱼体形更为丰满,为厚胖型,而雄鱼体形为扁瘦型。3、比较了10个家系雌雄鱼的计量性状的生长差异,除吻长、眼径、尾鳍长的增长差异不显着外,其余9项计量性状增长差异显着。分别从群体及家系水平对大黄鱼雌雄进行了判别,群体中雌雄最高判别准确率为76.83%,家系中雌雄最高判别准确率达97.1%,表明基于家系对大黄鱼雌雄的判别准确率更高。4、比较了雌雄大黄鱼的8项内脏器官及7项内脏指数差异,除心指数及鳔指数差异不显着外,其余内脏器官参数均达差异极显着水平(P<0.01)。以性腺、肝脏、胃肠重及肠长差异最大,这些器官与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揭示大黄鱼雌雄外形差异与生殖能量配置及消化系统功能有关。5、通过基因组重测序方法初步分析了雌雄大黄鱼遗传水平的差异。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出3条大小为21.6Kb、30.8Kb、47.4Kb的X染色体候选DNA长片段及1448条Y染色体候选DNA短片段。
陈成进[3](2011)在《人工养殖大黄鱼主要生长特征观察》文中指出本文对宁德市人工养殖大黄鱼的主要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测定的440尾养殖大黄鱼的体长范围为40.2mm~309.6mm,体重范围为0.95g~555.9g。以Keys氏公式W=aLb,拟合养殖630d大黄鱼的体长L(mm)与体重W(g)的关系式为:W=0.0151L3.06(6R2=0.9992),其中b≈3,显示此阶段的人工养殖大黄鱼生长均匀,为等速生长类型。
陈慧,林国文,刘招坤,陈武,谢友佺,王兴春[4](2010)在《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对宁德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780尾大黄鱼25个月龄的各项生长数据,体长变幅为20.5320.0 mm,体质量变动范围为0.281555.5 g;生长指标显示,体长生长指标为0.2082.123,体质量生长指标为0.52947.579;肥满度波动范围为1.74%2.37%;肝指数变动范围为0.92%2.07%;鳔生长指数为1.08%1.85%;雌鱼性腺成熟系数为010.04%,而雄鱼则为02.27%。以Keys氏公式W=aLb,拟合25月龄养殖大黄鱼的体长(L)与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0.0195 L 2.9775(R2=0.9959),其中b≈3,即此生长阶段的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均匀,为等速生长类型;体质量生长呈幂函数生长,其回归方程为:y=1.8617x1.8099(R2=0.9931)。体长Y(cm)与养殖时间X(月龄)的生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0259x2+1.7125x+4.1534(R2=0.989)。
宁岳[5](2007)在《大黄鱼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AFLP和微卫星标记,以一个F1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大黄鱼遗传连锁图谱。用29对AFLP引物组合(从中64对引物中筛选出)对亲本和94只子代个体进行了分离分析,共得到513个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AFLP标记,其中含231(44.2%)个母本分离标记和191(36.5%)个父本分离标记。卡方检验显示,父、母本分离标记中共有62个偏分离标记(14.7%),其他360个标记符合孟德尔1:1分离规律(85.3%)可用于连锁分析。13个在家系中有作图信息的微卫星位点,分别有11个和10个可用于雌性和雄性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利用父、母本分离标记,分别构建了大黄鱼的雌性和雄性连锁图谱。雌性遗传连锁图谱由188个遗传标记组成,分布于24个连锁群,其中AFLP标记181个,微卫星位点7个,图谱总长度为2278.2 cM,标记平均间隔为13.9 cM。雄性遗传连锁图谱共含有160个遗传标记,AFLP标记152个,微卫星标记8个,分布于23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1926.1 cM,标记平均间隔为14.1cM。经计算,雌性连锁图谱的预期长度为2944.0 cM,覆盖率为77.4%;雄性连锁图谱的预期长度为2572.8 cM,覆盖率为74.9%。利用雌性和雄性图谱共有的微卫星标记(LYC0012,LYC0020,LYC0024和LYC0033),共有四个连锁群在两个图谱中对应起来。性别标记定位到雄性连锁图的第12号连锁群上,且与标记agacta355的遗传距离为0 cM,进一步证明大黄鱼性别决定机制为XY型,同时与大黄鱼性别标记紧密连锁标记的发现,将为定位识别性别决定因子和获得大黄鱼性别决定基因序列奠定基础。
江琴,林武,陈坦,邓秀芳[6](2001)在《网箱养殖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体长与咽喉径之间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大黄鱼体重、体长、咽喉径的准确测量 ,并将测量的原始数据经计算机统计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存在着幂函数关系 ;同时 ,当大黄鱼体重在 5~ 1 0 0 g范围内时 ,体长与咽喉径之间存在着线性函数关系 .
二、网箱养殖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体长与咽喉径之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箱养殖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体长与咽喉径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裸盖鱼幼鱼工厂化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养殖管理 |
1.3 数据测量及分析 |
2 结果 |
2.1 生长特征 |
2.2 增重量、增重率、饵料系数与水温的关系 |
3 讨论 |
3.1 最适水温的确定 |
3.2 生长优势及养殖前景 |
4 结论 |
(2)大黄鱼雌雄形态及遗传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鱼类形态学研究 |
1.1.1 概述 |
1.1.2 鱼类形态学研究进展 |
1.1.3 鱼类雌雄形态差异研究 |
1.1.4 鱼类内脏差异研究 |
1.2 鱼类分子标记研究 |
1.2.1 概述 |
1.2.2 鱼类性别分子标记研究 |
1.3 测序技术及鱼类基因组研究 |
1.3.1 测序技术介绍 |
1.3.2 鱼类基因组研究进展 |
1.4 大黄鱼研究背景 |
1.4.1 大黄鱼概述 |
1.4.2 大黄鱼养殖现状 |
1.4.3 大黄鱼形态差异研究 |
1.4.4 大黄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
1.4.5 大黄鱼分子标记研究 |
1.4.6 大黄鱼性控及雌核发育研究 |
1.5 本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基于群体的大黄鱼雌雄形态指标体系及外形差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数据测量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黄鱼主要形态指标分析 |
2.2.2 大黄鱼雌雄计量性状分析 |
2.2.3 大黄鱼雌雄外形主要差异及其判别 |
2.2.4 大黄鱼雌雄判别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2.3.1 大黄鱼群体形态指标分析 |
2.3.2 大黄鱼雌雄形态差异比较 |
2.3.3 大黄鱼雌雄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 |
第3章 基于家系的大黄鱼雌雄外形比较及差异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数据测量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大黄鱼10个家系外形性状分析 |
3.2.2 大黄鱼各家系雌雄外形性状比较 |
3.2.3 基于家系的大黄鱼雌雄判别分析 |
3.3 讨论 |
3.3.1 家系间及雌雄间的形态差异比较 |
3.3.2 基于家系的雌雄判别分析 |
3.3.3 大黄鱼雌雄外形判别的综合分析 |
第4章 大黄鱼雌雄内脏指数及外形生长差异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数据测量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大黄鱼雌雄各内脏差异分析 |
4.2.2 不同时期大黄鱼雌雄形态学性状比较 |
4.2.3 大黄鱼雌雄生长差异比较 |
4.3 讨论 |
4.3.1 大黄鱼雌雄内脏指数差异比较 |
4.3.2 大黄鱼雌雄生长差异分析 |
4.3.3 大黄鱼雌雄内脏指数与外形差异的相关性 |
第5章 大黄鱼雌雄基因组差异及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与基因组测序样品 |
5.1.2 测序文库构建 |
5.1.3 文库质量检测 |
5.1.4 测序数据质控及过滤 |
5.1.5 数据量统计及SNP标记开发 |
5.1.6 X染色体连锁候选DNA序列的筛选方法 |
5.1.7 Y染色体连锁候选DNA序列的筛选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雌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 |
5.2.2 SNP分子标记开发 |
5.2.3 候选雌雄特异性DNA序列 |
5.3 讨论 |
5.3.1 SNP标记开发 |
5.3.2 性别连锁标记的筛选 |
5.3.3 测序技术在鱼类研究中应用展望 |
第6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人工养殖大黄鱼主要生长特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养殖时间、地点 |
1.2 养殖条件 |
1.3 测定内容 |
2 结果 |
2.1 人工养殖大黄鱼的生长指标 |
2.2 人工养殖大黄鱼的体长与体重的生长关系 |
3 讨论 |
3.1 人工养殖大黄鱼的主要生长特征 |
3.2 人工养殖大黄鱼的肥满度 |
(4)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养殖条件与养殖时间 |
1.3 测定内容 |
1.4 数据处理及参数计算 |
2 结果 |
2.1 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生长特性 |
2.2 大黄鱼的生长式型 |
3 讨论 |
3.1 宁德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体征的生长特性 |
3.2 网箱养殖大黄鱼其他性状的生长特性 |
3.3 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生长式型 |
(5)大黄鱼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应用 |
1.2 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及鱼类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
1.3 构建大黄鱼遗传连锁图谱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AFLP 和微卫星分离标记的筛选 |
2.1 创建作图群体 |
2.2 AFLP 标记检测家系亲本多态性 |
2.3 AFLP 标记的筛选 |
2.4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
2.5 AFLP 和微卫星标记总结和讨论 |
第三章 大黄鱼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网箱养殖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体长与咽喉径之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裸盖鱼幼鱼工厂化养殖试验[J]. 曹栋正,陈四清,王贞杰,王有廷,刘长琳. 渔业现代化, 2016(03)
- [2]大黄鱼雌雄形态及遗传差异的研究[D]. 谌微. 集美大学, 2014(04)
- [3]人工养殖大黄鱼主要生长特征观察[J]. 陈成进. 现代渔业信息, 2011(03)
- [4]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特性的研究[J]. 陈慧,林国文,刘招坤,陈武,谢友佺,王兴春. 海洋科学, 2010(11)
- [5]大黄鱼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 宁岳. 集美大学, 2007(05)
- [6]网箱养殖大黄鱼体重与体长、体长与咽喉径之间的关系[J]. 江琴,林武,陈坦,邓秀芳. 台湾海峡,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