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1](2021)在《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俊男[2](2021)在《投喂策略对稻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排放和饲料氮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营养化是制约池塘养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稻鱼共作是我国典型的生态农作模式,在养分互补利用、减少氮污染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饲料投喂策略(饲料投喂率和饲料蛋白含量)是决定稻鱼共作系统氮投入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及养殖系统中氮污染物排放。但是饲料投喂率和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排放以及饲料氮利用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黄颡鱼养殖池溏种稻模式为例,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饲料投喂率和饲料蛋白含量对气态氮(N2O和NH3)散失、水体和底泥不同形态氮含量、黄颡鱼生长性能以及氮利用率的影响,初步为稻-黄颡鱼共作系统饲料投喂率和饲料蛋白含量的采用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投喂率增加会促进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的N2O排放,对NH3挥发无显着影响。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不投喂处理呈N2O净吸收状态(-0.01 kg·ha-1),而2%投喂率(0.11 kg·ha-1)、4%投喂率(0.19 kg·ha-1)、6%投喂率(0.33 kg·ha-1)和8%投喂率(0.72 kg·ha-1)处理呈N2O净排放状态。在相同投喂率下,稻-黄颡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比黄颡鱼单养处理显着降低了32.10%。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饲料投喂率增加而增加,表明投喂率的增加会削弱稻-黄颡鱼共作模式对N2O排放和水体氮污染的消减效应。2、饲料投喂率增加对黄颡鱼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黄颡鱼特定生长率、粗蛋白含量和蛋白增加量随投喂率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黄颡鱼对饲料氮的利用率随投喂率增加呈下降趋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大黄颡鱼特定生长率、最大个体蛋白增加量和最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对应投喂率分别为5.49%、5.16%和1.00%。结合生产实际,在保障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建议稻-黄颡鱼模式的投喂率不超过5.49%。3、饲料蛋白含量增加会促进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的N2O排放,对NH3挥发无显着影响。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投喂相同饲料的稻-黄颡鱼共作处理N2O排放量和水体氮含量均显着低于黄颡鱼单养处理。4、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对稻-黄颡鱼共作处理中黄颡鱼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通过回归分析表明,饲料蛋白含量为25.00%-37.07%时,黄颡鱼生长性能、单位产量N2O排放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而进一步增加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生长的促进效应不显着。综合考虑N2O排放因素,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蛋白含量应尽量低于37.07%。5、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氨排泄和消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黄颡鱼胃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相反,淀粉酶活性随蛋白水平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脂肪酶活性无显着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增加,黄颡鱼平均氨排泄速率也随之显着增加。其中,40%和45%蛋白含量投喂处理中平均氨排泄率高于25%、30%和35%蛋白含量投喂处理。
何妤如[3](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李红娜,姜凯阳,徐海圣,常志州,吴华山,朱昌雄[4](2021)在《养殖业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外近20 a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了收集与统计分析,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以及末端资源化等角度对不同养殖类型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的完善。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国内研究集中在生猪污染领域,而国外以肉(奶)牛污染防治研究为主,国内外文献对水产养殖污染的关注度均不足;在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方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其中国内对堆肥、厌氧发酵等方向的研究热度较高,研究关注点多与土壤污染相关,而国外研究的关注点更为全面,包括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养殖污水处理以及温室气体等。未来我国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废弃物多元化处理的技术模式,关注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养殖业造成的水污染及大气污染的致污机理及控制技术,以期完善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全面提高养殖业污染综合防控效果。
林明辉,魏泰莉,马林,颜曦,张瑞泉,张溢卓[5](2021)在《广东淡水养殖业发展战略的日本经验借鉴》文中指出广东省淡水养殖业走在全国前列,多次推动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广东省淡水渔业结合科技力量和官民合力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摸索出独特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九大名优淡水养殖品种养殖产量全国第一,在品牌化和养殖模式创设上成绩良好。此外,广东省高经济价值鱼类和观赏鱼类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这恰恰是日本淡水养殖业的优势。日本在高经济价值水产品发展战略以及观赏鱼发展战略上具有独特的成功经验,结合广东省鳗鲡、河豚等名优水产品养殖业以及淡水观赏鱼产业的发展优势,未来广东淡水养殖业需注重外销多元化发展、淡水养殖业绿色发展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助力中国由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转变。
代国锋[6](2020)在《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绥滨县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夹角地带,水域资源优越,鱼类种类丰富,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淡水渔业作为促进绥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产业,是绥滨县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全县各类养殖水域面积共250平方千米,水产品产量7000吨,产值1.36亿元,养殖方式主要为池塘、坑塘、河沟养殖、稻田养殖、网箱生态养殖、工厂化车间养殖。改革开放以来,绥滨县的淡水渔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养殖品种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绥滨县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绥滨县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并对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劣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渔业生产情况,对绥滨县的淡水渔业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近年来,绥滨县淡水渔业取得了显着成就,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资源得到养护,生态养殖高速发展,名特优品种得到大力推广,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渔业产业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2)特色养殖发展不足,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3)科研创新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当前绥滨县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提出绥滨县渔业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第一、发展绿色渔业,促进特色渔业发展;第二、强化品牌效应,促进规模化发展;第三、推动科技创新,合理布局渔业三产。本文的完成对进一步调整绥滨县渔业产业结构、扩大再生产、发展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参考,旨在对在绥滨县推行科技兴渔,以及加强淡水渔业品牌建设提供合理建议,为绥滨县淡水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徐姣姣[7](2020)在《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为关切的两大主题,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其中海洋渔业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沿海地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海水养殖业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地理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因此探究海水养殖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研究整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概述了海水养殖业的六次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然后基于经济学角度,结合产业集聚、区位论等理论,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产业集中率与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四个指标分析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分布不均衡。藻类集聚现象最强,其次为贝类、甲壳类和鱼类海水养殖;(2)鱼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和山东省;甲壳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和山东省;贝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山东省、福建省、辽宁省和广东省;藻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和浙江省;(3)海水养殖产业南北差异明显,鱼类和甲壳类主要集聚在南方省市,贝类和藻类主要集聚在北方省市。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对海水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经济核算、生产要素和加工与贸易方面的关联度较高。其中渔业经济产值影响因子关联度最高;其次为生产要素中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海洋渔业养殖人员数量;加工与贸易中水产品进出口和加工产品产量也是海水养殖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海水养殖规模较大的省市建议提高单产量,不能一味的扩大养殖面积;利用空间集聚效应,加快产业集聚升级;优化海水养殖模式,提高单产生态效率;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生态区域品牌。
李楠[8](2020)在《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文中认为在城市化、围垦造田等强烈人为活动干扰下,作为海陆纽带的滨海湿地正面临着面积萎缩、资源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沿海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类型复杂且变化频繁,由于缺乏长时间序列的湿地监测资料,限制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及机制研究,难以提出针对性的滨海湿地科学管理及生态修复的政策。因此,亟需采用新方法快速有效的开展滨海湿地信息的准确提取,查明海陆交错地带复杂地类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建立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评估体系,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价值及生态安全变化,明确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与生态恢复政策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论文选择杭州湾为研究区,在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遥感数据的连续性、真实性、系统性等特点,基于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1973年至2015年的长时间的Landsat MSS/TM/OLI系列遥感影像,开展滨海湿地信息提取和动态变化监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评价,对研究区滨海湿地时空演变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杭州湾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一种结合面向对象、物候特征和专家知识的规则树分类方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精准提取滨海湿地信息。该方法充分利用不同湿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物候差异,可以准确地识别和提取研究区内土地覆盖类别,遥感分类结果总体精度达90.28%,kappa系数为0.89。结果表明,结合物候特征的专家知识规则树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增大不同类型湿地间的遥感可分离性,比最大似然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更具有优势,适用于复杂滨海湿地信息提取。(2)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滨海湿地信息,开展杭州湾湿地类型动态变化监测,分析滨海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73年至2015年间,杭州湾滨海湿地空间格局变化显着,湾滨海湿地(海三棱藨草盐沼,互花米草盐沼,淡水草本沼泽)靠海一侧逐年向外扩张,靠内陆一侧不断转化为水产养殖塘及不透水地表等类型。不透水地表的面积增加935.72 km2,扩大了16.3倍,向北扩展明显,滨海湿地受到严重影响。自然及人为因素驱动下,滨海湿地的演变过程及规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结合遥感土地覆盖结果,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成递减趋势,分别为413.01亿元,261.25亿元,259.52亿元和224.3亿元。其中调节服务的总价值最高,水质净化、气候调节、保持土壤和促淤造陆是湿地核心功能。围垦和城镇建设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是造成生态价值降低的最主要驱动因素。(4)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等5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估杭州湾滨海湿地2000年至2015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杭州湾滨海湿地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413、0.382、0.287和0.582,安全等级由预警等级恶化到脆弱等级,又恢复到预警等级,呈下降后上升趋势。基于灰色模型预测2020年杭州湾滨海湿地将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5)定性的分析了杭州湾滨海湿地在自然演替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长时间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和物种入侵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因素,人口、经济、政策、围垦、城镇建设和水产养殖是主要的人为驱动因素。论文从滨海湿地生态视角出发,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形成了一套运用遥感技术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地类信息提取-时间序列湿地动态变化监测-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的技术方法。该成果为类似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科学合理选择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杭州湾滨海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名戈[9](2019)在《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将引领区域经济成规模化发展,带动全国产业快速、稳当发展。水产养殖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对海洋动、植物蛋白以及饮食爱好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规模的增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未来可期。大连市物产丰富、淡水和海洋资源充裕,是东北乃至全国水产养殖产品供应基地。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中进入日新月异的持续发展阶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遇到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经营方式不规范、种质退化、病害、科技水平低、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因此改善大连市水产养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大连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非常迫切的需求。本文的研究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水产品消费贸易情况、行业环境、渔业地位、各市水产类型、产品产量以及大连渔业资源等角度分析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大连水产养殖业在目前的发展格局中存在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发展规模零散,养殖缺乏标准,品牌意识不足,以及产品附加值低、水产品深加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分析大连市水产养殖问题方面,通过对论文借助的SWOT分析法,对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整理分析,帮助笔者更加清晰地判断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竞争优势及市场机会。在解决问题方面,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得论文基于前文研究成果,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支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优化养殖品种,深化优质结构,建立水产品养殖行业组织,企业加强树立产品品牌意识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对策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制定,而是从大连市地区的宏观层面进行考量,希望能够为其他类似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通过对文献分析法的利用和国内外水产养殖业发展理论的系统梳理,运用在丰富水产养殖业发展理论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渔业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实践层面上,采取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在论文客观分析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方法探索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研究解决对策,对解决大连市水产养殖业遇到的困境,推动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提出的改善建议,在改善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为国内类似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
吴若男[10](2019)在《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逐步确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打开了新局面。东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推进方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服务我国对外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林、渔业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从东盟国家渔业发展趋势中探索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方向与路径。首先,本文从渔业资源、渔业发展现状、渔业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东盟渔业发展情况。本文认为,东盟国家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开发潜力很大。渔业是东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目前东盟国家渔业产量稳定,海洋捕捞业、内陆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加工设施落后限制了其出口产品的加工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渔业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发生了一定转变,开始兼顾渔业经济效益和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现状及特点。目前,中国与东盟已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多个方面有了合作进展,但总体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合作范围比较局限。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贸易相关指数衡量中国与东盟渔业技术和渔业贸易的合作潜力,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在渔业技术和贸易方面存在互补性,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合作空间。接着,本文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前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面临着良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但也存在投资环境、监管机制、资源减退和主权争议等方面的挑战。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发展前景良好,合作空间广阔,特别是在水产养殖、渔业加工贸易、渔港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主要渔业合作领域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掘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潜力,突破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障碍。
二、21世纪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投喂策略对稻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排放和饲料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淡水养殖系统氮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1.1.1 淡水养殖系统氮循环特征 |
1.1.2 淡水养殖氮冗余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
1.1.3 淡水养殖氮冗余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
1.2 饲料投喂策略对淡水养殖系统氮利用的影响 |
1.2.1 投喂率对淡水养殖系统氮利用的影响 |
1.2.2 蛋白含量对淡水养殖系统氮利用的影响 |
1.3 稻鱼共作系统的氮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
1.3.1 稻鱼共作系统发展概况 |
1.3.2 稻鱼共作系统氮循环特征 |
1.3.3 稻鱼共作系统氮循环影响因素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饲料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气态氮排放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饲料投喂率对N_2O与 NH_3排放的影响 |
2.2.2 饲料投喂率对水体氮含量的影响 |
2.2.3 饲料投喂率底泥氮含量的影响 |
2.2.4 气态氮排放与水体和底泥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料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氮利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 |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饲料投喂率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稻鱼共作处理的适宜投喂率分析 |
3.2.3 饲料投喂率对稻-黄颡鱼共作处理氮收支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气态氮排放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试验饲料配制 |
4.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饲料蛋白含量对N_2O和 NH_3排放的影响 |
4.2.2 饲料蛋白含量对水体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3 饲料蛋白含量对底泥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4 气态氮排放与水体和底泥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氮利用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设计 |
5.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5.2.2 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氨排泄的影响 |
5.2.3 饲料蛋白含量对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4 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处理氮收支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
2.1.1 逻辑起点 |
2.1.2 资源养护 |
2.1.3 可持续利用 |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
2.2.2 学科关联 |
2.2.3 相关原则 |
2.3 基本分类 |
2.3.1 渔业生态伦理 |
2.3.2 渔业社会伦理 |
2.3.3 渔业产业伦理 |
2.3.4 渔业科技伦理 |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
3.1.2 渔业元治理 |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
3.3.1 伦理分析矩阵 |
3.3.2 伦理评估工具 |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
4.1.1 时间维度 |
4.1.2 空间维度 |
4.1.3 人际维度 |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
4.2.1 人与人的博弈 |
4.2.2 人与鱼的博弈 |
4.2.3 知与行的脱节 |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养殖业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文献检索式及检索词 |
1.2.1 生猪污染防治技术检索式与检索词 |
1.2.2 家禽污染防治技术检索式与检索词 |
1.2.3 肉(奶)牛污染防治技术检索式与检索词 |
1.2.4 水产(淡水)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检索式与检索词 |
1.3 信息分析方法 |
1.3.1 文献计量学方法 |
1.3.2 分析可视化方法 |
2 检索数据分析 |
2.1 论文数量分析 |
2.1.1 国内外论文分布情况 |
2.1.2 各类型发文数量及趋势 |
2.1.3 各养殖类型发文占比情况 |
2.2 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发展历程分析 |
2.2.1 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国内外研究关注度演变 |
(1)生猪 |
(2)家禽 |
(3)肉(奶)牛 |
(4)水产(淡水)养殖 |
2.2.2 养殖污染防治技术高频关键词演变 |
2.2.3 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发展历程总结 |
(1)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发展历程 |
(2)水产(淡水)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发展历程 |
3 研究趋势预测 |
4 结论 |
(5)广东淡水养殖业发展战略的日本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广东省淡水渔业发展历程 |
2 广东省淡水渔业发展战略 |
2.1 九大名优淡水养殖品种领先全国 |
2.2 品牌化和养殖模式战略 |
2.2.1 草鱼———“345”现代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 |
2.2.2 鳜鱼———优良品种培育与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
2.2.3 鲈鱼———大口黑鲈“优鲈3号”优化培育模式 |
2.2.4 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技术 |
2.2.5 南美白对虾———分段式健康养殖技术 |
3 日本淡水渔业发展的经验 |
3.1 淡水高经济价值水产品发展战略 |
3.1.1 鳗鱼养殖成为淡水养殖支柱产业 |
3.1.2 鳗鱼养殖发展战略 |
3.2 观赏鱼锦鲤战略 |
4 日本淡水养殖经验对广东省的启示 |
4.1 外销多元化发展 |
4.2 淡水养殖业绿色发展 |
4.3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 |
(6)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 |
2.1 绥滨县淡水水域资源概况 |
2.2 绥滨县淡水渔业养殖现状 |
2.3 绥滨县淡水渔业养殖模式及产量变动分析 |
2.3.1 绥滨县淡水鱼的主要养殖模式 |
2.3.2 绥滨县淡水鱼的主要养殖品种及产量变动 |
2.4 绥滨县淡水渔业产业结构组成概况 |
2.4.1 绥滨县淡水渔业产业结构现状 |
2.4.2 绥滨县淡水渔业经济产值现状 |
第3章 绥滨县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3.1.3 问卷回收的结果 |
3.1.4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
3.2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
3.2.1 自然环境优势 |
3.2.2 资源储备优势 |
3.2.3 特色文化优势 |
3.3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
3.3.1 养殖特色欠缺 |
3.3.2 品牌效应不强 |
3.3.3 产业结构滞后 |
3.3.4 资源利用率低 |
3.4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
3.4.1 绿色渔业发展潜力巨大 |
3.4.2 淡水渔业市场需求扩大 |
3.4.3 经济转型发展带来契机 |
3.4.4 国家地方政策大力支持 |
3.5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分析 |
3.5.1 当地市场流通体系滞后 |
3.5.2 外埠淡水渔业带来冲击 |
3.5.3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缓慢 |
3.5.4 科技创新力度后劲不足 |
3.6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矩阵分析和战略选择 |
3.6.1 绥滨县淡水渔业SWOT战略组合分析 |
3.6.2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战略选择 |
第4章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主打绿色渔业,提升特色化优势 |
4.2 强化品牌效应,推动规模化进程 |
4.3 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布局 |
4.4 重视资源保护,力求发展可持续 |
4.5 完善市场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
4.6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渔业“互联网+” |
第5章 结论与未来发展预测 |
5.1 结论 |
5.1.1 采取增长型战略,使淡水渔业发展产业化 |
5.1.2 合理布局三产,从根本上改善产业结构 |
5.1.3 发展特色渔业,向绿色渔业转型 |
5.1.4 推进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 |
5.2 绥滨县淡水渔业未来发展预测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调査间卷 |
致谢 |
(7)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方法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沿海地区 |
2.1.2 海水养殖业 |
2.1.3 空间集聚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农业区位论 |
2.2.3 灰色系统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海水养殖的相关文献 |
2.3.2 空间集聚的相关文献 |
2.3.3 空间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
2.3.4 空间集聚的竞争优势综述 |
2.3.5 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综述 |
第三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
3.1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
3.1.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
3.1.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 |
3.1.4 第四阶段:20世纪末 |
3.1.5 第五阶段:21世纪初 |
3.1.6 第六阶段:现今 |
3.2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3.2.1 海水养殖产量 |
3.2.2 海水养殖面积 |
3.2.3 海水养殖产值 |
3.3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海水养殖业整体水平不高 |
3.3.2 海水养殖业转化能力较弱 |
3.3.3 海水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 |
3.3.4 技术及配套服务体系落后 |
3.4 国际海洋渔业空间集聚趋势 |
第四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 |
4.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2 指标选定与测度 |
4.2.1 区位基尼系数 |
4.2.2 区位商 |
4.2.3 产业集中率 |
4.2.4 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 |
4.3 海水养殖业集聚的时间特征 |
4.3.1 海水养殖业集聚特征显着 |
4.3.2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阶段性特征 |
4.4 海水养殖业集聚的空间特征 |
4.4.1 海水养殖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 |
4.4.2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区域化特征 |
4.4.3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南北分布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
5.1 灰色关联模型 |
5.1.1 灰色关联分析 |
5.1.2 灰色关联公理 |
5.2 数据测算与处理 |
5.2.1 原始数据选取 |
5.2.2 原始数据变换 |
5.2.3 计算关联系数 |
5.2.4 计算关联度 |
5.3 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
6.1 加快产业集聚升级 |
6.1.1 落实适宜的发展策略 |
6.1.2 运用“互联网+”平台 |
6.1.3 打造特色沿海产业带 |
6.1.4 培养技术型人才 |
6.2 提高单产生态效率 |
6.2.1 创新海水养殖技术 |
6.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6.3 培育生态区域品牌 |
6.3.1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
6.3.2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 |
6.3.3 发展海洋产品深加工 |
6.3.4 完善海洋产品市场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滨海湿地及其类型的划分 |
1.2.2 基于遥感的湿地监测 |
1.2.3 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1.2.4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土壤特征 |
2.1.4 水文特征 |
2.1.5 生物资源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研究区湿地资源与遥感分类系统 |
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杭州湾湿地精细分类 |
3.1 数据及预处理 |
3.1.1 数据获取 |
3.1.2 影像预处理 |
3.1.3 影像分割 |
3.2 典型湿地植被特征分析 |
3.2.1 典型湿地植被概述 |
3.2.2 分布特征 |
3.2.3 物候特征 |
3.2.4 光谱特征 |
3.3 湿地信息提取方法 |
3.3.1 训练样本的选择 |
3.3.2 最大似然分类 |
3.3.3 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 |
3.3.4 随机森林分类 |
3.3.5 精度评价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分类结果 |
3.4.2 分类精度 |
3.4.3 不确定性分析 |
3.5 讨论 |
3.5.1 选择合适的变量和方法提取土地覆盖类型 |
3.5.2 物候特征在遥感信息提取中的潜力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长时间序列影像监测杭州湾湿地动态变化 |
4.1 数据及预处理 |
4.1.1 遥感影像获取 |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4.1.3 遥感变量提取 |
4.1.4 野外调查数据 |
4.2 湿地动态监测方法 |
4.2.1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湿地动态监测框架 |
4.2.2 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 |
4.2.3 湿地动态监测 |
4.2.4 精度评价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分类结果及精度 |
4.3.2 湿地动态变化 |
4.3.3 空间异质性分析 |
4.3.4 缓冲区分析 |
4.4 讨论 |
4.4.1 杭州湾湿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异质性 |
4.4.2 不透水地表扩张对滨海湿地的影响 |
4.4.3 杭州湾滨海湿地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
5.1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
5.1.1 物质生产价值 |
5.1.2 供水价值 |
5.1.3 水质净化价值 |
5.1.4 水源涵养价值 |
5.1.5 气候调节价值 |
5.1.6 固碳价值 |
5.1.7 大气调节价值 |
5.1.8 促淤造陆价值 |
5.1.9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
5.1.10 保持土壤价值 |
5.1.11 旅游休闲价值 |
5.1.12 科研教育价值 |
5.2 人为驱动因素对生态价值的影响分析 |
5.2.1 驱动因素及指标数据 |
5.2.2 相关性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时间变化特征 |
5.3.2 人为驱动因素对生态价值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滨海湿地生态价值研究对比 |
5.4.2 滨海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不确定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及预警 |
6.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1 概念模型 |
6.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6.1.3 评价等级的划分 |
6.2 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 |
6.2.1 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获取 |
6.2.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6.2.3 熵权法确定权重 |
6.2.4 基于TOPSIS模型评价生态安全 |
6.2.5 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生态安全评估结果与分析 |
6.3.2 各准则层生态安全状况 |
6.3.3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9)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水产养殖业理论基础 |
2.1 水产养殖业概述 |
2.1.1 水产养殖业的分类 |
2.1.2 水产养殖业的特征 |
2.2 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海域承载力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4 比较优势理论 |
3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 大连水产养殖资源现状 |
3.1.1 渔业资源丰富 |
3.1.2 水产类型多样 |
3.2 大连水产养殖取得的成绩 |
3.2.1 渔业地位逐步提升 |
3.2.2 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
3.2.3 水产品消费贸易持续增长 |
3.2.4 养殖环境不断改善 |
3.3 大连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 |
3.3.1 受财政政策收紧影响 |
3.3.2 养殖品种存在着严重的市场滞后性 |
3.3.3 水域污染越发严重 |
3.3.4 水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 |
3.4 大连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4.1 养殖容量超负荷 |
3.4.2 养殖户组织程度低 |
3.4.3 传统养殖业发展势头下滑 |
3.4.4 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
3.4.5 水域污染严重 |
4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SWOT分析 |
4.1 内部优势分析 |
4.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
4.1.2 产业基础优势 |
4.1.3 人力资本优势 |
4.2 内部劣势分析 |
4.2.1 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
4.2.2 养殖容量负荷过大 |
4.2.3 养殖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
4.3 外部机会分析 |
4.3.1 水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 |
4.3.2 经济持续增长 |
4.3.3 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
4.4 外部威胁分析 |
4.4.1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
4.4.2 周边地区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
4.4.3 替代品的威胁 |
5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建议 |
5.1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5.1.1 指导思想 |
5.1.2 遵循的原则 |
5.2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 |
5.2.1 行业发展总体方向 |
5.2.2 行业发展的重点 |
5.3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
5.3.1 建立起多元化、开放型的融资机制 |
5.3.2 优化养殖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 |
5.3.3 加强水域污染防范 |
5.3.4 优化水产养殖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 |
5.3.5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水产养殖业核心竞争力 |
5.3.6 认清政策形势,提高水产养殖业保障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东盟国家渔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
第一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资源 |
第二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研究 |
第一节 渔业合作现状 |
第二节 渔业合作特点 |
第三节 渔业合作潜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前景分析 |
第一节 渔业合作机遇 |
第二节 渔业合作挑战 |
第三节 渔业合作前景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1世纪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D]. 张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投喂策略对稻鱼共作系统气态氮排放和饲料氮利用的影响[D]. 吴俊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养殖业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 李红娜,姜凯阳,徐海圣,常志州,吴华山,朱昌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06)
- [5]广东淡水养殖业发展战略的日本经验借鉴[J]. 林明辉,魏泰莉,马林,颜曦,张瑞泉,张溢卓. 农业展望, 2021(01)
- [6]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代国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D]. 徐姣姣.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8]杭州湾滨海湿地长时间尺度遥感动态监测及生态评估[D]. 李楠.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名戈.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10]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D]. 吴若男. 厦门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