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农机化贡献率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雍琪,张宗毅,张萌[1](2021)在《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种植业贡献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减量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安全、均衡产业发展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重要,定量测算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种植业的贡献率,有利于更加准确衡量其重要地位并展望未来。本文利用28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种植业生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各省种植业产出的贡献率,探讨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结果表明,1979—1984年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原有的大型机械不能适应小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稍有下降。随着农业机械适应小规模生产,1985年机械化水平停止下降。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农业机械补贴力度的增大,综合机械化水平加速上涨,同时种植业总产值也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在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1979—2018年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在30%以上的省份有5个。分省加总数据和全国合计数据计算结果均表明,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贡献率为正,且农业机械化对种植业总贡献率远高于化肥、土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其中全国合计数据表明2018年与1979年相比种植业总产值增量中有高达54.196%是由农业机械所贡献。因此,提出应丰富支持政策、加强农田和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薄弱地区、薄弱领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等政策性建议。
杨航[2](2018)在《基于C-D生产函数的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经济贡献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人口大省与农业大省,以占全国4.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全国6.6%的人口,农业产业的发展关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人民日常生活的稳定。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要素投入型发展方式已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生产型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作用不可忽视。论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对一般形式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变弹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农业生产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逐步推理,推导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势下的农业机械化经济贡献率的表达式,并基于2000-2016年间四川省21市(州)的农业投入与产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6年期间,四川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年末实有耕地面积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605%;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283%;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275%。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25.06%,这一水平较低于其他农业大省,说明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仍需持续推进。利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水平等相关指标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四川省21个市(州)分成五个区域,分别测算农业机械化贡献率。Ⅰ区域为高经济水平、高机械化水平的盆地核心城市成都,农业机械化贡献率41.56%;Ⅱ区域为南充、资阳等10个城市组成的重点发展区,贡献率为30.05%;Ⅲ区域为雅安、达州等城市组成的传统农业区,贡献率为26.85%;Ⅳ区域为强工业城市攀枝花,贡献率为9.80%;Ⅴ区域为甘孜州、阿坝州组成的待开发区,贡献率为7.17%。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提升农机装备整体水平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四川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渠道,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提供保障。
胡汪洋,刘东林,刘涛,曹成茂,程银彬,李诚,张勇,常志强[3](2018)在《农业机械化对安徽省农民增收贡献率实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定量分析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归纳得出安徽省20052015年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11项指标,并查阅统计年鉴得到与指标相对应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有无比较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分别测算农业机械化为农民增收的直接贡献率和综合贡献率,同时引入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运用SPSS 22.0和Eviews 8.0具体分析20052015年安徽省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并确定生产函数模型。【结果】20052015年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直接贡献率稳定在9.50%左右,最高年份贡献率达10.25%,20102015年和20062015年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25.22%和29.40%,证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具有显着正相关作用。【建议】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同时建立新型农业机械维修体系,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王浩[4](2016)在《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16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打造中国农业机械化升级版。农业机械是先进科技的物质载体,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所以新形势下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赋予了农业机械化新的使命和意义。本文在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定义和理论,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和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现状进行描述,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发现河北省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作业存在薄弱环节、管理机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然后分别从理论的角度和实证的角度进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运用间接计算法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通过回归方程得出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为0.962,大于其他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并根据得到的农机投入产出弹性系数最终算出2003年-2014年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3%,说明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并根据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结论对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袁玉萍[5](2014)在《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发展水平预测及对粮食产量贡献的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近年来始终坚持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武装垦区农业,目前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及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其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由于农业机械装备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从宏观上反映农业机械化装备资源的利用。因此,加速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正确评价垦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运用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与技术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农机装备资源是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的基础,为了正确认识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收集整理2011-2012年各农场农机装备水平评价指标,从总量指标、速度指标和均量指标三个方面确定了10个评价指标。利用建立的多类分类支持向量机算法,科学衡量98个农场农机装备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垦区各农场农机装备水平综合差异状况,提出协调垦区农场农机装备发展的政策建议。2.鉴于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发展态势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垦区农机装备发展状况,建立了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利用传统的组合预测方法,将权系数确定问题转化为标准粗糙集理论中属性重要度评价问题,建立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组合预测方法;其次,构建了RBF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和基于SVM的组合预测模型。利用构建的三种组合预测模型对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水平的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分析表明所建立的基于SVM的组合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精度,与实际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比传统单一模型、基于粗糙集组合预测模型和基于RBF的组合预测模型明显降低。3.由于实际采集的样本数据带有一定的误差,含有高噪声并伴有异常值,它们的存在极易造成系统不稳定。而标准支持向量机采用无界损失函数,对孤立点所产生的间隔损失最大,因此对训练点中的孤立点非常敏感,导致支持向量机的泛化性能降低。因此,研究了支持向量机的鲁棒性学习,提出一种基于不对称形式的二次不敏感控制型Ramp损失函数的支持向量回归机,该算法明确限制孤立点所造成的最大损失,不仅可以保持支持向量的稀疏性,而且还可以抑制异常值对决策超平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保持了很好的泛化能力,无论对模拟数据还是对黑龙江垦区2003-2012年粮食产量历史数据,都具有一定的拟合精度,与标准支持向量机模型相比,不仅能够降低噪声和孤立点的影响,而且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4.为了合理估算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对粮食产量贡献的大小,利用2003-2012年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选取9个对粮食生产影响比较密切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粮食生产因素进行关联度大小计算,找出影响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了关联分析;利用2003-2012年统计数据,采取简单、易操作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和CES生产函数法,估算农机装备对黑龙江垦区粮食产出贡献为27.76%。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以期为有关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聂晓骞[6](2014)在《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模型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信息化投资力度逐年增加。一直受到重视且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电网企业,对于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随着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定量的认识信息化投资对电网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这一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对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各个因素及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的贡献率模型,并运用当今主流的开发框架,研发了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灵活的构建贡献率的相关指标,还可以通过校验指标数据,保证指标数据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最后,利用贡献率模型计算指标的相关数据,得到量化的结果。系统通过细粒度的分析指标数据,实现了贡献率的辅助分析功能,从而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支持。本系统具有丰富的展示功能,分析结果直观易懂。系统采用J2EE的多层架构开发,基于组件架构技术的实现,使用iBATIS+Spring+Flex框架构建而成。该系统可以使企业的贡献率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能更好地反映电网企业的运行效益情况,从而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支持,使投资决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系统的实用性和高效性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钱学龙[7](2011)在《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对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简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推进辽阳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辽阳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从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农业机械化主导因素、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农业机械化经济性等方面分析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论文以建国初期为起点,通过“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1989年以来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1989年以后,又分为3个阶段,即:改革与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研究了辽阳市农机服务模式,对农机大户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如何创新提出了四个机制:建立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系统化支撑机制和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论文通过对灰色关联分析法、因素比较分析法、客观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认为逐步回归分析法更为适合。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SPSS,采用自后淘汰变量(消元)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得出了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人均科研经费每增加100元,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可以增加0.0168kW/hm2。确定了影响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分析了原因。论文对辽阳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对辽阳市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讨论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主观指标法、贡献有无比较法和数学模型法。又具体讨论了数学模型法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C-D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在选择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SPSS,采用自后淘汰变量(消元)法建立了测算模型,根据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公式用两种数据采集方法测算出辽阳市2003—2008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39.60%,2000—2009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39.24%,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实际分析。以辽阳县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辽阳县2002—2009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40.37%。造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较高的原因是辽阳市近几年购置了多种农机具,并且购置数量很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初步定量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并建立了回归模型。之后,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别对线性回归模型和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边际效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每增加1元,第一产业总产值可以增加3.717元/hm2。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个单位农业机械总动力或资本投入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第一产业总产值的相应增加额分别为0.888和0.099。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分析了辽阳市农机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研究了农机产业化发展方向,探索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为辽阳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梁备战[8](2010)在《新时期农机化经营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文中提出“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农业机械化经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何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使农业机械化更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机械化经营有着不同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制约因素。本文对我国不同时期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从农业机械化经营与经济的关系、农业机械化贡献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经营发展的基本状况,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对农机化贡献率的影响作了说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农机化规模经营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人均收入是影响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发展的主要经济因素,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经营发展模式的思路和意见。
宋连久[9](2009)在《投入要素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繁荣农村经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对西藏农业来说,要达到小康水平,实现西藏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寻找制约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新时期促进西藏农业经济增长,是深化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关键,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实现西藏农业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对提高西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从根本上改变西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西藏农业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农业生产要素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挖掘农业的潜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这正是本文的切入点。本文依据1978-2007年西藏农业现实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方法以及结合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提出了促进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全文的研究共分五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阐明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与方法。学习、归纳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关于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系统阐述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要素贡献的理论以及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模型基础上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方法,为论文找到了研究的理论支点和方法论基础。第三章西藏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依据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系统分析了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现状特征:农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趋势以及农民纯收入和农村消费增长态势,得出了西藏农业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西藏农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首先介绍了投入要素筛选的标准与筛选的方法以及构建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经济依据与数量方法;依据内生变量与投入要素的具体数据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必要的数学检验,得出了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协整方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追踪系统对投入要素的冲击效果以及运用方差分解方法计算各投入要素冲击所做的贡献和相对重要程度。第五章西藏农业经济增长分析的结论和建议。论文在定性分析与实证分析基础上,得出了西藏农业经济增长要加快劳动力流转,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几点结论,借鉴国内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所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六点建议。论文研究采用了定性为定量打基础,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为促进西藏农业经济增长寻求可行之路。本研究在理论、实践与方法方面不仅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指导意义,也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马兴杰[10](2009)在《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是人类重要的制度创新,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通过实证建立数量模型,并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在对经济增长理论和城市化理论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通过对经济要素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H)、劳动力(L)和经济结构(S)起作用,从而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了联系。本文对经济增长要素进行了分析计量。特别是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的分析计量,为了力求准确,本文作了深入探讨。本文用固定资本存量和存货增加的和来计量物质资本。对于人力资本,根据Becker人力资本理论,按照人力资本总量=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职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卫生保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迁移流动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公式来计量。本文建立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分别ADF检验,知GDP、K、H、L、S以1978为100的指数化对数数据都是二阶单整的,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知以上非平稳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建立自回归分步滞后(ADL)模型和误差修正(ECM)模型,实证求得中国经济增长数量模型,并对结果进行解释。本文通过对lnK、lnH、L、S和城市化率(U)分别进行ADF检验知它们是二阶单整的。分别对lnK、lnH、L、S四者与U之间进行Engle-Granger检验,知其分别具有协整关系,并求得分别的数量模型。最后,通过联立上述数量模型,得到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模型。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可持续城市化的政策建议,并对2020年GDP数据进行预测,验证了在城市化水平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前提下,我国提出的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能够实现。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农机化贡献率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农机化贡献率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种植业贡献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方法选择 |
1.2 模型设置 |
1.3 变量选择与计算方法 |
1.4 模型选择 |
1.5 数据来源 |
2结果与分析 |
2.1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分析 |
2.2 各省平均贡献率分析 |
2.3 全国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2)基于C-D生产函数的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经济贡献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章结构安排 |
1.3.1 结构安排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研究 |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困境 |
2.3 农业机械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2.4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优化 |
2.6 文献评价 |
第3章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四川省农业总产值变动研究 |
3.1.1 四川省农业发展总体情况 |
3.1.2 四川省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2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研究 |
3.2.1 1978-1989年:逐步萌芽期 |
3.2.2 1990-1995年:缓慢成长期 |
3.2.3 1996-2003年:稳步上升期 |
3.2.4 2004至今:持续发展期 |
3.3 四川省21市(州)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
第4章 农业机械化经济贡献率公式推导 |
4.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选择 |
4.2 一般形式的C-D生产函数 |
4.3 变弹性的C-D生产函数 |
4.4 农业机械化经济贡献率的推导 |
第5章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测算 |
5.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5.2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分析 |
5.2.1 面板数据的F检验 |
5.2.2 数据的豪斯曼检验 |
5.2.3 模型估计结果 |
5.2.4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分析 |
5.3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空间差异分析 |
5.3.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3.2 四川省21市(州)分组结果 |
第6章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影响及实现路径 |
6.1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6.1.1 提高粮食产量 |
6.1.2 增加农民收入 |
6.1.3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
6.2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
6.2.1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
6.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6.2.3 加强农机技术研发与推广 |
6.2.4 培育与创新农机管理运营体制 |
6.2.5 重视人才培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农业机械化对安徽省农民增收贡献率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效益分析 |
1.1.1 直接效益 |
1.1.2 间接效益 |
1.2 指标体系构建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指标选取 |
1.3 数学模型确定 |
1.3.1 直接贡献率测算模型 |
1.3.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模型 |
1.4 数据来源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2.2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测算 |
2.2.1 直接贡献率测算 |
2.2.2 综合贡献率测算 |
3 讨论 |
4 建议 |
4.1 进一步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作用 |
4.2 建立新型农业机械维修体系 |
4.3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 |
(4)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机械化概念及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3 诱导的创新理论 |
2.2.4 扩散理论 |
3. 我国与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3.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3.1.1 我国农业机械拥有量现状 |
3.1.2 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现状 |
3.1.3 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现状 |
3.2 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3.2.1 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
3.2.2 河北省农业机械拥有量现状 |
3.2.3 河北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现状 |
3.2.4 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现状 |
3.3 河北省与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对比 |
3.3.1 农业机械装备量对比 |
3.3.2 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对比 |
3.3.3 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4.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
4.1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理论分析 |
4.1.1 理论分析 |
4.1.2 理论模型 |
4.2 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 |
4.2.1 指标构建 |
4.2.2 模型介绍及选取 |
4.2.3 贡献率计算方法 |
4.2.4 相关性分析 |
4.2.5 确定变量与数据采集 |
4.2.6 测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5.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
5.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模式 |
5.1.1 美、澳模式 |
5.1.2 日、韩模式 |
5.2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1.1 定量结论 |
6.1.2 定性结论 |
6.2 促进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建议 |
6.2.1 完善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 |
6.2.2 规范农机财政补贴措施 |
6.2.3 调整优化农业机械化结构 |
6.2.4 创新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6.2.5 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研发 |
6.2.6 努力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5)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发展水平预测及对粮食产量贡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机装备水平发展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2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的研究现状 |
1.2.3 支持向量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本论文学术思想、理论根据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基础 |
2.1 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基础 |
2.1.1 统计学习理论基础 |
2.1.2 统计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
2.1.3 支持向量回归机原理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农机装备水平差异分类研究 |
3.1 引言 |
3.2 支持向量机凸规划模型的构建 |
3.2.1 线性核 |
3.2.2 非线性核 |
3.2.3 将支持向量机凸规划模型转化为线性互补问题 |
3.3 利用变分不等式求解修正的支持向量机算法 |
3.3.1 预备知识 |
3.3.2 求解支持向量机的光滑化牛顿算法 |
3.3.3 光滑牛顿算法收敛性分析 |
3.4 数值实验 |
3.5 黑龙江垦区各农场农机装备水平差异分类研究 |
3.5.1 指标与数据的选择 |
3.5.2 主成分分析 |
3.5.3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对黑龙江垦区西部农机装备水平分类模型 |
3.5.4 结果评价与各农场农机协调发展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水平预测的研究 |
4.1 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 |
4.1.1 黑龙江省垦区农机装备水平发展状况 |
4.1.2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4.1.3 确定农机装备水平的评价指标 |
4.2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预测方法分析 |
4.2.1 基于粗糙集的组合预测模型 |
4.2.2 基于 RBF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 |
4.2.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 |
4.3 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水平预测 |
4.3.1 农业机械化装备数量的预测 |
4.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预测 |
4.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发展目标的确定 |
4.4.1 农业机械化装备数量发展目标 |
4.4.2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发展目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鲁棒 SVR 在粮食产量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Ramp 不对称形式鲁棒支持向量回归机 |
5.2.1 常用的损失函数 |
5.2.2 原空间的支持向量回归机 |
5.2.3 光滑非凸损失函数的建立 |
5.2.4 CCCP 过程解决非凸优化 |
5.2.5 带步长的 Newton-Armijo 算法 |
5.2.6 算法收敛性与复杂度分析 |
5.3 数据实验 |
5.3.1 人工数据集的实验 |
5.3.2 标准的 UCI 数据集实验 |
5.4 鲁棒支持向量回归机在粮食产量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 |
5.4.1 基于光滑 Ramp 损失函数健壮支持向量回归机的预测模型 |
5.4.2 数值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对粮食产量贡献的研究 |
6.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
6.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6.1.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6.2 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文献回顾 |
6.2.2 评价指标设计的设置原则 |
6.2.3 粮食产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的确定 |
6.2.4 黑龙江垦区影响粮食产量投入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
6.3 农机装备对粮食产量贡献的测算方法 |
6.3.1 贡献率测算方法介绍 |
6.3.2 常用几种测算方法的优缺点 |
6.4 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对粮食产量贡献的研究 |
6.4.1 指标确定 |
6.4.2 模型设计 |
6.4.3 建立基于 C -D 生产函数的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模型 |
6.4.4 基于 C-D 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农机装备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 |
6.4.5 基于 CES 生产函数模型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分析 |
6.5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
6.5.1 结果分析 |
6.5.2 政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 |
(6)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
2.1.1 信息化的定义 |
2.1.2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特征 |
2.2 电网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特征 |
2.2.1 电网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
2.2.2 电网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
2.3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效益评价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
2.3.1 投资效益评价的概念 |
2.3.2 投资效益评价方法比较 |
2.3.3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效益评价的特点 |
2.4 贡献率的内涵及特征 |
2.4.1 贡献率的内涵及特征 |
2.4.2 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的内涵及特征 |
2.4.3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的内涵及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的相关模型研究 |
3.1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计算的基本思路 |
3.2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的模型研究 |
3.2.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3.2.2 索洛余值法 |
3.2.3 CES生产函数法 |
3.2.4 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系统的建立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架构 |
4.2.2 系统功能设计 |
4.2.3 系统物理架构 |
4.3 系统实现 |
4.3.1 系统实现方案 |
4.3.2 基于组件技术的系统实现 |
4.4 系统开发与应用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证分析 |
5.1 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模型的系统实证 |
5.1.1 贡献率指标管理 |
5.1.2 贡献率数据管理 |
5.1.3 贡献率测算 |
5.1.4 贡献率指标分析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
1.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
1.2.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与发展机制 |
2.1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2.1.1 50年代初 |
2.1.2 "文化大革命"时期 |
2.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2.1.4 1989年以后 |
2.2 辽阳市农机服务模式 |
2.3 大力发展农机大户 |
2.4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创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研究 |
3.1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 |
3.1.1 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
3.1.2 因素比较分析法确定不同因素的影响作用 |
3.1.3 客观系统分析法揭示变量之间关系 |
3.1.4 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因素的权重 |
3.1.5 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相关程度 |
3.2 基于回归分析方法的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分析 |
3.2.1 选择变量和整理资料 |
3.2.2 变量间关系分析 |
3.2.3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
3.2.4 模型预测 |
3.3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预测 |
4.1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 |
4.1.1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定义及指标体系设计基本原则 |
4.1.2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1 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
4.2.2 几种单一的预测模型 |
4.3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现状及预测 |
4.3.1 农业机械化装备数量的预测 |
4.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预测 |
4.3.3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预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测算 |
5.1 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的意义 |
5.2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研究综述 |
5.2.1 主观指标法 |
5.2.2 贡献有无比较法 |
5.2.3 数学模型法 |
5.3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测算 |
5.3.1 测算方法选择 |
5.3.2 C-D生产函数测算模型建立 |
5.3.3 贡献率的测算 |
5.3.4 贡献率测算的另一方法 |
5.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辽阳县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测算 |
5.4.1 测算模型建立 |
5.4.2 贡献率的测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分析 |
6.1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的经济性表象 |
6.1.1 农民收入的增加 |
6.1.2 粮食产量的提高 |
6.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6.2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线性回归分析 |
6.2.1 线性回归方法的基本模型 |
6.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6.2.3 计算相关系数 |
6.2.4 绘制散点图 |
6.2.5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
6.2.6 参数评估 |
6.2.7 模型预测 |
6.2.8 边际效应分析 |
6.3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 |
6.3.1 C-D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 |
6.3.2 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评估 |
6.3.3 模型预测 |
6.3.4 边际效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探索 |
7.1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1 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2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 |
7.1.3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7.2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措施 |
7.2.1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
7.2.2 农机服务体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
7.3 加强农机产业化发展方向 |
7.3.1 农机产业化发展总体思路 |
7.3.2 农机产业化发展目标 |
7.3.3 农机产业化发展方式 |
7.3.4 发展农机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8.1.1 主要结论 |
8.1.2 创新点 |
8.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8)新时期农机化经营模式的研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时期河南省农机经营模式探讨 |
2.1 河南省地理特征与农业机械经营概况 |
2.2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现状 |
2.2.1 独户经营模式 |
2.2.2 专业合作经营模式 |
2.2.3 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经营模式 |
2.2.4 农机作业协会 |
2.2.5 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 |
2.3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
2.3.1 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
2.3.2 农机承包服务 |
2.3.3 农机信息化服务 |
2.3.4 托管作业服务 |
2.3.5 订单作业服务 |
2.4 农机经营模式案例研究与探讨 |
2.4.1 农民自主联合从事农机化经营服务 |
2.4.2 喜耕田农机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及管理章程 |
2.4.3 喜耕田农机合作社的利益分配 |
2.4.4 喜耕田农机经营模式的评价分析及取得成效 |
第3章 不同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影响 |
3.1 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意义 |
3.2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研究概述 |
3.2.1 专家意见法 |
3.2.2 有无比较法 |
3.2.3 数学模型法 |
3.3 贡献率的测算 |
3.3.1 生产要素的投入选取和数据采集 |
3.3.2 函数拟合及贡献率计算 |
第4章 影响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因素分析 |
4.1 农业机械化环境分析 |
4.1.1 农业机械化外部环境分析 |
4.1.2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 |
4.1.3 农业机械化发展应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协调 |
4.1.4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 |
4.1.5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机械化 |
4.1.6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 |
4.1.7 农业机械化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
4.2 农业机械化与土地流转 |
4.3 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发展因素的层次分析 |
4.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章 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
5.1 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发展趋势 |
5.2 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 |
5.3 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喜耕田“双千斤”整体托管服务协议 |
附录 B 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章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投入要素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
2.1 农业经济增长理论 |
2.1.1 农业经济增长的内涵、特点和方式 |
2.1.2 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特征和配置方式 |
2.1.3 农业生产要素贡献理论的演进和创新 |
2.1.4 小结:论文的立论 |
2.2 农业经济增长模型 |
2.2.1 柯布——道格拉斯农业经济增长模型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2.2.3 现代农业经济增长最新模型 |
2.2.4 小结∶论文的方法基础 |
第三章 西藏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
3.1 西藏农业发展现状特征 |
3.1.1 西藏农业总体概况 |
3.1.2 西藏农业的产业贡献与拉动 |
3.2 西藏农业经济增长 |
3.2.1 西藏农业产值增长 |
3.2.2 西藏农民纯收入增长 |
3.2.3 西藏农村消费增长 |
3.3 西藏农业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
3.3.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分析 |
3.3.2 投入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 |
3.3.3 西藏农民纯收入增长与农村消费增长趋势分析 |
3.4 西藏农业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
3.4.1 收入差距拉大,支出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 |
3.4.2 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亟待提高,农业生产缺少活力 |
3.4.3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差,农业投入少 |
3.4.4 未能发挥农业机械的应有效能,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
第四章 西藏农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
4.1 西藏农业投入要素的筛选 |
4.1.1 筛选的标准 |
4.1.2 筛选的方法——综合分析分类 |
4.2 西藏农业经济增长与投入要素模型构建 |
4.2.1 建模的经济依据 |
4.2.2 建模的数量方法依据 |
4.3 西藏1978-2007 年农业经济增长数据处理 |
4.3.1 数据说明及平稳性检验 |
4.3.2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4.3.3 协整检验、协整方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4.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4.5 方差分解分析 |
第五章 西藏农业经济增长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
5.1 加快劳动力流转,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 |
5.1.1 加快劳动力流转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
5.1.2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
5.2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5.3 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5.4 加大农药资源投入,转变施肥用药观念 |
5.5 尝试新型的土地制度,深化精耕细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及问题提出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理论 |
2.1 经济增长的涵义与理论发展概况 |
2.1.1 经济增长的涵义 |
2.1.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2.1.3 经济增长理论发展概况 |
2.2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2.1 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经济增长理论 |
2.2.2 哈罗德-多马模型 |
2.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3.1 假定条件 |
2.3.2 基本模型 |
2.4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4.1 新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2.4.2 阿罗“干中学”模型 |
2.4.3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
2.4.4 罗默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
2.4.5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评析 第三章 城市化理论及我国城市化进程 |
3.1 城市的含义及职能 |
3.1.1 城市的含义 |
3.1.2 城市的职能 |
3.2 城市化 |
3.2.1 城市化含义 |
3.2.2 城市化理论 |
3.2.3 城市化源起的动力机制 |
3.2.4 城市化的经济效益 |
3.2.5 城市化水平度量 |
3.3 世界城市化概况 |
3.3.1 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
3.3.2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基本状况 |
3.4 中国城市化概况 |
3.4.1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 |
3.4.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主要特征 |
3.4.3 中国城市化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 |
4.1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探讨 |
4.1.1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基本背景 |
4.1.2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分析 |
4.2 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
4.2.1 自然资源与制度变迁要素 |
4.2.2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要素 |
4.2.3 人力资本要素 |
4.2.3.1 教育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
4.2.3.2 卫生保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3.3 在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3.4 迁移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4.2.4 经济结构要素 |
4.2.4.1 经济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
4.2.4.2 经济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4.3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要素关系分析 |
4.3.1 城市化对物质资本影响 |
4.3.2 城市化对人力资本影响 |
4.3.3 城市化对劳动力影响 |
4.3.4 城市化对经济结构影响 第五章 中国经济增长要素计量 |
5.1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物质资本要素及计量 |
5.1.1 资本测算的理论研究 |
5.1.2 资本侧算的方法 |
5.1.3 物质资本要素投入计量 |
5.2 中国人力资本要素及计量 |
5.2.1 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及其计量 |
5.2.2 卫生保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及其计量 |
5.2.3 在职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及其计量 |
5.2.4 迁移流动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及其计量 |
5.2.5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总量数据 |
5.3 劳动力要素及计量 |
5.4 经济结构要素及计量 第六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模型及实证分析 |
6.1 生产函数 |
6.2 中国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
6.3 基于非平稳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 |
6.3.1 时间序列的单整(Integration)和协整(Cointegration)检验 |
6.3.1.1 变量的单整检验 |
6.3.1.2 变量的协整检验 |
6.3.2 自回归分布滞后时间序列模型估计 |
6.3.3 实证结果解释 第七章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要素关系模型实证分析 |
7.1 城市化与物质资本要素关系 |
7.1.1 物质资本与城市化关系数量模型 |
7.1.2 实证结果解释 |
7.2 城市化与人力资本要素关系 |
7.2.1 人力资本与城市化关系数量模型 |
7.2.2 实证结果解释 |
7.3 城市化与劳动力要素关系 |
7.3.1 劳动力与城市化关系数量模型 |
7.3.2 实证结果解释 |
7.4 城市化与经济结构要素关系 |
7.4.1 经济结构与城市化关系数量模型 |
7.4.2 实证结果解释 第八章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结论及建议 |
8.1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数量模型 |
8.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8.2.1 固定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8.2.2 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8.2.3 劳动力状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
8.2.4 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8.3 可持续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目标 |
8.3.1 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
8.3.2 实行可持续城市化政策建议 |
8.3.3 中国可持续城市化及经济增长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
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农机化贡献率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种植业贡献率研究[J]. 吕雍琪,张宗毅,张萌.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
- [2]基于C-D生产函数的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经济贡献率研究[D]. 杨航.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3]农业机械化对安徽省农民增收贡献率实证分析[J]. 胡汪洋,刘东林,刘涛,曹成茂,程银彬,李诚,张勇,常志强. 南方农业学报, 2018(02)
- [4]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 ——以河北省为例[D]. 王浩.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5]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发展水平预测及对粮食产量贡献的研究[D]. 袁玉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4(08)
- [6]电网企业信息化投资贡献率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 聂晓骞.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7]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研究[D]. 钱学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8]新时期农机化经营模式的研究与探讨[D]. 梁备战. 河南科技大学, 2010(02)
- [9]投入要素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 宋连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马兴杰. 天津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