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对榆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激素对榆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一、激素对榆黄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兴,高智涛,范冬茹,张德岩,刘继云,高云虹[1](2021)在《一株野生血红小菇的分离鉴定及液体培养基配方筛选》文中提出血红小菇(Mycena haematopus(Pers.)P.Kumm.)是珍稀药用真菌,具有多种功能作用。液体菌种是血红小菇产业迈入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的必由之路,而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对血红小菇液体培养扩繁菌丝体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对菌丝含量进行测定,了解菌丝生长情况和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血红小菇液体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40 g/L、蛋白胨4 g/L、KH2PO4 1 g/L、MgSO4 0.7 g/L、NaCl 0.2 g/L、VB1 0.001%、pH 6.5。

张强,宋萍,朱留刚,封磊,洪伟,吴承祯[2](2021)在《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雷公藤甲素积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主要药用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免疫抑制和抗炎等多种作用。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雷公藤甲素具有重要意义,而诱导子是提高植物细胞培养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通过探究非生物和生物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雷公藤甲素积累的影响,以期提高雷公藤甲素产量,为雷公藤悬浮细胞规模化生产雷公藤甲素等药用活性物质提供基础。【方法】以水杨酸(SA)、LaCl3以及雷公藤内生真菌NS-5、NS-17作为诱导子,研究不同类型及不同浓度诱导子添加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雷公藤甲素积累及细胞活力、细胞生长、总糖消耗、PAL活性的影响。【结果】SA、LaCl3和内生真菌NS-5、NS-17诱导子均可促进雷公藤悬浮细胞培养物中雷公藤甲素的积累。非生物诱导子的效应大小受其浓度的影响,0.1 mg/L的SA诱导作用最好,可提高细胞活力,促进细胞生长,总糖消耗增加,升高PAL活性,雷公藤甲素产量最高是对照的3.5倍。随着浓度的降低,LaCl3对雷公藤甲素的诱导作用增强,20 mg/L LaCl3诱导下的最高含量是对照的2.0倍,同时20 mg/L LaCl3也提高了PAL活性和总糖消耗,但对细胞活力和细胞生长影响不大。内生真菌诱导子的效应大小即与诱导子种类和添加时间有关。细胞培养第4天添加NS-5、NS-17菌丝体提取物,第8天添加任一内生真菌诱导子均提高了雷公藤甲素的积累,其中NS-5菌丝体提取物的诱导效果相对最强,细胞培养第8天添加时雷公藤甲素产量最高,是对照的2.4倍,但雷公藤甲素的积累与细胞生长及PAL活性无明显的关联。【结论】诱导子的添加能够提高雷公藤悬浮细胞中雷公藤甲素的积累,诱导效应的大小与诱导子种类、添加浓度及添加时间有关。本研究中的0.1 mg/L SA、20 mg/L LaCl3及内生真菌NS-5菌丝体提取物显示了良好的诱导效果,在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雷公藤甲素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徐凡[3](2021)在《HACCP体系在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创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木耳作为河北省重点扶贫产业之一,在省内的栽培规模越来越大,基于对其加工增值的发展预期,对黑木耳初级产品生产工艺中的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日趋重要。HACCP体系是控制食源性最经济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它能通过相应的控制措施,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预防或者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根据HACCP基本原理,用关键控制点判断树,并结合黑木耳主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主产区生产过程中6个关键控制点,即原材料的选择、菌种的选择、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采收加工和菌糠的处理,建立关键限值及纠偏措施,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制订适合黑木耳特优区生产的HACCP质量安全管理规程。从而确保黑木耳质量安全,促进河北省黑木耳特优区的创建,进而促进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产业的发展。为缓解大量的废弃菌糠造成的面源污染,研究菌糠的资源化开发,以黑木耳菌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的赤霉素和吲哚乙酸含量,结果发现赤霉素的含量为45.69μg/g,加标回收率达98.28%;吲哚乙酸的含量为38.20μg/g,加标回收率为94.70%,表明黑木耳菌糠中含有赤霉素和吲哚乙酸。在黑木耳菌糠种植生菜试验推广中,通过测定黑木耳菌糠下生菜各形态指标,发现株高、根长、叶片数和鲜重均比对照组高,表明黑木耳菌糠可以促进生菜生长,提高其产量,为黑木耳菌糠的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实例。黑木耳菌糠对紫油菜种子萌发的试验初探结果为:黑木耳菌糠添加量为20%时,栽培出来的紫油菜发芽率最高达到87.17%,发芽指数为14.27,发芽势为57.78%,表明一定比例的黑木耳菌糠,可以促进紫油菜萌发。

王小谭[4](2019)在《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Singer)又名环柄香菇,平菇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原产于印度南部查摩省。鲜菇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种类较多,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液体培养,是指将微生物直接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不断振荡或搅拌,使微生物均匀地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一种培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方法,食用菌液体培养具有很多优点,如生产工艺简便,液体菌种更纯,出菇整齐,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等。在食用菌液体培养中,碳、氮源以食用菌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的两类主要营养物,其用量的控制对菌丝体的生长及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秀珍菇169和秀珍菇206-1这两种菌株液体培养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以及含氮量对秀珍菇液体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并且考察了两种秀珍菇液体培养过程中,由于碳氮源等的变化,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四种胞外酶的活性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秀珍菇169的最佳碳源是乳糖,秀珍菇206-1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两种秀珍菇的最佳氮源时麸皮。适合秀珍菇169和秀珍菇206-1两种菌株液体培养的碳氮比是20:1;在含氮量为0.10%-0.25%时,最适合两种秀珍菇的液体培养。在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碳氮比以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分泌的四种胞外酶,即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漆酶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品种的秀珍菇胞外酶的活性也不相同。有利于秀珍菇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并不一定有利于胞外酶的分泌,其中没有必然的联系。

何欣[5](2017)在《外源钙在杏鲍菇中的富集及对其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利用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Fr.)Qucl.]富集外源钙,研究获得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补钙制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钙对杏鲍菇菌丝体生长发育影响的角度分析:在平板培养基中添加五种不同的外源钙(氯化钙、硝酸钙、碳酸钙、乳酸钙、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菌丝体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外源钙为乳酸钙并确定其耐受钙的浓度范围为0.3-0.6 mg/mL。从菌丝体生长状况来看,当外源钙浓度为0.6mg/mL时,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当外源钙浓度为1.2 mg/mL时,抑制了菌丝体的生长。当外源钙浓度在0.6-2.4 mg/m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加大杏鲍菇菌丝体生长呈现减缓趋势。在发酵液中添加外源钙,外源钙为氨基酸螯合钙时杏鲍菇发酵液密度最大,综上两点筛选出乳酸钙和氨基酸螯合钙为最适外源钙。发酵后的菌丝体富钙量差异显着,当外源乳酸钙培养基浓度为0.6 mg/mL时,菌丝体富钙量最大为27.98mg/kg。(2)外源钙对杏鲍菇子实体发育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来看,在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培养基条件下,杏鲍菇子实体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随着浓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0.6 mg/mL处理组显着高于无外源钙组;在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培养基条件下,杏鲍菇子实体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随着浓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0.6 mg/mL处理组显着高于无外源钙组。在栽培料中添加乳酸钙,钙含量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杏鲍菇子实体中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栽培料中添加氨基酸螯合钙,钙含量的变化与添加乳酸钙引起的变化大致相同。在栽培料中的乳酸钙和氨基酸螯合钙的最适浓度均为0.6 mg/mL,当外源乳酸钙浓度为0.6 mg/mL时,培养基的钙含量增加较缓,而杏鲍菇子实体含钙量最高,为12.4 mg/kg;当外源氨基酸螯合钙浓度为0.6mg/mL时,培养基的钙含量增加较缓,而杏鲍菇子实体含钙量最高,为9.4 mg/kg;最适外源钙的加入同时也提高了杏鲍菇子实体的产量,缩短了其生长周期。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的生长和钙的富集均有促进作用,为开发新型有机钙提供原材料。

宋泽文[6](2015)在《金顶侧耳多糖的主要药理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金顶侧耳子实体粗多糖(PPCS)对尾部悬吊所致大鼠肌萎缩、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进行初探,进而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功能进行研究,为金顶侧耳的药理学相关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实验通过大鼠尾部悬吊制作肌萎缩模型,再分别给予金顶侧耳多糖低剂量(75mg/kg)、中剂量(150mg/kg)和高剂量(300mg/kg)治疗大鼠肌肉萎缩。各给药组能够显着性的增加大鼠体重、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重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给药组能够显着性的增加大鼠腓肠肌和比目鱼肌Ⅰ型和Ⅱ型纤维的横截面积,但是各给药组对大鼠脏器指数影响不大,在对大鼠比目鱼肌的抗氧化物质指标的测定中发现,给药组能够升高肌肉内SOD和GSH-Px水平低,降低MDA含量,提示金顶侧耳多糖能够治疗尾部悬吊大鼠所致的肌肉萎缩。2.实验通过接种H22癌细胞制备肿瘤小鼠模型,分别给予金顶侧耳多糖低剂量组(50mg/kg)、中剂量组(100mg/kg)、高剂量组(200mg/kg)治疗肿瘤小鼠。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对小鼠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29.42%,45.75%,37.91%,各给药组能够明显增加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各组均能显着性的增加小鼠血清内TNF-α水平,中剂量和低剂量组能显着性增加小鼠血清内IL-2和IL-6水平,高剂量组能显着性上调SOD活性,低剂量和中剂量组能显着性升高GSH-Px活性,但高剂量和中剂量组能显着性降低小鼠MDA含量,提示金顶侧耳多糖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3.实验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小鼠免疫低下模型,不同剂量的PPCS给药14天,观察其对小鼠免疫低下的干预情况。结果揭示,不同剂量的PPCS能够显着性增加小鼠脏器指数,以增强机体免疫力,PPCS多糖干预组可以增加小鼠血清内溶菌酶和酸性磷酸酶的含量以及肝脏组织中酸性磷酸酶的含量,这可能因为PPCS能够刺激巨噬细胞分泌众多活性物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赵丽[7](2011)在《桦褐孔菌代料栽培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采自中国、芬兰、朝鲜、俄罗斯及日本等5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桦褐孔菌菌株为试验材料,进行代料栽培,分别在接种后的第20、40、50、70、85、100、110、130天共8个时期进行取样,测定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及蛋白酶在内的9种胞外酶的活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菌株进行了添加GA、KT、2,4-D及6-BA的处理,研究其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国家的桦褐孔菌菌株菌丝颜色、长势、长速、菌核形成情况各有不同,中国、芬兰和朝鲜菌株产生了菌核,中国菌株的菌核干重、生物学效率及多糖产量显着高于其余两个菌株,生物学效率达到27%。2不同桦褐孔菌菌株代料栽培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CMC、FP酶在菌丝生长阶段及菌核成熟时期酶活性较高;HC酶与蛋白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出现多次波动,但蛋白酶活性远高于HC酶;不同菌株的漆酶活性不同,表现为菌丝生长时期酶活性较高,但菌核形成时期产生菌核的三个菌株酶活性高于另外两个菌株;多酚氧化酶、淀粉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但除了过氧化物酶以外其余四种酶表现为菌丝生长期酶活性高于菌核形成期。3对中国菌株进行了添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各处理均有菌核产生,2,4-D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KT及2,4-D处理显着提高了菌核产量,6-BA、2,4-D和KT处理的桦褐孔菌菌核多糖产量明显高于对照。6-BA处理在菌核形成期及菌核成熟期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性均显着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桦褐孔菌菌株代料栽培过程中以分解非木质素类物质为主要营养来源,但菌核形成时期充足的木质素营养是形成菌核的决定性因素;菌丝生长与淀粉酶活性呈现正相关;菌核形成时期漆酶活性决定是否形成菌核,菌核产量与纤维素酶及蛋白酶活性成正比关系。

蒙健宗,陈伟超,秦宇,韦珂[8](2011)在《沼渣沼液对栽培榆黄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桑杆培养基中添加沼渣沼液栽培榆黄蘑,研究沼渣沼液对榆黄蘑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沼液对栽培榆黄蘑增产效果显着,在普通桑杆培养基中添加10%沼渣可增产22.8%,转潮后用10%沼液追肥可增产15.9%;添加10%和20%的沼渣栽培榆黄蘑,可使榆黄蘑的多糖含量分别提高37.0%和39.1%。

张玉铎[9](2010)在《榆黄蘑单孢杂交及后代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榆黄蘑属于食药兼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榆黄蘑的人工栽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已经能够进行周年栽培。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栽培上大都将采集的野生菌株直接用于生产,或者经过筛选驯化后作生产用菌种,新品种选育的报道较为少见。从世界各先进国家育种工作现状来看,杂交育种仍是食用菌育种中应用广泛、效果显着的一种方法,鉴于此,本文采用单孢杂交的手段对榆黄蘑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优良新菌株。1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利用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计算了8个榆黄蘑供试菌株间的Pearson相似系数;并采用类间平均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进行系统聚类,对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在2个同工酶系统中均有共同特征谱带,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多态性。菌株pc-5与其它各菌株遗传差异均较大。另外,酯酶同工酶酶谱在Rf 0.07,Rf 0.27和Rf 0.51处存在的三条稳定的共同酶带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分别在Rf 0.39,Rf 0.64和Rf 0.81处存在的三条稳定清晰的共同酶带均可以作为表达榆黄蘑这个种基本特征的基础酶带。2本实验对8个榆黄蘑供试菌株进行了拮抗试验,除菌株Pc-1和Pc-7、菌株Pc-3和Pc-8两个组合的拮抗线不明显外,其它菌株间拮抗线都比较明显,经同工酶分析,拮抗线不明显的菌株组合在两种同工酶酶谱中谱带类型均相同或相近。3对8个榆黄蘑供试菌株菌丝体的生长情况及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并对某些性状的相性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种菌丝生长速度与栽培种菌丝长速呈正相关;各菌株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与平均生物学效率的相关性不显着;菌株的产量与质量没有相关性。4通过以上对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农艺性状等进行比较,经拮抗试验、同工酶酶谱、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等筛选出亲缘关系较远,农艺性状优良且能互补的杂交亲本组合,分别是菌株Pc-5和菌株Pc-8。5通过对亲本进行单饱分离、培养、镜检,获得单核体64个,然后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共获得1008对杂交组合,经镜检发现有锁状联合的菌株937个,经拮抗试验和液体出菇试验,筛选出95个与其双亲拮抗线明显且出现原基的杂交菌株。对亲本及95个杂交子代的菌丝体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在杂交子代中选出了具有“杂种新酶带”或“互补型酶带”的强优势杂交新菌株15个,对这15个新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多糖含量、抗绿菌能力农艺性状和低温出菇特性等与亲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筛选出具有利用推广价值的菌株5个。

赵洁[10](2010)在《大球盖菇优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一种菇味浓郁鲜美、营养丰富的珍稀食用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大球盖菇对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具有很好的降解能力。大球盖菇一直未在北方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制种周期长、污染率高。所以,对大球盖菇各级菌种培养条件的优化对推广栽培大球盖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母种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探讨,得到了大球盖菇母种培养的最适条件:马铃薯20%,蔗糖2.5%,玉米粉0.4%,蛋白胨0.1%,6-BA 0.5mg/L,琼脂2%,水1000 mL,培养温度为26℃,在此培养条件下大球盖菇母种菌丝满管时间比在PDA培养基中缩短了33.1%。为缩短制种周期,选择了液体菌种制备原种的制种形式。从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两方面对液体菌种的培养环境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终的培养方案为:将0.5 cm3菌块接种到起始pH值6.5,装有100 mL液体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26℃,160 r/ min培养120h。液体培养基中含有玉米粉1%,蔗糖2.5%,豆饼粉2%,酵母膏0.2%,三十烷醇0.5mg/L,6-BA 0. 25mg/L,2,4-D 0. 25mg/L,水1000 mL。在此培养条件下菌丝鲜重达到了33.673g/100mL,菌球直径较小,大部分在12mm,菌球数达358个/mL,符合液体菌种的应用要求。液体菌种应用的最佳菌龄为96h。利用液体菌种的制种方式可明显的缩短整个菌种制备的周期。用液体菌种接麦粒种可使原种的制备时间缩短53.6%,栽培袋的发菌时间缩短29d,整个制种周期缩短40%。对大球盖菇的栽培料进行了探讨,最终确定了树叶、麦秸秆和木屑三种农林废弃物是较为理想的大球盖菇栽培料,三者的最佳配比为:木屑30%、麦秸秆40%、树叶30%。

二、激素对榆黄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素对榆黄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一株野生血红小菇的分离鉴定及液体培养基配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
        1.1.4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菌种活化与接种。
        1.2.2 ITS序列分析。
        1.2.3 生物量测定方法。
        1.2.4 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2.4.1 碳源试验。
        1.2.4.2 氮源试验。
        1.2.4.3 无机盐及不同添加量试验。
        1.2.4.4 维生素试验。
        1.2.4.5 pH试验。
        1.2.4.6 正交优化。
        1.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血红小菇的形态特征
    2.2 血红小菇的菌株鉴定及系统发育
    2.3 碳源试验结果
    2.4 氮源试验结果
    2.5 无机盐及其添加量试验结果
    2.6 不同维生素对发酵的影响
    2.7 pH对发酵的影响
    2.8 优化正交试验
3 结论与讨论

(2)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雷公藤甲素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雷公藤细胞悬浮培养
    1.2 非生物诱导子的添加
    1.3 内生真菌诱导子的制备
    1.4 细胞活力的测定
    1.5 细胞干质量的测定
    1.6 总糖测定
    1.7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1.8 雷公藤甲素的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诱导子对雷公藤甲素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2.3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诱导子对总糖消耗的影响
    2.5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PAL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HACCP体系在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创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引言
    1.3 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发展概况
        1.3.1 食用菌产业规模稳定增长
        1.3.2 食用菌经营模式逐渐成熟
        1.3.3 河北省黑木耳产业面临的问题
    1.4 HACCP简介
        1.4.1 HACCP定义
        1.4.2 HACCP与 GMP、SSOP的关系
        1.4.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HACCP体系在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中的建立
    2.1 引言
    2.2 建立HACCP体系的准备工作
        2.2.1 组建HACCP工作小组
        2.2.2 产品描述和确定产品预期用途与消费者
        2.2.3 黑木耳生产流程
    2.3 生产过程危害分析
    2.4 确定关键控制点
        2.4.1 黑木耳生产过程中的CCP
        2.4.2 黑木耳生产过程中的CP
        2.4.3 黑木耳生产过程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2.5 建立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HACCP计划表
        2.5.1 确定关键限值
        2.5.2 实施监控
        2.5.3 建立纠偏措施
        2.5.4 记录
        2.5.5 验证
        2.5.6 建立HACCP计划表
    2.6 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HACCP质量安全管理规程
    3.1 应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标准文件
    3.3 术语与定义
    3.4 产地环境
        3.4.1 产地选址
        3.4.2 生产用水
    3.5 HACCP质量安全管理生产技术
        3.5.1 生产季节
        3.5.2 原料的选择
        3.5.3 菌种的选择
        3.5.4 拌料装袋
        3.5.5 灭菌
        3.5.6 接种
        3.5.7 营养生长阶段
        3.5.8 催耳
        3.5.9 生殖生长阶段
        3.5.10 采收加工
        3.5.11 菌糠的处理
    3.6 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中CCP的创新应用实例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3 仪器与设备
    4.4 试验方法
        4.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2 样品处理
        4.4.3 赤霉素含量测定
        4.4.4 吲哚乙酸含量测定
        4.4.5 回收率的测定
    4.5 结果分析
        4.5.1 赤霉素和吲哚乙酸标准曲线
        4.5.2 赤霉素、吲哚乙酸测定结果
        4.5.3 回收率
    4.6 小结
第五章 黑木耳菌糠资源化开发中蔬菜种植试验初探
    5.1 前言
    5.2 黑木耳菌糠种植生菜试验推广
        5.1.1 试验基地
        5.1.2 黑木耳菌糠的处理
        5.1.3 黑木耳菌糠对生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5.3 黑木耳菌糠不同配比对紫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初探
        5.3.1 试验材料
        5.3.2 黑木耳菌糠的预处理
        5.3.3 黑木耳菌糠对紫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5.4 试验结果
        5.4.1 黑木耳菌糠对生菜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
        5.4.2 黑木耳菌糠不同配比对紫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的研究概况
    1.2 秀珍菇的研究概况
    1.3 食用菌液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1.4 碳氮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胞外酶活性与碳氮源的关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碳氮源
    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不同碳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4 不同C/N比及氮浓度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5 测定方法
        2.2.6 粗酶液的制备
        2.2.7 胞外酶活力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碳源的利用
        3.1.1 不同碳源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碳源对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2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氮源的利用
        3.2.1 不同氮源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氮源对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的影响
        3.3.1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分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的影响
        3.4.1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分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碳源的利用
    4.2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氮源的利用
    4.3 不同碳氮比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碳氮源对秀珍菇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4.5 不同碳氮比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外源钙在杏鲍菇中的富集及对其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杏鲍菇概述
        1.1 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布
        1.2 杏鲍菇的营养及其药用价值
        1.2.1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
        1.2.2 杏鲍菇的药用价值
        1.3 杏鲍菇栽培工艺的优化
        1.3.1 杏鲍菇栽培基质的研究
        1.3.2 液体菌种的开发利用
        1.4 杏鲍菇的栽培特性
    第二章 杏鲍菇富钙能力及其他食用菌的富集能力
        2.1 外源钙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微量元素对其他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研究
        2.2.1 外源微量元素对香菇的影响
        2.2.2 外源矿微量元素对平菇的影响
        2.2.3 外源微量元素对金针菇的影响
        2.2.4 外源微量元素对柱状田头菇的影响
        2.2.5 外源微量元素对鸡腿菇菌丝体的影响
        2.2.6 外源微量元素对白灵菇的影响
        2.2.7 外源微量元素对其他食用菌的影响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外源钙最适浓度的筛选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培养基
        1.1.3 方法
        1.1.4 数据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杏鲍菇菌丝体耐受钙浓度范围的确定
        1.2.2 最适外源钙的确定
    第二章 外源钙对液体发酵菌丝密度以及含钙量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数据统计方法
        2.1.3 菌丝浓度法测定添加外源钙的发酵液菌丝
        2.1.4 菌丝含钙量的测定
        2.2 结果
        2.2.1 不同外源钙下发酵液菌丝体密度
        2.2.2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菌丝体含钙量的影响
        2.2.3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菌丝体含钙量的影响
    第三章 外源钙对子实体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添加外源钙对杏鲍菇子实体生理生化的影响
        3.2 结果
        3.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3.2.2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子实体栽培周期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中的含钙量影响
        3.2.6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7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子实体栽培周期的影响
        3.2.8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2.9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中的含钙量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金顶侧耳多糖的主要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金顶侧耳的研究进展
        1.1 金顶侧耳的形态及分布
        1.2 栽培技术
        1.3 营养成分
        1.4 化学成分
        1.5 药理活性
        1.6 金顶侧耳的开发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金顶侧耳多糖对小鼠肌肉萎缩拮抗抵制研究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5 小结讨论
    第二章 金顶侧耳多糖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金顶侧耳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作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
        3.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桦褐孔菌代料栽培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1.4 培养基配方
    1.2 试验方法
        1.2.1 药品的配制
        1.2.2 桦褐孔菌栽培
        1.2.3 多糖含量测定
        1.2.4 胞外酶活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栽培试验
        2.1.1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2.1.2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菌核形成情况比较
    2.2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代料栽培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
        2.2.1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胞外CMC酶活性变化
        2.2.2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胞外FP酶活性变化
        2.2.3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胞外HC酶活性变化规律
        2.2.4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胞外漆酶活性变化规律
        2.2.5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胞外邻苯二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
        2.2.6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胞外愈创木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
        2.2.7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胞外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规律
        2.2.8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胞外淀粉酶活性变化规律
        2.2.9 不同桦褐孔菌菌株蛋白酶活性变化规律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桦褐孔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桦褐孔菌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桦褐孔菌菌株菌核形成的影响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胞外酶活性影响
        2.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胞外纤维素酶活性影响
        2.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胞外HC酶活性影响
        2.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胞外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
        2.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胞外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2.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胞外淀粉酶及蛋白酶活性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8)沼渣沼液对栽培榆黄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4 指标测定
        1.4.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1.4.2 多糖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沼渣栽培对榆黄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沼渣栽培对榆黄蘑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3 沼液追肥对榆黄蘑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2.4 沼渣栽培对榆黄蘑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9)榆黄蘑单孢杂交及后代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榆黄蘑概述
        1.1.1 榆黄蘑的微生物学分类
        1.1.2 榆黄蘑的生物学特性
        1.1.3 榆黄蘑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1.2 榆黄蘑国内外科研进展
        1.2.1 栽培生产现状
        1.2.2 药用成分及功能研究
        1.2.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2.4 遗传育种研究
    1.3 食用菌育种方法概述
        1.3.1 选择育种
        1.3.2 诱变育种
        1.3.3 杂交育种
        1.3.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3.5 基因工程育种
    1.4 拮抗反应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1.5 分子标记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1.5.1 同工酶技术的应用
        1.5.2 DNA 标记
    1.6 聚类分析在食用菌育种种的应用
    1.7 杂交育种的特点及一般程序
        1.7.1 食用菌杂交育种的特点
        1.7.2 杂种优势
        1.7.3 杂交育种的一般程序
        1.7.4 杂交子的鉴定与筛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亲本的选择
        2.2.2 杂交
        2.2.3 杂交菌株的鉴定
        2.2.4 杂交后代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的选择
        3.1.1 供试菌株拮抗情况
        3.1.2 供试菌株菌丝生长情况
        3.1.3 供试菌株生物学效率比较
        3.1.4 供试菌株农艺性状的比较
        3.1.5 供试菌株的同工酶分析
    3.2 单孢杂交及子代鉴定
        3.2.1 单核体菌株获得与杂交
        3.2.2 镜检锁状联合标记
        3.2.3 拮抗线检测
        3.2.4 结实试验
        3.2.5 杂交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
    3.3 杂交后代菌株的筛选
        3.3.1 杂交后代菌丝体生长比较
        3.3.2 杂交后各生长阶段的比较
        3.3.3 不同菌株对霉菌抗性的比较
        3.3.4 后代菌株及其亲本生物学效率比较
        3.3.5 菇峰期与生物学效率的相关性
        3.3.6 杂交后代与亲本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评价
        3.3.7 杂交后代与亲本菌株的低温结实性比较
4 讨论
    4.1 食用菌单孢杂交育种
    4.2 亲本选择
    4.3 杂交
    4.4 杂交后代鉴定
    4.5 杂交后代的筛选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10)大球盖菇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球盖菇简介
    1.3 食用菌液体培养概述
        1.3.1 食用菌液体培养简介
        1.3.2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优势
        1.3.3 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培养条件
        1.3.4 食用菌液体菌种应用
    1.4 农林废弃物利用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大球盖菇母种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菌株
        2.2.2 培养基
        2.2.3 实验试剂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选择实验
        2.3.2 温度选择试验
        2.3.3 碳源选择试验
        2.3.4 最适碳源浓度的选择试验
        2.3.5 氮源选择试验
        2.3.6 最适氮源浓度的选择试验
        2.3.7 碳氮源正交试验
        2.3.8 不同激素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
        2.3.9 最适激素浓度的选择
    2.4 实验结果
        2.4.1 配方选择试验
        2.4.2 不同温度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4.3 最适碳源选择试验
        2.4.4 最适氮源选择试验
        2.4.5 碳源最适浓度的选择
        2.4.6 氮源最适浓度的选择
        2.4.7 碳氮源正交实验
        2.4.8 不同激素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4.9 最适激素浓度的选择
    2.5 小结
第3章 大球盖菇液体培养基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实验试剂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培养基选择实验
        3.3.2 碳源选择试验
        3.3.3 最适碳源浓度的选择试验
        3.3.4 氮源选择试验
        3.3.5 最适氮源浓度的选择试验
        3.3.6 碳氮源正交试验
        3.3.7 激素对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的影响试验
        3.3.8 取上述激素中三种激素做激素最佳配比正交实验
    3.4 实验结果
        3.4.1 配方选择实验
        3.4.2 碳源选择试验
        3.4.3 碳源最适浓度的选择
        3.4.4 氮源选择试验
        3.4.5 氮源最适浓度的选择
        3.4.6 碳氮源正交实验
        3.4.7 不同激素对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的影响
        3.4.8 三种激素最佳配比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大球盖菇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菌株
        4.2.2 培养基
        4.2.3 实验试剂
        4.2.4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过程指标检测
        4.3.2 接种量优化试验
        4.3.3 温度选择试验
        4.3.4 起始pH 值选择试验
        4.3.5 摇床转速选择试验
        4.3.6 装液量选择试验
    4.4 实验结果
        4.4.1 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过程指标检测
        4.4.2 接种量对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的影响
        4.4.3 温度对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的影响
        4.4.4 起始pH 值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的影响
        4.4.5 摇床转速对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的影响
        4.4.6 装液量对大球盖菇液体菌丝培养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大球盖菇液体菌种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供试菌株
        5.2.2 培养基
        5.2.3 实验试剂
        5.2.4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试管料中不同菌龄液体菌种的发菌速度比较
        5.3.2 液体菌种不同应用形式的对比
        5.3.3 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制备原种的对比
        5.3.4 不同制备形式的原种在栽培料中的长速比较
        5.3.5 不同形式制备菌种周期比较
    5.4 实验结果
        5.4.1 试管料中不同菌龄液体菌种的发菌速度比较
        5.4.2 液体菌种不同应用形式的对比
        5.4.3 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制备原种的对比
        5.4.4 不同制备形式的原种在栽培料中的比较
        5.4.5 不同形式制备菌种周期比较
    5.5 小结
第6章 大球盖菇栽培料培养基优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供试菌株
        6.2.2 培养基
        6.2.3 实验试剂
        6.2.4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试管中不同栽培料的对比试验
        6.3.2 试管中不同栽培料的配比试验
        6.3.3 将6.3.2 中得到的配方做袋
    6.4 实验结果
        6.4.1 试管中不同栽培料的对比试验
        6.4.2 试管中不同栽培料的配比试验
    6.5 栽培袋中二种最佳配方的对比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激素对榆黄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株野生血红小菇的分离鉴定及液体培养基配方筛选[J]. 郭兴,高智涛,范冬茹,张德岩,刘继云,高云虹.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2)
  • [2]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雷公藤甲素积累的影响[J]. 张强,宋萍,朱留刚,封磊,洪伟,吴承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1(05)
  • [3]HACCP体系在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创建中的应用[D]. 徐凡. 河北大学, 2021(09)
  • [4]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D]. 王小谭.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外源钙在杏鲍菇中的富集及对其生长的影响[D]. 何欣.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6]金顶侧耳多糖的主要药理活性研究[D]. 宋泽文.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
  • [7]桦褐孔菌代料栽培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D]. 赵丽. 延边大学, 2011(04)
  • [8]沼渣沼液对栽培榆黄蘑的影响[J]. 蒙健宗,陈伟超,秦宇,韦珂. 北方园艺, 2011(05)
  • [9]榆黄蘑单孢杂交及后代筛选[D]. 张玉铎.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10]大球盖菇优化栽培技术研究[D]. 赵洁. 河北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激素对榆树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