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Epithelium of Endometrial Glands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a Comparison with the Normal(论文文献综述)
李羡平[1](2021)在《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与Chibby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与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子宫腺肌病(AM)患者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神经型钙黏附蛋白(N-cad)、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蛋白Chibby的表达情况,分析EMT与Chibby之间的关系;探讨EMT与Chibby在A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AM的诊治提供实验依据及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临床诊断为AM且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AM,并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将该研究组分为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其中,设置的异位内膜组为异位至肌层的子宫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为位于宫腔内的子宫内膜组织。收集同时期同院因CINⅢ合并HPV16或18阳性坚决要求行全子宫切除,并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术后经病理证实诊断为正常子宫内膜,取其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内膜组。所有患者术前三个月内均未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无妊娠,无哺乳,无放置宫内节育装置,无内分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研究组排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排除合并AM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2.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内膜中的E-cad、N-cad、β-catenin及Chibby进行检测,观察其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各组内膜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先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间的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结果:1.E-cad在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和对照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22.2%、85.0%。E-cad在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在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内膜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cad在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和对照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44.4%、10.0%。N-cad在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内膜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d在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在位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β-catenin在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和对照内膜组的异位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41.7%、10.0%。β-catenin在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的异位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内膜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在异位内膜组中的异位表达显着高于在位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hibby在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和对照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88.9%、95.0%。Chibby在在位内膜组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内膜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bby在异位内膜组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内膜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异位内膜中,Chibby与β-catenin成负相关(r=-0.470,P<0.05),与E-cad、N-cad未见相关性(P>0.05);在在位内膜中,Chibby与E-cad、N-cad、β-catenin未见相关性(P>0.05);在正常对照内膜中,Chibby与E-cad成正相关(r=0.545,P<0.05),而与β-catenin成负相关(r=-0.489,P<0.05),与N-cad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E-cad、Chibby在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内膜组,β-catenin、N-cad在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内膜组,提示AM中发生了EMT,Chibby在AM中的表达减少。在异位内膜中,Chibby与β-catenin成负相关;在对照内膜中,Chibby与β-catenin成负相关,与E-cad成正相关,提示EMT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蛋白Chibby在AM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着相关性。
徐鹏[2](2021)在《隔药饼灸治疗内异症miRNAs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古今医家和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研究,探究灸法治疗内异症的原理及作用规律。2、通过改良的自体移植法诱导建立内异症小鼠模型,在验证隔药饼灸对内异症痛经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抑制异位内膜体积生长的基础上,探究隔药饼灸对内异症小鼠miRNA表达的影响,并进行PCR验证,检测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3、综合文献和实验研究,通过对经络、腧穴、筋膜、miRNA、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探讨隔药饼灸抗细胞粘附侵袭、抗细胞生长增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经络机理,研究关元穴隔药饼灸治疗内异症具体的机制。方法:44只SCID实验小鼠,五只一笼,采用改良自体移植法,将一侧子宫裁剪成大小为5×5mm的片段,把子宫内侧面固定在另一侧的腹壁上,术后断食一天并连续肌注青霉素三天防止感染,七天后随机选取两只,开腹显示病灶处异位内膜体积增大,为直径5~8mm的半透明囊泡,内有液体积聚,有新生血管,表明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小鼠不区分体重大小等因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西药组(B组)、隔药饼灸组(C组),每组12只,按每笼4只饲养。各组自造模结束后第14天起给药,每天一次,连续两周。模型组用8号灌胃针进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隔药饼灸组用附子、红花、当归等中药按比例打粉并与黄酒混合,用自制模具制作规格为10mm×10mm×4.5mm的药饼,用模具制作的艾炷于关元穴进行隔药饼灸,每只小鼠灸4壮。西药组用达那唑溶液按36mg/kg体质量进行灌胃。治疗期间记录隔药饼灸镇痛效果,治疗结束后测量各组异位内膜组织大小,提取各组小鼠的异位内膜组织并用保存并进行相关检测。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EMs实验各组的异位内膜差异表达miRNAs,预测miRNA的下游靶基因,通过MAGIA2软件和Pearson相关系数将靶基因与miRNAs进行配对,采用qRT-PCR的方法对以上确定出的关键miRNAs和靶基因进行验证;对调控网络中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使用DAVID软件对筛选的miRNA进行功能分析,并应用超几何检验获得显着富集的GO条目和KEGG路径图谱;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1、隔药饼灸组发生扭体反应总次数呈下降趋势,有扭体反应的小鼠数量、扭体次数和扭体发生率均在降低,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隔药饼灸对小鼠痛经的镇痛效果明显。2、隔药饼灸组的平均生长抑制率为86.28%,优于西药组的78.65%,隔药饼灸的对异位内膜的生长抑制作用效果更明显。3、差异化表达的miRNA与模型组相比,隔药饼灸组筛选出4个下调miRNA:miR-6538,miR-3470a,miR-2137,miR-5126。与西药组相比,隔药饼灸组筛选出9个下调miRNA:miR-499-5p,miR-133b-3p,miR-496a-3p,miR-206-3p,miR-21a-5p,miR-3473b,miR-493-5p,miR-133a-3p,miR-487b-3p。筛选出4个上调miRNA:miR-183-5p,miR-205-5p,miR-181a-2-3p,miR-200c-3p。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筛选出10个下调miRNA:miR-21a-5p,miR-3473b,miR-483-3p,miR-6240,miR-3963,miR-3970,miR-15a-5p,let-7i-5p,miR-2137,miR-5126。筛选出7个上调miRNA:miR-195a-3p,miR-615-3p,miR-708-3p,miR-296-3p,miR-671-3p,miR-298-5p,miR-181a-2-3p。4、PCR验证miRNA通过各组共同调控的miRNA,筛选出miR-2137、miR-5126、miR-3963、miR-6240、miR-1981-5p、miR-708-3p、miR-3473b、miR-206-3p、miR-21a-5p、miR-181a-2-3p这十个miRNA,经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筛选出miR-708-3P、miR-5126-3P、miR-1981-5P、miR-206-3p这4个miRNA,最终确定miR-708-3P、miR-5126-3P这两个miRNA符合条件。5、PCR验证mRNA对PCR筛选出的miR-708-3P、miR-5126-3P各自调控的mRNA有Igf1r、Mapk1、VEGF、Ppp2r5c、Magi2、Wnt7a、Nprl3、Rps6ka2、Igf1、Sos1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合miRNA与mRNA的负调控关系,筛选出Vegf、Ppp2r5c、Wnt7a、Rps6ka2这四个靶基因。6、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蛋白WB检测各组相应的PI3K、Akt、mTOR三种蛋白的表达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隔药饼灸组的三种蛋白表达含量均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虽然三种蛋白表达含量亦下降,但PI3K蛋白的降低量未达统计学意义,Akt、mTOR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隔药饼灸对内异症小鼠具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和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得作用。2、隔药饼灸可以调控内异症小鼠的miRNA和相应的靶基因,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进而抗细胞粘附侵袭、抗细胞生长增殖和抗血管生成,对异位内膜组织起到治疗作用。3、对关元穴隔药饼灸可以调控筋膜上的miRNA、靶基因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整三焦焦膜的理化特性,进而调整冲任二脉的经气,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安君霞[3](2020)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患不孕不育症的夫妻人数在急剧增加。不孕不育患者由于受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而普遍存在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为不孕夫妇带来了福音,冻融胚胎移植周期(FET)因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累积妊娠率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在胚胎予以冷冻保存并无法控制质量的情况下,子宫内膜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FET周期的成功与否。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 RH-a)因可抑制垂体功能使异位子宫内膜处于休眠状态,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的首选。近年来,Gn RH-a也被逐渐应用于FET周期。目前常用的内膜准备方法有激素治疗法(hormone therapy cycle,HT)及降调节激素治疗法(HT with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HT+Gn RH-a)。但由于缺乏以分子机制为基础的研究,对于哪种方法最优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本文拟以临床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Gn RH-a在FET周期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以探寻FET周期最佳内膜准备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近年于我院行FET周期的患者,按照内膜准备方案分为六组,HT组338例为单纯雌孕激素替代周期(HT),HT+1 Gn RH-a组323例、HT+2 Gn RH-a组329例、HT+3 Gn RH-a组323例、HT+4 Gn RH-a组316例、HT+5Gn RH-a组313例分别为经1、2、3、4、5周期Gn RH-a垂体降调节后激素替代治疗的周期,收集并统计分析各组临床妊娠结局及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下血流参数,同时收集黄体期或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组织以评估内膜容受性。最后利用体外细胞模型研究Gn RH-a预处理对人内膜细胞增殖、容受性及蜕膜化的影响及机制。结果:1.HT+3 Gn RH-a组有更优的临床妊娠结局和内膜容受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治疗周期:1)有更高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2)胚胎移植日内膜下血流灌注更佳;3)移植日内膜组织中容受性标志分子如LIF、整合素β3、OPN、Hoxa10等表达量更高;4)治疗后移植日内膜组织和血清中抑制内膜容受性的mi RNA如mi R-125b-5p、mi R-223-3p、mi R-27a-3p表达量更低。2.Gn RH-a虽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内膜细胞凋亡,但当联合雌、孕激素处理后对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不显着。3.Gn RH-a预处理能促进内膜细胞尤其腺上皮细胞中容受性标志分子如LIF、整合素β3、OPN、VEGF、Hoxa10等表达量。4.Gn RH-a能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且是ERK1/2依赖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FET周期中3周期Gn RH-a降调节的内膜准备方式在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和提高内膜容受性方面效果最佳。本文为进一步提高FET周期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奠定良好基础,为在FET周期中选择内膜准备方式提供参考。
刘恒炜[4](2019)在《低氧介导自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HIF-1α、LC3、E-cadherin和Viment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研究目的研究自噬基因LC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变化及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关系。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内异症患者增生期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每组各30例,以单纯输卵管因素不孕妇女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31例)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LC3、HIF-1α、E-cadherin和Vimentin在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子宫内膜组织LC3、HIF-1α、E-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LC3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的胞浆部位,卵巢巧克力囊肿组织(内异症异位内膜组织)中LC3的表达较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明显增高(p<0.05),而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LC3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HIF-1α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内异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HIF-1α的表达较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明显增高(p<0.05),而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HIF-1α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3)E-cadherin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胞膜中。内异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E-cadherin的表达较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明显降低(p<0.05),而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E-cadherin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4)Vimentin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的胞浆中均有表达。内异症异位病灶组织中Vimentin的表达较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明显增高(p<0.05),而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Vimentin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子宫内膜和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比较,内异症异位子宫内膜LC3、HIF-1α、Vimentin的表达显着升高,而E-cdherin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内异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自噬基因LC3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与HIF-1α和Vimentin呈正相关,而与E-cadherin呈负相关。提示:低氧可能参与了内异症自噬的发生,而自噬则可能参与了内异症上皮间质转化。第二部分 低氧介导HIF-1α调控自噬促进内异症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迁移与侵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研究低氧是否通过HIF-1α通路促进内异症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ESCs)自噬发生。2.研究自噬在低氧介导HIF-1α促进ESCs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1.分离、培养及鉴定人原代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2.低氧干预ESCs不同时间段,吖靛橙染色和MDC染色检测自噬小体的形成;透射电镜检测ESCs中自噬体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HIF-1α、LC3、Beclin1和P62的表达情况。3.分别将HIF-1α 过表达质粒和 HIF-1α siRN转染ESCs,Western blot 检测 HIF-1α、LC3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将GFP-LC3腺病毒转染入ESCs后分别将HIF-1α过表达质粒和HIF-1α siRNA转染ES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LC3斑点的聚集情况。4.分别将空载siRNA和HIF-1α siRN转染ESCs后置于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培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5.分别将空载siRNA和Beclin1 siRN转染ESCs后置于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培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6.分别使用自噬抑制剂氯喹二磷酸盐(chloroquine diphosphate salt,CQ)和3-甲基腺嘿呤(3-Methyladenine,3-MA)干预ESCs后置于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培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结果1.成功分离人原代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细胞纯度和阳性率均高于95%。2.低氧可通过HIF-1α通路促进内异症ESCs自噬发生。3.自噬参与了低氧介导HIF-1α促进内异症ESCs的迁移和侵袭。结论低氧通过HIF-1α激活自噬,促进ESCs的迁移和侵袭参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第三部分 LncRNA MALAT1在低氧介导HIF-1α调控内异症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1.研究LncRNA MALAT1在低氧介导HIF-1α调控内异症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2.研究LncRNAMALAT1介导自噬对内异症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人原代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第二部分已完成)。2.RT-PCR检测内异症组织中LncRNAMALAT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内异症组织中HIF-1α和LC3蛋白表达情况。3.分别将HIF-1α过表达质粒和HIF-1α siRNA转染ESCs,Western blot检测HIF-1 α 表达,RT-PCR 检测 LncRNA MALAT1 表达。4.分别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转染空载siRNA(si-NC)和LncRNA MALAT1 siRNA,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GPF-LC3腺病毒转染检测绿色荧光斑点形成情况,透射电镜检测自噬体形成情况。5.分别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使用3-MA和Beclin1 siRNA阻断自噬,MTT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Hoechst33342染色检测细胞核凋亡情况。结果1.与正常内膜和内异症在位内膜相比,内异症异位内膜中LncRNA MALAT1、HIF-1α及LC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常氧条件下过表达HIF-1α能够促进LncRNA表达,低氧作用下沉默HIF-1α则抑制LncRNAMALAT1表达。3.低氧条件下沉默LncRNAMALAT1能够抑制低氧诱导的ESCs自噬。4.低氧条件下抑制自噬能够促进ESCs凋亡。结论低氧能够通过HIF-1α信号通路促进LncRNAMALAT1表达,继而激活自噬来促进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存活。第四部分低氧介导HIF-1α调控自噬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形成的机制研究目的1.明确低氧是否诱导内异症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2.研究自噬在低氧诱导的内异症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MT中的作用。方法1.低氧条件下培养人原代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不同时间段,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免疫化学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2.低氧条件下培养原代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不同时间段,Western blot检测HIF-1α、Beclinl和LC3蛋白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自噬体形成。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低氧和常氧刺激后,Western blot检测HIF-1α、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GFP-LC3腺病毒转染后检测绿色荧光斑点形成情况。分别过表达和沉默HIF-1α后,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检测HIF-1α、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3.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分别使用3-MA、CQ和Beclin1 siRNA来阻断细胞自噬后,Western blot 检测 Beclin1、LC3、E-cadherin 和 Vimentin 表达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结果1.低氧能够诱导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MT发生和促进细胞迁移、侵袭。2.低氧能够通过HIF-1α信号通路诱导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自噬发生。3.抑制自噬能够阻断低氧诱导的EMT并削弱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论低氧通过HIF-1α信号通路诱导自噬,进而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MT和迁移、侵袭。
王茜[5](201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ceRNA网络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生物标志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由于RNA可以通过ceRNA机制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我们构建了一个ceRNA网络,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和观察胞饮突的表达,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潜在生物标志物。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6例女性不育患者。所有受试者均处于正常排卵期,月经周期正常(21-35天),年龄在28至37岁。并在子宫内膜取样后3个月内没有接受激素治疗,对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8例正常在位子宫内膜进行RNA测、免疫组化检测和观察胞饮突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算法对ceRNA网络进行预测和通路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共检测到767个mRNA(181个上调和586个下调)、231个lncRNA(99个上调和132个下调)和45个miRNA(11个上调和34个下调)表达差异。构建ceRNA网络,包含45条通路。通过对lncRNA、miRNA和mRNA三组之间的倍数变化进行拓扑分析,共12个共同基因。其中重建的ceRNA网络中有26个miRNA、30个mRNA、32个lncRNA和119条边线。在ceRNA中进一步选择lncRNA,miRNA,mRNA,确定两个共表达模块:模块1中含136条富集的GO通路和3条富集的KEGG通路;模块2含121条富集通路和12条KEGG富集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蜕膜化、类固醇代谢过程正调控、脂肪酸代谢过程正调控、氧化还原酶活性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损伤。确定了hsa-miR-449c-5p、hsa-miR-449a、DRAIC 和 LOC400867 作为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对照组胞饮突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孕激素受体B型表达水平较低。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共检测到767个mRNA(181个上调和586个下调)、231个lncRNA(99个上调和132个下调)和45个miRNA(11个上调和34个下调)表达差异。基于ceRNA理论,我们重建了一个lncRNA-miRNA-mRNA网络,首次从全系统层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lncRNA相关的ceRNA介导基因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分析。GO分子功能分析发现了 41条丰富的GO通路。KEGG通路和wikipathway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4条通路。总的来说,通过对lncRNA、miRNA和mRNA三组之间的倍数变化进行拓扑分析,在亲近性、程度、中间性的前25个基因有12个共同基因,其中重建的ceRNA网络中有26个miRNA、30个mRNA、32个lncRNA和119条边线。在重建的ceRNA网络中,GO分类(分子功能)p≤0.05获得38条富集GO通路,KEGG分析发现31条富集通路。ceRNA子网络中蜕膜化和卵巢类固醇生成,以及VEGF和TNF信号通路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在ceRNA中利用皮尔森相关分析进一步选择lncRNA、miRNA、mRNA,确定了两个共表达模块:模块1中包含136条富集的GO通路和3条富集的KEGG通路;模块2包括121条富集通路和12条KEGG富集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蜕膜化、类固醇代谢过程正调控、脂肪酸代谢过程正调控、氧化还原酶活性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损伤。我们的研究结果确定了 hsa-miR-449c-5p、hsa-miR-449a、DRAIC和LOC400867作为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上皮细胞子宫内膜孕激素B受体表达水平较低,这也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胞饮突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
李圆月,汪宏波[6](20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形成中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具体发病机制未明确,单纯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或腺上皮细胞无法在裸鼠体内形成异位病灶,两者共培养可形成新病灶。在EMs病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本文将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两者相互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促进黏附种植和新生血管形成、改变激素微环境等方面做一综述,以阐述两者在EMs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凌静[7](2014)在《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细胞MAPK信号通路干预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介绍导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其用药规律以及临证化裁。2、观察不同浓度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上清液雌二醇、细胞雌激素受体、芳香化酶P450、MAPK信号通路因子(Ras、Raf、MEK-2、ERK1、ERK2)、细胞核内转录因子(NF-kB、c-Fos、c-Jun)、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阐明中药复方加味芍药甘草汤干预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深层作用机理,为临床辨证用药奠定基础。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全面系统收集、仔细阅读李坤寅教授多年来发表的及未发表的论文、专着、讲稿、临证体会,以及跟诊过程中收集李教授的临床经验及行之有效的遣方用药,分析、总结李坤寅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2、采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细胞化学法、荧光定量PCR(探针法)、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凋亡率、细胞上清液雌二醇、细胞芳香化酶、雌激素受体、MAPK信号通路因子(Ras、Raf、MEK-2、ERK1、ERK2)、细胞核内转录因子(NF-kB、c-Fos、 c-Jun)。并以空白培养液和米非司酮作为对照组。结果:1、导师李坤寅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学术思想可概括成6点:明确病机,辨病辨证,确立治法;经前经后,止痛调经,分而治之;治病与调经助孕结合;内外结合,多途径治疗;情志疏导与饮食调控结合。临证应用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月经前在使用“化瘀止痛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的特质配合不同的活血化瘀法加以化裁;经后重在补肾活血,扶正祛邪,调经助孕;复方毛冬青灌肠液保留灌肠及加味双柏油膏配合红外线灯热敷下腹部,清热解毒兼活血化瘀行气。除了配合使用疏肝解郁中药外,导师临证时重视心理治疗,给患者做思想工作,并建议患者少食含激素类高的食物,结合饮食调控疾病。在“化瘀止痛方”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成“加味芍药甘草汤”。2、加味芍药甘草汤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空白对照组:核仁较大,核中常染色质较多,粗面内质网增多、扩张,线粒体较多;米非司酮组:细胞核呈圆形,核中常染色质较多,核仁靠近胞核,胞浆中线粒体形状不规则,部分发生了空泡变,溶酶体较多,内质网增多、扩张;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细胞核见分叶,染色质浓缩边集,核仁缩小,胞浆中见大量溶酶体,胞质内细胞器减少,内质网轻微扩张,线粒体发生了明显的空泡变,粗面内质网减少;加味芍药甘草汤中浓度组:细胞核中常染色质较多,核近似椭圆形,溶酶体较多,线粒体轻微肿胀空泡变,内质网轻微的扩张;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核中常染色质较多,核近圆形,胞浆中可见溶酶体聚集在一侧,有较多脂滴,内质网有些轻微的扩张。3、加味芍药甘草汤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米非司酮与中药各浓度组都能显着提高细胞凋亡率(P<0.05),其中米非司酮与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米非司酮、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与加味芍药甘草汤中、低浓度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加味芍药甘草汤提高人子宫腺肌病细胞凋亡率成浓度依赖性4、加味芍药甘草汤对细胞E2、芳香化酶、ER的影响:米非司酮和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都能显着降低细胞上清E2水平(P<0.05),米非司酮组与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米非司酮E2水平表达显着低于加味芍药甘草汤中、低浓度组(P<0.05),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E2表达显着低于加味芍药甘草汤低浓度组(P<0.05)。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中、低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都能显着抑制芳香化酶P450表达(P<0.05),但各组之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加味芍药甘草汤高、中、低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都能显着降低细胞ER水平(P<0.05),但各组之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5、加味芍药甘草汤对MAPK信号通路因子(Ras、Raf、MEK-2、ERK1、ERK2)的影响:加味芍药甘草汤各浓度组和米非司酮不能显着改变MAPK信号通路因子(Ras、 Raf、MEK-2、ERK1、ERK2)的变化(P>0.05)。6、加味芍药甘草汤对细胞核内转录因子(NF-k B、c-Fos、c-Jun)的影响:米非司酮和加味芍药甘草汤各浓度组都能显着抑制NF-k B、c-Fos、c-Jun表达(P<0.05),其中加味芍药甘草汤高浓度组抑制能力最强(P<0.05),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1、导师李坤寅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注重辨病辨证,兼顾患者生育要求,根据月经周期不同规律分期治疗,通过多途径治疗、情志疏导结合饮食调控疾病。在“化瘀止痛方”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成“加味芍药甘草汤”。2、加味芍药甘草汤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器结构,使溶酶体增多,染色质浓缩边集以提高细胞凋亡率,从而抑制子宫腺肌病病灶增殖,促进子宫腺肌病病灶萎缩。3、加味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ER表达从而降低E2与ER结合率,E2生物学效应降低,可阻断或减少了异位病灶组织在肌层内种植、生长;另外加味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芳香化酶以阻断与病灶局部E2正反馈循环,从而降低病灶局部细胞分泌E2含量,一则雌激素对子宫收缩的调节作用减少,子宫收缩性减弱,从而缓解或消除痛经;二则雌激素对异位内膜的生物学信号减少,同样也阻断或减少了异位内膜在肌层继续增殖、生长。4、加味芍药甘草汤有可能只是改变了子宫腺肌病细胞中Ras、Raf、MEK-2、ERK1、 ERK2磷酸化活性,没有改变各因子的表达数量。5、加味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NF-kB、c-Fos、c-Jun表达,降低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的异常增殖,阻碍了子宫腺肌病的发展,这一效应可能通过降低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抑制雌激素经典基因转录效应实现。
黄飞翔[8](2013)在《Paxill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及黄芩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虽为良性疾病,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且有0.7%-1.0%恶变率和较高的复发率。其病变广泛、形态多样。该病可引起痛经、慢性性盆腔痛、月经不调、性交痛、不孕等,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迄今为止内异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十分明了,关于内异症的发病机制,纵说纷纭,其中较为盛行的是Sampson的“经血逆流学说”,但经血逆流的现象较常见,发生率约为80%-90%,远高于内异症患病率(10%15%),“经血逆流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郎景和在“经血逆流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指出在位内膜的异常生物学行为主导内异症的发生,经血逆流只是导致内异症发生的一个桥梁。该学说为内异症病机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新方向。内异症虽然是良性疾病,但具有与恶性肿瘤相似的侵袭性。桩蛋白(Paxillin)是研究较多的与肿瘤侵袭性相关的信号衔接蛋白,广泛地存在于各物种的细胞浆内,主要定位于黏着斑,能够和一系列的信号蛋白和结构蛋白结合,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在细胞信号的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Paxillin通过传导细胞信号,在器官发育、损伤修复、细胞运动、细胞粘附等多项细胞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未曾有对Paxillin与内异症细胞侵袭性进行相关性研究。因Paxillin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且其表达异常和细胞的运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测其可能与内异症细胞的侵袭性有一定的相关性黄芩素(baicalein)是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黄芩索具有抗凝、抗血栓、抗肿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抗病毒等作用。黄芩索具有抑制大多数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形态,抑制肿瘤细胞的运动和迁移能力,从而控制肿瘤发展。目前尚未有关于黄芩素和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侵袭性之间的研究。由于黄芩索对肿瘤细胞侵袭力的抑制性,我们推测其对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的侵袭力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伦理学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无法在人身上进行,因此,建立良好的实验模型对内异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内异症实验模型经历了从动物模型到细胞模型的转变,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兴起,内异症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为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生物学活性及药物干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内异症病因病机的研究及治疗措施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目的:1.分别建立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2.观测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情况及生物学活性,并对其进行免疫鉴定。3.观察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与正常内膜细胞中Paxillin mRNA及蛋白达水平的差异。4.黄芩素干预后,检测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中Paxillin mRNA及蛋白达水平,并探讨其与细胞侵袭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取2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泌期在位子宫内膜(内异症组)和2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对照组)组织,消化、离心洗涤、去除杂质后,混合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2.HE染色观察内异症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态学特征3.SP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法鉴定细胞。4.RT-PCR法检测Paxillin mRNA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5.Western blot法检测Paxillin蛋白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6.以不同浓度黄芩素作用于内异症组细胞,用MTT法测算细胞抑制率7.应用transwell小室观测黄芩素干预后内异症组细胞侵袭力的改变。8.RT-PCR法检测黄芩素干预后内异症组细胞Paxillin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9.Western blot法检测黄芩素干预后内异症组细胞Paxill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10.观测Paxill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和侵袭性的相关性结果:1.内异症组成功22例,对照组成功18例。成功建立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经HE染色及免疫组化鉴定培养的细胞的确为子宫内膜细胞。2.内异症组与对照组腺细胞形态学特征相似,但内异症组细胞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3.RT-PCR结果显示,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Paxillin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0.608±0.021)明显高于对照组内膜细胞Paxillin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0.291±0.02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内异症组在位内膜细胞Paxill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0.523±0.025)明显高于对照组内膜细胞Paxillin蛋白表达水平(0.226±0.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TT法显示黄芩素可以抑制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的生长,并随着黄芩素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率增加,呈时间-剂量依赖型。6.将0umol/L.20umol/L.40umol/L.80umol/L的黄芩素溶液分别加入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中,干预48h后,经RT-PCR检测显示,黄芩素能够降低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Paxillin mRNA的表达水平,各组Paxill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06±0.019、0.528±0.018、0.41910.021、0.336±0.014,呈剂量依赖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将0umol/L、20umol/L、40umol/L、80umol/I的黄芩素溶液分别加入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中,干预48h后,经western-blot检测显示,黄芩素能够降低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Paxillin蛋白的表达水平,各组Paxill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0.014、0.438±0.026、0,376±0.021、0.298±0.015,呈剂量依赖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8.取0umol/L、20umol/L、40umol/L.80umol/L黄芩素干预48h后的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进行侵袭性检测,内异症未加药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及正常组侵袭细胞个数分别8.80±0.548、6.40±1.140、3.80±0.837、2.20±0.836、0.20±0.44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细胞侵袭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随着黄芩素浓度的升高,内异证组细胞侵袭力均降低,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在细胞水平观测了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和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形态及生物活性上的异同点。2、内异症组位内膜细胞中Paxillin 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于正常内膜细胞。3、内异症组细胞侵袭力高于对照组细胞。4、黄芩素可以降低内异症组细胞Paxill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内异症组细胞侵袭力,呈剂量依赖性。Paxillin基因及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引起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侵袭性增高的一个原因。5、黄芩素能够抑制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侵袭力,为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天婵[9](2012)在《CAPN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意义及丹参酮ⅡA对其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简称内异症),是现代妇女的常见病,指有生长能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即腺体与间质在宫腔外种植生长,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育龄期妇女中有10-15%的发病率,80%的患者伴有盆腔慢性疼痛,50%合并不孕,30-50%伴有痛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从心理到身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其病变部位广泛,病理形态多样性,目前为止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有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是由于在位内膜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细胞异常生物学行为所致,内膜细胞凋亡的异常调控,也可能是内异症发病的原因之一。细胞凋亡是指生理状态下,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的抑制会导致细胞增殖旺盛,活力加强。CAPN5作为半胱氨基酸蛋白酶家族的一员,是一种钙依赖蛋白酶,可以参加多种细胞活动,包括细胞的分化和凋亡。HOXA10是CAPN5的上游基因,可以通过与辅助因子结合启动对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调控CAPN5的表达水平。二者在子宫内膜腺体细胞与基质细胞均有表达,可持续整个月经周期,对内膜细胞凋亡有调控作用。内异症虽然是良性疾病,却具有侵袭、远处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目前的治疗对策有限,且复发率高。Tan Ⅱ A是丹参的一种主要提取成分,有抗肿瘤作用,目前认为是通过杀伤肿瘤细胞,阻碍细胞分化与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实现的。建立良好的模型,对细胞生长形态的观察、凋亡指标的检测、探讨TanⅡA的干预机制有重要意义,是进一步揭示内异症发病机制及研究中药对内异症治疗策略的基础。研究目的1.建立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基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内异症模型。2.应用该模型观察对比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与非内异症患者(对照组)在位内膜细胞的生长情况、形态学特征、免疫鉴定。3.观察内异症组内膜细胞中CAPN5、HOXA10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内膜细胞有何差异,二者是否有一致性,探讨其与内异症发生的关系。4.检测Tan Ⅱ A干预内异症组内膜细胞后,CAPN5、HOXA10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二者是否有一致性。5.观察Tan Ⅱ A是否可以抑制内异症组内膜细胞生长,对细胞凋亡率有何影响,探讨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机制与意义方法1.取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内异症组)和13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对照组)组织,消化分离,原代混合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2.HE染色观察内异症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态学特征3.SP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法鉴定细胞。4.RT-PCR法检测CAPN5mRNA、HOXA10mRNA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5.Western blot法检测CAPN5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6.应用AnnexinV-PE/7-AAD凋亡试剂盒、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率的差异。7.以不同浓度Tan Ⅱ A作用内异症组细胞,用MTT法测算细胞抑制率。8.RT-PCR法检测Tan Ⅱ A干预后内异症组细胞CAPN5mRNA. HOXA10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9.Western blot法检测Tan Ⅱ A干预后内异症组细胞CAPN5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10.应用Annexin V-PE/7-AAD凋亡试剂盒、流式细胞仪检测TanⅡA干预后内异症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1.内异症组成功16例,对照组成功10例。内膜腺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共培养,细胞混合个自贴壁,生长良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CK19、vimentin阳性。2.内异症组与对照组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相似,但内异症组细胞生长铺满速度快。3. RT-PCR结果显示,16例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HOXA10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0.486±0.070)明显低于10例对照组内膜细胞HOXAlO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1.091±0.1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内异症组在位内膜细胞CAPN5mRNA (0.237±0.051)和蛋白(0.221±0.049)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内膜细胞CAPN5mRNA.454±0.083)和蛋白(0.512±0.120)的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比较有意义(P<0.05)。5.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内异症组细胞凋亡率为6.869±2.050%,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14.327±3.265%,前者明显低于后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6. Tan Ⅱ A可以抑制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的生长,并随着Tan Ⅱ A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率增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7. RT-PCR检测显示,Tan Ⅱ A能够促进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HOXA10mRNA的表达水平,并随Tan Ⅱ A浓度的增加分别为未加药组、1.0mg/L、2.0mg/L、4.0mg/L,HOXA10mRNA相对表达值也相应上升分别为0.486±0.070、0.658±0.071、0.956±0.131、1.130±0.109,呈剂量依赖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8.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anⅡA能够促进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CAPN5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随TanⅡA浓度的增加分别为未加药组、1.0mg/L、2.0mg/L、4.0mg/L,CAPN5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也一致性上升分别为0.237±0.051、0.314±0.063、0.471±0.058、0.521±0.052;0.221±0.049、0.331±0.057、0.492±0.067、0.540±0.057,呈剂量依赖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9.流式细胞仪测定未加药组、1.0mg/L、2.0mg/L、4.0mg/L浓度TanⅡA作用后,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上升分别为6.869±2.050%、9.572±3.353%、21.602±6.501%、33.110±7.49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的体外共培养模型。能够在细胞水平对内异症组与对照组在位内膜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特征进行实时观察记录。2.内异症组在位内膜细胞中CAPN5mRNA、HOXAlOmRNA及CAPN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内膜细胞。CAPN5与HOXA10有一致性。3.与对照组比较内异症组细胞的凋亡率低,提示CAPN5的异常低水平表达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病机制相关。4. Tan Ⅱ A可以上调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CAPN5mRNA、 HOXA10mRNA及CAPN5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CAPN5与HOXA10表达的变化有一致性5. Tan Ⅱ A可以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的生长,提高其凋亡率,提示Tan Ⅱ A可以诱导其细胞的凋亡,为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新的靶点及依据。
王静莲[10](2012)在《桂苓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生长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的难治疾病之一,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在正常了宫腔面以外的部位出现和增殖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趋于年轻化。进行性加重痛经、盆腔疼痛、月经失调及不孕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的身心影响极大。由于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疗效亦不令人满意,因而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均为热点,中医药治疗也成为探讨的热点之一本课题着重探讨桂苓消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论基础,通过初步建立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研究桂苓消异方药物血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桂苓消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一、桂苓消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论探讨祖国医学中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其主要症状与中医的痛经,症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症密切相关。认为肾虚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因素,血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表现,治疗当以温肾化瘀为主。桂枝茯苓丸原是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本意用于妊娠之后症积害胎,胎元不固者,导师在原方基础上去甘缓之蜜,加仙灵脾温肾阳、血竭粉增强活血化瘀的力量,组成桂苓消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本课题用桂苓消异方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实验研究,为桂苓消异方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二、初步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扬州市中医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瘤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分离培养腺上皮细胞并传代,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结果显示,结合采用胶原酶消化法、筛网分离法、选择性贴壁法及二次消化等体外培养技术,成功分离培养出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成功率为75.00%。细胞可传代1-2代,成活4-6周。证实在本实验条件下,体外分离纯化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具备良好的增殖能力。内异症与非内异症子宫内膜均可分离培养成功(P>0.05)。2例增生早期内膜由于内膜很少,分离后得到的细胞很少,培养失败,我们根据术前B超提示了宫内膜厚度>5mm选取子宫内膜,且增生晚期和分泌期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培养成功率差异不显着(P>0.05)。了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成功分离培养为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以及药效学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三、桂苓消异方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培养上清液中Caspase-3含量的影响制备桂苓消异方、孕三烯酮药物血清,以不同血清浓度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模型,并以MTT法检测对细胞生长的情况。结果显示,桂苓消异方、孕三烯酮药物血清均能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生长,桂苓消异方作用优于孕三烯酮。推测桂苓消异方能通过抑制异位病灶组织的细胞生长,促进其凋亡,使异位病灶缩小至消失;亦可促进在位潜在病变内膜细胞凋亡,抑制其种植、生长,起到预防作用。用不同血清浓度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收集药物作用24h、48h、72h三个时间段的细胞培养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上清液中Caspase-3的含量。通过定量检测,证明了体外培养的正常子宫内膜与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均有Caspase-3的表达: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在增生期时腺上皮细胞Caspase-3的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分泌期时Caspase-3的含量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无差异(P>0.05)。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Caspase-3的含量增生期明显低于分泌期(P<0.01);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Caspase-3含量增生期明显低于分泌期(P<0.01)。说明Caspase-3的异常表达受月经周期不同时相的影响,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增生期腺上皮细胞的低表达可能是介导发生EMs的重要原因之一。桂苓消异方药物血清能增加增生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Caspase-3的表达(P<0.01),且增加幅度随桂苓消异方血清浓度的增高及作用时间延长而越明显。桂苓消异方药物血清亦能增加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Caspase-3的表达(P<0.01),且增加幅度随桂苓消异方血清浓度的增高而越明显。这提示了桂苓消异方均可诱导增生期和分泌期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凋亡活动增强,抑制其种植生长能力,从而阻碍EMs的发生。但桂苓消异方药物血清干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随着作用时间延长促进作用不明显(尸>0.05),推测可能与分泌期的腺上皮细胞本身有较高的凋亡活动有关。
二、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Epithelium of Endometrial Glands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a Comparison with the Norma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Epithelium of Endometrial Glands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a Comparison with the Normal(论文提纲范文)
(1)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与Chibby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腺肌病对生育力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隔药饼灸治疗内异症miRNAs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内异症的认识 |
1.1 古代文献对内异症的认识 |
1.1.1 胞宫生理 |
1.1.2 月经生理 |
1.1.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记载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
1.3 现代中医名家对内异症的认识 |
1.3.1 朱南孙 |
1.3.2 夏桂成 |
1.3.3 柴嵩岩 |
1.3.4 梁瑞宁 |
1.3.5 韩延华 |
1.3.6 金季玲 |
1.4 针灸作用机理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 |
1.4.1 针灸调控miRNA |
1.4.2 针灸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 |
2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
2.1.1 在位内膜决定论 |
2.1.2 免疫调节学说 |
2.1.3 菌群失调 |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
2.2.1 基因 |
2.2.2 遗传/家族史 |
2.2.3 体重 |
2.2.4 精神心理 |
2.2.5 职业性质 |
2.2.6 其它 |
2.3 miRN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
2.3.1 miRNA与细胞粘附、侵袭 |
2.3.2 miRNA与细胞生长、增殖 |
2.3.3 miRNA与血管形成 |
2.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EMs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2.1 形态学观察 |
2.2.2 分子生物学观察 |
2.3 实验步骤 |
2.3.1 small RNA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miRNAs |
2.3.2 靶基因功能分析 |
2.3.3 PCR验证EMs差异表达的miRNA和 mRNA |
2.3.4 WB技术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2.4 统计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5.1 镇痛作用 |
2.5.2 生长抑制率 |
2.5.3 差异化表达的miRNA |
2.5.4 PCR验证各组共同调控的miRNA |
2.5.5 靶基因功能分析 |
2.5.6 PCR验证靶基因 |
2.5.7 WB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灸法在治疗内异症中的作用 |
3.1.1 艾灸调整冲任经气 |
3.1.2 中药调整冲任经气 |
3.2 腧穴在治疗内异症中的作用 |
3.2.1 关元的功效 |
3.2.2 关元与冲任的关系 |
3.2.3 关元穴作用的原理 |
3.3 隔药饼灸与miRNA、信号通路、内异症关系探讨 |
3.3.1 miRNA表达 |
3.3.2 信号通路 |
3.3.3 隔药饼灸的作用机理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GnRH-a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临床疗效 |
1.2.2 GnRH-a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1.2.3 GnRH-a对蜕膜化的影响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回顾性分析Gn RH-a在 FET周期中的临床疗效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下血流参数比较 |
2.4.2 临床妊娠结局比较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子宫内膜组织容受性比较 |
3.1 引言 |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研究方法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黄体期内膜中LIF、整合素β3等容受性标志分子表达量比较 |
3.4.2 移植日内膜内膜容受性比较 |
3.4.3 内膜中p-ERK1/2和p-stat3 表达 |
3.4.4 has-mi R-125b-5p的调控作用 |
3.4.5 has-mi R-223-3p的调控作用 |
3.4.6 has-mi R-27a-3p的调控作用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GnRH-a联合雌、孕激素对内膜细胞增殖及容受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材料 |
4.2.2 研究方法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统计学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 |
4.4.2 GnRH-a抑制内膜细胞增殖 |
4.4.3 GnRH-a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凋亡 |
4.4.4 GnRH-a联合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
4.4.5 GnRH-a联合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容受性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GnRH-a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统计学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基质细胞蜕膜化模型的构建 |
5.4.2 GnRH-a对基质细胞蜕膜化的影响 |
5.4.3 GnRH-a对基质细胞蜕膜化影响的机制研究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低氧介导自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HIF-1α、LC3、E-cadherin和Viment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低氧介导HIF-1α调控自噬促进内异症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迁移与侵袭的作用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ncRNA MALAT1在低氧介导HIF-1α调控内异症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低氧介导HIF-1α调控自噬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2—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5)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ceRNA网络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生物标志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
三、统计分析 |
四、实验流程如下 |
结果 |
一、免疫组化 |
二、扫描电镜观察胞饮突 |
三、RNA-Seq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谱 |
四、LncRNA-miRNA-mRNA 关联 |
五、通路分析 |
六、关键基因的选择与拓扑分析 |
七、关键IncRNA-miRNA-mRNA子网络和通路分析 |
八、IncRNAs-mRNAs-miRNAs的共表达及功能预测 |
讨论 |
子宫内膜形态学观察 |
RNA测序 |
结论 |
展望 |
总结要点 |
基金与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类子宫内膜容受性转录组的最新进展 |
前言 |
自然周期 |
促排卵周期 |
控制性超促排卵中的孕激素 |
他莫昔芬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形成中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 |
1.1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
1.2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 |
2 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抑制细胞凋亡 |
3 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促进黏附种植 |
4 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
5 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导致激素代谢改变 |
5.1雌孕激素受体亚型改变致孕激素代谢异常 |
5.2芳香化酶改变致雌激素代谢异常 |
(7)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细胞MAPK信号通路干预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
1.1.1 子宫腺肌病危险因素 |
1.1.2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1.1.3 子宫腺肌病痛经机制研究 |
1.1.4 子宫腺肌病诊断现状 |
1.1.5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现状 |
1.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进展 |
1.2.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名家经验总结 |
1.2.3 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型及体质调查 |
1.2.4 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病研究进展 |
1.3 子宫腺肌病疾病模型研究进展 |
1.3.1 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3.2 子宫腺肌病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
1.4 子宫腺肌病研究展望 |
第二部分 导师李坤寅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总结 |
2.1 研究背景及方法 |
2.2 李坤寅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学术思想概述 |
2.2.1 明确病机,辨病辨证,确立治法 |
2.2.2 经前经后,止痛调经,分而治之 |
2.2.3 治病与调经助孕结合 |
2.2.4 内外结合,多途径治疗 |
2.2.5 情志疏导与饮食调控结合 |
2.2.6 学习名家,化裁组方 |
2.3 李坤寅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临证经验总结 |
2.3.1 经前实行个体化的活血化瘀治疗方案 |
2.3.2 经后重在补肾活血,扶正祛邪,调经助孕 |
2.3.3 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外合治法 |
2.3.4 平时注意畅情志,调饮食 |
2.4 病案举例及分析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3.1 实验一 人子宫腺肌病原代细胞培养 |
3.1.1 标本来源 |
3.1.2 病例选择 |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4 方法 |
3.1.5 结果 |
3.1.6 讨论 |
3.2 实验二 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超微结构及凋亡的影响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药物配备及分组 |
3.2.3 方法 |
3.2.4 结果 |
3.2.5 讨论 |
3.2.6 小结 |
3.3 实验三 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E_2、芳香化酶、ER的影响 |
3.3.1 材料与仪器 |
3.3.2 药物配备及分组 |
3.3.3 方法 |
3.3.4 结果 |
3.3.5 讨论 |
3.3.6 小结 |
3.4 实验四 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1 材料与仪器 |
3.4.2 药物配备及分组 |
3.4.3 方法 |
3.4.4 结果 |
3.4.5 讨论 |
3.4.6 小结 |
3.5 实验五 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病灶细胞核内转录因子的影响 |
3.5.1 材料与仪器 |
3.5.2 药物配备及分组 |
3.5.3 方法 |
3.5.4 结果 |
3.5.5 讨论 |
3.5.6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Paxill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及黄芩素对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内异症的认识 |
第三节 关于Paxillin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黄芩素的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立题依据 |
第二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节 Paxillin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和正常内膜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节 黄芩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侵袭性的干预作用及其对Paxillin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CAPN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意义及丹参酮ⅡA对其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西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二节 中西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
第三节 关于细胞凋亡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CAPN及HOXA10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立论依据和科学假说 |
第二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CAPN5及HOXA1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节 丹参酮Ⅱ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桂苓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生长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桂苓消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论探讨 |
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
2、桂枝茯苓丸应用的理论研究 |
3、桂苓消异方的组方特点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三、桂苓消异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四、桂苓消异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形态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四、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Epithelium of Endometrial Glands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a Comparison with the Normal(论文参考文献)
- [1]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与Chibby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与意义[D]. 李羡平.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隔药饼灸治疗内异症miRNAs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徐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D]. 安君霞. 兰州大学, 2020(04)
- [4]低氧介导自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恒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5]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ceRNA网络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生物标志物[D]. 王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形成中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李圆月,汪宏波.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4(04)
- [7]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人子宫腺肌病细胞MAPK信号通路干预及临床研究[D]. 凌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Paxill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及黄芩素对其表达的影响[D]. 黄飞翔.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CAPN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意义及丹参酮ⅡA对其的干预作用[D]. 张天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2)
- [10]桂苓消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生长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D]. 王静莲. 扬州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