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与华东500kV交流联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及其调试(论文文献综述)
杨蕙嘉[1](2021)在《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发展变革的不断推进,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电力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及市场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重开发轻消纳、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发展。电网输电项目,尤其是特高压项目,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优化配置中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2020年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面对新形势要求,加快能源变革,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转变能源生产方式,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以大电网互联转变能源配置方式,将有力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切实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面对新形势下的问题与目标,探索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发展特征及区域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网输电项目建设时序模型为基础,以2015-2019年中国31个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机理-模拟”的研究,定量刻画研究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演化趋势,探讨省域的空间作用与驱动机制,并进行省域演化模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中国跨省跨区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研究系统梳理中国区域电网与特高压项目的建设发展历程及电力输送特点,基于2015-2019年跨省跨区输电网项目建设投运时序数据,建立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研究其连通性时空演化特征,为后续省域电力经济分析提供基础工具。(2)分析了中国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及时空演化特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工具,识别分析中国3 1个省域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装机出力、电力消纳的时空分布与匹配特征;研究表明,开发利用格局均分布向东南方向偏移,开发指标呈扩散均衡特征,利用消纳指标呈集聚趋势。基于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研究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异质性与依赖性的时序发展特征;空间总体消纳格局由单核极化集聚向多极扩散演化,集聚地区由北部地区向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局部省份扩散。针对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在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的四类特征,探讨各类型省域动态演化规律及转移路径;不同消纳类型的省域间存在6种转化关系,8条转化路径,各类型转化概率有显着差异,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溢出效应依赖电网项目关系在类型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3)建立了基于输电项目联通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驱动分析模型。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本文从消纳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和市场政策因素4个维度,识别分析用电增长率、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等8个影响因素及其时空特征。基于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以2015-2019年31个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从全国总样本、地区样本、阶段样本三个角度构建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分析模型,定量测度各影响因素对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省域内、外生动力作用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省域经济水平、用电增长潜力、市场化交易因素在省域间具有良好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逐步发挥溢出驱动作用拉动消纳水平。(4)开展了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动态演化模拟研究。基于电网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格局特征、空间作用规律、省域消纳特征及其转移概率,设定自然发展与碳达峰政策两类发展情景,运用CLUE-S模型研究不同政策情景下到2025年、2030年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特征的演化特征。两情景下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类型转移均表现为高值类型演化为主向低值类型演化为主,但在碳达峰情景设定下省域类型转化更为活跃,且低值类型演化起步较早。综合来看,沿“内蒙-华北”“西北-华中”方向继续向华中、华东地区延伸优化电网输电项目的规划布局,畅通并优化现有高消纳地区的拉动作用,培育并激活潜在增长极发展将促进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提升。所建立的模型为合理规划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提供可靠理论方法和决策工具。本文基于省域电网输电项目关系建模,以系统性、时序性的空间经济思维围绕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格局-机制-模拟”研究,是对能源电力领域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领域的创新与补充。研究成果从电网项目和省域规划视角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建议和研究工具,为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战略政策与电网输电项目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马恒瑞[2](2014)在《特高压联网后电网限流措施和分区原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华”特高压电网联网以后,1000kV/500kV/220kV高中低压电磁环网运行导致特高压变电站周边500kV变电站短路电流超标,需要采取有效的限流措施来降低短路电流,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保证。研究特高压电网短路电流控制措施以及电网分层分区方法,将有利于我国电网的继续建设,更有利于未来我国电网的规划。本文主要从降低系统短路电流的角度出发对特高压输电网络进行研究,以特高压输电特点作为研究出发点,综合采取各种限流措施和进行电网分区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以“三华"电网中的华北电网为例研究了特高压联网后,特高压变电站对500kV站点短路电流水平带来的影响;对各种限流措施在特高压输电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从常用的限制短路电流的手段中找出适于用特高压输电的限流措施;建立了电网分区的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分别从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合理性、独立性出发,提出了含有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网的分区原则、具体实现方法和计算流程,以北京电网为例对此进行了验证;针对华北电网,考虑限流效果、安全稳定性、经济等因素,结合1000kV变电站及其周边短路电流分布情况,综合应用多种限流措施,设计一种优化限流方案,并仿真验证该方案的合理性。特高压联网采取有效的适用于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电网限流措施和与之匹配的分区原则的能够很好的降低系统短路电流。
杨雨龙[3](2014)在《链式电网暂态稳定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网互联为电力系统经济、可靠运行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联网后电网结构发生改变,对电网稳定特性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大区交流联网工程中出现的暂态稳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回顾总结联网工程中形成的链式结构电网特点及其暂态稳定特性,对联网后出现的内部断面暂态稳定水平变化,以及链式结构电网发生故障后振荡中心转移问题进行分析解释,明确链式结构电网暂态稳定机理。对影响链式电网暂态稳定特性的因素进行探究,以在保证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下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实现对电网网架最大限度的利用。本文以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为理论基础,分析系统发生短路故障后母线电压幅值、负荷水平以及送端、受端系统机组转子功角等变量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量变化后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何导致系统失去功角稳定,得出交流联网后电网内部断面暂态稳定水平变化的规律,解释链式电网故障后振荡中心发生转移的过程及其基本机理,确定了链式电网暂态稳定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各联网子系统间联系强度和子系统的规模比例。使用PSD-BPA搭建三机链式系统,以理论分析结果为基础,着重仿真分析了各系统规模和系统间联络线强度对振荡中心转移特性的影响,通过改变三机容量和发电机转子动能模拟系统规模变化对暂态稳定特性的影响;通过改变线路阻抗模拟系统间联系强度对暂态稳定特性的影响。最后对东北-华北联网工程进行故障校核,将实际算例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及三机链式系统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明确了交流联网工程中出现的电网内部断面暂态稳定水平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链式电网故障后振荡中心发生转移的基本机理,所得结论可为电网运行控制及后续联网工程方案的实施提供参考。
刘金萍[4](2013)在《《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第二期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第九条—第十三条)项目翻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依据作者在实习翻译公司统一数位翻译(上海)有限公司承接的有关国家电网公司的翻译项目而撰写的项目翻译实习报告。近年来,电网投资规模较大,为拓宽融资渠道,国家电网公司需要对外宣传公司,在外资领域进行招商引资。因此,对国家电网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进行汉英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这样,通过阅读英文版本的《国家电网公司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外资企业、银行等外资机构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国家电网公司,进而能够对是否购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债券做出正确的决定。作者首先对该实习翻译项目进行了概述,包括项目翻译的职责,翻译项目的背景等。其次对翻译项目的译前准备,和涉及一些翻译难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翻译实施过程进行了论述。然后作者阐述了资深译员、客户以及实习译员对该翻译项目及自身的评价。最后作者通过讨论实习期间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对翻译硕士培养的反思作为其实习项目报告的总结。在本报告中的重要部分——翻译实施中,作者首先谈论了其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翻译难点,然后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讨论其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目的论能有效地指导应用翻译,因为目的论是以读者为中心或以目的与文化为导向的。外宣资料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种类型,旨在提供与中国有关的一些信息,从译文读者那里得到某种预期回应,所以外宣资料翻译也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从这方面来看,目的论能够作为理论基础指导中—英外宣资料翻译。作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对实习期间的翻译经历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同时使其他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生认识到翻译实践和实习的重要性。
张昕[5](2011)在《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的企业策略 ——基于某省电力市场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经济转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整体面貌。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也波及到了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化促使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工业结构内部权力动作逻辑也正处于变动之中。这种情况下,电力作为垄断企业,其传统的权力运行规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以前,电力系统的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产业经济和企业管理体制等相对比较稳定,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与系统内的发电单元、网络结构和用电单元的关系相对单纯,系统资源优化的范围一般也局限在纵向一体化的以科层制为特征的电力企业组织内部,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中,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不但令电力物理系统的条件和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令当前的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及其关系都处于一个多变复杂的状态。如果按照社会学家默顿告诉我们的,研究者应该对生活中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又有关全局的社会事实给予充分关注,因为这可能发展新的理论或扩展现存理论的研究契机。那么中国政府打破垄断,建立电力市场的决心不但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且电力体制改革本身也应该成为社会学者应该关注的研究领域。与国内学者从企业组织科层体系对权力行为的研究角度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在电力市场建设环境中对省级电网公司这个关键行为者与市场网络其他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网络权力对企业空间行为的影响。本文通过建构的网络权力这一概念,认为在特定的网络结构中,一个企业动员或驱使其他企业实现自身意愿、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能力。笔者从网络权力空间分布的等级性及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将传统的权力及策略分析理论用社会网络的静态视角和博弈决策的动态视角加以分析和理解,而且对社会行动以及由此勾连的社会结构和演化出来的秩序与经济学的观点进行了对话,在市场建设的过程中给予了实践意蕴的解释。研究方法上采用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的方式,通过文献综述、调查研究和实验分析,笔者认为,在市场的交易网络中,存在领导型的电网企业和仅作为网络成员单位的发电企业这两类基本的权力中心,领导型企业的网络权力对仅作为网络成员单位的企业的影响将成为改变网络的重要因素,使网络结构向非对称性的方向演化,并成为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实证数据考察了发电企业在单个行动者与行动者联盟这两种不同的条件下,网络权力关系的变化及相应的策略,认为网络权力呈现阶梯状的金字塔结构,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全国性电力市场网络中的领导型公司,具备较强的选择能力、优势利用能力,能带领和影响其他网络成员发展,完成对现有市场交易网络的改变。另外,不能忽视的是,通过技术,核心企业将企业的网络权力的演进与行动者的资源、能力的演进及其所处环境和规则的变化紧紧联结在一起。
鲁鹏[6](2010)在《河北南网特高压交流AGC研究》文中指出自动发电控制AGC是控制发电机有功出力来维持频率稳定,调整互联电力系统间交换功率来保证有功平衡的一种控制技术。它能提高电网频率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是国家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合理分层、坚强互联、大范围、经济可靠的电网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AGC的基本控制原理,分析了特高压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交流示范工程的运行对河北南网电网特性的影响。针对特高压工程运行给河北南网网内AGC直调机组和网内外联络线功率平衡的影响,分析了南网满足特高压运行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上的措施,以保证河北南网在特高压运行后的可靠运行。
王彦广[7](2010)在《考虑特高压的福建电网稳定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从能源和负荷分布现状以及从世界各国电网发展的新趋势出发,提出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出发,对2015年以及2020年福建规划建设的特高压交直流电网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包括:电网的结构分析;BPA中发电机和负荷模型以及直流一次系统模型和控制模型的选取;潮流计算分析;短路比计算分析;功角稳定、电压稳定的计算分析。本文还由福建电网仿真的结果以及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联想到海峡两岸电网的互联,并对海峡两岸的互联进行了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最后对选择的联网方式和地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仿真研究。
叶华[8](2009)在《大规模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与广域自适应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我国电网通过一系列的联网工程形成了两大长链式同步交流电网。近年来,我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1月6日,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建成投运。根据规划,到“十二五”初期,我国将建成“两纵两横”特高压骨干电网,从而形成超大规模的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到2020年前后,国家电网特高压网架将形成以华北、华中、华东为核心,联结各大区域电网、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和主要负荷中心的坚强电网结构。在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过程中,高低压电磁环网和重载的长距离特高压送电通道,都可能导致电网发生低频功率振荡。大规模电力系统规模巨大且运行方式多变,对现有的低频振荡分析和控制方法都提出了挑战。因此,开展大规模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和广域自适应控制,解决现有分析和控制方法在大规模电力系统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对于丰富和拓展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分析和控制理论,防止大停电事故和提高区域电网间的输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广泛阅读小干扰功角稳定机理、分析和控制方法方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文在大规模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分析和广域自适应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传统特征值分析方法仅适用于中小规模电力系统的局限性,结合Prony和稀疏特征值算法,提出了一种大规模互联电网区间低频振荡分析的实用方法。稀疏特征值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大规模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中所形成的增广状态矩阵稀疏性的特点,能够计算系统全部特征值中我们所关心的特征子集,可分析任意规模的电力系统。利用Prony分析的结果作为稀疏特征值算法的初始位移点,从而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所关心的部分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避免了初始参数选取不当对稀疏特征值算法计算速度和收敛性能的不利影响。利用提出的方法,以逆迭代转Rayleigh商迭代和隐式重启动Arnoldi两种稀疏特征值算法为例,分别对东北—华北互联电力系统和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进行了低频振荡分析,得到了关键的区间低频振荡模式,在东北—华北互联电力系统配置了PSS以提高系统的阻尼,对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区间低频振荡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东北—华北互联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存在山东电网机组相对于东北电网机组的弱阻尼区间低频振荡模式。对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进行低频振荡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系统主要存在六个区间低频振荡模式。山东电网机组相对于蒙西电网机组的振荡模式的阻尼随着华北主网向山东电网输送功率的增加而增强,并且在山东电网与华北主网之间的第二个联网工程(黄骅—滨州500kV双回线路)的投运而显着降低。在极端情况下,华北主网需要山东电网提供紧急功率支援时,该振荡模式的阻尼下降尤为严重。蒙西电网向华北主网输送功率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蒙西电网机组参与的区间低频振荡模式的阻尼。福建电网机组相对于系统的弱阻尼区间低频振荡模式的阻尼,随着福建电网向华东主网输送功率的增加而增强,且该模式的阻尼在杭北变电站失去所有的特高压线路后得到显着增加。安徽、浙江电网机组相对于江苏电网和阳城厂机组的振荡模式的阻尼,在杭北变电站失去所有的特高压线路后急剧减弱。石家庄特高压变电站的失去与否对系统区间低频振荡模式的阻尼影响很小。2)在电力系统阻尼控制研究中,系统模型是进行控制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现代互联电力系统规模巨大和运行方式复杂多变的特点,首次提出了阻尼控制中的在线递推闭环子空间辨识算法,着眼于解决“现辩现控”思想中的“辩”。在闭环情况下,利用由系统“过去的”输入和输出Hankel矩阵形成的辅助变量消除系统的输入输出测量噪声和过程噪声,并通过矩阵正交投影得到系统扩展可观性矩阵的列张成的子空间。借助奇异值分解和扩展可观性矩阵的转移不变特性得到系统矩阵A和C的实现,进而由最小二乘计算系统矩阵B和D。在新的采样数据到来时,利用扩展辅助变量投影估计子空间跟踪算法递推更新A和C,并由递推最小二乘算法更新B和D。论文还从系统模型的闭环可辨识性、持续激励信号的选择以及采样数据的尺度变换方面,对在线递推闭环子空间辨识算法应用于电力系统阻尼控制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基于自校正原理的广域自适应阻尼控制系统结构下,利用在线递推闭环子空间辨识算法,设计了线性二次最优部分输出反馈的广域附加阻尼控制器。利用电网的动态响应来辨识包含主导低频振荡模式的降阶模型,避开了实际系统模型阶次很高且不易获得的难题。在线递推闭环子空间辨识算法具有较好的数值稳定性和较低的时间复杂度,为实现“现辩现控”思想中的“控”打下基础。中国电科院8机36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在线递推闭环子空间模型辨识算法,能够有效地辨识和跟踪包含系统的主导低频振荡模式的状态空间模型,并实现附加阻尼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整。基于广域信息的附加阻尼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系统的区间低频振荡。3)针对最优控制不能在优化求解过程中考虑控制约束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理论的广域阻尼控制策略,用以实现“现辩现控”思想中的“控”。在辨识得到的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用输出扰动对系统状态进行增广,得到系统的输出扰动模型,以防止系统输出产生静态偏差。通过Kalman滤波器得到输出扰动模型状态的估计值。在利用辨识模型得到闭环形式的预测方程后,分别建立表征在无限时域内系统响应偏离参考轨迹的代价和施加阻尼控制的代价的目标函数。考虑到控制输入的约束,最优控制量通过求解以当前系统状态为初始状态的最优控制问题得到。在线模型辨识和控制量的优化求解在有限时间间隔内反复进行。该控制策略是在线模型辨识和控制器参数在线更新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自适应控制,因此克服了基于离线辨识设计的固定参数控制器的固有缺点,解决了由于运行方式复杂多变和参数的不确定性与时变性引起的控制性能降低问题。采用模型预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策略可以预知系统在控制措施下的演化轨迹,避免了控制的负效应。中国电科院8机36节点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和模型预测控制律更新的最大耗时小于采样时间间隔,控制器能够满足在线应用的要求。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系统的区间低频振荡模式,并且具有与PSS和其他模型预测阻尼控制器相互协调和适应系统运行方式变化的能力。
王晓晖[9](2009)在《特高压直流接入对华东受端电网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特高压直流输电在远距离大容量送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十二五”初四川向家坝至上海南汇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将投入运行,届时华东电网将有包括1条特高压直流在内的6条高压直流,总容量达到19.6GW,华东电网多馈入直流受端系统特点进一步显现,特高压直流的运行必将对华东受端交流系统的安全稳定带来影响。本文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S/E,从系统运行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大扰动下特高压直流运行与华东电网交流系统的交互作用对系统稳定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特高压直流暂态仿真模型,根据实际设计参数,建立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准稳态模型,包括换流器模型和控制方式两大部分;介绍了PSS/E中CDC6T直流模型低压限流环节、闭锁、旁通和重启动条件,并对直流仿真模型适应性进行了分析;(2)研究交直流系统交互影响机理,分析了交流系统故障对特高压直流闭锁和恢复的影响。建立了用于稳定性分析的2012年华东电网基础潮流数据和动态元件模型,对影响严重的500kV、220kV N-1,N-2故障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特高压直流单极闭锁和双极闭锁对华东电网交流系统的稳定影响;(3)结合华东电网的实际,建立了含特高压直流的小型系统,定性研究了交流系统故障对特高压直流运行控制的影响和诱发特高压直流闭锁的条件,并进行敏感性因素分析;(4)仿真分析表明,特高压直流单极、双极闭锁故障后,无功补偿装置未及时切除将对交流系统产生冲击;若能及时切除,则交流系统可恢复无功、电压平衡;这两种直流故障都不会影响华东电网的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交流系统N-1,N-2故障不会引起任何直流闭锁;但可能造成部分直流系统换相失败故障。文中对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为其接入华东电网后,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邓超平,王云茂[10](2008)在《福建电网区域稳控系统数字动模实验》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福建电网500kV区域稳控系统,提出一种采用数字闭环动模实验实现全面、系统测试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实时数字仿真(RTDS)平台实现电网潮流和故障线路模拟量的输出,设计了光电隔离装置实现多条线路潮流量与稳控装置的接口,同时将线路保护装置与稳控装置构成一套完整的闭环动模实验系统。通过闭环动模实验验证了区域稳控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二、福建与华东500kV交流联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及其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与华东500kV交流联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及其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 |
1.2.2 区域可再生能源影响机制研究 |
1.2.3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优化研究 |
1.2.4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能源资源流动与空间结构理论 |
2.1.1 能源资源流动 |
2.1.2 区域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
2.1.3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
2.2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
2.2.1 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理论 |
2.2.2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原理 |
2.2.3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
2.3 区域规划理论 |
2.3.1 区域规划的属性与特点 |
2.3.2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
2.3.3 区域规划模拟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输电项目格局时空演进特征及空间建模 |
3.1 中国输电项目发展历程 |
3.1.1 区域电网项目建设发展历程 |
3.1.2 特高压项目建设发展历程 |
3.2 输电项目建设运行情况 |
3.2.1 输电项目电压等级及输电特点 |
3.2.2 输电项目输送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 |
3.2.3 我国跨区跨省输电布局情况 |
3.3 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建模及特征 |
3.3.1 电网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 |
3.3.2 电网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时空演进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 |
4.1 空间统计研究数据及方法 |
4.1.1 研究数据 |
4.1.2 研究方法 |
4.2 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
4.2.1 水力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
4.2.2 风力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
4.2.3 光伏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
4.3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空间匹配特征 |
4.3.1 发电量与消纳量空间匹配特征 |
4.3.2 发电量占比与消纳量占比空间匹配特征 |
4.3.3 消纳量与消纳量占比空间匹配特征 |
4.4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演化格局分析 |
4.4.1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特征检验 |
4.4.2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异质性演化分析 |
4.4.3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依赖性演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输电项目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驱动模型 |
5.1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识别 |
5.1.1 消纳环境因素 |
5.1.2 基础设施因素 |
5.1.3 电源结构因素 |
5.1.4 政策环境因素 |
5.2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驱动模型构建 |
5.2.1 空间驱动模型设定 |
5.2.2 数据处理与变量检验 |
5.3 全国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
5.3.1 全国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
5.3.2 全国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
5.4 地区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
5.4.1 地区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
5.4.2 地区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
5.5 分阶段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
5.5.1 阶段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
5.5.2 阶段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
5.6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驱动机制总结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CLUE-S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演化模拟模型 |
6.1 模拟模型构建方法 |
6.1.1 模拟模型概念结构 |
6.1.2 模拟模型步骤方法 |
6.2 模拟模型参数设定 |
6.2.1 消纳类型转移规则 |
6.2.2 驱动因子回归分析 |
6.2.3 发展情景目标设定 |
6.3 模拟模型结果分析 |
6.3.1 模拟消纳结果精度验证 |
6.3.2 消纳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
6.4 模拟模型结论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特高压联网后电网限流措施和分区原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特高压和大电网运行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特高压交流输电方式技术特点 |
1.2.2 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限制短路电流的常用方法 |
1.2.4 国内外大城市电网分区运行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特高压联网对受端电网影响的仿真分析 |
2.1 特高压接入对受端电网影响概述 |
2.2 仿真电网概况 |
2.3 短路电流水平的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特高压联网后常用限流措施适用性的仿真研究 |
3.1 提高变压器阻抗的适用性分析 |
3.2 加限流设备的适用性分析和仿真 |
3.2.1 串联电抗器的适用性分析 |
3.2.2 应用串联电抗器的仿真分析 |
3.3 母线分段运行的适用性分析和仿真 |
3.3.1 母线分段运行的适用范围 |
3.3.2 特高压站接线方式的研究 |
3.3.3 母线分列运行方式的仿真分析 |
3.4 电磁环网解环的适用性分析 |
3.4.1 电磁环网的种类 |
3.4.2 电磁环网的解环问题 |
3.5 变电站规模与短路电流水平分析 |
3.5.1 500kV变电站出线规模 |
3.5.2 500kV变电站变压器台数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特高压联网后地区电网的分区原则及仿真研究 |
4.1 大城市电网分区一般性原则 |
4.2 特高压接入后电网分层分区模型 |
4.3 含有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网的分区原则 |
4.3.1 分区安全性 |
4.3.2 分区稳定性 |
4.3.3 分区经济性 |
4.3.4 分区合理性 |
4.3.5 分区独立性 |
4.3.6 分区优化方案实现方法 |
4.4 电网分区运行分析和仿真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综合限流优化方案的设计和仿真 |
5.1 综合限流优化方案的设计 |
5.2 综合优化方案的仿真校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链式电网暂态稳定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暂态稳定问题研究现状 |
1.2.2 链式电网暂态稳定问题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链式电网暂态稳定性分析 |
2.1 简单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理论 |
2.2 链式结构电网暂态稳定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链式电网暂态稳定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3.1 链式电网内部断面暂态稳定水平变化机理 |
3.2 振荡中心转移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系统规模对振荡中心转移特性影响 |
3.2.2 联络线裕度对振荡中心转移特性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链式电网暂态稳定特性实例分析 |
4.1 东北-华北交流联网工程 |
4.2 东北-华北交流联网暂态稳定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第二期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第九条—第十三条)项目翻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Overview of the Internship Project |
1.1 Responsibilities of Project Translators |
1.2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ship Translation Company |
1.2.2 Project Name and Number |
1.2.3 Details of the Project |
1.2.4 Target Group |
1.2.5 Requirements of the Client |
1.3 Main Contents of the Internship Report Chapter 2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
2.1 Analysis of the Project Translator's Needs for Translation Task |
2.2 Translation Plans |
2.2.1 Schedule Development |
2.2.2 Materials Collection |
2.3 Related Resources and Tools |
2.3.1 Establishment and Usage of Termbase |
2.3.2 Usage of Auxiliary Tools Chapter 3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
3.1 Speed Control |
3.2 Quality Control |
3.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3.3.1 Translation of Titles of National Polic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
3.3.2 Translation of Professional Phrases Related to Bonds, Power Grid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
3.3.3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3.3.4 Translation of Long Chinese Sentences of "Bamboo" Structure |
3.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ealing with C-E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Skopostheorie |
3.4.1 Theoretical Basis—Skopostheorie |
3.4.2 The Strategy Dealing with Linguistic Difficulties: Domestication |
3.4.2.1 Diction |
3.4.2.2 Conversion |
3.4.2.3 Omission |
3.4.2.4 Division |
3.4.3 The Strategy Dealing with Culture-Loaded Words: Foreignization |
3.4.3.1 Literal Translation |
3.4.3.2 Amplification |
3.5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hapter 4 Translation Assessment |
4.1 The Senior Translator's Revision and Evaluation |
4.2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from the Client |
4.3 Self-Evaluat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as an Intern Proj ect Translator |
5.1 Problems Occurred in the Project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
5.1.1 Temporary Additional Translation Task |
5.1.2 Minor Errors Occurred in SDL Trados |
5.2 Unsettled Problems and Relevant Reflection |
5.2.1 Unsettled Problems |
5.2.2 Reflections on China's MTI Training |
5.3 Society Calling for High-Leveled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s |
5.3.1 Demand and Recruitment Intentions of Translation Companies |
5.3.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MTI Students Not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Tables and Figures Appendix Ⅳ Internship Agreement and Certificate Acknowledgements 详细摘要 |
(5)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的企业策略 ——基于某省电力市场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及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 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及主要概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主要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评析 |
第一节 社会网络理论 |
第二节 网络权力相关研究及评析 |
第三节 企业决策相关理论及影响因素 |
第三章 电力市场的发展 |
第一节 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电力企业联盟在电力市场中的策略 |
第四章 电力市场中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一节 研究场景的进入及关键问题 |
第二节 主要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三节 模型假设的建立 |
第四节 研究假设 |
第五节 电力市场中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间的关系 |
第五章 省级电力市场中网络权力的运作 |
第一节 市场进入权的控制 |
第二节 省级市场中网络权力运行的特点 |
第三节 省级市场中网络权力运行的三级模式 |
第四节 省级市场的网络化交易模式 |
第六章 案例分析:网络权力影响下的企业行为 |
第一节 网络权力的地域差异性 |
第二节 访谈分析 |
第三节 网络权力下的跨区跨省市场交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1: 省级电力市场运营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Mplus 编写程序 |
附录3: 程序运行结果 |
附录4: 2009 年9 月全国发电权交易统计表 |
附录5: 2009 年1-9 月跨区跨省电力交易统计表 |
附录6: 访谈提纲 |
(6)河北南网特高压交流AGC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AGC 的功能和解决的问题 |
1.3 特高压的引入对河北南网的AGC 的控制的影响极其意义 |
1.4 河北南网满足特高压运行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所作的工作 |
第二章 AGC 原理介绍 |
2.1 电力系统自动发动控制概述 |
2.1.1 自动发电控制的必要性 |
2.1.2 自动发电控制的基本原理 |
2.2 AGC 控制模式分析 |
2.2.1 电力系统控制区和区域控制偏差 |
2.2.2 互联电力系统的负荷频率控制 |
2.3 多控制区域互联电网的AGC 控制策略分析 |
2.3.1 两控制区域互联电网的AGC 控制策略分析 |
2.3.2 多控制区域互联电网的AGC 控制策略分析 |
2.4 河北南网AGC 系统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高压对河北南网电网特性的影响 |
3.1 特高压简介 |
3.1.1 特高压电网的作用 |
3.1.2 我国筹建特高压电网背景 |
3.2 特高压与河北南网的结合点 |
3.2.1 河北南网电网状况 |
3.2.2 特高压示范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简介[23] |
3.3 特高压投产初期互联电网主要特性分析 |
3 3.1 潮流特性分析 |
3.3.2 稳定特性分析 |
3.3.3 电压特性 |
3.4 特高压对联络线调整的影响 |
3.4.1 特高压运行后河北南网网间联络线受电能力限制分析 |
3.4.2 联络线控制特性及其新的控制模式 |
3.4.3 区域AGC 组合新控制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南网 AGC 的运行现状和控制措施 |
4.1 河北南网AGC 运行现状分析 |
4.1.1 概述 |
4.1.2 河北南网AGC 运行现状分析 |
4.2 河北南网满足特高压运行AGC 还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
4.3 河北南网网内的应对措施 |
4.3.1 南网内直调机组AGC 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
4.3.2 对南网网内AGC 控制运行管理措施的建议 |
4.4 河北南网与其它区域网络间联络线的AGC 控制措施 |
4.4.1 区域网间AGC 控制统一管理必要性 |
4.4.2 区域网间AGC 控制统一管理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7)考虑特高压的福建电网稳定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特高压交直流稳定性理论基础 |
2.1 电力系统稳定性定义 |
2.1.1 功角稳定 |
2.1.2 电压稳定 |
2.1.3 频率稳定 |
2.2 交流特高压输电特点 |
2.2.1 交流特高压的稳定性 |
2.2.2 交流特高压的作用 |
2.3 高压直流输电的特点 |
2.3.1 高压直流输电的作用 |
2.3.2 直流控制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特高压电网暂态稳定与电压稳定仿真研究 |
3.1 福建特高压电网概况 |
3.2 仿真软件BPA及仿真模型简介 |
3.2.1 计算程序 |
3.2.2 计算条件 |
3.3 2020年交流母线短路比的分析 |
3.4 潮流计算结果分析 |
3.4.1 2015年潮流计算结果分析 |
3.4.2 2020年潮流结果分析 |
3.5 暂态功角稳定与动态电压稳定分析 |
3.5.1 稳定判据与计算原则 |
3.5.2 2015年稳定结果分析 |
3.5.3 2020年稳定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海峡电网互联可行性研究 |
4.1 台湾电网概况 |
4.2 海峡两岸电网互联的必要性 |
4.3 海峡两岸电网互联的可行性分析 |
4.3.1 台湾电网跟福建电网实现互联的形式 |
4.3.2 联网对福建电网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8)大规模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与广域自适应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小干扰功角稳定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1 负阻尼机理 |
1.2.2 强迫振荡机理 |
1.2.3 强谐振机理 |
1.2.4 分岔与混沌振荡机理 |
1.2.5 复合模式机理 |
1.3 小干扰功角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1 特征值分析法 |
1.3.2 时域仿真法 |
1.3.3 基于辨识的方法 |
1.3.4 基于正规形理论的方法 |
1.3.5 分岔分析方法 |
1.4 小干扰功角稳定控制的研究现状 |
1.4.1 提高系统小干扰功角稳定性的措施 |
1.4.2 控制理论在阻尼控制中的应用 |
1.4.3 基于广域信息的阻尼控制 |
1.5 本文的学术思想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大规模电力系统区间低频振荡分析的实用方法 |
2.1 引言 |
2.2 稀疏特征值算法 |
2.2.1 稀疏特征值问题描述 |
2.2.2 逆迭代转Rayleigh商迭代算法 |
2.2.3 隐式重启动Anoldi算法 |
2.2.4 算法的稀疏实现 |
2.3 大规模电力系统区间低频振荡分析的实用方法 |
2.3.1 Prony算法 |
2.3.2 区间低频振荡分析的实用方法 |
2.4 东北—华北互联电网低频振荡分析 |
2.4.1 Prony分析 |
2.4.2 特征值分析 |
2.5 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低频振荡分析 |
2.5.1 Prony分析 |
2.5.2 特征值分析 |
2.5.3 低频振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阻尼控制中的在线递推闭环子空间辨识 |
3.1 引言 |
3.2 广域自适应阻尼控制系统的结构 |
3.3 闭环子空间模型辨识 |
3.3.1 问题的描述 |
3.3.2 子空间辨识中的一些矩阵 |
3.3.3 系统矩阵A和C的辨识 |
3.3.4 系统矩阵B和D的辨识 |
3.4 递推闭环子空间辨识 |
3.4.1 EIV-PAST算法 |
3.4.2 矩阵A和C的递推更新 |
3.4.3 矩阵B和D的递推更新 |
3.4.4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3.5 阻尼控制中在线递推闭环子空间辨识 |
3.5.1 模型的闭环可辨识性 |
3.5.2 激励信号的选择 |
3.5.3 采样数据的尺度变换 |
3.5.4 广域阻尼控制器设计 |
3.5.5 系统辨识和控制器设计流程 |
3.6 仿真算例 |
3.6.1 系统主导低频振荡模式的辨识 |
3.6.2 信号的测量值和辨识估计值比较 |
3.6.3 大扰动仿真 |
3.7 小结 |
第4章 电力系统模型预测阻尼控制 |
4.1 引言 |
4.2 模型预测控制 |
4.3 输出扰动模型与Kalman滤波 |
4.3.1 输出扰动模型 |
4.3.2 Kalman滤波 |
4.4 模型预测阻尼控制 |
4.4.1 预测方程 |
4.4.2 目标函数 |
4.4.3 约束条件 |
4.4.4 系统辨识和控制器设计流程及时间复杂度分析 |
4.5 仿真算例 |
4.5.1 基本运行方式 |
4.5.2 新运行方式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附录 |
A1 自适应阻尼控制器的实现 |
A1.1 用户程序接口 |
A1.2 矩阵数学库 |
A1.3 自适应阻尼控制器的实现 |
A2 中国电科院8机36节点系统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特高压直流接入对华东受端电网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 |
1.4 当前交直流系统稳定研究进展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概述 |
2.1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新特点 |
2.2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构成 |
2.3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换流技术 |
2.4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运行与控制 |
2.5 特高压直流设计参数介绍 |
2.6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动态元件模型 |
3.1 特高压直流输电模型 |
3.1.1 一般高压直流模型及分类 |
3.1.2 直流换流器模型 |
3.1.3 正常运行时直流控制方式 |
3.1.4 低压限流环节(VDCOL) |
3.1.5 故障运行时直流的闭锁、旁通和重启动 |
3.1.6 直流旁通、闭锁和恢复的条件 |
3.1.7 直流模型适用性分析 |
3.2 电网动态元件模型 |
3.2.1 发电机模型 |
3.2.2 励磁系统模型 |
3.2.3 负荷模型 |
3.3 稳定判据 |
3.4 小结 |
第四章 特高压直流与交流系统交互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交直流系统交互影响机理分析 |
4.3 交流系统故障诱发直流闭锁的因素研究 |
4.3.1 短路容量等效原理 |
4.3.2 小系统设计说明 |
4.3.3 交流故障引发特高压直流闭锁仿真 |
4.4 典型特高压小系统敏感性分析 |
4.4.1 不同系统容量 |
4.4.2 不同马达负荷比例 |
4.4.3 不同短路容量 |
4.4.4 不同故障地点 |
4.5 特高压直流与交流系统交互故障对华东电网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4.5.1 2012 年华东电网规划 |
4.5.2 500kV 交流系统 N-1 故障 |
4.5.3 500kV 交流系统 N-2 故障 |
4.5.4 220kV 交流系统 N-1 故障 |
4.6 小结 |
第五章 特高压直流故障对华东电网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特高压直流单极闭锁 |
5.3 特高压直流双极闭锁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福建电网区域稳控系统数字动模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福建电网区域稳控系统 |
1.1 福建电网概况 |
1.2 区域稳控系统配置情况 |
2 福建电网区域稳控系统闭环动模实验方案 |
3 福建电网仿真模型 |
4 电网潮流数据与稳控装置接口的实现 |
5 区域稳控系统动模实验 |
5.1 宁德子站动模实验接线 |
5.2 后沧线检修时宁双线相间故障动模实验 |
5.3 稳控系统动模实验主要结果 |
6 结语 |
四、福建与华东500kV交流联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及其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D]. 杨蕙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特高压联网后电网限流措施和分区原则的研究[D]. 马恒瑞.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3]链式电网暂态稳定机理研究[D]. 杨雨龙.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4]《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第二期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第九条—第十三条)项目翻译实习报告[D]. 刘金萍. 中南大学, 2013(03)
- [5]网络权力及其影响下的企业策略 ——基于某省电力市场建设的研究[D]. 张昕. 上海大学, 2011(05)
- [6]河北南网特高压交流AGC研究[D]. 鲁鹏.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7]考虑特高压的福建电网稳定性仿真研究[D]. 王彦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8]大规模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与广域自适应控制研究[D]. 叶华. 山东大学, 2009(05)
- [9]特高压直流接入对华东受端电网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王晓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10]福建电网区域稳控系统数字动模实验[J]. 邓超平,王云茂.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