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扩频技术在工业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硕[1](2021)在《基于FNN和Django的智能家庭温室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正在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温室种植作为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动化水平低下,效率低的缺点,一直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家庭温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温室,能够使人们在阳台,院子等种植蔬菜或者花卉,但是依然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没有对温室种植环境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的采集和控制,极大的影响了种植作物的生长。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时节所需要的生长环境的不同,设计并开发出一套可以对温室环境智能化管理的系统,实现对温室环境中的主要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种植作物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是本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本设计结合运用了传感器技术、STM32单片机、LoRa无线通信和Django等技术,实现了对家庭温室环境各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和监测。创新性地使用FNN控制技术,实现了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进行灌溉控制,保证了家庭温室作物生长在合适的土壤湿度中。系统管理平台采用基于Python语言的Django开发框架,完成了基于B/S架构的Web程序设计和开发。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实现了家庭温室环境的智能监控。本系统首先对微控制器进行选型,最终采用ST公司生产的STM32F103C8T6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然后进行微控制器模块的设计。随后对采集结点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传感器的选型和采集结点的部署。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才能进行正确的环境参数获取。通过对比正三角形结点部署,正方形结点部署,正六边形结点部署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采集结点部署使用正六边形结点部署方案。采集结点设计完成之后开始进行通信模块的设计,主要包含射频芯片的选型和LoRa无线通信模块的设计。最后需要实现Web端测控中心的编程设计,测控中心的功能主要包含温室环境的监测和控制两大类。为了提高温室环境控制的准确性,设计了一套基于FNN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将实际土壤湿度与理想土壤湿度的差值和差值变化率作为系统的输入变量,经过模糊化、FNN推理、PID控制等过程,最终实现了温室系统的自动灌溉。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得出系统具有良好的灌溉控制效果,最后对本系统进行了测试和结果分析,基本满足了设计要求。
熊永红[2](2019)在《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温室大棚农业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温室控制系统。虽然人们对系统相关环境参数的控制和管理具有较多研究,但实际应用中该系统无法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参数的要求,导致作物产量和质量低下,在管理上仍以人工为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提出了一款能够实时采集和远程控制温室环境的智能控制系统,并以草莓为栽培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对温室大棚环境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该控制系统三层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设计了实现该系统的总体方案。第一层感知层,根据草莓栽培的实际需要,设计了基于LoRa通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节点采用STM32F103RCT6微控制器,完成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的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控制继电器实现对执行机构的控制,汇聚节点采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完成数据的上传和下达用户的控制命令;第二层网络层,通过比较几种网络通信技术,选用LoRa通信组成无线传感网络、GPRS通信完成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交换;第三层应用层,根据模糊控制原理,研究了灌溉控制策略,应用层不仅对传感器检测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然后发送给模糊控制中心作出灌溉决策,将决策信息传送给集中控制器,指导执行机构运行,而且在客户端能够直观的显示出环境参数值和控制设备状态。本设计对LoRa通信技术的组网、通信距离、丢包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LoRa发送的数据包与丢包率成正比,通信距离和成功率成反比,当通信距离在2km之内,LoRa通信满足系统要求,除此之外,对该系统的软硬件和总体功能进行了测试,能够实现无线通信、环境数据的采集和远程智能灌溉。该系统若应用于实际,相比传统的浇灌,有望节约水资源,方便农户管理。
张杰[3](2019)在《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工业领域,作为主要动力来源的电机设备,它的长期稳定运行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对电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能耗分析,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检修方案和更节能的运行方案,有效避免因电机故障事故导致的人员财产损失。因此,对电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是不可或缺的。针对工业现场电机运行环境恶劣、机组分布分散等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此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主要由电机参数采集子系统、中继数据传输子系统和数据存储监测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通过在电机参数采集子系统上搭载LoRa无线通讯模块将多台电机数据传入无线网络,中继数据传输子系统再将接收到的电机参数通过NB-IoT无线物联网模块接入电信物联网开放平台。最后利用在云服务器平台上搭载IoT北向上位机、数据库和Web服务器完成对电机数据的获取、存储和远程监测等处理操作,实现对电机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测。本系统通过采用两种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传统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不便布置线路的弊端和电机机组分布分散带来的通讯电缆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所设计的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对于取代传统有线通讯方式的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张健涛[4](2018)在《基于LoRa的山地果园远程监测系统》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南方果树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果园灌溉耗水量大的问题日益显现。传统的人工控制灌溉方式易造成过度灌溉,浪费水资源,也会使肥料流失,形成环境污染;灌溉不足也会影响果园产量及果品质量,根据土壤和大气环境参数进行灌溉控制是目前果园精准灌溉的主要方法。目前精准灌溉控制主要采用485总线等有线方式进行通信,可靠性高,但山地果园占地面积通常较大,需要部署复杂的通信网络才能应用在山地果园中,降低了系统可靠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系统成本。为解决山地果园中的远距离通信问题,降低系统成本,本文对新型的低功耗中远距离无线通信LoRa技术进行研究,将LoRa技术结合到传统的灌溉控制系统中,设计了一套基于LoRa的山地果园远程灌溉监测系统。考虑到山地果园环境供电设施不足的问题,系统采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供电,并辅以可充电式的锂电池作为后备能源维持能源供应。终端节点及网关均以STM32F103系列微控制器为控制核心,两者之间通过LoRa模块进行通信,实现系统的无线传感层设计。系统采用工作时间较短的脉冲电磁阀代替需要持续提供能量以维持启动状态的传统电磁阀,并在各模块不使用时关闭相应的电源供应,以降低能量消耗。在山地果园的环境下使用,能充分发挥系统所使用的LoRa技术的远距离通信的特点,克服近距离无线通信距离短、通信网络复杂等缺点,实现大型山地果园的远程节水灌溉控制。本文构建了一套远程监控平台实现对山地果园土壤湿度的远程监控。网关通过GPRS技术与远程监控平台之间的通信,以实现对山地果园精细、实时的监测及灌溉控制。远程监控平台将网关上传的各终端节点的土壤湿度及位置信息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网页上查询终端节点地理位置、实时监测终端节点土壤湿度、查询终端节点土壤湿度历史记录以及对终端节点进行远程灌溉控制。为验证系统能否在山地果园的环境下运行,本文对系统的功耗、通信范围及功能进行了测试。本文在实验室对系统的各模块及整体的功耗及响应时间分别进行了测试,通过计算分析系统所需配备的太阳能电池板功率。本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北陀镇的一个柑橘园进行系统的通信距离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基本覆盖占地面积为300亩的山地果园;在空旷环境下,系统的通信距离可达2600米。本文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园实验田对系统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系统可以持续监测终端节点土壤湿度。
梁正之[5](2018)在《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开展无人值守化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内容不断扩展,环境监控、灯光控制、视频监控、技防报警等业务子系统纳入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范畴,从而带来自动化信息种类繁多、不同子系统通信方式不一、综合布线复杂、系统联调工作量大等难题。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可以有效减少综合布线、变电站设计和施工的工作量,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本文阐述了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在智能变电站不同应用场景下无线技术的选用,对适合于智能变电站监测类应用的LPWAN物联网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类应用、移动巡检与定位等巡检类应用以及分布式控制与检测系统等三大类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架构。本文为LoRa无线扩频模块的实验测试,进行了系统结构设计、模块产品的选用、软件系统设计和电源电路设计。最后,在模拟变电站的环境下,采用捷迅易联公司的YL-800IL和YL-900IL无线扩频模块进行了三组测试,包括:传输距离测试、穿透力测试和组网测试。并且对每一组数据进行了分析。
汪开红,胡立生,邵惠鹤[6](2002)在《无线扩频技术在工业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提出无线扩频通信在工业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的三种应用模式,给出相应的系统通信解决方案无线扩频Modem的设计思路。
刘晓娟[7](2009)在《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神经中枢,担当着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缩短行车间隔的重任,同时还起到促进管理现代化、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列车运行控制模式由传统的基于轨道电路的列车运行控制(Track-circuit Based Train Control, TBTC)演变成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 CBTC)。CBTC系统实现了列车与地面设备间的全双工大容量双向连续信息传输,能够对列车实施更为精确的运行控制,显着提高了行车效率,同时大大减少了轨旁设备,节省了成本和维护费用,提高了运能与安全性。近年来,CBTC系统成为许多地铁、轻轨项目中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国外一些大城市开始对原有的地铁、轻轨系统进行CBTC改造,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已开始设计和采用CBTC系统。因此,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发展以及我国的运用情况,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已成为迫切的需要,对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CBTC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旨在为我国CBTC的自主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为:(1)对CBTC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CBTC系统的定义、组成、结构及优点,CBTC系统的IEEE标准,CBTC系统工作原理,CBTC系统的通信方式。指出移动闭塞技术、列车定位技术和车地双向通信技术为CBTC系统的关键技术,说明了无线CBTC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2)以形式化建模语言Petri网及其仿真工具CPN Tools为基础,对CBTC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建立了CBTC数据传输系统(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DCS)的地面通信子系统模型、DCS车载子系统模型及车载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ATP)子系统的模型。给出了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地面有线网络的最大传输延时、平均延时标准差与信息帧长度之间的关系、ATP速度控制曲线等仿真结果。(3)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中的移动闭塞技术及其建模和仿真。在比较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和移动闭塞三种闭塞制式的基础上,着重对移动闭塞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控制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移动闭塞、准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列车区间追踪模型和车站追踪间隔模型,给出了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并对最小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的确定进行了探讨。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中运行车辆的基本特性,应用MATLAB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进一步说明了移动闭塞的优越性。(4)研究了基于无线扩频技术的列车定位方法。分析对比了目前使用的各种列车定位方法,指出了无线扩频定位方法的优越性。阐述了无线扩频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扩频定位原理,给出了无线扩频定位系统的构成,并对无线扩频定位接收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5)研究了无线局域网(WLAN)在CBTC系统中的可用性及安全性。根据无线局域网的组成、特点、传输方式及相关标准,提出了CBTC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需求,建立了CBTC无线传输系统的模型,分析了无线局域网在CBTC中的可用性。对WLAN的安全性及IPsec协议进行了分析,将IPSec应用于CBTC系统,给出了基于IPSec的CBTC数据传输系统的安全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测试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空间自由波传输的无线局域网在CBTC中是完全可用的,使用IPSec协议作为城市轨道交通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安全加强措施是可行的。
徐承军[8](2007)在《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集装箱码头机械调度系统的仿真、优化与监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集装箱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然而集装箱业务量的增大不但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效益,更给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提高装卸效率,保证装卸设备可靠的工作,港口需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新设备,将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应用到码头装卸作业中,使港口的装卸模式不断创新。本文结合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集装箱堆场机械调度与监控系统研究”(项目编号:重点101124)以及其它相关项目,对集装箱码头机械调度系统的仿真、优化以及集装箱装卸机械的监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提高集装箱码头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技术支持。针对集装箱码头作业的特点,本文以分析建模、仿真优化和系统设计的顺序对研究内容作了介绍,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论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无线网络技术、仿真优化技术、设备调度技术以及设备远程监控技术在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此外简要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港口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数字化港口成为港口业务发展的方向,无线网络在港口的使用是大势所趋。第二章针对港口信息交换的特点和要求,对港口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信道编码差错控制技术、网络拓扑结构、带宽分配策略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港口无线通讯系统的模型,它也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硬件基础。集卡是集装箱码头中数量最大、工况复杂的设备,然而传统的集卡调度规则不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第三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化组合的集卡实时调度规则,将全部集卡同时面对所有的作业需求,在满足集装箱装卸桥需求的前提下实现集卡的最佳作业调度,以减少集卡空载率、提高设备利用率为目标。本章对集卡最佳作业路线的选择做了分析研究,并应用多目标模糊决策方法实现了集卡最佳作业路的求解。第四章在对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的建模。本章以Petri网为手段,建立了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的层次模型和动态模型。在对集装箱码头道路交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码头内部车辆行驶的模型,并对码头道路交通状况评估进行了研究,为后文运用仿真技术对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性能进行深入分析打下基础。借助现代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专业仿真软件WITNESS,在前两章的工作基础上,第五章对集装箱码头的装卸、调度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分别对传统的集卡调度模式以及基于动态优化组合的集卡调度模式对码头生产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并通过科学的集装箱港口统计指标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对集卡动态优化组合调度系统的实现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第六章对基于无线网络的集卡动态优化组合调度系统的构成以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调度系统的设计,最后结合实例对系统的操作及功能进行了介绍。第七章对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集装箱装卸设备远程监控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完成了集装箱装卸设备检测参数的选择、港口无线网络通信软件以及多层次抗干扰技术的设计。结合第二章对港口无线网络通讯系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集装箱装卸设备网络化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实现了装卸设备的无线远程在线监测以及无线网络实时控制。经实验以及在港口装卸设备上的实际运行,证明了该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李寒[9](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种植土地集中化成为大势所趋,传统的耕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当今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农业大棚采用有线传输和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方式,针对单一大棚进行环境监测和设备控制,存在通信距离短,组网复杂,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物联网技术为载体,结合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首先,对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该系统的具体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可分为信息采集节点、数据传输节点、执行设备控制节点以及远程监控节点四个部分,节点间采用LoRa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传输。接着,设计了系统硬件部分的整体架构,对系统中各节点的主控制器、采集传感器、LoRa模块、Wi-Fi模块以及GPRS模块进行选型和外围电路设计。同时,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了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电路,完成了PCB的绘制与焊接,设计并制作了控制380V电机设备的控制箱,可对卷帘机和风机等设备进行控制。接着,利用Keil5软件对各节点的STM32单片机程序进行设计和编写,对LoRa组网方式和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改进,完成了智能决策程序的开发,绘制了各节点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然后,设计了基于B/S架构的Web信息管理系统,前端开发使用vue.js、Element UI以及Echarts技术,后端开发使用Spring Boot和Mybatis-Plus框架,可实现实时监测大棚内环境信息,查询历史记录以及对大棚进行管理等功能。用户可以对棚内执行设备进行手动控制,也可以开启自动控制模式,实现对大棚更加科学的管理。如果设备出现异常情况,会及时进行上报,便于后期维护工作。最后对系统整体进行搭建,分别测试了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和稳定性,重点对LoRa无线通信性能和Web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功能完整,稳定性较好,解决了传统无线通信方式通信距离较短、组网复杂以及进行多发一收时出现消息碰撞等问题,可以满足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任朝阳[10](2021)在《基于模糊算法的桃园物联网灌溉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面临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出建设智慧农业。农业种植过程灌溉的耗水量巨大,特别是果树种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物联网技术给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桃园物联网系统利用传感器采集桃园土壤温湿度、空气湿度等参数,为桃园作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也为科学管理桃园提供完备的数据支持,这进一步达到改善其生长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我国目前已经开展基于物联网的桃园种植应用研究,但随着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检测、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还亟待提高。桃树的发育必须以土壤为载体,桃园的桃树需要的生长营养以及所必需的水分都是从土壤中摄取的,水是限制桃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土壤湿度参数主要依靠人工观测,作物生长的主要发育期不能实时、连续观测,迫切需要提高桃树种植的自动化水平。由于桃园面积大、纵深长、地形复杂,常用的GPRS、Zig Bee、Wi Fi等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着功耗大、抗干扰性弱、绕射性差、成本高等缺陷,不能适合桃园物联网灌溉的需求。结合桃园物联网灌溉的实际需求,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对比了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的现状,本文设计实现了基于模糊算法的桃园物联网灌溉系统,以高性能微控制器STM32F401和无线串口通信模块E32-TTL-100为核心的采集终端,大范围采集桃园土壤湿度参数,采集的湿度参数通过Lo Ra技术实现远距离传输至上位机,上位机把数据模糊PID算法处理后,实时下发灌溉命令,灌溉控制设备收到命令后,打开滴灌系统中的电磁阀实施远程、精准灌溉。经过测试:模糊PID算法可以根据比例积分微分的参数不同调节灌溉电磁阀阀门开启的大小和开启时间的长短,较好地实现了桃园节水灌溉,较传统的灌溉方式减少了用水量,节约了种植成本,实现了园区的土壤湿度数据获取、存储、分析、处理,以及对园区灌溉进行远程精确控制;同时也验证了Lo Ra技术在桃园类分布范围大、传输距离远的场景应用中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本系统有利于促进桃园种植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无线扩频技术在工业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扩频技术在工业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NN和Django的智能家庭温室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基础 |
2.1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2.1.1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 |
2.1.2 BP神经网络概述 |
2.1.3 FNN概述 |
2.2 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
2.2.1 无线通信原理 |
2.2.2 无线通信技术分类 |
2.2.3 LoRa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
2.3 Django框架 |
2.4 Nginx服务器 |
2.5 Redis数据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与搭建 |
3.1 温室系统的整体结构 |
3.2 微控制器模块的设计 |
3.3 温室数据采集子节点的设计 |
3.3.1 传感器的选型 |
3.3.2 采集子节点部署方案设计 |
3.4 温室系统通信模块的设计 |
3.4.1 LoRa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工作流程 |
3.4.2 计算机端通信模块设计 |
3.5 远程测控中心软件设计 |
3.5.1 远程测控中心的总体结构 |
3.5.2 Web网站前台功能设计 |
3.5.3 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3.5.4 数据库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NN智能控制算法研究 |
4.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
4.2 FNN控制原理 |
4.2.1 FNN中的模糊化原理 |
4.2.2 神经网络原理 |
4.2.3 PID控制器原理 |
4.3 FNN控制器设计 |
4.4 FNN控制器仿真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通信测试 |
5.1.1 LoRa模块通信测试 |
5.1.2 计算机端通信测试 |
5.2 远程测控平台测试 |
5.2.1 用户注册和登录测试 |
5.2.2 数据显示测试 |
5.2.3 灌溉控制测试 |
5.2.4 论坛发帖测试 |
5.2.5 论坛帖子评论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温室控制系统研究 |
1.2.1 国外对温室控制系统研究 |
1.2.2 国内对温室控制系统研究 |
1.3 温室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内容及工作安排 |
2 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温室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
2.2 温室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
2.3 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 |
2.3.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3.2 LoRa通信技术的选择 |
2.3.3 GPRS通信关键技术 |
2.4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和平台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温室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3 采集节点的硬件设计 |
3.3.1 采集节点MCU选型 |
3.3.2 采集节点LoRa通信模块 |
3.3.3 传感器采集电路 |
3.3.4 继电器控制电路 |
3.4 汇聚节点硬件设计 |
3.4.1 STM32F103ZET6 单片机 |
3.4.2 汇聚节点LoRa通信模块 |
3.4.3 GPRS通信模块电路 |
3.4.4 LCD显示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温室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 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
4.3.1 采集节点加入网络 |
4.3.2 温室空气温湿度采集 |
4.3.3 温室土壤湿度采集 |
4.3.4 温室光照强度采集 |
4.3.5 继电器控制软件 |
4.4 汇聚节点软件设计 |
4.4.1 LoRa组网方式 |
4.4.2 LoRa通信软件设计 |
4.4.3 GPRS通信软件设计 |
4.4.4 LCD显示程序 |
4.4.5 模糊控制软件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策略的温室控制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温湿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影响 |
5.3 温室环境调控方法 |
5.4 模糊控制策略模型的总体构建 |
5.4.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5.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4.3 模糊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温室控制系统功能测试 |
6.1 引言 |
6.2 LORA通信模块测试 |
6.2.1 LoRa组网测试 |
6.2.2 通信距离和数据丢包率测试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3.1 系统软件设计实现 |
6.3.2 上位机控制界面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采集节点控制芯片原理图 |
附录B 汇聚节点控制芯片原理图 |
附录C GPRS模块电路图 |
(3)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电机运行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信息传输方式的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系统的功能要求 |
2.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 系统电机参数分析方法 |
2.3.1 参数分析方法 |
2.3.2 电机振动信号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参数采集传输单元的设计 |
3.1 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硬件组成及总体结构 |
3.2 系统主要器件的选型 |
3.2.1 子系统处理器的选型 |
3.2.2 传感器的选型 |
3.2.3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选型 |
3.2.4 TFT显示屏的选型 |
3.3 系统参数采集传输单元硬件电路的设计 |
3.3.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3.2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3.3.3 无线通讯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3.3.4 电源电路设计 |
3.4 系统参数采集传输单元软件程序的设计 |
3.4.1 参数采集传输单元软件程序总体设计 |
3.4.2 参数采集子系统的软件设计 |
3.4.3 中继数据传输子系统软件设计 |
3.5 参数采集传输单元传输协议报文格式 |
3.5.1 LoRa传输协议报文格式 |
3.5.2 NB-IoT传输协议报文格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云端数据存储显示服务平台的设计 |
4.1 电信物联网开放平台的配置 |
4.1.1 远程设备端接入配置 |
4.1.2 第三方API接口配置 |
4.2 IoT北向上位机平台的设计 |
4.3 数据存储平台的搭建 |
4.4 远程Web平台的搭建 |
4.5 CoAP通讯协议 |
4.5.1 CoAP协议消息格式 |
4.5.2 CoAP报文类型及可靠传输实现过程 |
4.6 JSON数据交换协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样机实验研究 |
5.1 实验硬件介绍 |
5.2 实验数据分析验证 |
5.2.1 实验数据准确性验证 |
5.2.2 电机振动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插图清单 |
附录B 表格清单 |
附录C IoT上位机部分代码 |
致谢 |
(4)基于LoRa的山地果园远程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灌溉控制 |
1.3.2 LoRa技术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设计及相关技术研究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3 相关技术研究 |
2.3.1 灌溉控制 |
2.3.2 中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2.3.3 物联网 |
2.4 本章小结 |
3 果园监测系统感知层硬件设计 |
3.1 感知层硬件总体设计 |
3.2 终端节点设计与实现 |
3.2.1 LoRa模块 |
3.2.2 土壤湿度监测模块 |
3.2.3 电磁阀控制模块 |
3.2.4 GPS定位模块 |
3.2.5 微控制器 |
3.2.6 供电及电源管理 |
3.3 网关设计与实现 |
3.3.1 GPRS通信模块 |
3.3.2 微控制器 |
3.3.3 供电及电源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4 果园监测系统感知层软件设计 |
4.1 LoRa网络设计 |
4.1.1 网络架构 |
4.1.2 通信协议 |
4.2 网关设计与实现 |
4.2.1 网关工作流程 |
4.2.2 微控制器配置 |
4.2.3 LoRa模块驱动 |
4.2.4 GPRS模块驱动 |
4.3 终端节点设计与实现 |
4.3.1 终端节点工作流程 |
4.3.2 土壤湿度监测模块驱动 |
4.3.3 电磁阀控制模块驱动 |
4.3.4 定位数据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远程监控平台设计 |
5.1 远程监控平台概述 |
5.2 设备接入 |
5.2.1 设备接入方式 |
5.2.2 网络通信编程 |
5.2.3 协议解析 |
5.3 数据存储 |
5.3.1 数据库选择 |
5.3.2 数据表设计 |
5.4 数据展示 |
5.4.1 地理位置信息展示 |
5.4.2 土壤湿度数据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功耗测试 |
6.1.1 LoRa通信模块功耗测试 |
6.1.2 终端节点其他模块功耗测试 |
6.1.3 网关其他模块功耗测试 |
6.2 系统响应时间测试 |
6.2.1 LoRa模块响应时间测试 |
6.2.2 传感器模块响应时间测试 |
6.2.3 脉冲电磁阀响应时间测试 |
6.3 系统太阳能电池板功率计算 |
6.3.1 终端节点太阳能电池板功率计算 |
6.3.2 网关太阳能电池板功率计算 |
6.4 系统通信距离测试 |
6.4.1 山地果园环境下的通信距离测试 |
6.4.2 空旷环境下的通信距离测试 |
6.5 系统功能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
附录B 山地果园远程监测系统终端节点原理图 |
附录C 山地果园远程监测系统网关原理图 |
附录D 远程监控平台设备接入部分程序 |
(5)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1.3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无线技术应用需求 |
2.1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信号传输需求 |
2.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无线通信应用需求 |
2.2.1 智能电网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分析 |
2.2.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分析 |
2.2.3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无线通信应用限制与难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化无线技术与应用系统构架 |
3.1 基于自动化应用的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
3.1.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
3.1.2 无线抗干扰技术 |
3.1.3 无线定位技术 |
3.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无线技术 |
3.2.1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无线技术选用 |
3.2.2 LPWAN物联网无线技术 |
3.3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无线应用系统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oRa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
4.1 无线系统结构设计 |
4.2 模块选择 |
4.3 软件系统设计 |
4.4 电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oRa无线扩频模块实验与分析 |
5.1 无线扩频模块的软件介绍与参数设置 |
5.2 无线扩频模块实验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BTC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CBTC的研究概况 |
1.2.2 国内CBTC的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 |
2.1 CBTC系统的定义及其IEEE标准 |
2.1.1 CBTC系统的定义 |
2.1.2 CBTC的IEEE标准 |
2.2 CBTC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2.2.1 CBTC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2.2.2 CBTC系统的功能 |
2.3 CBTC系统的车地信息传输 |
2.3.1 基于无线自由波传输的CBTC系统 |
2.3.2 基于环线传输的CBTC系统 |
2.3.3 基于漏泄波导管传输的CBTC系统 |
2.4 无线CBTC系统 |
2.5 CBTC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2.6 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的Petri网模型 |
3.1 有色Petri网及CPN Tools |
3.1.1 Petri网的基本概念 |
3.1.2 有色Petri网 |
3.1.3 CPN Tools |
3.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Petri网模型 |
3.3 CBTC数据通信子系统(DCS)的Petri网模型 |
3.3.1 DCS车地无线网络的Petri网模型及仿真 |
3.3.2 DCS地面有线网络的Petri网模型及仿真 |
3.4 CBTC车载ATP子系统的Petri网模型及仿真 |
3.5 小结 |
4 移动闭塞技术及其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移动闭塞技术分析 |
4.1.1 移动闭塞工作原理 |
4.1.2 各种闭塞制式的比较 |
4.1.3 移动闭塞的技术特点与优势 |
4.2 移动闭塞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控制模型 |
4.2.1 区间追踪间隔模型 |
4.2.2 车站追踪间隔模型 |
4.2.3 准移动闭塞列车间隔时间的确定 |
4.2.4 最小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的确定 |
4.3 移动闭塞系统仿真 |
4.4 小结 |
5 基于无线扩频技术的列车定位方法研究 |
5.1 列车定位方法综述 |
5.1.1 列车定位技术的分类和要求 |
5.1.2 列车定位方法的对比分析 |
5.2 无线扩频列车定位原理 |
5.2.1 无线扩频列车定位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5.2.2 无线扩频技术的理论基础 |
5.2.3 无线扩频方式对比分析 |
5.3 无线扩频列车定位的实现 |
5.3.1 无线扩频列车定位系统的构成 |
5.3.2 无线扩频定位接收机的实现 |
5.4 小结 |
6 无线局域网在CBTC中的可用性和安全性研究 |
6.1 CBTC中的无线局域网 |
6.1.1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
6.1.2 CBTC中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需求 |
6.2 CBTC无线传输网络构成及可用性分析 |
6.2.1 CBTC无线数据传输网络构成 |
6.2.2 WLAN在CBTC无线传输系统中的可用性分析 |
6.3 CBTC无线传输系统的安全性 |
6.3.1 WLAN安全性及IPSec的引入 |
6.3.2 基于IPSec的CBTC无线传输系统的安全设计 |
6.3.3 CBTC无线传输网络中IPSec的实现方法 |
6.4 基于IPSec的CBTC无线传输系统的测试与仿真 |
6.4.1 安全测试平台建立 |
6.4.2 IPSec隧道的测试 |
6.4.3 基于OPNET Modeler的实时性仿真测试 |
6.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集装箱码头机械调度系统的仿真、优化与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概述 |
1.1.1 论文的来源及目的 |
1.1.2 论文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及港口应用 |
1.2.2 集装箱港口仿真、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集装箱港口调度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港口机械设备无线远程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港口无线局域网通讯系统研究 |
2.1 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 |
2.1.1 扩频技术 |
2.1.2 直接序列扩频和跳频技术比较 |
2.2 信道编码及差错控制 |
2.2.1 信道编码 |
2.2.2 差错控制技术 |
2.3 港口无线局域网络拓扑结构 |
2.3.1 无线局域网络拓扑结构 |
2.3.2 集装箱港口无线局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2.4 带宽分配策略 |
2.5 港口无线局域网络标准 |
2.5.1 IEEE 802.11X系列标准 |
2.5.2 HIPERLAN标准 |
2.5.3 中国无线局域网标准WAPI |
2.6 港口无线通讯系统模型的实现 |
2.6.1 模型组件的选择 |
2.6.2 通讯模型的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动态优化组合的集卡调度规则 |
3.1 集装箱码头的作业流程 |
3.1.1 集装箱码头进口流程 |
3.1.2 集装箱码头出口流程 |
3.2 传统集装箱码头集卡调度规则分析 |
3.3 基于动态优化组合的集装箱码头集卡调度规则 |
3.3.1 基于动态优化组合集卡调度规则的提出 |
3.3.2 基于无线网络环境下集卡动态优化组合调度中的信息流 |
3.3.3 基于无线网络环境下集卡动态优化组合调度规则的实现 |
3.4 应用模糊决策实现集卡动态调度 |
3.4.1 模糊决策的基本思路 |
3.4.2 多目标模糊决策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
3.4.3 利用多目标模糊决策选择集卡最佳作业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装箱码头调度系统的建模 |
4.1 码头装卸设备调度问题与模型 |
4.2 Petri网的基本概念 |
4.2.1 Petri网的定义 |
4.2.2 Petri网的图示方法 |
4.2.3 Petri网变迁的发射规则 |
4.2.4 Petri网的基本性质 |
4.3 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作业流程模型 |
4.3.1 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的层次模型 |
4.3.2 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的动态模型 |
4.4 集装箱码头道路交通模型 |
4.4.1 码头道路的路段模型 |
4.4.2 码头内车辆模型及行驶的基本原则 |
4.4.3 交叉路口模型 |
4.4.4 码头道路交通状况评价参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码头装卸设备调度的仿真模型 |
5.1 WITNESS仿真平台简介 |
5.2 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仿真模型组成 |
5.2.1 仿真研究内容 |
5.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3 仿真实验计划 |
5.2.4 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集装箱码头集卡调度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现 |
6.1 调度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功能 |
6.2 基于无线局域网集装箱码头集卡调度系统的软件实现 |
6.2.1 调度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依据 |
6.2.2 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 |
6.2.3 集卡调度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6.2.4 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 |
6.2.5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6.3 调度系统简介 |
6.3.1 系统登陆 |
6.3.2 系统查询操作 |
6.3.3 泊位工作初始化操作 |
6.3.4 集装箱卡车的动态实时调度操作 |
6.3.5 系统特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设备远程监控系统构建与实现 |
7.1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集装箱装卸设备状态监控系统研究 |
7.1.1 港口设备状态监控系统概述 |
7.1.2 集装箱装卸设备监控参数的选择 |
7.1.3 港口无线网络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
7.1.4 多层次抗干扰技术 |
7.2 集装箱装卸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报警系统研究 |
7.2.1 MENMS远程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7.2.2 MENMS监测站设备状态获取 |
7.2.3 MENMS监控中心实时监测与故障报警 |
7.2.4 利用 OLE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功能 |
7.2.5 基于 ASP技术的远程监测功能设计 |
7.3 集装箱装卸设备监控与故障报警系统实验 |
7.3.1 实验系统 |
7.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7.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3.4 设备远程状态监测系统在码头现场的应用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物联网概述 |
2.1.1 物联网概念 |
2.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
2.2 云平台概述 |
2.2.1 阿里云简介 |
2.2.2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架构 |
2.2.3 MQTT协议基本概念 |
2.2.4 MQTT报文结构 |
2.3 无线通信技术 |
2.3.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
2.3.2 LoRa技术介绍 |
2.3.3 LoRa调制参数 |
2.4 无线传感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功能 |
3.3 系统的总体架构 |
3.4 系统的工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设计的总体架构 |
4.2 主控制器选型及电路设计 |
4.2.1 STM32 主控芯片 |
4.2.2 单片机最小系统基本电路设计 |
4.3 采集节点传感器选型及电路设计 |
4.3.1 土壤温度传感器 |
4.3.2 土壤湿度传感器 |
4.3.3 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
4.3.4 光照强度传感器 |
4.4 数据传输节点硬件设计 |
4.4.1 Wi-Fi通信模块 |
4.4.2 GPRS通信模块 |
4.4.3 LoRa通信模块 |
4.5 执行设备控制节点硬件设计 |
4.6 电源模块设计 |
4.7 PCB电路板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的总体架构 |
5.1.1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5.1.2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5.2 LoRa无线通信软件设计 |
5.2.1 LoRa模块参数配置 |
5.2.2 LoRa模块数据收发 |
5.2.3 LoRa组网方式 |
5.2.4 LoRa轮询采集设计 |
5.3 信息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
5.3.1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 |
5.3.2 空气温湿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3 土壤温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4 土壤湿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5 光照强度采集软件设计 |
5.4 数据传输节点软件设计 |
5.4.1 WI-Fi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5.4.2 GPRS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5.5 执行设备智能决策程序设计 |
5.5.1 卷帘机智能决策设计 |
5.5.2 风机智能决策设计 |
5.5.3 灌溉智能决策设计 |
5.5.4 补光智能决策设计 |
5.5.5 逐级寻优控制设计 |
5.6 看门狗程序设计 |
5.7 物联网平台的服务端搭建与部署 |
5.7.1 创建产品和设备 |
5.7.2 设备接入子程序设计 |
5.7.3 数据流转 |
5.8 Web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5.8.1 系统架构的选取 |
5.8.2 系统功能设计 |
5.8.3 MySQL数据库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搭建与测试 |
6.1 系统的整体搭建 |
6.2 信息采集节点功能测试 |
6.3 数据传输节点联网测试 |
6.3.1 Wi-Fi联网测试 |
6.3.2 GPRS联网测试 |
6.4 LoRa无线通信测试 |
6.4.1 LoRa模块通信组网测试 |
6.4.2 LoRa模块RSSI测试 |
6.4.3 LoRa模块丢包率测试 |
6.5 Web信息管理系统测试 |
6.5.1 数据监测 |
6.5.2 设备控制 |
6.5.3 系统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模糊算法的桃园物联网灌溉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灌溉技术现状 |
1.2.2 国内灌溉技术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相关技术研究 |
2.3.1 灌溉控制 |
2.3.2 无线通信技术 |
2.3.3 物联网 |
3 桃园物联网灌溉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感知层硬件架构设计 |
3.2 LoRa无线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1 LoRa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2 土壤湿度传感器检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3 微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
3.2.4 电磁阀执行器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 网关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
4 桃园物联网灌溉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LoRa网络设计 |
4.1.1 网络架构 |
4.1.2 终端节点工作模式 |
4.1.3 自适应数据速率策略 |
4.1.4 消息安全加密机制 |
4.2 网关子程序设计与实现 |
4.2.1 网关工作流程 |
4.2.2 微处理器配置 |
4.3 采集终端节点设计与实现 |
4.3.1 采集终端节点主程序 |
4.3.2 土壤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子程序 |
4.3.3 电磁阀执行器驱动子程序 |
5 模糊PID算法 |
5.1 模糊算法 |
5.2 模糊PID算法 |
5.3 模糊PID算法控制器设计 |
5.3.1 隶属函数的制定 |
5.3.2 模糊PID算法控制逻辑规则表 |
5.3.3 系统仿真 |
6 系统测试 |
6.1 传感器模块测试 |
6.1.1 传感器模块响应时间测试 |
6.1.2 传感器感知精度测试 |
6.1.3 节点功耗测试 |
6.2 通信距离、丢包率测试 |
6.3 灌溉控制测试 |
6.3.1 定位精度测试 |
6.3.2 灌溉量测试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无线扩频技术在工业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NN和Django的智能家庭温室系统的设计[D]. 张硕.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2]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构建[D]. 熊永红.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D]. 张杰.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4]基于LoRa的山地果园远程监测系统[D]. 张健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梁正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6]无线扩频技术在工业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汪开红,胡立生,邵惠鹤.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02(06)
- [7]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晓娟. 兰州交通大学, 2009(05)
- [8]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集装箱码头机械调度系统的仿真、优化与监控[D]. 徐承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2)
- [9]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D]. 李寒. 河北大学, 2021(09)
- [10]基于模糊算法的桃园物联网灌溉系统[D]. 任朝阳.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