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排水板预压技术处治软土地基的施工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徐仁宇[1](2021)在《砂性土体孔隙压力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的需要以及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工程分布越来越广泛。我国很多地区有大量的软土分布,在这些地区建设容易出现软基问题。该类问题在近海领域的港口工程中尤为突出,然而要想更好更快地进行工程建设,必须要解决好软土地基问题。软土地基之所以存在较大问题,是由于软土自身具有高含水率、高压缩性、强度低等特点,无法直接用作基础,必须经过一系列处理措施才可以使用。在对土基、特别是软土地基进行研究时,孔隙压力常常成为力学、变形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孔隙压力这个概念很早之前就被人提出,目前孔隙压力问题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多个领域。孔隙压力分为孔隙正压与孔隙负压,两者均对软基加固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孔隙负压,对软基处理问题至关重要。然而,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研究集中在饱和土的孔隙正压方面,鲜有涉及到自然状态下孔隙负压的具体研究,更缺少可以准确监测孔隙负压的设备。目前工程中使用的孔隙压力设备都存在各种问题,且大多只能定性监测,无法准确监测到孔隙压力,基于这个问题,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孔隙压力装置并对其进行改进,使其可以在室内进行完整的试验。不仅可以准确监测到砂性土体的孔隙正压,还可以准确监测到非饱和土中的孔隙正负压。利用自主研发的装置在室内进行砂性土孔隙压力监测试验,一方面验证了孔隙压力装置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试验准确监测到了孔隙压力的存在,并得到了土体内孔隙压力随自由水位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对不覆膜与膜下孔隙压力进行对比,发现膜下孔隙负压峰值要比不覆膜情况下更大;对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土的分层沉降量与所处位置的孔隙负压力正相关,即历史负压最大土层沉降量最大,这些规律对于实际工程中的软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苏亮[2](2021)在《大面积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吹填陆域作为围海造陆工程中最主要的陆域形式,发展吹填陆域是解决沿海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与建设用地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缓解我国人均土地面积短缺、疏浚海运航道等现实问题也有着重要意义。采用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对吹填场地进行地基处理,是吹填陆域交付使用的前提,如何选择合理的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有效加固吹填土地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难点。本文依托山东某人工岛(一期)地基处理工程,采用现场试验对大面积复杂吹填陆域的地基处理方法展开研究,并对“千层饼区”现场试验过程出现降水难的问题,提出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对该新工艺的加固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吹填场地土层性质和土层分布特征,分析吹填料、吹填工艺、水力重力分选性和吹填口布设位置等因素对吹填土层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吹填场地根据土层分布情况可划分为砂土区、软土区和“千层饼区”,其分别对应的吹填位置为吹填口、冲淤区和回淤区,根据上述吹填陆域土层分布特征,可用于初步判断大面积吹填场地地质情况,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2)基于吹填场地土层分布特征,通过对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分析研究,提出在砂土区选用高能级强夯法,软土区选用直排式覆水真空预压法和“千层饼区”选用降水强夯法分别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砂土区和“千层饼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了120 k Pa且有效消除了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液化势,软土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了80 k Pa、十字板剪切强度平均值达到了15 k Pa且土体固结度在95%以上,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值,论证了选用的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性,确定了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方案及设计参数,为人工岛(二期)地基处理工程加固方案提供实际指导意义,也可为类似吹填陆域选择地基处理技术提供参考意义。(3)针对强夯法处理吹填陆域时软土层和高地下水位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砂土区中无软土层、表层软土层、中间软土层和下卧软土层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和降水与未降水对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软土层会明显阻碍夯击能传递,软土层分布位置不同对强夯加固效果影响程度不同,软土层分布越深,夯击能穿透软土层后衰减越大,建议当软土层较浅时,可通过增大强夯能级提高有效加固深度,当软土层较深时,通过增大强夯能级提高有效加固深度并不适宜,此时应选取其他地基处理方式;高地下水位会明显损耗夯击能,建议在高地下水位吹填陆域采用强夯处理时,应采取降水措施,为强夯法处理含软土层和高地下水位的吹填陆域地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4)采用降水强夯法处理“千层饼区”现场试验过程中,部分区域出现管井降水难的问题,本文提出“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一种新工艺处理此类地基,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动态模拟数值模型,模拟连续夯击试验,得到孔隙水压力、土层有效应力和位移沉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次夯击周期过程中,当冲击荷载结束后,土体内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变化规律符合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论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在多次夯击过程中,单击沉降量逐渐减小趋于稳定,证明夯击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存在一个最优夯击次数,可满足加固效果的情况下同时保障工程的经济高效。在多次夯击过程中,相比较无排水沟一侧,临近明盲排水沟一侧的孔隙水压力数值更小,土体有效应力数值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广,证明明盲排水沟可加速孔隙水压力消散,增加土体水平和竖直方向加固范围,建议在降水强夯法中可用明盲排水沟作为新的排水体系,增强降水强夯法的加固效果,为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夏竹岭[3](2021)在《深层淤土地基变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加固技术在淮河入江水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淮河入江水道中扬州境内的运河西堤崇湾段安全隐患最为严重,该段堤身、堤基下存在大量软土层,深度为20m且厚度大、含水率高、强度低,堤身沉降不稳定。虽多次对其进行除险加固措施,但是其根本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本文针对崇湾段现场沉降问题进行两种真空预压加固技术的现场试验,原理分别如下:传统真空预压在地基中打设竖向排水板、铺设砂垫层,再用密封膜进行场地密封,然后通过射流泵进行膜下抽真空,在砂层中形成真空负压,并通过排水板的负压排水作用实现对软土地基。变真空预压法是在地基中打设竖向排水板,布置增压管,再用密封膜对整个场地进行密封。以射流真空泵通过管路直接和排水板连接,抽水形成膜下真空,同时开启增压系统,对加固土体进行劈裂,形成新的排水通道,实现加固。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通过主体工程现场对比试验发现,相比于传统真空预压方法,变真空预压不仅可以提高了 54.5%的最终稳定真空度,同时起真空传递深度也延深了 44.4%,这些参数监测都表明了变真空预压在提高膜下真空度以及可加固深度均优于传统真空预压方法。此外,随着深度的增加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递减,但在同一深度处,变真空区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比传统真空区低20 kPa左右,这有利于加快土体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地基的加固。进一步地对地面沉降和十字板强度地检测发现采用变真空预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沉降效果,还可以显着地增强地基承载力。(2)通过优化设计方案,使变真空预压加固技术在崇湾段堤基加固工程中实际应用。基于十字板强度监测地数据分析得到变真空预压加固后的堤基南凹段和北凹段的土层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均得到显着提高,总体上均大于设计要求。而且,结合地表沉降量监测数据分析发现,相比于变真空预压加固前,南凹段和北凹段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分别提高了约28.3%和27.7%,为后续施工提供了保障。总的来说,无论是现场试验还是实际应用的监测结果都表明了变真空预压加固技术相比与传统真空的方法在膜下真空度和地基固结加固上更具优势,并且其增压系统能够有效地传递加固深度和整理的地基加固效果,大大提高了施工工效,为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旷才植[4](2020)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用于软基处理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以某市政道路深厚软土路基处理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试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提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土路基的施工方案,介绍了其技术要点,并对处理后效果进行检测试验,对加固前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后,软土路基孔隙率降低、压实度提高,达到施工质量标准。
涂长山[5](2020)在《基于沿海某工地软土地基加固方法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空预压法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处理软土地基中。真空联合覆水预压法,是在真空预压法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基础上的改进,现阶段,真空联合覆水预压法施工技术较为成熟,但理论研究方面仍然不够透彻,对真空联合覆水预压法加固地基的沉降效果研究仍不够完善。本文依托沿海某软土地基处理工程,通过分析该预压法的加固机理,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各种工况,并对比模拟计算沉降数据与实测数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阐述真空预压国内外技术、加固机理、数值解析与数值模拟发展与研究现状。对比太沙基固结理论与比奥固结理论,分析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法、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与真空联合覆水预压法加固机理的区别。从实际应用出发,真空联合覆水预压法完美继承传统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经济便捷、固结速度快、地基稳定等优点。其次,依托沿海某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介绍真空联合覆水预压施工方案及监测内容。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真空联合覆水预压过程中表层沉降、真空度、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相互作用,并开展研究。最后,以该工程为基础,采用摩尔库伦模型,详细介绍了使用FLAC3D数值软如何选取边界、网格划分与荷载施加的处理真空联合覆水预压模型。分析计算结果,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通过验证,发现利用数值模拟在计算得到的土体的沉降量与实际监测值基本吻合,可较好地模拟实际施工现场,并用于预测后期沉降。
林智德[6](2020)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及其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各地区的经济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高效的道路运行至关重要。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特区之一,澳门的填海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就以澳门新城填海工程为研究对象,系统性分析了该区域的软土性质及处理技术。根据现有数据情况,对本填土区天然淤泥推荐采用插打塑料排水板+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对于回填层采用振冲+振动碾压法进行地基处理。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1)本文首先针对澳门新城填海区软土特点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资料,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根据资料分析和澳门新城填海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本次的研究方法和内容;(2)该部分主要是针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理论及基本原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其在软基处理中的实际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3)该部分针对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了工程的水文条件和工程地质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应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难点所在,以及阐述了预压法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实际应用工艺;(4)根据第三章节的分析研究,提出符合具澳门地区特色的填土区天然淤泥地基处理方案,同时对其整个实际工程的运行、运作的功效、结果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其次,对填土区天然淤泥地基监测技术的相关方案进行分析及研究,同时利用监测数据作为推算最终沉降量;并验算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对各个影响参数进行细化分析。再次,针对填土区天然淤泥地基加固工程特点,为确保排水系统和密封系统的质量,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抽样实验检测及肉眼检测等方法,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目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已经广泛运用到海堤建造工程,具有非常显着的优势,但受到材料、地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在开展工程建设的时候有很多难点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法,因此本文针对澳门新城填海工程中应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研究。
王平[7](2020)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的基础建设速度迅速提升,然而,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软土地基,软土由于其含水量、压缩性高,且固结排水困难,导致软土地基存在稳定性差等缺点,进而影响工程结构稳定性,对建筑工程施工以及路面施工带来了极大危害。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具有易施工、成本低、噪声小且工期短等诸多优势,在堆载压力和真空负压的共同作用下,软土地基能够快速地进行排水固结作用,使得地基的主要沉降能在预压阶段得以完成,大大减少了施工完毕后的工后沉降,因此其在沿海地区的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大面积的现场试验,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加固原理、计算方法和监测方法及指标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之上对真空堆载预压的相关施工参数进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比分析了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两种方法之间的异同点,对比分析了两者在加固机理、应力路径和强度增长方面的特点,并基于此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能够实现正负超静孔压的抵消,其最终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较小,有助于促进地基土的快速固结沉降缩短工期,提高工程施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通过总结分析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试验过程真空度、孔隙水压力、地表沉降的发展变化规律,随着深度的增加,竖向排水系统中存在的井阻效应引起的真空度的传递效率逐渐降低,真空压力在12m以上深度的加固作用显着下降。对比分析10-13m土体在加固前后的各项力学性能,深部土体强度和稳定性的明显提高,验证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深厚软土地基加固中的优势。(3)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进行模拟,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分析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之上对渗透系数、排水体布置以及真空压力这些施工参数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中排水体的布置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最为显着,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刘松玉,周建,章定文,丁选明,雷华阳[8](2020)在《地基处理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地基处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文章简要地回顾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与理论研究发展历史,重点总结介绍近五年涌现出的地基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工程应用,并分析设计理论和规范发展特点,探讨地基处理质量控制和施工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蔡丹[9](2020)在《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深厚软土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深厚软土地基的处理一直是土木工程中的热门研究问题。由于深厚软土地基存在软土覆盖层较厚、结构稳定性差及承载能力低等问题,这使得各种传统处理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逐渐由单一技术向两种或多种技术联合运用的趋势发展,联合处理方法能够综合各单项技术的优势以取得更好的加固效果。本文将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施工技术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相结合,通过对加固的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联合方法对深厚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和工后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采集的软土进行一系列土工试验,确定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普通硅酸盐水泥对原状土改良的基本原理和反应过程。通过设计水泥土配合比,确定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变化趋势,为后续的模型试验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条件下进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模型试验。设立两组采用不同加载方式的联合方案试验组和传统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对照组,通过对各组试验的处理结果分析联合方案的加固效果及加固特点。在模型试验中探讨了各组工况中排水板内的真空度分布、孔隙水压力消散程度、含水率及固结沉降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联合方案的加固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案,试验组的平均固结度较对照组高出8%。联合方案能够提高深厚软土地基的固结进程,进而缩短加固处理的工期。(3)使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联合方案工后复合地基计算模型。根据水泥土围护桩在复合地基中受荷所承担的作用,将复合地基分为“围护型”和“承压型”。分析了“围护型”复合地基在各级荷载下土芯、连续墙及墙外表层土体的变形特性。荷载作用下“围护型”复合地基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土芯、连续墙和墙体外侧05m的水平范围及地面以下06m的深度内,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围护型”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探讨。(4)根据“承压型”复合地基的P-S曲线和荷载比分担情况确定其极限承载力,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了“承压型”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验算。由近似计算方法的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各承载分项的安全系数经验值。
付登博[10](2020)在《洞庭湖区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塑料排水板处治下软基沉降数值分析》文中提出湖南省洞庭湖区软基高速公路-南益高速公路因地质条件差且软基处理方式多变,在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两种不同软基处理方式衔接处发生的差异沉降易引起路面裂缝,车辆颠簸,甚至断崖式沉降,严重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所以亟需对这两种软基处治措施沉降控制效果开展研究。本文从路基顶面工后沉降指标入手,利用现场监测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两种软基处治措施诸因素对路基顶面工后沉降影响水平进行分析,并利用析因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各组合参数与路基顶面工后沉降的关系进行分析获得相应回归方程,为软基处理过渡段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根据已有的软基处理过渡段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基于路基顶面工后沉降对不同软基处治措施进行分析。根据现场沉降监测和地基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对两种地基处理方式进行分析,获得桩-板两种不同地基处理方式沉降规律和地基深层水平位移规律。然后利用双曲线法预测两种地基处理方式工后沉降,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可靠性。利用室内三轴试验获得数值模拟所需参数,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就塑料排水板和搅拌桩各因素对软基沉降影响水平进行分析,对比两种地基处理方式的沉降控制效果,确定对路基工后沉降影响显着的关键因素为水泥搅拌桩桩长、桩间距、塑料排水板板间距、路基填土高度。采用正交试验联合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这两种地基处治措施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关于路基顶面工后沉降的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计算洞庭湖地质条件下不同软基处理方式相应的路基顶面工后沉降。然后根据高速公路差异沉降及沉降坡差允许值的建议值利用回归方程为桩-板软基处理过渡段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二、塑料排水板预压技术处治软土地基的施工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排水板预压技术处治软土地基的施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砂性土体孔隙压力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饱和土与非饱和土研究现状 |
1.2.2 软基加固措施 |
1.2.3 现有预压加固技术分析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文所做工作 |
第2章 软土地基处理研究 |
2.1 软土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
2.1.1 软土的基本概念 |
2.1.2 软土地基特点 |
2.2 不同饱和度软基加固结研究 |
2.2.1 饱和土体固结 |
2.2.2 非饱和土体固结 |
2.3 港口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孔隙压力理论及孔隙压力监测装置研发 |
3.1 孔隙压力的定义 |
3.1.1 孔隙压力的传统定义 |
3.1.2 孔隙水压力研究现状 |
3.1.3 本文研究的孔隙压力 |
3.2 孔隙压力计分类 |
3.3 各式孔隙压力计简介 |
3.3.1 振弦式孔隙压力计 |
3.3.2 压阻式孔隙压力计 |
3.3.3 其他孔隙压力计 |
3.4 孔隙压力计的工作问题 |
3.4.1 孔隙压力计的埋设 |
3.4.2 孔隙压力计的工作性能分析 |
3.5 新型孔隙压力装置研发 |
3.5.1 新型孔隙压力装置构造 |
3.6 拉绳式传感器简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孔隙压力试验筹备 |
4.1 试验场地介绍 |
4.2 试验准备工作 |
4.2.1 试验装置调试要求 |
4.2.2 装置应用重点 |
4.3 试验原理 |
4.4 试验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孔隙压力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 不覆膜状况下的孔隙压力 |
5.1.1 高测点孔隙压力 |
5.1.2 低测点孔隙压力 |
5.2 覆膜状况下的孔隙压力 |
5.2.1 高测点孔隙压力 |
5.2.2 低测点孔隙压力 |
5.3 孔隙压力分析 |
5.3.1 孔隙负压分析 |
5.3.2 孔隙正压分析 |
5.4 土体沉降分析 |
5.5 土体沉降与孔隙压力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大面积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真空预压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研究 |
1.2.2 真空-电渗联合预压法研究 |
1.3 强夯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能级强夯法研究 |
1.3.2 降水强夯法研究 |
1.4 工程概况、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
1.4.1 工程概况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的 |
1.4.4 创新点 |
第2章 吹填陆域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
2.1 吹填陆域地质条件 |
2.1.1 陆域地形地貌 |
2.1.2 陆域地质结构及土层性质 |
2.1.3 陆域水文地质条件 |
2.2 吹填土层分布特征 |
2.3 吹填土层分布特征形成的原理 |
2.4 吹填陆域施工区域划分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吹填场地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
3.1 地基处理技术选择 |
3.2 地基处理效果检测方法 |
3.2.1 取土标准贯入试验 |
3.2.2 静力触探试验 |
3.2.3 平板载荷试验 |
3.2.4 十字板剪切试验 |
3.3 试验区场地土层性质 |
3.4 砂土区高能级强夯法试验研究 |
3.4.1 强夯方案 |
3.4.2 夯后加固效果分析 |
3.4.3 高能级强夯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3.5 软土区直排式覆水真空预压法试验研究 |
3.5.1 试验方案 |
3.5.2 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
3.5.3 现场检测及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千层饼区降水强夯法试验研究 |
4.1 降水强夯法设计原理与施工方案 |
4.1.1 管井降水设计原理与施工 |
4.1.2 塑料排水板设计原理与施工 |
4.1.3 强夯设计原理与施工 |
4.2 夯后检测结果分析 |
4.2.1 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分析 |
4.2.2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分析 |
4.2.3 平板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
4.3 引出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 |
4.3.1 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特征 |
4.3.2 明盲降水强夯法适用范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明盲结合降水强夯法数值模拟分析 |
5.1 FLAC~(3D)简介 |
5.2 FLAC~(3D)理论分析 |
5.2.1 模型建立 |
5.2.2 网格划分 |
5.2.3 本构模型选择 |
5.2.4 边界条件设定 |
5.2.5 冲击荷载输入 |
5.2.6 土体参数和计算工况 |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1 超孔隙水压力分布规律 |
5.3.2 有效应力分析 |
5.3.3 位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深层淤土地基变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加固技术在淮河入江水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真空预压技术背景 |
1.2.2 真空预压法研究现状 |
1.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地质条件 |
2.1.1 人工堆土 |
2.1.2 自然沉积土 |
2.2 水文条件 |
2.2.1 含水层及地下水类型 |
2.2.2 含水层及地下水位 |
第3章 主体工程现场试验研究方法对比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内容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试验实施 |
3.3.3 数据监测 |
3.3.4 排水固结 |
3.4 结果分析 |
3.4.1 真空度变化及分析 |
3.4.2 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分析 |
3.4.3 地面沉降量变化与分析 |
3.4.4 分层沉降变化与分析 |
3.4.5 原位测试及取样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真空预压加固技术在崇湾段堤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
4.1 方案设计及优化 |
4.1.1 设计优化 |
4.1.2 加固方案设计 |
4.2 方案实施 |
4.2.1 施工程序、方法 |
4.3 防渗墙施工 |
4.3.1 防渗墙施工方法 |
4.3.2 防渗墙规格与成墙方式 |
4.3.3 防渗墙施工质量控制 |
4.4 质量控制 |
4.4.1 排水板质量控制 |
4.4.2 土工布施工质量控制 |
4.4.3 密封膜质量控制 |
4.5 质量监测 |
4.5.1 监测目的 |
4.5.2 监测项目 |
4.6 效果分析 |
4.6.1 膜下真空度分析 |
4.6.2 沿竖向排水板深度方向上的真空度分析 |
4.6.3 孔隙水压力分析 |
4.6.4 地表沉降量分析 |
4.6.5 分层沉降量分析 |
4.6.6 地下水位分析 |
4.6.7 十字板强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用于软基处理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地质条件 |
1.2 软土地基固结特性试验分析 |
1.2.1 试验方法 |
1.2.2 试验结果分析 |
2 软土路基处理方案设计 |
2.1 常用软土地基改良方案 |
2.2 加固软基处理方案设计 |
2.2.1 加固软基方案选择 |
2.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机理 |
2.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方案设计 |
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施工工艺 |
3.1 工艺流程(见图2) |
3.2 加荷步骤(见表3) |
3.3 填筑速率控制 |
3.4 堆载填土施工技术 |
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效果分析 |
4.1 加固效果检测方法 |
4.2 试验时间 |
(1) 十字板抗剪强度试验。 |
(2) 钻孔取土及室内试验。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4 加固前后沉降量分析 |
5 结论 |
(5)基于沿海某工地软土地基加固方法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真空预压技术发展 |
1.2.2 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
1.2.3 数值解析研究 |
1.2.4 数值模拟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软土固结理论与加固机理 |
2.1 固结变形机理 |
2.2 软土固结理论 |
2.2.1 太沙基固结理论 |
2.2.2 比奥固结理论 |
2.2.3 太沙基固结理论与比奥固结理论的对比 |
2.3 真空预压法概念 |
2.4 软土加固机理 |
2.4.1 真空预压法机理 |
2.4.2 堆载预压法机理 |
2.4.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机理 |
2.4.4 真空联合覆水预压机理 |
2.4.5 真空预压法与堆载预压法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基处理方案与监测数据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3.3 设计概况 |
3.3.1 施工工艺 |
3.3.2 软土加固施工方案 |
3.4 监测项目与参数 |
3.4.1 地表沉降监测 |
3.4.2 膜下真空度监测 |
3.4.3 孔隙水压力监测 |
3.5 真空联合覆水预压监测数据分析 |
3.5.1 表层沉降 |
3.5.2 膜下真空度 |
3.5.3 孔隙水压力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值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FLAC3D软件介绍 |
4.3 模型建立 |
4.3.1 本构模型选择 |
4.3.2 区域选择与网格划分 |
4.3.3 边界确定 |
4.3.4 荷载说明 |
4.3.5 计算参数选取 |
4.4 数值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
(6)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及其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 |
第2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理论及原理 |
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简介 |
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原理 |
2.3 在软基处理中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应用要点 |
2.3.1 填海工作面要点 |
2.3.2 排水系统施工要点 |
2.3.3 真空预压施工要点 |
2.3.4 堆载预压施工要点 |
2.3.5 卸载施工要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实例 |
3.1 工程概况 |
3.1.1 水文条件 |
3.1.2 工程地质 |
3.2 工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控制 |
3.2.1 工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系统 |
3.2.2 工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组织 |
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应用难点 |
3.3.1 砂石料用量大、运输强度高 |
3.3.2 地基面积大、设计要求高,需确保加固效果 |
3.3.3 项目施工涉及到两地的管辖 |
3.3.4 施工区涉及机场的限高区域 |
3.4 预压法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应用工艺 |
3.4.1 打设塑料排水板施工工艺 |
3.4.2 泥浆搅拌桩施工工艺 |
3.4.3 抽真空施工工艺 |
3.4.4 堆载预压施工工艺 |
3.4.5 堤堰施工工艺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监测 |
4.1 监测概述 |
4.2 堤堰回弹模量测试 |
4.3 堤堰载荷板试验 |
4.3.1 沉降位移监测 |
4.3.2 深层测斜监测 |
4.3.3 观测频率 |
4.4 膜下真空度监测 |
4.5 陆域的沉降观测试验 |
4.6 监测预警制度 |
4.7 监测完成后卸载案例 |
4.8 监测结果分析 |
4.8.1 真空度观测 |
4.8.2 地表沉降 |
4.8.3 孔隙水压力 |
4.8.4 深层水平位移 |
4.8.5 分层沉降 |
4.9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后的效果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软土地基特点及问题 |
1.2.1 软土地基特点 |
1.2.2 软土地基问题 |
1.3 真空联合堆载联合预压法研究现状 |
1.3.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概述 |
1.3.2 真空预压技术研究现状 |
1.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机理研究现状 |
1.3.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工艺研究现状 |
1.3.5 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分析 |
2.1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 |
2.2 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 |
2.3 真空预压法与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对比分析 |
2.3.1 加固机理对比 |
2.3.2 应力路径对比 |
2.3.3 强度增长的对比 |
2.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深厚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
3.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3.2 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 |
3.2.1 试验段地质条件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3.2.3 特殊岩性 |
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方案设计 |
3.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现场设计 |
3.4.1 排水系统 |
3.4.2 黏土密封墙设计 |
3.4.3 真空预压设备及材料 |
3.4.4 上部填料加载设计 |
3.4.5 真空卸载 |
3.5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工序及技术指标设计 |
3.5.1 清理整平地基 |
3.5.2 填筑砂垫层 |
3.5.3 铺设排水板 |
3.5.4 黏土密封墙施工 |
3.6 现场试验监测方案设计 |
3.6.1 监测目的 |
3.6.2 监测内容、控制指标控制值及监测频率 |
3.7 现场试验加固效果测试方案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深厚软土地基中加固效果分析 |
4.1 加固前后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对比分析 |
4.1.1 试验方案 |
4.1.2 试验结果分析 |
4.2 加固前后土体强度特性对比分析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4.3 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4.3.1 膜下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4.3.2 塑料排水板内的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4.3.3 淤泥中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4.4 孔隙水压力的监测结果分析 |
4.4.1 处理区域内的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4.4.2 处理区域外的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4.5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4.5.1 地表沉降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4.5.2 地表沉降随空间变化规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数值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引言 |
5.2 排水固结数值计算相关问题 |
5.2.1 固结理论 |
5.2.2 本构关系 |
5.2.3 竖向排水体的等效转换 |
5.2.4 时间步的选取 |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1 沉降结果分析 |
5.4.2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5.5 影响因素与优化方案探究 |
5.5.1 渗透系数的影响 |
5.5.2 排水体布置间距的影响 |
5.5.3 真空压力分布的影响 |
5.5.4 优化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地基处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基处理技术回顾 |
1.1 地基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
1.2 地基处理方法分类 |
2 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2.1 排水固结法进展 |
2.1.1 电渗联合真空预压法 |
2.1.2 真空联合强夯预压法 |
2.1.3 无膜直排式真空预压法 |
2.1.4 劈裂真空预压法 |
2.1.5 增压式真空预压法 |
2.1.6 交替式真空预压法 |
2.1.7 化学药剂真空预压法 |
2.2 复合地基技术进展 |
2.2.1 水泥土搅拌桩桩复合地基 |
2.2.2 整体搅拌复合地基 |
2.2.3 刚性桩复合地基 |
(1) 多元复合地基 |
(2) 排水型刚性桩复合地基 |
(3) 劲性复合桩 |
2.2.4 桩网复合地基 |
2.3 密实法技术进展 |
2.3.1 挤密砂桩法 |
2.3.2 振杆密实法 |
2.3.3 高能级强夯法与孔内强夯法 |
2.3.4 珊瑚砂地基处理 |
2.3.5 无振动挤密桩法 |
2.3.6 高填方工程地基处理 |
2.4 固化剂稳定法 |
2.4.1 钢渣改良土 |
2.4.2 活性MgO碳化软弱土技术 |
2.4.3 电石渣改良土 |
2.4.4 赤泥改良土 |
2.4.5 高聚物注浆技术 |
3 地基处理设计、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 |
3.1 复合地基稳定与沉降分析理论发展 |
3.2 复合地基沉降与固结理论 |
3.3 高填方工程沉降变形规律与计算方法 |
3.4 地基处理施工智能控制技术 |
3.4.1 智能压实技术 |
3.4.2 DCM三轴搅拌桩智能化 |
3.4.3 双向变截面搅拌桩技术智能化 |
3.5 地基处理标准化建设 |
4 结论与展望 |
(9)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深厚软土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研究现状 |
1.2.2 水泥土搅拌桩及水泥土连续墙研究现状 |
1.3 闭合水泥土围护桩复合地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软土地基联合处理方法 |
2.1 前言 |
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 |
2.3 水泥搅拌桩联合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地基 |
2.4 混凝土芯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 |
2.5 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 |
2.6 本章小结 |
3 闭合水泥土围护桩复合地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 |
3.1 模型试验装置 |
3.1.1 试验研究方法 |
3.1.2 基坑模型尺寸 |
3.1.3 模型试验相似条件 |
3.2 闭合水泥土围护桩复合地基 |
3.2.1 水泥土的加固机理 |
3.2.2 复合地基布置形式设计 |
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系统与测量装置 |
3.4 试验分组方案 |
3.5 试验过程 |
3.5.1 试验流程图 |
3.5.2 基坑回填 |
3.5.3 水泥土围护桩连续墙施工 |
3.5.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4 模型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
4.1 真空度分析 |
4.1.1 真空度影响因素 |
4.1.2 地基排水固结及土中能量变化规律 |
4.1.3 实测排水板内真空度分析 |
4.2 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
4.3 含水率 |
4.4 地基固结沉降 |
4.5 固结度与最终沉降量计算 |
4.6 地基强度增长规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围护型”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特性分析 |
5.1 前言 |
5.2 FLAC3D简介 |
5.2.1 FLAC3D的主要特点 |
5.2.2 FLAC3D的计算原理 |
5.2.3 FLAC3D的求解过程 |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3.1 基本假定 |
5.3.2 计算模型尺寸与材料参数 |
5.3.3 接触面模拟 |
5.3.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5.3.5 荷载步的确定 |
5.4 P-S关系曲线及极限承载力 |
5.5 基础变形特性 |
5.5.1 墙体变形 |
5.5.2 土芯变形 |
5.5.3 墙外土体变形 |
5.6 墙体内力分析 |
5.7 “围护型”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 |
5.8 本章小节 |
6 “承压型”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探讨 |
6.1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
6.2 “承压型”复合地基计算模型及极限承载力 |
6.3 荷载比分担进程 |
6.4 “承压型”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验算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洞庭湖区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塑料排水板处治下软基沉降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2.2 塑料排水板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基研究现状 |
1.2.3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
1.2.4 现有研究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洞庭湖区软土地质状况及现场沉降监测研究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述 |
2.2.1 工程地质概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2.2.3 土层分布特性 |
2.2.4 洞庭湖区域性软土评价与整治 |
2.3 现场沉降监测及分析 |
2.3.1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
2.3.2 洞庭湖区高速软基沉降监测方案 |
2.3.3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2.3.4 双曲线法预测工后沉降量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洞庭湖区域性软土地基有限元模型分析 |
3.1 引言 |
3.2 软土地基有限元数值模拟原理分析 |
3.2.1 Biot固结理论 |
3.3 软土地基有限元本构模型分析 |
3.3.1 软土本构模型分析 |
3.3.2 修正剑娇模型参数获得 |
3.3.3 初始应力状态分析 |
3.4 塑料排水板及水泥搅拌桩软土地基简化方法 |
3.4.1 塑料排水板软土地基简化方法 |
3.4.2 水泥搅拌桩二维应变简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和塑料排水板处理湖区软基沉降控制效果数值分析 |
4.1 引言 |
4.2 洞庭湖区软土地基有限元数值模型建立 |
4.2.1 有限元数值模型尺寸确定 |
4.2.2 路基顶部荷载与边界条件设定 |
4.2.3 软土地基及路基模型参数汇总 |
4.3 典型断面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4 塑料排水板和水泥搅拌桩处理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
4.4.1 塑料排水板处理洞庭湖区软基沉降机理分析 |
4.4.2 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沉降控制机理分析 |
4.5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4.5.1 塑料排水板打设间距对沉降量影响 |
4.5.2 路基填土高度对塑料排水板处理地基沉降量的影响 |
4.6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4.6.1 水泥搅拌桩桩长对软基沉降量的影响 |
4.6.2 水泥搅拌桩桩径对软基沉降量的影响 |
4.6.3 水泥搅拌桩桩间距对软基沉降量的影响 |
4.6.4 路基填土高度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量的影响 |
4.7 塑料排水板和水泥搅拌桩处理高速公路软基沉降效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湖区软基高速不同地基处治方式沉降控制技术正交试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非标准化系数方程计算 |
5.2.1 考核指标的确定 |
5.2.2 确立因素水平表 |
5.2.3 基于正交试验的水泥搜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
5.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路基工后沉降非标准化系数方程计算 |
5.4 洞庭湖区不同软基处理方式工程实例沉降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塑料排水板预压技术处治软土地基的施工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砂性土体孔隙压力规律研究[D]. 徐仁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大面积吹填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 苏亮.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深层淤土地基变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加固技术在淮河入江水道中的应用[D]. 夏竹岭. 扬州大学, 2021(08)
- [4]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用于软基处理的效果分析[J]. 旷才植. 公路与汽运, 2020(04)
- [5]基于沿海某工地软土地基加固方法的应用与研究[D]. 涂长山.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及其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应用[D]. 林智德. 华侨大学, 2020(01)
- [7]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王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8]地基处理技术进展[J]. 刘松玉,周建,章定文,丁选明,雷华阳. 土木工程学报, 2020(04)
- [9]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深厚软土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研究[D]. 蔡丹. 西华大学, 2020(01)
- [10]洞庭湖区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塑料排水板处治下软基沉降数值分析[D]. 付登博.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