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效果的诸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喜勤[1](2020)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以球类专项为例》文中指出天津体育学院作为天津市体育高等院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在为天津市输送体育教师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任务中,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师人才资源供给。由于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多以田径、体操、健美操等为主,因此,球类专项的学生在教授中小学体育课程时教学能力可能不如田径、体操等专项的学生,所以本文选取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好的完善天津体育学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就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现状和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制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全面的社会调研,缺乏社会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查和数据的支撑。2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中研制教学办法能力和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力太过薄弱,教材选择能力和教案编撰能力良好。3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的教学实施能力中教学方法使用能力和对课堂的管理能力水平低下,修正错误能力优良,课堂管理能力和课堂归纳能力明显不足,演练组织能力总体在中等水平,球类专项学生的演练组织能力较非球类专项学生稍显不足。4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放松,对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能力薄弱;自我反思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反思能力值得肯定,但是自身反思意识弱;教学创新和教学科研的内容接触较少,教学研究的能力基础比较薄弱。5教师教学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很重要的,但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够,学生主动观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差,主动意识不足,对于体育教学能力的学习不够重视;自身身体素质对专项技术水平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6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的学生专项技术学习成效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少部分的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还是需要提升,其专项技术对于教学的需要还是欠缺。7自身身体素质对专项技术水平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最佳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8部分课程设置的学时分配和顺序不科学,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课程设置的课程内容要求忽略了体育教育专业对教学能力的需求,“一专”压制“多能”,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不利;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实习执行力度不高,考核不严格。
王瑞[2](2019)在《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体育选项课是学校同时开设多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授课教师,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新课程,是发展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选课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打破原有班级制度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发现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发展。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和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形态基本处于正常水平,身体素质达标率较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能合理看待比赛过程和结果,客观评价体育赛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并且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在运动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竞争、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社会体格焦虑度,速度素质明显低于其他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技能仍有待提高的现象。2.通过有序多变量Logsitic回归分析得出,被调查学生认为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具有显着影响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项目、场地器材、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师性格、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控、师生关系、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学生身体形态、学生学习态度、学生锻炼意志、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运动技能掌握程度、选择课程的态度、锻炼同伴。3.本研究发现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安排不能与学生兴趣爱好一致、场地器材设施未能满足学生需求、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考核评价方法不够成熟、部分师生关系处理不和谐、学生选择公共体育选项课项目时目的性不明确、学生避重就轻、择善而从的选课心理表现明显、部分学生存在从心理上排斥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现象、学生未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选项课课程的客观原因较为突出、学生参加集体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相对较少、多方面因素制约学生课后进行选项课项目练习。4.针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除了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灌输长期坚持参加锻炼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整体培养外,教师还要注意具有潜力的学生。学校应注重改革创新,引进或开发多种新兴项目,增设多种优势项目;科学运用运动场,注重日常维护和更新运动器材;优化校园网络,完善学生选课系统;加强教师的再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课程项目;充分利用社团组织效应,激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鱼芳青,郝惠雄[3](2017)在《经济和体育消费水平对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的扩建和开放、各种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改善自身体质与促进健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脑、手机等产品出现,占用了不少大学生休闲时间,给大学生体质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为大学生合理利用自己休闲时间和进行科学体育消费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马珊珊[4](2017)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为例》文中认为2016年10月25日,我国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并落实。还将健康教育课程归入学校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是保证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形式与载体。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与学生的健康状况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不管是体育健康课程还是健康教育课程,都存在着些许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对杭州市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了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提出了参考依据。针对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一、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全面改良健康教育的实施;(1)更正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学校针对学生情况制定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3)选择适用于学生的内容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体系;(4)拓宽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播途径。二、强化健康教育师资力量:(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2)丰富健康教育内容,开发新型教学方法。
周鹏飞[5](2014)在《调动多方因素 提升大课间整体质量》文中认为随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的全面启动,大课间活动已成为当前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从没进行过这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的尝试,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此新鲜和困惑,对大课间并未有本质上的认识,导致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大课间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本校大课间推行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试从中找出影响大课间质量的多方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大课间质量的手段与方法,为更好地推行学校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丽华,张洪,潘进初,程晓峰,黄辉斌[6](2013)在《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障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武汉地区10所高职学院学生体育现状及相关理念问卷调查,分析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障碍。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场地设施;学生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缺乏兴趣;不懂锻炼方法。阻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是:体育教学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大纲的使用性和适应性较差;体育课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甚至受到轻视;体育教学形式单一等。就此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王小亮[7](2013)在《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效果徘徊不前,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身体发展。文章从课堂教学气氛、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评价手段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通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体育课堂氛围,优化体育教学物理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创新评价方式等方面来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以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和全面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吴荣太[8](2012)在《独立学院的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发展研究 ——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独立学院是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其所追求的教育价值、政策取向、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与公立普通高校是一样的。但独立学院是按照民办机制,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独立学院兴办十三年来,解决了大量招生问题,也更好更快地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同时也在体制改革、教学管理和实施上产生了许多问题,且随着独立学院的规模扩大问题逐渐明显。独立学院的学校体育改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体育教师,应有更高的忧患意识和对本职工作有更深层的认识。论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研究对象,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对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两者应如何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教学资源和学校体育管理还存在严重不,出现了体育课堂上传授体育知识量和学生完成身体活动量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体育锻炼不能有效结合、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足、师生间交流不足等现象,使得体育课程难以很好的实现五个领域总目标;而体育社团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灵活、时间充裕的特点,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为了探索促进学校体育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提出了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发展的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使两者在教学内容与技术水平的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互动、教学手段的互动、锻炼时间的互动、场地器材使用的互动、考核手段的互动等。研究结论认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强化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2013年全国独立学院面临着脱离母体学校的光环而独立生存发展的时代开始,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从内涵式发展为宗旨的同时,本研究既能符合独立学院的发展思路,又能科学、有效、充分地利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了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效益,并为兄弟院校的学校体育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周轶枫,王学良[9](2011)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水平的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郑州市区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水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解赵辉[10](2011)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网络数据库检索和相关图书文字资料的查阅作为本研究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测试手段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实际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寻访和专家访谈等手段,制订有关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发展因素的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观因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态度、体育锻炼的情况、体育锻炼的时间及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学生体质健康的客观因素,包括场地、器材、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条件)。通过对体测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探究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效果的诸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效果的诸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以球类专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2 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
1.2.1 体育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现状 |
1.2.2 体育教学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
1.3 体育教育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
1.4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各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因素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实地调查法 |
2.3.4 数理统计法 |
2.3.5 逻辑分析法 |
2.3.6 专家调查法 |
3 研究内容与分析 |
3.1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
3.1.1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培养形式分析 |
3.1.2 天津体育学院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
3.2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能力现状 |
3.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指标情况 |
3.2.2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
3.2.3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教学实施能力现状 |
3.2.4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评价能力现状 |
3.2.5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反思能力现状 |
3.2.6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研究能力现状 |
3.3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1 主观影响因素研究 |
3.3.2 客观影响因素研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1.1 关于体育教学方针政策的研究 |
2.1.2 关于教师对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研究 |
2.1.3 关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要性的研究 |
2.1.4 关于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的研究 |
2.2 关于国外大学体育课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基本情况 |
4.1.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设置情况 |
4.1.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考核评价情况 |
4.1.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
4.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分析 |
4.2.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评价指标选择 |
4.2.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运动参与目标的实施效果 |
4.2.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运动技能目标的实施效果 |
4.2.4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身体健康目标的实施效果 |
4.2.5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心理健康目标的实施效果 |
4.2.6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社会适应目标的实施效果 |
4.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Logistic回归分析 |
4.3.2 主成分分析 |
4.3.3 因子解释 |
4.4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4.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学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调查问卷1 |
调查问卷2 |
访谈提纲 |
附件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经济和体育消费水平对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 影响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诸因素分析 |
1. 劳动生活方式的质和量对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
2. 余暇时间的锻炼和活动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
3. 大学生锻炼心理、体育态度对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
4. 学校健康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引导 |
(三) 合理利用经济资源, 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
三、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4)“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健康中国研究 |
2.1.2 健康的概念 |
2.1.3 健康教育的概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
4.1.1 学生对健康及自身健康认识的调查分析 |
4.1.2 学生日常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 |
4.1.3 学生对体育健康教育知识的获取和运用情况 |
4.2 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进行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师现状分析 |
4.2.1 体育教师师资的状况 |
4.2.2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 |
4.2.3 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储备现状 |
4.2.4 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知识学习与培训情况 |
4.3 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开展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地位 |
4.3.2 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 |
4.3.3 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 |
4.3.4 健康教育课教材情况分析 |
5 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可取之处 |
5.1 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5.2 健康中国背景下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可取之处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调动多方因素 提升大课间整体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研究对象和方法 |
3.研究结果和分析 |
3.1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参与的调查与分析 (见表1) |
3.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调查和分析 (见表2) |
3.3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最大的人 (见表3) |
3.4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方法. |
3.4.1多角度、多渠道努力营造阳光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
3.4.2活动内容的合理搭配, 方法新颖多样 |
3.4.3加强班主任的体育兴趣与意识 |
3.4.4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 做好体育课堂的延伸, 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
3.4.5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
3.4.6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 开启阳光体育新局面 |
3.4.7加强管理, 严格考核, 形成常效机制 |
4.小结 |
(6)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障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1) 问卷设计及内容。 |
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
3.1.1 现状分析 |
1) 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
2) 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
3) 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时间。 |
4) 高职学生余暇时间的活动选择。 |
5) 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
3.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分析 |
3.2.1 个体因素 |
3.2.2 传统文化因素 |
3.2.3 教育因素 |
3.2.4 体育教育教学因素 |
1) 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单一。 |
2) 教学大纲的使用性和适应性较差。 |
3)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 |
4)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针对性。 |
5) 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7)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
1.1、课堂教学气氛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
1.2、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
1.3、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
1.4、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
2、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策略 |
2.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体育课堂氛围 |
2.2、优化体育教学物理环境 |
2.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2.4、创新评价方式 |
3、结论 |
(8)独立学院的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发展研究 ——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依据 |
1.1.1 独立学院的办学背景 |
1.1.1.1 独立学院的产生 |
1.1.1.2 独立学院的模式 |
1.1.2 独立学院的发展背景 |
1.1.2.1 独立学院的发展 |
1.1.2.2 发展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
1.1.3 高校体育的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 |
1.1.3.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发展历史背景 |
1.1.3.2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学校体育发展背景 |
1.1.3.3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学校体育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考验 |
1.2 研究的价值意义 |
1.2.1 明确了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改革的必要性 |
1.2.2 改革符合独立学院的发展思路,与《纲要》精神不谋而合 |
1.2.3 改革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和挑战性 |
1.2.4 改革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是独立学院新的发展基点 |
1.3 相关理论的界定 |
1.3.1 学校体育 |
1.3.2 体育课程 |
1.3.3 体育社团 |
1.3.4 互动 |
2 文献综述 |
2.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 |
2.2 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现状 |
2.2.2.1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研究现状 |
2.2.2.2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研究现状 |
2.2.2.3 高校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
2.3 我国独立学院的学校体育研究现状 |
2.3.1 我国独立学院体育行政管理研究现状 |
2.3.2 我国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
2.3.3 我国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2.3.4 我国独立学院体育师资研究现状 |
2.3.5 我国独立学院的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技术流程及对象方法 |
3.1 研究技术流程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2.1 问卷的设计 |
3.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2.3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3.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3.3 数理统计法 |
3.3.4 逻辑分析法 |
3.3.5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施学校体育改革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课程状况分析 |
4.1.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课程设置 |
4.1.2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课程教材与教学文件 |
4.1.3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
4.1.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 |
4.1.5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场馆、设备、器材 |
4.1.6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教师队伍 |
4.1.7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
4.1.7.1 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无法保证课程目标的完成 |
4.1.7.2 体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身体锻炼需要 |
4.1.7.3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学生的体质下降 |
4.2 实施学校体育改革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社团的状况分析 |
4.2.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社团的类型 |
4.2.2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社团的主要活动内容 |
4.2.3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社团的成员结构 |
4.2.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因 |
4.2.5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领导不够重视学生体育社团 |
4.2.6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社团缺乏经费 |
4.2.7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体育社团的场地器材不够 |
4.2.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社团指导老师配备不足 |
4.2.9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
4.2.9.1 体育社团种类与活动内容单一 |
4.2.9.2 体育社团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 |
4.2.9.3 体育社团的保障体系不强 |
4.2.9.4 体育社团的缺乏监管机制 |
4.2.9.5 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不够 |
4.2.9.6 体育社团的交流学习机会少 |
4.2.9.7 体育社团的群众基础薄弱 |
4.2.9.8 体育社团的学生体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
4.3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提出互动式改革发展的理念 |
4.3.1 改革应立足学生的需求构建体育课程体系 |
4.3.2 改革应以学生个体需要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改革 |
4.3.3 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改革 |
4.4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改革的管理措施 |
4.4.1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互动式发展的专业化内部管理体系 |
4.4.2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互动式发展的规范化内部管理体系 |
4.4.3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互动式发展的综合化组织体系 |
4.4.4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互动式发展的多样化活动体系 |
4.4.5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互动式发展的网络化宣传体系 |
4.4.6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互动式发展的多元化经费体系 |
4.4.7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互动式发展的科学化激励机制 |
4.4.8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改革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
4.5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改革的实施 |
4.5.1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实施体育教学内容与技术水平的互动 |
4.5.2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实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互动 |
4.5.3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实施体育教学手段的互动 |
4.5.4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实施体育锻炼时间的互动 |
4.5.5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实施体育场地、器材使用的互动 |
4.5.6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实施考核办法的互动 |
4.6 从实施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改革前后结果的比较分析 |
4.6.1 从实施互动式改革前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
4.6.2 从实施互动式改革前后师生对学校体育的认可度比较 |
4.6.3 从实施互动式改革前后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关注度比较 |
4.6.4 从实施互动式改革前后大学生体育活动锻炼时间比较 |
4.6.5 从实施互动式改革前后大学生体质和终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 |
4.6.6 从实施互动式改革前后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比较 |
4.6.7 从实施互动式改革前后学校体育环境资源比较 |
4.7 从实施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改革后产生的作用分析 |
4.7.1 实施互动式改革实现了大学生从体育课堂向终身体育锻炼过渡 |
4.7.2 实施互动式改革促进了大学生课外体育竞赛主要内容 |
4.7.3 实施互动式改革锻炼了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
4.7.4 实施互动式改革繁荣了学校体育文化 |
4.7.5 实施互动式改革丰富了学校体育内容 |
4.7.6 实施互动式改革满足了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各种层次 |
4.7.7 实施互动式改革扩大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面 |
4.7.8 实施互动式改革提高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 |
4.7.9 实施互动式改革增强了大学生全面评价参与运动意识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实施互动式改革发展,体育社团能够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
5.1.2 实施互动式改革发展,满足了师生的体育需要 |
5.1.3 实施互动式改革发展,符合独立学院发展思路和《纲要》精神 |
5.2 建议 |
5.2.1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的管理,应由体育部门负责 |
5.2.2 严密设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的实施方案 |
5.2.3 建立和完善“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的网络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问卷 |
附录 B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C 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体育社团成员的调查问卷 |
附录 E 关于“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发展”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
附录 F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体育社团学分制管理条例 |
附录 G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篮球协会章程 |
附录 H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素质教育课程申请开课的通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水平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郑州市区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水平的基本情况 |
2.2 郑州市区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基本情况 |
2.3 不同体育兴趣水平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较分析 |
2.4 郑州市区大学生非常感兴趣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基本情况 |
2.5 不同类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水平的比较分析 |
2.6 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主要因素 |
2.7 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主要因素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10)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三、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诸因素分析 |
四、建议 |
四、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效果的诸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以球类专项为例[D]. 王喜勤.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2]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D]. 王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经济和体育消费水平对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J]. 鱼芳青,郝惠雄. 经济研究导刊, 2017(32)
- [4]“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杭州市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小学为例[D]. 马珊珊.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5]调动多方因素 提升大课间整体质量[J]. 周鹏飞. 神州, 2014(09)
- [6]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 方丽华,张洪,潘进初,程晓峰,黄辉斌. 湖北体育科技, 2013(04)
- [7]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王小亮.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08)
- [8]独立学院的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式发展研究 ——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D]. 吴荣太. 云南师范大学, 2012(05)
- [9]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水平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 周轶枫,王学良. 内江科技, 2011(12)
- [10]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J]. 解赵辉.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