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低血压的中药

治疗低血压的中药

一、低血压的中医调养(论文文献综述)

宋亚佩[1](2021)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历代总结提炼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被深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知者甚少。现如今,新时代健身气功事业蒸蒸日上,其未来发展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活化工作提上日程,但养生典籍浩如烟海,养生功法不计其数,盲目地开展活化工作除了耗费大量的精力,也不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技术动作系统融入健身气功功法之中。基于此,如何将历代着名养生典籍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以分解、分类的角度进行系统化梳理是现在亟需攻克的主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中,主要选取历代着名养生典籍、文字记载频次较多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技术动作及健身气功功法基础、近现代养生功法技术等内容,从技术分解、分类的两个角度,总结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表述,开展活化工作并拍摄具有代表性功法的技术动作的图片,统一规范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划分标准,扩展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库,深入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及理论。首先,以分解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拆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拆分”后的基本技术大多属于健身气功“三调合一”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技术的一项。其一,从健身气功基本调身技术的研究发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技术百般变化、姿势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技术动作始终围绕着功法元素、功法轨迹、功法姿势,在不同书籍功法技术的文字记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所以本研究不仅探析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的历史发展,还以图片拍摄的形式将技术动作的数据留存。其二,从健身气功基本调息技术的研究发现,为了更好的辨析“气”的运行状态,需要参阅大量研究文献,辨析百家之谈的原理,本研究是以反观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呼吸的名称差异化及呼吸方式和运行原理为突破点,将调息基本技术分为摄气、行气、固气、吐气四个运行步骤,高度提炼人体呼吸方式的共性,着重阐释各调息阶段的要求,目前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情况也说明了呼吸对人体生存的重要性。其三,在健身气功基本调心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本研究整合了不同的调心技术的练习方式,分为技术状态、技术形式两大类。调心是“三调合一”的主导,也是练习健身气功的难点,尤其是对于初练者来说很难达到相应要求,因此为了避免习练者进入玄妙、迷信的歧途中,本研究仅把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中可行性较大的调心技术加以表述。其次,以分类的角度解构健身气功基本技术,是将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动作的文字记载“划分”后分别进行论述,而“划分”后的技术动作及要点主要包括健身气功的练习形式、练习方式、练习功用三方面。其一,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是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其二,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可分为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和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其三,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可分为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合理综述五脏、躯干、人体系统常见症状的治疗依据和锻炼方式,满足青少年、中老年、职业群体与残疾人群的健康需求。最后,本研究以分解、分类的角度共同研究健身气功基本技术,创新性探索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的研究方向。

郭冰玉[2](2021)在《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均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二者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在超微结构上可见由α-突触核蛋白组成的丝状包裹体而常与路易体痴呆合称为突触核蛋白病。二者因中晚期致残率高,预后不良,其治疗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但MSA、PD在治疗方面始终存在困境,PD治疗在疾病修饰的同时所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加困扰,而MSA治疗困难,各类疗法收效甚微,亟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方面诸多医家认为MSA、PD病机可归为肝肾亏虚、髓海不足,且本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提示MSA患者以肾虚为主要证候。是以首次提出MSA、PD共同具有“肾虚髓减”核心病机,制定补肾益髓方。前期研究发现补肾益髓方能够延缓MSA、PD病情进展、尤其对非运动症状效果良好。因此本研究拟阐发“肾虚髓减”核心病机,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运用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以方证机,验证核心病机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量表作为终点评价指标,观察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的临床疗效。目的:①分析治疗前后MSA、PD患者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变化,以方证机,验证“肾虚髓减”核心病机理论。②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运用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一科门诊及病房的MSA、PD患者,采取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维持患者原用药基础上,加用补肾益髓方治疗3个月,基线、3个月MSA患者评估UMSARS、MSA-NMSS和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基线、3个月PD患者评估UPDRS-Ⅱ、Ⅲ、NMSS、Hoehn-Yahr(H-Y)分期量表和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44例患者完成疗效观察,其中MSA患者31例,PD患者13例。3个月疗效分析:①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总病例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主症评分下降1.55±2.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SA总分、主症、次症评分均下降,PD总分、主症评分下降(P<0.05)。全部患者乏力倦怠、头昏头晕、思维迟缓、排便无力、干结症状缓解(P<0.05),而MSA次症中行走不稳症状加重(P<0.05)。MSA、PD主症评分不存在差异性(P>0.05)。②UMSARS:UMSARS-Ⅳ治疗前后无变化。UMSARS-Ⅰ+Ⅱ评分及UMSARS-Ⅱ评分有所上升,UMSARS-Ⅰ评分稍有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跌倒及直立症状明显改善,姿势和步态加重(P<0.05)。③MSA-NMSS:评分显着下降(P<0.05)。其中疲乏症状、流涎症状、头部症状及排便功能改善明显(P<0.05)。④UPDRS及H-Y分期:H-Y分期评分治疗前后无变化。UPDRS-Ⅱ+Ⅲ评分、UPDRS-Ⅲ有所下降,UPDRS-Ⅱ评分稍有上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替动作改善明显、姿势异常加重(P<0.05)。⑤NMSS:评分明显下降(P<0.05),睡眠/疲劳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补肾益髓方可以延缓MSA、PD病情进展,有效改善患者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在乏力倦怠、头昏头晕、流涎、思维迟缓、排便无力、干结以及睡眠障碍等方面,以方证机,验证了“肾虚髓减”核心病机。这为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段云涛[3](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袁晖戍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袁晖戍教授门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医案的回顾性研究,探索袁晖戍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组方规律与临床经验,为规范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袁晖戍教授2016年10月-2019年3月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接诊时,门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的初诊医案。对相关医案资料进行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1例医案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临床信息采集系统。使用应用系统中的“统计报表”和“系统分析”功能,得出临床研究数据。结果:1.病人基本信息:符合纳入条件的医案共581例,其中女性患者共334人,占总人数的57%;男性患者共人数247人,占总人数的43%。2.药物性味归经(1)四气统计:导师温性药物使用3501次,占总数的31.93%;平性药物使用3495次,占总数的31.87%;寒性药物使用3178次,占总数的28.98%;凉性药物使用752次,占总数的6.86%;热性药物使用40次,占总数的0.36%。(2)五味统计:导师甘味药物使用6286次,占总数的35.39%;苦味使用4912次,占总数的27.66%;辛味使用3658次,占总数的20.60%;酸味使用1151次,占总数的6.48%;咸味使用1006次,占总数的5.66%;涩味使用748次,占总数的4.21%。(3)归经统计:导师使用药物归经前6位分别是肝、肾、脾、心、肺、胃经,频次分别为6277次、3786次、3764次、3566次、3212次、2647次;分别占总使用频次的22.56%、13.61%、13.53%、12.82%、11.55%、9.52%。3.药物使用频次:在581首处方中导师共使用了中药198种,总使用次数达11094次,其中前40位中药的使用次数达8719次,占总使用次数的78.59%。按使用频次的高低对40味中药进行展示分别为:茯苓、牡蛎、龙骨、天麻、钩藤、陈皮、白术、远志、柴胡、酸枣仁、牛膝、鸡内金、三七、川芎、山药、山茱萸、石决明、牡丹皮、生地黄、菊花、合欢皮、黄芪、决明子、甘草、郁金、泽泻、全蝎、黄芩、黄柏、人参、当归、知母、苍术、神曲、半夏、莱菔子、丹参、槟榔、白芍、珍珠母。4.药物组方规律(1)导师常用药组有:龙骨-牡蛎,天麻-钩藤,白术-茯苓,茯苓-龙骨-牡蛎-远志,陈皮-柴胡,龙骨-牡蛎-天麻-钩藤,酸枣仁-远志,陈皮-白术-茯苓,白术-茯苓-钩藤天麻,鸡内金-白术-茯苓,牛膝-石决明-钩藤-天麻,山药-山茱萸-生地,川芎-钩藤-天麻等13组。(2)导师治疗高血压的核心药物有:天麻、钩藤、龙骨、牡蛎、牛膝、鸡内金、陈皮、远志、柴胡、酸枣仁、白术、茯苓、三七、川芎、生地、山药、山茱萸、菊花、石决明、牡丹皮、合欢皮等21味中药。5.新方组合:G1.党参、旋复花、乌药、代赭石、枳实、厚朴。G2.川楝子、郁李仁、大黄、佛手。G3.泽兰、远志、夜交藤、决明子、虎杖、山楂。G4.薏苡仁、生地黄、知母、泽泻、牡丹皮、黄柏。结论:1.导师治疗高血压多使用温、平、寒三性药物;其药味多属甘、苦、辛三味;其归经多入肝、肾、脾三经。2.导师认为治疗高血压应从肝、肾、脾三脏辨证施治,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治疗虚证应滋养肝肾,补气养血;治疗实证应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疏肝行气,通腑泻热,祛湿化痰,活血化瘀。3.导师治疗高血压时重视对心神的调养与脾胃的顾护。

何梦阳[4](2021)在《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呈现日益升高的趋势,高血压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提到1958年高血压调查涵盖了 13个省、市,调查人数为739204,高血压例数为37773,2015年高血压调查涵盖了 31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人数为451755,高血压例数为125988,1958年到2015年期间高血压的患病率也由原来的5.1%上升至27.9%。高血压的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成为人类健康的疾病负担,对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并发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帮助。血压变异性代表人体24小时的血压波动程度的变化,临床普遍使用的表示血压变异性的观察指标分别有血压标准差、血压变异系数、血压加权标准差以及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指数比其他的血压变异性指标更能可靠地表示时间序列的可变性。多项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患有睡眠障碍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研究表明除了整夜的睡眠质量外,不同时辰下的睡眠质量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控制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使用心肺耦合睡眠质量测评的客观方法来探索不同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时辰的睡眠质量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好的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改善睡眠稳定血压变异方面提供相应的睡眠干预依据和建议。研究目的:1.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相关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2.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3.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时辰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及多重线性相关关系;4.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变异性组与低血压变异性组之间对睡眠稳定性的差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门诊及住院部18岁及以上的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基于时辰的心肺耦合睡眠质量监测仪器(CPC)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收集研究对象睡眠稳定性的各种参数数据以及血压数据。其中睡眠稳定性的指标包括CPC相关的呼吸紊乱指数(CPC-RDI)、熟睡比例、浅睡比例、子时熟睡时长、子时浅睡时长、子时RDI、丑时熟睡时长、丑时浅睡时长、丑时RDI、寅时熟睡时长、寅时浅睡时长以及寅时RDI指数;血压变异性指标则用平均真实变异性(ARV)来表示。同时根据平均真实变异性的数值将纳入患者根据二分位数分为高血压变异性组和低血压变异性组。同时采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一般基线资料情况(见附录1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见附录1量表)以及高血压中医证型(见附录1量表)。研究结果:1.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1)RD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2)子时、丑时和寅时RD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3)丑时熟睡时长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2.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分析显示: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回归方程显示只有丑时RDI(P=0.008)和寅时RDI(P=0.009)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有相关性;丑时RDI(P=0.002)和寅时RDI(P=0.033)与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有相关性。3.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收缩压血压变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子时和丑时RDI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4.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舒张压血压变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1)阴虚阳亢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子时和丑时熟睡时长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2)阴虚阳亢证型的高血压患者丑时RDI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5.阴阳两虚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除丑时浅睡眠时长与舒张压变异性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之外,其余的睡眠稳定性指标与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高、低血压变异性两组间的睡眠稳定性指标分析显示:(1)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RDI指数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2)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子时、丑时以及寅时RDI指数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1);(3)高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丑时熟睡时长短于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4)高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的丑时浅睡时长长于低收缩压平均真实变异性组(P<0.05)。研究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时、丑时以及寅时的睡眠越不稳定,血压变异性程度越高;2.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研究结果显示只有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强。3.根据中医证型分类之后,只有阴虚阳亢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时及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有相关性,但调整潜在影响因素后,研究显示阴虚阳亢证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没有关系。4.高、低血压变异性组别之间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低血压变异性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指标优于高血压变异性组。研究意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时,除合理安排降压药物使用的同时,还应该多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积极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压达标、维持血压正常节律,这也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调节整体平衡的理念不谋而合。另外本研究得出阴虚阳亢证型的患者子时及丑时的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有较强的相关性,又进一步反证了阴虚阳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从肝肾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李思维[5](2020)在《养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养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利用计算机全面检索,根据关键词提取Pubmed、Google schloar、Cochrane clinical trial、CNKI、Wanfang Date等数据库中2009-2020年发表的养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的文献。由作者进行文献的搜集和筛选,应用Review Manager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1篇,总计268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治疗组1357例,对照组13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心绞痛症状有效率: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心绞疗效OR=3.33,95%CI[2.57,4.32],P<0.00001。2、心电图疗效改善率: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优于对照组OR=2.55,95%CI[1.98,3.28],P<0.00001。3、中医证候疗效: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优于对照组OR=3.93,95%CI[2.10,7.36],P<0.0001。4、中医证候积分: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优于对照组MD=-4.11,95%CI[-5.83,-2.39],P<0.00001。5、硝酸甘油停减率: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优于对照组OR=2.03,95%CI[0.92,4.48],P=0.08<0.1。6、血脂: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MD=-1.12,95%CI[-1.30,-0.93],P<0.00001;甘油三酯(TG)MD=-0.55,95%CI[-0.80,-0.31],P<0.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MD=-0.40,95%CI[-0.55,-0.26],P=<0.0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MD=0.23,95%CI[0.05,0.42],P=0.01<0.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优于对照组MD=-1.54,95%CI[-2.49,-0.60],P=0.001<0.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优于对照组MD=-10.61,95%CI[-17.69,-3.53],P=0.003<0.1。9、全血粘度(ηb):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优于对照组MD=-1.15,95%CI[-1.66,-0.63],P<0.0001。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较,养心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硝酸甘油停减率、血脂、hs-CRP、TNF-α、全血粘度等方面疗效更佳。

刘慧鸿[6](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薛中华[7](2020)在《道教辟谷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教辟谷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民众对辟谷的认识往往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目前已有的研究也尚未将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方法等基本问题做出系统完整的阐述。本文希望能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对道教辟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整体把握明晰内涵并梳理其历史发展、整理其思想与方法,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本文以“总-分”的结构展开对道教辟谷文化的解析。首先,总体上把握道教辟谷文化的内涵,并给出其在道教文化中的清晰定位,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梳理,说明其在道教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对道教辟谷文化进行分维度论述,从纵、横两个维度对道教辟谷文化展开系统的梳理和讨论。纵向维度研究道教辟谷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结合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对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做出清晰的分段,并就各分段关于辟谷的记载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历代方志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阐明道教辟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形式、历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审视道教辟谷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必然。横向的维度,主要研究道教辟谷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以把握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形态,解析道教辟谷的思想理论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逐条理出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思想理论及对应的辟谷方法。在整理思想理论与方法的时候,本文依据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分段,将其划分为早期道教内丹兴起前的辟谷和内丹兴起之后的内丹辟谷两个大的部分来分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本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道教辟谷及其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在此过程中,围绕本文设定的主要研究问题,从内涵定位、历史发展、思想方法等方面分别做了相关研究进展的综述,然后明确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指出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第二章是道教辟谷及其在道教文化中地位与作用。对辟谷文化进行考察时,本文区分了一般的辟谷文化和道教辟谷文化,并注意阐述了辟谷文化的层次性与丰富性。运用文献综合考察法,本文以统观的视角指出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的地位,论述了道教辟谷文化是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修仙中具有核心地位、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康寿追求中具有基础地位等观点。在关于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的论述中,本文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归纳得出道教辟谷文化具有对神仙的阐释作用、对生命的保障作用和对修炼成果的显化作用等重要作用。第三章是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本文依据对道教历史的总体把握,把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分为起源阶段(先秦到西汉)、早期发展阶段(东汉到唐朝)、成熟发展阶段(唐末至近代)等三个大的阶段,结合对大量的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历代方志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阐明道教辟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形式、历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各阶段的主要表现是:起源阶段提出了辟谷的概念,且已存在一些零散的辟谷思想和实践方法;道教辟谷文化早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在道教思想理论和修仙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辟谷理论和较完整的辟谷实践方法;道教辟谷文化成熟阶段主要表现是,在标志着道教养生修炼走向成熟的内丹修仙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基于内丹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辟谷理论和辟谷方法。第四章是道教辟谷的思想理论。本文着重从道教早期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思想和内丹辟谷思想两个部分来论述。根据文献综合分析得出,早期的辟谷思想主要包括:节食尚俭思想、食气者寿思想、虚静无为思想、天气地味思想、除三尸九虫思想、清肠除滓思想、仿生导引思想、气药疗病思想、金津玉液思想、日精月华理论、减食增寿理论等等。内丹辟谷思想部分首先阐述了内丹辟谷理论的几个内涵,然后进一步阐示内丹辟谷思想有:绝粒为宗思想、精气神全思想、减阴增阳思想、先天自动思想等等。第五章是道教辟谷方法。本文在这一章主要论述道教早期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方法和内丹辟谷方法。道教早期辟谷方法主要有:代谷辟谷法、节食辟谷法、导引行气辟谷法、除三尸九虫辟谷法、存思辟谷法、守一辟谷法、服药服丹辟谷法、服水辟谷法、服气辟谷法、胎息辟谷法等等。内丹辟谷方法,主要是根据内丹修炼程序分为炼己筑基辟谷、炼精化气辟谷、炼气化神辟谷和炼神还虚辟谷。

袁倩文[8](2020)在《产后养生禁忌中医文献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代中医典籍中产后养生内容无一例外都包括产后养生禁忌,十分丰富,涉及范围较广,千百年来代有传承和发展,值得深究。但内容十分分散,繁杂,缺乏系统化,不利于现代研究和应用。而且现代产后养生研究大多侧重于宜的内容,相关禁忌内容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古代医学典籍中的产后养生禁忌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佐以现代相关研究资料,以便总结出具有中医和中华本土特色的产后养生禁忌思路和方法,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充实产后养生理论,还可以为产妇饮食、起居、情志、房事、药物以及哺乳养生禁忌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产后养生禁忌相关概念。包括产后概念、养生概念、禁忌概念以及产后养生禁忌概念。本文的产后养生禁忌是指产褥期和哺乳期中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日常生活中选择对产妇和乳儿身心健康有利的因素,避免或禁止或忌讳不利因素,以达到保养产妇和乳儿身心,预防产褥疾病和后遗症,促进产妇复原和乳儿健康成长的目的。第二章,产后养生禁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梳理历朝代表着作中产后养生禁忌思想和观点。第三章,产后养生禁忌中医理论研究。概括产后妇人及乳儿生理病理和产后养生原则。第四章,产后养生禁忌内容研究。论述了产后饮食、起居、情志、房事、药物、针灸、哺乳七大类三十二小类养生禁忌。第五章,产后养生禁忌现代应用价值研究。在预防产褥疾病和促使产妇复原、提高产妇生活质量、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卫生费用方面有应用价值,值得倡导。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产后养生禁忌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坐月子”传统习俗,先秦两汉时期奠定基础,两晋隋唐时期形成系统,两宋金元时期丰富发展,明清时期继承弘扬。2.产后养生禁忌产生缘于妇人产后特殊的“气血津液亏虚、脏腑虚损、瘀血待排”的生理特点和“产后易感病邪”的病理特点,顾护乳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特点和“传变迅速,易虚易实”病理特点等需要。因此产妇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一定的产后养生原则: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形神兼养,动静适宜;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养脏腑,重肝脾肾;因人因时,谨守禁忌;趋利避害,顾护乳儿。3.产后养生禁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饮食、起居、情志、房事、药物、哺乳,小到行立坐卧、梳头、沐浴、刷齿、哺乳行为等都属于其范畴。产后养生禁忌应从细节着手,致力于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全方位避免产后对身心不利的因素。4.产后养生禁忌分为相对禁忌和绝对禁忌。相对禁忌有条件限制,需把握适度的原则。产后养生禁忌应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Bureau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Center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FuwaiHospital;ChineseCenterforControlandPrevention;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HypertensionCommittee;ChinaSportScienceSociety;ChineseNutritionSociety;ChineseStroke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9](2020)在《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强调高血压防线前移,面向全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血压易患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制订了血压健康管理路径和评估体系,提供全方位的血压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内容包括健康信息收集、筛查评估、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简洁明了,便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健康管理工作者及社会大众践行。该规范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

林秀梅[10](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二、低血压的中医调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血压的中医调养(论文提纲范文)

(1)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体育基本技术研究
        1.2.3 武术基本技术研究
        1.2.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技术释义
    2.2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依据
    2.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原则
        2.3.1 原真性原则
        2.3.2 时代性原则
        2.3.3 全面性原则
3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解阐释
    3.1 调身基本技术分析
        3.1.1 调身技术的动作元素
        3.1.2 调身技术的动作轨迹
        3.1.3 调身技术的动作姿势
    3.2 调息基本技术分析
        3.2.1 调息技术的摄气练习
        3.2.2 调息技术的行气练习
        3.2.3 调息技术的固气练习
        3.2.4 调息技术的吐气练习
    3.3 调心基本技术分析
        3.3.1 调心技术的主要状态
        3.3.2 调心技术的主要形式
4 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分类阐释
    4.1 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
        4.1.1 结合时代要求,加强动功技术
        4.1.2 紧贴健康需求,开发静功技术
    4.2 基本技术的练习方式
        4.2.1 注重身心合一的徒手练习
        4.2.2 促进身械协调的器械练习
    4.3 基本技术的练习功用
        4.3.1 坚持以疗病为根本的技术
        4.3.2 注重以养生为前提的技术
        4.3.3 强化以壮力为核心的技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多系统萎缩西医治疗及中医认识
    1. 多系统萎缩历史沿革
    2. 多系统萎缩的西医治疗
    3. 多系统萎缩的中医认识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帕金森病西医治疗及中医认识
    1. 帕金森病的西医治疗
    2. 帕金森病中医认识及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α-突触核蛋白与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
    1. α-突触核蛋白致病机制
    2. α-突触核蛋白中医药干预
    3.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
        3. MSA组疗效评价
        4. PD组疗效评价
        5. 不良反应记录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
    附录2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附录3 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
    附录4 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MSA-NMSS)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袁晖戍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字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
        2.5 治疗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
        2.2 高血压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数据的整理与采集
        3.2 数据内容标准化、规范化
        3.3 研究工具
        3.4 数据的录入与核对
        3.5 操作步骤
    4.研究结果
        4.1 病人基本信息
        4.2 药物性味归经
        4.3 药物使用频次
        4.4 药物组方规律
        4.5 新方组合
    5.研究结果讨论
        5.1 病人基本信息
        5.2 药物性味归经
        5.3 药物使用频次
        5.4 药物组方规律
        5.5 新方组合分析
    6.导师经验总结
        6.1 从肝肾脾三脏辨治
        6.2 重视心神调养
        6.3 重视顾护脾胃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睡眠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失眠与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1. 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数据剔除标准
        2.6 研究材料与仪器
        2.7 观察指标
        2.8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 伦理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4.3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回归
        4.4 不同证型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4.5 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与血压变异性的多重线性回归
        4.6 高血压变异性组与低血压变异性组的一般资料分析
        4.7 高血压变异性和低血压变异性两组间的睡眠稳定性参数指标分析
    5. 小结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量表
附录2: CPC睡眠监测报告示例
个人简历

(5)养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祖国医学在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研究进展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分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在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2.2 流行病学特征
        2.3 临床分型
        2.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3 养心汤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结局指标
    2 文献检索策略
    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3.1 文献筛选
        3.2 资料提取
    4 文献质量评价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4 Meta分析
        4.1 心绞痛临床疗效
        4.2 心电图疗效
        4.3 中医证候疗效
        4.4 硝酸甘油停减率
        4.5 血脂改善
        4.6 hs-CRP改善
        4.7 TNF-α改善
        4.8 全血粘度
        4.9 不良反应
讨论
    1 Meta分析结果
    2 方剂的使用
    3 存在的问题
    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道教辟谷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道教辟谷文化的概念和定位
    2.1 道教辟谷文化的相关概念
        2.1.1 一般辟谷的概念
        2.1.2 道教辟谷的概念
        2.1.3 辟谷文化的丰富性
    2.2 道教辟谷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
        2.2.1 道教辟谷是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2.2.2 道教辟谷在道教修仙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2.3 道教辟谷在道教康寿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2.3 道教辟谷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
        2.3.1 道教辟谷对神仙文化的阐释作用
        2.3.2 道教辟谷对修炼过程的保障作用
        2.3.3 道教辟谷对修炼成果的显化作用
3. 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
    3.1 道教辟谷的起源:西汉之前
        3.1.1 辟谷的提出
        3.1.2 先秦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1.3 西汉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2 道教辟谷的早期发展:东汉至唐
        3.2.1 东汉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2.2 三国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2.3 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3.2.4 唐朝关于辟谷的记载
    3.3 道教辟谷的成熟发展:唐末至近代
        3.3.1 内丹的兴起与道教辟谷的成熟
        3.3.2 内丹辟谷早期代表人物
        3.3.3 钟吕派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3.3.4 南宗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3.3.5 北宗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3.3.6 正史中内丹辟谷代表人物
        3.3.7 近代内丹辟谷代表人物
4 道教辟谷的思想
    4.1 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思想
        4.1.1 节首尚俭思想
        4.1.2 天气地味思想
        4.1.3 食气者寿思想
        4.1.4 城食增寿思想
        4.1.5 去除三尸思想
        4.1.6 清肠除滓思想
        4.1.7 轻身疗病思想
        4.1.8 金津玉液思想
        4.1.9 虚静无为思想
        4.1.10 仿生导引思想
        4.1.11 存思日月思想
        4.1.12 知一守一思想
        4.1.13 闭气胎息思想
    4.2 内丹辟谷思想
        4.2.1 内丹辟谷思想的内涵
        4.2.2 绝粒为宗思想
        4.2.3 精气神全思想
        4.2.4 减阴增阳思想
        4.2.5 先天自动思想
5. 道教辟谷的方法
    5.1 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方法
        5.1.1 节食辟谷法
        5.1.2 代食辟谷法
        5.1.3 咽津辟谷法
        5.1.4 除三尸辟谷法
        5.1.5 服符水辟谷法
        5.1.6 导引行气辟谷法
        5.1.7 守一辟谷法
        5.1.8 存神辟谷法
        5.1.9 存思日月辟谷法
        5.1.10 服气辟谷法
        5.1.11 胎息辟谷法
    5.2 内丹辟谷方法
        5.2.1 炼己筑基阶段的辟谷法
        5.2.2 炼精化气阶段的辟谷法
        5.2.3 炼气化神阶段的辟谷法
        5.2.4 炼神还虚阶段的辟谷法
6.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产后养生禁忌中医文献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一、产后养生禁忌文献研究概况
    二、产后养生禁忌内容研究概况
        1.饮食禁忌
        2.起居禁忌
        3.情志禁忌
        4.房事禁忌
        5.劳动禁忌
        6.医药禁忌
        7.哺乳禁忌
    三、产后禁忌习俗研究概况
        1.国内
        2.国外
    四、产后养生禁忌临床研究概况
    五、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产后养生禁忌相关概念
    一、产后概念
    二、养生概念
    三、禁忌概念
    四、产后养生禁忌概念
第二章 产后养生禁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一、先秦两汉时期
        1.《黄帝内经》首提产后针刺禁忌
        2.《五十二病方》论产时居住环境禁忌
        3.《黄帝明堂经》言产后艾灸禁忌
        4.《金匮要略》载产妇食忌
    二、两晋隋唐时期
        1.《针灸甲乙经》载刺灸禁忌腧穴
        2.《小品方》述产后“满月”禁忌
        3.《产经》论产后哺乳禁忌
        4.《诸病源候论》言产后忌犯“七害”
        5.《备急千金要方》全面论述产后养生禁忌
        6.《外台秘要》载产后劳动与饮食禁忌
        7.《经效产宝》论产后服药食忌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太平圣惠方》列“乳母忌慎法”
        2.《圣济总录》述产后因时而忌
        3.《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病因论忌
        4.《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论妇人胎产病“三禁”
        5.《妇人大全良方》载“产后将护法”
        6.《饮膳正要》列“乳母食忌”
        7.《饮食须知》载产后禁忌食材
        8.《丹溪心法》重产后药物禁忌
    四、明清时期
        1.《万病回春》载“伤寒产后禁忌歌”
        2.《孕育玄机》言“产后药忌”
        3.《妇人规》论产后避风寒火热
        4.《女科经纶》言产毕戒妄补妄泻
        5.《张氏医通》载产后“诸禁”
        6.《胎产心法》述“产后禁忌论”
        7.《妇科指归》论“产后七日所忌”
        8.《傅青主女科》列“产后用药十误”
        9.《产孕集》述衣着禁忌
        10.《随息居饮食谱》补产后禁忌食材
第三章 产后养生禁忌中医理论研究
    一、产后妇人及乳儿生理病理特点
        1.妇人产后生理特点
        1.1 产后气血津液亏虚
        1.2 产后脏腑虚损
        1.3 产后瘀血待排
        2.妇人产后易感病邪
        2.1 产后易感
        2.2 产后病病机
        3.乳儿生理病理特点
        3.1 乳儿生理特点
        3.2 乳儿病理特点
    二、产后养生原则
        1.预防为主,扶正避邪
        2.形神兼养,动静适宜
        3.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4.调养脏腑,重肝脾肾
        5.因人因时,谨守禁忌
        6.趋利避害,顾护乳儿
第四章 产后养生禁忌内容研究
    一、产后饮食养生禁忌
        1.新产忌大补,肥甘粘硬
        2.忌寒凉生冷,酸咸收涩
        3.忌辛热发散,熏炸香燥
        4.忌过饥过饱
        5.忌饮食不洁
        6.忌饮食偏嗜
        7.服药食忌
        8.儿病食忌
        9.新产忌酒
    二、产后起居养生禁忌
        1.环境养生禁忌
        1.1 忌杂乱污浊
        1.2 忌人多嘈杂
        1.3 忌寒温失宜
        1.4 忌潮湿阴暗
        2.梳洗养生禁忌
        2.1 梳头禁忌
        2.2 沐浴禁忌
        2.3 刷齿禁忌
        3.睡眠养生禁忌
        3.1 产毕忌即卧
        3.2 忌仰卧过久
        3.3 忌床褥过软
        3.4 临睡前禁忌
        4.劳动养生禁忌
        4.1 产后忌过劳
        4.2 产后忌过逸
        5.服饰养生禁忌
        5.1 忌不合时
        5.2 忌不合体
        5.3 汗衣禁忌
    三、产后情志养生禁忌
        1.忌大喜大悲
        2.忌暴怒忧思
        3.忌惊恐抑郁
    四、产后房事养生禁忌
        1.百日内禁房事
        2.房事后忌哺乳
    五、产后药物养生禁忌
        1.禁寒凉辛热
        2.禁耗气伤血
        3.禁峻下逐水
        4.禁消导发汗
        5.禁大补气血
        6.禁收敛止血
    六、产后针灸养生禁忌
        1.产后针刺不宜泻
        2.产后百日不宜灸
    七、产后哺乳养生禁忌
        1.乳母乳房养生禁忌
        2.乳母行为养生禁忌
        3.乳母疾病养生禁忌
        4.乳母药物养生禁忌
第五章 产后养生禁忌现代应用价值研究
    一、预防产褥疾病及恢复产妇健康
    二、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三、提高母乳喂养率
    四、降低产后卫生费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低血压的中医调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身气功基本技术的理论阐释研究[D]. 宋亚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郭冰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袁晖戍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用药规律[D]. 段云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不同证型下高血压患者睡眠稳定性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D]. 何梦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养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李思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道教辟谷文化研究[D]. 薛中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8]产后养生禁忌中医文献与理论研究[D]. 袁倩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J]. Bureau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Center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FuwaiHospital;ChineseCenterforControlandPrevention;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HypertensionCommittee;ChinaSportScienceSociety;ChineseNutritionSociety;ChineseStroke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01)
  •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治疗低血压的中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