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一般工科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元元[1](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崔艳[2](2020)在《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以南宁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为我国蒸蒸日上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国家和地方教育实力的基础上,极大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柱,在当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浪潮下,必将成为各大高校的主攻点。因此,全国各民办高校,特别是新晋民办本科院校,纷纷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科建设上来。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学科建设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有不尽之处,而这些问题极易成为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提高的阻碍因素。所以,广西民办本科院校更应该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全力攻下学科建设这座“大山头”。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搜索对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在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对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内涵界定入手,明确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其次,在全面了解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选取区内1所民办本科院校作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现状,总结出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肯定,导致学科方向建设薄弱;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质”“量”平衡缺失;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致使人才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科研成果转化较慢,使得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等基本问题。再次,通过对当前国内优秀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概括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可借鉴之处,再结合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现实发展路径,寻找适合区内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新出路。最后,在明晰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的前提下,提出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转变旧思想,确立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争取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此提升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带动区内院校内涵式发展。
张科[3](2020)在《CC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要补充和重要载体的民办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一部分,在国家法律法规支持下,以新机制、新模式,创新发展、特色办学而迅速崛起,助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步伐。为应对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下知识创新经济的驱动发展,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CC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起步办学。CC学院是四川省唯一一所以外语类人才培养为主的独立学院,从办学初始的“数量发展”转向纵深的“内涵发展”,从专业设置的“相似发展”转向特色的“错位发展”,从语种布点的“单一发展”转向综合下的“多元发展”,已经使CC学院走向战略规划内涵建设发展阶段。CC学院想要抓住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愿景带来外国语言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化外语类“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型(三型合一)”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牢牢的守住四川省唯一专业外语类院校的这张特色“名片”,就必须从战略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本文以CC学院为研究对象,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战略分析工具,一方面从自身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科研能力、招生就业等情况探寻发展过程中内部存在的突出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运用PEST分析法、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法,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角度分析外部环境,掌握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机会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通过利用SWOT分析法、熵权法、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法,对学院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二维实例剖析,从而为学院选择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以突出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最大限度的克服、规避内部劣势和外部挑战,提出了CC学院应以SO组合(强强组合)下的增长型战略为主体的ST组合(强弱组合)下的多元经营型组合战略为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以“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的差异化战略为学院发展的竞争战略,以“人才强校”的人力资源保障战略为主要职能战略,为CC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通发展、国际化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有效的保障措施是战略有效实施的基础,通过治理结构、运行制度、人才结构、办学资金等多维度保障措施的制定,为战略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刘微[4](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认为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杨栋[5](2019)在《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是高水平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突破口。因此,如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成为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以河南省内4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深入的访谈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发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及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民办教育社保政策落实不到位、“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够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体系不完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以及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矛盾突出等是引发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的经验是一条重要的出路。德国以及日本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教师的准入制度、培养与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我国台湾地区私立技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政府对其经费支持以及提升教师实务能力政策支持;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主要在“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制定以及激励制度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这都对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合国内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突破常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局限性。在新时代下,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在制定或解决民办教育相关政策问题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完善并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民办教育政策、建立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和机制、创建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等,这些策略是解决目前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
苏立[6](2019)在《我国民办高校治理问题的研究 ——基于上海J学院的案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公办高等教育服务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民办高校治理经验,成为我国公办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民办高校的发展进程,也是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高校治理不断规范的过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理架构。然而,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着产权不清,资金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不足。导致民办高校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民办高校的定位模糊,和公办高校竞争地位不平等是主要原因。这种局面导致民办高校在税收优惠和教师待遇方面长期面临法律和政策适用方面的无所适从,学校举办者和出资者的权益保护或存在法律缺失或缺乏落实条件,从而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在对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对其治理困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治理的理论主张,并结合上海民办J学院案例,分析了我国民办高校治理经验、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对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进行总体的介绍。其次,界定相关概念。最后,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法律的演变进行回顾。分析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政策的演变的原因,对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中所走过的误区和现实阶段所面临的定位问题的历史原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新的治理观点。第三部分,提出民办高校分类治理的理论依据与分析分类治理的现实必要性。第四部分,案例实证研究,以J学院为例,概述其当前的治理现状,并在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分析J学院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结合J学院治理问题的思考,为J学院的治理提出建议对策。总之,本论文认为我国民办高校治理首先应当进行营利与非营利分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理顺营利性私有产权和非营利社会产权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采取不同的治理结构和鼓励政策,营造民办高校与与公办高校的公平竞争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
陈梦婷[7](2019)在《大学转型发展与校长领导力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需求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和“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势必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成功的大学转型能够巧妙地处理好大学局部无序的状态,摆脱生存危机与挑战,实现螺旋式上升。近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方面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以引导大学成功转型、良性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的转型发展为背景,从校长领导力的视角切入,分析国内外成功转型的大学发展经验及其影响因素和举措,为我国转型中的大学提供启示和借鉴。本研究在梳理大学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探索知名校长在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系统分析了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构成要素、表现形式,以及实现途径和作用发挥的条件。通过对国内外案例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等着名大学校长教育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个案分析,发现:校长领导力的实现途径可以有尊重人才,创造优良的学术环境;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明确的办学目标;独特的人格感召力,以及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和建章立制保障领导力等。由此提炼出大学校长领导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它们包括前瞻力、决策力、执行力、感召力等四个方面。探析出校长领导力高效发挥的原因有时代发展机遇;自由竞争的社会文化氛围;健全的选聘制度;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独立进取的事业心等。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提出提升我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增强我国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与转型发展中竞争力的一些建议,包括实施特色型大学建设工程;采用更科学、公平的大学与学科评估方式;营造松弛有度的政策和法治环境,以及提升大学校长的“四力”等。
刘超[8](2018)在《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面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的困局和国际新工业革命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业可谓“内忧外患”。《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的发布,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中国制造2025”对工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仅要积极应对,更要以此为契机推进自身转型。加强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研究,设计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的理论诉求和决策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以机制设计理论和系统论为分析范式,剖析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全过程。本研究力图通过理论分析、实证调查、专家访谈和模型模拟,对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的设计、构成和机理进行探讨,并就保障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的运行提出建议。本研究第一部分强调了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并形成研究思路;本研究第二部分着力阐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形成理论视角下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设计思路;本研究第三部分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确立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设计的要素,分析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的构成并建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整体模型;本研究第四部分对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运行的障碍进行分析;本研究第五部分从实践视角对保障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的运行提出建议,确保转型机制良性运行。本研究的创新点:首先,本研究立足于机制设计理论和系统论,制定的转型机制设计方案具有学理性和规范性,丰富了高等工程教育转型理论;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设计出的转型机制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提供了决策依据;最后,本文紧贴“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进行的转型机制运行障碍分析和保障建议提出具有实时性和前瞻性,为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做了铺垫性工作。
白亚辉[9](2018)在《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私立五华文理学院是创办于民国时期的一所边疆学府,其址位于云南省会昆明。抗日战争结束后,诸多在战时内迁至昆明的教育科研机构先后北返,一方面,造成昆明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急剧下降;另一方面,许多当时的高中毕业生也面临着升学的困难。为解决此种困局,一批地方文化名流积极倡议并努力创办一所大学,私立五华文理学院因此应运而生。本文以私立五华文理学院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档案史料,进行系列探讨。首先分析学院办学背景,尤以于氏兄弟及地方各界的支持态度为重点。其次对具体的办学活动进行梳理,从筹资、招考、系科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再次对办学特色进行介绍,如边疆学科的设置及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最后总结整个办学活动的成败得失,既肯定其在近代云南教育史上所做的贡献,也探讨办学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以期对当今民办大学提供一些有意的启示。作为由本省人士开办的一所私立民办大学,其艰难的办学活动,凝结着一代地方名流为促进本省文教事业发展所耗费的心血。学院坚持立足边疆,以复兴本省文化为己任,在培养学生、研究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办学历程短暂,办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局限,但却在近代云南教育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其对边疆教育事业所做的各种探索和实践,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江琴琴[10](2017)在《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兴力量,独立学院已悄然崛起并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内公办高校同民间社会组织建立起合作关系后,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采取的是一种相对独特的高教方式,它的出现同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高等教育结构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独立学院的出现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受独立学院独特属性的影响,独立学院在财务管理活动上也呈现出诸多个性化特征。目前,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逐步壮大,以及各种内因、外因的影响,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和实际运行情况与公办高等院校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它有着更多的不稳定因素,这也使得独立学院必然面临着更大的财务危机。同公办高等教育学校与民办高等教育学校相对比,独立学院并未纳入国家财政扶持主体的范围内,因此其资金需求大都是通过非财政经费予以满足的,在高校建设及常规办学过程中所有同教育相关的费用需求,均应通过社会力量的合作者资金筹措及民营资金的方式来予以满足,独立院校经营管理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均由个体予以担负。伴随规模的迅速发展壮大,因校园兴建与生源竞争弱势等不良情况的逐步发生,且政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的不足,导致相对公办高校而言,独立学院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上体现出更大的劣势。2006年,XC独立学院诞生。它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X大学和W集团联合申办的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XC独立学院已有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整体来讲有着相对丰裕的办学经验,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XC学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和不足,也说明了我国大部分独立学院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健全完善的地方。本文首先阐述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内容。在此形成的理论的基础上,再对XC独立学院进行相关介绍,同时对其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或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的来源进行细致的剖析,重点分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机制、资金管理、运营管理和信息管理几个方面,对财务风险及安全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找寻,就财务风险及安全方面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探究和提出,为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识别上,财务风险的合理规避上,安全管理方面的提升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以XC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为切入点,进行对应处理举措的建议,使得财务管理应用作用能够得到全面施展,为XC独立学院营造一个更为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二、关于一般工科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一般工科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一)历史分期依据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以南宁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1.5.3 研究的不足 |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民办本科院校 |
2.1.2 学科与专业 |
2.1.3 学科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内外部规律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3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 |
3.1 学科建设对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重要意义 |
3.2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基本情况 |
3.2.1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基本情况 |
3.2.2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区域分布情况 |
3.2.3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规模变化情况 |
3.3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南宁学院学科建设为例 |
3.3.1 学科方向建设 |
3.3.2 师资队伍建设 |
3.3.3 学科平台建设 |
3.3.4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3.3.5 科学研究建设 |
3.3.6 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建设 |
4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肯定,导致学科方向建设薄弱 |
4.1.2 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质”“量”平衡缺失 |
4.1.3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致使人才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 |
4.1.4 科研成果转化较慢,使得科研水平整体不高 |
4.2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的学科建设领导者 |
4.2.2 吸引高水平师资的“吸引力”不足 |
4.2.3 人才培养层次水平整体偏低 |
4.2.4 缺乏科学研究必要的科研基础保障 |
5 国内优秀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与启示 |
5.1 国内优秀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
5.1.1 二级学院成为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的主体依托平台 |
5.1.2 师资队伍力量实力雄厚 |
5.1.3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并举 |
5.1.4 学科门类设置多样化 |
5.2 国内优秀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对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启示 |
5.2.1 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
5.2.2 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培育优质师资 |
5.2.3 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推动学科建设 |
5.2.4 学科设置动态调整,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
6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及建议 |
6.1 转变思想,确立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 |
6.2 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
6.3 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 |
6.4 争取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职工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CC学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1 关于国外高校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研究 |
1.2.1.2 关于国外高校战略管理实践应用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1 关于国内独立学院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研究 |
1.2.2.2 关于国内独立学院战略管理实践应用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框架结构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1.5.1 研究的创新性 |
1.5.2 研究的局限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分析工具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独立学院概述 |
2.1.2 战略管理概述 |
2.1.3 发展战略概述 |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2.3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法(IFE/EFE) |
2.2.3.1 EFE和IFE矩阵的含义 |
2.2.3.2 EFE和IFE矩阵的原理 |
2.2.4 SWOT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CC学院内部环境分析 |
3.1 CC学院基本概况 |
3.2 CC学院办学理念和定位 |
3.2.1 学院办学理念 |
3.2.2 学院办学定位 |
3.3 CC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
3.3.1 专业开设情况 |
3.3.2 特设专业建设 |
3.3.3 外语等级考试 |
3.4 CC学院师资队伍打造 |
3.4.1 教师队伍数量及结构 |
3.4.2 “名师工程”建设 |
3.4.3 师资培训 |
3.5 CC学院科研发展建设 |
3.6 CC学院招生及就业 |
3.6.1 招生情况 |
3.6.2 就业情况 |
3.7 内部环境关键因素评价(IFE)矩阵分析 |
3.7.1 内部环境关键因素 |
3.7.2 内部环境关键因素评价(IFE)矩阵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CC学院外部环境分析 |
4.1 四川省独立学院发展状况 |
4.2 CC学院PEST分析 |
4.2.1 政治法律法规环境分析 |
4.2.1.1 国家层面政治法律法规环境 |
4.2.1.2 地方层面政治法律法规环境 |
4.2.2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
4.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2.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4.3 CC学院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3.1 同行业内竞争者 |
4.3.2 潜在进入竞争者 |
4.3.3 潜在替代者的威胁 |
4.3.4 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 |
4.3.5 下游购买者议价能力 |
4.4 外部环境关键因素评价(EFE)矩阵分析 |
4.4.1 外部环境关键因素 |
4.4.2 外部环境关键因素评价(EFE)矩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C学院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 |
5.1 CC学院SWOT分析 |
5.2 CC学院SWOT组合分析 |
5.2.1 优势与机遇组合分析(SO) |
5.2.2 劣势与机遇组合分析(WO) |
5.2.3 优势与威胁组合分析(ST) |
5.2.4 劣势与威胁组合分析(WT) |
5.3 CC学院发展战略的选择 |
5.3.1 战略指导思想 |
5.3.2 战略发展目标 |
5.3.3 发展战略选择 |
5.3.3.1 总体战略选择 |
5.3.3.2 竞争战略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CC学院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
6.1 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 |
6.1.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6.1.2 强化专业集群的特色化建设,构建专业特色示范平台 |
6.1.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四个提升”工程 |
6.1.4 健全科研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科研水准 |
6.1.5 探索国际交流新思路,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
6.1.6 优化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人才服务平台 |
6.1.7 继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学经费投入 |
6.2 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学院治理结构保障 |
6.2.2 学院运行制度保障 |
6.2.3 学院人才结构保障 |
6.2.4 学院办学资金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C学院访谈提纲 |
附录2 “CC学院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内部因素评价问卷 |
附录3 “CC学院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外部因素评议问卷 |
(4)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界定 |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
(三)英语学科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
(二)学年制度 |
(三)课程设置 |
(四)英语教学 |
(五)实践教学 |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
(一)教习与学员 |
(二)课程体系 |
(三)教学特色 |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
(一)教育目标 |
(二)教材使用 |
(三)教育研究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
(二)非外语类学堂 |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
(三)“双师型”教师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比例较低 |
(四)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笔者学术兴趣所在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办高职院校 |
(二)“双师型”教师 |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五、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七、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编制 |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三)问卷调查程序 |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现状 |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流失现状 |
第二章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
(一)“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民办教育社保政策落实不到位 |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够健全 |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
(四)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矛盾突出 |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
第三章 国内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借鉴 |
一、德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 |
二、日本专修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 |
三、台湾地区技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 |
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 |
第四章 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
一、完善并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民办教育政策 |
(一)打破“二元”社保体系 |
(二)提供部分事业编制 |
(三)健全公办教师流通机制 |
二、建立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和机制 |
(一)建立统一的认证标准 |
(二)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 |
三、创建融合型“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
(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
(三)优化院校管理水平 |
四、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体系 |
(一)改进教师招聘制度 |
(二)健全教师激励制度 |
(三)建立培训监管制度 |
(四)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
(五)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
五、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支持力度 |
(一)提供部分生均经费 |
(二)提高专任教师待遇 |
(三)提高兼职教师薪酬 |
(四)提升科研奖励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访谈内容摘录 |
附录D 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E 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访谈内容部分摘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6)我国民办高校治理问题的研究 ——基于上海J学院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理论基础 |
1.3 文献综述 |
1.3.1 民办高校治理的相关研究 |
1.3.2 对国外私立大学的借鉴与启示 |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 |
2.1 改革开放前我国近代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 |
2.2 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 |
2.2.1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8年) |
2.2.2 规范调整阶段(1998年-2016年) |
2.2.3 最新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
第3章 对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程的反思 |
3.1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误区 |
3.1.1 “教育产业化”的误区 |
3.1.2 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 |
3.2 我国民办高校“民办非企业单位”身份的尴尬 |
3.2.1 民办高校“民办非企业单位”身份的由来 |
3.2.2 民办非企业单位”身份带来的尴尬 |
3.3 分类治理:民办高校治理的前提 |
3.3.1 民办高校分类治理的理论依据 |
3.3.2 民办高校分类治理的必要性 |
3.4 分类治理的不同路径 |
3.4.1 非营利性治理路径 |
3.4.2 营利性治理路径 |
第4章 上海市J学院治理状况及问题分析 |
4.1 J学院的发展现状 |
4.1.1 学校资产与人员配备 |
4.1.2 J学院的组织结构 |
4.2 J学院治理现状 |
4.2.1 国家法律政策的规范和支持 |
4.2.2 非营利性内部治理结构 |
4.2.3 适度市场化的运营策略 |
4.3 J学院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4.3.1 产权归属问题尚未解决 |
4.3.2 办学经费来源单一 |
4.3.3 董事会治理不规范 |
4.3.4 校长职业化程度不高 |
4.3.5 党组织角色和作用模糊不明 |
4.3.6 师资队伍待加强 |
4.3.7 利益相关方参与治理的机制不顺畅 |
第5章 国外私立大学的治理经验和比较 |
5.1 美国私立大学及其治理 |
5.1.1 美国私立大学的简史回顾 |
5.1.2 美国私立大学的治理 |
5.2 日本的私立大学及其治理 |
5.2.1 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5.2.2 日本私立高校的治理演变 |
5.3 美国与日本私立高校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5.3.1 共同的经验 |
5.3.2 美国和日本分类治理的差异 |
5.3.3 对我国民办高校分类治理的启示 |
第6章 分类前提下提升我国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的路径分析 |
6.1 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包容多元的民办高等教育价值观 |
6.2 加强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建设的力度 |
6.3 政府扶持力度应加大且更手段更丰富 |
6.4 完善民办高校评价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附件 |
(7)大学转型发展与校长领导力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意义 |
(一) 理论基础 |
(二) 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大学转型 |
(二) 领导力 |
(三) 校长领导力 |
(四) 特色型大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大学转型的研究 |
(二) 国内外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
(三) 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校长领导力视角下国内三所大学的转型发展 |
一、国内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程 |
(一) 模仿与创建 |
(二) 裂变与重整 |
(三) 深化改革与蓬勃发展 |
二、国内三所大学的转型发展 |
(一) 敢闯新路的华中科技大学 |
(二) 面向信息化时代的电子科技大学 |
(三) 激发内部活力的华东理工大学 |
三、三所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途径 |
(一) 朱九思校长领导力的实现途径 |
(二) 吴立人校长领导力的实现途径 |
(三) 陈敏恒校长领导力的实现途径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长领导力视角下MIT的转型发展 |
一、MIT的演变与转型 |
(一) 技术学院:初创时期(1861年—20世纪30年代) |
(二) 理工大学:成长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
(三) 综合性大学:变革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 |
二、MIT校长领导力的实现途径 |
(一) 高瞻远瞩描绘发展蓝图 |
(二) 尊重教授创造优良学术环境 |
(三) 建章立制保障领导力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校长领导力核心要素及提升途径 |
一、大学校长领导力高效发挥的原因分析 |
(一) 风云变幻的时代发展机遇 |
(二) 自由竞争的社会文化氛围 |
(三) 健全的选聘制度 |
(四) 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 |
(五) 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 |
(六) 独立进取的事业心 |
二、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表现 |
(一) 校长领导力的构成 |
(二) 校长领导力要素分析 |
(三) MIT两任校长领导力的集中表现 |
三、内外并举,提升大学校长领导力 |
(一) 实施特色型大学建设工程 |
(二) 采用更科学、公平的大学与学科评估方式 |
(三) 营造松弛有度的政策和法治环境 |
(四) 提升大学校长的“四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8)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高等工程教育转型 |
1.1.2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急需设计转型机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中国制造2025”与高等工程教育转型的关系研究 |
1.3.2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制造2025 |
2.1.2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 |
2.1.3 机制 |
2.2 机制设计理论 |
2.2.1 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2 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观点 |
2.2.3 机制设计理论视角下的转型机制设计 |
2.3 系统论 |
2.3.1 系统论的主要内容 |
2.3.2 系统论视角下的转型机制设计 |
第3章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 |
3.1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设计方案的要素 |
3.1.1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设计的对象 |
3.1.2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设计的目标 |
3.1.3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设计的主体 |
3.1.4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设计的流程 |
3.2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的构成 |
3.2.1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动力机制 |
3.2.2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组织机制 |
3.2.3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保障机制 |
3.3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的模型建构 |
3.3.1 转型机制的整体模型 |
3.3.2 转型机制的内在逻辑 |
第4章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运行的障碍 |
4.1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条件不充分 |
4.1.1 政策支持不够导致转型机制缺乏环境保障 |
4.1.2 观念未能转变导致转型机制无法正确设计 |
4.1.3 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转型机制无法正常运行 |
4.2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动力不充足 |
4.2.1 校企合作不深入导致转型外部推动力不足 |
4.2.2 问题定位不明确导致转型内部驱动力不足 |
4.2.3 利益激励不到位导致转型主体积极性不足 |
4.3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组织不完善 |
4.3.1 转型要素不易联动集成导致转型不够系统 |
4.3.2 评价体系不够配套完善导致转型不够彻底 |
第5章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运行的保障 |
5.1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 |
5.1.1 政策制度出台:为转型机制的运行肃清障碍 |
5.1.2 多元经费筹措:为转型机制的运行提供保障 |
5.1.3 整体观念转型:为转型机制的运行奠定基础 |
5.2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运行的动力准备 |
5.2.1 形成详实的高等工程教育调查报告 |
5.2.2 制定科学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计划 |
5.2.3 打造新型的高等工程教育评价体系 |
5.3 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运行的组织平台 |
5.3.1 开发转型主体沟通反馈全平台 |
5.3.2 构建新型科研成果转化大平台 |
5.3.3 打造工科教师工程实践多平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调查问卷 |
(9)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近代中国民办私立大学的研究 |
(二) 关于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重难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重点及难点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 创新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办学缘起及沿革 |
第一节 学院办学缘起 |
一、近代云南的高等教育 |
二、学院兴办的背景 |
三、于氏兄弟的舍产办学 |
四、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
第二节 学院的沿革 |
一、五华学院成立 |
二、学院的发展 |
三、办学结束 |
第二章 办学活动 |
第一节 校务管理及组织机构 |
一、董事会 |
二、组织机构 |
三、五联会 |
第二节 筹资兴学与招生考试 |
一、经费来源 |
二、经费管理及使用 |
三、招生考试 |
第三节 系科设置与教学管理 |
一、系科种类齐全,文科特色明显 |
二、设立《教室日志》,严格教学考核 |
第三章 办学特色 |
第一节 聘任名师,保证教学质量 |
一、聘请大师学者,提高教学质量 |
二、文理相互兼修,培养通识能力 |
第二节 融入地域,立足云南本土 |
一、推进文理研究,成立“两所一会” |
二、结合云南特点,设立“边疆学系” |
三、创办《五华》月刊,研究文史教育 |
第三节 开展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
一、学术活动众多,文化氛围浓厚 |
二、师生活动多样,校园生活多彩 |
第四章 办学评价及启示 |
第一节 地位及贡献 |
一、致力发展教育,弥补教育空缺 |
二、坚持学术自由,培养民主风气 |
三、立足云南本省,促进文理研究 |
第二节 局限及原因分析 |
一、办学局限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现实启示 |
一、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基础 |
二、明确的办学宗旨是条件 |
三、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 |
四、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前提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性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独立学院及其财务管理风险相关概述 |
2.1 独立学院概述 |
2.1.1 独立学院的界定 |
2.1.2 独立学院的发展及现状 |
2.2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概述 |
2.2.1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目标 |
2.2.2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原则 |
2.2.3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内容 |
2.2.3.1 资金管理 |
2.2.3.2 预算管理 |
2.2.3.3 资产管理 |
2.3 财务风险概述 |
2.3.1 财务风险概念 |
2.3.2 财务风险的特征 |
2.3.3 财务风险的类型 |
第3章 XC独立学院概况与财务管理现状 |
3.1 XC独立学院简介 |
3.2 XC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状况 |
3.2.1 XC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模式 |
3.2.2 XC独立学院经费来源及支出 |
3.2.3 XC独立学院资金预算管理 |
第4章 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来源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
4.1 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来源 |
4.1.1 政策风险 |
4.1.1.1 会计准则及制度定位不统一 |
4.1.1.2 税务政策风险 |
4.1.2 资金管理风险 |
4.1.2.1 筹资风险 |
4.1.2.2 投资风险 |
4.1.3 运营风险 |
4.1.3.1 招生风险 |
4.1.3.2 人力资源成本风险 |
4.1.4 信息风险 |
4.2 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
4.2.1 主观原因分析 |
4.2.1.1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
4.2.1.2 财务监督不到位 |
4.2.1.3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
4.2.2 客观原因分析 |
4.2.2.1 生源波动影响较大 |
4.2.2.2 学院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 |
第5章 强化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
5.1 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防范建议 |
5.1.1 政策风险防范建议 |
5.1.1.1 妥当处理利益关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
5.1.1.2 根据“营改增”后现状,防范税务风险 |
5.1.2 资金风险防范建议 |
5.1.2.1 筹资风险防范措施 |
5.1.2.2 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
5.1.3 运营风险防范建议 |
5.1.3.1 做好招生工作,保证良好的生源 |
5.1.3.2 创立品牌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
5.1.4 信息风险防范建议 |
5.2 XC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改进建议 |
5.2.1 强化风险管理,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
5.2.2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
5.2.3 提高财务队伍素质,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
第6章 结论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关于一般工科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2]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以南宁学院为例[D]. 崔艳. 广西大学, 2020(07)
- [3]CC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 张科.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5]河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杨栋. 河南大学, 2019(01)
- [6]我国民办高校治理问题的研究 ——基于上海J学院的案例[D]. 苏立.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大学转型发展与校长领导力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案例分析[D]. 陈梦婷.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机制研究[D]. 刘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D]. 白亚辉. 云南大学, 2018(01)
- [10]XC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江琴琴.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