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凝固并放置支架治疗全梗阻性食管癌26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思敏[1](2021)在《经支气管镜下APC联合冷冻治疗对气道肿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下氩等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冷冻治疗对气道肿瘤的疗效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呼吸内科行支气管镜下氩等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冷冻治疗的气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肺功能、支气管镜下表现及胸部CT显像等,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气促等级、健康状况评分(KPS评分)、肺功能、气管堵塞程度等情况,以及患者治疗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估气道肿瘤患者行APC联合冷冻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3例气道肿瘤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4.33:1。年龄范围在20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27岁。2.63例患者中气道恶性肿瘤49例(77.78%),男性46例,女性3例,主要病理类型为肺鳞癌32例(50.79%)。气道良性肿瘤14例(22.22%),其中女性9例,男性5例。气道肿瘤的良恶性质在男女性别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性别差异对不同气道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气道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状况评分(KPS评分)、气促等级、肺功能(FVC、FEV1)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APC联合冷冻疗法的气道再通(治疗)有效率为69.84%(良性肿瘤为85.70%,恶性肿瘤为65.30%),气道实体瘤有效缓解程度为61.90%(良性肿瘤为78.57%,恶性肿瘤为57.14%),气道良性肿瘤的治疗有效率和实体瘤有效缓解程度均高于气道恶性肿瘤。5.本研究中63例患者均能耐受支气管镜下氩等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冷冻治疗。术中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血压升高,剧烈咳嗽,胸闷气喘,心动过速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加重患者病情的情况。结论:1.气道肿瘤中恶性肿瘤较为多见,大多数为老年男性患者,以中央型肺鳞癌多见,良性气道肿瘤较为少见。2.对于气道良性肿瘤,支气管镜下APC联合冷冻治疗可基本完全清除瘤体,达到疾病的完全缓解。对于气道恶性肿瘤,APC联合冷冻治疗可达到姑息性减瘤的目的,缓解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3.经支气管镜下APC联合冷冻治疗安全性较高,创伤小,重复性强,操作便易,可快速有效缓解呼吸道阻塞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孙文[2](2019)在《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治疗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的研制目的:通过在普通胃管上预置放射性125Ⅰ粒子来探索粒子胃管研制的可行性。方法:在白纸上勾画直径为6mm的圆形,用扫描仪扫描纸张,通过图像转换程序将数据存储为DICOM格式,并创建17层图片,然后导入治疗计划系统(TPS)中,模拟直径6mm、长度8cm的胃管携带125Ⅰ粒子段(层间距为5mm)。利用TPS勾画肿瘤靶区,以模拟粒子胃管边界为肿瘤靶区内界,外扩0.5cm为外界,勾画长度为6cm的环形靶区。给予处方剂量(PD)60Gy,计算相关剂量参数。然后按照模拟粒子胃管所得的数据,采用3种固定方式将放射性125Ⅰ粒子固定在胃管上。结果:TPS计算出模拟粒子胃管的D90、D100(90%、100%肿瘤体积接受的处方剂量)分别为80Gy、62Gy,V100(计划靶区接受1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为100%,D90>PD。采用“嵌入式”结合的方式将放射性125Ⅰ粒子附着于胃管管壁内,粒子结合牢固,未发生脱落,成功制作出粒子胃管。结论:嵌入式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的设计、制作是可行的。第二部分粒子胃管在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治疗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比较粒子胃管组和普通胃管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生存期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51例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组(试验组)和普通胃管组(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2周、1月、2月)的前白蛋白、白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水平,评估患者的体力状况、吞咽困难分级,并记录并发症和生存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血生化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相比较,(1)营养状况及体力状况:术后2周试验组测定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74.74±35.25)mg/L、(37.32±2.11)g/L;对照组分别为(166.38±23.17)mg/L、(37.80±2.03)g/L,两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月复查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两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月KPS评分,试验组中位数(P25,P75)为60(60,70)分,对照组为60(60,60)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平均较前增长8.15分,对照组平均较前增长3.75分。(2)管腔通畅度:术后1月试验组中有11例患者吞咽困难分级(Stooler分级)达到Ⅰ~Ⅱ级,对照组患者仍为Ⅲ~Ⅳ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月再次评定,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患者因管腔通畅,能进食半流质而拔管,试验组拔管率48.15%,对照组拔管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2周复查血常规,试验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分别为(5.50±1.23)×109/L、(4.29±0.32)×1012/L、(204.33±46.12)×109/L,对照组分别为(4.85±1.33)×109/L、(4.17±0.46)×1012/L、(198.58±45.53)×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复查血常规,两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如鼻黏膜糜烂、移位、腹泻、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期比较:试验组患者平均存活172.94天,中位生存时间为181天;对照组患者平均存活168.78天,中位生存时间为172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既能提供鼻饲,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加患者体力,又能腔内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而且相比普通胃管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患者的一种新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李大勇[3](2012)在《超声内镜诊断及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临床价值。(2)评价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效果。(3)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和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194例门诊检查考虑存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患者,其中男101例,女性93例,年龄27~87岁,平均58.7±3.4岁。分别行B超(Brightness mode ultrasond、 B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上消化道造影(Upper gastrointestinal contrast、UGC)、胃镜(Esophago gastroduo denoscopy、EGD)及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检查,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准确率,评价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最佳诊断方法。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分别行内镜及腹腔镜治疗的126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患者,评价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方案。结果:162例患者常规行BUS检查,102例患者行UGC检查,97例行CT检查,194例患者全部行胃镜检查,121例患者行EUS检查。194例患者中,病理结果确诊为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患者的共167例,病理及随访证实不存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随访12-36月。EUS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4.4%、89.5%、83.7%、91.1%、89.3%。BUS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48.1%,CT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62.8%,UGC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58.8%,EGD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78.4%。126例患者中,EUS扫查位于粘膜层、粘膜下层及粘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为61例,其中行内镜治疗成功的为57例,治疗成功率为93.4%,出现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9%;EUS扫查位于固有肌层的胃部病变为65例,其中行腹腔镜治疗成功的为62例,治疗成功率为95.4%,出现并发症为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结论:(1)EGD可作为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首选的筛查手段。EUS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最准确的方法,它能够确定病变的部位、侵犯程度以及病灶周围毗邻结构的情况,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众多检查方法中最有价值的方法。(2)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位于粘膜层、粘膜下层及粘膜肌层的可以采取内镜治疗的方式,位于固有肌层的胃部病变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方式,胃部病变位于浆膜层及以外、十二指肠病变位于肌层及以外的病变宜采取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的方式。
黄泽夏[4](2011)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诊疗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食管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约占食管良性肿瘤的52.1-83.3%以上,以前诊断主要依赖食管钡餐造影及食管CT,但检出率很低,普通胃镜直视下能观察到平滑肌瘤的形态、大小,活检钳触之能感受其质地,但无法判断其组织来源、性质,活检钳难以取到黏膜下组织标本,因此其病理检出率很低。自从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应用于临床以后,就可以判定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形态、大小、组织来源、性质,食管平滑肌瘤的检出率大大提高。目前对于超声内镜检查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多,而单纯对食管平滑肌瘤MEUS检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是否安全有效的相关报道较少。研究目的:了解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及MEUS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MEUS指导食管平滑肌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对象:将2004年10月-2010年7月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对其性质不能诊断,MEUS检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共342例,其中男性188例(55%),女性154例(45%),年龄21-78岁,中位数年龄51岁。研究方法:经MEUS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的342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MEUS检查结果、临床治疗、病理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对于经过治疗和未经治疗的患者都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后的患者愈合情况,观察未经治疗的患者食管平滑肌瘤的变化情况。所有结果输入计算机Microsoft excel 2003,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配对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P<0.05提示统计结果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1. MEU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年龄特点:30岁以下7例(2%),30-60岁272例(80%),60岁以上63例(18%)。2. MEUS诊断平滑肌瘤在食管生长特点:单发322例(94%),多发20例(6%)。3. MEUS诊断平滑肌瘤在食管分布特点:经微探头超声内镜共诊断365枚平滑肌瘤,按远近可分为食管上段95枚(26%),中段108枚(30%),下段162枚(44%)。按方位可分为食管前壁77枚(21%),后壁98枚(27%),右侧壁67枚(18%),左侧壁123枚(34%)。按照大小可分为1cm以下306枚(84%),1-2cm47枚(13%),2cm以上12枚(3%)。按照起源可分为黏膜肌层245枚(67%),黏膜下层56枚(15%),固有肌层64枚(18%)。4. MEUS诊断平滑肌瘤的治疗情况:92例患者检查后接受治疗,其中88例(96%)接受圈套器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3例(3%)接受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例(1%)接受尼龙绳结扎术治疗,术中无大出血或穿孔病例,术后8周复查胃镜所有患者食管创面恢复良好。250例患者检查后未接受治疗,每1-6月复查超声内镜一次,有1例患者复查超声内镜后平滑肌瘤大小、来源无明显改变,要求治疗,给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术后恢复良好。其余249例患者复查超声内镜其平滑肌瘤大小、来源无明显改变,继续随访。5.微探头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对照:术后获取病理标本76个,经过病理诊断,其中平滑肌瘤69个,囊肿5个,间质瘤1个,血管瘤1个。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的正确率为90.79%(69/76)。6.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经病理证实的食管平滑肌瘤临床特点(1)病例数共69例,其中男性40例(58%),女性29例(42%),年龄26-74岁,中位数年龄49岁。(2)大小0.25-3.Ocm,平均0.54±0.19 cm。(3)生长单发64例(93%),多发5例(7%)。(4)分布食管上段27例(39%),中段19例(28%),下段23例(33%)。(5)方位共74枚平滑肌瘤,食管前壁20枚(27%),食管后壁21枚(28.5%),食管左侧壁21枚(28.5%),食管右侧壁12枚(16%)。(6)起源黏膜肌层65例(94.2%),黏膜下层3例(4.35%),固有肌层1例(1.45%)结论:食管平滑肌瘤以单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多见,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左侧壁,以黏膜肌层来源为主,并且食管中上段黏膜肌层来源的比例要高于食管下段,而食管下段来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比例要高于食管上段,多数小于lcm,性别与平滑肌瘤的起源不存在差异。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有很高的诊断率,根据微探头超声内镜确定食管平滑肌瘤起源指导内镜下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修俊青[5](2010)在《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困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临床多见病,尤以老年人为着。目前临床上治疗肠梗阻首选手术,但手术对患者创伤性大,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因此选择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难点。中医药对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结合导师多年临床经验,针对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而保守治疗的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患者行中药灌肠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辨证论治与大承气汤加减灌肠治疗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研究,对此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做出评价,以探索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手段,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导师的学术思想、用药特点进行初步的总结。方法:参考2007版《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颁布、吴阶平主编《外科学》(第6版)、吴在德和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7版)、“中药新药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摘自《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医证记分法并结合导师及课题组多年临床经验拟定诊断标准、恶性肠梗阻分类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和症状评定标准。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观察符合标准的55例病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一、二、三、七、十四天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腹部X线或CT或B超检查结果。对所观察的全部资料以SAS8.2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统计学意义。结果:完全缓解:21例(38.18%);好转:31例(56.36%);总显效率:94.55%。无效:3例(5.45%).用药后患者排气排便最短时间为3h,最长时间为64h。本组病例中完全性肠梗阻完全缓解0例,好转1例(占33.33%),无效2例(占66.67%),有效率33.33%;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中完全缓解20例(占38.46%),好转31例(占59.62%),无效1例(占1.92%),总有效率98.07%。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比较,有效率无明显差别。结论:中药灌肠操作方便、无创伤性、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患者耐受度好,适应人群广,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身体虚弱、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最适宜。此方法对由肿瘤浸润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及粘连引起的肠梗阻的疗效尤为突出。中药灌肠改变了中药给药途径,使药物直达病所,不仅能解除肠道局部梗阻,而且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还可以达到调理全身的作用。在临床用药中加用抗肿瘤中药还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疗效。总之,辨证论治与大承气汤加减灌肠治疗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综合疗效好,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点和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治疗”方法。
张秋生,崔惠敏,张荣秦[6](2007)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文中指出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最近20余年中有很大进展。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故在许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外科手术。现对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吕响银[7](2007)在《肠结核12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肠结核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的结果及误诊病例分析,以提高对肠结核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医二院2002年12月~2006年8月确诊为肠结核的12例病例。结果:12例肠结核患者平均年龄34岁。病程2月~5年,平均20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腹痛(92%),发热(92%),腹泻(66%)。肠结核合并肠外结核比例较高(58%)。较易出现的并发症为肠梗阻(33%)。5例接受胃肠造影,4例发现病变。5例接受CT检查,3例发现病变。8例通过肠镜活检病理确诊,1例培养出结核杆菌确诊,3例通过术后病理确诊。肠结核最易侵犯回盲部,另外则依次为升结肠,回肠末端,横降结肠。确诊前各有2例分别误诊为肠道肿瘤和克罗恩病。结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肠镜病理活检是首选的检查,但仍需结合X线,PPD抗体,细菌培养等检查,必要时手术探查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金鹏[8](2006)在《应用羟基喜树碱介入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介入治疗贲门癌(cardiac carcinoma)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应用羟基喜树碱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69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3例,羟基喜树碱、超液态碘化油(又称乙碘油)混合液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对照组:36例,阿霉素(Doxorubicin,ADM)、乙碘油混合液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所有患者均在DSA下行胃左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术。观察两组术后肿瘤缩小率、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生存状况(术后6、12、24个月生存率)。结果:实验组栓塞治疗后,有效率为87.9%,对照组有效率为80.6%,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术后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9%、63.6%、42.3%,平均生存期为20.5±4.1月;对照组患者术后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6.1%、44.4%、16.7%,平均生存期为15.0±5.3月,两组比较(P值<0.05)有显着差异;伴有转移者生存期明显短于无转移者(P值<0.05);术后实验组症状改善及Kamofasky评分升高都较对照组明显(P值<0.05);两组毒副反应有显着差异(P值<0.05)。结论:羟基喜树碱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贲门癌,介入治疗栓塞后肿瘤转移复发率低,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可明显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葛勤利,杨伟捷,张红霞[9](2005)在《内镜下综合治疗食管恶性肿瘤85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食管恶性肿瘤治疗方法.方法:选择85例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食管癌患者,给予内镜下射频、化疗药物注射治疗,部分患者放置支架,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全部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6mo内无死亡患者,1、2、3及4a生存率分别为80%、64.7%、15.3%、1.2%.结论:内镜下综合治疗晚期食管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性高、痛苦少、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许孝新,王善政,张洪福[10](2005)在《微波加局部化疗后支架治疗高龄、高度梗阻食管癌患者》文中研究说明
二、微波凝固并放置支架治疗全梗阻性食管癌2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凝固并放置支架治疗全梗阻性食管癌2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支气管镜下APC联合冷冻治疗对气道肿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内容 |
2 治疗方法 |
2.1 仪器设备 |
2.2 药品 |
2.3 术前告知 |
2.4 患者准备 |
2.5 术前准备 |
2.6 操作步骤 |
2.7 术后告知及注意事项 |
3 APC联合冷冻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
3.1 患者健康状况评分 |
3.2 气促等级 |
3.3 气道再通情况 |
3.4 肺功能评价 |
3.5 气道实体瘤缓解评价 |
4 患者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气道肿瘤分布位置 |
3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 |
4 支气管镜下APC联合冷冻治疗次数 |
5 治疗前后气管阻塞情况 |
6 健康状况评分(KPS评分)变化 |
7 气促等级变化 |
8 肺功能(FVC、FEV1)变化 |
9 治疗有效率(气道再通效果) |
10 气道实体瘤缓解程度 |
11 联合应用的内科治疗方案 |
12 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 |
典型病例介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治疗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部分 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的研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模拟粒子胃管 |
2.2.2 制作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 |
第三章 结果 |
3.1 粒子胃管剂量 |
3.2 嵌入式粒子胃管 |
第四章 讨论 |
4.1 空腔脏器粒子剂量学计算 |
4.2 粒子胃管设计 |
4.2.1 放射性粒子的排布 |
4.2.2 放射性粒子的携带方式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粒子胃管在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器材与材料 |
2.2 治疗方法及流程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操作 |
2.2.3 术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随访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营养状况及血常规指标 |
3.3 体力状况评价 |
3.4 管腔通畅情况 |
3.5 并发症情况 |
3.6 生存时间及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传统姑息治疗 |
4.1.1 姑息性放化疗 |
4.1.2 物理扩张治疗 |
4.1.3 营养支持治疗 |
4.2 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腔内治疗技术 |
4.2.1 腔内放射治疗 |
4.2.2 物理消融治疗 |
4.2.3 化学消融及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
4.2.4 光动力治疗 |
4.2.5 放射性粒子支架置入治疗 |
4.2.6 放射性粒子胃管置入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超声内镜诊断及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粘膜隆起型病变的临床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诊断方法 |
1.1.3 检查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不同影像学检查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分析 |
1.2.2 不同影像学方法结合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准确性 |
1.2.3 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性质分析 |
1.2.4 EUS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定位诊断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准确性 |
1.3.2 EUS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定性诊断分析 |
1.3.3 EUS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定位诊断分析 |
1.4 小结 |
二、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内镜治疗 |
2.1.3 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 |
2.1.4 术后随访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
2.3.2 腹腔镜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EUS在消化系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诊疗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s |
目次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与资料收集 |
2 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方法 |
3 微探头超声内镜下食管平滑肌瘤的表现 |
4 平滑肌瘤的组织细胞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表现 |
5 内镜下治疗方法 |
6 临床随访 |
7 评价指标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特点 |
2 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起源与分布特点 |
3 头超声内镜指导食管平滑肌瘤治疗分析 |
4 微探头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比较 |
5 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经病理证实的食管平滑肌瘤临床特点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历年课题以及已发表的论文 |
(5)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恶性肠梗阻的西医治疗进展 |
中医学对恶性肠梗阻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前言 |
临床观察及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6)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道胰腺疾病 |
2 消化道出血 |
3 胃肠道良性狭窄 |
4 消化道肿瘤 |
5 胃肠道穿孔 |
6 胃肠道造瘘 |
7 胃食管反流病 |
(7)肠结核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肠结核12例临床分析(正文) |
(一) 前言 |
(二) 临床资料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四、综述(一):消化系统非好发部位结核病的诊断 |
五、综述(二):介入性超声内镜技术的研究进展 |
六、致谢 |
(8)应用羟基喜树碱介入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分期标准 |
(四) 病理组织学分型标准 |
二、临床资料 |
三、设备、器材与方法 |
(一) 设备 |
(二) 器材 |
(三) 药物 |
(四) 方法 |
(五) 术后处理 |
四、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五、统计学处理 |
六、结果 |
讨论 |
一、胃左动脉化疗灌注栓塞的理论基础 |
二、羟基喜树碱作用的机理和特点 |
三、本研究结果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微波加局部化疗后支架治疗高龄、高度梗阻食管癌患者(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四、微波凝固并放置支架治疗全梗阻性食管癌2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支气管镜下APC联合冷冻治疗对气道肿瘤的疗效分析[D]. 孙思敏. 皖南医学院, 2021
- [2]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治疗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初步研究[D]. 孙文. 济南大学, 2019(12)
- [3]超声内镜诊断及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研究[D]. 李大勇.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4]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诊疗价值的研究[D]. 黄泽夏. 浙江大学, 2011(07)
- [5]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或转移性大肠癌肠梗阻临床研究[D]. 修俊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6]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J]. 张秋生,崔惠敏,张荣秦.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7(06)
- [7]肠结核12例临床分析[D]. 吕响银. 浙江大学, 2007(02)
- [8]应用羟基喜树碱介入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临床研究[D]. 金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4)
- [9]内镜下综合治疗食管恶性肿瘤85例[J]. 葛勤利,杨伟捷,张红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24)
- [10]微波加局部化疗后支架治疗高龄、高度梗阻食管癌患者[J]. 许孝新,王善政,张洪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