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丛阻滞并发腰麻1例

颈丛阻滞并发腰麻1例

一、颈丛阻滞并发全脊麻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杰[1](2019)在《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全麻下术中实施神经功能监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序贯法测定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静吸复合麻醉下术中实施神经功能监测甲状腺手术的最大剂量目的:利用序贯法探讨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静吸复合麻醉下不影响甲状腺手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最大输注剂量,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8例行甲状腺手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患者序贯地进行试验。术中以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手术中当TOFR值升至90%以上时开始持续输注米库氯铵,以5.43μg/kg/min为起始剂量,根据前一例患者对神经功能监测仪的反应来上调或者下调下一例患者的米库氯铵输注剂量。通过Brownlee上下序贯法来计算求得米库氯铵的EC50及95%CI。结果:持续输注米库氯铵且不影响甲状腺手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EC50为8.94μg/kg/min,95%置信区间为 8.89μg/kg/min-8.99μg/kg/min。9 例(32.1%)患者诱导后出现一过性胸前皮肤发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插管困难及术中体动。小结: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的甲状腺手术中,持续输注米库氯铵且不影响甲状腺手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 EC50 为 8.94μg/kg/min,95%置信区间为 8.89μg/kg/min-8.99μg/kg/min。术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第二部分序贯法测定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下术中实施神经功能监测甲状腺手术的最大剂量目的:利用序贯法探讨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不影响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最大输注剂量,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纳入30例行甲状腺手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患者序贯地进行试验。术中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手术中当TOF比值升至90%以上时开始持续输注米库氯铵,以14.97μg/kg/min为起始剂量,根据前一例患者对神经功能监测仪的反应来上调或者下调下一例患者的米库氯铵输注剂量。通过Brownlee上下序贯法来计算求得米库氯铵的EC50及95%CI。结果:持续输注米库氯铵且不影响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EC50 为 18.88μg/kg/min,95%可信区间为 17.34μg/kg/min-20.54μg/kg/min。1 例(3.3%)患者诱导后出现一过性双脸颊皮肤发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插管困难及术中体动,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小结: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的甲状腺手术中,持续输注米库氯铵且不影响甲状腺手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EC50为18.88μg/kg/min,95%可信区间为17.34μg/kg/min-20.54μg/kg/min。术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全麻下甲状腺手术过程中,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可以达到既不影响术中喉返、喉上神经功能监测,又可提供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便于进行更好的麻醉管理,且手术过程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在静吸复合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下,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术中实施喉返神经功能监测的甲状腺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

霍婷婷[2](2013)在《减少全麻药副作用的两种策略区域阻滞和针麻的并发症调查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维也纳人Koller发现局部应用可卡因有止痛效应后,麻醉药的使用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给外科手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目前,麻醉学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麻醉技术和药物的不断更新,因麻醉导致的并发症已经越来越少。1944年Gillespie统计的因麻醉导致的死亡率为1/1000;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Memery(1965)报告的麻省私人医院的麻醉死亡率已经减少到了1:3145,1999年美国医学机构(Institute of Medicine,IOM)下属卫生保健质量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年来麻醉安全大大改善,已证实的麻醉死亡率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万分之二下降到二十世纪末的二十万至三十万分之一[1-4],因而麻醉的安全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麻醉是绝对安全的,在如今的医疗条件下如果再出现因麻醉而导致的死亡,是很不被人们接受和极其严重的事件。2009年美国麻醉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调查从1999年至2005年间全美因麻醉导致死亡的病例有2211例[5],其中有46.6%是因为麻醉药物过量所引起的,又有42.5%是因为麻醉药物的副反应所引起的。并且绝大部分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因为全身麻醉药物过量应用所导致的,因此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就成为降低因麻醉所导致死亡的重要策略。区域阻滞麻醉已经被国内外证实在复合全麻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减少麻醉药品的用量[6-8],并且很多手术单独使用区域阻滞麻醉可以避免全麻带来的并发症,因此,区域阻滞麻醉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减少全麻药物所导致并发症的措施之一。而区域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如何?它又有哪些并发症呢?为了了解区域阻滞麻醉的情况,法国[9]、瑞典[10]、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区域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做了很多临床多中心、大样本调查,而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因此,调查中国区域阻滞麻醉并发症的现状就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本研究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牵头,联合全国1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麻醉中心,进行了为期25个月的多中心区域阻滞麻醉的临床调查,主要调查目前中国区域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的类型比例、性别差异、科室分布及相关因素,以了解在中国区域阻滞麻醉并发症的现状,为中国麻醉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数据。除了区域阻滞麻醉可以减少全麻中麻醉药物的用量以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临床工作者首先证明,针刺能够有效应用于包括开颅、开胸[11]等高难度复杂手术,起到一定镇痛的作用。我们实验室也证实了针刺具有协同药物麻醉的效应,可以减少全麻中麻醉药物的用量。因此进一步推广针刺麻醉是减少全麻药物用量的途径之一。对针刺麻醉的效应和机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过去有研究证明针刺运用于麻醉有镇痛效应,这也是其运用于麻醉的一个主要原因。镇静作用是全麻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但针刺是否有镇静作用还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就针刺的镇静作用进行了人体实验研究,并通过功能磁共振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可能的相关机制。第一部分多中心区域阻滞麻醉并发症调查目的调查全国11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麻醉中心临床实施区域阻滞麻醉操作的病人,统计发生区域阻滞麻醉并发症的类型比例、性别差异、科室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首先召集全国1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相关负责麻醉医生进行调查前培训和统一标准;调查时在上级医生的指导和监管下由临床麻醉医生填写《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记录单》,并由专职的麻醉医生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随访调查,并及时将记录单的数据输入建立的ACCESS2003数据库中。该调查共进行了25个月,最后利用SQLserver系统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中国目前区域阻滞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本课题在25个月的调查研究中,共收集11家三级甲等医院麻醉中心进行区域阻滞麻醉操作的病例106569份,其中因急诊等原因未及时录入而流失了4228例,流失率为4%。完成调查的所有病例中包括硬膜外麻醉35698例,腰硬联合麻醉49673例,腰麻12723例,臂丛麻醉8316例和颈丛麻醉701例。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一共有313例,发生率为29.4/104,包括:严重并发症37例(其中Horner征9例,喉返神经阻滞6例,心脏骤停1例,血肿2例,抽搐5例,导管折断1例,截瘫1例,马尾综合症2例和异常广泛阻滞10例),发生率3.5/10,000;头痛145例,发生率1.4/103;暂时性神经激惹131例,发生率1.2/103。发生的313例并发症中有23例有超过7天的残余症状。在严重并发症中男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104;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104,男女间无明显差异。调查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是血管外科(7.7/104),最少的是产科、胸外科和整形外科。椎管内麻醉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最高的是骶管麻醉(28/104)。神经阻滞麻醉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颈丛麻醉(1.4%);在臂丛麻醉中用易感法定位进行麻醉的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有19例,而应用超声引导的方法进行臂丛麻醉的只有2例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通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调查,我们提供了中国区域阻滞麻醉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并发症的比例、在临床各个外科分布的情况、男女分布的情况、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中各类麻醉方法所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比例以及临床中使用B超引导下进行的臂丛麻醉发生并发症的数据。本临床调查填补了我国区域阻滞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空白,为探讨应对策略提供了资料,对临床区域阻滞麻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二部分针麻的镇静作用和机制研究目的探讨针麻是否可以降低BIS值而产生镇静作用,并用功能磁共振的方法探讨针刺产生镇静作用的机制。方法15名年龄在20岁至35岁的年轻受试者,女性8位,男性7位。随机分为3组(n=15):电针组(EA):电针刺激双侧风池穴、安眠穴、合谷穴、神门穴、足三里以及三阴交穴;旁开组(Con):电针刺激所选穴位旁开1-2cm处;对照组(Sham):将电极片固定在所选穴位上,但不进行电刺激。每位受试者均在随机三天中同一时间段(晚18点-21点)内、相对恒定温度(18-22°C)、湿度(30%-40%)的条件下,避免任何噪音的干扰,分别进行三种不同的实验测试。在实验开始前嘱受试者静卧休息15min后,先进行fMRI扫描17mim,分别按照定位像、T2加权平扫、T1加权薄层平扫、BOLD(血氧水平依赖扫描)和PASL(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成像)的顺序,然后立刻进行30min的电针刺激。在电针过程中每5min记录受试者的血压、心率、指脉氧饱和度以及BIS值;电针刺激结束后再进行17min的fMRI扫描,顺序是定位像、T1加权薄层平扫、BOLD(血氧水平依赖扫描)。结果1)BIS值的组内比较:电针组:电针刺激各时间点的BIS值均下降,均与刺激前(0min)的BIS值有差异(P<0.001),而电针过程中各时间点的BIS值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旁开组:仅电针后5min、10min及15min的BIS值略有下降,与0min间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07,0.004,0.010),但刺激后其余时间点(20min、25min和30min)与0min的BIS值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除10min的BIS值低于0min的(P<0.05)外,余时间点各组间的BIS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BIS值的组间比较:电针组与另两组的BIS值在0min无差异;5min时电针组均比旁开组及对照组的BIS值低,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是P=0.010及P=0.045);10min时电针组与旁开组及对照组的BI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是P=0.035及P=0.014);15min时电针组与对照组的BIS值也有统计学差异(P=0.036),与旁开组的BIS值无差别(P=0.067);20min时电针组与对照组的BIS值有统计学差异(P=0.031),与旁开组的BIS值也有统计学差异(P=0.008);25min时电针组与旁开组及对照组的BI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是P=0.014及P=0.018);30min时电针组与旁开组的BIS值也有统计学差异(P=0.043),但与对照组的BIS值无差别(P=0.229)。2)功能磁共振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旁开组和对照组相比较,电针后ReHo存在差异的脑区有双侧前扣带回、双侧额上回内侧、左侧额上回,这些脑区ReHo都是降低的。在P值小于0.05,采用AlphaSim校正后团块大小超过85个体素的条件下没有发现ReHo增高的脑区。结论1)电针刺激可以明显降低BIS值,证明电针刺激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这可能是针刺麻醉效应的机制之一。2)实验中电针对大脑双侧前扣带回(ACC)、双侧额上回内侧(MPFC)以及左侧额上回具有显着的负激活效应。从而降低人脑默认网络(DMN)的激活使其司职的自发心理状态的监控及其他高级认知活动减弱,从而达到使受试者镇静的效应。

田立民,陈巍,李万林,张少勇[3](2011)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体会》文中研究指明我院自2004年11月至2010年11月6年来共进行甲状腺手术262例,其中108例甲状腺手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并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62例甲状腺手术中,A组108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男40例,女68例,年龄35~66岁,体重45~75kg;术后病理检查,甲状腺腺瘤62例,甲状腺囊腺瘤23例,桥本氏病2例,甲状腺癌21例;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例,冠

孙立[4](2009)在《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临床调查及其预防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麻醉已经发展到高预测性和低失败率的水平,对于优秀的麻醉工作者,能成功的实施麻醉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要有能力去预测、认识以及处理麻醉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其中就包括麻醉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区域麻醉是一种经济便捷的麻醉方法,也是现代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CSEA)和臂丛麻醉。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区域麻醉并发症[1],例如:心跳骤停,抽搐,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并发症等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局麻药入血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发生突然,预后不良,后果严重[2]。能够影响区域麻醉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很多如骨质疏松、术前神经系统疾病等[3],麻醉医师能够根据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或操作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没有全国或地区性关于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数字,也没有用标准化的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对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区域麻醉造成的并发症,目前也尚无效果确切、施行简便的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本研究针对全国11家三级甲等医院麻醉中心施行区域麻醉操作的病人进行为期一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不采用任何干预手段,调查区域麻醉几种不同并发症(以神经并发症为主)的发生情况。并且对影响神经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通过大样本推断全国整体区域麻醉并发症临床现状。同时通过构建大鼠局麻药毒性反应模型,研究中药单体人参皂甙RD注射液对于局麻药神经及心脏毒性反应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中药用于临床预防区域麻醉并发症奠定实验基础。一、实验一:多中心区域麻醉并发症临床调查1目的针对全国30家医院临床实施区域麻醉操作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不采用任何干预手段,观察区域麻醉几种不同并发症(以神经并发症为主)的发生情况。2调查方法由临床麻醉医生填写《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记录单》,入选病人标准为临床施行区域麻醉操作病人,每中心设专人进行随访并将调查表录入ACCESS 2003数据库系统。该流程持续1年。利用SQL server系统进行数据汇总及分析,观察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3结果共调查11家三级甲等医院麻醉中心施行区域麻醉操作病人24754例,包括硬膜外麻醉14106例,蛛网膜下腔麻醉2670例,腰硬联合麻醉4363例,神经阻滞麻醉2748例,其他麻醉960例。在这些病人中共有952例发生了不同类型的神经并发症,包括霍纳氏综合征8例,喉返神经阻滞6例,局麻药毒性反应10例,外周神经损伤8例,心脏骤停1例,血肿1例,抽搐2例,穿刺点疼痛693例,导管折断1例,截瘫1例,马尾综合征1例,头痛116例,异常广泛阻滞1例,暂时性神经根激惹103例。因此区域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3.68%。4结论并发症的发生超出了预期估计,我们猜想这可能与严密的前瞻性设计有关系。同时所有发生并发症的病例都由专门的麻醉医生进行了病例复审,以明确诊断。这次的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临床调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并发症发生数字,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这只是部分的调查结果,该调查研究仍在持续中。二、实验二:人参皂甙RD注射液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的影响1目的探讨提前注射人参皂甙Rd注射液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作用的影响。2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人参皂甙Rd组(R组)和溶剂组(S组)三组,每组十只。监测肢体II导联心电图(ECG),大鼠股动、静脉分别置入24G套管针用来监测动脉血压、备抽取血样和泵注布比卡因。静脉泵注0.5%布比卡因2 mg·kg -1·min –1前30 min, R组大鼠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d注射液30 mg·kg –1, C组和S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同容积生理盐水和Rd溶剂丙二醇。记录各基础参数后,微量泵以2mg·kg-1·min-1速度泵入0.5%布比卡因,密切观察动物,分别记录其发生抽搐、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和心跳停止的时间,并计算布比卡因累积用量。分别在每时间点抽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3结果各组动物血压在泵注布比卡因后均比泵注前升高,心率均明显降低,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时,R组动脉血气氧分压(PO2)为21.92±7.05 kPa,明显高于C组9.85±4.85 kPa。局麻药中毒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及心跳停止时R组的局麻药用量分别为:17.35±1.62, 18.06±5.24,30.01±5.00和40.28±6.65 mg? kg –1,明显大于相应的C组局麻药用量:13.77±1.31, 13.40±4.73,24.24±5.76和32.01±6.58 mg·kg –1(P <0.05)。4结论人参皂甙Rd注射液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布比卡因对大鼠的中枢及心脏毒性。三、实验三:人参皂甙Rd注射液预处理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保护作用部分机制1目的探讨预先给予人参皂甙Rd注射液减轻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作用的部分机制。2方法选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人参皂甙Rd组(R组)和溶剂组(S组)(n = 10)。监测肢体II导联心电图(ECG),异氟醚麻醉下大鼠股动脉置入24G套管针监测动脉血压和备抽取血样,大鼠股静脉置入24G套管针泵注布比卡因。在静脉泵注0.5%布比卡因2 mg·kg-1min–1前30 min,R组大鼠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d注射液30 mg/kg, C组和S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同容积生理盐水和Rd溶剂丙二醇。记录各基础参数,在微量泵泵注0.5%布比卡因2 mg·kg-1·min-1的同时停止吸入麻醉药。观察动物发生抽搐、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和心跳停搏的时间,并计算布比卡因累积剂量,在其泵药前、发生抽搐、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时分别抽取动脉血1ml。提取血清,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NO及NOS活性。3结果R组大鼠布比卡因毒性反应耐受剂量在抽搐、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及心跳停搏四个时间点均明显大于C组。泵注布比卡因后,各组动物NOS活性均比泵注前下降,NO活性在抽搐时比泵注前升高,在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时下降至泵注前水平。局麻药中毒出现抽搐、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时,R组血清NO及NOS活性均明显高于C组和S组。4结论预先给予人参皂甙Rd注射液可明显减轻布比卡因对大鼠的中枢及心脏毒性,其机制可能是提高NO及NOS活性水平。

孙立[5](2010)在《区域麻醉并发症多中心临床调查及其预防措施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现代麻醉已经发展到高预测性和低失败率的水平,对于优秀的麻醉工作者,能成功的实施麻醉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要有能力去预测、认识以及处理麻醉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其中就包括麻醉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区域麻醉是一种经济便捷的麻醉方法,也是现代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CSEA)和臂丛麻醉。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区域麻醉并发症[1],例如:心跳骤停,抽搐,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并发症等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局麻药入血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发生突然,预后不良,后果严重[2]。能够影响区域麻醉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很多如骨质疏松、术前神经系统疾病等[3],麻醉医师能够根据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或操作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没有全国或地区性关于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数字,也没有用标准化的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对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区域麻醉造成的并发症,目前也尚无效果确切、施行简便的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本研究针对全国11家三级甲等医院麻醉中心施行区域麻醉操作的病人进行为期一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不采用任何干预手段,调查区域麻醉几种不同并发症(以神经并发症为主)的发生情况。并且对影响神经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通过大样本推断全国整体区域麻醉并发症临床现状。同时通过构建大鼠局麻药毒性反应模型,研究中药单体人参皂甙RD注射液对于局麻药神经及心脏毒性反应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中药用于临床预防区域麻醉并发症奠定实验基础。一、实验一:多中心区域麻醉并发症临床调查1目的针对全国11家医院临床实施区域麻醉操作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不采用任何干预手段,观察区域麻醉几种不同并发症(以神经并发症为主)的发生情况。2调查方法由临床麻醉医生填写《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记录单》,入选病人标准为临床施行区域麻醉操作病人,每中心设专人进行随访并将调查表录入ACCESS 2003数据库系统。该流程持续1年。利用SQL server系统进行数据汇总及分析,观察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3结果共调查11家三级甲等医院麻醉中心施行区域麻醉操作病人24754例,包括硬膜外麻醉14106例,蛛网膜下腔麻醉2670例,腰硬联合麻醉4363例,神经阻滞麻醉2748例,其他麻醉960例。在这些病人中共有952例发生了不同类型的神经并发症,包括霍纳氏综合征8例,喉返神经阻滞6例,局麻药毒性反应10例,外周神经损伤8例,心脏骤停1例,血肿1例,抽搐2例,穿刺点疼痛693例,导管折断1例,截瘫1例,马尾综合征1例,头痛116例,异常广泛阻滞1例,暂时性神经根激惹103例。因此区域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3.84%。4结论并发症的发生超出了预期估计,我们猜想这可能与严密的前瞻性设计有关系。同时所有发生并发症的病例都由专门的麻醉医生进行了病例复审,以明确诊断。这次的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临床调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并发症发生数字,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这只是部分的调查结果,该调查研究仍在持续中。二、实验二:人参皂甙RD注射液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的影响1目的探讨提前注射人参皂甙Rd注射液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作用的影响。2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人参皂甙Rd组(R组)和溶剂组(S组)三组,每组十只。监测肢体II导联心电图(ECG),大鼠股动、静脉分别置入24G套管针用来监测动脉血压、备抽取血样和泵注布比卡因。静脉泵注0.5%布比卡因2 mg·kg -1·min -1前30 min, R组大鼠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d注射液30 mg·kg -1, C组和S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同容积生理盐水和Rd溶剂丙二醇。记录各基础参数后,微量泵以2mg·kg-1·min-1速度泵入0.5%布比卡因,密切观察动物,分别记录其发生抽搐、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和心跳停止的时间,并计算布比卡因累积用量。分别在每时间点抽取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3结果各组动物血压在泵注布比卡因后均比泵注前升高,心率均明显降低,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时,R组动脉血气氧分压(PO2)为21.92±7.05 kPa,明显高于C组9.85±4.85 kPa。局麻药中毒出现抽搐、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及心跳停止时R组的局麻药用量分别为:17.35±1.62, 18.06±5.24,30.01±5.00和40.28±6.65 mg·kg–1,明显大于相应的C组局麻药用量:13.77±1.31, 13.40±4.73,24.24±5.76和32.01±6.58 mg·kg–1(P <0.05)。4结论人参皂甙Rd注射液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布比卡因对大鼠的中枢及心脏毒性。三、实验三:人参皂甙Rd注射液预处理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保护作用部分机制1目的探讨预先给予人参皂甙Rd注射液减轻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作用的部分机制。2方法选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人参皂甙Rd组(R组)和溶剂组(S组)(n = 10)。监测肢体II导联心电图(ECG),异氟醚麻醉下大鼠股动脉置入24G套管针监测动脉血压和备抽取血样,大鼠股静脉置入24G套管针泵注布比卡因。在静脉泵注0.5%布比卡因2 mg·kg-1min–1前30 min,R组大鼠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d注射液30 mg/kg, C组和S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同容积生理盐水和Rd溶剂丙二醇。记录各基础参数,在微量泵泵注0.5%布比卡因2 mg·kg-1·min-1的同时停止吸入麻醉药。观察动物发生抽搐、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和心跳停搏的时间,并计算布比卡因累积剂量,在其泵药前、发生抽搐、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时分别抽取动脉血1ml。提取血清,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NO及NOS活性。3结果R组大鼠布比卡因毒性反应耐受剂量在抽搐、心律失常、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及心跳停搏四个时间点均明显大于C组。泵注布比卡因后,各组动物NOS活性均比泵注前下降,NO活性在抽搐时比泵注前升高,在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时下降至泵注前水平。局麻药中毒出现抽搐、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 mmHg时,R组血清NO及NOS活性均明显高于C组和S组。4结论预先给予人参皂甙Rd注射液可明显减轻布比卡因对大鼠的中枢及心脏毒性,其机制可能是提高NO及NOS活性水平。

邓兆宏,张正洪,刘靖晶,洪松林,雷泽平[6](2008)在《颈丛深支一点法阻滞相关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颈丛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颈丛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0侧尸体颈部与颈丛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颈丛深支穿刺进针深度:皮肤至第4颈椎横突距离(在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平第4颈椎垂直刺入皮肤)左侧21.0±0.4(18.0—24.0)mm,右侧20.5±0.5(19.0—23.5)mm。获得了与颈丛穿刺相关结构的观测结果。胸膜顶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内侧界距胸骨柄上缘中点,左侧为14.2±0.3(11.0—19.0)mm,右侧为14.5±0.5(10.0—17.0)mm。胸膜顶的外侧界与胸锁关节之间的距离,左侧为55.3±0.6(43.0—70.0)mm,右侧为57.5±0.7(51.5—80.0)mm。胸膜顶的最凸点与锁骨之间的距离,左侧为21.6±0.4(11.0—29.0)mm,右侧为26.5±0.5(11.0—39.0)mm。肺尖与颈正中线的距离,左侧为38.4±0.6(31.0—52.0)mm,右侧为38.3±0.9(31.0—50.0)mm。星状神经节多居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与第1肋颈之间的前方。结论:为颈丛神经阻滞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杨云,王亚杰[7](2007)在《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收治了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7例,现将其麻醉方法的选择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67例患者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70- 88岁。12例为急诊病人,其余为择期手术病人。四肢骨折手术、清创术21例,外科手术35例,甲状腺手术3例,开颅

庄爱成[8](2001)在《颈丛阻滞并发全脊麻1例》文中研究指明

林展,王建新[9](1994)在《一点法颈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切除术》文中研究表明对102倒甲状腺切除采用1.6%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作颈丛一点法阻滞。除2例甲亢病人因麻醉后收缩压(SBP)>25.3kPa,心率(HR)>160bpm而未进行手术外,其余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对比16ml组(A组)及20ml组(B组含1:20万u肾上腺素或麻黄素)麻醉后平均动脉压(MPA)、HR的变化(15min时HR,MAPP<0.05,30min时MAP,P<0.01,HRP<0.05)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药量较为合适(不含肾上腺素或麻黄素),麻醉后BP、HR较为平稳。颈丛一点法具有操作方便,药量少,并发症少等优,避免了为寻找横突和寻找异感而可能刺破椎动脉和全脊麻醉的危险。

李陆军,于淑侠[10](2002)在《地卡因合利多卡因在颈丛阻滞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

二、颈丛阻滞并发全脊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丛阻滞并发全脊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全麻下术中实施神经功能监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序贯法测定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静吸复合麻醉下甲状腺手术神经监测的最大剂量
    一、研究背景
    二、试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序贯法测定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神经监测的最大剂量
    一、研究背景
    二、试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减少全麻药副作用的两种策略区域阻滞和针麻的并发症调查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多中心区域阻滞麻醉并发症的临床调查
    1 参与单位及调查流程
    2 调查项目与内容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针麻的镇静作用和机制
    0 受试者的筛选
    1 仪器设备
    2 实验流程
    3 电针预处理方法
    4 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
    5 功能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6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8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
    3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2 三组患者麻醉相关并发症比较:
讨 论

(4)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临床调查及其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多中心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临床调查
    1 标准
        1.1 参与单位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1.3 调查内容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数据库建立
        2.3 实验流程
        2.4 偏倚控制
    3 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
    4 讨论
实验二 人参皂甙 Rd 注射液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枢 及心脏毒性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局麻药毒性反应模型的建立
        2.3 血流动力学检测
        2.4 局麻药毒性反应时间测定
        2.5 局麻药剂量计算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局麻药毒性剂量结果
        3.2 血流动力学结果
        3.3 血气分析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人参皂甙 Rd 注射液减轻大鼠布比卡因中 枢及心脏毒性作用部分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局麻药毒性反应模型的建立
        2.3 血流动力学检测
        2.4 局麻药毒性剂量测定
        2.5 NO 及NOS 酶活力测定麻药剂量计算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局麻药毒性剂量结果
        3.2 血流动力学结果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区域麻醉并发症多中心临床调查及其预防措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多中心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临床调查
        1 标准
        1.1 参与单位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1.3 调查内容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数据库建立
        2.3 实验流程
        2.4 偏倚控制
        3 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
        4 讨论
    实验二 人参皂甙RD 注射液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局麻药毒性反应模型的建立
        2.3 血流动力学检测
        2.4 局麻药毒性反应时间测定
        2.5 局麻药剂量计算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局麻药毒性剂量结果
        3.2 血流动力学结果
        3.3 血气分析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人参皂甙RD 注射液减轻大鼠布比卡因中枢及心脏毒性作用部分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局麻药毒性反应模型的建立
        2.3 血流动力学检测
        2.4 局麻药毒性剂量测定
        2.5 NO 及NOS 酶活力测定麻药剂量计算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局麻药毒性剂量结果
        3.2 血流动力学结果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颈丛阻滞并发全脊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用于全麻下术中实施神经功能监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研究[D]. 陈永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2]减少全麻药副作用的两种策略区域阻滞和针麻的并发症调查及机制研究[D]. 霍婷婷.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4)
  • [3]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体会[J]. 田立民,陈巍,李万林,张少勇. 陕西医学杂志, 2011(07)
  • [4]区域麻醉神经并发症临床调查及其预防措施研究[D]. 孙立. 第四军医大学, 2009(03)
  • [5]区域麻醉并发症多中心临床调查及其预防措施实验研究[D]. 孙立.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6]颈丛深支一点法阻滞相关结构的研究[J]. 邓兆宏,张正洪,刘靖晶,洪松林,雷泽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03)
  • [7]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选择[J]. 杨云,王亚杰. 贵州医药, 2007(04)
  • [8]颈丛阻滞并发全脊麻1例[J]. 庄爱成.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1(05)
  • [9]一点法颈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切除术[J]. 林展,王建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4(02)
  • [10]地卡因合利多卡因在颈丛阻滞中的临床应用[J]. 李陆军,于淑侠.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19)

标签:;  ;  ;  ;  

颈丛阻滞并发腰麻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