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粘棉混纺针织纱线产品的开发

涤粘棉混纺针织纱线产品的开发

一、涤粘棉混纺针织纱产品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惠林涛[1](2019)在《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转杯纺发展迅速,全球总的转杯纺设备平稳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转杯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转杯纱线新品种的开发迫在眉睫。传统转杯纺技术因分梳辊对纤维原料的通用性不强导致纺制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时会遇到种种困难,这严重制约着转杯纺的发展。为突破传统转杯纺技术的瓶颈,国内外有关学者曾进行过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的探索。本文在前人有关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双分梳转杯纺理论,丰富转杯纱产品种类。分别在改进后的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和传统单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进行多种混纺纱的纺纱实验,综合评估单、双分梳转杯纱的各项性能,验证双分梳转杯纺的技术优势。通过研究分梳辊与纱线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为开发转杯纱线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双分梳转杯纺原理机进行设备改进,通过增加喂给罗拉轴和分梳辊传动龙带实现喂给、分梳的独立控制。分别在单、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纺制不同线密度、不同混纺比例的三种混纺纱,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方法对纱线的各项性能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有效提高混纺纱质量。同时,在分梳辊规格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纤维条的喂给位置对纱线质量无显着性影响。其次,对作为转杯纺关键器材之一的分梳辊进行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探究分梳辊规格和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转杯纺中有关分梳辊的研究理论仍然适用于双分梳转杯纺。根据纤维种类及性能,选择合适的分梳辊规格和转速,有利于提高纱线质量。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35tex涤/棉65/35转杯混纺纱较优的工艺组合,即:左分梳辊规格OK37,右分梳辊规格OK40,左分梳辊转速7000r/min,右分梳辊转速7000r/min。第三,研究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以涤/棉混纺纱为例,通过汉密尔顿指数和纤维环不同部分各类纤维所占比例来进行混合效果的表征。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纱的外观结构与传统转杯纱类似,且不同混纺比例的涤/棉混纺纱外观结构无明显差异。纤维的内外转移程度与混纺比例有关,纤维所占比例越小,优先向内转移。同时,喂给方式对纤维的混合有影响。与传统转杯纺技术相比,双分梳转杯纺技术中纤维在转杯内的混合存在不均匀。最后,基于上文的研究进行纱线新品种的开发。双分梳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的外观纵向呈现两种颜色相间、无序排列的状态,该外观效果与传统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有明显差异。同时,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开发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三组分纱线。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37tex涤纶/棉/粘胶34/33/33的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纺纱工艺参数:转杯转速53787r/min,分梳辊转速6769r/min,设计捻系数416。在三组分纱线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涤纶/锦纶/棉/粘胶25/25/25/25四组分纱线的试纺。纱线开发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线和各类混色纱线的开发。

陈加敏[2](2017)在《毛涤粘混纺面料的回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十三五”规划中,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项重点任务,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就目前而言,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技术还没有重大突破,而且回收的范围仅限于单一或双组分的纤维产品,对三组分或多组分纤维混纺织物的回收利用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以西服中常用的毛涤粘混纺面料为研究对象,釆用化学法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先将面料进行脱色处理,然后将其中的粘胶和羊毛纤维进行溶解并制成粉末,将剩余的涤纶纤维洗净、烘干后直接回用。最后,根据回收的最佳工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判毛涤粘混纺面料的回收价值。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将废旧毛涤粘混纺面料的脱色工艺分为预处理和脱色两部分。预处理阶段又可分为三部分:(1)对回收来的面料进行沸煮消毒;(2)通过三组分分析得出毛涤粘混纺比为30:50:20;(3)用二甲基亚砜(DMSO)对其进行溶胀处理,以织物失重率和K/S值的变化为指标来优化溶胀工艺,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物料比:1:10,溶胀时间:40min,溶胀温度:90℃。经最佳溶胀工艺处理后织物的失重率为3.06%,K/S值为16.906。随后选用双氧水—活化剂脱色体系对毛涤粘混纺面料进行脱色处理,以强力保留率和脱色率为衡量指标,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H2O2浓度、NaOH浓度、温度、时间等参数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脱色工艺为H2O2:15g/L,NaOH:6g/L,TAED:2.5g/L,Na2SiO3:3g/L,JFC:2g/L,温度:75℃,时间:80min,浴比:1:30。此时,织物脱色率为67.71%,强力保留率为95.45%。其次,选择合适的溶剂将毛涤粘混纺面料中的粘胶和羊毛溶解。采用磷酸/多聚磷酸混酸溶剂体系对混纺面料中的粘胶进行溶解,讨论了P2O5含量、固含量、温度等参数的变化对粘胶溶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2O5含量越高,溶解粘胶所需时间越长;固含量越高,时间会先缩短,随后又会缓慢延长;温度升高,溶解时间变短。综合考虑,混酸溶剂体系溶解粘胶的最佳工艺为P2O5含量:74%,固含量:14%,温度:25℃。采用由尿素、亚硫酸氢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组成的还原C体系对混纺面料中的羊毛纤维进行溶解,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法探讨了尿素浓度、亚硫酸氢钠浓度、SDS浓度和时间等参数对羊毛溶解率和角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优化羊毛溶解工艺条件为尿素:400g/L,亚硫酸氢钠:40g/L,SDS:20g/L,时间:6h,浴比:1:20,pH:11。最优溶解方案下的羊毛溶解率和角蛋白的提取率分别是89.53%和49.32%。最后,采用研磨法制得粘胶纤维素粉末和羊毛角蛋白粉末,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主要包括微观形态、回潮率、红外、结晶度和热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得的纤维粉末保留了原有纤维的性能,具有实用价值。并且以回收1kg废旧毛涤粘面料为例,初步构建了回收价值体系,提出回收过程中附加值的估算方法,具体衡量回收利用的经济效果。图38幅,表30个,参考文献111篇。

章友鹤[3](2012)在《主要纱线标准技术要求分析与探讨(上)》文中研究指明对2005年以后发布的国家与行业标准主要纱线的技术要求作了对比分析,指出新的纱线标准比20世纪90年代制订的纱线标准的考核内容与指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变化,企业应通过努力使生产的纱线质量达标。

尹敏[4](2011)在《多组分纤维混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于纺织品的多功能性。利用不同的纤维原料进行多组分混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纤维的优点,实现其性能的互补性。这为开发出具有多功能性能、外观独特的新型多组分纱线以及面料提供了基础。目前,流行面料的新方向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混纺比、合适的生产工艺,从而生产出能够符合市场特殊要求的纱线,这也是纱线开发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根据组成混纺纱中的纤维性能来预测和估计成纱以及最终纺织产品的性能,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各组分纤维的混纺比,从而使获得的纱线和最终产品达到最优化。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对多组分纤维混纺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及思路做了简要的概述;第二部分以细旦抗起球腈纶/维劳夫特/牛奶蛋白纤维多组分混纺纱为例介绍了多组分混纺纱的开发及纺纱工艺分析;第三部分描述了多组分混纺纱生产过程中工艺的控制因素,包括混纺比对混纺纱的影响、混纺比例的确定、原料的混合、纤维在纱线中的排列等;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了细旦抗起球腈纶/维劳夫特/牛奶蛋白纤维多组分混纺纱的性能;从原料的选择与混合,混纺比等方面完善纺纱工艺;从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条干不匀、毛羽等性能指标对多组分混纺纱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五部分概述了其质量检测标准。

赵连英,章友鹤[5](2010)在《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具有调温功能的纤维,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涤纶,竹炭纤维,PTT纤维,海藻纤维,珍珠纤维,大豆蛋白纤维与牛奶蛋白纤维等新型原料及其纱线;分析了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纱线,包括色纺纱,半精纺纱,复合纺纱,花式纺纱及新型纺纱技术生产的产品。

章友鹤[6](2009)在《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文中提出从采用新原料与纺织新工艺入手,对近几年国内外流行的纱线新产品作一分析,旨在使纺织行业调整营销策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抓住市场对高性能、多功能纺织产品的需求,积极采用新型原料与纺纱新工艺,开发新颖纱线,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赵连英,章友鹤[7](2009)在《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具有调温功能的纤维、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涤纶、竹炭纤维、PTT纤维、海藻纤维、珍珠纤维、大豆蛋白纤维与牛奶蛋白纤维等新型原料及其纱线;分析了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纱线,包括色纺纱、半精纺纱、复合纺纱、花式纺纱及新型纺纱技术生产的产品。

章友鹤,王凡能,胡英杰,程四新[8](2014)在《2012—2013年发布的纱线新标准简析(下)》文中研究指明(接上期)(3)涤纶(锦纶)/氨纶包覆丝线标准涤纶(锦纶)/氨纶包覆丝线是一种复合纱线,目前在化纤长丝织物中使用面较广,用这种复合纱线,既可提高织物强度,又可改善织物的弹性恢复性能,提高织物的保形性。该标准由浙江绍兴恒美花式丝有限公司为主起草,江苏张家港恒美纺织公司及浙江亚星纤维有限公司参与制订,标号为FZ/T12040—2013,于2013年12月1日实施,标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标准适于以涤纶或锦纶和氨纶长丝为原料,通过加工组合的合捻丝线或空气包覆丝线。

章友鹤[9](2009)在《转杯纺开发针织纱的情况与相关技术的研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转杯纺快速发展情况,分析了转杯纺生产针织纱的优良性能,并结合国内生产实际对纯棉,纯粘纤针织纱及其混纺纱生产中的主要技术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章友鹤[10](2009)在《转杯纺开发针织纱与相关技术研讨》文中认为对国内外转杯纺快速发展的情况作了介绍,分析了转杯纺生产针织纱的优良性能,并结合国内生产实际对纯棉,纯粘纤针织纱及其混纺纱生产中的主要技术进行了探讨。阐述如何积极开发转杯纺针织的新产品,扩大应用领域,以适应针织服装发展的需要。

二、涤粘棉混纺针织纱产品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涤粘棉混纺针织纱产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转杯纱开发现状
    1.3 转杯纺成纱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
        1.3.1 转杯纺成纱质量控制
        1.3.2 转杯纺工艺优化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双分梳转杯纺特点及其成纱性能研究
    2.1 双分梳转杯纺成纱系统
    2.2 单、双分梳转杯纱性能对比
        2.2.1 涤/棉混纺纱
        2.2.2 涤/粘混纺纱
        2.2.3 棉/大麻混纺纱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梳辊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1 分梳辊规格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2 分梳辊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试验因素及水平选择
        3.3.2 正交试验方案
        3.3.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最佳工艺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纺比例及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研究
    4.1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混合效果的研究
        4.1.1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4.1.2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的外观结构研究
        4.1.3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4.2 不同喂给方式T/C混纺纱混合效果的研究
        4.2.1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4.2.2 不同喂给方式T/C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分梳技术的转杯纺纱线产品开发
    5.1 纱线产品开发说明
    5.2 纱线产品开发
        5.2.1 涤纶/粘胶混色纱线的开发
        5.2.2 涤纶/棉/粘胶三组分纱线的开发
        5.2.3 涤纶/锦纶/棉/粘胶四组分纱线的开发
    5.3 涤纶/棉/粘胶三组分纱线工艺优化
        5.3.1 试验方案的设计
        5.3.2 有效回归方程的求解
        5.3.3 等高线分析
        5.3.4 最优值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混纺纤维条的制备
附录二 分梳辊规格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三 分梳辊规格对棉/大麻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四 分梳辊转速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五 分梳辊转速对棉/大麻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致谢

(2)毛涤粘混纺面料的回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现状
        1.2.1 国内外废旧纺织品回收现状
        1.2.2 国内外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技术现状
    1.3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方法
    1.4 化学法制备再生纤维及其应用
        1.4.1 纤维素的再生及其应用
        1.4.2 角蛋白的再生及其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废旧毛涤粘混纺面料脱色工艺与结果分析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
        2.2.1 失重率
        2.2.2 脱色率
        2.2.3 强力保留率
    2.3 织物清洁与消毒
    2.4 织物组分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2.4.3 组份测定结果
    2.5 单因素法优化DMSO溶胀工艺
        2.5.1 物料比
        2.5.2 溶胀温度
        2.5.3 溶胀时间
    2.6 单因素法优化H_2O_2/TAED脱色工艺
        2.6.1 H_2O_2浓度
        2.6.2 TAED浓度
        2.6.3 NaOH浓度
        2.6.4 Na_2SiO_3浓度
        2.6.5 JFC浓度
        2.6.6 温度
        2.6.7 时间
    2.7 正交试验法优化H_2O_2/TAED脱色工艺
    2.8 本章小结
3 废旧毛涤粘混纺面料的溶解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粘胶纤维的溶解
        3.2.1 溶解机理
        3.2.2 无水磷酸体系的制备
        3.2.3 单因素法优化粘胶溶解工艺
        3.2.4 电镜分析
        3.2.5 红外光谱分析
    3.3 羊毛纤维的溶解
        3.3.1 溶解机理
        3.3.2 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
        3.3.3 响应面试验设计法优化羊毛溶解工艺
        3.3.4 各因素二次方模型预测响应面图
        3.3.5 结果与讨论
        3.3.6 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再生纤维粉末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2 粉末的制备
        4.2.1 粘胶纤维素粉末的制备
        4.2.2 羊毛角蛋白粉末的制备
    4.3 性能与测试
        4.3.1 微观形态分析
        4.3.2 回潮率测试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3.5 热学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观形态分析
        4.4.2 回潮率测试
        4.4.3 X射线衍射分析
        4.4.4 红外光谱分析
        4.4.5 热学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废旧毛涤粘混纺面料回收再利用综合效益评估
    5.1 化学法回收毛涤粘混纺面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经效指标
        5.2.1 数据收集
        5.2.2 数据统计与换算
    5.3 环境指标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3)主要纱线标准技术要求分析与探讨(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纯棉纱线标准
    1.1 棉本色纱线
    1.2 针织用棉本色纱
    1.3 精梳棉本色缝纫专用纱线
    1.4 精梳棉本色紧密纺纱线
    1.5 气流纺棉本色纱
    1.6 天然彩色棉纱线
        1.6.1 精梳天然彩色棉纱线
        1.6.2 天然彩色棉气流纺纱
2 涤棉混纺纱线标准
    2.1 精梳涤棉混纺本色纱线
    2.2 精梳棉涤混纺本色纱
    2.3 普梳涤棉混纺本色纱线

(4)多组分纤维混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组分纤维混纺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
    1.3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多组分纤维混纺纱的开发
    2.1 多组分纱线的原料选择
    2.2 抗起球腈纶/维劳夫特/牛奶蛋白纤维混纺纱的开发
        2.2.1 纱线各组分的分析
        2.2.2 纤维的介绍
        2.2.3 纤维的物理性能
    2.3 纺纱工艺分析
        2.3.1 纺纱工艺路线
        2.3.2 混合方法
        2.3.3 预处理
        2.3.4 牛奶纤维和腈纶纤维清梳主要工艺原则
        2.3.5 维劳夫特纤维纺纱工艺
    2.4 小结
第三章 多组分混纺纱的工艺控制
    3.1 混纺比对混纺纱的影响
        3.1.1 混纺比对混纺纱强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3.1.2 混纺比对条干影响的理论分析
        3.1.3 混纺比对毛羽的影响
    3.2 混纺比例的确定
        3.2.1 根据产品用途和质量要求确定混纺比
        3.2.2 根据纤维的强伸度确定混纺比
    3.3 混纺比的控制
    3.4 纤维在纱线中的排列
        3.4.1 纤维在纱线中的转移
        3.4.2 纺纱方法和纤维转移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多组分混纺纱的性能研究及评价
    4.1 纱线基本性能测试
        4.1.1 成纱强力
        4.1.2 毛羽
        4.1.3 条干均匀度
        4.1.4 纱线捻度
    4.2 纱线质量评价指标
        4.2.1 捻度
        4.2.2 重量偏差
        4.2.3 条干均匀度
        4.2.4 强力
    4.3 成纱性能测试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质量检测标准
    5.1 制定依据
    5.2 内容特点
        5.2.1 产品的分类和标识
        5.2.2 规范范性引用文件
    5.3 标准重量
    5.4 技术要求
    5.5 试验方法
        5.5.1 试验条件
        5.5.2 试验周期
        5.5.3 试样
        5.5.4 试验方法
    5.6 成包重量
    5.7 试验结果的表示
第六章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纱线
    1.1 色纺纱工艺与产品
        1.1.1 色纺纱的大类品种:
        1.1.2 色纺纱的生产特点:品种多、批量小、变化大 (混比系根据后加工的要求而变化) , 往往一个车间要同时生产不同混比的多种色纺纱, 故对车间现场管理, 尤其是分批、分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1.3 色纺纱技术要点:要保持色纺纱的质量稳定必须抓好4个环节:
    1.2 半精纺工艺及产品
        1.2.1 半精纺工艺目前采用的设备大都是毛纺和棉纺设备的有机结合, 将毛纺技术与棉纺技术融为一体。
        1.2.2 半精纺工艺在原料应用上既能加工棉、绒 (羊绒、兔绒) 毛、麻、丝等天然纤维;
        1.2.3 目前半精纺工艺生产品种主要有5大类:
        1.2.4 半精纺纱线生产技术要点:
    1.3 复合纺纱工艺与产品
        1.3.1 赛络纺 (Siro) :
        1.3.2 赛络菲尔纺 (Sirofil) :
        1.3.3 包芯纺:
        1.3.4 包缠纱 (又叫包覆纱) :它是以长丝或短纤为芯纱, 外包另一种长丝或短纤纱, 与包芯纱不同点是
    1.4 花式纺纱技术与产品开发
        1.4.1 竹节纱:
        1.4.2 段彩纱:
    1.5 新型纺纱技术与产品开发
        1.5.1 转杯纺技术:
        1.5.2 喷气纺与喷气涡流纺技术:
2 流行的功能纤维及纱线分析
    2.1 具有调温功能纤维
    2.2 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涤纶纤维
    2.3 聚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竹炭纤维
    2.4 集诸多优良特性PTT纤维
    2.5 海藻纤维
    2.6 珍珠纤维
    2.7 大豆蛋白纤维与牛奶蛋白纤维

(8)2012—2013年发布的纱线新标准简析(下)(论文提纲范文)

2 新型纺纱线新标准
    2.1 转杯纺纱线标准
        (1)转杯纺棉本色纱
        (2)转杯纺棉色纺纱
        (3)转杯纺粘胶纤维本色纱
        (4)转杯纺大麻本色纱与大麻涤纶混纺本色纱标准
    2.2 喷气涡流纺纱线标准
        (1)喷气涡流纺粘纤纯纺及涤粘混纺本色纱标准
        (2)喷气涡流纺粘纤色纺纱标准
        (3)喷气涡流纺涤粘混纺色纺纱标准
3 结语

四、涤粘棉混纺针织纱产品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D]. 惠林涛. 东华大学, 2019(01)
  • [2]毛涤粘混纺面料的回收技术研究[D]. 陈加敏.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1)
  • [3]主要纱线标准技术要求分析与探讨(上)[J]. 章友鹤. 现代纺织技术, 2012(03)
  • [4]多组分纤维混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D]. 尹敏. 青岛大学, 2011(06)
  • [5]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A]. 赵连英,章友鹤. 第十六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6]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J]. 章友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7]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J]. 赵连英,章友鹤. 纺织导报, 2009(04)
  • [8]2012—2013年发布的纱线新标准简析(下)[J]. 章友鹤,王凡能,胡英杰,程四新. 纺织导报, 2014(05)
  • [9]转杯纺开发针织纱的情况与相关技术的研讨[A]. 章友鹤. 海峡两岸新型纺纱技术和纤维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9
  • [10]转杯纺开发针织纱与相关技术研讨[J]. 章友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涤粘棉混纺针织纱线产品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