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PA和PAI-1在各类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毛娜[1](2019)在《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筛选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活化成纤维细胞有关的差异蛋白,以期为研究矽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贴壁法体外原代培养Wistar大鼠肺成纤维细胞,采用TGF-β1(5 ng/ml)诱导其活化,分为对照组、TGF-β1诱导组。采用iTRAQ技术标记蛋白样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对标记的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筛选对照组与TGF-β1诱导组中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HOPE-MED8050动式染尘控制系统构建矽肺大鼠模型,分为对照24周组(control 24 w)、矽肺模型24周组(silicosis 24 w)。体外培养来源于对照24周组和矽肺模型24周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构建针对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VLDLR)、多配体蛋白聚糖2(Syndecan-2,SDC2)的基因沉默载体并转染入人胚肺成纤维(MRC-5)细胞中,筛选有效沉默序列后分为: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VLDLR基因沉默组(VLDLRsiRNA#3)、SDC2基因沉默组(SDC2siRNA#3)、阴性对照+TGF-1诱导组(NC+TGF-β1)、VLDLR基因沉默+TGF-β1诱导组(VLDLRsiRNA#3+TGF-β1)、SDC2基因沉默+TGF-β1诱导组(SDC2siRNA#3+TGF-β1)。VG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型胶原[Collagen alpha-1(V)chain,pro COL V]、XI型胶原[Collagen alpha-1(XI)chain,pro COL XI]、VLDLR、SDC2的表达与定位。免疫印迹法检测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pro COL 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pro COL V、pro COL XI、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protein 1,VCAM1)、内质网跨膜蛋白214(Transmembrane protein 214,TM214)、VLDLR、SDC2的表达。结果1 iTRAQ技术共鉴定出1648个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较,TGF-β1诱导组有196个差异蛋白表达变化≥1.20倍,其中20个差异蛋白表达变化≥1.50倍(13个上调蛋白,7个下调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与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等多方面功能有关。2 VG染色结果显示,对照24周组肺组织肺泡壁薄,结构清晰完整,且无胶原沉积,模型24周组肺组织可见肺泡壁明显增宽,并有较多的细胞性和纤维性矽结节形成以及红色胶原沉积。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24周组相比较,矽肺模型24周组pro COL V、pro COL XI、VLDLR、SDC2阳性表达明显增强,多表达于矽结节以及间质纤维化区域。4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矽肺模型24周组肺组织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VCAM1、VLDLR和SDC2表达上调,分别为对照24周组11.09倍、27.17倍、7.03倍、3.61倍、12.16倍、2.39倍和21.12倍,而TM214无差异表达变化。在原代培养模型组24周矽肺大鼠成纤维细胞中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VCAM1、VLDLR和SDC2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对照24周组6.16倍、5.63倍、29.34倍、13.74倍、4.09倍、80.58倍和4.06倍,而TM214无差异表达变化。5细胞转染实验:(1)Western blot结果可见,转染VLDLR、SDC2沉默质粒序列于MRC-5细胞中发现,与NC组相比较,VLDLRsiRNA#3有明显沉默效果,VLDLR的表达降至NC组6.65%;同样,与NC组相比较,SDC2siRNA#3有明显沉默效果,SDC2的表达降至NC组21.14%。(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LDLRsiRNA#3组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下调,分别降至NC组32.57%、42.55%、60.85%和16.65%;同样,SDC2siRNA#3组pro COL I、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下调,分别降至NC组5.43%、19.41%和8.13%,而α-SMA无差异表达变化。(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VLDLR转染实验中,与NC组相比较,NC+TGF-β1诱导组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上调,分别为NC组3.78倍、3.71倍、12.38倍和10.78倍,VLDLRsiRNA#3+TGF-β1诱导组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的表达明显下调,分别降至NC+TGF-β1诱导组的73.66%、55.70%、22.47%和50.06%;同样在SDC2转染实验中,NC+TGF-β1诱导组pro COL I、α-SMA、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较NC组明显上调,SDC2siRNA#3+TGF-β1诱导组pro COL I、pro COL V、pro COL XI表达明显下调,分别降至NC+TGF-β1诱导组的44.95%、32.04%和37.63%,而α-SMA无差异表达变化。结论1 iTRAQ技术筛选出了196个与TGF-β1介导成纤维细胞活化有关的差异蛋白,其中pro COL V、pro COL XI、VCAM1、VLDLR和SDC2可能参与了矽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2基因沉默VLDLR、SDC2可在基础水平和TGF-β1诱导条件下抑制MRC-5细胞中胶原的合成。图14幅;表20个;参141篇。
刘梦君[2](2018)在《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NG)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中TGF-β1浓度变化,从免疫调节及抑制肾小球纤维化角度探讨“降浊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作用机制。方法:1.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对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肾炎康复片合雷公藤多苷片”;试验组亦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降浊汤”;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观察两组患者血常规、补体C3、补体C4、肝功能、血脂、肾功能、电解质、24h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TGF-β1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疗效的差异。3.观察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方面的变化,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量化,并分析疗效。结果:计划调查64例,实际调查了60例,过程中剔除、脱落共4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1.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后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补体C3、补体C4、血脂、肾功、24h UTP的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补体C3、补体C4、血脂(CHOL、TG、L-DLC、H-DLC)、UA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 UT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TGFβ-1、CRP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GFβ-1、CRP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总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各症状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降浊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血清TGFβ-1、CRP水平,尤其对中医症状改善明显。提示降浊汤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GFβ-1、CRP水平来调节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的免疫紊乱状态、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改善症状、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目的。
俞娅芬[3](2016)在《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体内有多条应激应答信号通路,在机体适应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丝裂酶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作为其中重要的调节细胞反应的信号通路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是MAPK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位于P38和JNK(c-JUN N-terminal kinase)的上游并经磷酸化反应激活它们。多种应激损伤及促炎因子(H202,TNF-α,缺血再灌注及化疗药物等)均可激活ASK1,而活化的ASK1又依次激活MKK3/MKK6-P38及MKK-4/MKK7-JNK激酶途径,对应激做出应答或促使细胞凋亡。体外研究结果表明,活化的ASK1可启动多种生物学反应过程,包括不同种类细胞的凋亡,炎症,分化及生存。野生型ASK1的过度表达或组成上活性突变产物可诱导各类细胞的凋亡。有研究进一步发现,小鼠ASK1基因的破坏可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氧化应激诱导的各种细胞凋亡水平,这表明ASK1是各种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知,ASK1的激活在神经、心血管、肿瘤等多种疾病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表明,大鼠梗阻性肾病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ASK1/P38信号通路激活,在肾脏炎症,凋亡及纤维化发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SK1在缺血再灌注导致的急性肾损伤模型中同样被激活,阻断ASK1能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的表达水平并改善肾功能。在糖尿病肾病模型中,已有的研究报道阻断ASK1的激活及P38的磷酸化,可以减轻肾小球硬化,减少肾小球损伤。FOGO教授的前期研究发现,在5/6肾切除大鼠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模型中,倍量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依那普利可明显改善肾功能,但长期随访中并未发现依那普利可以明显延缓或逆转肾脏病的进展。因此研究多途径治疗方法来延缓CKD进展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们提出ASK1抑制剂(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 inhibitor,ASK-1I)与依那普利(ACEI)联合使用,观察单独用药与联合治疗对CKD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的肾保护作用目的:研究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的肾保护作用。方法:48只5/6肾切除大鼠饲养8周后平均分四组:(1)对照组(CONT)(2)ASK1抑制剂组(GS-444217,ASK-1I)(3)依那普利组(Enalapril,ENA)(4)ASK1抑制剂+依那普利组(ASK-1I+ENA)。0周、8周、12周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安静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 creatinine ratio,ACR)、血肌酐、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8周、12周大鼠肾组织制作病理片测定肾小球硬化指数(sclerosis index,SI)。结果:1.所有大鼠8周后均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肾小球硬化和血肌酐升高,血Ccr下降;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ASK1抑制剂组的血压下降变化幅度不大,依那普利组及ASK1抑制剂+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组血压有明显下降(P<0.05);2.与对照组比较,12周时联合干预组尿AC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依那普利组和联合干预组大鼠尿ACR变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4周后ASK1抑制剂组和联合干预组的大鼠肌酐清除率变化呈正性增长,提示肾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和依那普利组的肌酐清除率变化呈负性增长,提示肾功能进一步恶化;4.单独干预治疗组减轻了肾小球硬化指数变化,联合干预组部分逆转了肾小球硬化的进展。12周时联合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肾小球硬化指数显着减少,肾小球硬化指数变化率呈负性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K1抑制剂联合依那普利作用于5/6肾切除大鼠,可以明显降低血压和蛋白尿,改善肾功能,部分逆转肾小球硬化,与单用依那普利或ASK1抑制剂相比,有更好的肾保护作用。第二部分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肾保护的机制研究第一篇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目的:研究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CKD大鼠的肾保护作用,探讨其对氧化应激途径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WT1、ED1水平。Western-blot测定各组肾组织中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 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尿DNA/RNA氧化损伤指标。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依那普利和ASK1抑制剂单独干预组均不能改善WT1染色阳性细胞密度,而联合干预组可以明显提高WT1染色阳性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时依那普利组能明显降低肾小球内的ED1阳性面积,抑制巨噬细胞在肾小球内浸润,而ASK1抑制剂组肾小球内的ED1阳性面积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联合干预组有抑制尿DNA/RNA氧化损伤标志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结果。4.与对照组相比,依那普利及ASK1抑制剂单独干预均没有降低GAPDH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依那普利组GAPDH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反而升高,而联合干预组明显降低了GAPDH的蛋白子表达水平(P<0.05)。结论: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足细胞,降低巨噬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起到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第二篇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MAPK通路调控的影响目的:为进一步研究ASK1在MAPK通路中的作用,我们检测ASK1下游信号P38、JNK的磷酸化水平,同时检测大鼠肾脏的凋亡细胞水平,进而推断其相关机制。方法:TUNEL法比较各组凋亡细胞水平,Western-blot测定各组P38、JNK。结果:1.ASK1抑制剂单独干预组和联合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可明显降低P38、JNK的磷酸化水平,尤其是P38磷酸化水平,抑制非常完全,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各干预组对肾小球凋亡细胞均无减少,联合干预组及ASK1抑制剂组较依那普利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少肾小管间质凋亡细胞水平,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作用于5/6肾切除大鼠,通过抑制MAPK通路下游的P38、JNK磷酸化,减少细胞凋亡,起到更好的肾保护作用。第三篇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TGF-β/Smad3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Western-blot法测定各组肾组织中TGF-β/Smad3信号通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Type I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的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依那普利组和ASK1抑制剂单独干预组和联合干预组肾组织中PAI-1的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ASK1抑制剂单独干预组和两者联合干预组肾组织中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依那普利和ASK1抑制剂单独干预组肾组织中CTGF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而联合干预组肾组织中CT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干预组是通过抑制TGF-β/smad3通路,减轻促纤维化因子CTGF的表达,降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酶抑制物PAI-1表达,起到更好的延缓肾纤维化的作用。结论1、ASK1抑制剂联合依那普利作用于5/6切除肾小鼠,可以降低蛋白尿、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甚至部分逆转肾小球硬化。2、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单用或联合使用可抑制MAPK下游的P38、JNK磷酸化,减轻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及足细胞损伤,抑制TGF-β/smad3通路,降低肾脏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进而逆转肾小球硬化,比依那普利或ASK1抑制剂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肾保护作用。
郭倩[4](2016)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电荷屏障的变化及化瘀通络中药不同配伍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方案。中医药是我国临床医疗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多数中医肾病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除糖尿病原有的“气阴两虚”外,“瘀血阻络”可能是该病病机之关键。经临证反复筛选,化瘀通络中药已成为我们治疗糖尿病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证实,原尿的形成必须通过肾小球的内皮细胞、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和足细胞,这三层结构称为肾小球滤过屏障。肾小球滤过屏障具有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功能,任一屏障功能损伤均会产生蛋白尿。正常状态下,带阴电荷的血浆白蛋白几乎完全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屏障,而当滤过屏障阴电荷减少时,即使其结构完整,也会出现蛋白尿。本研究拟通过瘀血阻络证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及DN肾损伤相关检测验证化瘀通络中药治疗DN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并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探讨化瘀通络中药对DN蛋白尿的治疗作用是否与保护肾小球电荷屏障有关,以及化瘀通络中药不同配伍对DN作用的差异。方法:1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瘀血阻络证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干预作用75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选取10只做为正常对照组(C组),其余大鼠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造模大鼠按照35mg/kg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72小时后测随机血糖≥16.7mmol/L者为糖尿病造模成功。将成模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15只,全方组(Q组,由丹参、川芎、地龙、水蛭、全蝎组成)15只,化瘀组(h组,由丹参、川芎组成)15只,通络组(t组,由地龙、水蛭、全蝎组成)15只。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中药给药量:丹参1.35g/kg、川芎1.08g/kg、地龙0.9g/kg、水蛭0.54g/kg、全蝎0.54g/kg;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饮用水灌胃。每日1次,共16周。第16周末大鼠尾静脉取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麻醉状态下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糖、血脂、血常规、血凝,并留取血液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含量。2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干预作用9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选取10只做为正常对照组(c组),其余大鼠造模方法同前。将成模大鼠7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15只,厄贝沙坦组(irbesartan,i组)14只,全方组(q组)15只,化瘀组(h组)15只,通络组(t组)15只,干预方法同前。注射stz72h后(0周)及给药第2、4、8、12、16周末记录各组大鼠进食量,饮水量,代谢笼收集大鼠24h尿液,elisa法检测尿蛋白浓度。第16周末,大鼠称体重,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肝肾功能;取出右肾称重,将部分肾组织分别放入faa固定液和4%戊二醛固定液中,待行光镜和透射电镜病理学检测。3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电荷屏障的干预作用90只sd大鼠造模及干预方法同前。第16周末留取大鼠随机尿,麻醉大鼠后,腹主动脉取血,留取肾皮质冻存,采用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hspg、hpa、pcx、glepp1表达;取部分肾皮质置于4%中性甲醛固定液中,待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将右肾下极浸泡在阳离子示踪剂0.5%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中,透射电镜检测gbm阴离子位点(anionicsites,as)。4化瘀通络中药对高糖环境下足细胞电荷屏障相关蛋白的干预作用33℃、含γ-干扰素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小鼠足细胞,当足细胞增殖至足够数量时,更换为不含γ-干扰素的培养基,置于37℃培养箱使细胞分化。依照mtt法筛选出的化瘀通络中药含药血清最佳浓度,将足细胞分为正常糖组(ng组)、高糖组(hg组)、高渗组(mg组)和中药组(zg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干预24h、48h、72h后,收集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足细胞pcx、glepp1表达。结果:1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瘀血阻络证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干预作用1.1大鼠一般情况注射stz72h内造模大鼠死亡3只,2只血糖不达标,予以剔除。灌胃16周内,m组、q组、h组各有3只,t组2只大鼠血糖自行恢复,予以剔除;各组大鼠死亡情况为c组1只,m组5只,q组3只,h组4只、t组3只。1.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c组大鼠hba1c均<3.0%;与c组相比,造模各组hba1c均升高;造模各组之间hba1c无统计学差异(p≥0.05)。1.3空腹血糖、血脂检测与c组相比,造模各组fbg均显着升高(p<0.01);造模各组之间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造模各组cho均显着升高(p<0.01);造模各组之间cho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tg升高(p<0.01);与m组相比,q组、h组、t组tg均下降(p<0.05);q组、h组、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hdl-c升高(p<0.01);与m组相比,q组、h组h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t组hdl-c下降(p<0.05)。与c组相比,m组ldl-c升高(p<0.01);与m组相比,q组、t组ldl-c下降(p<0.05),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vldl-c升高(p<0.01);与m组相比,q组、h组、t组vldl-c均下降(p<0.01或0.05);与q组相比,h组、t组vldl-c均升高(p<0.05)。1.4血小板参数检测各组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mpv增大(p<0.05);与m组相比,q组、h组、t组mpv减小(p<0.05);q组、h组、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pc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pdw增大(p<0.05);与m组相比,q组pdw减小(p<0.05),h组、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5血凝检测与c组相比,m组大鼠pt明显缩短(p<0.01),q组、t组较m组延长(p<0.05);与c组相比,各组大鼠inr均明显降低(p<0.01),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m组大鼠aptt明显缩短(p<0.01),q组较m组延长(p<0.05);各组大鼠tt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fib水平升高(p<0.05),造模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m组大鼠at-iii活性明显降低(p<0.01),q组、h组、t组较m组升高(p<0.05)。1.6elisa检测血浆vwf、cd62p含量与c组相比,m组大鼠血浆vwf明显升高(p<0.01),q组、h组、t组较m组降低(p<0.05),q组、h组、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大鼠血浆cd62p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m组相比,q组、h组、t组减少(p<0.05);与q组相比,h组增多,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干预作用2.1大鼠一般情况与同时间点c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均显着增加(p<0.01);造模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e)检测dm成模3天后检测各组大鼠24hupe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周末与同时间点c组相比,m组24hupe升高(p<0.05);与同时间点m组相比,i组、q组降低(p<0.05)。第4周末与同时间点c组相比,造模各组24hupe均升高(p<0.01或0.05);与同时间点m组相比,i组、q组降低(p<0.05)。第8周末与同时间点c组相比,造模各组24hupe均升高(p<0.01或0.05);与同时间点m组相比,各治疗组降低(p<0.05)。第12、16周末与同时间点c组相比,造模各组24hupe均显着升高(p<0.01);与同时间点m组相比,各治疗组降低(p<0.05);与同时间点i组相比,q组降低(p<0.05);与同时间点q组相比,h组、t组升高(p<0.05)。2.3肝功能、肾功能检测各组大鼠tp、alb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scr显着升高(p<0.01);与m组相比,q组降低(p<0.05),i组、h组、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造模各组bun均显着升高(p<0.01);造模各组之间bun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ua显着升高(p<0.01);与m组相比,q组、t组降低(p<0.05),i组、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体重、肾重及肾脏肥大指数(ki)比较造模各组大鼠体重均显着低于c组(p<0.01);造模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大鼠肾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造模各组ki均显着升高(p<0.01);与m组相比,q组、t组降低(p<0.05),i组、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5光镜观察结果c组大鼠肾组织结构正常;m组大鼠肾小球肥大,肾小囊呈裂隙状,甚至出现球囊粘连,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与m组相比,各治疗组病理改变减轻;各治疗组间比较,h组病理表现略重于其它三组。2.6透射电镜观察结果c组大鼠肾组织结构清晰;m组肾小球基底膜均质增厚,足细胞足突融合,系膜基质增生。与m组比较,各治疗组病理改变减轻;各治疗组间比较,h组病理表现略重于其它三组。与c组相比,m组肾小球基底膜显着增厚(p<0.01);与m组相比,各治疗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均减轻(p<0.01或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h组增厚程度重于其它三组(p<0.05)。3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电荷屏障的干预作用3.1real-timepcr检测肾组织hspg,hpa,pcx,glepp1mrna表达各组大鼠肾组织hspg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hpamrna表达显着增多(p<0.01);与m组相比,i组、q组、t组减少(p<0.05),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pcxmrna表达减少(p<0.05);与m组相比,i组、q组增多(p<0.05),h组、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glepp1mrna表达减少(p<0.05);与m组相比,各治疗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hspg,hpa,pcx,glepp1蛋白表达hspg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基质,各组大鼠肾组织hspg核心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hpa在c组大鼠肾小球无明显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呈低表达;与c组相比,hpa在m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明显增加,并且在肾小球内皮细胞表达;与m组相比,i组、q组、t组hpa表达均减少,h组无明显差异。pcx,glepp1是足细胞的特异性蛋白。与c组相比,m组pcx,glepp1表达减少;与m组比较,i组、q组pcx,glepp1表达增多,h组、t组无明显差异。3.3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hpa,pcx,glepp1蛋白表达与c组相比,m组hpa蛋白表达显着增多(p<0.01);与m组相比,i组、q组、t组减少(p<0.05),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pcx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m组相比,i组、q组增多(p<0.05),h组、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m组glepp1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m组相比,i组、q组增多(p<0.05),h组、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4elisa检测各组大鼠尿pcx含量与c组相比,m组大鼠尿pcx含量显着增多(p<0.01);与m组相比,各治疗组尿pcx含量均减少(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i组、q组、t组尿pcx含量少于h组(p<0.05)。3.5透射电镜检测肾小球基底膜阴离子位点与c组相比,m组大鼠gbm上阴离子位点显着减少(p<0.01);与m组相比,i组、q组、t组as增多(p<0.05),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化瘀通络中药对高糖环境下足细胞电荷屏障相关蛋白的干预作用4.1足细胞鉴定分化成熟的足细胞呈树枝状,细胞核表达足细胞特异性蛋白wt-1。4.2mtt法筛选最佳药物浓度与同时间点ng组相比,hg组od值均明显降低(p<0.01),m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间点hg组相比,24h后各给药组od值均升高(p<0.05),但不同含药血清浓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8h、72h后5%、10%、15%含药血清组od值高于2.5%含药血清组(p<0.05),且5%、10%、15%含药血清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以5%含药血清浓度用于后续实验。4.3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足细胞pcx、glepp1蛋白表达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pcx、glepp1均表达于足细胞膜,ng组与mg组pcx、glepp1表达无明显差异;与ng相比,hg组pcx、glepp1表达均明显减少;与hg组相比,zg组pcx、glepp1表达均有所增加。4.4real-timepcr检测足细胞pcx、glepp1mrna表达ng组与mg组pcx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间点ng组相比,hg组pcx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同时间点hg组相比,zg组pcxmrna表达增加(p<0.01)。ng组与mg组glepp1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间点ng组相比,hg组glepp1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同时间点hg组相比,含药血清干预24h,48h后glepp1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72h后glepp1mrna表达增加(p<0.05)。4.5westernblot检测足细胞pcx、glepp1蛋白表达ng组与mg组pcx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间点ng组相比,hg组pcx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同时间点hg组相比,含药血清干预24h后pcx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48h、72h后pcx蛋白表达增加(p<0.05)。ng组与mg组glepp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间点ng组相比,hg组glepp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同时间点hg组相比,zg组glepp1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1以高糖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stz复制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逐渐出现蛋白尿及DN肾脏病理学改变。且模型大鼠存在脂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异常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符合中医瘀血阻络证改变。2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能改善DN大鼠瘀血阻络状态,并能减少DN大鼠尿蛋白,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延缓肾脏病进展,与厄贝沙坦作用相似。3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减少DN大鼠尿蛋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肾脏HPA过表达,上调足细胞PCX、GLEPP1表达,维持肾小球电荷屏障完整性有关。4体外实验也证实与高糖培养的足细胞相比,高糖加5%化瘀通络中药含药血清干预能上调PCX、GLEPP1表达,减少足细胞表面阴电荷丢失。5综合分析,化瘀中药与通络中药都有一定的改善DN瘀血阻络证的作用,通络中药对于肾脏的保护作用优于化瘀中药。化瘀通络中药全方优于化瘀中药与通络中药单独应用,化瘀中药与通络中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赵怡[5](2014)在《前沿亲和色谱—质谱联用筛选五味活血化瘀中药中作用于PAI-1的活性成分》文中提出目的:1.从丹参、三七、红花、川芎、莪术五种活血化瘀中药中筛选作用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目标成分。2.通过分析各提取物与PAI-1蛋白柱的相互作用,从PAI-1蛋白的水平探讨丹参、三七、红花、川芎、莪术五味中药活血化瘀的可能作用机制。3.考察目标成分对PAI-1蛋白活性的直接影响,探讨其对PAI-1蛋白的可能作用。4.从细胞水平考察目标成分对正常状态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及模型组中HMC分泌PAI-1蛋白的影响。方法:1.采用前沿亲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FAC-MS)筛选五味活血化瘀中药中作用于PAI-1蛋白目标成分。丹参、三七、红花、川芎、莪术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五个极性部位作为筛选样品,以柯里拉京为阳性对照,找出在PAI-1亲和柱上与柯里拉京保留时间相近或更长的目标成分群,通过分析及用相应的对照品验证,确立目标成分,并测定其解离常数。2.采用目标成分与PAI-1蛋白直接作用的方法,观察其对PAI-1蛋白活性的影响。将 PAI-1 蛋白标准品溶液与 5 u g/mL、10 μ g/mL、20 μ g/mL、40 μ g/mL、80 μ g/mL浓度的目标成分在37℃共同孵育45min,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目标成分对PAI-1蛋白活性的影响。3.建立细胞模型,.在细胞水平进行目标成分对PAI-1蛋白活性影响的研究。培养HMC,分为四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和正常给药组。模型组和模型给药组用5ng/mL的TGF-β 1蛋白干预造模。两个给药组均加入5 u g/mL、10μg/mL、20μg/mL、40μg/mL、80μg/mL 浓度的目标成分。培养 48h,MTT 法检测 HMC细胞增殖情况。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PAI-1蛋白的活性及含量。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目标成分对各组HMC细胞产生的PAI-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FAC-MS法筛选的实验结果:FAC-MS法能够很好的利用蛋白亲和柱将各个样品中的成分按亲和力强弱进行区分,筛选出一系列比柯里拉京保留时间更长的目标化合物。其中具有保留性好的化合物以丹参最多,其次是川芎、莪术、红花、三七。丹参、川芎、红花以乙酸乙酯部位居多,其次是正丁醇部位。莪术和三七则是以石油醚部位居多。通过与对照品比对,已确认其中的2个化合物,分别是丹参酚酸B(解离常数Kd=14.3819μmoL/L)和 α-亚麻酸(Kd=65.44 μmoL/L)。2.目标成分对PAI-1蛋白直接作用的实验结果:低浓度的丹参酚酸B和α-亚麻酸均能够直接增强PAI-1蛋白的活性,在20 μ g/mL的浓度时达到最大。丹参酚酸B 40μ g/mL和80 μ g/mL两个浓度对PAI-1活性的增强作用呈减弱趋势;α-亚麻酸40 μg/mL和80μg/mL两个浓度则表现为抑制PAI-1的活性,且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越强,有显着性差异。3.TGF-β 1蛋白能显着抑制HMC的增殖,显着升高HMC上清液中PAI-1蛋白的含量和活性,也显着上调了 mRNA的表达量,显示所选的HMC病理模型是可行的。4.无论是对于正常状态的HMC还是病理状态的HMC,低浓度的丹参酚酸B和α-亚麻酸均能显着抑制细胞的增殖,高浓度则显着促进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5.对细胞上清液中PAI-1活性的影响:低浓度的丹参酚酸B能够显着升高PAI-1的活性,高浓度则没有显着性的差异,其作用趋势与直接作用趋势基本一致;α-亚麻酸低浓度也显着升高了PAI-1的活性,高浓度时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其40 μg/mL和80μg/mL两个浓度没有显示出较强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给药组中丹参酚酸B低浓度能够显着升高PAI-1的活性,高浓度时则没有显着性差异。6.对细胞上清液中PAI-1含量的影响:正常给药组中丹参酚酸B和α-亚麻酸对PAI-1蛋白的含量基本没有影响;模型给药组中丹参酚酸B能够增加PAI-1蛋白的含量,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高浓度时具有显着性差异;α-亚麻酸也能不同程度的增加PAI-1蛋白的含量,10μg/mL、40μg/mL、80μg/mL三个浓度具有显着性差异。7.对HMC中PAI-1 mRNA的影响:正常给药组中丹参酚酸B和α-亚麻酸的PAI-lmRNA的表达量变化不大,仅α-亚麻酸80μg/mL有上调趋势。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模型给药组中5μg/mL和80μg/mL的丹参酚酸B对PAI-1mRNA有上调趋势,10μg/mL、20μg/mL、40μg/mL表现出下调的趋势,但均没有显着性差异;α-亚麻酸5μg/mL、10μg/mL、20μg/mL、80μg/mL均有上调趋势,40μg/mL表现为下调趋势,也都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FAC-MS能够有效的筛选出复杂中药中作用于特定靶标的成分。中药成分复杂,从中筛选出对特定靶标有作用的成分十分困难,而FAC-MS法利用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特异性地将样品中与靶标有亲和作用的成分筛选出来,大大提高筛选的速度,为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2.影响PAI-1蛋白的活性可能是丹参、川芎、莪术、红花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之一,而丹参、川芎、红花的乙酸乙酯部位是其作用于PAI-1的主要有效部位;而莪术的主要有效部位是石油醚部位。三七中在PAI-1亲和柱上保留时间长的化合物较少,提示三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主要不是通过影响PAI-1蛋白的活性来实现的。同时FAC-MS筛选活性成分的实验结果表明,中药的功效是通过多种成分共同作用来实现的。3.在纯蛋白溶液和正常HMC中,丹参酚酸B和α-亚麻酸均能够作用于PAI-1蛋白而影响其活性,但在TGF-β1(5ng/mL)干预的细胞病理模型中,对细胞中PAI-1的mRNA表达、含量和活性均有影响。
卢景奎,龚立峰,唐卫刚,马桂香,李娅妮[6](2012)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中的表达及其病理作用。方法:采用HE、PAS、PASM、Masson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对MsPGN56例患者肾活检组织标本进行观察,经计算机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1)24h尿蛋白定量、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重度系膜增生组均较轻、中度系膜增生组明显升高(均P<0.05);3组间内生肌酐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功能的关系:无小管间质病变组24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Ccr分别为:1.91±1.12g,296.47±191.25mg/L,122.82±36.59,有小管间质病变组分别为:3.48±1.63g,582.08±291.32mg/L,91.13±42.52,两组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AI-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常对照组肾小球、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仅呈微弱阳性反应。重度系膜增生组肾小球系膜区PAI-1表达较轻度、中度系膜增生组明显增强(P<0.05),肾小管间质PAI-1表达也明显增强(P<0.05),轻度与中度系膜增生组PAI-1在肾小球系膜区、肾小管间质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PGN病理改变和24h尿蛋白定量、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有一定关系,PAI-1在肾小球与肾间质表达均显着增高,有微血栓存在时则更明显,提示PAI-1在MsPGN发病中具有重要的病理作用。
钟建泳[7](2012)在《PAI-1通过与玻连蛋白结合减少心脏纤维化和肾脏尿蛋白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PAI-1通过与玻连蛋白结合对单肾切/高盐/AmgⅡ小鼠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背景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的促纤维化作用主要是由于降低了纤溶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然而,近期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器官中,PAI-1不仅能促进纤维化,还具有保护作用。PAI-1除了蛋白酶抑制作用外,还能与玻连蛋白(Vn)结合。Vn是一类基质蛋白,可与细胞表面的整联蛋白相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脏纤维化的模型中,蛋白酶抑制途径和Vn途径的作用机制。方法单肾切除的小鼠给予高盐饮食及皮下输注AngⅡ,时间为8周。同时每天腹腔注射不同的人PAI-1蛋白,包括AK(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但无Vn结合作用),1RR(具有Vn结合作用而无蛋白酶抑制作用)和CPAI (对照PAI-1,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和与Vn结合能力)。对照组使用PBS注射。结果AngⅡ的输注增加了小鼠收缩期的血压和心脏重量。与其余各组相比,AK显着地增加了心肌和间质的纤维化。AngⅡ增加了心脏内源性PAI-1的含量,AK进一步增加了PAI-1的含量。AngⅡ增加了心脏中成纤维细胞的数量,而1RR逆转了成纤维细胞的数量。AngⅡ对心脏中纤溶酶的活性和Vn的蛋白表达没有影响,且在PAI-1干预的各组中也无差异。结论PAI-1通过蛋白酶抑制途径增加细胞外基质聚集而促进纤维化,通过与Vn结合而起到保护心脏,减少纤维化的作用。第二部分玻连蛋白结合的PAI-1通过与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保护心脏减少纤维化背景纤溶蛋白激活剂抑制剂1(PAI-1)在各个器官的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体内实验证实在慢性AngⅡ输注/单肾切的心脏纤维化模型中,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PAI-1加重了心脏纤维化,而具有玻连蛋白(Vn)结合功能的PAI-1减少了心脏内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AI-1是如何通过Vn结合途径和蛋白酶抑制途径对心脏内成纤维细胞作用,从而改变心脏纤维化的程度。方法成纤维细胞来自原代培养的正常成人心室(NHCF-V).以AngⅡ干预48小时。同时给予不同的人PAI-1蛋白,包括AK(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但无Vn结合作用),1RR(具有Vn结合作用而无蛋白酶抑制作用)和CPAI(对照PAI-1,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和与Vn结合能力)。结果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AK和CPAI减少了上清液中纤连蛋白的含量,同时降低了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纤溶酶的活性。与AK组相比,具有Vn结合能力的1RR和CPAI显着降低了上清液中Vn的蛋白表达,成纤维细胞整联蛋白β3的蛋白表达和成纤维细胞与Vn的粘附能力。1RR和CPAI降低了成纤维细胞的抗凋亡和增生的能力。与AK和CPAI组相比,1RR显着地降低了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体外实验的结果提示具有与Vn结合能力的PAI-1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由AngⅡ诱导的心脏纤维化。PAI-1与Vn结合后,阻止了整联蛋白αvβ3的作用,增加了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粘附和迁移能力,从而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玻连蛋白结合的PAI-1通过与足细胞的作用减少尿蛋白的机制研究背景在肾脏慢性病变时,小球内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表达明显增加,伴有细胞外基质增生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然而,近期的研究发现PAI-1在小球病变中有多种作用,尤其是与玻连蛋白(Vn)结合的PAI-1可能直接影响肾固有细胞。本研究通过应用不同的重组突变蛋白,探讨PAI-1对蛋白尿及足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模型采用单肾切/高盐/AngⅡ输注,每天腹腔注射不同的人PAI-1突变蛋白或PBS,观察8周。小鼠分为以下5组:1、AK组(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但无Vn结合作用);2、1RR组(具有Vn结合作用而无蛋白酶抑制作用);3、CPAI组(对照PAI-1,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和与Vn结合能力);4、AngⅡ组(注射PBS);5、Cont组(仅单肾切/高盐饮食)。体外实验采用原代培养的足细胞,给予PAN损伤,然后加入PAI-1突变蛋白或PBS(分为PAN组、AK组、1RR组和CPAI组4组),观察48小时。结果AngⅡ的输注促进血压升高及蛋白尿增加,1RR与CPAI明显减少蛋白尿,但并不改变系统血压。各组内源性PAI-1表达没有明显改变。AK组人重组PAI-1停滞于毛细血管腔内,而1RR与CPAI组PAI-1沿毛细血管壁沉积,并且明显增加足细胞synaptopodin、减少desmin的表达。体外实验也证实,1RR及CPAI拮抗足细胞的凋亡,保持足细胞骨架蛋白稳定及分化状态,并减少足细胞迁移。结论在单肾切/高盐/AngⅡ诱导的肾脏损伤模型中,PAI-1通过与Vn结合,减轻足细胞的损伤,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程鹏[8](2010)在《TGF-β1、p-Smad2/3、PA、PAI-1、Col Ⅳ在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阿魏酸钠对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TGF-β1、β-Smad2/3、t-PA、u-PA、PAI-1、ColⅣ在C-BSA诱导的大鼠膜性肾病(MN)肾组织中的表达以及阿魏酸钠(SF)对它们表达的影响;探讨MN时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以及SF对其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造模组(B组)、造模+SF干预组(C组),每组12只。A组,不预免,不造模,隔日尾静脉注射2 ml生理盐水(NS)代替C-BSA,其余两组均按改良Border法[1]复制MN大鼠模型;同时,C组于正式预免的第1周起,腹腔注射SF注射液(100mg/kg/d), A、B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NS代替SF。正式免疫第2、4周每组各取6只杀检,取24h尿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hUTP)及尿肌酐(Ucr)浓度;取血行Scr、BUN、Ccr、Alb、TG、TC检测;取大鼠肾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鉴定成模情况并观察不同时间点肾小球基底膜(GBM)、肾小管基底膜(TBM)增厚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肾组织中TGF-β1、β-Smad2/3、PAI-1、t-PA、u-PA、ColⅣ蛋白的含量;分别进行肾小球及肾小管内TGF-β1、β-Smad2/3、PAI-1、t-PA、u-PA、ColⅣ、肾功能、基底膜厚度及肾间质胶原的相对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1)肾脏形态学改变:A组,各时间点肾脏颜色形态正常,肾组织均未见形态学改变,未见IgG荧光颗粒沉积;B、C组,随着实验时间延长,肾脏体积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变苍白,肾脏病理损害逐渐加重,肾小球毛细血管壁IgG荧光沉积逐渐增多。至4周末时,肾脏明显肿大,色苍白,呈“大白肾”样外观;光镜下见肾小球肿大明显,基底膜弥漫性增厚,GBM上皮侧可见“钉突”形成,部分肾小球可见钉突顶部融合,球囊腔狭窄,肾间质可见胶原纤维沉积,间质增宽明显,纤维化程度加重;电镜可见肾小球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GBM弥漫性增厚,足细胞足突相互融合,变平或消失,出现“双层链状”结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及TBM增厚;免疫荧光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IgG荧光较强,强度约为+++~++++。各组间比较,B组肾脏病理损害较其它两组重,C组各时间点肾脏病理损害较B组有所减轻。肾组织IgG荧光强度,B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2)肾小球及肾小管内TGF-β1、β-Smad2/3、t-PA、u-PA、PAI-1、ColⅣ蛋白的动态表达:A组TGF-β1、PAI-1微量表达于肾小球系膜区、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p-Smad2/3少量表达于肾小球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t-PA、u-PA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较多,ColⅣ在肾小球内沿基底膜少量表达,不同时间点各指标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B、C组随实验时间延长,TGF-β1、PAI-1在肾小球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p-Smad2/3在肾小球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的表达显着增加,ColⅣ沿肾小球基底膜表达增加,而t-PA、u-PA在肾组织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以4周末差异尤为明显(P<0.05)。与A组相比, B、C组肾组织中t-PA、u-PA表达减少,TGF-β1、β-Smad2/3、PAI-1、ColⅣ表达增多,尤以B组显着(P<0.05);与B组相比,C组肾组织中t-PA、u-PA表达增多,TGF-β1、p-Smad2/3、PAI-1、ColⅣ表达减少(P<0.05)。(3)临床指标变化;A组各指标正常。B组Scr、BUN、TG、TC、24hUTP水平升高,Ccr、Alb降低,其中以Scr、BUN、Alb、24hUTP变化显着(P<0.05)。与B组相比较,C组Scr、BUN、TG、TC、24h UTP水平降低,Ccr、Alb水平升高,以4周末Scr、BUN、Alb变化尤为明显(P<0.05)。(4)4周末各指标相关性分析:在肾小球内,A组TGF-β1的表达与Ccr呈正相关,PAI-1的表达与ColⅣ的表达及GBM厚度呈正相关;B组TGF-β1与p-Smad2/3、PAI-1、ColⅣ、GBM厚度呈正相关,同时p-Smad2/3与PAI-1、ColⅣ、GBM厚度分别呈正相关,PAI-1与ColⅣ、GBM厚度,ColⅣ与GBM厚度呈正相关;C组TGF-β1的表达与p-Smad2/3、ColⅣ呈正相关,p-Smad2/3与PAI-1、ColⅣ呈正相关,PAI-1的表达与ColⅣ、GBM厚度呈正相关,ColⅣ与GBM厚度呈正相关。在肾小管内,A组TGF-β1的表达与Ccr呈正相关,B组、C组TGF-β1与p-Smad2/3、PAI-1、TBM厚度、肾间质胶原相对含量分别呈显着正相关,p-Smad2/3与PAI-1、TBM厚度、肾间质胶原的相对含量成正相关,PAI-1与TBM厚度、肾间质胶原相对含量分别呈正相关,同时,TBM厚度与肾间质胶原相对含量呈正相关。结论(1)在正常大鼠肾组织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纤溶系统参与了肾脏细胞外基质的生理调节。(2)在MN大鼠,TGF-β1可调节PAI-1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的聚积,参与MN的发生发展。(3)MN大鼠肾组织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活化增多, MN时TGF-β1/Smads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介导PAI-1/PA的失衡,参与MN病理形成过程。(4)SF可能通过抑制MN大鼠肾组织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PAI-1产生,增加PA生成,促使ColⅣ蛋白降解,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魏海峰[9](2010)在《单宁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氧化应激、亚硝基化应激及微炎症与DN的关系已成为DN研究领域一个新的课题。单宁酸具有多方面药理活性,具有显着的抑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糖脂代谢、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目前有关单宁酸对DN的防治作用很少有人研究。本研究从氧化应激、亚硝基化应激机制及微炎症机制等角度,应用动物实验观察单宁酸对DM大鼠肾脏功能、结构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在体外实验观察单宁酸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高糖及AGEs作用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Ⅳ型胶原生成、氧化应激、亚硝基化应激及微炎症的影响,旨在探讨单宁酸防治DN的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DM大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减低,肾组织8-OHdG及3-NT含量增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增高。单宁酸可改善DM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DM大鼠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及尿蛋白排泄率,改善DM大鼠肾脏肥大和肾脏病变;单宁酸可降低血清及肾组织MDA含量、降低肾组织8-OHdG水平,提高血清及肾组织抗氧化酶GSH-Px、SOD和CAT活性;单宁酸可降低DM大鼠肾组织ICAM-1、MCP-1、TNF-α、PAI-1和CRP蛋白表达,下调肾组织ICAM-1、MCP-1及IL-8 mRNA表达,并能降低DM大鼠血清CRP水平;单宁酸能抑制高糖及AGEs刺激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Ⅳ型胶原生成;有效提升高糖及AGEs作用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上清中GSH-Px、SOD及CAT活性,降低MDA、8-OHdG含量;单宁酸可下调高糖及AGEs作用下肾小球系膜细胞ICAM-1蛋白表达,下调高糖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及IL-8 mRNA表达;单宁酸还可降低DM大鼠肾组织及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上清中3-NT含量,并具有抑制体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作用。本研究首次从整体动物及细胞水平深入探究单宁酸防治DN的作用及其机制,证明单宁酸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亚硝基化及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作用。单宁酸改善DM大鼠肾脏功能和结构损害的作用可能与其通过降低肾脏氧化应激、亚硝基化应激及微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本研究为单宁酸防治DN提供了实验依据。
贺亮[10](2009)在《HTG和糖尿病复合地鼠模型的建立及诱发肾损伤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现已证实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目前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对肾脏的致病性也逐渐得到重视,本研究首次建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金黄地鼠模型,并探讨了高甘油三酯对肾脏的损伤机制。采用链脲佐菌素注射联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饲喂的方法,诱导地鼠肝脏甘油三酯分泌增加,清除减慢,血浆甘油三酯显着升高,建立了饮食诱导的非转基因高甘油三酯血症动物模型。通过对此模型血液流变学、肾功能、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等的检测,发现动物出现蛋白尿、肾脏肥大、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张、糖原沉积等肾脏病理改变,表明高甘油三酯在诱发早期糖尿病肾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致肾损伤的机制为脂代谢关键基因SREBP-1c表达上调、TGF-β通路活化及氧化应激增加,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引发肾脏损伤。SREBP-1c表达的上调引起地鼠脂肪酸合成增加,脂质沉积于肝脏、肾脏,启动了肾损害的关键步骤,同时致纤维化生长因子TGF-β、CTGF、PAI-1及炎性因子IL-6、TNF-α上调,证实高甘油三酯血症通过激活TGF-β通路导致肾小球病变,另外,高甘油三酯血症加速了高糖所致的氧化应激,形成丙二醛等脂质过氧化物加速肾脏损伤。
二、u-PA和PAI-1在各类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PA和PAI-1在各类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 |
1.2.2 实验性矽肺模型的建立及来源于正常、矽肺大鼠肺组织及原代成纤维细胞的比较 |
1.2.3 pro COL V、pro COL XI、VCAM1 在矽肺模型组肺组织及肺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
1.2.4 TM214、VLDLR、SDC2 在矽肺模型组肺组织及肺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
1.2.5 VLDLR、SDC2 基因沉默对TGF-β1 诱导MRC-5 细胞中胶原的调节 |
1.3 讨论 |
1.3.1 采用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 |
1.3.2 差异蛋白对矽肺纤维化的调控作用 |
1.3.3 基因沉默SDC2和VLDLR对胶原合成的调节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iTRAQ技术与差异蛋白的研究进展 |
2.1 iTRAQ技术介绍 |
2.1.1 iTRAQ技术研究背景 |
2.1.2 iTRAQ技术原理与实验流程 |
2.1.3 iTRAQ技术优点 |
2.1.4 iTRAQ技术在纤维化疾病中的应用 |
2.1.5 iTRAQ技术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
2.2 差异蛋白的研究现状 |
2.2.1 COL V研究进展 |
2.2.2 COL XI研究进展 |
2.2.3 VCAM1 研究进展 |
2.2.4 VLDLR研究进展 |
2.2.5 SDC2 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导师简介2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病例标准 |
2.3 排除病例标准 |
2.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3.分组 |
4.治疗方法 |
5.疗程 |
6.观察指标 |
6.1 安全性指标和评价标准 |
6.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7.疗效判定标准 |
7.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7.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7.3 疗效分析 |
8.统计学处理方法 |
临床资料 |
1.基本资料 |
2.分组 |
研究结果 |
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 |
2.1 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的症状比较 |
2.3 舌、脉象比较 |
2.4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1 两组TGFβ-1、CRP比较 |
3.2 两组血常规比较 |
3.3 两组补体C3、补体C4比较 |
3.4 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
3.5 两组肾功能、电解质比较 |
3.6 两组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
4.其它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1.中医典籍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慢性肾小球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详见文献综述) |
3.肾炎康复片合雷公藤多苷片作为对照组的合理性 |
4.降浊汤组方分析及各单味药药理探讨 |
5.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
5.1 总体疗效分析 |
5.2 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证候的观察 |
5.3 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TGFβ-1、CRP的影响 |
5.4 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补体C3、补体C4的影响 |
5.5 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脂的影响 |
5.6 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
5.7 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的影响 |
5.8 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的影响 |
5.9 对安全性指标的评估 |
6.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
7.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临床观察表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3)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 5/6 肾切除大鼠的肾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 5/6 肾切除大鼠肾保护的机制研究 |
第一篇 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 5/6 肾切除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 5/6 肾切除大鼠MAPK通路调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ASK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 5/6 肾切除大鼠TGF-Β/SMAD3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肾脏病治疗新靶点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术活动总结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4)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电荷屏障的变化及化瘀通络中药不同配伍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瘀血阻络证相关血液指标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伤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化瘀通络中药及其不同配伍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电荷屏障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化瘀通络中药对高糖环境下足细胞电荷屏障相关蛋白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糖尿病肾病与中医瘀血阻络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前沿亲和色谱—质谱联用筛选五味活血化瘀中药中作用于PAI-1的活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前沿亲和色谱-质谱联用(FAC-MS)方法的概述 |
1.1.1 FAC-MS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参数 |
1.1.2 FAC-MS的应用 |
1.2 PAI-1蛋白的研究概况 |
1.2.1 PAI-1的基本结构 |
1.2.2 PAI-1的基本来源 |
1.2.3 与PAI-1异常相关的疾病 |
1.2.4 PAI-1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FAC-MS筛选五味活血化瘀中药中作用于PAT-1的活性成分 |
2.1 PAI-1亲和柱的制备 |
2.1.1 实验器材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讨论 |
2.2 FAC-MS筛选五味活血化瘀中药中作用于PAT-1的活性成分群 |
2.2.1 实验器材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 |
2.3 目标成分解离常数的测定 |
2.3.1 实验器材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标成分对PAI-1蛋白的活性的影响 |
3.1 目标成分对PAI-1蛋白活性的直接影响 |
3.1.1 实验器材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1.4 讨论 |
3.2 目标成分对细胞模型中PAI-1蛋白活性的影响 |
3.2.1 肾小球系膜细胞的生长曲线 |
3.2.2 人肾小球系膜细胞PAI-1高表达模型的建立 |
3.2.3 目标成分对HMC增殖的影响 |
3.2.4 目标成分对HMC表达PAI-1蛋白活性及含量的影响 |
3.2.5 目标成分对HMC mRNA表达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肾脏病理评分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 |
2.2 MsPGN病理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2.2.1 MsPGN系膜增生程度与临床指标关系:重度 |
2.2.2 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功能的关系:组织病理 |
2.3 PAI-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 PAI-1表达与MsPGN肾小球微血栓的关系 |
3 讨论 |
(7)PAI-1通过与玻连蛋白结合减少心脏纤维化和肾脏尿蛋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TGF-β1、p-Smad2/3、PA、PAI-1、Col Ⅳ在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阿魏酸钠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TGF-β1、p-Smad2/3、PA、PAI-1、Col Ⅳ在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表达及阿魏酸钠对其的影响 |
1.1 中文摘要 |
1.2 英文摘要 |
1.3 前言 |
1.4 材料与方法 |
1.5 结果 |
1.6 讨论 |
1.7 结论 |
1.8 参考文献 |
1.9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2 致谢 |
3 足细胞与膜性肾病(综述) |
(9)单宁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1 遗传易感因素 |
1.2 血流动力学改变 |
1.3 糖代谢紊乱 |
1.4 氧化应激 |
1.5 肾脏微炎症 |
1.6 亚硝基化应激 |
2 单宁酸的研究概况 |
2.1 单宁酸的理化性质 |
2.2 单宁酸的药理作用 |
2.3 单宁酸在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3 小结 |
第2章 单宁酸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复制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形态学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
2.6 具体操作步骤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单宁酸对糖尿病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3.2 单宁酸对糖尿病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肾脏形态学改变 |
3.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5 大鼠肾组织8-OHdG、3-NT 含量及血清CRP 水平检测结果 |
3.6 单宁酸对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复制 |
4.2 单宁酸的给药剂量 |
4.3 单宁酸对大鼠体重、肾重和肾脏肥大指数的影响 |
4.4 单宁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
4.5 单宁酸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
4.6 单宁酸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形态的影响 |
4.7 单宁酸对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
4.8 单宁酸对糖尿病大鼠亚硝基化应激的影响 |
4.9 单宁酸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
4.10 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与DN |
5 小结 |
第3章 单宁酸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非酶糖基化体系的建立 |
2.2 体外药物抑制糖基化反应 |
2.3 体外AGEs 测定 |
2.4 蛋白质糖基化抑制率测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4章 单宁酸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单宁酸对GMC 增殖和Ⅳ型胶原生成的影响 |
3.2 单宁酸对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单宁酸对细胞亚硝基化应激的影响 |
3.4 单宁酸对GMC 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单宁酸对GMC 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影响 |
4.2 单宁酸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4.3 单宁酸对细胞亚硝基化应激的影响 |
4.4 单宁酸对GMC 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0)HTG和糖尿病复合地鼠模型的建立及诱发肾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1.1 糖代谢异常 |
1.2 血液流变学改变 |
1.3 糖尿病中氧化应激与肾损伤 |
1.4 高血压 |
1.5 基因背景 |
第2章 炎症介质、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肾病 |
2.1 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糖尿病肾病 |
2.2 转化生长因子(TGF-β)与糖尿病肾病 |
2.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与糖尿病肾病 |
2.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糖尿病肾病 |
2.5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糖尿病肾病 |
2.6 内皮素(ET)与糖尿病肾病 |
2.7 脂联素(Adiponectin)与糖尿病肾病 |
2.8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糖尿病肾病 |
2.9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糖尿病肾病 |
2.10 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作为标记物 |
第3章 血脂异常与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3.1 血浆脂蛋白系统的组成 |
3.2 细胞内脂质的代谢 |
3.3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分类 |
3.4 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血脂的异常特点 |
3.5 糖尿病肾病中高脂血症发生的可能机制 |
3.6 高脂血症对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影响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饮食诱导糖尿病金黄地鼠极度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HTG 诱发糖尿病地鼠肾脏损伤的病理变化及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师简介 |
四、u-PA和PAI-1在各类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与矽肺纤维化有关差异蛋白的研究[D]. 毛娜.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2]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 刘梦君.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3]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抑制剂和依那普利联合干预对5/6肾切除大鼠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俞娅芬. 苏州大学, 2016(03)
- [4]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电荷屏障的变化及化瘀通络中药不同配伍的干预作用[D]. 郭倩.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8)
- [5]前沿亲和色谱—质谱联用筛选五味活血化瘀中药中作用于PAI-1的活性成分[D]. 赵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6)
- [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J]. 卢景奎,龚立峰,唐卫刚,马桂香,李娅妮. 交通医学, 2012(06)
- [7]PAI-1通过与玻连蛋白结合减少心脏纤维化和肾脏尿蛋白的机制研究[D]. 钟建泳. 复旦大学, 2012(03)
- [8]TGF-β1、p-Smad2/3、PA、PAI-1、Col Ⅳ在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阿魏酸钠对其的影响[D]. 程鹏. 泸州医学院, 2010(04)
- [9]单宁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魏海峰. 吉林大学, 2010(08)
- [10]HTG和糖尿病复合地鼠模型的建立及诱发肾损伤机制研究[D]. 贺亮. 吉林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