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一、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天傲[1](2021)在《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术后病人服用活血通脉汤加减后腰痛的症状及腰椎功能改善程度等问题。同时也为今后椎间孔镜术后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发挥其在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方面的优势。方法:本文选取襄阳市中医院脊柱骨科在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住院,按照国家中西医学诊断标准纳入临床研究,将128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试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了活血通脉汤加减口服;两组术后均嘱卧床休息,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期为3个月,通过住院、治疗、术后访问等方式,记录病人手术前、手术后3天、一周、四周和手术后三个月的VAS、JOA及ODI的评分,使用Mac Nab标准来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在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三天各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术后1周、4周、3个月的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JOA评分各随访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ODI评分在各随访点较对照组更低,结果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个月后随访两组的优良率,试验组82.81%,对照组62.5%,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的统计分析,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症状,而配合中药活血通脉汤加减后在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改善术后临床症状以及治疗周期上都显着优于对照组,因此活血通脉汤是椎间孔镜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贾晓峰[2](2021)在《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蹲起运动训练观察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改善作用;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JOA日本顾科协会评估质量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回访表对改善效果进行评定。并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中、西医学理论来对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进行阐释。证明此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改善效果且无创伤。为社会节约更多的医疗成本,从而造福广大腰椎间盘间盘突出症患者。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腰三、四椎间盘突出患者三十例,分别在治疗前期、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填写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质量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6周治疗结束后进行12周的问卷回访评分,通过运用SPSS25.0对所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评定。同时通过收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中、西医学理论来阐明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结果:在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实验中,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30例,实际完成30例,无脱落患者,改善效果为优:5例、改善效果为良:20例、改善效果为中:3例;改善效果为差:2例;总有效率为93.3%。1.VAS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VAS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患者腰部疼痛具有显着改善效果。2.JOA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JOA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身体功能性障碍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3.Oswestry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Oswestry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给患者带来的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4.回访表评分结果比较:在为期六周的蹲起训练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问卷回访,回访表包括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5个典型症状,在15个典型症状中除大小便失禁外(30例患者均无此症状)其余14项在回访第1周与2-12周各项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在4-6周后各项症状评分比P<0.05具有显着差异。结论:通过VAS疼痛评分量表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患者腰部疼痛程度明显改善;通过JOA日本骨伤协会评估质量分数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JOA评分表内的主观症状(腿痛、下腰背痛等)、临床症状(直抬腿实验、运动障碍等)等身体功能性障碍在治疗六周后得到明显改善;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患者的行走、站立、睡眠、社会活动、生活自理能力障碍指数明显降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受限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在为期六周的治疗结束后,在进行为期十二周的问卷回访(从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坡行、肌肉力量减退等椎间盘突出典型症状)可知在治疗结束后的十二周患者在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行坡行、肌肉力量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可对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身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受限程度等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可有效节省时间与治疗成本。

王皓炜[3](2021)在《腰椎单、双枚融合器对邻近节段结构对称性影响的CT评估》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分别采用单、双枚融合器植入的腰椎单节段椎间融合的邻近节段的CT评估,探讨单、双枚融合器植入对邻近节段结构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03月01日到2020年10月31日,90例腰4-5或腰5-骶1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均为单节段责任病灶。采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均为致病侧开窗减压、间盘切除并融合器植入。采用随机方法,45例植入单枚融合器,45例植入双枚融合器。腰4-5节段46例,腰5-骶1节段44例。使用Mimics Medical软件对术前、术后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制作邻近节段腰椎小关节面和相对于其下位椎体的三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使用3-matic Research软件测量腰椎小关节面与椎体三维平面的成角,并计算左右两侧腰椎小关节面的对称性。使用3-matic Research软件确定椎间隙上、下终板的左、中、右三个极点,并以此制作出终板平面,测量左、中、右极点间距和上下终板平面夹角(即椎间角度)。结果:(1)对于腰4-5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并植入单枚融合器的患者,其腰3-4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对称性在术前、术后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5-骶1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冠状面和水平面的对称性在术前、术后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腰5-骶1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并植入单枚融合器的患者,其腰4-5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对称性在术前、术后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腰4-5节段或腰5-骶1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并植入双枚融合器的患者,其邻近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三维平面的对称性在术前、术后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腰4-5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并植入单、双枚融合器术后邻近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三维平面的对称性:术后腰3-4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三维平面的对称性在单枚、双枚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5-骶1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冠状面和水平面的对称性在单枚、双枚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腰5-骶1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并植入单、双枚融合器术后邻近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三维平面的对称性:术后腰4-5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相对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对称性在单枚、双枚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于腰4-5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其腰3-4、腰5-骶1节段左右极点间距差值在单枚、双枚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腰5-骶1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其腰4-5节段左右极点间距差值在单枚、双枚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腰4-5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腰3-4、腰5-骶1节段椎间角度的术前、术后变化在单枚、双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腰5-骶1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腰4-5节段椎间角度的术前、术后变化在单枚、双枚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植入双枚融合器相较于植入单枚融合器能有效提高椎间隙的对称性。在腰5-骶1节段中植入双枚融合器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明显大于在腰4-5节段中植入双枚融合器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当需要对腰5-骶1节段植入双枚融合器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选择稍小尺寸的融合器以减小双枚融合器的过度撑开,从而降低植入双枚融合器对其邻近节段的影响。(2)植入单枚融合器会导致相邻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的对称性明显下降。相较于植入单枚融合器,植入双枚融合器能有效提高邻近节段小关节面的对称性。

孙鹏飞[4](2021)在《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观察LDH患者行椎间孔镜治疗后,术后予以针刺并指导其主动腰背肌锻炼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变化,探讨从病因角度治疗LDH的必要性,为提高椎间孔镜术后疗效及加快术后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挑选2020年5月~2020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LDH患者60例。采用性别分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第2d指导其在床上进行规律的腰背肌锻炼,观察组在行腰背肌锻炼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术前和术后第3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评分、M-JOA评分、ODI指数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腰椎棘突位置、椎体旋转度及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的大小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关结果,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其中获得完整的临床数据的患者59例,对照组脱落1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病程、受累节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M-JOA评分、ODI评分、棘突偏移距离、椎体旋转角度、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3天、术后1月、术后3月的VAS评分、M-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01);两组术后1月、术后3月的棘突偏移距离、椎体旋转角度、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均较术前减小(P<0.001)。(4)在上述指标变化中,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1、经皮椎间孔镜术后予以针刺腧穴治疗能够更好地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状,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2、“骨错缝、筋出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理改变,通过针刺及腰背肌锻炼纠正“筋骨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李欣儒[5](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的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的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目的:采取有限元方法,比较并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关节突成形后腰椎模型的活动度、切除关节突关节的比例、临近节段椎间盘最大应力变化和双侧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变化。方法:基于5个既往无腰椎疾病的成年男性志愿者的CT数据,通过Mimics15.0、Ansys13.0等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得5个L3-S1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模型的L5左侧上关节突上选取5个进针点,模拟使用外直径为8.5mm环锯经不同进针点行关节突成形术,第1至第3进针点分别为上关节突顶点,关节突腹侧缘中点,关节突腹侧缘最低点,第4、第5进针点为第2、第3进针点向关节突背侧平移环锯半径(8.5mm/2)后的点。给予各有限元模型生理加载条件,模拟经不同进针点行关节突成形术,记录各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6种工况下L5椎体左侧关节突切除的体积、L5椎体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L4/5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以及腰椎的活动度。结果:经第2进针点关节突成形后,与未切除组相比,L4/5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在各种载荷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5左侧关节突间的最大应力在右旋载荷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5右侧关节突间的最大应力在左旋载荷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活动度在各种载荷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元分析可以模拟经皮椎间孔镜下的关节突成形术,反映了关节突成形术后腰椎的生物力学变化。行经皮椎间孔镜下关节突成形术时,经第2进针点即关节突腹侧缘中点行关节突成形术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最小,适合作为关节突成形术的最佳进针点。第二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的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的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前期有限元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筛选出最有临床研究意义的3个进针点进行研究。选取40具新鲜小牛脊柱腰段(L3-L6)标本,使用内直径为8.5mm的环锯,经过3个临床常用进针点行单侧腰椎关节突成形术。根据是否进行关节突成形以及关节突成形进针点的不同,40组标本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完整的小牛脊柱模型。A组(n=10):经上关节突的顶点行关节突成形术的小牛脊柱模型。B组(n=10):经上关节突腹侧缘中点行关节突成形术的小牛脊柱模型。C组(n=10):经上关节突腹侧缘最低点行关节突成形术的小牛脊柱模型。使用生物力学万能材料测试器测量所有模型在生理载荷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以及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的腰椎活动度和L4/5节段椎间盘的最大应力。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A组标本的腰椎活动度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的6种运动情况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在后伸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B组模型的腰椎活动度及L4/5节段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等6种运动情况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C组模型的腰椎活动度在左右旋转时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椎间盘的最大应力与对照组相比在后伸、左右旋转时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其他临床上常用的进针点,经上关节突关节腹侧缘中点行单侧部分关节突成形术对腰椎的生物力学影响最小。

陈飞飞[6](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后,我们往往会采取开放手术的治疗方式。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经典手术方式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临床实践表明,腰椎融合固定术可有效改善脊柱的失平衡状态,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促进椎间隙的融合。但是,坚强的内固定会使病变节段原有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代偿性增加运动幅度,进而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应力分布异常,加速相邻节段退变。与此同时存在的创伤大、出血多、花费高、恢复时间长、术后残留下腰痛等缺点,不容小视。当今,脊柱手术整体向微创方向发展,从最开始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到目前从韩国引进的大热的UBE技术,这些技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脊柱微创的发展,同样也存在“假微创、真开放”、“大通道、多通道”、“多切口、大切口”、“减压、融合与固定独立分开、各自为战”、“需要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方式”、“术中需要变换手术体位”、“开放大cage,不能撑开、不能固定”等特点。针对目前脊柱微创领域的技术现状,我们课题组设想能否根据胸椎根外固定的思路、启示,借助于目前的脊柱微创内镜技术,借鉴颈椎零切迹钢板、可膨胀椎间融合器的设计灵感,发明一种手术技术或者匹配的脊柱微创器械,在目前常规椎间孔镜单一 7.5mm通道下通过安全三角(kambin’s triangle),完成腰椎间减压、融合、固定三大任务的一站式完成,减少手术创伤,实现真正意义的微创技术。目的:1、受到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的启示,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Kambin’s三角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通过影像解剖、神经影像学的测量、评估,评价其解剖可行性及神经安全性。2、为下一步研发新技术相关的脊柱微创器械(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提供解剖学参数,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1、早期对45具胸椎干骨标本进行测量,重点测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骨性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即测量横突中线与椎体的解剖对应关系、横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横突与肋骨的解剖关系以及椎弓根与肋骨的解剖关系。得到启发,是否可寻找腰椎椎弓根根外固定的新方法,即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2、为证实该技术的解剖可行性,分别收集山东省立医院60名(男性22人,女性38人)进行腰椎CT扫描的志愿者,将扫描信息传至GEAW4.4工作站。测量腰椎体后角(P点)到对侧前角相应靶点(A:对侧前中1/3中点;B:对侧前中点;C:对侧中中点;D:对侧前中1/3上点;E:对侧前上点;F:对侧中上点)的距离及各径线分别在矢状位、横断位与相应椎体终板平行线的夹角(a1、a2、a3、b1、b2、b3、c1、c2、c3),并做统计学分析。3、该技术的入路是经由安全三角来实现的,安全三角区域能否为该技术提供技术可行性,不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出口神经根产生损害。对60名志愿者(男性27人,女性33人)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腰椎MR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数据上传至飞利浦(Achieva 1.5 T MR)工作站。预设三个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工作靶点(P1、P2、P3),分别测量它们在冠状位、矢状位上到达出口神经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上下终板平面出口神经根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并做统计学分析。4、新技术的实现对脊柱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器械提出了迫切需求。我们根据新技术特点设计了一款可在单一常规7.5mm套筒下实现减压、融合与固定一站式完成的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同时对此款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进行有限元分析,间接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1、男女标本解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横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横突中线位于椎弓根上、下边界的范围内。横突中线在T6[(1.36±1.20)mm]和T7[(0.82±1.01)mm]处更接近椎弓根中线。横突中线在T11[(4.96±0.89)mm]和T12[(5.09±0.99)mm]处远离椎弓根中线。横突中线至椎弓根上缘的距离由T1[(4.32±1.28)mm]逐渐增大至T12[(12.31±1.03)mm]。横突中线至椎弓根下缘的距离由T1[(-6.60±1.02)mm]逐渐减小至T12[(-1.87±1.02)mm]。横突中线位于T1至T9椎弓根下缘上方约4mm处。横突中线位于T10到T12椎弓根下缘约1-2 mm。为了研究横突与肋骨的解剖关系,肋骨在胸横突的前外侧从T1到T8重叠。但是肋骨在T9到T12的横突中有一小部分重叠。横突与肋间重叠高度由T1[(5.32±1.08)mm]到 T12[(0.31 ±0.66)mm]先增大后减小,在T5[(10.92±1.22)mm]处达到最大值。对于横突与椎体的相对位置,横突中线对应于椎体上1/3或中1/3的下半部分。横突中线至椎体上缘的距离由T1[(4.99±0.65)mm]逐渐增大至T12[(10.11±1.43)mm]。横突中线到椎体下缘的距离由 T1[(10.17±1.36)mm]到 T12[(9.18±0.93)mm]先增大后减小,在T5[(11.96±0.91)mm]处达到最大值。椎体横突中线到椎体中线的距离变化不大,在2mm-4mm之间波动。在椎弓根与肋骨的解剖关系上,椎弓根在前外侧T1-T6之间完全重叠,在T7-T9之间大部分重叠(约4/5)。但从T10到T12,肋骨部分重叠(约3/4)。椎弓根与肋骨重叠高度由T1[(6.12± 1.18)mm]到T12[(3.90± 1.04)mm]先升高后降低,在T5[(11.12±1.22)mm]时达到最大值。2、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过程中各路径可分为两组,中份组中,PC路径最短,PA路径和PB路径差距不大(P=0.123),无统计学意义。全长组中,PF路径最短,PD路径和PE路径差距不大(P=0.177),无统计学意义。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各路径从L1到S1整体呈现依次增大趋势,其中以PA路径、PD路径最明显,PB路径、PE路径次之;PC路径、PF路径先增大后减小。PE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最理想的路径,其上行路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L3处到达最高;其下行路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L5处下降最低。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各路径在矢状位上的夹角a1、a2、a3、b1、b2、b3以及横断位上的夹角c1、c2、c3差异较大(P=0.000),有统计学意义;即 a1>a2>a3、b1>b2>b3、c1<c2<c3。矢状位下行路径的角度中b1、b2、b3变化明显且一致,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均在L3处最小,S1处最大;矢状位上行路径的角度中a1、a2变化一致,呈现增大趋势,a3先减小后增大,在L4处最小,L5处最大。横断位路径角度中c1、c2、c3变化一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其中cl、c2在L2处最大,c3在L3处最大,均在S1处最小。3、在L1/2-L5/S1各节段,各靶点(P1,P2,P3)到同侧出口神经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c1、c2、c3、c4、c5、c6双侧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同节段各靶点双侧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的计算。c1、c2、c3、c4、c5、c6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自L1/2逐渐增大,L4/5最大,后L5/S1稍减小。随着靶点P1,P2,P3沿着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向外侧移动,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逐渐增大、到出口根的距离逐渐减小。靶点P1到出口根的距离明显大于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二者相差约1-3mm;靶点P3到出口根的距离明显小于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二者相差约1-3mm;而靶点P2到出口根的距离和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各节段相差不大,均数相差均在1mm以内。上、下终板平面水平出口神经根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d1、d2均逐渐增大(P<0.0001),且下终板平面数值均大于上终板平面(P<0.05)。各节段分别在上下终板平面左右两侧数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在L1/2-L5/S1各节段,各靶点(P1,P2,P3)切面水平上、下位椎体后下、上角投影点到出口神经根的距离s1、s2、s3、s4、s5、s6双侧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同节段双侧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的计算。矢状位上,随着靶点(P1,P2,P3)切面的外移,s1,s3,s5逐渐减小,即s1>s3>s5;s2,s4,s6逐渐减小,即s2>s4>s6;在各个节段,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L1/2节段最小,L5/S1节段最大。4、我们根据新技术对于脊柱微创器械的迫切需求,早期设计了四项专利(两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分别是: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一种自导向四面可撑开镜下植骨椎间融合器、一种可自控保护神经血管的腰椎间孔镜工作套筒、一种自导向可镜下植骨椎间融合器。5、建立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6.14-4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Model A(8mm融合器)共有223281个节点551584个单元,ModelB(10mm融合器)共有223413个节点552141个单元,Model C(12mm融合器)共有223507个节点552497个单元。约束L5椎体下表面的自由度为0,在L4椎体上表面向终板施加负荷为400N的垂直于水平面压力模拟正常人腰椎承载重力,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方向上分别施加7.5Nm的纯扭矩,分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曲等6种运动状态加载。记录不同手术模型中椎体、固定螺钉、融合器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值。结论:1、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是一个三维解剖结构。椎弓根、横突、肋骨不在同一平面上,在不同节段中相对位置不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有效补充。2、经Kambin’s三角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即PET0FPC技术)具有解剖可行性,同时为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制作提供解剖学参数。3、Kambin’s三角可作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的工作区域,但实际安全区域比理论上的范围要小。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与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的交点(P2)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最优“靶点”。实现脊柱内镜下单一通道彻底减压、融合固定一站式完成,具有神经安全性。4、以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应的脊柱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器械被设计研发出来,其中四项专利申请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其他专利正在积极申报过程中。5、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从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中表明,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承受人体腰椎活动的负荷,并且不会破坏邻近终板造成融合器沉降,能够很好的实现椎间融合。

李本健[7](2020)在《基于“益气活血”理论研究黄芪丹参“药对”对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表达及髓核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益气活血经典“药对”黄芪丹参的主要组分黄芪甲苷及丹参酮IIA对microRNA-223-5p(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表达及髓核细胞功能的影响。2.临床中观察黄芪丹参“药对”联合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实验研究(1)根据椎间盘退变磁共振Pfirrmann分级,术中收集退变程度为Ⅲ级和Ⅳ级的患者髓核组织样本纳入研究。按照纳入标准,共收集30例,分为Ⅲ级组和Ⅳ级组,每组各15例,qRT-PCR检测髓核组织中miR-223-5p的表达。比较mi R-223-5p在两组患者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取汇合度达到80%-90%的髓核细胞,使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 2000将 miR-223-5p mimics、miR-223-5p mimics control、miR-223-5p inhibi tor、miR-223-5p inhibitor control分别转染髓核细胞,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培养48h后qRT-PCR检测转染率。将上述转染成功的髓核细胞根据实验要求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干预和处理,总共分为以下6组:空白组、LPS(脂多糖)组、LPS+miR-223-5p mimics control 转染组(LPS+MC 组)、LPS+miR-223-5p mimics 转染组(LPS+Mim组)、LPS+inhibitor control 转染组(LPS+IC 组)、LPS+miR-223-5p inhibitor转染组(LPS+Inh组)。空白组中的髓核细胞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而不做任何干预处理;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用终浓度为10 μ g/ml的LPS刺激髓核细胞,LPS刺激并培养髓核细胞48h后,ELISA检测各组髓核细胞上清中IL-6、TNF-α、MMP-3、MMP-9的表达水平;qRT-PCR检测各组髓核细胞中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髓核细胞凋亡率。(3)取汇合度达到80%-90%的髓核细胞,将髓核细胞分成5组并给予不同处理:空白组: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而不做任何干预处理;LPS干预组4组,均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LPS,调整LPS的终浓度为10 μ g/ml,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将LPS干预组依次命名为LPS干预1组、LPS干预2组、LPS干预3组、LPS干预4组。以上5组细胞培养48小时后,用于后续中药干预。中药干预:将上述LPS刺激后的髓核细胞根据实验要求的不同,总共分为以下5组:空白组:上述空白组髓核细胞继续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而不做任何干预处理;模型组(LPS组):将上述LPS干预1组的髓核细胞继续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而不做任何干预处理;LPS+低浓度组:向上述LPS干预2组的髓核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40 μ g/ml黄芪甲苷+20 μ g/ml丹参酮ⅡA溶液培养髓核细胞;LPS+中浓度组:向上述LPS干预3组的髓核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80 μ g/ml黄芪甲苷+40 μ g/ml丹参酮ⅡA溶液培养髓核细胞;LPS+高浓度组:向上述LPS干预4组的髓核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20 μ g/ml黄芪甲苷+60 μ g/ml丹参酮ⅡA溶液培养髓核细胞。将上述5组细胞培养48h后,qRT-PCR检测miR-223-5p在各组髓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2.临床研究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8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我院行单侧腰椎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共计7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中药组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丹参汤剂加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钴胺片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于术前、术后第3天(用药前),药物治疗后1月、3月、6月分别对两组患者依据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实验研究(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病节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比较miR-223-5p在Pfirrmann分级Ⅲ级和Ⅳ级患者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发现Ⅲ级组患者髓核组织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Ⅳ级组患者(P<0.05)。(2)qRT-PCR检测miR-223-5p在髓核细胞中的转染率显示:miR-223-5p mimics转染髓核细胞后miR-223-5p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miR-223-5p inhibitor转染髓核细胞后miR-223-5p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miR-223-5p mimics control 和 miR-223-5p inhibitor control 转染髓核细胞后miR-223-5p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细胞转染成功,可以用于后续实验。LPS干预髓核细胞后,ELISA检测显示:LPS组中IL-6、TNF-α、MMP-3、MMP-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LPS+Mim组中IL-6、TNF-α、MMP-3、MMP-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LPS组(P<0.05);LPS+Inh组中IL-6、TNF-α、MMP-3、MMP-9 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 LPS 组(P<0.05);LPS+MC 组和 LPS+IC组中IL-6、TNF-α、MMP-3、MMP-9的表达水平与LPS组无明显差异(P>0.05)。qRT-PCR检测显示:LPS组中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LPS+Mim 组中 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LPS组(P<0.05);LPS+Inh组中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LPS组(P<0.05);LPS+MC组和LPS+IC组中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与LPS组无明显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核细胞凋亡率显示:LP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LPS+Mim组中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LPS组(P<0.05);LPS+lnh组中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LPS组(P<0.05);LPS+MC组和LPS+IC组中细胞凋亡率与LPS组无明显差异(P>0.05)。(3)黄芪甲苷及丹参酮ⅡA干预髓核细胞后,qRT-PCR检测显示:模型组(LPS组)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LPS+低浓度组、LPS+中浓度组、LPS+高浓度组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与LPS+低浓度组相比,LPS+中浓度组、LPS+高浓度组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LPS+中浓度组相比,LPS+高浓度组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2.临床研究(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术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节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第3天(用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与药物治疗前(术后第3天)组内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AS评分比较,药物治疗1月后,中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ODI评分比较,药物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中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miR-223-5p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关,退变程度越重,miR-223-5p在髓核组织中表达越低。2.miR-223-5p的高表达能够抑制髓核细胞炎症反应,减轻髓核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髓核细胞的凋亡,从而减缓椎间盘退变,miR-223-5p低表达则作用相反。3.黄芪丹参的主要组分黄芪甲苷及丹参酮ⅡA能够促进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miR-223-5p的表达,且低浓度促进效果最好,随药物浓度的升高,促进效果逐渐减弱;结合前两步结论可得,通过促进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miR-223-5p的表达可以抑制髓核细胞炎症反应,减轻髓核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髓核细胞的凋亡,来影响髓核细胞功能,从而减缓椎间盘退变。4.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可以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促进功能恢复。5.术后给予中药黄芪丹参汤剂治疗后,在短期内能进一步缓解术后腰背部及下肢残余痛、促进功能恢复。6.“益气活血”理论在促进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朱顺昌[8](2020)在《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运用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锻炼飞燕式、易筋经卧虎扑食式两种传统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两种传统运动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今后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正确的锻炼动作、干扰时间以及动作强度,科学地指导功能锻炼提供依据,丰富临床治疗手段。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设计方案,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飞燕式组和卧虎扑食式组,每组各为30例。记录和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史、查体以及影像学表现等,让患者填写JOA评分和VAS评分表并指导功能锻炼。两组均给予常规推拿放松手法及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技术。除应用上述治疗方法外,飞燕式组加用飞燕式锻练,卧虎扑食式组加用卧虎扑食式锻炼。手法及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每周一次,功能锻炼每日两次,4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程度、JOA及VAS评分等情况,最终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评价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性。结果:本次共搜集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飞燕式组33例,脱落3例,有效30例;卧虎扑食式组31例,脱落1例,有效30例。治疗前两组治疗方案在性别、年龄、病程、JOA评分、VAS评分、腰椎前屈度数、患侧直腿抬高度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JOA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组JOA评分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VAS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腰椎前屈度数:治疗结束后,两组腰椎前屈度数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前屈度数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患侧直腿抬高度数:治疗结束后,两组患侧直腿抬高度数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患侧直腿抬高度数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卧虎扑食式组患侧直腿抬高度数明显改善。5.临床疗效:飞燕式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其中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卧虎扑食式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其中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6例;两组治疗方案间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卧虎扑食式组比飞燕式组疗效显着。结论:1.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飞燕式、卧虎扑食式运动疗法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两者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对腰椎前屈活动度均有所改善,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2.卧虎扑食式比飞燕式能更好地改善患侧直腿高度数,对下肢活动障碍改善,疗效较飞燕式更显着,有效率更高,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优势,临床值得推广与应用。

蒋中原[9](2020)在《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推拿结合火针、单纯推拿及单纯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验证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推拿组、火针组各30例。观察组干预措施为推拿结合火针疗法,推拿组干预措施为推拿疗法,火针组干预措施为火针疗法。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1)疼痛综合评定:简化Mc Gill量表;(2)腰部活动功能评定:使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3)总疗效评定:使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三组临床受试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和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探讨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三组临床受试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以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比较,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疼痛评定结果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简化Mc Gill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推拿结合火针在减轻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及单纯火针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腰部活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推拿结合火针在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活动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及单纯火针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总体疗效比较:三组治疗后,观察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推拿组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火针组的3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0.00%。结论:推拿和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明确效果,但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以及改善腰部活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推拿治疗或单纯火针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汪桂珍[10](2020)在《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手法对退变腰椎间盘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观察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法在不同顶推高度时对L4-5退变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针对腰椎间盘退变运用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法提供一定的客观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1.顶推高度参数的选取:利用DR摄片机分别拍摄倒盖金被手法同时顶推L4和L5棘突作用前后的腰椎侧切片,测量得出L4和L5都发生了约10cm位移变化,故选取顶推高度为010cm。2.腰椎CT图像和MRI图像的获取:选择1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志愿者,通过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机对志愿者T12-S1节段进行CT扫描以获取全腰椎CT图像;再通过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3.0T MRI机对志愿者全腰椎节段进行MRI扫描以获取全腰椎MRI图像。3.正常腰椎模型的构建:基于志愿者腰椎CT图像和MRI图像,通过Mimics 16.0、Geomagic Studio 2014、Hypermesh 13.0、MSC.Patran 2012等软件建立正常全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4.腰椎模型有效性的验证:选择全腰椎模型L1椎体上表面,对其施加400N大小的垂直载荷,设置扭矩为10N.m,以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等几种工况,并对这几种工况下的腰椎活动度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出的数据与前人发表的文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建立的腰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准确性和有效性验证。5.L4-5退变椎间盘模型的构建:根据前人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基于建立的正常全腰椎模型,对L4-5椎间盘的椎间盘高度值和髓核面积大小进行调整,分别得到L4-5椎间盘轻度、中度、重度退变的全腰椎模型。6.L4-5椎间盘生物力学分析:根据脊柱手法床模拟南少林倒盖金被手法的操作特点,对建立好的正常全腰椎模型和L4-5椎间盘轻度、中度、重度退变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选择L4、L5棘突为作用点,在腰椎模型上垂直于L4、L5棘突同时施加大小为100N的载荷,以模拟脊柱手法床11种顶推高度(0cm、1cm、2cm、3cm…10cm),并利用MSC.Nastran 2012软件计算不同顶推高度下L4-5椎间盘应力大小和分布及对应生物力学条件下L4-5椎间孔大小。结果本课题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根据正常腰椎CT和MRI图像建立正常全腰椎模型和L4-5椎间盘轻度、中度、重度退变腰椎模型并计算分析了在不同顶推高度下L4-5椎间盘的应力峰值大小和分布及对应生物力学条件下L4-5椎间孔大小变化,结果如下:1.L4-5正常椎间盘及L4-5轻度、中度退变椎间盘应力峰值在0-8cm顶推高度下呈现不断增长的状态,在8-10cm顶推高度下呈现缓慢稳定状态;而L4-5重度退变椎间盘应力峰值在0-10cm顶推高度下呈现持续性增长的状态。2.在顶推高度为0-10cm的顶推过程中,L4-5椎间盘应力峰值变化情况为:L4-5正常椎间盘的应力值为0.85Mpa6.82Mpa,较L4-5正常椎间盘应力,L4-5轻度退变椎间盘应力增大0.856.82%,L4-5中度退变椎间盘应力增大16.07%30.32%,L4-5重度退变椎间盘应力增大31.10%41.06%。3.在不同顶推高度下,对L4-5椎间盘提取纤维环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及髓核的应力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L4-5正常椎间盘纤维环前侧应力为0.82MPa3.88MPa;L4-5轻度、中度、重度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前侧应力分别为0.74MPa3.52MPa、0.97MPa4.31MPa、1.08MPa5.39MPa;(2)L4-5正常椎间盘纤维环后侧应力为0.22MPa1.19MPa;L4-5轻度、中度、重度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后侧应力分别为0.23MPa0.97MPa、0.23MPa0.79MPa、0.45MPa2.25MPa;(3)L4-5正常椎间盘纤维环左侧应力为0.35MPa1.49MPa;L4-5轻度、中度、重度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左侧应力分别为0.45MPa1.93MPa、0.53MPa1.95MPa、0.72MPa2.71MPa;(4)L4-5正常椎间盘纤维环右侧应力为0.41MPa1.78MPa;L4-5轻度、中度、重度退变椎间盘纤维环右侧应力分别为0.51MPa1.94MPa、0.60MPa1.95MPa、0.63MPa2.24MPa;(5)L4-5正常椎间盘髓核应力为0.65MPa1.18MPa;L4-5轻度、中度、重度退变椎间盘髓核应力分别为0.68MPa1.30MPa、0.68MPa1.18MPa、0.54MPa1.35MPa。4.对顶推过程中L4-5椎间孔大小从椎间孔高度和面积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对于正常腰椎、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的腰椎、L4-5椎间盘中度退变的腰椎,L4-5椎间孔高度分别为20.1mm25.9mm、18.4mm24.9mm、14.5mm20.2mm,L4-5椎间孔面积分别为235.2mm2341.9mm2、199.9mm2313.3mm2、166.8mm2253.6mm2,且在顶推高度0-8cm的顶推过程中,L4-5椎间孔高度和面积不断增大,在顶推高度达到8cm之后L4-5椎间孔高度和面积逐渐趋于稳定;(2)对于L4-5椎间盘重度退变的腰椎,L4-5椎间孔高度为9.1mm10.2mm,L4-5椎间孔面积为121.6mm2154.1mm2,在顶推过程中,L4-5椎间孔高度和面积都稍有增大但增幅不明显。结论对于身高为170cm左右的受试者,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对于L4-5椎间盘轻度、中度退变的腰椎,脊柱手法床的最佳顶推高度为8cm;对于L4-5椎间盘重度退变的腰椎,顶推高度尚不明确;2.经顶推后,L4-5轻度、中度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前侧应力明显大于后侧应力;3.脊柱手法床顶推刺激L4、L5棘突后,L4-5椎间盘轻度、中度退变腰椎的L4-5椎间孔大小较顶推前明显增大;L4-5椎间盘重度退变腰椎的L4-5椎间孔大小变化不明显。

二、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临床资料
        3.1 西医诊断依据
        3.2 中医诊断标准:
    二、研究方法
        1.分组
        2.实验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统计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统计
    2、基线治疗对比
    3、疗效对比及分析
        3.1 术前指标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治疗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比较
    4、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第三章 讨论
    一、西医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流行病学资料
        2、病因及发病机制
        3、西医的治疗及风险
        4、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椎间孔镜术后康复不佳的原因
        5、现代医学椎间孔镜术后的治疗
    二、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病名
        2、病因病机
        3、中医药对腰痛的治疗
        4、椎间孔镜术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三、孔镜术后中医药治疗的意义
    四、活血通脉汤加减组方及方义分析
    五、疗效分析与结论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VAS疼痛分级
    附录2 JOA评分表
    附录3
    附录4
致谢

(2)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目的
    1.3 选题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与致病原因
    2.2 中医对腰椎间突出症的研究
    2.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2.3.1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3.2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3.3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3.4 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3.5 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3.6 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2.5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2.5.1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5.2 西医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6 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6.1 导引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6.2 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7 治疗进展的分析
    2.8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实验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终止标准及剔除标准
        3.1.5 蹲起运动的训练方法与运动康复方案
        3.1.6 实验步骤
        3.1.7 疗效评定
    3.2 文献资料法
    3.3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概念界定
    4.2 实验完成基本情况
    4.3 患者基线数据
        4.3.1 实验患者VAS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4.3.2 实验患者JOA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4.3.3 实验患者Oswestry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4.3.4 受试患者治疗结束临床疗效
        4.3.5 患者在治疗后12 周的回访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5.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5.3 安全性讨论
    5.4 展望与不足
    5.5 结论
    5.6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腰椎单、双枚融合器对邻近节段结构对称性影响的CT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腰椎融合手术
        2.1.1 腰椎退行性疾病融合术后邻椎退变的研究现状
    2.2 腰椎间融合器
        2.2.1 植入单、双枚椎间融合器的研究现状
    2.3 腰椎“三关节复合体”结构
        2.3.1 腰椎小关节的生物特性
        2.3.2 椎间隙和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关系
        2.3.3 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主要设备及软件
    3.2 方法
        3.2.1 手术方法(以腰4-5 节段为例)
        3.2.2 测量指标和方法
        3.2.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腰椎小关节面与单侧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4.2 植入融合器对邻近节段腰椎小关节面的影响
    4.3 植入融合器对邻近节段椎间隙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关于研究对象和测量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三维重建精确测量腰椎小关节面角度
    5.2 腰椎小关节面与腰椎间盘退变
        5.2.1 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
        5.2.2 腰椎小关节面角度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5.3 植入椎间融合器对邻近节段椎间隙的影响
    5.4 植入椎间融合器对邻近节段腰椎小关节面对称性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理论研究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
    二、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 中医认识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2.1 外感内伤致病
        1.2.2 筋骨失衡致病
        2. 西医认识
        2.1 概念
        2.2 危险因素分析
        2.2.1 外部因素
        2.2.2 内部因素
        2.3 发病机制
        2.3.1 机械压迫学说
        2.3.2 化学神经根炎症学说
        2.3.3 自身免疫学说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
        1.1 卧床休息
        1.2 牵引疗法
        1.3 物理疗法
        1.4 运动疗法
        1.5 药物治疗
        1.6 推拿疗法
        1.7 骶管药物注射疗法
        2. 手术治疗
        2.1 传统手术治疗
        2.2 微创手术治疗
    四、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DH的相关研究
        1. 关于椎间孔镜手术
        1.1 椎间孔镜手术的优势
        1.2 椎间孔镜手术的适应症
        1.3 椎间孔镜手术的并发症
        2. 对椎间孔镜手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2.1 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2.2 中医对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3. 椎间孔镜手术后残余症状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
        3.1.1 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
        3.1.2 镇痛类药物治疗
        3.1.3 激素治疗
        3.1.4 脱水消肿类药物治疗
        3.1.5 功能锻炼
        3.1.6 再次手术治疗
        3.2 中医治疗
        3.2.1 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针刺不良反应的处理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影像学测量方法
        2.5 统计方法
    二.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VAS评分比较
        3. M-JOA评分比较
        4. ODI评分比较
        5. 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6. 棘突偏移距离比较
        7. 椎体旋转角度比较
        8. 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比较
    三. 讨论
        1. 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
        2. 针刺疗法的机理
        2.1 针刺对生物力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3 针刺对血流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3. 本研究针刺选穴的依据
        4. 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
        5. 结果分析
        5.1 基线分析
        5.2 关于疼痛改善的分析
        5.3 关于腰椎功能改善的分析
        5.4 关于术后住院时间的分析
        5.5 关于影像资料测量结果的分析
        6. 不良反应事件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中文对照表
    附录2 腰痛VAS评分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的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及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的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仪器
        2、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三)结果
        1、各组模型切除关节突的比例
        2、L4/5椎间盘的最大应力
        3、L5左侧关节突的最大应力
        4、L5右侧关节突的最大应力
        5、腰椎活动度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的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与分组
        3、生物力学测试
        4、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
        1、L4/5椎间盘的最大应力
        2、腰椎活动度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骨性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研究及启示
    前言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1.5 启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的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附图表
    REFERENCES
第三部分 经Kambin's三角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神经影像学评估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附图表
    References
第四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相应的一系列脊柱微创器械的研发
    前言
    专利简介
第五部分 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经Kambin's三角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综述: 腰椎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课题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7)基于“益气活血”理论研究黄芪丹参“药对”对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表达及髓核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一)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分析
    (二)上调或下调miR-223-5p的表达对髓核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及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分析
    (三)中药黄芪丹参中主要组分黄芪甲苷及丹参酮ⅡA对髓核细胞中miR-223-5p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分析
    讨论
        1 miRNA的作用机制
        2 miR-223的功能及表达
        3 miRNA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3.1 miRNA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3.2 miRNA对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
        3.3 miRNA对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
        4 基于“益气活血”理论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及研究
        5 黄芪丹参及其活性成分黄芪甲苷、丹参酮ⅡA的作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研究方法
        1.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4 安全性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一般情况分析
        2.2 手术结果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
        2.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临床表现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4 开窗式髓核摘除术的疗效分析
        1.5 开窗式髓核摘除术后常见不适及原因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康复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腰椎术后的认识
        3 促进腰椎术后恢复的治疗方法
        3.1 康复治疗
        3.2 西药治疗
        3.3 中医内治法
        3.4 中医外治法
        4 治法药物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致谢
发表论文

(8)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辅助器械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及盲法
        2.2 定点旋转复位法的应用
        2.3 飞燕式组
        2.4 卧虎扑食式组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安全性指标
        2.7 胡有谷区域定位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结果分析
        1.1 病例脱落分析
        1.2 一般情况分析
        1.3 飞燕式组与卧虎扑食式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1.1 腰椎间盘的解剖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治疗
        1.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5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治疗方案确立依据
        2.1 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定点旋转复位法的临床应用
        2.3 飞燕式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及要点
        2.4 卧虎扑食式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及要点
    3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4 临床优势性分析
        4.1 手法与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4.2 安全性及创新性优势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胡有谷区域定位对运动疗法疗效影响的探讨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传统运动疗法防治脊柱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概述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干预方式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3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1 中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的论述
        3.2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及民族医治疗概述
        4.1 推拿疗法
        4.2 火针疗法
        4.3 针刺疗法
        4.4 艾灸疗法
        4.5 拔罐疗法
        4.6 中药外治疗法
        4.7 中医药综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治疗前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
        3.1.2 三组治疗前简化McGill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3.1.3 三组治疗前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及比较
        3.2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及比较
        3.3 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比较
        3.4 三组治疗前后现有疼痛强度(PPI)及比较
        3.5 三组治疗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及比较
        3.6 三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 推拿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3 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基础
    4 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与优势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总疗效结果分析
        5.2 疼痛缓解程度和腰部活动功能评估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McGill简化量表
    附录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
    缩略词表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手法对退变腰椎间盘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脊柱手法床简介
        2.1 脊柱手法床的结构及作用方式
        2.2 运用脊柱手法床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3 医源性损害
        2.4 防范措施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3.1 研究对象
        3.2 确定顶推高度值
        3.3 确定顶推时长
        3.4 正常全腰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5 退变腰椎间盘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6 加载力学参数
研究结果
    1 不同顶推高度L4-5 正常及退变椎间盘应力云图
        1.1 L4-5 正常椎间盘在不同顶推高度时的Von Mises应力云图
        1.2 L4-5 轻度退变腰椎间盘在顶推不同高度时的Von Mises应力云图
        1.3 L4-5 中度退变腰椎间盘在不同顶推高度时的Von Mises应力云图
        1.4 L4-5 重度退变腰椎间盘在不同顶推高度时的Von Mises应力云图
    2 L4-5 椎间盘不同位置应力值
    3 L4-5 椎间孔大小的测量与计算
讨论
    1 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法的作用机制
        1.1 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法的中医作用机制
        1.2 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法的现代医学机制
        1.3 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法的优越性
    2 退变椎间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中医治疗手法的有限元分析
        2.1 退变椎间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 有限元在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3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椎间盘生物力学研究中的优势
    3 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法作用于L4-5 退变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分析
        3.1 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法对L4-5 退变椎间盘Von Mises应力峰值的影响
        3.2 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法对L4-5 退变椎间盘各区域应力的影响
        3.3 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法对L4-5 椎间孔大小的影响
    4 本研究临床意义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天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D]. 贾晓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腰椎单、双枚融合器对邻近节段结构对称性影响的CT评估[D]. 王皓炜. 吉林大学, 2021(01)
  • [4]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D]. 孙鹏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经皮椎间孔镜下不同部位的关节突成形对腰椎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及生物力学研究[D]. 李欣儒.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D]. 陈飞飞. 山东大学, 2020(11)
  • [7]基于“益气活血”理论研究黄芪丹参“药对”对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表达及髓核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李本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朱顺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推拿结合火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中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脊柱手法床模拟倒盖金被手法对退变腰椎间盘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D]. 汪桂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