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城区糕点卫生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佳乐[1](2020)在《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面对数量庞大的监管对象以及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食品安全状况频发,让食品监管部门压力越来越大。食品安全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此要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稳定高效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为扭转食品安全监管的不利局面,2013年以来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从国家层面开展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模式,各地也都进行了各自不同监管模式的尝试。济宁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在不断变革,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从多单位分段监管模式,变为食药监一局主管模式,2019年又进行了新一轮大部制机构改革,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入市场监管局职责,食品的监管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本文利用整体政府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社会共治理论,采用TOPSIS分析法,研究和探讨了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济宁市将审批与监管进行了分离,市场准入环节纳入行政审批部门负责,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事中事后监管,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改善,但是对于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来说,可能不如之前更加流畅、稳定。(2)选取TOPSIS分析法对济宁市食品的监管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济宁市近五年的食品安全监管态势略有浮动,但是总体情况相对稳定,没有出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较高水平,综合监管检测评价近两年表现最好,说明济宁市总体态势稳中向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从各县(市、区)抽检情况来看,济宁市各个县市区表现不一,任城和邹城经济基础较好,因此财政对抽检支持力度也比较强,不合格率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总体表现较好。(3)从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监管流程、职责分工、法律标准等多方面对济宁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全面阐述了食品安全整体监管情况,发现了监管中存在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单一、职责分工不明、社会参与度低和食品标准不规范等问题。(4)建议综合考虑辖区内人均监管面积、人均监管企业数量、人均监管人口数、学历专业水平等指标配备;横向上完善跨部门合作机制,纵向上明确权责界限;完善相关标准,加强政府检验机构建设以及鼓励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发展;建议完善全链条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增强第三方监管力量、探索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等。
林雅橙[2](2019)在《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农耕文化。论文开篇以农耕文明和乡愁情结为线索,强调了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并论述了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农耕文化面临着逐渐被淡化和忽视的威胁,在当下应当积极了解、挖掘、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研究背景。笔者认为基于我国本土特征开展儿童自然教育,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乡村资源的活化、乡村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论文在概念辨析和理论研究方面,对自然教育、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等最基本的概念进行解析,探讨了儿童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和设计学,并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在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中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安全保障、寓教于乐、儿童为本、促进乡建的五大原则。论文在乡村中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实践方面,首先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总结和提炼了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和运营管理的策略;其次,选取海南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作为规划设计实践案例,探索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最后论文总结得出,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应注重自然教育与本土农耕文化脉络的融合:其一是挖掘本地农耕文化资源运用至场地设计、设施设计、建筑设计中;其二是合理安排学习农耕文化的课程与活动,实现具有本国特色的儿童自然教育;其三是通过策划和运营实现自给自足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并促进当地乡村建设。希望本文在基于乡村中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理论进行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设计实践上,能为其他类似的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提供有效的实践借鉴,并期待能创作设计更多具有我国农耕文化特色、寄托乡愁情怀、促进当地乡村建设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
赵静[3](2017)在《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空间形态解析及济宁运河遗产活化研究》文中提出以京杭大运河山东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跨时空的城市空间解析,并对运河遗产的活化利用提出了路径和方法。研究分为城市空间的宏观定性研究、微观定量研究和运河遗产活化的反思借鉴三个部分。宏观的定性研究阐述了山东运河沿线城市兴起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总结出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进而从国家政策、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动乱战争等方面提炼出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微观的定量研究集中于济宁运河周边的城市空间,分别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角度进行了讨论。在物质空间层面上,利用空间句法,以线代面,在GIS框架下对城市活力区域建立指标体系,尝试用历史文献还原城市空间的活力度,以实现古代和现代城市空间对应一致的活力评价模型,得到城市活力中心转移的结论。在社会空间层面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获取了济宁市区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开放空间中的市民行为信息和环境因子评价得分,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济宁开放空间最重要的4个宏观因子;使用相关性分析得出行为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程度;运用冗余分析将市民行为和开放空间放在具体样本点进行考察,综合解释行为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得到环境要素对市民行为最具影响力的结论。运河遗产活化的反思和借鉴是针对济宁中心城区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诸多误区,通过借鉴国内外运河遗产活化的经验,提出了济宁运河遗产活化的路径和方法。共分7个章节。绪论综述了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第2章总结了运河山东段的遗产价值,归纳了山东运河沿线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演变过程和空间形态特征。第3章梳理了古代和近现代时期运河沿线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第4章从定量方面以济宁为例,多角度分析运河沿线城市的空间形态,结合空间句法,利用历史资料和现代大数据信息,探求古代和现代城市活力区域的特征和异同。第5章利用调查问卷得出了市民行为与开放空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第6章阐述了济宁运河历史遗产的现状和保护误区,为城市空间的运河遗产活化提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策略和方法。第7章为结语和未来的研究扩展方向。
吴鹏[4](2017)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两免一补”的政策,即向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学生减免学杂费、书本费,对寄宿学生给予补助,构建了农村义务教育资助体系的基本框架。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国家对贫困家庭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标志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建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现实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学生资助覆盖面小,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居高不下。二是学生资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难以落实的问题。三是学生资助体系尚未构建完善,政府单一的投入体制导致投入不足,市场和社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点分散、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城乡间义务教育不均衡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校车政策、营养改善计划、寄宿制学校政策等相应政策成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重要政策支持。在农村地区教育形势不断变化的当下,农村学生资助政策应动态调整,以适应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农村校车政策、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寄宿制学校政策为例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这对推动农村资助政策创新,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拟从农村校车、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案例出发,反思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剖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一章导论对我国和国际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基于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建立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归纳了学生资助的主体、对象、标准、形式、效果、伦理等具体内容,并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详细概述了本研究采用的量化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并对文章的数据来源和样本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基于校车的性质,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从空间、时间和资金等三方面分析学生上学方式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探讨了以校车服务作为学生资助政策的必要性。第五章从营养餐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现状出发,分析了政府对学生进行营养餐资助的合理性。第六章通过分析寄宿制学校的现状,研究了国家财政资助寄宿制学生的理由。本部分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使用华中师范大学“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课题组2011-2012年对7省21个县的大规模教育调查数据及其相关研究案例,多角度对我国校车、营养餐、寄宿制发展中的责任监管、安全管理以及财政资金的划拨、补助的评定发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第三部分为第七章,是本文的总结部分。本章从构建学生资助的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对学生资助的财政支持、建立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度规范、实施因地制宜的学生资助方式、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学生资助中的作用等方面对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李红,田晔,江瑶[5](2016)在《我国学校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学校环境卫生状况与师生健康密切相关。本文从饮食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个人卫生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我国学校微生物污染状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较为全面的学校卫生信息,为学校卫生治理和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魏新梅[6](2007)在《德州市区中小学生部分常见病检出趋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全面系统地了解德州市区中小学生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变化趋势,找出存在的卫生问题,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为制定防治计划,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研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和普查法相结合,以德州市区中小学校为抽样单位。按经济性质分为公立学校和民营学校,对公立学校按学段分层,公立学校高中和民营学校采用普查法,其他为随机整群抽样,共计17所学校,对其1997~2005年在校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人次体检结果,未做调查对象的前后纵向比较,运用软件Epi info 2000和简明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本次调查内容包括视力低下、沙眼、龋齿和扁桃体肿大等中小学生常见病,从性别、年度、学龄、来源等进行分析的同时与全省和全国资料进行常见病检出情况比较。历年来,每年开展中小学生预防性健康体检工作时,为了保证查体质量,对每一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体检者的培训和质量控制,体检过程的质量控制。本次调查对资料整理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采取两人两次分别采集,建立程序对录入数据进行核对,再进行逻辑查错,保证数据质量。结果:德州市区中小学生部分常见疾病检出率统计分析得出:1、1997~2005年公立学校中小学生的常见病检出率为视力低下52.95%-70.18%,龋齿21.13%-14.96%,沙眼3.82%-10.56%,扁桃体肿大3.13%-7.46%,有统计学意义;2001~2005年民营学校的中小学生常见病检出率为视力低下48.89%-68.07%,龋齿11.09%-8.78%-27.62%,沙眼5.90%-38.68%,扁桃体肿大6.64%-11.62%,有统计学意义。2、1997~2005年德州市区公立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常中小学生见病检出率,视力低下男生26.77%-83.21%,女生31.79-%92.01%,龋齿男生30.91%-11.96%,女生30.30%-16.18%,沙眼男生9.25%-19.71%,女生10.85%-13.39%,扁桃体肿大男生8.99%-2.35%,女生7.93%-2.23%,有统计学意义。2001~2005年德州市区民营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中小学生常见病检出率,视力低下男生26.32%-82.47%,女生29.10%-87.74%,龋齿男生17.67%-18.59%,女生20.11%-22.28%,沙眼男生12.72%-26.29%,女生16.40%-10.45%,扁桃体肿大男生11.66%-7.97%,女生10.05%-12.69%,有统计学意义。3、德州市区中小学生常见病检出率的性别比较x2检验得出,p<0.05。4、2001~2005年德州市区公立学校与民营学校中小学生常见病检出率x2检验得出,视力低下、沙眼、高中生的龋齿、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扁桃体肿大等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德州市区中小学生部分常见病检出率与山东省及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的x2检验得出,p<0.05。6、德州市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和沙眼检出率灰色预测模型为:视力低下的预测模型:(?)k(k+1)=80.5647e0.0402k-25.0114沙眼的预测模型:(?)(1)(k+1)=14.9768e0.02755k-4.7068结论:1、德州市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沙眼、扁桃体肿大检出率居高不下,呈逐年上升趋势;龋齿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德州市区中小学生随学龄(年龄)增高视力低下检出率升高,沙眼、扁桃体肿大检出率基本上呈下降趋势,龋齿检出率与学龄(年龄)密切关联。3、德州市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沙眼、龋齿和扁桃体肿大检出率性别差异与学龄(年龄)有关。4、德州市区公立学校中小学生的视力低下、沙眼、龋齿和扁桃体肿大检出率不同于民营学校。5、与山东省、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德州市区多数年份中学生视力低下、沙眼检出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小学生则较低;中小学生龋齿检出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德州市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沙眼、龋齿检出率基本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德州市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和沙眼检出率灰色数学模型预测拟合效果较好。
李蕙,孔祥峰[7](2004)在《济宁市任城区1999~2003年不同种类食品卫生检测资料分析》文中指出
马然,曲桂荣[8](2003)在《任城区糕点卫生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任城区糕点卫生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城区糕点卫生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食品安全 |
2.1.2 食品安全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政府理论 |
2.2.2 政府管制理论 |
2.2.3 社会共治理论 |
3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3.1 食品行业现状 |
3.1.1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
3.1.2 食品行业监管现状 |
3.2 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概况 |
3.3 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划分与流程 |
3.3.1 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划分 |
3.3.2 食品安全监管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检测评价 |
4.1 食品安全监管综合评价 |
4.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3 指标同趋势化、数据归一化 |
4.1.4 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
4.1.5 结果分析 |
4.2 食品安全抽检效果评价 |
4.3 小结 |
5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监管人员力量不足 |
5.1.1 基层监管人员数量少 |
5.1.2 监管人员学历低、专业不对口 |
5.2 监管手段较为单一 |
5.3 职责分工不明确 |
5.3.1 部门间横向合作机制不完善 |
5.3.2 部门内纵向职责划分不清 |
5.4 社会共治局面尚未形成 |
5.4.1 监管主体单一 |
5.4.2 信息不对称 |
5.4.3 公众参与积极性低 |
5.4.4 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 |
5.4.5 权力救济方面不到位 |
5.5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存在不足 |
5.5.1 食品安全检验标准不完善 |
5.5.2 食品检测机构检验能力不足 |
6 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合理分配监管人员 |
6.2 建立全链条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
6.3 双向完善权责分配与合作机制 |
6.3.1 横向上建议完善跨部门合作机制 |
6.3.2 纵向上建议划清权责界限 |
6.4 营造社会共治良好局面 |
6.4.1 增强第三方监管力量 |
6.4.2 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
6.4.3 建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制度 |
6.4.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6.4.5 探索实施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 |
6.5 提升检验检测水平 |
6.5.1 健全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法律法规 |
6.5.2 加大食品检验机构建设力度 |
6.5.3 加强食品安全快检发展 |
6.5.4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第三方检验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
1.1.2 儿童自然教育在我国的兴起 |
1.1.3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 |
1.2 概念辨析 |
1.2.1 “自然教育营地”定义 |
1.2.2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 |
1.2.3 相关概念辨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教育营地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育营地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分析解读 |
2.1 儿童研究相关理论 |
2.1.1 儿童心理学 |
2.1.2 儿童行为学 |
2.1.3 儿童教育学 |
2.1.4 儿童设计学 |
2.2 自然缺失症及其成因 |
2.2.1 概念解读 |
2.2.2 自然缺失症的成因 |
2.2.3 自然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 |
2.3 自然教育的原理与应用 |
2.3.1 自然教育的启智性 |
2.3.2 自然教育的疗愈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实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3.1 我国营地发展现状 |
3.1.1 组织机构 |
3.1.2 相关政策 |
3.1.3 营地概况 |
3.2 相关案例分析 |
3.2.1 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行知基地 |
3.2.2 张家港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 |
3.2.3 即墨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和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
3.2.4 日本新泻县开心教育农场 |
3.2.5 运营模式借鉴——日本 mokumoku 农场 |
3.3 广东省内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实地调研 |
3.3.1 恒然四季农场 |
3.3.2 东莞盛丰营地 |
3.3.3 以上两个案例对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方法 |
4.1 规划策略 |
4.1.1 营地定位 |
4.1.2 建设原则 |
4.1.3 营地选址 |
4.1.4 建设规模 |
4.1.5 功能分区 |
4.1.6 布局模式 |
4.1.7 以儿童为本的空间设计 |
4.1.8 建筑设计 |
4.2 课程设置 |
4.3 运营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南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相关政策与上位规划 |
5.1.3 项目定位——火山口古村落的儿童教育营地 |
5.2 项目选址 |
5.2.1 区位交通 |
5.2.2 周边资源 |
5.3 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方法 |
5.3.1 设计策略 |
5.3.2 设计理念 |
5.3.3 建设内容及规模 |
5.3.4 场地布局 |
5.3.5 交通流线 |
5.3.6 功能分区 |
5.3.7 课程安排 |
5.3.8 运营方式 |
5.3.9 拓展设施厂家 |
5.4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管理者访谈问卷》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致谢 |
(3)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空间形态解析及济宁运河遗产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运河沿线城市 |
1.2.2 空间形态 |
1.2.3 运河遗产活化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点 |
第2章 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背景和空间形态特征 |
2.1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总体评价及遗产价值 |
2.2 山东运河沿线城市兴起的背景 |
2.2.1 地形特点 |
2.2.2 气候特点 |
2.2.3 隋代以来的政治、经济格局 |
2.3 山东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历程 |
2.3.1 隋代以前 |
2.3.2 隋唐至北宋 |
2.3.3 元明清时期 |
2.3.4 近代时期 |
2.4 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 |
2.4.1 外部空间特征:跨河而建、形态自由 |
2.4.2 内部空间特征:肌理差异、沿河分层 |
2.4.3 社会空间特征:沿河活跃、两套衙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
3.1 国家政策制定 |
3.1.1 漕运政策 |
3.1.2 开埠政策 |
3.1.3 规制要求 |
3.2 自然地理环境 |
3.2.1 地势条件 |
3.2.2 气候变化 |
3.2.3 黄河变迁 |
3.3 社会经济发展 |
3.3.1 工商业经济结构的作用 |
3.3.2 运输和出行方式的改变 |
3.4 社会动乱和外敌入侵 |
3.4.1 农民起义与盗匪作乱 |
3.4.2 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
3.4.3 城市防卫设施的建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济宁运河周边物质空间的城市活力古今对比 |
4.1 济宁物质空间发展的三个阶段 |
4.2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
4.3 城市活力的涵义 |
4.4 研究方法设计 |
4.5 基于空间句法以线代面的古今城市空间分析 |
4.6 城市物质空间活力综合对比分析 |
4.6.1 技术路线 |
4.6.2 基于历史文献的1926 年济宁城市物质空间活力分析 |
4.6.3 基于大数据的2016 年济宁城市物质空间活力分析 |
4.6.4 城市活力中心的转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济宁运河周边社会空间的市民行为分析 |
5.1 市民行为的界定 |
5.2 实验总体设计 |
5.2.1 实验设计思路 |
5.2.2 抽样方案和数据来源 |
5.2.3 评价因子确定 |
5.3 济宁运河周边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 |
5.3.1 选取主成分评价指标 |
5.3.2 数据分析 |
5.3.3 主成分分析结论 |
5.4 市民运河周边开放空间行为特征 |
5.5 济宁运河周边开放空间与市民行为关系的冗余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满足活力空间和市民行为需求的济宁运河遗产活化 |
6.1 济宁运河遗产的分布和现状 |
6.1.1 建筑遗产现状 |
6.1.2 历史街区现状 |
6.1.3 水工遗址现状 |
6.2 济宁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误区 |
6.2.1 物质遗产保护不利甚至受破坏 |
6.2.2 建筑和运河历史风貌难以传承 |
6.2.3 市民与历史文化的联系被切断 |
6.3 济宁运河遗产活化的路径和方法 |
6.3.1 意识层面:整合运河遗产建设绿道游憩空间 |
6.3.2 操作层面:制定济宁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
6.3.3 策略层面:开放运河遗址边界保育运河文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篇 |
7.1 结语 |
7.2 未来的研究扩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
四、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 |
第三节 资助政策发展概况 |
一、国内学生资助政策 |
二、国外学生资助政策 |
第四节 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学生资助对象与主体研究 |
一、学生资助对象研究 |
二、学生资助主体研究 |
第二节 学生资助标准与形式研究 |
一、学生资助标准研究 |
二、学生资助形式研究 |
第三节 学生资助效果与伦理研究 |
一、学生资助效果研究 |
二、学生资助伦理研究 |
第四节 文献梳理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量化研究方法 |
二、质化研究方法 |
三、混合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样本 |
二、个案选择 |
三、论文结构 |
第四章 农村校车与学生资助政策 |
第一节 农村校车问题缘起 |
一、市场调控下农村校车事故频发 |
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下的一种补偿工具 |
三、政府提供校车资助的缘由 |
第二节 农村校车发展现状分析 |
一、农村学生上学方式选择因素 |
二、农村校车发展个案研究 |
三、农村校车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校车政策 |
一、校车实施的国际比较 |
二、农村校车发展政策建议 |
第五章 营养改善计划与学生资助政策 |
第一节 营养改善计划问题缘起 |
第二节 营养改善计划现状分析 |
一、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 |
二、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三、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个案研究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营养改善计划政策 |
一、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国际比较 |
二、营养改善计划的改进建议 |
第六章 寄宿制与学生资助政策 |
第一节 寄宿制问题缘起 |
第二节 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
一、寄宿制学校现状 |
二、贫困寄宿生的经济保障 |
三、寄宿制学校发展个案研究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寄宿制政策 |
一、寄宿制实施的国际比较 |
二、我国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改进建议 |
第七章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改进措施 |
第一节 构建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
一、建立全面而系统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
二、协调学生资助政策与其他弱势补偿政策的关系 |
第二节 加强政府对学生资助的财政支持 |
一、逐步增加政府用于学生资助的财政投入 |
二、合理划分学生资助事权与支出责任,强化中央政府责任 |
第三节 建立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度规范 |
一、加强学生资助的制度规范 |
二、实施有效的学生资助制度体系监管 |
第四节 实施因地制宜的学生资助 |
一、因地区制宜 |
二、因学校制宜 |
三、因学生制宜 |
第五节 发挥社会力量在学生资助中的作用 |
一、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资助的作用 |
二、动员社会媒体力量关注学生资助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评价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评价调查家长问卷 |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5)我国学校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饮食微生物 |
1.1 饮用水和饮水机 |
1.2 食堂公共餐具 |
1.3 食品卫生 |
2 公共场所微生物 |
2.1 室内空气 |
2.2 教室教学设施 |
2.3 公用电脑 |
3 个人微生物 |
3.1 牙刷 |
3.2 水杯/茶杯 |
3.3 手机 |
4 小结 |
(6)德州市区中小学生部分常见病检出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材料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来源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一般特征 |
3.2 常见病的检出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视力低下 |
4.2 沙眼 |
4.3 龋齿 |
4.4 扁桃体肿大 |
4.5 数学模型 |
4.6 结语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综述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济宁市任城区1999~2003年不同种类食品卫生检测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总的检测情况 |
2.2 不同单位食品检测情况 |
2.3 不合格样品的超标情况 |
3 讨论 |
四、任城区糕点卫生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 何佳乐.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林雅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山东运河沿线城市空间形态解析及济宁运河遗产活化研究[D]. 赵静. 天津大学, 2017(10)
- [4]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 吴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5]我国学校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李红,田晔,江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10)
- [6]德州市区中小学生部分常见病检出趋势的研究[D]. 魏新梅. 山东大学, 2007(03)
- [7]济宁市任城区1999~2003年不同种类食品卫生检测资料分析[J]. 李蕙,孔祥峰.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4(03)
- [8]任城区糕点卫生检测结果分析[J]. 马然,曲桂荣.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