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财务风险机理和防范的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志森[1](2021)在《基于功效系数法的C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控机床制造行业是我国所有制造行业中至关重要的行业,多年来,也是我国产业环节中比较薄弱的产业,核心技术长期被日本、德国等国家垄断。近些年,由于三星、苹果等手机厂商开始将生产线向东南亚、印度转移,国内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市场急剧下滑,导致上游产业数控机床设备制造行业不景气,财务风险明显上升。C机械设备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数控机床设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高速钻铣攻牙机、玻璃精雕机、立式加工中心等产品。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和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该公司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C公司设计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及早发现公司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为公司经营层决策提供研判,同时在理论层面丰富国内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的案例。本篇论文在结合财务风险预警现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圳C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财务预警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得出该公司在财务风险预警制度、预警管理职位设置、预警方法和预警控制措施方面存在着问题,并根据公司所在行业状况,提出了设计该公司新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通过采用熵值法和相关性分析筛选财务指标和计算权重,将改良后的功效系数法作为该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将2015-2019年公司财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研究计算。最后,通过计算出的各项财务指标的综合得分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所存在的财务风险,最终提出以下措施:强化公司员工的风险意识,改善财务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积极发掘新的市场渠道、开拓海外市场,降低公司运营的成本和费用。
胡彦鑫[2](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许嘉禾[3](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洪凡[4](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的第一个国家,但随着我国防疫措施的有力实行,截止2020年3月12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而全球其他国家的疫情则在迅速蔓延。相较于疫情爆发初期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疫情对中国进口的影响已经开始发酵。与此同时,各地企业复工率迅速回升,生产和物流秩序除湖北外基本恢复正常,此前影响进出口贸易的若干国内负面因素正在逐渐消除。但即便在疫情消退、各国开始恢复正常商业活动之后,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的压力。在2020年下半年甚至第四季度之前,恢复航运和贸易的中长期趋势相当困难。疫情发生后,农产品进口企业面临着诸多与以往不同的风险。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更需要对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进行更为全面、严格的实时监控,尽可能准确地评估企业风险状况,做到风险的事前预警,减小或避免相关农产品进口企业的损失。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择了在小样本预测领域有良好表现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模型。首先对与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概念与理论进行整理,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时代特征、风险的含义风险预警的含义与功能、SVM算法。其次,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的价格风险、采购风险、社会环境风险等突出风险入手,进行风险形成机理及其传导机制分析,以风险形成机理分析得到的风险因素为参考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接着,以实证研究中问卷调查数据作为数据集,并将样本分为训练样本与预测样本进行支持向量机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根据各训练样本在不同核函数中的训练结果确定准确率最高核函数,随后利用交叉验证法与网格搜索法进行参数寻优。然后通过对比经过交叉验证与网格搜索法优化参数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和未经过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算法的预测准确率,确定最优参数,提升模型准确率。最后,对H企业2020年的安全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从H企业风险影响因素及相关风险值波动原因入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该企业相应的管理建议。2020年是“黑天鹅”横飞的年份,山火、蝗灾、病毒让我们这个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地球喘不过气来,而新冠肺炎病毒却跟随着人类从2020年迈入了崭新的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人们对这个社会、对整个人类和世界、对生存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本文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模型,并且将机器学习领域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应用于农产品进口企业的风险研究中。我国农产品进口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运用中可依据本文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风险防控与资源优化,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管理提供绵薄之力。
周特友[5](2020)在《高新区集群企业财务风险传染研究》文中认为高新区集群作为创新集群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高效化、集约化的产物。它能够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和创新难题,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极其重要。但集群内部复杂网络关系也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容易危及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探究高新区集群内企业财务风险传染问题,本文选取北京中关村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武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挂牌于新三板的企业为样本,以ST、ST*公司为风险源企业,对集群非ST企业进行滞后3期回归。由于高新区集群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涉及众多高新技术行业,为更加精确分析集群财务风险传染问题,本文实证部分分为区域集群财务风险传染、产业集群财务风险传染、财务风险传染途径检验三部分。文章结论如下:(1)在区域集群部分,高新区集群内财务风险传染周期为2-3年,财务风险传染效应在第2年最显着;(2)在产业集群部分,信息技术行业和制造业财务风险传染周期为2-3年,医疗保健行业财务风险传染周期为1-2年;信息技术行业研发周期为1年左右,制造行业研发周期为1-2年,医疗保健行业研发周期3年或以上;(3)在财务风险传染途径部分,财务风险能够通过集群融资、业务往来及协同创新等途径传染;三大风险传染路径在信息技术行业和制造业均显着,而在医疗保健行业,业务往来风险传染最显着。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从不同主体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为集群风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孙程[6](2021)在《环保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研究 ——以大气污染治理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环保产业是实现绿色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性及资金密集型特征,投资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环保投资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收益回收较慢,企业应收账款占比较高,若缺乏有效的投资风险预警管理,一旦市场的投融资环境、或国家政策变化调整时,环保企业极易发生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财务危机,甚至陷入破产境地,严重的还会损害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神雾环保、盛运环保、东方园林、凯迪生态等一系列环保企业遭遇债务危机,暴露出环保企业追求快速扩张但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的现实。目前投资风险预警在我国环保企业中的研究及应用尚属空白,作为事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从过程入手,通过跟踪预警,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规避风险损失,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营和持续发展。本文尝试以环境经济学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风险预警理论等为指导,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环保上市企业的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以提高环保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激发市场活力。论文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的思路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总结及提炼前人在风险管理、财务预警以及环保产业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并以环境经济学、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以及企业风险预警理论等构建本文理论基础。(2)对以大气污染治理企业为代表的我国环保企业的投资风险进行识别与成因分析,为下文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奠定基础。分析发现,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策、行业、市场、技术、信息不对称等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融资机制,影响企业投资风险;同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内部风险因素与投资风险相互作用,对企业投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3)确定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鉴于包括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在内的环保企业对外部政策及资金环境变动较为敏感,通过经验值判断法,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以反映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风险,保证预警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整个预警系统的实用性。构建大气污染治理企业的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4)通过对比预警模型适用条件,选取BP神经网络与Logistic相结合的混合预警模型,完成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并对预警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在样本数据的选取上,本文以Wind数据库“环保——大气污染治理”板块下的所有1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其2013-201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财务指标,并叠加宏观及行业等非财务指标,共同作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及风险预测。(5)在对大气污染治理企业的投资风险做出预测后,分别从宏观环境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提出包括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在内的环保企业投资活动的风险防范对策。鉴于环保企业投资依赖政策与资金的特点,以及行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缺陷,创新性的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思路。论文经过定性与定量研究后,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政策及融资环境对环保产业有重要影响。环保产业的发展与我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政策直接刺激环保产业需求;而利率,货币供应量变化程度显着影响环保产业的投资风险状态,对包括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在内的环保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2)环保产业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具备高成长性,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増强及政府防污治污、绿色经济的发展方针,未来环保产业将维持长时期的高速增长。(3)包括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在内,环保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较高且呈攀升之势,投资风险需要持续关注。环保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仅靠自有资金难以满足日常投资、经营需求,因此外部融资占比较高,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政府补贴、民间借贷等是其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使得环保企业的偿债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更为重要,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到期债务不能按时偿付,企业极易陷入破产危机。(4)环保企业投资风险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出现轻警信号,需要对警源加以分析并进行持续监控,从而防范投资失败风险。
卫素洁[7](2020)在《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以W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房地产行业在中国急剧发展的社会环境当中也同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在国民经济当中起到了一定的支柱作用,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前行,其缺陷和短板也逐渐地浮出水面。房价迅速上升的同时,商品房库存也大量的产生了堆积,并且对土地占用量也不断的攀升,挤压了其他的土地类型,使得土地结构变得不合理,这些问题都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带来了不安的因素。政府虽然通过政策调控来应对这些弊端,希望能够加紧对房地产行业的控制。而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仍然处于较为普遍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依然延续着“借钱-拿地-开发-销售”这种模式。显然这种模式不为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的国家政策,当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限购政策后,房企的资金压力因此也逐渐的增大。传统的重资产运营模式显然落后于当今的政策规定,不但没有能够产生效果,同时还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地加重。为了缩小财务风险,优化资本配置,使资产结构一并得到优化,许多房企业逐渐意识到要调整资产运营模式,纷纷开始走向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道路。房企逐渐意识到需要尽快地进行资产运营模式的转型,同时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因此,对于财务风险方面应该尽快地进行识别,同时运用财务方法评价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因此房地产企业也对转型越发的重视。以该背景为基础,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实际研究,将W企业选取为研究对象分析W企业在转型过程当中的财务风险,期望能够对现实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W企业是房地产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房地产行业内具有多年的运营经历,眼光较为长远,经验丰富,因此也较快地实行资产运营模式转型。W企业依靠纯品牌与管理输出模式,早在2015年就开始进行转型,因此该企业也具有代表性,能够为其他企业的转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文献、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第一章是本文的相关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章是对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与财务风险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第三章是对我国房地产资产运营模式与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运用财务指标方法对比分析2018年房地产企业净利润前50的房企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财务风险变化情况;第四章是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筛选样本、确定评价指标、设计模型等步骤,运用EXCEL和SPSS等软件分析模型结果,得出实证结论并作出深入的分析,验证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对财务风险造成的影响,为后续想要尝试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房地产企业们提供科学性的建议;第五章是以W企业为例,深入分析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根据影响进行成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建议;第六章是本文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对房企从现状分析角度、实证分析角度和案例分析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防范房企在资产运营模式转型中的财务风险。最终,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财务风险;而通过对W企业的案例分析,W企业在转型后,财务风险有所减小,资本结构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的问题,需要根据成因来进行防范。因此,房地产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资产运营模式。本文望能给W企业乃至整个房地产行业顺利完成资产运营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沈国庆[8](2019)在《金融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4年,以财政分权为特征的分税制改革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经济行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抵御外部金融危机冲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模式、政府性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以直接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及提供担保等形式,举借了大量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较大的财政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中央近年来三大攻坚战之一。已有研究多从财政体制、官员晋升、经济增长、政绩考核、风险预警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分析,缺少从金融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金融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最新发展情况、风险表现进行了分析,从地方税收与地方债务关系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从地方政府债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和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等三个具体的金融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深化了从金融视角检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内容是:首先,本文在梳理、述评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从全国和各地区比较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发展规模、发债主体结构和资金来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对新形势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整体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势头得到控制。但各地区债务风险程度不一,个别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超过国际警戒线,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较大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呈规模大、发展迅速、底数不明的特征,产生了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其次,借鉴已有地方政府债务理论,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必然要求自身掌握的行政资源最大化。而行政资源最大化最直接的内容就是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在分税制体制下,由于地方税收由地方政府直接支配,且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能有效促进地方性税收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地方性税收增长。而在财力紧张和软预算约束下,举债投融资成为合理的选择。为此,本文以全国各地区政府债务、税收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性税收收入规模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属于国家税收的增值税规模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关系则不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特征对上述结论有着显着性影响,西部债务投融资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效果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按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小划分后的实证证明,债务投融资对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效率上随规模增大而递减,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投融资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效应存在极限值,债务规模较小地区以债务投融资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效果明显高于规模较大地区。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增加税收财力增长不可持续,且导致了更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三,由于地方政府债券的购买主体为商业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对接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一旦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出现信用违约和流动性违约风险,最终都将表现为金融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质上是金融风险。本文在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机理和脆弱性根源,着重以未定权益分析法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途径,以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向银行风险转化的数理推导,分析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演化的逻辑和机理。并利用银行风险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不良率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且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一举措可以减小银行不良率。第四,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中引起的资金流向和相关主体变化,以货币供给原理和机制分析为基础,本文详细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全过程中,由于债务置换引起的基础货币和信用货币供给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从单笔债务置换过程看,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资金变动在短时内对基础货币、M1和M2造成波动。从基础货币层面而言:在发行地方债券时,央行需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增加了基础货币供应量;在地方政府债券置换过程中,发债资金在国库政府存款账户和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主体银行账户转换中引起基础货币先减后增。从商业银行广义货币创造看,发行债券时,商业银行购债会增加M2,而企业购债则导致M1减少;发债资金在国库政府存款账户和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主体银行账户转换中,M2先减少后增加,M1增加。当资金用于偿还存量银行贷款时,M2、M1均减少;当用于偿还个人贷款时,M1减少,M2不变。第五,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本质是银行贷款等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转为地方政府债券,导致债券规模扩张,债券收益率发生变化;同时,贷款类地方政府债务减少,会引起信贷利率发生变化。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作用于货币政策利率,从而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产生影响。实证发现,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较好地促进了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对我国货币政策达成宏观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很好的传导效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后,随着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和发行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明显提升了国债收益率传导货币市场利率的效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信贷利率传导货币政策利率的效率有正向影响;比较而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引致的债务市场债券收益率变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程度,显着大于信贷利率途径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变化对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最后,本文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化解其风险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升级方面: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投资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构建科学完备的央地财政事权关系、构建规范的财税体制和转移支付机制、构建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金融改革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改革、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1)从地方税种收入增长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实证关系出发,探讨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追逐行政资源最大化,是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根源。从公共选择视角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以地方性税种收入规模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关系为切入点,应用各地区相关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通过大规模举债投融资促进地方性税种收入增长,以达到行政资源最大化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是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根源。这为全面准确理解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丰富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客观现实。以地方政府债务视角审视税制改革和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有利于全面理解营改增的现实意义。地方税体系构建不仅应考虑税源可得性,也应关注到其引导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作用,深化了建设地方税体系的认识。(2)从金融风险视角,理论和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途径和机理。在分析金融风险性质及其脆弱性根源的基础上,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的演变机理和途径,并应用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数据,从商业银行不良率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引致银行风险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会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来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为从金融视角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的深化和发展。(3)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为切入点,从金融视角中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两个方面,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分析和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产生短期波动,对基础货币、信用货币中的M1和M2变化有显着影响。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影响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实证中,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债务置换后的国债收益率和信贷市场利率均对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且债券收益率方面产生的影响强于信贷市场利率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从金融视角拓展了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视野,有助于把握地方政府债务的金融风险性质及其管理。为金融部门制定金融政策、深化金融市场管理提供了一个应关注的视角,有利于金融监管和金融政策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央政府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采取对策措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张传奇[9](2019)在《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文中认为投资行为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基础,投资决策是企业三大财务决策的核心,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战略核心地位,直接关系着企业目标是否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企业投资行为才能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但是现实中,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投资规模过大、投资效率低下、投资风险突出等问题。股权作为企业构成的基础和公司治理的核心,必然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创新性的从股权稳定视角出发,研究其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同时,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日趋加大,不确定性日益增多,企业如何更好的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企业内部核心治理要素和外部环境两个层次研究企业投资行为。本文通过对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投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三者的度量、影响因素、经济后果等方面的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回顾,为三者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文献参考。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稳定为出发点,以企业投资行为作为微观切入点,以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背景,结合最优股权结构理论、股权稳定理论、信息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不确定性及其规避理论和企业投资理论搭建理论分析框架。借助该理论框架实现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有效结合、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有效结合,将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投资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对各自的行为表现、作用机理、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证。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股权稳定如何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将企业投资细分为投资规模、投资效率、投资风险三个方面,研究了股权稳定与投资规模、投资效率和投资风险的关系;二是本文探索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并细分研究环境不确定对企业投资规模、投资效率和投资风险的关系;三是本文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对于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关系的影响。本文选取2008-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企业投资的三个方面,即投资规模、投资效率、投资风险入手,对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股权越稳定,企业新增投资规模越小、投资效率越高、投资风险越低;环境不确定程度越高,企业新增投资规模越大、投资效率越低、投资风险越高;环境不确定性程度高时,股权稳定程度与新增投资规模负相关关系减弱,股权稳定程度与投资效率正相关关系减弱,股权稳定程度与投资风险负相关关系减弱。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股权稳定独特视角,研究分析了股权稳定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使得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完善;二是从投资规模、投资效率和投资风险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并且进一步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对股权稳定和企业投资的调节机制,丰富完善了环境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研究。本文力图通过股权稳定对企业投资影响的研究,为企业在面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优化企业投资行为、提高企业投资效率、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朱志红[10](2019)在《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油气企业作为代表性传统能源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能源危机加剧的背景下,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科学评价和提升财务竞争力成为油气企业应对激烈竞争的前提。在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成为提升财务竞争力的关键。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研发投入密切相关。因此剖析研发投入是如何影响财务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油气企业的当务之急。依据国内外众多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技术创新水平和财务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完善公司治理和提高研发投入效率,对于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研究,力图实现以下研究目的:科学定量评价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实证研究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研究油气企业公司治理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基于公司治理和研发投入的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对策。首先,基于文献梳理界定公司治理、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概念并对相关理论进行剖析,进而构建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影响的机理框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引。其次,基于我国油气企业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的界定,从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和高级管理层特征等四个维度剖析油气企业公司治理现状;从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维度剖析油气企业研发投入现状;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社会责任履行能力等七方面构建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财务竞争力实现对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的现状剖析。再次,从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影响和公司治理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的调节作用这两个层面提出实证研究假设;并以财务竞争力为被解释变量,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为解释变量,以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社会公众股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召开次数、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监事会召开次数、高管薪酬和高管持股比例为调节变量,以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为控制变量,构建实证模型,并利用软件SPSS22.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油气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可以正向促进财务竞争力;研发人员投入显着正向促进财务竞争力;股权集中度显着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股权制衡度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国有股比例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法人股比例正向调节研发人员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但对研发资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社会公众股比例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董事会规模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董事会会议次数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独立董事比例正向调节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关系;监事会规模正向调节研发资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但对研发人员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监事会会议次数正向调节研发资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相关性,但对研发人员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高管薪酬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高管持股比例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最后,基于油气企业的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和财务竞争力现状以及实证研究结果,从研发投入和公司治理视角提出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其中,研发投入视角下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对策包括:加大对油气行业研发投入政府扶持力度、完善研发投入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适度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更多研发创新成果、完善研发人员的培养机制、建立研发活动动态管理机制。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对策包括:适度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适度降低社会公众股比例、适度提高法人股比例、增加独立董事人数并健全独立董事机制、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高管薪酬体系和建立有效的高管持股激励机制。期望为油气企业的公司治理完善、研发投入效率和财务竞争力提升提供方向指引。
二、企业财务风险机理和防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财务风险机理和防范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功效系数法的C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 |
第二章 财务风险预警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风险理论 |
2.1.1 财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
2.1.2 财务风险的识别 |
2.1.3 财务风险的度量 |
2.1.4 财务风险的分析 |
2.1.5 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2.2 财务风险预警理论 |
2.2.1 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 |
2.2.2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
2.3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介绍 |
第三章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C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1.3 C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
3.2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 |
3.2.1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
3.2.2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职位 |
3.2.3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办法 |
3.2.4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控制措施 |
3.3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4 设计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
第四章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
4.1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选取的根据 |
4.2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
4.3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确定 |
4.3.1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初选 |
4.3.2 熵值法及相关性筛选财务指标 |
4.3.3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筛选最终结果 |
4.4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
4.4.1 功效系数法的改良 |
4.4.2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3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标准值及预警警戒区间的确定 |
第五章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在C公司的应用分析 |
5.1 财务风险预警的应用流程 |
5.2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计算应用 |
5.3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第六章 C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
6.1 提高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 |
6.2 改善财务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
6.3 强化公司员工的风险意识 |
6.4 积极发掘新的市场渠道、开拓海外市场 |
6.5 降低公司运营的成本和费用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选取 |
4.1.3 实证模型设定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选取 |
4.2.3 实证模型设定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
(3)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疫情对全球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 |
1.2.2 企业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
1.2.3 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基础 |
2.1 新冠肺炎防控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
2.2 风险预警的含义与功能 |
2.2.1 风险的含义 |
2.2.2 风险预警的含义 |
2.2.3 风险预警功能 |
2.3 支持向量机原理 |
2.3.1 基本思想 |
2.3.2 基本模型 |
第3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形成机理 |
3.1 价格风险形成机理 |
3.1.1 进口农产品供给端 |
3.1.2 进口农产品需求端 |
3.2 采购风险形成机理 |
3.2.1 农产品本身不满足 |
3.2.2 时间不满足 |
3.2.3 需求不确定 |
3.3 环境风险形成机理 |
3.3.1 政治环境风险 |
3.3.2 经济环境风险 |
第4章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4.1 风险预警指标体构建 |
4.2 支持向量机算法基本思路 |
4.3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
4.3.1 数据采集 |
4.3.2 数据预处理 |
4.4 核函数选择及相关参数寻优 |
4.4.1 核函数选择 |
4.4.2 相关参数寻优 |
4.5 基于SVM的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确定 |
4.5.1 多类分类器 |
4.5.2 基于SVM的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多类分类模型 |
4.6 试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企业简介 |
5.2 企业风险评估 |
5.3 结果分析 |
5.4 相关管理建议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论文部分原始数据 |
附录三 SVM代码 |
(5)高新区集群企业财务风险传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集群及集群风险 |
1.2.2 集群财务风险传染路径 |
1.2.3 集群财务风险传染效应 |
1.2.4 财务风险传染模型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群理论 |
2.1.1 产业集群发展理论 |
2.1.2 分工协作理论 |
2.1.3 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区位理论 |
2.2 风险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财务风险理论 |
2.3 财务风险传染理论效应 |
2.3.1 多米诺牌效应 |
3 集群财务风险传染机理分析 |
3.1 集群内部财务风险传染机理 |
3.2 集群外部催化集群内部财务风险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5 实证过程及结果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2.1 区域集群财务风险传染实证分析及结果 |
5.2.2 产业集群财务风险传染实证分析及结果 |
5.2.3 产业集群财务风险传染途径实证分析及结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财务风险措施 |
6.2.2 管理部门完善企业信息,加强集群管理 |
6.2.3 金融机构发挥监督作用,监管资金使用 |
6.2.4 政府扶持高新区企业发展,严惩失信企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环保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研究 ——以大气污染治理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环保产业的界定 |
2.1.2 环保企业投资及投资风险 |
2.1.3 企业风险预警管理 |
2.1.4 环保企业投资风险预警 |
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环境产权理论 |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1 全面风险管理的界定 |
2.3.2 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步骤 |
2.4 企业风险预警理论 |
2.4.1 风险预警理论概述 |
2.4.2 财务危机的原因分析 |
2.4.3 财务危机预警理论 |
2.4.4 环保企业的投资风险预警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风险机理分析 |
3.1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特征分析 |
3.1.1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的类型 |
3.1.2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的特征 |
3.2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需求分析 |
3.3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融资机制分析 |
3.3.1 政府性环保投融资 |
3.3.2 企业投融资 |
3.3.3 环保基金融资 |
3.3.4 多主体参与的项目融资 |
3.4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风险机理分析 |
3.4.1 企业外部风险要素识别 |
3.4.2 企业内部风险要素识别 |
3.4.3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风险的传导机制分析 |
3.5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防范投资风险的重要意义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4.1 投资风险预警系统设计思路 |
4.2 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论 |
4.2.1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 |
4.2.2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2.3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预警指标的初选 |
4.4 预警指标的筛选 |
4.4.1 数据取得与处理 |
4.4.2 预警指标的因子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风险预警模型与实证分析 |
5.1 Logistic预警模型构建 |
5.1.1 Logistic回归分析 |
5.1.2 ROC曲线检验 |
5.1.3 确定最佳诊断界值与可疑区间 |
5.2 BP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及构建 |
5.2.1 BP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
5.2.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 |
5.2.3 BP神经网络建模的实现 |
5.3 基于BP-Logistic混合模型的预测数据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投资风险防控研究 |
6.1 优化风险防范的宏观环境 |
6.2 加强企业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
6.3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以W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贡献 |
第二章 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及财务风险理论分析 |
2.1 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相关理论 |
2.1.1 房地产企业重资产运营模式理论 |
2.1.2 房地产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理论 |
2.2 财务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理论 |
2.2.1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
2.2.2 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
2.3 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理论分析 |
第三章 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及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
3.1 房地产企业的现状情况分析 |
3.1.1 现金流压力 |
3.1.2 筹资压力 |
3.1.3 土地成本压力 |
3.1.4 行业竞争压力 |
3.2 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的财务特征对比分析 |
3.3 房地产企业两种资产运营模式的选择 |
3.4 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对财务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
4.3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4.4 财务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4.4.1 适用性检验 |
4.4.2 提取成分与成分命名 |
4.4.3 计算成分得分与总得分 |
4.4.4 主成分的实证结果 |
4.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线性回归实证分析 |
4.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5.2 变量定义 |
4.5.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4.5.4 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关检验 |
4.5.5 线性回归研究假设的检验 |
4.5.6 线性回归实证结论 |
第五章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财务风险防范案例分析 |
5.1 选取W企业作为房地产企业案例研究的典型性分析 |
5.2 W企业及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简介 |
5.2.1 W企业简介 |
5.2.2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简介 |
5.2.3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后的具体措施 |
5.3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动因分析 |
5.3.1 W企业的上市困境 |
5.3.2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前的财务困境 |
5.3.3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三个具体动因 |
5.4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 |
5.4.1 W企业偿债风险的影响分析 |
5.4.2 W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影响分析 |
5.5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对财务风险影响的成因分析 |
5.5.1 W企业偿债风险的成因分析 |
5.5.2 W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风险的成因分析 |
5.6 W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
5.6.1 提升资金运营效率 |
5.6.2 拓宽筹资渠道 |
5.6.3 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减少债务压力 |
5.6.4 加大轻资产项目占比,优化资产结构 |
5.6.5 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
5.6.6 申请IPO上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房地产企业2018 年净利润前50 名财务风险主要数据表 |
(8)金融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1.4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政府债务的研究 |
2.1.1 政府公债 |
2.1.2 地方债务 |
2.2 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 |
2.2.1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研究 |
2.2.2 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债务 |
2.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2.2.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2.3 对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的评述 |
2.3.1 国外研究述评 |
2.3.2 国内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与风险分析 |
3.1 地方政府债务界定概述 |
3.1.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和内涵 |
3.1.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 |
3.2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
3.3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 |
3.3.1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前债务规模和结构 |
3.3.2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后的债务规模 |
3.4 地方政府债务层级及发债主体结构 |
3.5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和资金来源 |
3.5.1 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主体分析 |
3.5.2 地方政府债务债权主体分析 |
3.6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
3.6.1 负债率和债务率分析 |
3.6.2 债务增速分析 |
3.7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 |
3.7.1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产生根源 |
3.7.2 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表现形式 |
3.7.3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现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理论与实证分析 |
4.1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理论分析 |
4.1.1 公共产品理论——债务的客观基础 |
4.1.2 公共选择理论——债务的主观基础 |
4.1.3 委托代理理论——债务的现实基础 |
4.2 地方税收增长激励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4.3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
4.3.1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
4.3.2 数据描述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1 地方政府债务投融资对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 |
4.4.2 按地方政府债务分地区、分规模回归结果 |
4.5 工具变量和稳健性检验 |
4.5.1 工具变量 |
4.5.2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视角 |
5.1 金融风险根源 |
5.1.1 金融风险产生的宏观根源—货币非中性 |
5.1.2 金融风险产生的中观根源—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
5.1.3 金融风险产生的微观根源—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
5.1.4 风险扩散和传染的根源—信息不对称 |
5.2 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分析 |
5.2.1 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的逻辑 |
5.2.2 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传导途径 |
5.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商业银行 |
5.2.4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金融风险 |
5.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机理分析 |
5.4 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与银行风险关系探讨 |
5.5 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风险关系实证研究 |
5.5.1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
5.5.2 实证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基于货币供给视角 |
6.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概述 |
6.1.1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背景和成效 |
6.1.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具体情况 |
6.2 我国货币供给逻辑分析 |
6.2.1 二级银行体系 |
6.2.2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逻辑 |
6.2.3 商业银行货币供给的逻辑 |
6.2.4 我国货币供给的计量标准 |
6.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的关系分析 |
6.4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6.4.1 存量债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6.4.2 地方政府债券置换时发行债券环节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6.4.3 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实施环节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6.4.4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影响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基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视角 |
7.1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后债券发行收益率情况概述 |
7.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7.2.1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分析 |
7.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7.3 实证检验 |
7.3.1 变量说明 |
7.3.2 实证模型选择 |
7.4 实证结果 |
7.4.1 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传导货币利率效率的实证结果 |
7.4.2 地方债务置换对国债收益率传导货币市场利率效率的影响 |
7.4.3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后信贷市场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影响 |
7.5 稳健性检验 |
7.5.1 国债收益率传导货币市场利率效率的影响 |
7.5.2 信贷市场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
8.2.2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
8.2.3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8.2.4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
8.2.5 加强财政金融部门协作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9)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1.2.1 股权稳定 |
1.2.2 环境不确定 |
1.2.3 企业投资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股权稳定研究的相关文献 |
2.1.1 股权稳定度量 |
2.1.2 股权稳定经济后果 |
2.1.3 文献评述 |
2.2 环境不确定性相关文献 |
2.2.1 环境不确定性度量 |
2.2.2 环境不确定性经济后果 |
2.2.3 文献评述 |
2.3 企业投资相关文献 |
2.3.1 投资规模相关文献 |
2.3.2 投资效率相关文献 |
2.3.3 投资风险相关文献 |
2.3.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股权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
3.1.1 最优股权结构理论 |
3.1.2 股权稳定理论 |
3.2 不确定性相关理论基础 |
3.2.1 信息基础理论 |
3.2.2 资源依赖理论 |
3.2.3 不确定性及其规避理论 |
3.3 企业投资理论 |
3.3.1 凯恩斯投资理论 |
3.3.2 加速投资理论 |
3.3.3 最优资本函数理论 |
3.3.4 Tobin-Q理论 |
3.3.5 不可逆投资理论 |
3.4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
3.4.1 委托代理理论 |
3.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4章 制度背景分析 |
4.1 股权结构制度背景、现状与问题 |
4.1.1 股权结构制度背景 |
4.1.2 股权结构现状与问题 |
4.2 我国投资的制度背景、现状与问题 |
4.2.1 我国投资的制度背景 |
4.2.2 我国投资现状与问题 |
第5章 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规模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规模 |
5.2.2 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规模 |
5.2.3 环境不确定性对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规模关系的调节作用 |
5.3 研究设计 |
5.3.1 关键变量的度量 |
5.3.2 实证模型设定 |
5.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5.4.4 稳健性测试 |
5.5 进一步研究: 产权性质的差异 |
5.6 研究小结 |
第6章 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效率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效率 |
6.2.2 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效率 |
6.2.3 环境不确定性对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调节作用 |
6.3 研究设计 |
6.3.1 关键变量的度量 |
6.3.2 实证模型设定 |
6.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相关性分析 |
6.4.3 回归结果分析 |
6.4.4 稳健性测试 |
6.5 进一步研究: 产权性质的差异 |
6.6 研究小结 |
第7章 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风险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2.1 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风险 |
7.2.2 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风险 |
7.2.3 环境不确定性对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 |
7.3 研究设计 |
7.3.1 关键变量的度量 |
7.3.2 实证模型设定 |
7.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描述性统计 |
7.4.2 相关性分析 |
7.4.3 回归结果分析 |
7.4.4 稳健性测试 |
7.5 进一步研究: 产权性质的差异 |
7.6 研究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股权稳定对企业投资存在显着的影响 |
8.1.2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存在显着的影响 |
8.1.3 环境不确定性对股权稳定与企业投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
8.2 政策建议 |
8.2.1 通过企业内部措施来优化企业投资行为 |
8.2.2 通过改善外部条件来优化企业投资行为 |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8.3.1 研究的局限性 |
8.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10)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机理框架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公司治理内涵 |
2.1.2 研发投入内涵 |
2.1.3 财务竞争力内涵 |
2.2 公司治理维度 |
2.2.1 股东 |
2.2.2 董事会 |
2.2.3 监事会 |
2.2.4 高级管理层 |
2.3 研发投入维度 |
2.3.1 研发资金投入 |
2.3.2 研发人员投入 |
2.4 财务竞争力维度 |
2.4.1 财务战略 |
2.4.2 财务资源 |
2.4.3 财务能力 |
2.4.4 社会责任履行能力 |
2.4.5 风险管控能力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公司治理理论 |
2.5.2 研发投入理论 |
2.5.3 财务竞争力理论 |
2.6 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影响的机理框架 |
第3章 油气企业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和财务竞争力现状 |
3.1 油气企业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3.2 油气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
3.2.1 股权结构现状 |
3.2.2 董事会现状 |
3.2.3 监事会现状 |
3.2.4 高级管理层现状 |
3.3 油气企业研发投入现状 |
3.3.1 研发资金投入现状 |
3.3.2 研发人员投入现状 |
3.4 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现状 |
3.4.1 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4.2 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3 财务竞争力评价方法 |
3.4.4 财务竞争力测算 |
3.4.5 财务竞争力得分和状态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假设与实证设计 |
4.1 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假设 |
4.2 公司治理对油气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
4.2.1 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
4.2.2 董事会特征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
4.2.3 监事会特征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
4.2.4 高级管理层特征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
4.3 变量定义与测度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调节变量 |
4.3.4 控制变量 |
4.4 实证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主效应分析 |
5.3.2 调节效应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公司治理和研发投入的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对策 |
6.1 完善公司治理 |
6.1.1 适度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
6.1.2 适度降低社会公众股比例 |
6.1.3 适度提高法人股比例 |
6.1.4 增加独立董事人数并健全独立董事机制 |
6.1.5 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高管薪酬体系 |
6.1.6 建立有效的高管持股激励机制 |
6.2 提高研发投入效率 |
6.2.1 加大对油气行业研发投入的政府扶持力度 |
6.2.2 完善研发投入相关信息披露制度 |
6.2.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6.2.4 适度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 |
6.2.5 完善研发人员的培养机制 |
6.2.6 建立研发活动动态管理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油气企业样本表 |
附表2 油气企业部分数据简表 |
附表3 油气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简表 |
附表4 油气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简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企业财务风险机理和防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功效系数法的C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D]. 冯志森.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4]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进口企业风险预警研究[D]. 洪凡.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高新区集群企业财务风险传染研究[D]. 周特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环保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研究 ——以大气污染治理企业为例[D]. 孙程. 河北大学, 2021(09)
- [7]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以W企业为例[D]. 卫素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金融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 沈国庆.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9]股权稳定、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D]. 张传奇.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10]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朱志红.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