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瘫的推拿加封闭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贾静[1](2017)在《天麻素调节脑性瘫痪免疫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也称为脑性麻痹,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的症候群,多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的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全世界患病率约为2.03.5%。,我国发病率随地区的不同为1.84.0%。,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CP是造成儿童残疾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也是伴随患者终生的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因此寻找治疗和改善CP的方法显得尤为迫切。CP的脑部病理改变主要是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脑室内出血以及弥漫性髓鞘化障碍。是由于发育中的大脑在产前、产时和或产后受到损伤导致。目前CP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炎性反应和缺血缺氧共同作用导致,因此我们推测治疗CP的关键是缓解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修复受损组织。其中前期为应急修复阶段,此阶段以抗炎修复为主,巨噬细胞由促炎状态的M1型分化成抗炎修复的M2型并发挥作用;后期为血管新生阶段,此阶段血管内皮细胞在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发生迁移和增殖,进而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建立侧枝循环缓解缺血缺氧的组织。巨噬细胞通过调节其M1/M2型分化在平衡免疫系统的炎症和抗炎反应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证实M2型巨噬细胞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作用,并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进而发生血管新生和建立侧枝循环,但其中是由哪些基因调节抗炎修复和血管新生的作用仍然不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穴位注射中药天麻素对于CP患者的临床指标有显着改善作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基因芯片筛查CP的疾病基因表达量变化,探讨天麻素对于巨噬细胞M1/M2型调节免疫炎性反应的机制,以及VEGFA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为中药天麻素在临床上治疗CP的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与CP有高相关性的基因,进而探讨了 BCL6基因在天麻素调节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性,以及AP-1家族基因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的作用途径,探究中药天麻素调节免疫炎性反应的机制以及对CP治疗方法的研究。研究方法实验一:CP患者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招募44例先天性脑瘫、18例后天性脑瘫以及30例正常儿童。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进行RNA抽提和纯化,经过质检合格后,使用Affymetrix公司开发的PrimeView Human Gene Expression芯片进行扫描。将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与CP疾病相关的mRNA表达谱。实验二:天麻素对于CP的疗效评价以及作用靶点。通过分析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中药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患者的内收肌角、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66)以及精细运动功能评分(FMFM-45)的改变;并通过检测天麻素作用于M1型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确定天麻素在巨噬细胞参与炎性反应的关键作用靶点为BCL6基因。实验三:BCL6基因对天麻素作用于巨噬细胞的影响。通过观察天麻素对于M1及M2型巨噬细胞的作用,以及敲除BCL6基因后该作用的变化,探讨其发挥抗炎抗凋亡作用的机制。实验四:VEGFA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对AP-1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信息传递通路。由于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VEGFA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进而推动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通过观察VEGFA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AP-1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其转录机制和发挥作用的信息传递通路。实验五:VEGFA通过AP-1家族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观察VEGFA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以及敲除AP-1家族基因后该作用的变化,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研究结果1.和正常对照组相比,CP病人组(无论先天CP还是后天CP组)有1008个基因表达有差异,其中214个基因表达升高,794个基因表达降低。基因SRSF3、ELF2、BCL2L11、BCL6、CSNK1A1 表达显着上升 4 倍以上,UQCRB、PFDN4、LSM3、CLEC2B表达显着降低5倍以上,RAD23B仅在后天CP组显着降低。2.通过对比CP患者天麻素穴位注射组和生理盐水穴位注射组治疗前后,以及天麻素穴位注射CP组以及非脑瘫型神经疾病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证实天麻素穴位注射对于缓解CP患者的内收肌高张力,提高GMFM-66以及FMFM-45评分有改善效果,且疗效显着优于非脑瘫型神经疾病患者;进而通过巨噬细胞实验,发现天麻素可以调节参与炎症反应为主的M1型巨噬细胞的BCL6基因表达上升。3.天麻素作用于M1型巨噬细胞使其BCL6基因表达量升高,对M2型则无此作用。此外天麻素可以诱导M1型巨噬细胞分化为M2型,同时使受到氧化应激刺激的巨噬细胞的细胞活力升高以及凋亡程度降低,但当敲除BCL6基因后,该诱导作用和调控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的能力消失。4.VEGFA显着提高血管内皮细胞AP-1家族中c-fos、c-jun、JunB、JunD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随着作用的时间改变。VEGFA上调AP-1表达的作用主要是通过MEK1、p38-MAPK、PKC以及IGF1R信号传递通路,而不通过PI3K通路。5.VEGFA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并提高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但当抑制AP-1蛋白活性后,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受到抑制,CyclinD1表达下降;当敲除AP-1家族基因JunB、JunD表达后,细胞的迁移受到抑制,细胞的增殖不受影响,细胞的CyclinD1表达下降。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先天性脑瘫和后天性脑瘫表达异常的基因与炎症、缺血缺氧、血管新生、细胞增殖以及血管完整性的维持有关,提示脑瘫的病理机制确实与炎性反应和缺血缺氧反应共同相互作用有很大关联性。2.天麻素穴位注射疗法对于缓解脑瘫疾病内收肌角、提高GMFM-66以及FMFM-45评分的疗效显着,且明显高于非脑瘫型患者,提示天麻素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脑瘫的发病机制有共同通路或靶点。3.天麻素可以诱导巨噬细胞由炎性反应为主的M1型分化为抗炎促修复为主的M2型,可以显着提高受到氧化应激刺激的巨噬细胞的活力,和降低其细胞凋亡的程度,且该作用是通过提高巨噬细胞的BCL6基因表达来介导的。4.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VEGFA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进而推动新生血管的生成。而VEGFA可以通过MEK1、p38-MAPK、PKC以及IGF1R信号传递通路显着提高血管内皮细胞AP-1家族成员的表达,并通过AP-1家族成员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细胞周期,进而影响血管新生,建立侧枝循环。
徐婉伦[2](2011)在《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为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供参考。方法:将4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腕踝针加上普通针刺法,对照组只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10次为一疗程。两组留针时间为30min,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后5min、15min、30min将患者的疼痛程度用VAS表来测量,所得到的数据用尼莫地平法来计算测得患者的疼痛改善程度,并用同本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JOA评分)纪录各病例在疗程前后的数据,依照临床疗效对於疗程结束後进行分级评定。Excel软件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针后30min的VAS值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针后5min的VAS值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针刺后15min和30min的VAS值与对照组相比有十分比较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十分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疗效分级比较,治疗组为91%,对照组为75%,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法都能有效减轻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但治疗组比照组起效时间快,疗效更显着。两组都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但治疗组的方法可以明显增加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治愈率。本研究表明,腕踝针结合常规针刺的应用在对提高腰椎问盘突出症镇痛和治疗效果有临床价值,本课题对深入研究腕踝针镇痛效应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数据,也为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种治疗思路。
郭长青,陈幼楠[3](2007)在《论穴位注射与外周神经损伤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为增强穴位注射安全性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以穴位注射、神经损伤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内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大多数临床报道集中在运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外伤、产伤所引起的神经损伤方面。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导致的外周神经损伤可分为3级;损伤机理可分为3类;损伤原因有取穴姿势不当、针刺角度深度有误和药物选择不当两种。结论:有必要对穴位注射疗法的操作进行规范,以避免外周神经的损伤。
张锐,黄婉芬,秦艳虹[4](2002)在《产瘫的推拿加封闭治疗》文中研究指明
二、产瘫的推拿加封闭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瘫的推拿加封闭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素调节脑性瘫痪免疫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炎性反应与血管新生在脑性瘫痪的作用 |
1 脑瘫的病因 |
1.1 孕前因素 |
1.2 产前因素 |
1.3 产时因素 |
1.4 产后因素 |
1.5 小结 |
2 炎性反应与脑瘫 |
2.1 巨噬细胞的分型 |
2.2 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的作用 |
2.3 巨噬细胞与血管的交互作用 |
3 血管新生与脑瘫 |
3.1 血管新生的过程 |
3.2 血管新生的诱导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天麻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天麻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
1.1 抗癫痫作用 |
1.2 治疗脑缺血缺氧损伤 |
1.3 对阿尔兹海默病的作用 |
1.4 抗抑郁抗焦虑作用 |
1.5 对于头痛眩晕的作用 |
1.6 提高认知功能 |
1.7 对帕金森病的作用 |
1.8 对于非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
2 天麻素的作用机制 |
2.1 抗炎抗凋亡作用 |
2.2 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
2.3 免疫调节作用 |
2.4 对血管新生作用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现状 |
1中医病名 |
1.1五迟 |
1.2 五软 |
1.3 五硬 |
1.4 痿症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3.1 辨证论治 |
3.2 针刺治疗 |
3.3 艾灸治疗 |
3.4 穴位注射 |
3.5 推拿疗法 |
3.6 中药熏洗 |
4 结语 |
参考支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脑性瘫痪患者基因表达谱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RNA质检结果 |
2 芯片分析结果 |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天麻素对于脑瘫患者的疗效评价以及作用靶点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天麻素对于脑瘫患者的疗效评价 |
2 天麻素作用于经LPS诱导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 |
3 脑瘫患者与正常对照组BCL6基因表达的差异 |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BCL6对天麻素作用于巨噬细胞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天麻素作用于不同表型巨噬细胞的BCL6表达量变化 |
2 天麻素作用于敲除BCL6的巨噬细胞MGL2和MRC1表达量变化 |
3 天麻素作用于敲除BCL6的巨噬细胞的精氨酸酶活性变化 |
4 天麻素对敲除BCL6的巨噬细胞在氧化应激时细胞活力的影响 |
5 天麻素对敲除BCL6的巨噬细胞在氧化应激时细胞凋亡的影响~……… |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VEGFA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对AP-1家族表达的影响及其信息传递通路…..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脑瘫患者与正常对照组Jun基因表达的差异 |
2 VEGFA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对AP-1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VEGF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AP-1表达变化的信息传递通路 |
4 VEGFA诱导血管内皮细胞AP-1家族基因的变化是发生在转录水平……1 |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VEGFA通过AP-1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抑制AP-1活性对于VEGFA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
2 敲除JunB或JunD对VEGFA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
3 抑制AP-1、JunB或JunD对VEGFA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周期的影响…… |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记载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关于病因病机文献的记载 |
2.2 关于本病的病因 |
2.3 关于本病的病机 |
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理的认识 |
3.1 病因 |
3.2 病理 |
3.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
4.1 症状 |
4.2 体征 |
5. 腕踝针疗法的理论探究 |
5.1 与经络学说的关系 |
5.2 与全息医学理论的关系 |
6.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代临床研究进展 |
6.1 传统针灸疗法 |
6.2 电针疗法 |
6.3 针刀疗法 |
6.4 穴位注射法 |
6.5 其它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中止试验标准 |
3.5 病例的脱落 |
3.6 剔除病例标准 |
4. 治疗方案 |
4.1 治疗方法 |
4.2 观察方法 |
5. 临床观察指标 |
5.1 疗效分级评定标准 |
5.2 视觉仿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5.3 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JOA评分) |
5.4 统计学方法 |
6 治疗结果 |
6.1 基本数据 |
6.2 安全性评价 |
6.3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腕踝针镇痛机理初探 |
1.1 从经络学皮部理论探讨其作用机理 |
1.2 从现代医学探讨其作用机理 |
1.3 从临床实践中探讨其作用机理 |
2. 腕踝针临床操作方法 |
3. 浅谈腕踝针与浮针针刺镇痛的异同 |
4. 近代腕踝针对非疼痛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5. 施以腕踝针的注意事项 |
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运动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论穴位注射与外周神经损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注射导致的外周神经损伤程度、机理及特点 |
1.1 损伤程度 |
1.2 损伤机理 |
1.3 损伤特点 |
2 穴位注射导致外周神经损伤的情况 |
2.1 取穴姿势不当, 刺入角度、深度有误导致外周神经损伤[1, 4~8] |
2.2 药物选择不当导致外周神经损伤 |
(1) 药物结构及成分特性导致外周神经损伤[7, 11]: |
(2) 药物酸碱度过高导致外周神经损伤[12]: |
(3) 药物浓度过高导致外周神经损伤: |
(4) 药物注射部位不当导致外周神经损伤: |
(5) 药物剂量过大导致外周神经损伤: |
3 穴位注射避免外周神经损伤的方法[11~13] |
4 评述与展望 |
四、产瘫的推拿加封闭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素调节脑性瘫痪免疫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D]. 贾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2]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观察[D]. 徐婉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3]论穴位注射与外周神经损伤的关系[J]. 郭长青,陈幼楠. 中国针灸, 2007(04)
- [4]产瘫的推拿加封闭治疗[J]. 张锐,黄婉芬,秦艳虹.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