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 手编“自行车”(论文文献综述)
沈佳欢[1](2021)在《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结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剧烈的内外部重组与分化。景观资源评价是识别传统村落资源内在组成和外在表现的重要工具,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杭州市15个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景观资源构成要素及特征,从景观资源质量、生态环境条件、规划利用条件3方面建立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综合评价体系,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其综合评价值,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聚落资源、人文资源四大类,归纳总结出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基本特征为:景观类型与功能多样性、空间结构与形式复杂性、农业景观与经济单一性、聚落空间格局集聚型、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2)构建了由景观资源质量、生态环境条件、规划利用条件3大准则层、8大指标层、25个因子层组成的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综合评价体系。(3)基于评价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5个传统村落进行评价,得出其综合评价值,对各村落景观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吸引力”“村落环境融合度”“街巷空间丰富度”“文化内涵感染力”“非遗艺术传承度”“节庆活动丰富性”“清洁度”“交通可达性”“知名度”“景源配置”“基础设施条件”等14个评价因子得分低于评价均值,为今后重点提升对象。(4)结合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结果,针对性提出“景观资源质量提升”“生态环境现状整治”“规划利用条件改善”3项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提供经验借鉴和定量化支撑。
顾真[2](2021)在《托河鄂伦春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托河地区鄂伦春族居住地收集的语料为基础,从语音、构词、名词形态语法变化和动词形态语法变化这四方面对语料进行研究分析。本次调研的合作者有四位,分别是72岁的红英、65岁的何英华、64岁的巴尼花和62岁的空特乐,所有这四位调研合作者都是住在托河地区的鄂伦春族,除了空特乐受过较高的教育,其他三位均具有明显的语言本土性。从语音学角度对托河地区鄂伦春语进行语音形态分析,主要包括对元音系统、辅音系统、词的音节及其特征这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托河鄂伦春语的元音分为短元音和长元音,短元音包括/a/,/e/,/(?)/,/i/,/o/,/(?)/,/u/7个,长元音包括/aa/,/ee/,/(?)(?)/,/ii/,/oo/,/(?)(?)/,/uu/7 个。托河鄂伦春语的辅音包括/t/,/d/,/k/,/g/,/p/,/b/,/m/,/n/,/(?)/,/l/,/r/,/f/,/w/,/s/,/(?)/,/h/,/y/,/t(?)/,/d(?)/19 个。根据音节数量,托河鄂伦春语的词可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种。根据田野调查中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分析可知,单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的较小部分,双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较多,多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的绝大部分。从构词法角度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鄂伦春语的构词手段以派生法为主,本研究从名词类词和动词类词两个角度对鄂伦春语的构词法和构词形态变化予以说明阐释。名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可接复数、领属、格等语法形态变化词缀;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可接态、体、式、时、人称等语法形态变化词缀。名词类词包括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等,动词类词包括动词、副词、形容词、助动词等。名词类词的形态变化现象分析主要包括数形态变化现象、格形态变化现象、领属形态变化现象、级形态变化现象四个部分。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态变化,单数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复数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复数意义的语法词缀;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主要有主格、领格、宾格、不定宾格、造格、位格、不定位格、从格、位从格、不定方向格、与格、比格、方面格、有格等,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主格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其他格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相关意义的语法词缀;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主要分为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两大类,领属是指明事物所属关系的语法形态,人称领属指事物的所属为某人或某物,而反身领属则强调事物的所属为某人自己或某事物自己,人称领属根据数量可分为单数和复数两大类,根据人称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故而人称代词共有六个形态,也就有了六个接缀词缀,反身领属没有人称的差异,只有单复数的分别,故而反身领属只有两个形态,也就只有两个接缀词缀;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较为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排序,依次为最低级、次低级、低级、一般级、高级、次高级和最高级七种,一般级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其他级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相关意义的语法词缀。动词类词的形态变化现象分析主要包括态形态变化现象、体形态变化现象、式和时形态变化现象、形动词形态变化现象和副动词形态变化现象五大部分,每个部分又会进行细化分析。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可分为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互动态四种,除了主动态无接缀词缀,直接为词干或词根外,其他三种态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体形态变化可分为完成体、未完成体、固定体、瞬间体、反复体、持续体和愿望体七种,每种体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式形态变化可分为陈述式、愿望式、命令式和假定式四种,所有的式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托河鄂伦春语的形动词形态变化可分为现在时形动词形态变化、现在将来时形动词形态变化和过去时形动词形态变化三种,这三种态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托河鄂伦春语的副动词可分为联合性副动词、完成性副动词、瞬间性副动词、紧接性副动词、趁机性副动词、伴随性副动词、渐进性副动词、延续性副动词、目的性副动词、条件性副动词、因果性副动词、终结性副动词十二种,所有副动词的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
鞠斐[3](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李翰琳[4](2020)在《明代名物文献题录》文中指出灿烂的明代文化承前启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经济、文艺、民俗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之处。名物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明代名物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目前名物学研究,多是碎片化的专书或专词研究,尚没有针对名物文献的系统性专门题录问世。基于此,本文选取目录学和名物学相结合的新颖角度,广泛地收集明代名物文献,沿袭《中国古籍总目》的科学分类,以名物文献题录的形式揭示明代名物文献的丰富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情况、序跋原文、书籍体例、内容、成书背景、考订真伪、补充逸闻轶事、品题是非等。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写作缘由与研究意义、名物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凡例部分对本文的编撰原则和体例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将收集整理的106种明代名物文献,按其在《中国古籍总目》中的类别分归为经、史、子、集、丛5部,部下分类,类下分属。由于子部谱录类的器用之属和花木鸟兽之属所含文献种类繁杂,所以此两属下又再分小类。第一为经部,收录对各类经传进行名物诠释的专书,下分诗类、四书类、小学类。第二为史部,收录明代科学技术类名物文献与海外物产的名物文献,下分政书类、地理类。第三为子部,所涵盖明代名物文献种类最多,下分7类:兵家类收录有关兵器军械的名物文献。农家类下分综论之属、作物之属、园艺之属、牧养之属,收录有关农产品分类辨识与使用畜养的名物文献。医家类收录医用本草类名物文献。艺术类收录图文并茂的画谱类以及琴类名物文献。谱录类下分5属:汇编之属收录综合汇编的谱录类名物文献;器用之属包括有关器、杂物、文房、服饰、香类的名物文献;饮食之属收录与茶有关的名物文献;花木鸟兽之属包括花木鸟兽合编、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三小类;观赏之属收录有关观赏石品的名物文献。杂家类收录综汇闲适玩好之事物的名物文献。类书类收录名物专编之类书。第四为集部,仅收录屠本畯《离骚草木疏?》。第五为丛部,收录《总目》中未编入前四部,仅合录于各丛书子目的名物文献。最后是结语与索引。
孙云鹏[5](2020)在《《无印良品衍生的思考与语言》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MUJI无印良品,一家始于日本的国际化企业。作为日本的杂货品牌,它的产品始终坚持简朴、有用的设计理念。向人们释放了一种健康、积极、简约的乐观心态。其产品设计中独特的禅意美和极简主义都深深吸引着中国的各年龄段消费者。本次翻译实践选用的文本是由良品计划公司及其董事长——金井政明所着的《无印良品衍生的思考和语言》,该书主要向广大读者系统地介绍了无印良品的构思、产品设计、企业文化以及对无印良品的未来展望。向读者展示了品牌的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其中的第一章和第三章进行翻译。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背景和目的;第二章翻译实践简介,包括翻译内容和翻译过程的介绍;第三章是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笔者对文本类型进行了解读,同时介绍了翻译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理论。第四章是案例分析,在奈达的功能理论的指导下,从标题的翻译、词语的翻译、句子的翻译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总结,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汇总了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希望能通过本次的翻译实践,帮助读者对无印良品的企业文化和产品能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为今后相似的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南子[6](2019)在《西北有浮云》文中认为五月沙枣花开。"沙枣花一开,姑娘就想嫁人了。"每到这时节,维吾尔族老人都这么说。他们说沙枣花的气味催情。当枣果儿落在地上与枣花一起在泥土中发酵,那腥甜而腐烂的味道弥散整个南疆大地,让我感觉自己之所以还留在这儿,就是被这股子邪气给困住了。
张靖婧[7](2019)在《中高级阶段两套汉语教材中阅读写作的修辞手法编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修辞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到高级阶段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汉语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的内容之一。对修辞的掌握与使用能力,是考查学生汉语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当前汉语教学体系较为成熟、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国对外汉语研究者们都提出了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结合作者在海外的一些汉语教学经验,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修辞编排进行探讨。本文选取了现行的两套影响较大、使用较多的对外汉语教材——《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针对两套教材中高级阶段内容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修辞编排顺序和修辞练习方式进行详细的统计和说明阐述。并对两套教材的修辞手法种类、出现顺序和练习方式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本文将对这两套现行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的修辞手法编排进行总结,并详细分析教材中修辞手法编排方式的利与弊,提出作者对于对外汉语教材中修辞手法编排的一些个人设想。
南子[8](2019)在《绿洲之歌》文中研究表明这一年,一场春雪浩荡而来,将这座绿洲小镇变成了白色,然而,接下去的几天阳光灿烂,将春雪融化。风开始朝着东南方吹过来了,融雪的声音在暖和的阳光里滴答,让人的心情轻松又愉快,紧缩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皮肤开始松懈。姑娘们在风中做一些骚动的有关爱情的梦,脸上开始生出桃花癣和草莓般的粉刺。那些写在墙体上的标语,也在一次次的
曾易珍[9](2019)在《《孤独星球:拉罗汤加、萨摩亚和汤加》翻译报告(节译)》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支柱产业。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人不再满足于境内游,境外游也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青睐。与传统跟团游的大包大揽相比,如今的人们更看重自己的选择自由,借助旅游指南及网络资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主规划旅行时间及旅行线路。当今世界覆盖面较为广泛的旅游指南大多由英文写成,为方便中国游客,旅游指南的翻译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现今国内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景点介绍及导游英语等外宣材料方面,对英语旅游指南的汉译研究十分有限。本翻译报告是译者通过《孤独星球:拉罗汤加、萨摩亚和汤加》部分章节翻译实践总结出个人翻译心得,并采用具体的实例以说明翻译策略的选取。孤独星球是一家大型的旅游指南出版商。《孤独星球:拉罗汤加、萨摩亚和汤加》是其出版的同名旅行指南系列中的一册。从内容上看,主要介绍了南太平洋的三个岛屿国家一一拉罗汤加、萨摩亚、汤加的旅行信息。译者依据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从源语文本的语言风格入手,罗列了四种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即富有异国情调的词汇,动态描写,诗意语言以及诙谐表达。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认为译文应最大限度地凸显源语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同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保证读者了解这些旅游信息。对于富有异国情调的词汇,应侧重翻译出其反映出的异域特色;通过增加动词的手段丰富语言的动态描写,必要时增加一定的拟声词汇增强描写的生动性,以期让读者犹如身在其中;而对于作品中的诗化语言,可通过四字格的使用增强其审美体验。另外,对于源语文本作者的诙谐语言,译者可以采用一些轻松幽默的口语表达或网络用词进行翻译,从而保留源语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肖雨洁[10](2018)在《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文中研究说明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正式提出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要求,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经历了由盛转衰、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发展历程。近30年来,湖北省也开始根据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结合地域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编写本土化的劳动技术教育地方教材,供湖北省地区的中小学校使用。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效的发挥与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编制的体例密不可分,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受课程性质的影响,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劳动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和操作技能的示范性。因此本文试图从近30年来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沿革中,厘清湖北省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写的历史进程,把握教材变化的外部特征和内部属性,结合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视角,审视教材可改进及完善之策略,为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法、访谈法和历史研究法,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沿革进行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首先对本研究的问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二,介绍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制的相关理论基础。其三,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发展的沿革历程进行了具体划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2001年,教材在探索中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教材在变革中发展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相应历史阶段劳技课程的实施情况,对所使用教材的内容与体例进行了归类梳理,并作出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最后对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的发展演进历程进行了理性地审视,主要从教材的功能、新旧版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新旧版教材衔接转化的特点、新版教材发展演变的特征以及未来实践教育教材改进之应然选择等五大方面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必须结合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从加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注重品德教育的渗透、突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提倡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贯彻青少年职业体验理念等五个方面加以提升和改进,充分发挥劳技教材在教学中的指南与引导作用以及质量评价的依据。
二、绝! 手编“自行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 手编“自行车”(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 |
1.1.2 城市化与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1.1.3 传统村落的景观价值日益凸显 |
1.1.4 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日渐重视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1.1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
1.3.1.2 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1.3.1.3 基于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的传统村落优化策略研究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资料研究 |
1.3.2.2 实地调查研究 |
1.3.2.3 专家咨询法 |
1.3.2.4 问卷调查法 |
1.3.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聚落与传统村落 |
2.1.2 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 |
2.1.3 乡村景观 |
2.1.4 乡村景观资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景观美学理论 |
2.2.3 乡村景观资源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人类聚居环境理论 |
2.3 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
2.3.1 国外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
2.3.2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
2.4 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
2.4.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
2.4.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
2.5 景观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
2.5.1 国外景观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
2.5.2 国内景观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
2.6 研究述评 |
2.7 本章小结 |
3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现状调研 |
3.1 杭州市概况 |
3.1.1 区位概况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条件 |
3.1.4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
3.2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
3.2.1 存量及分布情况 |
3.2.2 地理区位 |
3.2.3 社会经济 |
3.3 传统村落景观资源构成要素分类研究 |
3.3.1 自然景观资源 |
3.3.2 农业景观资源 |
3.3.3 聚落景观资源 |
3.3.4 人文景观资源 |
3.3.5 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层级结构 |
3.4 传统村落自然景观资源 |
3.5 传统村落农业景观资源 |
3.6 传统村落聚落景观资源 |
3.7 传统村落人文景观资源 |
3.8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总结 |
3.8.1 景观类型与功能多样性 |
3.8.2 空间结构与形式复杂性 |
3.8.3 农业景观与经济单一性 |
3.8.4 聚落空间格局集聚型 |
3.8.5 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 |
3.9 本章小结 |
4 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1 依据研究区景观资源特征 |
4.1.2 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
4.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4.2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 |
4.2.1 评价指标选取 |
4.2.2 评价因子选取 |
4.2.2.1 自然资源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
4.2.2.2 农业资源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
4.2.2.3 聚落资源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
4.2.2.4 人文资源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
4.2.2.5 环境质量评价因子选取 |
4.2.2.6 生态状况评价因子选取 |
4.2.2.7 区位条件评价因子选取 |
4.2.2.8 现状条件评价因子选取 |
4.3 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分析 |
4.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1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
4.4.1.2 判断矩阵的建立和权重结果 |
4.4.2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 |
4.4.2.1 准则层权重分析 |
4.4.2.2 指标层权重分析 |
4.4.2.3 因子层权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与结果分析 |
5.1 评价方法与标准 |
5.1.1 评分方法 |
5.1.2 评分标准 |
5.1.3 评分结果分级标准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 |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因素集及评语集合的确定 |
5.2.2 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5.2.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5.2.4 评价结果统计 |
5.3 结果分析 |
5.3.1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优势 |
5.3.2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劣势 |
5.4 本章小结 |
6 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优化策略 |
6.1 景观资源质量提升 |
6.1.1 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
6.1.2 建筑风貌导控,提高村落环境融合度 |
6.1.3 街巷空间优化,提高空间形态丰富性 |
6.1.4 民风民俗重塑,凸显文化内涵感染力 |
6.1.5 创新保护形式,促进非遗艺术传承 |
6.1.6 区域协同传承,提升人文景观生命力 |
6.2 生态环境现状整治 |
6.2.1 道路风貌导控,提升村落清洁度 |
6.2.2 林相修复与改造,加强生态稳定性 |
6.3 规划利用条件改善 |
6.3.1 优化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构建村域慢行系统 |
6.3.2 积极联动周边旅游资源,提升村落品牌形象 |
6.3.3 打造特色景观游览线路,完善村落景源配置 |
6.3.4 协同建设基础服务设施,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图表目录 |
附录 B: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指标因子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 C: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指标因子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 D: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专家咨询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托河鄂伦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概况 |
二、语言使用情况 |
三、前期研究成果分析 |
四、选题与意义 |
五、基本框架 |
第一章 语音结构体系 |
第一节 元音系统 |
一、短元音系统 |
二、长元音系统 |
第二节 辅音系统 |
第三节 词的音节及其特征 |
一、单音节词及其特征 |
二、双音节词及其特征 |
三、多音节词及其特征 |
第二章 词汇分类及其结构体系 |
第一节 名词 |
第二节 动词 |
第三节 代词 |
一、人称代词 |
二、反身代词 |
三、指示代词 |
四、疑问代词 |
五、方位代词 |
六、形容词性代词 |
七、副词性代词 |
第四节 数词 |
一、基数词 |
二、序数词 |
三、倍数词 |
四、分数词 |
五、概数词 |
六、限定数词 |
七、统计数词 |
第五节 形容词 |
一、外貌形容词 |
二、性质、状态形容词 |
第六节 副词 |
一、时间副词 |
二、程度副词 |
三、范围副词 |
四、语气副词 |
五、行为副词 |
第七节 感叹词、语气词和模拟词 |
一、感叹词和语气词 |
二、模拟词 |
第三章 名词形态论 |
第一节 名词类词的数形态变化 |
一、单数语法形态变化形象 |
二、复数语法形态变化 |
三、代词的数语法形态变化 |
第二节 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 |
一、主格 |
二、领格 |
三、宾格 |
四、不定宾格 |
五、造格 |
六、位格 |
七、不定位格 |
八、从格 |
九、位从格 |
十、不定方向格 |
十一、与格 |
十二、比格 |
十三、方面格 |
十四、有格 |
第三节 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 |
一、单数第一人称领属形态 |
二、单数第二人称领属形态 |
三、单数第三人称领属形态 |
四、复数第一人称领属形态 |
五、复数第二人称领属形态 |
六、复数第三人称领属形态 |
七、单数反身领属形态 |
八、复数反身领属形态 |
第四节 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 |
一、一般级 |
二、低级 |
三、次低级 |
四、最低级 |
五、高级 |
六、次高级 |
七、最高级 |
第四章 动词形态论 |
第一节 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 |
一、主动态 |
二、被动态 |
三、使动态 |
四、互动态 |
第二节 动词类词的体形态变化 |
一、完成体 |
二、未完成体 |
三、固定体 |
四、瞬间体 |
五、反复体 |
六、持续体 |
七、愿望体 |
第三节 动词类词的式和时形态变化 |
一、陈述式 |
二、愿望式 |
三、命令式 |
四、假定式 |
第四节 形动词的形态变化 |
第五节 副动词的形态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词汇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明代名物文献题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凡例 |
1.经部 |
1.1 诗类 |
1.2 四书类 |
1.3 小学类 |
2.史部 |
2.1 政书类 |
2.2 地理类 |
3.子部 |
3.1 兵家类 |
3.2 农家类 |
3.2.1 综论之属 |
3.2.2 作物之属 |
3.2.3 园艺之属 |
3.2.4 牧养之属 |
3.3 医家类 |
3.4 艺术类 |
3.5 谱录类 |
3.5.1 汇编之属 |
3.5.2 器用之属 |
3.5.2.1 器 |
3.5.2.2 杂物 |
3.5.2.3 文房 |
3.5.2.4 服饰 |
3.5.2.5 香类 |
3.5.3 饮食之属 |
3.5.4 花木鸟兽之属 |
3.5.4.1 合编 |
3.5.4.2 花草树木 |
3.5.4.3 鸟兽虫鱼 |
3.5.5 观赏之属 |
3.6 杂家类 |
3.7 类书类 |
4.集部 |
5.丛部 |
结语 |
书名索引 |
作者索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频次收藏单位简称表 |
附录二 名物文献丛书类版本收藏单位表 |
致谢 |
(5)《无印良品衍生的思考与语言》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背景 |
1.2 翻译实践目的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实践对象介绍 |
2.2 翻译实践流程 |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
3.1 文本分析 |
3.1.1 文本类型 |
3.1.2 文本特点 |
3.1.3 翻译策略 |
3.2 译前准备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标题的翻译 |
4.1.1 注意逻辑关系 |
4.1.2 补充必要信息 |
4.2 词语的翻译 |
4.2.1 词义的引申 |
4.2.2 拟声词的翻译 |
4.3 句子的翻译 |
4.3.1 变译 |
4.3.2 增译 |
4.3.3 意译 |
第5章 结语 |
5.1 翻译实践总结 |
5.2 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6)西北有浮云(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7)中高级阶段两套汉语教材中阅读写作的修辞手法编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材中修辞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修辞本体研究 |
二、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现状 |
三、修辞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排 |
第三节 现行汉语水平分级大纲对修辞的要求概述 |
第二章 两套现行汉语教材中修辞手法编排概述 |
第一节 《博雅汉语》修辞编排概述 |
一、《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修辞手法种类 |
二、《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修辞手法种类 |
三、《博雅汉语》课后练习 |
第二节 《新实用汉语课本》修辞编排概述 |
一、《新实用汉语课本5》修辞手法种类 |
二、《新实用汉语课本6》修辞手法种类 |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课后练习 |
第三章 《博雅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本》修辞编排对比 |
第一节 《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修辞手法编排对比分析 |
一、《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课文文体差异 |
二、《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修辞手法编排的对比 |
第二节 两套教材修辞手法教学现状对比 |
第三节 《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修辞练习编排 |
第四章 对汉语教材修辞手法编排和教学的总结设想 |
第一节 总结两部教材的修辞手法编排 |
一、《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修辞编排原则 |
二、《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修辞编排的相同点 |
第二节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修辞编排和教学的一些个人设想 |
一、《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在现有基础上应适当提高修辞的比例 |
二、《博雅汉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可以做出的改变和调整 |
三、关于中高级阶段汉语教材修辞编排的普遍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绿洲之歌(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9)《孤独星球:拉罗汤加、萨摩亚和汤加》翻译报告(节译)(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In English) |
Abstract (In Chinese)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Basic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
2.2 In-translating |
2.3 Revision |
Chapter 3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3.1 Content of Lonely Planet: Rarotonga, Samoa & Tonga |
3.2 Informative Function and Vocative Fun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3.3 Language Style of Lonely Planet: Rarotonga, Samoa & Tonga |
3.3.1 Use of Exotic Words |
3.3.2 Density of Dynamic Description |
3.3.3 Use of Poetic Language |
3.3.4 Numerous Humorous Expressions |
Chapter 4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4.1 Translation of Exotic Words |
4.2 Translation of Dynamic Description |
4.3 Translation of Poetic Language |
4.4 Translation of Humorous Expressions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port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1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2 The 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10)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劳动技术教育符合发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
2.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本途径 |
3. 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
4. 当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存在问题 |
(二) 研究目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内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
2. 国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
3. 国内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研究 |
4. 国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研究 |
(四) 概念界定 |
1. 劳动技术教育 |
2. 教材 |
3. 劳动技术教材 |
(五) 研究内容 |
(六)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访谈法 |
3. 历史研究法 |
4. 文本分析法 |
二、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编制的理论基础 |
(一)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 |
(二) 马克思“劳教结合”的思想 |
(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四) 费茨的动作技能形成理论 |
(五)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 |
三、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的阶段梳理 |
(一) 在探索中前进(1987年—2001年) |
1.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 |
2. 代表性教材编写的情况 |
(二) 在变革中发展(2001年—至今) |
1.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 |
2. 代表性教材的编写情况 |
四、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之审视 |
(一) 劳技教材的功能 |
1. 凭借功能 |
2. 示范功能 |
3. 教学功能 |
(二) 新旧版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 |
1. 教材的容量、难度问题 |
2. 教材的语言、图示问题 |
3. 教材的辅助配套、安全问题 |
(三) 新旧版教材衔接转换的特点 |
1. 教材的学科特性不断增强 |
2. 突出劳技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
3. 教材内容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 |
(四) 新版教材发展演进的特征 |
1. 学习内容的逻辑连贯性 |
2. 学习方式的主动探究性 |
3. 培养目标重视审美能力 |
(五) 未来实践教育教材改进之应然选择 |
1. 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
2. 注重劳动品德教育的渗透 |
3. 突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
4. 提倡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
5. 贯彻青少年职业体验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内容记录(部分)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绝! 手编“自行车”(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市低山丘陵型传统村落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 沈佳欢.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2]托河鄂伦春语研究[D]. 顾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明代名物文献题录[D]. 李翰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无印良品衍生的思考与语言》翻译实践报告[D]. 孙云鹏.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6]西北有浮云[J]. 南子. 上海文学, 2019(09)
- [7]中高级阶段两套汉语教材中阅读写作的修辞手法编排研究[D]. 张靖婧. 广西大学, 2019(01)
- [8]绿洲之歌[J]. 南子. 天涯, 2019(03)
- [9]《孤独星球:拉罗汤加、萨摩亚和汤加》翻译报告(节译)[D]. 曾易珍.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湖北省编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材发展沿革与审视(1987年—至今)[D]. 肖雨洁. 湖北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