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与防治

厦门市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与防治

一、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钦[1](2020)在《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及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预测》文中提出森林关系国家木材和生态安全,是林业的基础和核心。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不仅对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影响,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石狮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发生及分布情况,并利用Max Ent模型对影响石狮市森林的主要病虫害——台湾相思锈病(Poliotelium hyalospora(Saw.)Mains)、禾沫蝉(Poophilus costalis Walker)、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和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潜在分布进行预测,探讨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区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石狮市共有87种病虫害,其中森林病害31种,以真菌病害为主,所占的比例为87.08%;森林害虫56种,以半翅目害虫、鳞翅目害虫为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62%和35.72%。(2)石狮市受病虫害为害较为严重的树种是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Thunb.)D.Don)、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Druce)等,其中病虫害种类最多的是龙眼和马尾松,分别有12种、10种病虫害类型。夏季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最多,有21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在各乡镇中,灵秀镇的病虫害种类最多,共计52种。(3)基于气候、温度和海拔等17个环境因子,采用Max Ent模型预测石狮市发生频率较高的台湾相思锈病、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的病虫害空间分布,结果表明4种病虫害的潜在高适生区集中在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和永宁镇;且茶袋蛾的高适生区面积较广,台湾相思锈病次之。(4)海拔因子对台湾相思锈病的影响最大,夏季温度和降水是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潜在适生分布区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建议在春夏季对台湾相思锈病、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采取相应的预警和防治措施。

蒲宇辰[2](2020)在《红棕象甲体外免疫效能及其与体内免疫权衡的生理调控》文中指出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鞘翅目:象甲科)是新近入侵我国南方棕榈科植物种植区的一种重大毁灭性害虫,严重影响了入侵地寄主植物的经济价值和园林观赏价值,造成极大的损失。由于红棕象甲具有飞行迁移能力强、繁殖潜能高、天敌缺乏、为害隐蔽和抗性强等特性,当前针对该害虫仍缺乏有效的防控策略。和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是一种具持续控制潜能的手段,优势明显。然而,当红棕象甲遭受病原微生物侵染时,必然会激活寄主的免疫系统,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其中首要的是以体外分泌物为核心的体外免疫,这将大大削弱生物防治的效果,也是造成该虫有效病原菌群较少的原因之一。而入侵种成功定殖的部分原因就是个体对病原体等外源物质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体外免疫和体内免疫是昆虫应对外源物入侵的两种免疫防御策略,但红棕象甲的免疫权衡和生理调控机制还不甚明确。因此,本文在生物测定筛选红棕象甲潜在病原菌的基础上,阐明该虫体外分泌物的组分、体外免疫抑制效能及调控的关键基因,分析红棕象甲对体外分泌物的行为响应,探讨体外和体内免疫防御效能的差异及其与生长、繁殖等适应性间的关联,揭示两种免疫防御之间的权衡关系和生理调控机理,以期为制定红棕象甲的生物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棕象甲生防菌的筛选我们从自然罹病死亡的红棕象甲虫尸上分离到了多种病原微生物。这些分离菌株的室内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e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最具控制潜能和应用潜力。此外我们还发现,苏云金芽孢杆菌不仅能够显着延长卵的孵化时间,而且能够显着降低幼虫的钻蛀活性。2.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的抑菌效能抑菌试验显示,红棕象甲的体外分泌物能显着抑制微生物在体外的生长。虽然液相不产生明显的抑菌圈,但是固相和原液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原液的抑菌能力显着强于固相。同时,这些体外分泌物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能显着高于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能。这些结果表明,红棕象甲的体外分泌物是其抵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体外免疫的关键因子。3.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的组分及其免疫活性物质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含有蛋白质和300余种化合物等组分。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对苯醌可能是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的主要免疫活性成分。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对苯醌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活性。而当红棕象甲遭到病原侵染时,中等浓度的对苯醌的免疫保护效能普遍最佳,它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寄主的存活率。这些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对苯醌是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中的免疫活性物质。4.芳基硫酸酯酶B(Rf ARSBs)在红棕象甲体外免疫反应中的调控作用注射ds Rf ARSB-11581和ds Rf ARSB-14322至红棕象甲体内12 h后,其体外分泌物中的对苯醌的合成受到明显抑制,而注射ds Rf ARSB-0311后,其体外分泌物中的对苯醌的浓度反而显着升高。这表明Rf ARSBs可以调节红棕象甲体外免疫分泌物中的对苯醌的含量,从而影响该虫的体外免疫能力。5.红棕象甲对其体外免疫分泌物的行为响应行为测定的结果表明,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能使个体产生引诱或趋避的特定行为响应,而响应强弱与分泌物的量有关。幼虫和成虫皆对中等剂量的体外分泌物最为敏感,引诱活性最佳。随着分泌物量的增加或减少,引诱效果逐渐下降。其中,成虫在较高剂量的分泌物的影响下表现出最大的趋避性。因此,低含量的体外分泌物对红棕象甲起着引诱剂的作用,而高含量的体外分泌物反而有望作为驱避剂。6.红棕象甲免疫权衡的生理调控红棕象甲七龄幼虫的体外分泌物的抑菌活性、血淋巴的酚氧化酶活性和血淋巴的抗菌活性皆显着高于三龄幼虫。然而幼虫的三龄发育历期却显着更短。对于成虫而言,交配通过降低个体的免疫防御能力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这种规律表现出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的差异性。在12日龄个体中,交配能够显着降低雄虫体外分泌物的抑菌活性,而雌虫不受影响。相反,在52日龄个体中,交配能够显着降低雌虫体外分泌物的抑菌活性,而雄虫却不受影响。在未交配个体中,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日龄的增加而显着上升,且这种变化规律不存在性别差异。然而未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雄虫的寿命分别显着低于交配雌虫和交配雄虫的寿命。虽然12日龄交配雌虫的卵孵化率显着高于52日龄交配雌虫的卵孵化率,但是12日龄雌虫的产卵量和子代数皆显着低于52日龄雌虫的产卵量和子代数。此外,单独的免疫胁迫物因子对免疫防御强弱的影响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体外和体内免疫强弱的变化是虫龄、性别、交配和免疫处理等多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免疫系统又与其它生活史组分存在着直接权衡和生理调控关系,从而影响了个体在免疫上的投资,即免疫能力的上升,必然以发育历期、寿命、交配能力和生殖能力等作为代价,而这种权衡关系又错综复杂。综合本文的研究结果,以对苯醌为主要免疫活性成分的体外分泌物在红棕象甲的体外免疫防御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当红棕象甲遭受病原菌的侵染时,寄主的免疫反应(体外免疫和体内免疫)被激活,从而削弱了病原菌的侵染效果,导致该虫种群的成功入侵和定殖。因此,本研究着重以体外免疫作为视角和切入点,通过深入探讨红棕象甲抵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不仅揭示了该虫的入侵特性和适应性变异机制,而且有助于深入剖析病原菌和寄主之间的免疫互作效应和多样化的免疫防御策略,提升病原菌田间控害效果,为开发以昆虫免疫系统为靶标的新型害虫抑制剂或行为干扰剂等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王谨,林玉英,金涛[3](2015)在《厦门棕榈科植物害虫调查》文中认为为了解厦门棕榈科植物害虫的发生情况,采用普查、抽查及咨询的方式进行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共有棕榈科植物害虫45种,分别属于昆虫纲的等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缨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蛛形纲的真螨目和腹足纲的柄眼目,为厦门棕榈科植物虫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苏军[4](2014)在《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文中提出自然状态下,毛竹林内同时存在大、小年竹叶和新竹叶,而竹林经营的改制使林分中竹叶类型的多样性减少,这就可能对毛竹食叶害虫及其天敌群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食叶害虫种群的暴发。本研究以不同毛竹叶一食叶害虫刚竹毒蛾一天敌白僵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类型竹叶的重要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竹叶类型对3代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幼虫存活率、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体内纤维素酶活力及重要抗性相关酶活力的影响,探讨了白僵菌寄生不同饲料饲养的刚竹毒蛾幼虫后的生物学特性,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取食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的影响取食大年竹叶、小年竹叶和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的主要种群参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与其它类型竹叶相比较,取食大年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更短,生殖力更强;用大、小年和新竹叶混合后饲养刚竹毒蛾,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比其他单一类型竹叶饲养下的更小;在相同类型竹叶饲养下,第一代刚竹毒蛾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成虫羽化率和产卵量均小于第二代和越冬代。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竹叶的蛋白质、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大年竹叶最高,小年竹叶较低,新竹叶在一年中变化较大;不同类型竹叶的黄酮、单宁和总酚含量则以小年竹叶显着大于大年竹叶,新竹叶在一年中变化最大。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取食不同类型毛竹叶的刚竹毒蛾幼虫发育历期和成虫产卵量与竹叶中黄酮、单宁和总酚含量显着相关;幼虫蛹重则与蛋白质、多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显着相关性。各代刚竹毒蛾幼虫内切-β-1,4-葡聚糖酶(EG)、外切-β-1,4-葡聚糖酶(CBH)和β-葡萄糖苷酶(BG)的活力均以取食大年竹叶的最高,其后依次为取食小年竹叶、新竹叶和混合竹叶。混合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的活力最低,且BG与CBH活力相近,取食单种不同类型竹叶下刚竹毒蛾幼虫的3种纤维素酶活力相近,均以EG酶系活力最高,BG稍大于CBH,但后两种酶的活力都只有EG的50%左右。测定5龄和6龄刚竹毒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的结果表明:大、小年竹叶饲养处理间并无显着差异,但取食新竹叶幼虫的AChE和GSTs活力比大年、小年竹叶饲养条件下的均更高。综合上述研究认为,新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及纤维素酶活力在3代中变化较大,且AChE和GSTs活力较高,这与新竹叶次生物质含量较高且在一年中的变动较大有关。大年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种群与个体的发育较为有利,这与大年竹叶主要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有关。混合饲料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种群和个体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2混合饲料中不同比例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的影响在发现新竹叶对刚竹毒蛾主要种群参数具有显着影响的基础上,模拟自然条件,进一步研究含有不同比例新竹叶的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含有其它比例新竹叶的混合饲料相比较,新竹叶比例为10%和20%的混合饲料饲养能够显着延长刚竹毒蛾蛹期、降低蛹的重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但新竹叶比例为50%的饲料饲养则能极显着缩短刚竹毒蛾蛹期,提高蛹的质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竹叶比例的变化对刚竹毒蛾纤维素酶活力有一定影响。小比例(20%以下)新竹叶混合饲料饲养条件下,刚竹毒蛾纤维素酶的活力仍然会在6龄出现较明显的上升,随着新竹叶比例的增加,酶活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则越来越小。3类纤维素酶中,EG和BG活力均随着新竹叶比例的上升而下降,但在20%以后下降的幅度显着降低,然而CBH的活力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极小。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刚竹毒蛾幼虫AChE和GSTs的活力逐渐上升,6龄幼虫比5龄幼虫高,在较高新竹叶比例(>20%)情况下,酶活力上升的幅度极小。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混合饲料中新竹叶比例为10%和20%时对刚竹毒蛾的种群发展较为不利。从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及AChE和GSTs的活性的变化可以看出,新竹叶比例在10%和20%条件下刚竹毒蛾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和抗性均较低。3白僵菌对取食不同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性在接种F代(第一代)和S1代(F代子代)白僵菌下,取食大年竹叶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寿命均极显着大于取食小年竹叶的寿命。在混合饲料处理中,随着饲料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刚竹毒蛾5、6龄幼虫对F代白僵菌的抗性明显上升。F代白僵菌对新竹叶比例20%饲养的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对新竹叶比例为50%饲养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最低。以混合饲料饲养的刚竹毒蛾5、6龄幼虫为寄主,白僵菌的生长量、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性和抗紫外线能力在代内差异极小,且不随着新竹叶比例的变化而显着变化。但上述指标在代间出现显着差异,S2代(S1代子代)的生长量、产孢量均较S1代上升,但随着新竹比例的增加,其生长量、产孢量的上升幅度降低。混合饲料饲养下刚竹毒蛾5龄和6龄幼虫的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着大于大、小年和新竹叶单独饲养。各处理6龄幼虫的PO酶活力均稍大于5龄。随着新竹叶在食物中比例的上升,刚竹毒蛾幼虫PO酶活力逐渐上升,高峰期逐渐提前,PO酶活力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越小。新竹叶比例10%混合饲料饲养下5龄和6龄幼虫的PO酶活力显着小于40%和50%处理。根据上述研究认为,白僵菌对取食混合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比取食小年竹叶和新竹叶的幼虫小,这与混合饲料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PO、AChE和GSTs活力较高有关。食物中新竹叶比例超过30%时,白僵菌对刚竹毒蛾5、6龄幼虫的致病力下降。刚竹毒蛾5、6龄幼虫抗性相关酶(PO、AChE和GSTs)活力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上升而提高是其重要原因。综合本文研究结果,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导致刚竹毒蛾的主要种群参数产生较大差异,其中以大年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最大;混合饲料饲养与单种竹叶相比对刚竹毒蛾的生长发育更为不利;随着混合饲料中新竹叶比例的上升,刚竹毒蛾蛹期缩短,蛹的重量、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有提高。这与不同竹叶的重要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以及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后刚竹毒蛾幼虫的纤维素酶活力的差异相关。与此同时,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后刚竹毒蛾幼虫的抗性相关酶(PO、AChE和GSTs)活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致使白僵菌对取食不同竹叶饲料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产生差异。主要表现为白僵菌对取食大年竹叶的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最低;对取食新竹叶和混合竹叶饲料的幼虫致病力较高;随着食物中新竹叶比例的增加,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下降。本文研究证明:毛竹林经营制度的改变(花年竹林改为大小年竹林)可通过改变林中竹叶类型的组成,对竹林食叶害虫及其天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害虫种群的暴发。

方跃冰[5](2014)在《水库大坝白蚂蚁防治方法探析》文中指出水库大坝白蚂蚁防治工作是关系到水库管理和安全运行的大事。该文围绕水库大坝白蚂蚁防治主题,依据实践操作经验,结合生态学理论与技术,从白蚂蚁特性、危害出发,提出切实可行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防治方案,以期为同行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为日后建立大坝白蚂蚁防治长效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马平[6](2009)在《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外来生物入侵是国际性问题,引起了国际上公众、科学家、有关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现状和严峻发展趋势以及我省对防止生物入侵的紧迫需求和我国现在对区域性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分析工作很少的情况,为了保护云南农林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促进对外贸易,把好云南边境口岸一线的国门关,本文通过对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与分析,针对潜在的和局部危害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入侵风险分析的研究,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预警,对控制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现状通过早期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云南省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09种,植物158种,占全省外来入侵物种的75.6%。无脊椎动物22种,占外来入侵物种的10.53%。病原微生物13种,占外来入侵物种6.22%,脊椎动物16种,占外来入侵物种的7.66%。2.云南边境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通过云南口岸截获统计资料整理分析,1998年2007年,云南省进境植物检疫中共截获有害生物479种,其中昆虫361种,占75.3%;线虫44种,占9.2%;真菌42种,占8.8%;病毒7种,占1.4%;杂草10种,占2%;螨类9种,占1.9%;其它6种,占1.3%。3.云南地区经济水平与外来入侵物种的关系研究研究为探讨地区经济因素对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云南地区经济指标(GDP和进出口贸易额)同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的关系分析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线性方程,分别为:y=3.289+0.077504x;y=3.5593+0.095914x。结果表明,地区的GDP值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无线性关系,而进出口贸易额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措施。4.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以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为依据,通过对云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的研究成果,建立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中的目标层(R值),包含了5个准则层(Pi),其下级为指标层(Pij),由17个多指标因子组成,并根据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R值的分值范围在0和3之间,并对其进行4个等级分级:0.5(不含0.5)以下为低度风险,0.51.5(不含1.5)为中度风险,1.52.5(不含2.5)为高度风险,2.5以上为极高风险,以此为据确定云南入侵有害生物风险等级。5.云南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外来入侵生物已引起了云南省的重视,尤其是外来入侵害虫,给云南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通过实验筛选,选择21种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利用云南检疫性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给出了量化的风险值,并针对不同物种和风险值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6.基于GIS与气候相似性的谷班皮蠹在云南适生区的预测根据谷斑皮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利用气候相似距原理分析该虫在气候因子影响下云南可能适生分布地区,结合运用GIS对谷斑皮蠹的寄主在云南分布的分析,利用GIS将气候适生区和寄主分布区图层叠加,得出了谷斑皮蠹在云南的可能适生区。结果表明,谷斑皮蠹在云南可能的适宜分布范围主要在云南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适生区主要有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楚雄、临沧、德宏等地区,云南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无明显的谷班皮蠹适生环境。

罗广[7](2007)在《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白蚁危害是涉及到国家和人民财产及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白蚁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白蚁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实践、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分析框架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作了简单描述,概述了白蚁暴发及传播机制,在分析讨论白蚁防治服务的属性和人的属性的基础上,把制度分析范式运用于公共服务中的白蚁防治领域,研究了白蚁防治服务供给的一般过程,分析了政府提供白蚁防治服务的弊端,并论述了白蚁防治服务中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探讨了政府失灵的几种原因,研究了白蚁防治服务供给过程中涉及的公共管理内容,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白蚁防治工作的成本与效益,从而得出白蚁防治工作不做会带来的影响,不利的因素。然后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了当前株洲白蚁防治管理政策存在的五大问题,并将株洲市的现状与全国其他省市中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改革的运作机制及应用对全国的白蚁防治机构的改革和发展的借鉴意义。接着还总结了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建立和完善白蚁防治服务市场、加强当前白蚁防治工作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原瑞芬,康龙泉[8](2002)在《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的白蚁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将采集的白蚁标本作了鉴定和整理,得出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名录;并通过林地防治试验,选定了3种效果较好的防治方法。

佘春仁,潘蓉英,范国成[9](1996)在《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种类及其区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对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种类进行全面的普查,得知共有4科16属54种,其中的26种为福建省的特有种.将所搜集的54种白蚁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海拔高度等的不同情况,并参照有关白蚁区系划分的意见,对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的区系作一概括的探讨.为今后福建的白蚁研究,提供有益的资料

王璐瑶[10](2020)在《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而鼓浪屿作为我国又一个申遗成功的历史文化节点,承担着传承与发扬我国灿烂文明的重任,这种传承与发扬是多维度的,饱含文物、建筑、景观整体风貌,而鼓浪屿植物景观作为形成鼓浪屿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植物景观含着重要的遗产价值,符合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标准,是遗产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鼓浪屿的遗存本体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矛盾,如历史建筑与古树名木之间、文物保护与植物景观之间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找到矛盾的成因不应局限在当下,而应客观的分析鼓浪屿的从古至今历史演替过程,从系统整体寻求问题根源出发,从而协调鼓浪屿庞大又复杂的文化遗产内容,找到凸显并保护鼓浪屿遗产价值的植物景观发展方向。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植物景观的保护理念、方法入手,结合植物景观特性。再以分析鼓浪屿历史发展过程为出发,从历史文献中寻找鼓浪屿植物景观成因,从鼓浪屿整体风貌、空间构成当中了解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结合现状调研成果与相关法律规范寻找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主要矛盾,通过植物景观要素,再融汇遗产保护、植物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协调鼓浪屿文化遗产地各遗产要素与植物景观间的关系,形成以植物景观特色为重要组成的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特色风貌,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并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植物景观保护与营造策略,为鼓浪屿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鼓浪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研究鼓浪屿植物景观的历史沿革并提出针对性的植物景观营造与管养策略,不仅能够为我国各文化遗产地特色风貌的修复与保护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还将以此为开端展示植物景观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发挥积极作用。

二、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及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病虫害种类
        1.2.2 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监测研究
        1.2.3 病虫害发生预测研究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调查分析森林病虫害的现况
        2.2.2 确定主要病虫害的潜在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2.3 提出病虫害防治对策及应对方案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3.1 调查前期工作
        3.1.1 资料收集
        3.1.2 调查工具
    3.2 调查范围
    3.3 调查方法
        3.3.1 病害调查方法
        3.3.2 害虫调查方法
        3.3.3 空间预测数据收集
    3.4 病虫害分布预测模型
        3.4.1 Max Ent模型预测
        3.4.2 模型精度评估
        3.4.3 影响因素的确定
4 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
    4.1 森林病害发生情况
        4.1.1 病害种类
        4.1.2 病害类别
        4.1.3 常见病害
    4.2 森林害虫发生情况
        4.2.1 害虫种类
        4.2.2 害虫类别
        4.2.3 常见害虫
    4.3 病虫害发生分布的因素分析
        4.3.1 病虫害种类与树种的关系
        4.3.2 病虫害与季节的关系
        4.3.3 病虫害的分布区域
    4.4 小结
5 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预测
    5.1 病虫害发生预测的基础数据
        5.1.1 生态环境数据提取
        5.1.2 模型的分析与验证
    5.2 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预测分析
        5.2.1 主要病虫害潜在分布的确定
        5.2.2 主要病虫害潜在适生区域的确定
        5.2.3 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5.3 主要病虫害发生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5.4 小结
6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6.1 病虫害防治决策
        6.1.1 强化政府职能
        6.1.2 加强检疫执法
    6.2 病虫害防治方法
        6.2.1 重点区域防控
        6.2.2 强化营林技术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红棕象甲体外免疫效能及其与体内免疫权衡的生理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红棕象甲入侵生物学研究及控制现状
        1.1.1 红棕象甲的起源、入侵和扩散
        1.1.2 红棕象甲的寄主种类及为害特征
        1.1.3 红棕象甲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4 红棕象甲的防治现状
    1.2 红棕象甲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红棕象甲病原真菌的研究
        1.2.2 病原细菌对红棕象甲的杀虫活性
        1.2.3 昆虫病原线虫对红棕象甲的防效
        1.2.4 其它天敌对红棕象甲的控制
    1.3 昆虫抵御外源入侵物的免疫防御机制
        1.3.1 体内免疫防御策略
        1.3.2 体外免疫防御策略
    1.4 昆虫体外免疫防御分泌物
        1.4.1 体外分泌物的产生
        1.4.2 体外分泌物的化学组成
        1.4.3 体外分泌物的功能和作用
        1.4.4 体外分泌物的合成通路及其调控机理
    1.5 昆虫免疫防御策略的适应性选择机制
    1.6 昆虫的免疫权衡及防御代价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红棕象甲病原微生物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的采集与饲养
        2.1.2 供试菌株
        2.1.3 试验仪器与药品试剂
        2.1.4 红棕象甲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菌株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2.1.5 感染红棕象甲的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2.1.6 一株新型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对红棕象甲的作用评价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棕象甲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控制效果
        2.2.2 红棕象甲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控制效果
        2.2.3 苏云金芽孢杆菌HA菌株对红棕象甲的控制效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红棕象甲体外免疫分泌物的组分及其功能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昆虫的饲养
        3.1.2 供试菌株
        3.1.3 试验仪器与药品试剂
        3.1.4 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的收集
        3.1.5 分泌物的体外免疫功能验证
        3.1.6 体外分泌物的代谢组学检测与分析
        3.1.7 体外分泌物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3.1.8 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主要活性成分1,4-苯醌的功能验证
        3.1.9 对苯醌对感染病原菌后的红棕象甲存活的影响
        3.1.10 干扰Rf ARSBs对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中对苯醌含量的影响
        3.1.11 红棕象甲体外免疫分泌物的行为功能测定
        3.1.12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的收集情况及其分泌效率
        3.2.2 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的体外免疫抑菌效能
        3.2.3 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的组成成分
        3.2.4 对苯醌的体外抑菌活性
        3.2.5 红棕象甲体外免疫关键因子对苯醌对寄主的免疫保护效能
        3.2.6 红棕象甲ARSBs在体外免疫分泌物对苯醌调控过程中的作用
        3.2.7 红棕象甲对其体外分泌物的行为响应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红棕象甲体外和体内免疫的生理权衡及其防御代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菌株
        4.1.3 试验仪器与药品试剂
        4.1.4 不同虫龄、性别和交配状态的红棕象甲感染病原菌后的生存试验
        4.1.5 不同虫龄、性别和交配状态的红棕象甲的体外免疫能力测定
        4.1.6 不同虫龄、性别和交配状态的红棕象甲的体内免疫能力测定
        4.1.7 不同虫龄、性别和交配状态的红棕象甲感染病原菌后的体外免疫能力测定
        4.1.8 不同虫龄、性别和交配状态的红棕象甲感染病原菌后的体内免疫能力测定
        4.1.9 红棕象甲的免疫功能与其发育历期、寿命、交配行为和生殖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4.1.10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病原感染后的红棕象甲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4.2.2 影响红棕象甲体外免疫效能的因子
        4.2.3 影响红棕象甲体内免疫效能的因子
        4.2.4 外源物胁迫对红棕象甲体外免疫效能的影响
        4.2.5 外源物胁迫对红棕象甲体内免疫效能的影响
        4.2.6 红棕象甲体外和体内免疫防御的权衡及调控的生理机制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红棕象甲的致病菌及其毒力
        5.1.2 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在体外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5.1.3 红棕象甲体外分泌物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1.4 红棕象甲免疫权衡关系和生理调控机制
        5.1.5 红棕象甲体外免疫与体内免疫的调控模式
    5.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获奖情况
致谢

(3)厦门棕榈科植物害虫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4)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毛竹换叶规律
    2 刚竹毒蛾
        2.1 生物学特性
        2.2 综合防治
    3 白僵菌研究概况
        3.1 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
        3.2 非生物及生物因子对白僵菌防效的影响
        3.3 提高白僵菌防治效果的途径
    4 植物-昆虫-白僵菌三级营养体系
        4.1 植物与昆虫间的关系
        4.2 植物对白僵菌寄生能力的间接影响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不同类型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竹叶饲料类型的划分及其来源
        1.2 饲养昆虫来源
        1.3 饲养与观察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2.2 不同混合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毛竹叶饲养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3.2 不同比例新竹叶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第二章 不同类型竹叶内含物、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及其与种群参数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类型毛竹叶主要内含物含量的测定
        1.2 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毛竹叶主要内含物的含量
        2.2 不同毛竹叶饲养下刚竹毒蛾幼虫的纤维素酶活力
        2.3 毛竹叶内含物及幼虫纤维素酶活力与刚竹毒蛾种群参数的关系
        2.4 不同比例新竹叶混合饲料对刚竹毒蛾幼虫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白僵菌对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1.2 白僵菌感染取食不同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的致病力
        2.2 白僵菌感染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饲料刚竹毒蛾幼虫白僵菌抗性相关酶的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幼虫饲养
        1.3 试验流程
        1.4 测定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
        2.2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
        2.3 取食不同毛竹叶刚竹毒蛾幼虫的酚氧化酶(PO)活性
        2.4 白僵菌对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与主要抗性相关酶的关系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取食不同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1.2 食物中新竹叶比例对刚竹毒蛾种群的影响
        1.3 不同毛竹叶及不同比例新竹叶对刚竹毒蛾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1.4 白僵菌对取食不同毛竹叶及不同比例新竹叶刚竹毒蛾幼虫致病力的差异
        1.5 取食不同食物对刚竹毒蛾幼虫重要抗性酶活力的影响
        1.6 不同毛竹叶饲料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影响的作用机制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水库大坝白蚂蚁防治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白蚁的危害范围及特点
    2.1 危害的范围
        2.1.1 蛀食
        2.1.2 筑巢
        2.1.3 污染
    3.2 危害的特点
        3.2.1 隐蔽性
        3.2.1 广泛性
        3.2.3 严重性
    4.3 白蚁的种类
5 水库大坝白蚁防治的主要做法
    5.1 基本情况
    5.2 主要做法
        5.2.1 全面检查
        5.2.2 人工挖巢
        5.2.3 药物防治
        5.2.3. 1 定期检查施药
        5.2.3. 2 埋设诱杀药物
6 存在问题与建议

(6)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概况
    第二节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现状
        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概念
        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作用
        3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发展阶段
        4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
        4.1 以传播途径为起点的风险分析程序
        4.2 以有害生物为起点的风险分析程序
        4.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框架
        5 与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有关的标准和法规基础
        5.1 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
        5.2 植物检疫措施国家和行业标准
        5.3 我国的植物检疫名单
        6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6.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性分析
        6.1.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
        6.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定性分析方法的实践
        6.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量分析
        6.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主要的定量分析方法
        6.2.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实践
    第三节 本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章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现状
        2.1.1 外来入侵植物
        2.1.2 外来入侵动物
        2.1.3 外来入侵微生物
        2.2 云南边境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
        2.2.1 以货物分类的有害生物截获情况
        2.2.2 检疫性有害生物输出国的比较
        2.2.3 与云南相邻国家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3 结论
    第二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的地域差异
        1 云南外来物种入侵数量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1.1 云南自然保护区概况
        1.2 云南自然保护区内有害生物的数量分布
        2 云南外来物种入侵与地区经济的关系
        2.1 数据和方法
        2.1.1 数据及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拟合散点图
        2.2.2 回归方程的计算及其显着性检验
        3 讨论
第三章 云南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的产生和识别
        1.2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结构的构建
        2.1.1 指标因子的定义和赋值原则
        2.1.2 数学模型的构建
        2.2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值的量化计算
        2.3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3 讨论
    第二节 21 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在云南的风险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云南省21 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确定
        1.2 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1.2.1 定性分析
        1.2.2 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谷斑皮蠹 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2.2 菜豆象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
        2.3 地中海实蝇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
        2.4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2.5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Dmry)
        2.6 双钩异翅长蠢 Heterobostrychus aequatis (waterhouse)
        2.7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
        2.8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 (L.)
        2.9 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Holmgren
        2.10 马铃薯金线虫 Globodera rostochiensis (Woll.) Skarbilovich
        2.11 马铃薯白线虫 Globodera pallida (Stone) Mulvey & Stone
        2.12 香蕉穿孔线虫 Radopholus similis (Cobb) Thorne
        2.13 鳞球茎茎线虫 Ditylenchus dipsaci (Kuhn) Filipjev
        2.14 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irus (TRSV)
        2.15 番茄环斑病毒 Tomato ring-spot virus
        2.16 马铃薯帚顶病毒 Potato mop-top virus
        2.17 烟草霜霉病Peronospora hyoscyami de Bary f.sp. tabacina (Adaickym)Skal
        2.18 玉米霜霉病Peronosclerospora spp
        2.19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rwinia stewartii (E.F.Smith) Dye
        2.20 梨火疫病菌 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
        2.21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3 结论
        4 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5 讨论
        5.1 进境审批
        5.2 出口前的风险评估
        5.3 到达口岸的现场检验
        5.4 实验室检验检疫
        5.5 除害处理
        5.6 后续检验检疫监督管理
        5.7 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第三节 基于GIS 和气候相似性的谷斑皮蠹在云南适生区的预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及来源
        1.2 适生性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相似距分析结果
        2.2 运用GIS 对谷斑皮蠹的寄主在云南分布分析的结果
        2.3 利用GIS 对气候相似距数据和寄主图层地图化的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国内白蚁防治管理的现状
    2.2 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的现状
    2.3 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4 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章 白蚁防治中政府职能的设计
    3.1 白蚁防治服务的属性分析
    3.2 政府提供白蚁防治服务的弊端
    3.3 白蚁防治服务中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3.4 有关人的属性之分析
第四章 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4.1 国外白蚁防治管理经验借鉴
    4.2 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4.3 株洲市加强白蚁防治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4.4 建立和完善株洲市白蚁防治服务市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范围
    1.2 调查及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和为害情况
    2.2 为害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的白蚁种类
    2.3 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优势种
        2.3.1 家白蚁 (Coptotermes formosamus)
        2.3.2 黄翅大白蚁 (Macrotermes barneyi)
        2.3.3 黑翅土白蚁 (Odontotermes formosanus)
    2.4 农林作物白蚁的防治试验
        2.4.1 坑诱
        2.4.2 箱诱
        2.4.3 桩诱
3 小结与讨论

(9)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种类及其区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发生与危害情况
    2.2 福建农林作物白蚁种类及分布
    2.3 区系结构概貌
3 讨论

(10)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
        1.1.2 世界遗产中植物景观保护现状
        1.1.3 植物景观重要性
        1.1.4 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的植物景观保护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世界文化遗产
        2.1.2 遗产价值
        2.1.3 植物景观
        2.1.4 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要素
    2.2 世界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2.2.1 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
        2.2.2 遗产地植物景观的认知与修复研究
        2.2.3 遗产地植物景观管养研究
        2.2.4 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
    2.3 鼓浪屿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鼓浪屿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鼓浪屿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综述小结
        2.4.1 世界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相关研究
        2.4.2 鼓浪屿相关研究
    2.5 案例分析
        2.5.1 法国凡尔赛历史遗产的植物景观研究
        2.5.2 德国世界文化遗产魏玛ILM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2.5.3 国内承德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过程
    3.1 公共地界形成前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02年以前)
        3.1.1 原住民的建设活动(宋元~1842)
        3.1.2 外来文化传播期(1842~1902)
    3.2 公共地界成熟期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03-1938)
        3.2.1 相关组织
        3.2.2 庭园特色
        3.2.4 植物种植
        3.2.5 空间布局
        3.2.6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3 公共地界晚期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概况(1941~1945)
        3.3.1 建设发展停滞
        3.3.2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4 解放后鼓浪屿植物景观发展相关概况(1945~至今)
        3.4.1 第一阶段:景城相依与城市社区(1940-1980)
        3.4.2 第二阶段:风景名胜区与旅游社区(1980-2000)
        3.4.3 第三阶段:人文回归与遗产社区(2000-至今)
        3.4.4 该时期植物景观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价值、特色、与现状问题
    4.1 鼓浪屿植物景观价值解读
    4.2 作为主要价值载体的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
        4.2.1 自然环境的植物景观特色
        4.2.2 建成环境植物景观特色
    4.3 作为非主要价值载体的鼓浪屿植物景观特色
        4.3.1 宅前屋后植物景观特色
        4.3.2 建国后的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特色
    4.4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现状问题研究
        4.4.1 鼓浪屿植物景观理论研究的缺乏
        4.4.2 公众对鼓浪屿文化遗产地认识上的误区
        4.4.3 鼓浪屿自然环境植物景观的问题
        4.4.4 鼓浪屿建成环境植物景观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要素分析
    5.1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总体保护要求
        5.1.1 鼓浪屿保护定位
        5.1.2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保护理念
        5.1.3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法规
    5.2 鼓浪屿植物景观的要素分析
        5.2.1 “性”——定性选种
        5.2.2 “境”——所处境域
        5.2.3 “景”——意境景观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的体系构建
    6.1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体系的原则
        6.1.1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6.1.2 最小干预原则
        6.1.3 可逆性原则
        6.1.4 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原则
    6.2 植物群落——植物组团——植物个体的遗产保护体系
        6.2.1 以植物群落为单位的遗产保护体系
        6.2.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遗产保护分类
        6.2.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遗产保护体系
    6.3 植物群落—植物组团——植物个体的遗产保护要求
        6.3.1 植物群落的遗产保护要求
        6.3.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遗产保护要求
        6.3.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遗产保护要求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实施建议
    7.1 植物群落的保护实施建议
        7.1.1 保护监测:配合已有监测和风险应对系统进而建设
        7.1.2 多方宣传:提升植物景观保护意识
    7.2 以植物组团为单位的保护实施建议
        7.2.1 发展策略:优化提升,适应性改造
        7.2.2 社区动员:提高居民积极性,生活美景共享
        7.2.3 树楼一体:物质层面古树与建筑的矛盾解决
    7.3 以植物个体为单位的保护实施建议
        7.3.1 常见灾害:台风、病虫害威胁下的应对与预防
        7.3.2 鼓浪屿植物的修剪
        7.3.3 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种的管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鼓浪屿植物景观保护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及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预测[D]. 陈晓钦.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红棕象甲体外免疫效能及其与体内免疫权衡的生理调控[D]. 蒲宇辰.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3]厦门棕榈科植物害虫调查[J]. 王谨,林玉英,金涛. 热带农业科学, 2015(04)
  • [4]不同类型毛竹叶对刚竹毒蛾种群及白僵菌的影响[D]. 苏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5]水库大坝白蚂蚁防治方法探析[J]. 方跃冰. 海峡科学, 2014(04)
  • [6]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D]. 马平. 云南农业大学, 2009(S2)
  • [7]株洲市白蚁防治管理问题研究[D]. 罗广.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8]厦门地区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及防治[J]. 原瑞芬,康龙泉.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04)
  • [9]福建省农林作物白蚁种类及其区系探讨[J]. 佘春仁,潘蓉英,范国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6(02)
  • [10]鼓浪屿文化遗产地植物景观保护研究[D]. 王璐瑶. 华侨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厦门市农林作物白蚁的发生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