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的原则

外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的原则

一、论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沈倬丞[1](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胡晓菲[2](2021)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研究 ——基于文化意识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语言承载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文化学习的意义重大,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随着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英语学科的重要价值在于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的地位尤为重要。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选编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文化教学的效果。人教版教科书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教科书之一,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这套教科书是否符合当下英语教学环境对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可以促进编者进一步完善教科书的编写,以便于教师更好地使用教科书,从而在课堂上能够有效的进行文化教学。在研究这套教科书的过程中,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1)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呈现了哪些文化内容?(2)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哪些长处和不足?(3)针对分析结果,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能从哪些方面对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改进和利用?因此,笔者从文化意识培养的角度出发,利用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分析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根据研究发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所选取的文化内容基本涵盖了拜拉姆教材文化分类模式中的八个文化。相比以外的教科书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国文化内容丰富,所选择的语言材料具有真实性,同时兼具时代感和思想性。但是相关文化主题的分布不均、文化主题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文化内容缺乏深入性以及缺乏文化对比的内容。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笔者对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师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袁鑫磊[3](2020)在《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大众媒体的发展,以图片、影像、动画等颇具视觉冲击的视觉素材占据着我们每天的生活,我们已经来到了“视觉文化时代”。基于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和阅读兴趣不高的现状,本文提出采用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应用于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以期能对未来教学有所帮助。本研究以某中职院校高一6班和7班两个班的9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输入理论为基础,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本研究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实验数据收集并用SPSS2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是否对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有影响?(2)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是否对中职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有影响?实验结束后,对比实验前后学生阅读成绩的变化,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应用于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反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在英语阅读就教学中的应用表示接受和喜欢。可见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客可观的。

李向勤[4](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王一惠[5](2019)在《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现实,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已被纳入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当中,文化意识也被明确列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当前在“分数为本”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却忽视外语文化的重要性,这极大地降低了外语教育的内在价值,导致文化意识的地位与作用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基于上述研究背景,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现状以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路径。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界定了文化、文化意识的定义,归纳总结了文化意识的要素及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特点,阐述了新课标对小学生文化意识的要求,分别对国内外的文化意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内容以及文化教学的培养方法。从增强文化理解,加强文化反思,促进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并从英语的文化内涵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这两个方面明确了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可能性。本文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介绍调查设计入手,在对问卷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整理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来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以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现状,并从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态度、小学生对文化意识教学的兴趣、以及英语教师对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访谈调查结果,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调查结论。针对上述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依次为: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加深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加强开展主题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并在策略部分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分析。

陈刚[6](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沈月[7](2019)在《《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研究 ——基于Byram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交互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下隐藏的魅力。在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中,文化学习意义重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要融入文化教学,通过此途径大幅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下文简称为新课标),明确规定英语学科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对中华文化自信并主动传播中华文化。至此文化教学,文化内容和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的地位上升了一个高度。教材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其内容编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结果。《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作为国内使用最广的高中英语教材之一,其包含的文化内容值得我们的研究,通过研究来验证这套教材是否符合当下环境对文化意识的要求,可以促进编者进一步完善教材,利于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在研究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1)《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选取了哪些文化内容?(2)教材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哪些长处和弊端?(3)针对分析结果,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能从哪些方面进行教材文化内容的改进和有效利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内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得出文化内容值得深入研究的结论。接着依据跨文化交际学和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选择了本研究的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并对此模式的内容和优越性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依据Byram的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的必修教材的阅读篇章涉及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和评价。最后分别向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给出自己的建议。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该套教材文化内容覆盖主题多样,基本涵盖Byram的文化内容评价模式,但教材编写者要注意增加部分主题的内容,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文化素养,课前结合对文化内容的分析挖掘文本价值,课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批判、思索,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并联结多方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文化平等观和文化自信感。

钱雯静[8](2019)在《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英语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能够达到以写促学,提高对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但是,目前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根据考纲中所提供的作文内容,给予学生一些优秀的作文范例去背诵或者不进行有效地写作指导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然后一次性成稿,只是在批改时简单地指出作文中语法或词汇的错误,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实际困难。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写作态度不端正、英语写作能力较弱等问题。为了探寻一种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教学法,笔者尝试将交际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交际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在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理清思路,写作时教师适时指导,写作后通过互评、师评完成修改,再到最终定稿。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论证了交际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进一步检测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小学高年级写作课堂中应用交际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的写作更具逻辑性;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模式。

柳超健[9](2018)在《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与培养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本研究以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在综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培养途径,以期为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张建佳[10](2018)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提出大学英语,特指中国大多数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我国高校长期持续不变的一门本科阶段课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为顺应国际发展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我国高等院校主要承担起培育外语人才的重任,不仅数量需求大而且质量要求高,他们应当是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懂科学、跨文化、善思辨,能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满足社会需要的英语应用型人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直面的核心问题是教学价值取向。它严重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成效。纵观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现状,主要问题是:第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偏离教学目标,其教学强调的是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的一般性能力,使得教学主要停留在打好语言基础上,仍然局限于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应试教育明显,偏重工具性教学,形成为考而考,为教而教的局面;第二,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英语语法规则的学习积累与模仿操练,教学方式乏味,教学情境虚无,偏离了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特性,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成了空谈,使得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之间差距越来越明显;第三,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独唱会”倾向,缺乏与其他教学价值取向的融合,尤其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取向的融合,单一性教学价值取向占据大学英语教学支配地位,教学中以传授静态的工具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充满活力的人文性价值取向,导致丰富的文化意蕴得不到挖掘,跨文化交际语境置诸脑后;第四,大学英语教学分离式、离合式教学价值取向比较盛行,抑或时不时偏重工具性或者人文性,而缺乏两者的融合。这些忽左忽右的教学价值取向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可以说,围绕各种英语考试开展的教学,成了大学英语英语教学的一种怪象。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基本陷入考试学习化,学习考试化的泥潭。本研究在梳理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分析入手,开展一定范围的资料查询与调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定量与定性方式,深刻剖析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力图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系统设计,在强调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特性,强调人文性教学与工具性教学价值取向的深度融合,促成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齐头并进的发展。本研究共有七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研究创新。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首先是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涵义的正本清源,着力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其基本内涵是从单一(单向)、离合式价值取向转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融合性价值取向。其研究的本质意义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全面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价值的实现。提倡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必须厘清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表征。富含人文性与工具性本质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去取向的基本表征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融合、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融合以及语言教学共性与个性的兼顾。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其价值取向偏向单一、或者左右摇摆,不利于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的融合,这样会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所以,我们主张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是教学各表征的深度融合性。在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引领下,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样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融合性。这些真实存在的教学样态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并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融合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践品格,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本研究考察和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政策支撑、学科规律和理论基础。论述了单一性、相对独立性、融合性价值取向各阶段的政策支撑、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特质和学科规律与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关系、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知识迁移、二语习得、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正是由于融合才得以实现的一种本质性要求。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四个实现条件:(1)大学英语教学主体,(2)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3)大学英语教学环境,(4)大学英语教学管理。阐明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是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实践意义,也同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教学管理层面以及从生成性教学环境、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生态性教学环境探索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条件。该研究还着力从四个层面合理呈现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载体。大学英语教学分层分级教学的实施正是融合性价值取向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本质反映,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开展更加适应学生进一步人文化、科学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的培养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特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而且还可以科学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服务。本研究的创新表现在研究的选题和研究视角上有些创新:第一,研究选题的创新本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为题,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这在选题内容上有一定的新意。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探索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教学样态、教学表征以及实现的依据、条件和载体。这在研究视角上相对于已有较多聚焦在追求单一价值取向的研究来说有一定新意。

二、论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研究 ——基于文化意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文化意识
        (二) 教科书
    六、分析工具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文化意识的研究
        (一) 关于文化意识的概念研究
        (二)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
        (三) 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二、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
        (一) 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国外的研究
        (二) 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国内的研究
第三章 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认识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二) 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一) 对“文化意识目标的解读”
        (二) 对教科书编写原则的解读
    三、英语教育与文化发展
    四、文化意识培养的当代价值
第四章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分析
    一、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中的社会身份和社会群体
    二、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中的社会互动
    三、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中的社会化与生活圈
    四、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中的文化定势与国家认同
    五、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的信念与行为
    六、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中的社会与政治体制
    七、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中的国家地理
    八、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中的国家历史
    九、人教版教科书文化内容的统计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的优点
        (一) 丰富的中国文化内容
        (二) 采用了真实的语言素材
        (三) 体现了思想性的原则
        (四) 拥有较强的时代感
    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文化内容的不足
        (一) 文化主题分布不均匀
        (二) 文化内容缺乏深入性
        (三) 文化对比内容不足
    三、给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一) 合理分配文化主题
        (二) 重视文化内容的深入性
        (三) 增加文化对比内容
    四、给教师的建议
        (一) 改变对教科书的观念
        (二) 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
        (三) 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2、现实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1、视觉文化
        2、视觉文化视野
        3、文化导入
    (二)相关研究综述
        1、视觉文化视野下的英语教学研究概况
        2、国内外文化导入研究概况
    (三)理论依据
        1、跨文化交际理论
        2、输入理论
        3、图文理解整合模型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1、阅读兴趣调查问卷
        2、英语阅读测试卷
        3、访谈
    (五)实验班教学具体实施
        1、实施目标
        2、实施原则
        3、实施方法
        4、实施过程
    (六)数据收集
        1、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测试数据收集
        2、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3、访谈数据收集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阅读测试结果分析
        1、阅读成绩前测结果分析
        2、阅读成绩后测结果分析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阅读兴趣前测结果分析
        2、阅读兴趣后测结果分析
        3、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阅读兴趣前后测结果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四)结论
五、结语
    (一)研究结果概述
    (二)对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价值
        1.3.2 理论价值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1.2 英语演讲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2.4.4 项目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3.4.1 总体思路
        3.4.2 .实施步骤
        3.4.3 研究过程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4.1.1 问题的确立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4.2.1 制定行动计划
        4.2.2 实施行动研究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4.3.1 研究过程总结
        4.3.2 行动研究结果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5.1.1 问题的确立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5.2.1 制定行动计划
        5.2.2 实施行动研究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5.3.1 研究过程总结
        5.3.2 行动研究结果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6.1.1 问题的确立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6.2.1 制定行动计划
        6.2.2 实施行动研究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3.1 研究过程总结
        6.3.2 行动研究结果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7.1.1 测试数据
        7.1.2 问卷调查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7.1.5 访谈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7.3 研究结论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7.6 研究展望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基于对语言、文化及其关系的思考
        2.形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3.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达成需要
    (二) 文献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访谈调查法
        3.问卷调查法
        4.案例分析法
一、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其内涵解读
    (一) 文化与文化意识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意识的界定
    (二) 文化意识的要素
        1.文化理解
        2.文化反思
        3.文化认同
        4.文化传承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
        2.单一性
        3.相对稳定性
    (四) 小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分析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文化意识的界定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目标
二、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阐述
    (一) 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促进英语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 增强小学生的文化体验,提高小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三) 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促进文化辨识能力
    (四) 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与形成特征
    (一) 英语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2.英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英语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
    (二) 英语学习过程即学生文化体验过程
        1.学生英语知识学习即文化理解
        2.学生英语实践活动即文化参与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生成的过程特征
        1.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生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2.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生成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3.小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发展的现实反思
    (一) 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工具
        4.调查实施
    (二) 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现状
        1.小学生文化理解的发展现状
        2.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现状
        3.小学生文化反思的发展现状
        4.小学生文化传承的发展现状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反思
        1.重语言轻文化,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2.跨文化理解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式单一
        3.学生对文化意识教学的兴趣不浓厚
五、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一)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二) 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三) 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亲身参与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生文化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1.2 研究价值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2.4.2 文化融合理论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方法的选择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3.3 数据采集
    3.3.1 叙事探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课堂观察
    3.3.4 集体访谈
    3.3.5 个别访谈
    3.3.6 原型法
3.4 数据分析
3.5 信度和效度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4.1 导言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4.2.1 目的
    4.2.2 态度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4.3.1 方式
    4.3.2 方法
    4.3.3 管理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4.4.1 师德
    4.4.2 专业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4.5.1 特征
    4.5.2 表现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4.6.1 看法
    4.6.2 使用
    4.6.3 经典“新概念”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4.7.1 师生关系
    4.7.2 课堂礼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5.1 导言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5.2.1 同一个声音
    5.2.2 不同的声音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5.4.1 课堂
    5.4.2 课后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6.1 导言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小结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创新之处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7)《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研究 ——基于Byram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文化内容
        三、英语教材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
        三、关于《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的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价值
    第一节 文化内容的理论价值
        一、文化内容多元性开阔学生视野
        二、文化内容人文性培育学生德性
        三、文化内容反推动性凝聚核心素养
        四、文化内容复杂性丰富教师底蕴
    第二节 文化内容的现实价值
        一、文化内容在教学实践的价值
        二、文化内容在科研实践的价值
第三章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交际学
        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第二节 分析工具
        一、Byram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的内容
        二、Byram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的优越性
第四章 基于Byram模式的《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分析
    第一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中的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
    第二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中的社会互动
    第三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中的信念与行为
    第四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中的社会与政治体制
    第五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中的社会化与生活圈
    第六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中的国家历史
    第七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中的国家地理
    第八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中的文化定势与国家认同
第五章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的分析结论
    第一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的优点
        一、覆盖较广的文化主题
        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三、体现了思想性原则
        四、拥有较强的时代感
    第二节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的不足
        一、文化主题分布不均
        二、性别比例总体失衡
        三、跨文化交际内容过少
        四、中国文化内容缺失
第六章 《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启示
    第一节 对教师的启示
        一、思想上:树立文化教学认同感
        二、技能上: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三、课堂教学:善用文化内容训练学生思维
        四、课外活动:寻找其他方式弥补常规课堂的不足
    第二节 对教材编写者的启示
        一、拓展自身文化视野
        二、增加文化对比内容
        三、调整中外文化内容比例
        四、重视跨文化交际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六、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关于交际教学法的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 国外关于交际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
第二章 交际教学法概述
    一、交际教学法的概念
    二、交际教学法的内涵
    三、交际教学法的作用
    四、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五、交际教学法写作的一般流程
第三章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呈现
        (一) 写前准备
        (二) 完成初稿
        (三) 生生互评
        (四) 修改完善
        (五) 教师批改与反馈
        (六) 完成定稿
        (七) 作品展示
    二、案例分析
        (一) 交际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
        (二) 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交流
        (三) 学生在交际和写作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四) 教师在交际和写作活动中引导者角色的扮演
第四章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写作兴趣与态度的效果分析
        (一) 研究目的及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二、学生写作水平的效果分析
        (一) 研究目的及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过程
        (四) 研究结果
    三、数据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交际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建议
    一、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学生写作态度的转变
        (二) 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要求
        (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充分利用同学互评
        (三) 实施有效的教学指导
        (四)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一) 写前阶段
        (二) 课堂分组
        (三) 课堂监控
    四、本次研究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前后测作文
附录B 学生作品收录
附录C 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D 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E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作文
附录F 学生访谈实录
致谢

(9)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与培养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回顾
    2.1 基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2.2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3. 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3.1 认知能力
    3.2 情感能力
    3.3 行为能力
4. 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4.1 课程设置:建立跨文化商务课程体系
    4.2 教学理念:将能力培养融于隐喻文化教学
    4.3 教学方法:将“词块”概念贯穿于教学设计
    4.4 师资配备: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4.5 评估机制:尽快建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测评体系
5. 结语

(10)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反思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不足
        (三)来自教育规划纲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启示
        (四)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二、概念界定
        (一)大学英语教学
        (二)教学价值取向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
    三、文献综述
        (一)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五个维度的研究凸显
        (三)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呈现分散性状态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一)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
    一、大学英语性质和特点
        (一)大学英语的性质
        (二)大学英语的特点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促进学校的提升
        (三)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促进文化传承
    三、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
        (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内涵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形态
    四、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
        (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从单一向融合转换
        (二)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释义
第二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表征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一)对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解读
        (二)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方式
    二、共性与个性兼顾
        (一)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原因
        (二)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共性与个性的方式
    三、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融合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二)大学英语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融合
        (一)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阐释
        (二)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融合的实现方式
第三章 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样态
    一、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一)制定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政策
        (二)完善由融合性价值取向引领的教学目标系统
        (三)建构落实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网格
    二、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一)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
        (二)强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价值取向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凸显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五)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融合呈现的教学内容
        (六)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融合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
        (一)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班级授课制
        (二)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活动教学
        (三)彰显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现场教学
        (四)突出融合性价值取向的互联网+教学
    四、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一)构建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论
        (二)选用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
    五、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
        (一)确立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理念
        (二)形成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三)发挥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功能
第四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
    一、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政策依据
        (一)单一性教学价值取向阶段的政策文件
        (二)相对独立性教学价值取向阶段政策文件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阶段的政策文件
    二、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学科依据
        (一)大学英语课程特质
        (二)大学英语学科规律
    三、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
        (一)知识迁移理论
        (二)二语习得理论
        (三)视域融合理论
第五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条件
    一、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的必备条件
        (一)教师应有的必备素养
        (二)学生应有的基础条件
    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必然选择
        (一)实现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性的统一
        (二)关注“听、说、读、写、译”技能综合性发展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组织
        (四)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运用
    三、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必需支持
        (一)生成性教学环境
        (二)实践性教学环境
        (三)生态性教学环境
    四、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必要改革
        (一)学校层面的教学监督管理
        (二)教师层面的课堂教学管理
        (三)学生层面的自我学习管理
第六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载体
    一、大学英语分级分层教学
        (一)以融合性价值取向作为分级分层教学展开的依据
        (二)重视分级分层教学的顶层设计与管理
        (三)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
    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一)专门用途英语的含义
        (二)重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
        (三)重视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英语教学语料库
        (一)科学设计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语料库
        (二)精心选用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语料
        (三)科学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四、大学英语教学资源
        (一)大学英语教学显性资源
        (二)大学英语教学隐性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论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研究 ——基于文化意识的视角[D]. 胡晓菲.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导入方法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袁鑫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王一惠.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研究 ——基于Byram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D]. 沈月.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交际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钱雯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9]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与培养途径研究[J]. 柳超健. 外语界, 2018(03)
  • [10]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D]. 张建佳. 西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外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的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